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9 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教案(统编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教案(统编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概念、意境和修辞手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本章节将带领学生深入探讨以下三首古诗:
2.教学难点
(1)古诗意境的感悟:古诗意境优美,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其中的意境具有一定的难度。
举例:《寻隐者不遇》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所表现的隐逸生活,学生需要通过想象和感悟才能理解。
(2)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识别诗中的修辞手,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举例:学生需要学会识别《池上》中的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并能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一、《静夜思》: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将了解李白在月夜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池上》:分析白居易如何以荷花池为背景,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闲适心情,品味其诗歌的韵味。
三、《寻隐者不遇》:探讨贾岛在寻访隐者过程中的心境变化,感悟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提高文化素养,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情感。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教案(统编版)
一、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为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本章教学内容包括三首经典古诗:《静夜思》、《池上》和《寻隐者不遇》。三首诗分别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白居易和贾岛,体现了不同诗人的风格及当时的社会风貌。具体内容包括:
1.《静夜思》:学习诗中描绘的月夜景色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悟古诗意境。
(2)通过课堂讲解、举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从军行》的背景和作者2.学习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方式3.分析诗歌内容,掌握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4.启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和感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热爱二、教学重点1.了解《古诗三首-从军行》的文字内容和意境2.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三、教学准备1.精心准备《古诗三首-从军行》的课文及相关资料2.准备PPT或黑板报,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重点3.准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4.教案草稿及备课笔记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古诗《从军行》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正文(30分钟)1.阅读诗歌,逐句解读,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讨论诗歌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三、拓展(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自由发挥,写下对《古诗三首-从军行》的感悟和理解。

四、总结(5分钟)•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对诗歌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让学生真正领悟诗歌的魅力和意义。

六、板书设计•《古诗三首-从军行》七、课后作业•完成《古诗三首-从军行》的课后习题,可以结合诗歌内容进行个性化创作。

八、参考资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从军行》原文及注释以上为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集体备课)的内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共三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共三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共三篇第一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谈古诗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妻带子流落到四川,多年的颠沛流离、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该诗内容明白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地爱国情感。

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在教学本课时,除了让学生懂读,懂背古诗,还要感受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让学生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赤诚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是硬塞给学生的,而是采用了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古诗的朗读与时代浪潮的撞击中学到课文的情感目标,并受到人文教育。

一、认识诗人,了解创作背景。

有些古诗的年代相当久远,如何让学生与诗人对话,了解诗人,必须创设机会让学生认识诗人,了解诗创作背景,下如奥苏贝尔的学习认知结构中提出的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

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要具备古诗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情感品性等知识基础。

因此本课的教学导入环节我让学生清楚诗的时代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非常重要。

我是这样做的:“同学们,了解大诗人杜甫吗?学过他的哪些诗呢?”由学生的回答相机介绍诗人及创作的背景。

再导入课文《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

二、理解诗题意思“同学们,这首诗讲什么事呢?看看这题目,看看有什么收获?”由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的意思。

这样的设计意思是帮助学生弄懂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会喜欲狂的原因,为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作下了一个很好铺垫。

三、以“读”为基础,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因此让学生以“读”为基础,在读中理解本诗的大意,在读中感悟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非常有益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9《古诗三首》(第三课时)(共7张)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9《古诗三首》(第三课时)(共7张)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9《古诗三首》(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够朗读并理解《古诗三首》中的古诗。

2.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合适的朗读方式表达古诗的意蕴。

4.能够通过分析古诗了解古代文化和情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的古诗。

2.掌握古诗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3.运用合适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三、教学难点1.意会和意境理解。

2.对古诗整体情感把握。

四、教学准备1.课本《古诗三首》相关内容。

2.PPT或其他辅助教学工具。

3.打印的古诗文本。

4.班级学生的语文笔记。

五、教学过程1. 温故知新(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内容和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氛围。

2. 新知讲授(15分钟)1.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导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2.逐首讲解古诗文字含义和意境描绘,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的情感和意蕴。

3. 古诗朗读(20分钟)学生自读和朗读古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合适的语音语调进行朗读,注重情感的把握和表达方式。

4. 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每组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给予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提升指导。

六、课堂作业1.完成古诗三首的韵文填空练习。

2.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朗读录音并上传学习平台。

七、拓展延伸1.让学生自行选择一首古诗进行独立分析和理解。

2.鼓励学生写古诗感悟和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魅力,培养语文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增进对古代文化和诗歌的认识。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教材中的第九课,标题为《古诗三首》。

本课程主要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内容和作者;–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能够背诵并朗读《古诗三首》。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诗三首》的内容和作者;2.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悟生活、体味人生。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0分钟)通过一段简短的音视频或小故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好奇。

二、学习《古诗三首》(30分钟)1.理解《将进酒》中的“大盘铺”、“盖厮陶”等词语的意义;2.分组合作分析《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表达的意境;3.朗读《滚滚长江东逝水》并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感叹。

三、表演与欣赏(20分钟)学生分组表演所学古诗,展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其他组同学进行评价和欣赏。

四、激发思考(15分钟)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感受和收获,展开思考和讨论。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写古诗感悟的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导入引发兴趣、合作学习、表演展示等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还能培养语文素养和审美情感。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9课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春晓》、《宿建德江》和《望庐山瀑布》。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之作,描绘了自然景物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诗歌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句中的意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朗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句中的意象。

2.教学难点:诗句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诗句意境的感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高朗读能力。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个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句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教师指导朗读的语气和节奏。

然后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鹳雀楼》、《绝句》和《夜泊牛渚怀古》三首古诗。

2.能够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感受古诗的美。

3.能够通过分组合作,运用适当的表现方式,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背诵《登鹳雀楼》、《绝句》和《夜泊牛渚怀古》三首古诗,并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并表达古诗中含蓄的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情感。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PPT、录音设备等。

3.素材:三首古诗《登鹳雀楼》、《绝句》和《夜泊牛渚怀古》的课文、相关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5分钟)1.利用PPT或黑板展示古诗《登鹳雀楼》的课文,鼓励学生朗读。

2.对古诗中的生词或生字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引导学生谈论古诗的标题和诗题,预测古诗的内容。

第二步:学习古诗《登鹳雀楼》(25分钟)1.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解释诗意。

2.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对古诗进行赏析,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文学意蕴。

第三步:学习古诗《绝句》(25分钟)1.展示古诗《绝句》的课文,让学生读诗。

2.分组合作,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展示讨论成果。

3.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的含蓄之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细致品味。

第四步:学习古诗《夜泊牛渚怀古》(25分钟)1.展示古诗《夜泊牛渚怀古》的课文,鼓励学生朗读,并解释诗意。

2.分组合作,探讨古诗中的怀旧情感和意蕴。

3.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绘画等方式表达对该古诗的理解。

第五步:课堂总结(10分钟)1.整合学生对三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展示学生的表现。

2.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对古诗的学习体会,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五、课后延伸1.布置阅读相关材料,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古代诗歌。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三课时)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三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从军行》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

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

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

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大意;2.掌握古诗的朗读方法和节奏;3.学会朗读古诗,体会古代诗人的写作技巧。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2.锻炼学生的文字理解和诗歌欣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大意;2.掌握古诗的朗读方法和节奏。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代诗歌意境的理解;2.学生朗读时如何把握句子的停顿和节奏。

四、教学过程1. 教师导入(5分钟)•讲解《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背景。

2. 学生学习诗歌(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理解其中的意境;•学生齐读诗歌,掌握朗读的节奏和表达技巧。

3. 集体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各组展示讨论结果。

4. 合作探究(20分钟)•学生分组,小组合作研究古诗的音韵和诗意;•每组设计一些问题,进行小组互动。

5. 课堂展示(10分钟)•每组选派一名代表,给全班展示小组的成果和讨论结果;•全班共同评价展示的成果。

五、教学反馈1. 复习巩固(10分钟)•点名朗读《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回顾讨论的重点内容。

2.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写一篇读后感,从自己的角度写出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效果评价•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对古诗的理解程度;•整理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案主要针对《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朗读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希望在本节课结束时,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并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静夜思》、《将进酒》、《大枣》的内容和作者背景;2.能够默写这三首古诗的部分内容;3.能够理解这三首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3.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古诗《静夜思》、《将进酒》、《大枣》的理解和欣赏;2.古诗的背诵和表达。

难点1.理解古诗背后的意境和情感;2.表达古诗中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静夜思》1.导入: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引入《静夜思》的主题与背景。

2.学习:学生跟读诗句,老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含义。

3.听读:听老师朗读全诗,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4.分析: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了解诗人的心境。

5.默写:学生尝试默写诗歌的部分内容,老师指导并讲解生字词。

第二课时:《将进酒》1.导入:通过音乐欣赏或视频展示,引入《将进酒》的氛围。

2.学习:学生跟读诗句,了解诗歌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

3.听读:老师朗读全诗,学生跟读,感受诗中的豪迈和豪情。

4.分析:讨论诗中的酒文化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5.表演:学生分组表演诗歌,展示诗意和歌颂之美。

第三课时:《大枣》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小故事,引入《大枣》的主题。

2.学习:学生跟读诗句,了解诗中意象和情感。

3.分析:讲解诗中情感的转折和意境的描写。

4.诗赏: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大枣》诗歌,感受不同的表现方式。

5.合作创作:学生小组合作,巩固对古诗的理解,互相展示作品。

四、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的情况、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默写和作图:检验学生对古诗内容和意境的掌握程度。

3.课后习作:布置学生完成对古诗的感悟和创作,评价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

五、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文学诗歌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能力和理解水平,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审美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昌龄的《从军行》、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和杜甫的《绝句》。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诗人们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这节课也是一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机会。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诗意,但对于古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并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了解诗文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诗文的朗读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文背诵,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难点:古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诗文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古诗学习的氛围。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魅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历史背景等。

2.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古诗的译文、诗人简介等。

3.音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欣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美景,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作者及其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三首》中的诗句含义,能够背诵其中一首古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古诗三首》的诗句含义,能够流畅朗读其中一首古诗。

2.难点:理解《古诗三首》中的抽象意象,培养对诗歌的情感共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儿童喜欢的音乐作为背景,播放一段中国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氛围。

2. 学习《古诗三首》(15分钟)•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请认真阅读诗歌内容,理解其中的含义。

3.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诗歌中的句子含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相互交流思想。

4. 诗歌赏析(20分钟)•请学生朗读《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从诗歌的音韵、意象、抒情等方面进行赏析,深入挖掘诗歌的文学价值。

5. 扩展延伸(10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一篇关于《古诗三首》的感想或评论,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6. 总结(5分钟)•老师对学生进行本节课学习情况的简要总结,鼓励学生对中华诗歌文化保持浓厚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古诗三首》•诗歌内容要点•诗歌抒情五、教学反馈•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程度,及时纠正学生对诗歌的误解并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

六、教学资源•《古诗三首》课文•音乐播放器•小组讨论讲解材料七、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并完成一篇感想或评论。

•练习其他两首古诗的朗读,并体会其中的意境与情感。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古诗三首》中的诗意,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也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体会诗人们不同的情感表达。

这三首诗在题材、风格、表现手法上各具特色,有利于学生对古诗的全面了解和把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诗歌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方面仍有难度,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诗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诗的兴趣,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结构。

2.难点: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诗歌的美。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作者简介、诗歌背景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泊船瓜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画面,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安石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followed by a second reading where students can articulate the meaning of each sentence and capture the overall gist of the poem.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学习任务单,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表现手法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共计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共计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共计2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包括《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诗。

这是学生接触古诗的较后期阶段,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进一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韵律,感受诗人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以及感受诗人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文的深层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诗文内容,标出不会的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韵律、意境。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文内容。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然后,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重点诗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下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五下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五下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古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对五下第9课中关于古诗的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

一、关于课堂教学的反思在教学中,老师过于注重对古诗词的解读,而忽视了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课堂上,老师主要以讲解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的思考自主性,使他们对古诗缺乏兴趣和热情。

二、改进措施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通过课前导入、配以音乐、图像等多媒体资源,营造出与古诗相符的氛围,引发学生的共鸣。

例如,在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时,可以播放登鹳雀楼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感受到登高远眺的美好。

2. 引导学生参与,促进思考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参与,促进他们的思考。

通过提问、小组合作等互动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古诗的意义,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例如,在学习《江雪》这首诗时,可以提问学生:“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为什么?”或者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古人欣赏江雪的心境。

3. 鼓励学生创作,提升表达能力除了学习古诗,学生也应该在课堂上进行创作。

通过对古诗的模仿和改编,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学习《静夜思》这首诗之后,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写一篇《夜晚的心情》的短文,展示自己对夜晚的感悟和理解。

4. 提供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全面发展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提供多元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文学性评价,还可以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逻辑等方面。

例如,在学生完成一篇古诗创作后,可以从情感表达、形象描写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学生全面的肯定和建设性的指导。

三、结语通过对五下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的反思,我们认识到传统的古诗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部编版(新教材)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9课 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部编版(新教材)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9课 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课题1.简介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理解“从军”。

(板书:从军)2.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况吗?现在,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

(板书:行)二、解诗题,知诗人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说说你对王昌龄的了解。

(指名说,师补充)三、品诗句,明诗意1.请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1)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3.研读,读懂诗意(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四、想意境,悟诗情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指名读,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再请学生读。

(2)透过这两句诗,透过这“暗”“孤”两个字,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了哪些词?(3)请你走进这个画面,假如你是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想些什么?(4)将你的体会融入诗句,读这两句诗。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抓出“黄沙”“百战”“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

抓住“终不还”去体会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 反思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 反思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三首》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能识记并背诵《古诗三首》。

3.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的意义。

2.背诵《古诗三首》,并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诗歌中的情感。

3.运用适当的语言描述来表达自己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难点1.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将《古诗三首》中的意象与情感联系起来。

2.如何让学生透彻理解并抒发《古诗三首》中的真情实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谈论古诗的意义及其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并预先调动学生的情感。

2. 学习与理解《古诗三首》1.逐句理解《古诗三首》中的意象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2.分小组讨论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3.背诵《古诗三首》,通过朗读的方式感悟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3. 情感表达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表达的情感。

2.给学生一些写作题目,让他们根据《古诗三首》中的意象和情感写一篇小作文,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4. 总结与反思1.学生展示自己写的作文,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古诗三首》的特点和意义,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古诗的世界。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理解和背诵古诗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情感和语文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反思共三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反思共三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反思共三篇第一篇:我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二: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上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差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上述两难,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却是涛声依旧,难有突破。

我在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时,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实现了古诗教学的三大突破:一、资源整合,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纵观以往传统的“逐首教学”,这次我大胆采用纵抓一条线的教学思路,抓南宋的社会背景为贯穿一节课的一条线。

把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陆游晚年的《示儿》和南宋林升《题临安邸》三首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了南宋权贵的昏庸无道。

抓住了三首古诗的内在联系和同构本质。

将三维目标、三首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让学生在了解诗意思的同时,也对南宋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感悟,与此同时也奠定了三首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

二、了解古诗前因后果,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本节课精读古诗一首,略读古诗二首。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示儿》两首古诗,从内容上都是遗民苦苦的在盼望南宋的解救,中原的统一,而后一首则解释了南宋权贵为什么没有来解救的原因。

后一首与前两首形成了明显的因果关系。

这种时间上的纵向对照和空间上的横向比较,大大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厚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

三、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情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颗心、那种味,在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时,我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了古诗情感模式的突破。

“胡尘”两字化为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白发苍苍的老人、年幼无知的小孩,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下,青青的禾苗在金兵的马队过后被连根踢起,秋风中瑟瑟的茅屋在狼烟中化为灰烬……“泪”字,让学生看到的是遗民脸上那一行行:伤心的泪、凄凉的泪、无奈的泪、愤恨的泪┅┅此景此境,怎不让人顿刻产生悲切凄凉之情?情来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古诗三首(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出示课件5:杜甫《春望》】请生朗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3)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B、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C、朗读感悟“放歌纵酒”。

(1)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出示课件6】读五六句。

指名读。

(2)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

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

(板书:放歌纵酒)全班读。

D、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2)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评:还在巴峡流连),小组读(评:到了巫峡),大组读(评:到了襄阳),全班读(评:洛阳到了!)(3)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出示课件7】师: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

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

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从军行》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

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

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

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玉门关1.玉门关简介: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

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

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

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玉门关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地理位置:玉门关遗址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由戈壁、荒漠、河流、湖滩共同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北与北山相望,南与祁连山呼应,东南距敦煌市约90公里,西距罗布泊东部边缘约150公里。

此区域在地理区域上具有东西交通分界的标志地位,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

3.景区介绍:玉门关遗址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距敦煌市区约90公里,西距罗布泊约150公里,四境多戈壁、荒漠、草甸。

遗址区东起仓亭燧、西至显明燧、南至南三墩。

核心区以小方盘城遗址为中心,呈东西线性分布,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0.5公里。

现遗存包括城址2座,烽燧20座,长城遗址18段,已对游客开放有小方盘城遗址、大方盘城遗址和当谷燧周边汉长城遗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五岳的传说古代帝王附会五岳为群神所居,在诸山举行封禅、祭祀盛典。

“五岳”一说始于汉武帝。

五岳中“岳”意即高峻的山。

中国古代,认为高山“峻极于天”,把位于中原地区的东、南、西、北方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定为“五岳”。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开始在五岳修建佛寺、道观,进行宗教活动,每个“岳”均尊奉一位“岳神”(或称“大帝”、“神君”等)作为掌管该岳的最高神只。

这几座山上的天然风景亦逐渐被开发出来,供朝山信徒游览。

于是,五岳又成为中国以山岳自然景观之美而兼具佛、道人文景观之胜的风景名胜区。

唐宋以前,五岳大抵是佛、道共尊,寺、观并存。

宋以后,佛教和道教各自依靠政治背景和社会势力彼此展开争夺。

到明清时期,南岳、北岳和中岳仍保持著佛、道共尊的局面,东岳和西岳则以道教势力为主,成为中国道教的中心。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边塞诗1.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诗人,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1)边塞风光;(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内容不仅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陆游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边塞诗代表人物是:王昌龄,岑参,李贺。

2.边塞诗题材介绍:边塞风光边塞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

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唐朝的类型。

3.边塞诗的创作背景:边疆这个概念强烈反映了古代中国同四周少数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

历代统治者对本王朝疆界的划定以及派兵驻守边疆,其目的就是“攘夷”。

所以,民族关系的发展始终伴随战争,而战争又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这一点早在周代就表现得十分突出。

西周到春秋中叶,社会矛盾一直很尖锐,矛盾演化的结果必然导致战争,形式主要有西周“攘夷”与春秋“争霸”两种。

这些战争归根到底源于边界问题,实质上是边境战争。

有了边境战争,必然就有边塞生活。

在这些战争与生活里反映到文学里就是《诗经》中的边塞诗章。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关于《从军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A.前两句描写壮阔悲凉的环境,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B.“孤城遥望玉门关”中的玉门关,是一座军事要塞。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百战”是虚数。

D.本诗的结尾没有体现出悲伤的情调。

二、根据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完成练习。

1.根据意思写诗句。

(1)满怀希望地望着江南,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如此又一年。

(2)三万里长的大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华山高耸接青天。

北宋的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伤心欲绝。

2.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完成练习。

(1)前两句诗中的“入”字表现出黄河的生气,“摩”字突出山的高峻;从第三句的“泪尽、胡尘”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从第四句的“南望、又一年”看出了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2)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3.根据自己的了解完成填空。

(1)“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五岳,东岳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

课文中指的是。

阅读能力大提升三、对比读古诗,回答问题。

【甲】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

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

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