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16黄山奇松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设计这课,我真的是用了心的。

备课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会怎样学,学生会提哪些问题,提到这些问题我该怎样引导,学生在自主性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合作学习中会出现什么情况等。

说实话,因为考虑、预设得较多,在上课前,我自己还是对这节课的教学充满信心的。

可课堂实施下来,并没有如人所愿,我只能说感到很遗憾。

1、步子迈得太小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的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这段主要介绍了黄山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为了避免课堂上将这三大名松的特点分解得支离破碎,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环节:你最欣赏其中哪一大名松,它名在哪、奇在哪呢?自学后介绍。

可以读课文,抓重点词句体会黄山松的奇特;可以用书上的句子或结合课外的资料介绍。

然后在充分自学、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汇报。

尽管这样,上下来后,我还是觉得这段的教学显得很碎,仍是一个松、一个松的学习。

虽然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学生也读得热热闹闹,很有感情,作为教者的我却没有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他们。

其实这段的学习,完全可以把学生分为三大组进行,喜欢迎客松的就学习迎客松的有关句子,喜欢陪客松的就学习陪客松的句子,这样让学生在大组内学习,互通有无,既可以加强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又可以补充资料搜集上的信息交流。

这样的大组学习比起自己设计的自学、小组学来得更活跃、更自主、更灵活、更开放。

2、教材吃得不透三大名松,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风格。

可学完课文,如果让学生用几个词来概括每大名松的特点的话,估计学生还是一知半解。

课堂上,虽然,我也将每大名松的奇特、与众不同处在小结语中概括了,但学生可能并没留意。

至于它们的独特之处,还须明确概括。

而且在学习送客松时,我也只是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天然盆景”作了相应的理解处理,却忽视了看图,比较它与形态相似的迎客松的区别。

迎客松是刚毅挺拔,绅士一般地伸出手臂作欢迎状,而送客松是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仿佛在与人们挥手告别。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松》教学反思(精选篇)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松》教学反思(精选篇)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松》教学反思《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在执教《黄山奇松》一课时,我努力体现“自主感悟,培育智慧”的思想,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思考。

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在执教《黄山奇松》一课时,我努力体现“自主感悟,培育智慧”的思想,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思考。

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我是这样教学的:一、训练思维。

阅读是一个吸收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必须采取主动的阅读心态才能完成。

教学第二节时我提出问题:黄山上的松树成千上万,是什么使迎客松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呢?在学完第二、第三节后,再回到第一节。

在学习第一节时,重点设计了一个问题:在这神奇的四绝中,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那是为什么呀?两个问题,都富有思维价值,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犹如一块磁铁,吸引学生的探求之心,在阅读课文中学生便会自主研究,体会语言文字蕴涵的“意义”和“情味”,产生许多充满智慧的发现和感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训练了思维能力。

学生也由此兴趣盎然,在朗读课文时充分得到了体现。

二、图文结合,指导仿写练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

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

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脑中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

我适时指导学生仿照第二节的写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写千姿百态的黄山奇松。

这样丰富了课文内容,放飞学生的想象力,真切地体会到了黄山松的神奇,大自然的壮丽。

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时间安排不恰当,前松后紧;各环节的衔接语言还不够精炼;迎客松热情好客中的拓展想象指导不到位;由于时间仓促,总结匆忙,学生对黄山奇松的“奇”感悟不深刻。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多思、多学,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争取做到取长补短。

“路漫漫而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写景佳作。

本节课的课文虽然内容不长,但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颇多,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到黄山奇松的奇,这也是这节课的难点。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黄山奇松的奇,课前因为我做了准备,也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因此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

这堂课我的思路大致是清晰的,但是却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技术运用不够熟练。

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但是从本次授课中我明显感受到我的多媒体技术运用方面不足。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它集文字、图表、录音、录像、动画等功能于一体、图文并茂,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在本课的教学,我在课件中插入了黄山的美景视频。

播放之前我特地检查了视频是否可以顺利播放,我却发现视频出现了问题,幸亏我在优盘中留有视频的备份,又临时把视频插入课件,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出示图片过少。

对于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图片出示的过少,学生对这些名松的认识不够直观。

在今后我要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从而在一定程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2)缺少范读。

本课是写景课文,应该以读促悟。

在教学中,我指名让多个同学朗读描写黄山奇松的语句,但是没有读出黄山的美和奇。

我却没有进行示范朗读,让同学感悟到黄山的美和奇。

老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教师必须有良好的朗读基础以及充分领悟课文中蕴含的情感。

老师的范读读得好就会给孩子一个非常好的榜样,也会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更加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须要提高我的朗读水平,在课上,适时,适量的朗读。

(3)课堂语言不够精炼。

教师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表达不够清晰,学生就会不知所云,因此就达不到预想的教学的效果。

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直是块短板,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课程语言的锤炼是至关重要的。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6黄山奇松苏教版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6黄山奇松苏教版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6黄山奇松苏教版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我主讲了《黄山奇松》一课,收获颇多。

反思如下:《黄山奇松》讲的是俏丽的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奇特,十分有趣,课文训练的重点是在读中辅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这节课从筹备教案,制作课件到课上下来,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收获:1、抓住文章主线引领全文。

这节课,我抓住:黄山松“奇”在哪里?这个大问题来贯穿全文。

课一开始,我说道: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用一个字来说说黄山松给你的印象。

(板书:奇?)这节课我们去揭开黄山松神奇的面纱。

再通过让他们欣赏黄山“四绝”,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以读促悟,努力让课堂充斥语文味。

比如在讲到:“迎客松姿态精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斥生机”。

这一句话时,我让学生找出一些能体现黄山松“奇”的词语。

让学生抓住“遒劲”和“郁郁苍苍”“充斥生机”来感受奇松坚强的生命力,再通过朗读,读出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朝气来。

重点抓住“饱经风霜”一词体会奇松生长过程中的艰辛,再读再悟,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松树的“奇”之所在,读为悟服务,悟反过来增进朗读的提高。

3、针对学生对黄山奇松了解甚少,很难在头脑中想象出黄山松的神奇,于是我在课件中找到了很多黄山奇松的图片和影片,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发生憧憬的欲望,从上课的情况上来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在这堂课上,还存在了很多不足的地方,也是值得我反思的地方。

老师的语言上还需要磨练,特殊是过渡语、评价语言不及时到位,这方面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特殊是遇到学生“意外”发言,缺少应对和引导,只能应付了事。

在备生方面做的不够充分,由于预设和生成的差异,导致整堂课学生一直被老师牵着走,没有做到收放结合。

课挖掘得还不够深,很多地方如蜻蜓点水一般。

朗读领导还不够到位。

时间上也不够充分。

总之,上好一堂课,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信任今后我会在这方面多花点时间,使自己的业务程度有更深层次的提高。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黄山奇松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黄山奇松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黄山奇松》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黄山奇松》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黄山奇松》教学反思(顾筱慧)我认为教学《黄山奇松》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松树的“奇”。

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对奇松的情,主要是从奇上产生的。

在引导学生领悟迎客松奇时,我突出重点,防止教学程式化。

悟其情,就要鼓励学生议论纷纷,对课文有多元的理解。

因此,在学生看完迎客松的图片,读完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之后,我就安排让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的想法,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侧重领悟迎客松的奇。

另外,我在教学中还重视图文结合。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有插图,插图的内容都和课文有一定联系,是一种不错的资源。

可是,我们经常会忽略插图的存在,而不好好利用这一资源,这是非常可惜的。

在《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有三张插图,我从网上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三大奇松及其他黄山奇松的图片,将之放大。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巧用插图的:1,让学生边看迎客松图边读文,感受迎客松的奇,再做做迎客松伸出手臂欢迎宾客的样子。

2、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区分老师手中的两张图片哪张是陪客松,哪张是送客松,并用文中的话说说理由。

3、让学生看图展开丰富的联想,假如你就是陪客松,会向大家介绍黄山的哪些风光。

4、对照图说一说,热情的送客松对离去的游人会说些什么。

5、最后,出示其他黄山奇松的集锦图,模仿书中的句式,看图说话。

这一系列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写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写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

先学句子,还是先看图,在不同的课文中,就有不同的操作方法。

每一篇课文的插图都有其利用价值,它是一种很不错的教学资源,上课时巧妙利用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备课的时候不妨也把它当作其中一项内容认真对待。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黄山奇松》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黄山奇松》教学反思(顾筱慧)我认为教学《黄山奇松》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松树的“奇”。

黄山奇松反思

黄山奇松反思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陈晓丽《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本文通过对黄山奇松的描绘,赞美了美丽的黄山风光,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自然段写黄山奇松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第三自然段写从不同角度写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教学难点是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因此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奇”,抓住“奇”,在黄山松的“奇”上寻找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

如通过课本插图,让学生直观地欣赏到黄山松千姿百态;通过朗读品悟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通过词语体会,如“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枝干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会迎客松的茂盛,生命力顽强。

“饱经风霜”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

“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通过句子体会,如“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体会送客松的奇以及它对游人的“依依不舍”和它对游人的热情。

对于黄山其它松奇的解读,我是首先让学生读相关的语句理解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像黄山奇松还有哪些姿态,然后通过看、说、写,让学生了解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这样可以给文本的省略号补充空白,又能很好的引导学生体会黄山松的奇美。

通过教学,我发现同学们对黄山奇松认识的还不够深透,这与我在教学时没有充分发挥图片的作用时分不开的。

由于我只注重文本的解读,而忽略了图片的欣赏,没有带着学生去赏图、读图。

所以学生对黄山奇松认识的很肤浅。

对于词语的理解也不够深入。

所以我认为教学还有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苏教版五上《16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上《16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上《16黄山奇松》教学反思这节课我认为做得比拟好的有如下几方面:(一)重点抓住“文眼”的“奇”来作为理解文本内容的切入点,从奇入手。

(二)依据文本的特点,以“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黄山松的奇?”这个问题为统领整篇文章的问题,然后再像剥开竹笋一样的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奇,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层体会奇,奇贯穿始终。

(三)能在读的过程中帮忙学生体会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抓住“奇”字,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黄山奇松的奇美,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悟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如:“姿势美丽”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枝干遒劲”借助实物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

“郁郁苍苍,布满生气”体会迎客松的茂密,生命力坚韧。

“饱经风霜”体会它坚韧的生命力。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犹如好客的仆人伸出手臂,热忱的欢送来宾的到来。

”体会迎客松对游人的热忱等等。

还通过图片的展现,让学生直观的观赏到黄山松的美不胜收的各种姿势,体会黄山松的“奇”。

(四)教学中,我能紧紧围绕“奇”,抓住“奇”,在黄山松的“奇”上查找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

在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方面,我通过让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直观形象的图片等手段,激发学生品读感悟,体会黄山松的“奇”。

在教学中,我还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全面参加,主动学习,培育学习的创新力量和想象力量。

在教学中也有很多的缺乏,如:(一)这节课首先让我觉到在时间上的把握很糟糕,只上完迎客松局部。

(二)在设计时,我有意识的让读写结合在我的课堂上得到充分表达。

如我在设计教学第三自然段段时,我先让学生说说“黄山的松千姿百态”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再让学生读相关的语句,接着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还有哪些姿势。

然后让学生观赏图片,进展小练笔: “黄山的松千姿百态。

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装饰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奇妙,更加秀。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6黄山奇松-苏教版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6黄山奇松-苏教版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6黄山奇松苏教版接到通知,我在全镇上一节公开课,我精心准备,制作课件,在教学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让我对信息技术在课堂的运用有了新的认识。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

它使传统教学变多元化、立体化,并使教学内容图、文、音、像得到了相得益彰的充分表达,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意识,并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主动性、创造性。

〔一〕、以画想象催化感知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拓展视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促其思考。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利用课件出示三大名松的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

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

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激情体验鼓励想象针对课文的重点,用多媒体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

在教学“陪客松〞时,创设情境,驱谴学生的想象。

想象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能培养学生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

录像中迷人的黄山风光,优美动听的旋律,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激起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

学生仿佛成了黄山上的“陪客松〞,声情并茂地为人们介绍着迷人的黄山风光。

同学们在侃侃而谈中真切地体会到了陪客松的神奇,大自然的壮丽。

〔三〕、以实引虚放飞想象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

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

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气氛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脑中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再用语言鼓励学生放飞想象,补充在省略号处。

此时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情绪高昂。

课堂教学到达了“任情感谢荡,任思维涌动,任想象飞翔〞的高潮。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6黄山奇松_苏教版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6黄山奇松_苏教版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6黄山奇松_苏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6黄山奇松苏教版“活力课堂”要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实现学生生命的增值。

那么我们在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将如何实现学生生命的增值呢?一、研读文本,找准生命增值点《黄山奇松》是一篇状物写景类的散文。

课文主要介绍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

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研读,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同时还要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对于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学生并不会有太大的难度,因为他们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很多这类题材的课文,而且本文主线清晰,语言平实,学生是很好理解的。

如果我们的教学再围绕“奇美”组织,当然也无可厚非,但是这样可能就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缺乏新鲜感。

于是我在备课时认识到,必须要挖掘新的生命增值点。

通过研读,我发现:黄山奇松的“奇”主要表现在姿态奇美、热情好客。

黄山松的“热情好客”主要借助松树的独特姿态,通过人们的想象来加以表现的。

而我认为“热情好客”恰恰是黄山三大名松最显著的特色。

理由有四:第一,黄山松的“热情好客”是人们由黄山松的独特姿态联想,正因为黄山松那独特的姿态,才有人们这样的联想,所以这本身就能表现黄山松的姿态独特。

第二,黄山松的“热情好客”能极大的丰厚黄山松的思想内涵。

在这里黄山松已不仅仅是单单的一棵松树,仿佛是一位真正的主人,热情地欢迎远道而来的中外宾客。

第三,黄山松的“热情好客”能真正代表着所有的黄山奇松,象征着整个黄山,甚至象征整个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品质。

第四,对学生而言,“热情好客”也是一了,你这个热情的主人应该向客人提醒些什么?客人游玩了一段时间,正在此歇息,你这个热情的主人又会讲些什么?从而感受陪客松的周到热情;在教学“送客松”时,我还是让学生想象:当游客要离开时,陪客松会说些什么,来表达自己依依不舍的心情呢?这些教学环节紧扣“热情好客”,激活了学生的生活,在语言的交流运用中,对黄山松的“热情好客”也感受的也更加清晰深入。

黄山奇松反思

黄山奇松反思
二、反思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提示我们,学生阅读《黄山奇松》这篇文章,不仅需要感悟作者对黄山奇松的热爱、赞叹之情,而且需要体会出作者是怎样将这个中心表达出来的。课文中值得学生学习的表达方法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总分总构段方式——描绘黄山奇松时,首先粗略地勾勒出它们的“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刻画出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最后总结全文,揭示中心。第二个是点面结合——黄山奇松数不胜数,但作者仅仅重点描绘了三大名松,使读者既感受到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又对三大名松留下了鲜明生动的印象。第三个是比喻拟人——写三大名松时,将他们当做人来写,让它们具有人的情态,显得形象生动。通过“根据课文中心,引导体会表达方法”,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够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教学反思模板
教学课题:黄山奇松
学科:语文
教学对象:五年级
课时:2课时授课教师:单位:张店镇 Nhomakorabea大桥学校
一、反思教学内容
《黄山奇松》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让学生来理解课文。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三、反思教学效果
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借助多媒体课件及资料汇报使绝大多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如理解迎客松饱经风霜一句时,让学生展开联想,学生思维活跃,发言之积极,联想之丰富,即使老师也倍感意外。
四、教学改进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16黄山奇松苏教版
最近有幸聆听了梁老师执教的《黄山奇松》,获益匪浅。

整堂课如行云流水,教师紧扣“奇”字层层推进,把语文训练中的三个维度——理解、积累、表达有机融合于一体。

学生在教师娓娓动听的讲述和巧妙点拨下,语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现具体阐述如下:
一、教学过程求创新
只要在百度中输入“黄山奇松”,我们便会毫不费力地找到无数篇精彩的教案和课件。

但梁老师没有走这条捷径,而是独立思考,反复研读文本,另辟蹊径,使自己的课堂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如:第二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写了三大奇松的风采。

教学这一节时,梁老师先让学生读文字,扣住重点字词体会三大名松的特点;再让个别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节,其他学生闭眼想象三大名松的独特形象,感悟文字的奇妙;接着出示一组老师故意打乱了的三大名松的图片,让学生再次深究文字,识别名松,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再请三位学生真情演绎三大名松的风采,向游客发出深情的呼唤。

多么到位的解读!在我听过的课中,没有哪位老师会赋予黄山名松人性之美!最后,梁老师还精心设计了一个随文练笔:请学生从课件中展示的十多种黄山奇松中任选一种,迁移本文写法(即先起名,再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抓住特点介绍黄山松。

这样的语言训练非常有效,学生在表达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及写作手法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及构成形式的积累,使理解和表达,积累和表达获得双赢或多赢。

更为巧妙的是,梁老师还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作家徐迟创作的《黄山记》,让更高级的语言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细节之处显智慧
如果你留心的话,会发现梁老师的课堂处处蕴含着智慧,而这些智慧都生成于一个个看似无心,、实则精心设计的细节之中。

引导学生理解“饱经风霜”,老师巧妙设问:透过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能用这个词形容青少年吗?不用解释,学生就已经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及用法。

又如:学生在朗读描写送客松的句子时,不小心漏了“天然”一词,梁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相机出示松树的盆景,让学生与送客松比较谈感觉,最后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送客松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成的,是天然生成的。

以后读书可要注意小小的细节啊!”多么机智啊!如果老师课前没有对文本深入解读,自身没有丰厚的底蕴,课堂上怎么会精彩纷呈、学生怎么会“读中生慧”呢?
三、学文之时渗学法
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

”我很赞同他的观点。

语文课固然要理解文本内容,但是理解内容并不是主要目标,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重点在于理解文本语言及其表达形式上,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方法,掌握举一反三的本领。

梁老师所带班级语文成绩总是提高很快,我在本堂课中找到了原因。

在教学中,梁老师很善于根据每篇文章的特点,相机渗透读书与写作方法。

除了前文提到的小练笔外,方法的渗透处处体现在阅读过程中。

如:课伊始,引导学生扣题设问,暗示了“写景文可以扣住题目重点字词展开研究”的读书方法;学习第二节时,引导学生圈画重点词,品味名松特点,渗透了“读书做记号才不会浮光掠影”的读书方法;学习第二节前,老师问:“假如你是游客,来到黄山上,看到千姿百态的松树,你会怎么办?”这一问题,渗透了“选择重要内容生动介绍才会吸引读者”的写作方法……
总之,这堂课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灵,也悄悄地滋润着我们听课老师的心。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语文教学的立身之本到底是什么,今天,我们已找到了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