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恶?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归纳出的观点主要有四种:一、孟子的性善说。
二、荀子的性恶说。
三、告子的无善无恶说。
四、有善有恶说。
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
”他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太大,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
换句话说,孔子并没有告诉我们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这里他要表达的意见是:人性向善。
到荀子《性恶》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直接提出“人之初,性本恶”。
这好像容易理解,一个小孩子呱呱落地,他饿了就要吃奶,他会管母亲很劳累吗?他会管母亲有没有乳汁吗?他会考虑母亲是不是在生病吗?不会的,他非要吃奶不可。
而如1果有几个孩子的话,可能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要求吃奶。
人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谈不上是善良的。
但这个例子实在无法区分这是出于自私的本性还是动物本能。
而孟子的学生告子提出:“性犹湍水,水无分于东西,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他主张性是一种本真,性无善与不善之分。
人有两重属性,首先是动物属性,其次是社会属性,动物性是先天的,社会性是后天学习的。
羊是吃草的,羊就是善良么?老虎要吃羊的,老虎就是恶的么?“善”与“恶”,只属于人类道德范畴,脱离人的社会属性,“人性”也只剩下了“动物性”,与善、恶无关。
脱离了道德范畴仅谈人性的“善”与“恶”,也就没什么意义,亦即说,人性是与道德共存共生的。
中国一直是儒家文化占据主流,也就接着疑似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走了下来,相信每个人天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觉悟,所谓满街都是圣人,人人皆可为尧舜。
到宋朝出了理学,思想极左,认为人之恶都是后天环境熏染的,所以主张施以圣道教育,以恢复人的先天之善,把人培养成圣人。
《三字经》全文解释
《三字经》译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
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人之初性本善恶辩词
正方辩词“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是三字经里面的话。
说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来是善良的。
他(她)们后来的不同和巨大差异,是后天形成的。
没有哪个坏人是天生的,只是因图一时享乐,经不住诱惑而迷失了方向。
一般而言,对人性的哲学分歧主要有6种:(1)人之初,性本善(孔子)(2)人之初,性本恶(荀子)(3)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接近本恶说)(4)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5)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6)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但是,以笼统的分类应该只有本善说和本恶说,都似乎很有道理,在西方本恶说占上风,因为,西方人没有儒家思想的固有框架,而东方特别是东亚,儒家思想的强势让多数东方特别是中国人无法接受本恶说,主要就是因为这句人之初,性本善(孔子)但是这个“性”应该有多种含义,也就是说应该是广义的。
性质,性情,性格,性别,性欲……都是从“性”开始的。
也说明了它的广义性。
实际上人之初“性”本“色”,这也是毫无疑义的。
因为孔子也说过:“食色,性也!”就是说它本来就是和吃饭一样是人的一种本能。
所以性本来就是天生的。
他后天形成的只是在发展它利用它和操作它。
法国学者Raymond Around在〈知识分子的鸦片〉一书中说:我并不否认一场会议里的桌子两边的人有其一定程度的对立,我只是认为,你不可以因为他们有某些观念和见解,就把他们一分为二,说一个阵营是善的化身,属于未来,代表理性,一个阵营是恶的化身,属于过去,代表迷信。
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则说“人之初,性本恶”我认为首先要界定善与恶的界限,然而,这才是不可探讨的,因为,随着时代和人类的发展,每个时期善和恶的标准都很模糊,正是因为这样的模糊,才导致这个问题的不可考!比如,把人逼迫到极端(比如饥荒),人就会表现出动物性,残暴,极端自私,当人们饿到一定程度,就算是同类又有什么不可食用的?英国著名的探险队在18世纪在北极探险的时候,最后全军覆灭,到最后这些被当作英国英雄的人自相残食,而几十年后当人们发现他们的尸骨的时候,人们发现他们尸骨上都有用刀砍割的痕迹,经过权威法医的鉴定认为是互相残割食用的痕迹。
三字经
三字经1、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三字经: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12、三字经:一而十,十而百。
三字经原文和译文对照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在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辨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值得去朗诵。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辨。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中国气候冷暖匀称而有霜露。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中国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人之初性本善是谁的观点
人之初性本善是谁的观点
人之初性本善是清代文学家诗人王应麟说的,出自他的《三字经》。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刚刚初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全句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一本给小孩子启蒙用的读物。
这句话是与孟子的性善论相一致,都认为人在刚出生时,天性就是善良的,只是后天处的环境、受到的教育不同,于是人的性格就发生了善恶。
与之相反的是荀子的“性恶论”,他认为人出身本性是不好的,经过后天的环境,一些人受到好的教育变成了善良的人,一些人依就保持恶的品性。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其实是强调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性格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先天的,即出生就具有的,另一个是后天的成长环境和教育。
因此,人们一定要重视环境和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三字经及译文
《三字经》完整版及翻译《三字经》完整版及翻译1、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三字经:首孝涕,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三字经全文解释
《三字经》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zhù)【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
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三字经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三字经的全文解释?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三字经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更多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人之初性本善(恶)辩词
正方辩词“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是三字经里面的话。
说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来是善良的。
他(她)们后来的不同和巨大差异,是后天形成的。
没有哪个坏人是天生的,只是因图一时享乐,经不住诱惑而迷失了方向。
一般而言,对人性的哲学分歧主要有6种:(1)人之初,性本善(孔子)(2)人之初,性本恶(荀子)(3)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接近本恶说)(4)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5)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6)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但是,以笼统的分类应该只有本善说和本恶说,都似乎很有道理,在西方本恶说占上风,因为,西方人没有儒家思想的固有框架,而东方特别是东亚,儒家思想的强势让多数东方特别是中国人无法接受本恶说,主要就是因为这句人之初,性本善(孔子)但是这个“性”应该有多种含义,也就是说应该是广义的。
性质,性情,性格,性别,性欲……都是从“性”开始的。
也说明了它的广义性。
实际上人之初“性”本“色”,这也是毫无疑义的。
因为孔子也说过:“食色,性也!”就是说它本来就是和吃饭一样是人的一种本能。
所以性本来就是天生的。
他后天形成的只是在发展它利用它和操作它。
法国学者Raymond Around 在<知识分子的鸦片>一书中说:我并不否认一场会议里的桌子两边的人有其一定程度的对立,我只是认为,你不可以因为他们有某些观念和见解,就把他们一分为二,说一个阵营是善的化身,属于未来,代表理性,一个阵营是恶的化身,属于过去,代表迷信。
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则说“人之初,性本恶”我认为首先要界定善与恶的界限,然而,这才是不可探讨的,因为,随着时代和人类的发展,每个时期善和恶的标准都很模糊,正是因为这样的模糊,才导致这个问题的不可考!比如,把人逼迫到极端(比如饥荒),人就会表现出动物性,残暴,极端自私,当人们饿到一定程度,就算是同类又有什么不可食用的?英国著名的探险队在18世纪在北极探险的时候,最后全军覆灭,到最后这些被当作英国英雄的人自相残食,而几十年后当人们发现他们的尸骨的时候,人们发现他们尸骨上都有用刀砍割的痕迹,经过权威法医的鉴定认为是互相残割食用的痕迹。
三字经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word版式
(三字经)三字经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
人之初全文翻译
人之初全文翻译人之初三字经全文及译文: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译文】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人之初,性本善(恶)辩词教学内容
人之初,性本善(恶)辩词正方辩词“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是三字经里面的话。
说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来是善良的。
他(她)们后来的不同和巨大差异,是后天形成的。
没有哪个坏人是天生的,只是因图一时享乐,经不住诱惑而迷失了方向。
一般而言,对人性的哲学分歧主要有6种:(1)人之初,性本善(孔子)(2)人之初,性本恶(荀子)(3)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接近本恶说)(4)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5)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6)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但是,以笼统的分类应该只有本善说和本恶说,都似乎很有道理,在西方本恶说占上风,因为,西方人没有儒家思想的固有框架,而东方特别是东亚,儒家思想的强势让多数东方特别是中国人无法接受本恶说,主要就是因为这句人之初,性本善(孔子)但是这个“性”应该有多种含义,也就是说应该是广义的。
性质,性情,性格,性别,性欲……都是从“性”开始的。
也说明了它的广义性。
实际上人之初“性”本“色”,这也是毫无疑义的。
因为孔子也说过:“食色,性也!”就是说它本来就是和吃饭一样是人的一种本能。
所以性本来就是天生的。
他后天形成的只是在发展它利用它和操作它。
法国学者Raymond Around 在<知识分子的鸦片>一书中说:我并不否认一场会议里的桌子两边的人有其一定程度的对立,我只是认为,你不可以因为他们有某些观念和见解,就把他们一分为二,说一个阵营是善的化身,属于未来,代表理性,一个阵营是恶的化身,属于过去,代表迷信。
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则说“人之初,性本恶”我认为首先要界定善与恶的界限,然而,这才是不可探讨的,因为,随着时代和人类的发展,每个时期善和恶的标准都很模糊,正是因为这样的模糊,才导致这个问题的不可考!比如,把人逼迫到极端(比如饥荒),人就会表现出动物性,残暴,极端自私,当人们饿到一定程度,就算是同类又有什么不可食用的?英国著名的探险队在18世纪在北极探险的时候,最后全军覆灭,到最后这些被当作英国英雄的人自相残食,而几十年后当人们发现他们的尸骨的时候,人们发现他们尸骨上都有用刀砍割的痕迹,经过权威法医的鉴定认为是互相残割食用的痕迹。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人生之初,其性本善还是本恶之争,是我国古代最早、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一次学术思想大论战。
不论是其辩论的形式还是内涵,都不亚于甚至可以说是胜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伊壁鸠鲁等人的关于人神命题的论战。
稍有一点遗憾的是,这场论战的结果,如同哥德巴赫猜想的命题一样,也有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争一样,至今仍不能得出一个最终的结论。
这一论战的双方是孟轲和荀卿,都是弘扬孔门学说的巨擘。
为什么同一学派的人,会发生观点如此鲜明对立的激烈论争呢?原因就在于,儒家人的最基本事业是教书育人,是用仁义思想、礼乐规范来教化人们,认为通过他们的教化能够使人向善避恶,做一个有思想、有志向、有道德、守规矩的人。
这样,他们就面临着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人性的本源是怎样。
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施行教化,正因为如此,儒家才调动了全部力量,进行了这场持续时间最久的大论战。
孟子首先提出人性本善观虽然,在孟子之前儒家之中也有过多次的论辩,但孟子是儒门的亚圣,他的言论自然是分量最重,影响力最深最广的,因此他的性本善学说一提出,几乎一下子就成了定论。
与孟子挑起这场论战的是与他的学生告子,也许就是在课堂上讨论问题时进行的。
告子先讲述了当时儒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看法——人生之初其性本无善恶,犹如同水一般,你决定使它向东流,它就向东流,你决定使它向西流,它就向西流。
孟子立即就水性来驳斥他说,水是有性的,那就是向低处流,让它向东与向西,那是人为的结果。
人性也是如此,它的生性本来就是善的。
孟子立论的根据,就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四种人皆有之的心,就是仁义礼智,就是善和大善。
所以说,人生下来就是性善的,善是人所固有的本质,不是由外部加工出来的。
人之所以后来又有了恶行,那是因为其善的本性产生了流失。
一切教化都使人返朴归真,都是寻找与归还于人之本性的自我。
“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作者:张基广来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1年第08期张基广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校长,武汉市首届“十大最具影响力校长”,湖北省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湖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卓越校长领航工程名校长领航班首批成员。
《三字经》开篇即云:“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孔子的观点,孔子也确实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不过,孔子并未对人性善恶作出定论。
首倡“性本善”的是孟子,孟子把人的“性本善”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种“善之心”分别对应着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四种德性。
孟子将其称为“四端”,意指人与生俱来的、根植于内心的四种善。
孟子的“性善论”带有明显的导向性,鼓励引导人们保持和追求人性中的善,但同时并未完全否认人性中存在着消极因素。
他甚至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心理是人类所特有的,而对饮食声色的追逐,是所有动物的共性,因而可以将它们排除在“人性”之外。
而比孟子晚生六十年的荀子,却提出了“性本恶”的观点。
他在《性恶篇》一文中提出:“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
”这里的“伪”不是“虚伪”,而是“人为”的意思,即后天学习。
在他看来:人的天性中带有好利的倾向,若不加以约束,必然发展到巧取豪夺;人生来便有嫉妒、憎恶之心,任由发展,便会导致相互残害;人本来是好聲色的,如不加制约,便不免胡作非为。
荀子的“性本恶”论揭示了人性的另一面,他认为,如果一味顺从人的欲望,放纵人的本性,就一定会产生无序争夺,导致乱伦悖理,使整个社会秩序崩溃。
对个人而言,人要摆脱与生俱来的恶本性,就要努力学习,改变自己;对社会而言,要强调完善礼仪法度,不断规范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其实,“性本善”与“性本恶”并非完全对立的人性两面,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抑恶扬善。
一方面,要引导激励人们追求人性中的善,让人性中真善美的种子不断生长,并通过终身学习提升道德修为;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法规制度,把人性中的恶“关进笼子”。
三字经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三字经的全文解释?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三字经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更多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人之初-性本善(恶)辩词
正方辩词“人之初.性木善。
性相近.习相远「这是三字经里面的话。
说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来是善良的•他(她)们后来的不同和巨大差异. 是后天形成的。
没有哪个坏人是天生的,只是因图一时享乐,经不住诱惑而迷失了方向。
一般而言,对人性的哲学分歧主要有6种:(1)人之初.性木善(孔子)(2)人之初.性木恶(荀子)(3)人的木性是自私的(接近木恶说)(4)人的木性是趋利避害(5)人的木质属性是理性思维(6)人的木质属性是社会性但是.以笼统的分类应该只有木善说和木恶说,都似乎很有道理.在西方木恶说占上风•因为.西方人没有倫家思想的固有框架,而东方特别是东亚,储家思想的强势让多数东方特别是中国人无法接受木恶说,主要就是因为这句人之初.性木善(孔子)但是这个“性1•应该有多种含义.也就是说应该是广义的。
性质.性情.性格.性别.性欲……都是从“性1•开始的。
也说明了它的广义性。
实际上人之初•性”木“色笃这也是毫无疑义的。
因为孔子也说过:“食色.性也!”就是说它木來就是和吃饭一样是人的一种木能° 所以性木來就是天生的。
他后天形成的只是在发展它利用它和操作它。
法国学者RaRmondAround在<知识分子的鸦片〉一书中说:我并不否认一场会议里的桌子两边的人有其一定程度的对立.我只是认为,你不可以因为他们有某些观念和见解.就把他们一分为二,说一个阵营是善的化身.屈于未來,代表理性.一个阵营是恶的化身, 属于过去•代表迷信。
孔子说人之初.性木善.而荀子则说“人之初,性本恶”我认为首先婆界定善与恶的界限.然而.这才是不可探讨的.因为.随着时代和人类的发展,每个时期善和恶的标准都很模糊.正是因为这样的模糊,才导致这个问题的不可考!比如.把人逼迫到极端(比如饥荒),人就会表现出动物性,残暴,极端自私.十人们饿到一定程度,就算是同类又有什么不可食用的?英国著名的探险队在18世纪在北极探险的时候,最后全军覆灭,到最后这些被片作英国英雄的人自相残食.而几十年后为人们发现他们的尸骨的时候.人们发现他们尸骨上都有用刀砍割的痕迹.经过权威法医的鉴定认为是互相残割食用的痕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之初,性本善?恶? -----《俗
世奇人》读后感
人之初,性本善?恶?-----《俗世奇人》读后感
天津卫,一个神奇的地方,不是因为那儿有什么美丽的风景、或是奇异事,而是那儿有一群怪异的人。
苏七块、刷子李、泥人张、背头杨……
这群怪异之人各个都有奇特之处,正因为奇特,他们的名声在天津卫更是响当当。
天津卫有这样一个人,他是文混混中最拔尖的。
买卖家打官司,谁使他的状子谁准赢。
正因为他有如此厉害的能力,所以他不缺钱,到了五十六也看遍了人间的事。
他好奇着人死后会是什么样子,所以他为自己举办了一次活出殡。
这个人就是刘道远。
当他有这个想法后便安排下去,第二天天津卫全知道刘道远死了。
刚开始,前来吊唁的人很多,队伍好赛长龙。
刘道远有些得意。
可是过了两天,他才发现,那些曾经得到他许多好处的人一个都没来。
甚至还有武混混无中生有上门讨债。
更有一个曾经拿过他很多钱的穷人直接上门去偷。
当时我看到这儿的时候停了下来,思考了一个问题:这就是人性吗?在别人腰缠万贯的时候对他低眉顺眼、毕恭毕敬,在别人一无所有的时候便忘恩负义、恩将仇报。
或许人性就是这样子的吧。
或许有的人就是有这样的品xx。
比起这些见利忘义、以怨报德的人,我更喜欢一只名叫黑头的狗。
这是一只丑到人人嫌弃的狗。
连野狗们都不搭理它。
可是有天它遇到了一位商大爷,并得到了他的恩宠。
商大爷日子宽裕,两年时间黑头被喂得大得吓人。
黑头特别懂事,知道主人对它的好,从不闯祸。
有一次还把翻墙进院的贼赶跑了。
可是后来惹了祸,自杀了。
商大爷说,这是它的自我了结。
死还是要死在自己家里。
比起那些人,这只身为狗名叫黑头的似乎更注重情义,它懂得报答、懂得感恩,只是无意间闯了祸,但死最终还是死在了自己家里。
这些人呢?非但不感激那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反而蛮不讲理。
在我看来,这些所谓的人比起那只样貌丑陋的狗也不过如此吧。
人之初,性本善。
或许是因为环境的熏陶,让这些原本善良的人变成这样,变得连一只狗都不如。
我希望,在今后的社会上能少一些忘恩负义之人,多一些知恩报恩之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