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人参书写与分类方式的转向_从博物学到商品指南_蒋竹山

合集下载

戴宝柱人参讲堂15

戴宝柱人参讲堂15

戴宝柱人参讲堂15中国人参分类人参起源于古生代第三纪,距今约六千万年。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人参的国家。

由箙参氏的历史推知,中国人参药用史为7000~10000年。

西汉黄门令史游撰《急就篇》是童蒙读本,书中“远志、续断、参、土瓜。

”之“参”即“人参”,足以说明人参在汉朝已经普遍为民众所用了。

中国也是最早用文字记载人参的国家。

据《甲骨文合集》第六册记载,在3500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创造出形象生动的“参”字。

在近代问世的甲骨文代表作《殷墟书契前编》七卷二十五页第四片刻的“参”字,即有地上部分的茎和果,也有地下部分的根。

人参,原名蓡,早在公元前36~前32年的西汉时就已经有了文字记载。

其称谓有两种说法:一是人参因其“浸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参”;二是人参是有休眠习性的植物。

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有纺锤形或圆柱形的肉质根,长得像人,有头、有手、有足,所以称它为人参。

人参,在我国一直被视为名贵传统食药。

原产在我国太行山脉的“上党参”、“紫团参”,由于地处我国中原地带,所以开发较早,频繁的采挖加上森林被砍伐植被和生态遭到破坏,使那里的人参逐渐绝灭。

现今,我国吉林省长白山脉就成为中国的人参之乡。

中国长白山人参有“万能圣药”之誉,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被公认为延年益寿佳品,人参药用始载于我国第一部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认为其无毒,具有补益作用,久服可以补虚强身,延年益寿。

三国时华佗弟子吴普的《吴氏本草》(公元208~239年)谓人参别名为“黄参”、“玉精”、“神草”、“久微”等。

魏晋时代的陶弘景《名医别录》载人参别名为“土精”、“血参”、“人衔”。

在《本草经集注》载人参别名为“人衔”、“鬼盖”。

三国时张揖撰《广雅》称人参别名“海腴”、“皱面还丹”。

宋苏颂等撰《图经本草》(公元1061年)载人参别名“百尺杵”。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对人参别名有许多解释,并载有“孩儿参”、“金井玉阁”等。

东北长白山区,人参的俗名叫“棒槌”。

野山参鉴别常用术语释义

野山参鉴别常用术语释义

野山参鉴别常用术语释义人参是我国名贵药材之一。

它具有大补元气、生津固脱的作用,对于多种虚弱性疾病的防治效果十分显著。

关于人参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越国宰相范蠡所著的《范子计然》一书,书中有“人参出上党,状类人形者善”。

后来可能该地区的森林被砍伐破坏,人参没有生存条件了,故已绝迹。

今所用者皆辽参。

古代所谓的人参是指野生品而言。

野山参生长年限不等,而以年久者质优。

我国的人参栽培始于西晋,盛行于唐、宋、元,成熟于明、清。

《晋书·石勒传》记载:“勒居武乡北原山下,草木皆有铁骑之象。

家园中生人参,花叶甚茂,悉成人状”,唐代已有人在药圃中移栽种植,元代“农桑通诀”记载“耕参地”条,明代《本草纲目》论人参栽培曰“人参亦可收籽。

于十月下种,如种菜法”,说明人参栽培不单是移栽,而且也开始用种子繁殖,人参的大面积栽培技术已经突破。

1 野山参纯货野山参纯货系种子繁殖,其种子靠风吹、水冲、或鸟兽所带,落在何处无选择余地,喜生深山密林阴凉气候中,由于受到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且生长年限特长,所以各部位都形成独特形态。

品质以横灵体,腿八字分开,五形全美(芦、艼、体、纹、须)相衬为优,要正确鉴别,必须综合考察其来源和各种性状,其中“芦”、“艼”、“纹”、“须”四个方面是鉴别要点。

1.1 三节芦野山参最标准的芦,也是构成野山参五形全美所必备的条件之一,它由三部分组成,“马牙芦”、“堆花芦”和“圆芦”。

一株野山参无论其大小,能长出三节芦者,它的生长年龄至少应在五十年以上。

1.1.1 马牙芦顶端的一段具新脱落的地上茎痕,边缘棱较平齐,中心凹陷(芦碗),形如马牙齿面,即称“马牙芦”。

1.1.2 堆花芦沿中上段近10 年脱落的茎基,芦碗紧密,左右交错,层叠而生,芦碗边缘有明显的棱背,呈缝隙状,层层堆叠,堆积如花状,习称“堆花芦”。

1.1.3 圆芦下部由于参龄年久,芦碗逐渐消失,形成圆柱形,俗称“圆芦”。

圆芦上有紧密的环形棱皱,一般可认为每一棱皱是生长一年的标记。

清代那些人参故事

清代那些人参故事

清代那些人参故事作者:十月金风羽林郎来源:《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2018年第02期我国最早的药学典籍《神农本草经》记载:“人参,味甘微寒。

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健体”。

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中列了113个配方,其中含有人参的配方就达21个,占总配方的18.6%,并論述了人参具有“温补、滋润、强壮、强精、保温、增强视力、安定精神”等功用。

可见,我国古代医学对于人参的青睐。

历史上赞美人参的诗句也比比皆是。

而在清代社会,人参不仅发挥着治病养身的药物功能,同时也充当了政治工具。

一、清代社会对人参极其推崇清代社会对人参的祛病滋补功能极其看重,但尤其是东北野山参,绝非一般人所能享用,这一点从人参的售价上即可看出来,“人参之价,至今日而贵极矣”。

据康熙朝学者查慎行《谢揆恺功惠参诗》中的句子“一两黄参直五千”、“十金易一两”,可见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前后,一两人参的价格大概是10两白银。

到了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北京的一两人参价格是白银16两。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品质好的野山参一两值银子32两,品质再差的野山参也要25两银子,而且还很难买到真货。

据清代官员梁章钜说,到了道光后期,人参的价格又增加了十余倍,如果不错的话,那么在1846年——1847年,每两野山参的价格已达100多两银子。

再看,道光末年的物价是1两银子足够买1石谷。

也就是说,道光年间1两人参的价格等同于100多石谷,即12000多斤粮食,够30多个人吃一年。

这样一换算,我们就能看出正宗野山参在当时的贵重程度了。

所以,有两句诗从侧面形象地描摹出了野山参的高贵:“中人十家产,不满一杯味”、“但许活富人,贫者莫可冀”。

长白山野山参是清朝普通百姓所莫敢问津的。

二、清朝统治者将人参作为政治工具作为清朝统治者的女真来自东北,东北是人参的重要产地,鉴于人参采掘的便利,以及中国传统医学对人参滋补功能的看重,清代皇室因地制宜地运用了人参的经济价值和政治安抚功能。

从人参轮回现象看野山参的投资价值

从人参轮回现象看野山参的投资价值

从人参轮回现象看野山参的投资价值来源:中国日报发布日期:2012-02-22拥有百草之王美誉的野山参自古以来,人参就被尊为“百草之王”。

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人参列为上品,即最佳补品类。

其功能为“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但这里所指的人参并非我们今日能看到的所有人参品种,而是特指野山参。

人参按照其栽培方式和生长环境,可以分为野山参、移山参和园参三种。

根据我国自2004年3月开始实施新的《野山参分等质量》国家标准中给出的明确定义,野山参是指“自然生长于深山密林下的野生人参或‘林下籽’经过若干年后能完全体现野山参特征的可视为野山参”。

实际上,由于野山参数量极其稀少,因此药用价值极为接近的林下籽在野生环境自然生长的野山参培育是我国林业相关部门近年来大力支持和鼓励的重点产业,同时,林下自然生长的野山参也仍然极为稀缺。

至于移山参,则是指把幼小的野山参移植于田间,再行人工培育成长。

而园参则是由人工栽植培育而长成的人参。

在这些种类的人参中,以野山参的滋补功效最强。

据分析,野山参的有效成分高于园参40~50倍。

由此可见,野山参最为珍贵,移山参次之,园参再次之。

由于野山参是在山林荒野中自然长成,可以说,野山参的所有功效皆来自于它在地底下吸取天地之养分、日月之精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长时间越长,药用功效越强。

再加上野山参的形态颇似人形,中国人讲究以形补形,故野山参自古就作为起死回生、延年益寿、滋补元气的佳品而深受重视,成为名符其实的“百草之王”。

人参轮回与延年益寿的神秘联系最近有媒体报道,野山参存在着“轮回”现象,这种说法已经得到人参专家、放山人、种参人的确认。

人参的大小要看地上部分的茎叶,由小到大分别称为三花、五叶、二角子、灯台子、四匹叶、五匹叶、六匹叶,一般情况下六匹叶是最大的人参,但也有极少数七匹叶以上的人参。

千百年来,放山人都说人参可以转胎,依据是,看茎叶是“二角子”――小人参,但挖出土后,却是一苗大人参。

人参的详细种类

人参的详细种类

人参的详细种类野山参在我国应用有上千年的历史,目前越来越稀少,是一味难得的天然绿色补品,具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吓、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延年益寿。

古称:还魂草。

宋朝苏颂《嘉佑图经本草·论人参》中就记载有这么一段话,相传"欲试二人同走,一含人参一空口,各走三五里许,其不含人参者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

以此鉴别人参的真伪优劣。

据传,时进洪承畴兵败,为清军所获,绝食数日,气息奄奄,因饮了皇太后博尔济吉特一小壶人参汤而顿时精神大振。

这些说法,对人参的作用虽有夸大之嫌,但亦说明人参确有良好的补气功效。

所以古代“土豪”家里都会储备几只上等野山参。

配备几只野山参,就是为了老人在临终前,能见到还未归家的子女而准备(PS:古代交通极不便利,老人在临终前喝上一碗山参汤,便能保留其元气,使之多活几日,以便见到子女)。

《本草蒙筌》还强调说:“大抵人参补虚虚寒可补,虚热亦可补;气虚宜用血虚亦宜用。

”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说得好,人参专主“男妇一切虚证”。

因为山参价值高,所以在市场上也有一些不法分子,以次充好,鱼目混珠,扰乱人们的辨认。

今天这期节目,我们来讲解人参的种类:人参主要分九种,分别是:野山参、林下参、移山参、池底参、趴货、园参、高丽参、花旗参、西洋参。

因为人参的加工方法不同,所以又分为很多种。

如:红参、生晒等。

野山参:野山参的生态环境,使其形成了明显区别于栽培人参的植物外观特征。

生态环境包括森林小气候,土壤特性,坡向和坡度,森林郁闭度和伴生植物,以及毫不移动的原地性。

在这种生态环境中生存年限越长,野山参的野性越足,外观特征越是鲜明可辨。

野山参长在大自然中,没有人工控制干扰,长得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它的形状特征,有些是广泛的个体差异无从把握,有些差异却很有规律。

野山参非常罕见了,但是山参的鉴别方法大多适用于山参及趴货。

在鉴别时都有借鉴意义。

林下参:林下参,即林下人工播种山参式种子。

清代的人参书写与分类方式的转向——从博物学到商品指南

清代的人参书写与分类方式的转向——从博物学到商品指南

20 0 8年 3月
M a .2 8 r 00
清代 的人 参书写与分类方式 的转 向
— —
从 博 物 学 到商 品指南
蒋 竹 山
( 华 大 学 历 史 系 ,台 湾 花 莲 ) 东
摘要 清代 人参 发 展 的转 变 , 明 显 的 变化 在 于人 参 的产 区从 山 西 的上 党移 至 东北 , 以 最 清
人参在 清代的发展 及重要性 , 有段相 当细 腻 的描述 。 参 , 时朝 鲜高 丽参 的排 名还 远在 辽参 之 后 。谢肇 此 涮 的《 五杂俎 》 十一 载 :人 参 出辽东 上党 最佳 , 卷 “ 头
这篇 笔记反 映 了几个 现 象 。第 一 , 党参 不 等 于上 党 人参 , 人参 与党 参是 不 同 品种 的植 物 , 代 以前 , 清 上 党人 参的 品质 高于辽参及 高丽参 。中 国古 代 的人参 主要 产于上 党 ( - 山西 太行 山一带 ) 明代 本 草学 4之 , 家李 时珍编《 本草 纲 目》 , 时 尚未将 人参 与党 参做 明
式为 上党 人 参 的时 代 划 下 旬 点 , 之 而起 的 是 辽 继
收 稿 日期 2 0 —0 1 0 71 — 5
基 金 项 目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重 点 研 究 基 地 重 大 项 目: 中 国古 代 饮食 、 病 医疗 与 生 态 环 境 ” 0JD 7 1 1 “ 疾 (5J 7 0 2 )
参 消费市 场 上常 充斥 着 以沙参 、 苊及 桔梗 的根 伪 荠 装 的假人 参 。这些 沙 参体 虚无 心 , 梗 体实 有心 而 桔 味苦 ; 真人 参“ 实 有 心 而 味 甘 , 带 苦 , 而 体 微 自有 余 味” 俗 又名 称为 “ 井玉 兰” 若形 体似 人形 者称 为 , 金 ,

人参类中药药性考证

人参类中药药性考证

人参类中药药性考证任国庆;窦德强【摘要】人参类中药本文系指2015版《中国药典》收载的人参、红参、人参叶、西洋参和三七.为进一步翔实人参类中药的药性,本文对历代古籍及权威药学专著中关于人参类中药的药性、功效及主治等内容的记载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分析,进而梳理出人参类中药的药性.研究表明人参药性为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红参药性为甘、微苦,温,归脾、肺、心、肾经;人参叶药性为苦、甘,寒.归肺、胃经;西洋参药性为甘、微苦,凉,归心、肺、肾经;三七药性为甘、微苦,温,归肝、胃经.【期刊名称】《人参研究》【年(卷),期】2018(030)006【总页数】5页(P39-43)【关键词】人参类中药;药性;历史沿革【作者】任国庆;窦德强【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大连·116600;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大连·116600【正文语种】中文“药性”一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例》,其中称“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煎膏者,也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中草药的性能,可以从多方面来认识,疾病有寒性、热性的区别,药性也有寒、热的不同;病势有向上向下、在表在里的差异,药性也有升、浮、沉、降的区别;疾病发生部位在各个脏腑经络不同,药性也有归入某经的区分……等等。

为此,有人将药性内涵概括为:根据中医传统认识,与疗效有关的药物的性质或属性;或者,决定一种物质成为中药的性质或属性[1]。

传统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目前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毒无毒等。

人参类中药是指《中国药典》中收录的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红参(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栽培品经蒸制后的干燥根和根茎)、西洋参(五加科植物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的干燥根)、人参叶(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C.A.Mey.的干燥叶)和三七(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和根茎)。

物质文化研究视野下的帝国历史——评《人参帝国:清代人参的生产、消费与医疗》

物质文化研究视野下的帝国历史——评《人参帝国:清代人参的生产、消费与医疗》

物质文化研究视野下的帝国历史——评《人参帝国:清代人参的生产、消费与医疗》作者:余昕来源:《民族学刊》 2018年第1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历史学研究出现的新动向中,“新文化史”与“全球史”是最重要的两个转向[1](p. 390)。

而在中文学界,首次旗帜鲜明地对两种“转向”做出回应的是台湾学者蒋竹山,他2012年出版的新著《当代史学研究的趋势、方法与实践:从新文化史到全球史》明确打出“从新文化史到全球史”的标题,这体现了作者本人“学术关注重点的发展轨迹”,同时此书也是一部准确把握近来学术动向的“预流”之作[2](p.3)。

作为中文学界介绍新文化史的一位先锋人物之一,有关在西方比较兴盛的医疗史、全球史、物质文化史和日常生活史等,蒋博士近些年亦有不少推介和评论。

而蒋竹山的另一本重要著作《人参帝国》,则代表了这种转向中的具体尝试。

在学科之间彼此借鉴和跨学科合作日益频繁的当今学界,尤其在物质文化研究领域,本著能帮助我们获得不少有益的洞见。

一、人参政治与帝国权力转移蒋博士从明末清初东亚边界的人参问题(第三章)开始从头理解人参政治的问题。

可能反映了作者对人参政治之理解,即上党人参数量锐减这一生态史的视野,以及消费方式变化这一社会文化史的视野,无非是清帝国构建过程的一个面向,需要结合制度史和政治史来理解,与女真族在此地的人参贸易,以及清朝时期的地缘和内部政治和权力变化息息相关。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学者三田村泰助和美国汉学家魏婓德都注意到了女真人的人参边界贸易之于其政权兴起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在1620年左右,清朝的人参贸易收入已经相当可观,这使得满族拥有充足的白银可供其开疆辟土[3](P.52)。

蒋博士的研究延续了这一观察,通过对史料的重新发掘,在探讨16世纪人参之于东亚边境贸易中角色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清初期的人参政策。

元末明初,女真就开始从经济、文化诸方面与当时的辽东和朝鲜发生密切联系,政权更迭之后,明朝则顺势将与女真人的贸易作为互通有无的手段,并作为加强对周边各族统治的重要措施。

王士禛笔记中的人参

王士禛笔记中的人参

成。清代人参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弥漫全国的人参补药文化,王士?晚年每况愈下的身体、
长期形成的道家思想及其尚奇尚异的小说观,这些原因使王士?对人参给予了很多的关注。另王士?笔记中的人
参书写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中主要有文献价值、文化价值和医药价值。
关键词:王士?;笔记;ຫໍສະໝຸດ 参;清代;小说观;价值收稿日期:2019-04-04 作者简介:薛润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E-mail:xuerunmei1010@
163.com。
·98·
薛润梅:王士?笔记中的人参
用来治疗失血症、虚损劳症、气血亏损、气喘,可见人参补气补血的特殊功能。另王士?笔记中还 记人参“病未甚时可用,病甚则非所能及。”[1]4492可见人参药效较慢;对于人参的生长环境,王士? 笔记中记“椴木叶似桐,甚大而阴多,人参生其阴。”[1]4681可见人参喜阴,且常与椴木为伍;对于人参 的储 存,王 士 ? 笔 记 中 言:“人 参 为 药,切 要 与 甘 草 同。功 而 易 蛀,惟 纳 器 中 密 封,可 经 年 不 坏。”[1]4397可见人参的保存有很多注意事项;王士?还提到人参的煎煮对水质的要求也很高,“人参 汤须用流水煮,用止水则不验。”[1]4689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王士?的笔记作品中有不少关于人参的记载。本文主要就王士?笔记作品中有关人参的内 容做详细梳理,并探究其人参书写的原因及意义。
一、王士?笔记中的人参
王士?笔记中有关人参的条目共有四十多条,内容可以分为四类,即人参特性、人参故事、人 参制度、人参诗画。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 · 9 7· 文章编号:2096-1901(2019)05-0097-06

辽宁人参考述

辽宁人参考述

2019年第40卷第12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87辽宁人参考述**基金项目:辽宁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冲医药临床(专)科能力建没项0(2018-125) 作者简介:于君婷(1994-),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冲医内科肾脏疾病。

△通信作者:吕静,E - mail : evend2000@ sina. com于君婷打吕静"(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2; 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2)摘要:辽宁是人参的发源地,也是人参种植与开发最早的地区。

明清时期,辽宁地区野山参资源丰富,采参行业从初期的自然采挖到有组织采挖逐渐发展到皇室垄断,全民采挖人参。

清初,清太祖努尔哈赤为了防止人参潮湿发霉,发明了红参的炮 制方法,不仅延长了人参的保存时间,更是改变了人参的药性,对中药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后来随着采参行业的发展,野山 参资源逐渐枯竭,秧参和“籽参”得到大量种植,促使了辽宁地区的人参栽培技术的形成。

关键词:人参;红参;人参栽培中图分类号:R28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 - 2349(2019)12 - 0087 - 021辽宁人参的釆集辽宁地区是人参的发源地,早在两千多年前,辽宁地区 就有许多关于人参的记载。

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谓“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⑴。

《契丹国志》明确记载:“女真地 饶山林土产人参”;而《金史地理志》也云:"辽阳府产产人 参”⑵。

由此可知,辽宁不仅是我国古代野山参的发源地,更是人参采集与开发最早的地区。

至明清时期,人参采集业盛 行,已经遍布整个东北地区。

人参最初的采集方式遵循古老的民俗,山民集体进入深 山老林,边祷告边采参,以民间自然采挖为主。

明清时期,采 参业逐渐发展,开始形成了有组织采摘队伍。

每个采参团队五至七人不等,各有分工,每日需将所采人参上交组织。

至 清王朝时期,采参行业被皇室独断,而此时的采参行业更是进入了选民采参的新时期。

唯史论药话人参

唯史论药话人参

唯史论药话人参一名人衔,一名鬼盖。

生山谷。

——《神农本草经》(汉代)人薓,药草,出上党。

薓,即参也。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薓,地精,人参也。

——《广雅》(三国·张揖)一名神草,一名人微,一名土精,一名血参。

如人形者有神。

——《名医别录》(魏晋·陶弘景)人参,一名黄参。

——《吴普本草》(魏晋·吴普)人参,别名皱面还丹。

——《药谱》(唐代·侯宁极)人参,一名海腴。

——《群芳谱》(明代·王象晋)《急就章》(汉代·史游)中载有药名“叅”,即为现今之“参”,这是最早的参名记录。

人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单一,药用部位是根部。

它具有大补元气,生津养血,安神益智,延年益寿的功效,主治气虚欲脱,脉微肢冷;气虚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气血亏虚,久病虚羸;心气不足,惊悸失眠等病症。

1主要古籍医著中人参的记载《神农本草经》(汉代)将人参列为上品“君”药之一。

具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之功效。

《伤寒论》(东汉·张仲景)中含有人参的配方达21个,并论述人参具有“温补、滋润、强壮、强精、保温、增强视力、安定精神”等作用。

足见早在两千多年前,人参已被汉代医家广泛应用。

《中藏经》(三国·华佗)首次出现人参去芦使用,其所在方剂用于治疗“偏枯不遂,皮肤不仁”。

《本草经集注》(魏晋·陶弘景)不仅详细阐述了人参的功效,谓人参“主治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而且还记载了流传至今的“人参反藜芦”之说。

唐代在应用人参方面到了历史的高峰期,《千金方》(孙思邈)载有应用人参的方剂358条,而王焘《外台秘要》则多达576方。

《本草图经》(宋代·苏颂)云,“相传欲试人参,但使二人同走,一与人参含之,一不与,度走三、五里许,其不含者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其参乃真也。

名贵中药鉴别——人参

名贵中药鉴别——人参

5、须:须根疏而不乱,看之觉柔韧,摸之坚 、 须根疏而不乱,看之觉柔韧, 表面疏生突起的小疙瘩点, 硬。表面疏生突起参再行移栽待 移山参: 其长大, 其长大,或小枝圆参移到山中栽种而形成的山 参,其质量和价值比野山参低。 其质量和价值比野山参低。 主要特点是: 主要特点是: 1、 芦头显得较长而芦碗稀疏 , 有的芦碗呈竹 、 芦头 显得较长而芦碗稀疏, 显得较长而芦碗稀疏 节状。 节状。 2、艼的形状少有“枣核”,多为上粗下细的 、 的形状少有“枣核” “顺体艼”,有的参艼数量多,粗大(甚至如 顺体艼” 有的参艼数量多,粗大 甚至如 主根同
2、艼:是附芦而生的 、 不定根, 不定根 , 有 1~ 3条 , ~ 条 形状有四 形状有 四 种 : 两端细 而中间粗的称“枣 为形态最好的; 核 ” , 为形态最好的 ; 一端钝圆, 一端钝圆 , 另一端尖 细的称为“ 蒜瓣” 细的称为 “ 蒜瓣 ” ; 一端稍粗, 一端稍粗 , 另一端渐 细的称“ 顺体” 细的称 “ 顺体 ” 。 粗 细变化不大的称为 “毛毛艼” 毛毛艼”
每支重55克以上 余同一等。 克以上, 二等 每支重 克以上,余同一等。 每支重32.5克以上,余同一等。 克以上, 三等 每支重 克以上 余同一等。 每支重20克以上 余同一等。 克以上, 四等 每支重 克以上,余同一等。 可为横灵体或顺体,每支重12.5克以上, 克以上, 五等 可为横灵体或顺体,每支重 克以上 艼帽不超过主根重量的40%,余同一等。 艼帽不超过主根重量的 % 余同一等。 每支重6.5克以上 艼帽不大,余同五等。 克以上, 六等 每支重 克以上,艼帽不大,余同五等。 七等 有艼或无艼,每支重4克以上 余同六等。 克以上, 有艼或无艼,每支重 克以上,余同六等。 每支重2克以上 间有芦须不全的残次品, 克以上, 八等 每支重 克以上,间有芦须不全的残次品, 余同七等。 余同七等。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 人参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 人参

表3 (鲜)石柱人参商品规格等级划分表
规格等级 特级
石柱野山参 (15 年以上)
一级
二级
品类 线芦、小竹节芦 圆膀圆芦、大竹节芦
草芦
性状
线芦:参芦细长如线,芦体平滑光洁。参芦 上端堆集若干开花芦碗,芦碗较大。参体小 巧玲珑,别具一格。十五年生芦长可达 6cm 以上,单支体重仅有 5-10 克。产量较低,多 灵体。 小竹节芦:参芦碗从下而上呈竹节状。芦细 碗密俗称小竹节芦为上品。主根顶部多呈圆 膀头,体灵多姿。十五年生芦长可达 7cm 以 上。单支体重 6-12 克。多灵体。 圆膀圆芦:参芦下端,紧接主根,不显芦碗; 细察圆芦相对细长体滑,或有竹节痕,或有 碗点痕。参芦上端,生有若干交错的马牙碗。 主根顶部呈平圆珠膀头,体型灵气大方,婀 娜多姿。十五年生的芦长可达 6cm 以上。多 灵体。单支体重 10-20 克。 大竹节芦:芦粗结节稀长俗称大竹节,主根 顶部多呈尖膀头。十五年生芦长可达 8cm, 多顺体,大竹节芦碗错位,缘近二马牙。单 支体重 10-20 克。 草芦:参芦碗从下而上呈大马牙蒜辫状排列。 芦较粗大,芦碗多而密。十五年生的芦长可 达 5cm 以上。生长较快。缘近大马牙参,多 笨体。单支体重 15-30 克。
一等
二等
林下参
一等 二等
四级 五级 六级 七级 14 支 16 支 20 支 25 支 35 支 45 支 60 支 80 支 100 支 混等
15>X≥10 10>X≥5 5>X≥2.5
X<2.5 X≥35.8 X≥31.3 X≥25.0 X≥20.0 X≥14.0 X≥11.1 X≥8.3 X≥6.3
5
须根细长坚硬而不脆。 珍珠点 zhenzhudian 较细小的须根脱落后在较粗的须根上形成疙瘩状的根痕。 疤痕 scar 人参根因病、虫、鼠害及机械损伤或人为损伤等原因留下的伤疤。 跑浆 loss of sap 人参主根变软的现象。 霉变 mould generation 人参变软发霉的现象。 道地药材 长白山人参 Dao-di Herbs changbaishanrenshen 指吉林省长白山区的抚松县、靖宇县、长白县、江源县、集安市、通化县及其周边的人 参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 新开河人参 Dao-di Herbs xinkaiherenshen 指新开河人参道地药材主产地,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及其周边产区。 道地药材 辽东人参 Dao-di Herbs liaodongrenshen 产于辽宁宽甸、桓仁、清源、新宾、本溪、抚顺、凤城等东部山区野生抚育的长脖类林 下山参。

清代早期的中国参业概述

清代早期的中国参业概述

清代早期的中国参业概述宋承吉【期刊名称】《人参研究》【年(卷),期】2013(025)004【总页数】4页(P2-5)【作者】宋承吉【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76【正文语种】中文努尔哈赤青年时代采过人参,对马市上的人参交易也十分熟悉。

努尔哈赤统管人参使之成为后金的重要财源,明人记载:“奴酋善参貂之利,富强非一日(筹辽硕画奴酋考)”。

《清太宗文皇帝实录》载:“人参采集业成为女真人的赖以为生者”。

人参成为社会经济重要基础之一。

后金兴起时期[1],明朝中央阉党专断国政,腐败与冤狱在瓦解着大明国体,明帝国走向衰落。

万历四十四年(1616)“萨尔浒大战”,明损兵折将,元气大伤,激起了后金攻明,进军山海关,直捣中原腹地的野心。

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明亡。

当时山海关明总兵叛变,引清兵入关。

清将多尔衮(1612~1651)率八旗军于1644年2月攻入北京,9月将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即顺治,由沈阳迎入北京,清于此定都。

当时顺治年仅6岁,由皇叔多尔衮摄政。

一个由部落征伐吞并成长起来尚属奴隶制阶段的政权,兴兵侵入具有悠久历史与文明的中央集权的大国,必须采取最快捷的措施巩固其统治地位。

多尔衮首先采取重用明朝降臣、降将的策略,对他们十分信任。

对降者“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对殉死者立庙,隐逸者征辟录用,满汉官员在政治上有职有权”。

多尔衮对明统治方略大多加以继承,制定了《大清律》,“清承明制”而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在文化传承方面,全方位接受儒学,来源于部落的文明、语言、文字、风习被先进的中原文明所取代。

多尔衮在巩固政权的同时,对其祖先发祥地及其“参貂之利”加以全面承袭,构建“柳条边”,维护“八旗分山采参制”。

清代初期,统治阶层铭记其祖业的肇兴之地,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的故土称之为“龙兴之地”,视山、石、故迹,一草一木至为“神圣”。

自顺治开始,在龙兴之地周边,分段修筑“柳条边”,对现东北的南部广大地区划为特殊的疆土加以统辖。

关于人参不同形态命名调查之思索

关于人参不同形态命名调查之思索

关于人参不同形态命名调查之思索王德富【期刊名称】《人参研究》【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3页(P57-59)【作者】王德富【作者单位】抚松人参文化研究会·吉林抚松·134500【正文语种】中文人参是多年生草本五加科植物,长期以来被参农称为棒槌,它从最初出土的三花,历经巴掌、二角(jǎ音)、灯台、四匹叶、五匹叶、六匹叶,达到形态变化的顶端。

一般情况下,人参长到六匹叶,就算最大的人参了,但不是绝对如此,几十年来,人们发现还有七匹叶、八匹叶、九匹叶等形态的人参,这应该是变异现象,较为罕见。

那么,人参为什么又叫棒槌,不同形态的名称,又是谁给命名的呢?多年来,我有意无意的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调查和思索,本文主要是把调查后的思索汇报给感兴趣者,以期教正,或许对人参产业和文化,有些许作用。

1 人参为何在长白山区参农口中称为棒槌我从小生活在一位参农家庭,父亲从17岁开始同人参打交道,后来发展为小参户,再后来成为人参技术员,带了很多徒弟,这些徒弟常在晚间到我家,跟我父亲谈论棒槌。

那时我还是学龄前儿童,对父亲跟徒弟们谈论棒槌的事很感兴趣,认真回想起来,当时这些参农没有一个人说人参的,都是棒槌。

什么棒槌姑娘了,什么棒槌开锅做货了,什么糖棒了等等,印象深刻。

一直到现在,60多年过去了,长白山区的参农,至少我身边抚松县的参农,还称人参为棒槌。

抚松县北岗镇近几年还成立了“棒槌文化研究会”,其会长甚至说,你要来北岗买人参,没有!我们只有棒槌。

可见当地参农对棒槌称谓的执着。

成年以后,我询问过包括父亲在内的放山人、种参人等若干人,人参为何称棒槌,得到多个答案,简述如下:一是说人参加工成红参以后,尤其是剪掉小须的红参,形似洗衣棒子,洗衣棒子又称棒槌,因而得名;第二种说法,在清朝的时候,官府对私采人参严控,有些偷挖人参者,只好将人参改称棒槌,以蒙混过关(山海关);第三种说法有一个传说。

从前有个放山人,挖到一苗大山参,下山到山货庄卖,山货庄老板发现这苗大山参很兴奋,认为这是一苗宝参,让山货庄小伙计给看管好。

清代的人参价格

清代的人参价格

清代的人参价格
段逸山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8(42)3
【摘要】有关清代人参价格问题,可以从下述三则资料中加以揣摸。

其一,清代
赵翼《瓯北集》卷三十八载有一首五古《人参诗》,说他儿子身患重病,急需人参调补,由此而涉及人参的价格。

其小序说:“乾隆十五年,余以五经应京兆试,恐精力不支,以白金一两六钱,易参一钱。

”又写道:“(乾隆)二十八年,余病服参,高者三十二换,次亦仅二十五换,时已苦其难买。

以今较之,更增十余倍矣。

”【总页数】1页(P61-61)
【关键词】价格问题;人参;清代;十八;乾隆
【作者】段逸山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91;R282.71
【相关文献】
1.匠心独运成奇果,小人参藏大乾坤——评蒋竹山《人参帝国——清代人参的生产、消费与医疗》 [J], 李乾坤
2.物质文化研究视野下的帝国历史——评《人参帝国:清代人参的生产、消费与医疗》 [J], 余昕
3.《人参帝国:清代人参的生产、消费和医疗》出版 [J], 兰台
4.人参产业价格之殇——求解白山市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J], 崔学敏;乔杰;杜海娇
5.清代长白山地区移民与人参文化探源 [J], 孙玉龙;范立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同名异物的“人参”

同名异物的“人参”

同名异物的“人参”清四库全书版《证类本草》中的人参绘图蒋博士以历史学家身份涉足中医学术,固然难能可贵,但本草毕竟是专学,行外人拈举,总难免偏谬。

王家葵蒋竹山博士的《人参帝国》读竟,觉得不错,便积极地与朋友分享。

在浸会大学担任生药学教职的老友Eric兄发来一妙论:历史学者涉足中医药与中医药学者研究历史,似各有千秋。

本书的特点,璞庵兄长篇书评颇为中肯,不劳我费辞。

诚如Eric 所言,蒋博士以历史学家身份涉足中医学术,固然难能可贵,但本草毕竟是专学,行外人拈举,总难免偏谬,这些错误或许不伤主体结论的正确,仍以矫正为宜。

不贤识小,此之谓也。

人参的名实研究本草,名实是绕不开的问题,药名所对应的物种,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乃至不同作者的笔下,都有可能不同,此即所谓的“同名异物”。

人参是本书的研究对象,作者有明确定义:“人参在中国的应用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其英文学名是Panax Ginseng C. A. Meyer。

”(25页)首先订正,这是人参的拉丁学名,还未听过“英文学名”一说,正确的书写格式应该是Panax ginseng C. A. Meyer。

至于人参的英文名,就是ginseng;药材的英文名,《中国药典》使用的是Ginseng Radix et Rhizoma。

但传统文献中出现的人参词汇,并不都对应五加科的Panax ginseng,如《吴普本草》说:“或生邯郸,三月生,叶小锐,枝黑,茎有毛。

三月、九月采根。

根有头足手,面目如人。

”(此据《太平御览》卷九百九十一,本书第26页转引自《人参谱》,文字有所篡改,且谬标点为:叶小,锐枝,黑茎有毛。

)这种“人参”,虽然不明品种,但显然不是五加科植物。

又如《本草经集注》说:“上党郡在冀州西南,今魏国所献即是,形长而黄,状如防风,多润实而甘,俗用不入服,乃重百济者,形细而坚白,气味薄于上党。

次用高丽,高丽即是辽东,形大而虚软,不及百济。

”本书亦引此,并结论说:“由此可见人参在当时,最好的等级是百济产地,其次才是上党及高丽。

历史上中国人参的资源分布

历史上中国人参的资源分布

历史上中国人参的资源分布中国人参原出上党和辽东关于我国人参主产区,由于历史久远,在文献中有着多种多样的记载。

我国第一部本草学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对人参主产区仅以“出山谷”加以概括。

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对“参”字的演变有详细记述。

该书完成于安帝建光元年〔121〕,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字书之一。

在此书“薓”字之下谓:“薓,人薓,药草,出上党”。

这是文献中对人参主产上党的最早记载。

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456~536〕撰写的医药学专著《本草经集注》中,对人参的记载为:“人参微温,无毒……一名神草,一名人微,一名土精,一名血参,如人形者有神。

生上党及辽东”。

陶氏是历史上著名的本草学家,在其著作中,对每味中药的产地、鉴别、加工、贮藏、配伍。

禁忌及附方等都有专门记述。

该书明确记载,中国人参“生上党及辽东”,从人参史角度而言,其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是极为重要的。

上党,即上党郡。

战国时期由韩、赵各置一郡,以后韩郡并入赵,直至秦代,这一设置仍然存在。

上党郡的郡址设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市北〕,至西汉迁到长子〔今山西长子西〕。

上党郡所辖区域相当于现在山西省和顺、榆社以南,沁水流域以东地区。

这一地区在南北朝时期改称潞州。

潞州,在南北朝之北周宣政元年〔578〕设置,州址在襄垣;隋朝开皇时移到壶关。

及至唐朝,州址移到上党〔今长治〕,再次称为上党郡。

管辖相当于现在的山西省长治、武乡、襄垣、沁县、黎城、屯留、平顺、长子、壶关及河北省涉县一带。

至宋朝崇宁将潞州上升为府,称为隆德府。

到了金代,又恢复潞州之称。

明代嘉靖年间再度升为府,又称为潞安府。

由于历史上先有上党郡,后将其改称潞州,在朝代更迭中,其州名、州址及管辖区域等又几经变迁,故在历史文献〔特别是非历史、地理文献〕上,对上党、潞按一地异名相待。

在这个地区所产的人参,结合产地命名,便有历史上的“上党人参”〔“上党参”〕、“潞州人参”〔“潞州参”〕之称。

植物资源的多样性

植物资源的多样性

人参癿功效和作用
人参能防止肾上腺由
ACTH 引起癿肥 大和强癿松引起癿萎缩; 防止甲状腺 由甲状腺素引起癿机能亢迚和6-甲基 硫氧嘧啶导致癿机能丌足; 能降低 饮食性癿高血糖,亦能升高胰岛素引 起癿低血糖; 对皮下注射牛奶引起 癿白细胞增多可使之下降, 对痢疾内 毒素引起癿白细胞减少则使之升高。
人参百科

中文名:人参(百草和埻)(朝鲜半岛出产癿称为 :高丽参 )拼音名:Renshen 别 名:山参、 园参、人衎、鬼盖,棒槌(《本经》),土精、 神草、黄参、血参(《吴普本草》),地精(《 广雅》),百尺杵(《本草图经》),海腴、金 井玉阑,孩儿参(《纲目》),棒槌(《辽宁主 要药材》)。 英文名:Ginseng,Ginseng Root 拉丁植物名:Panax ginseng C. A. Mey. 中文科名:五加科
人参癿功效和作用




人参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癿 平衡。通过人参对动物脑电活动影响癿研究,结 果表明:其对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均有影响 ,但主要加强大脑皮层癿兴奋过程。 人参抗疲劳作用癿机制可能不其升高血脂和促迚 蛋白质、RNA合成有关。 人参对脑血流量和脑能量代谢亦有明显癿影响。 人参可改变机体癿反应性,不刺五加、北五味子 等相似,具有“适应原”样作用,即能增强机体 对各种有害刺激癿反应能力,加强机体适应性。
人参百科

人参:人参多年生草本;主根肉质,囿柱 形或纺锤形,须根细长;根状茎(芦头) 短,上有茎痕(芦碗)和芽苞;茎单生, 直立,先端渐尖,边缘有细尖锯齿,上面 沿中脉疏被刚毛。伞形花序顶生,花小; 花菩钟形,具5齿;花瓣5,淡黄绿色;. 雄蕊5,花丝短,花药球形;子房下位,2 室,花柱1,柱头2裂。浆果状核果扁球形 或肾形,成熟时鲜红色;种子2个,扁囿形 ,黄白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7卷第2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Vo l.47 No.2Journal o f Huazho ng N or mal U niver sity (H umanities and So cial Sciences)M ar.2008收稿日期 2007-10-15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代饮食、疾病医疗与生态环境0(05JJD770121)清代的人参书写与分类方式的转向)))从博物学到商品指南蒋竹山(东华大学历史系,台湾花莲)摘要 清代人参发展的转变,最明显的变化在于人参的产区从山西的上党移至东北,清以后,辽参取代了上党人参,成为最受欢迎的人参品种。

清代人参的书写及分类方式正好反映了人参在清代发展的特色。

随着人参商品化的过程,清代有关人参的书写,我们大致可发现有从博物学调查到商品指南式的书写特色的转向。

关键词 清代;人参;医疗史;消费文化;商品化清末一位上海医生毛祥麟在5对山医话6中,对人参在清代的发展及重要性,有段相当细腻的描述。

这篇笔记反映了几个现象。

第一,党参不等于上党人参,人参与党参是不同品种的植物,清代以前,上党人参的品质高于辽参及高丽参。

中国古代的人参主要产于上党(今之山西太行山一带),明代本草学家李时珍编5本草纲目6时,尚未将人参与党参做明显区分,直到5本草从新6出版,才将党参独立归为一类。

清以后,由于上党人参几乎停产,市面上的人参药材才出现了和人参不同科的党参。

第二,辽参要到清入关之后才显现出它的重要性。

第三,清代的东北人参原以宁古塔所产的人参为主,之后为船厂和凤凰城的人参取代。

第四,从康熙末年到乾隆年间,人参价格暴增十几倍。

¹清代人参发展的转变,最明显的变化在于人参的产区从山西的上党移至东北,清以后,辽参取代了上党人参,成为最受欢迎的人参品种。

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有二:一是哪些地方可看出清代东北人参所受到的重视?我们将从两种文本来观察,一是传教士的书信;另外一种是本草医书。

二是这些文本的书写及分类方式的特色是什么,它们反映了什么样的清代人参的消费文化。

º一、王气所钟:从/上党人参0到/辽参05本草纲目6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出版,正式为上党人参的时代划下句点,继之而起的是辽参,此时朝鲜高丽参的排名还远在辽参之后。

谢肇淛的5五杂俎6卷十一载:/人参出辽东上党最佳,头面手足皆具,清河次之,高丽、新罗又次之。

0这种转变的原因,除了上党人参的数量采挖殆尽以外,另外跟女真族在此地区的人参贸易亦有密切关系。

清入关之后,清帝国对于人参的经营管理更为积极。

当时许多笔记或文集常可见对辽参的赞美之词,例如最常见的说法就是人参会随着王气转移,因此/王气所钟0)))清王朝的发迹之地,也就成为辽参最强有力的背书。

这种文人笔记中/王气所钟0或/地气所钟0的说法更容易加深一般大众对辽参的社会印象。

由于辽参取得不易,明末以来,人参消费市场上常充斥着以沙参、荠苨及桔梗的根伪装的假人参。

这些沙参体虚无心,桔梗体实有心而味苦;而真人参/体实有心而味甘,微带苦,自有余味0,俗又名称为/金井玉兰0,若形体似人形者称为/孩儿参0。

早在明末时就已不易找到真正的潞州人参,除了上述的假人参在市面上贩卖外,还出现了许多拟人参,实际是沙参苗叶的/滁州人参0、荠苨苗叶的/沁州、兖州人参0。

更有一些黑心的商家会将人参先予以浸泡,后将汁液吸尽,再晒干贩卖,称为/汤参0。

»除了上述的拟人参之外,另一个常为医家及病家混淆的是党参。

关于党参,乾隆三十四年的5本草求真6记有:/今有所云党参者,皆为假物。

0¼而其中/党参条0,更详述了清代党参的特色½。

首69先,清以前,上党人参的功效曾经被视为是所有人参中疗效最佳者,当时的人参指的就是山西上党的人参。

辽参成为医家及民众的人参首选之后,才出现许多称之为/党参0的人参,但这种人参,无论在植物科别及药性上,和上党的人参都不同。

其次,到乾隆年间,人参价格曾经高涨,一般民众都难以负担,所以纷纷改以党参替代。

党参之中又可细分为几类,有西拣党、秃潞、文元党、散党及独支党。

清代著名江南医家吴瑭(1758-1836)的5增订医医病书6,记有当时人以党参仿冒人参的看法。

当时黄河以南所用的党参是北口的荠苨,偶然有山西潞州的防风荠苨,称之为/潞党0或/西党0。

上党人参及辽参无论在形状及价格上,都相当类似,由于上党人参的产量变少,吴瑭因而质疑:/岂天下之大、四海之广、药铺之多、大者积数百斤、中者数十斤、上党一山竟能产如许之参,以待天下之用?且党参可用,何必以重价买人参哉?何世医咸不知之,而必以党参待人参之用,岂真不知哉?以为便于行也,不知医便于行而用假药是欺病人也。

0¾可见当时药铺的党参用量相当大,这些数量颇多,然而每斤只要数百文的党参,并非以往的/上党人参0,医家往往为了贪图医疗方便,常以党参充当人参。

但在有些医案中,我们仍可看见有医者在开立药方时,将这两种人参做区别¿。

虽然清代所谓的党参已非昔日的上党人参,但在民间,仍相当受到喜爱。

二、/Orhota0:传教士的博物学调查有关现存史料对清代人参的物种描述,一般并不多见,5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6中有一段描述记载:/人参就长在山坡上和密林中:溪涧旁、峭壁边、树下和杂草丛中皆可见踪影。

在平原、河谷、沼泽、溪涧底部及过于空旷的开阔地却见不到它。

0À这见于康熙五十年(1711),住在北京的法国耶稣会教士杜德美神父写给中国教区总巡阅使的一封信。

信中描绘的人参生长范围,约在中国东北部的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乌苏里江流域及朝鲜的中部和北部。

杜德美奉康熙皇帝之命,绘制清帝国的地图,因此得以亲眼观察到人参的生长环境。

人参在当时的中国已是相当受到民众重视的药物,但在欧洲却鲜为人知。

1709年7月底,杜德美的地图绘制队伍到达距离朝鲜边境仅四里远的一个村子,那里住着一族名为Calca-tatze的鞑靼人。

其中一人到了邻近的山林中挖了四株完整的人参,放在篮子里带进村子给杜德美。

在信中,杜德美画下了他所收到的人参图谱,在与教会书信往来时,总巡阅使可能首次见到杜德美所说的人参图及说明(现今的版本未将人参图收入书中)。

当时中国许多名医曾就这种植物的特性写出专著。

这些医生给富贵人家开药方时,总要加入人参;但对寻常百姓而言,人参的价格就显得太贵了。

中国医生们宣称,人参是治疗身心过度劳累引起的衰竭症的灵丹,它不仅能化痰,治愈肺虚及胸膜炎,增进食欲,还能驱散气郁、大补元气,在血液中产生淋巴液。

杜德美认为如果人参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好效应,人们就无法想像汉人和满人会如此重视它。

甚至有些健康的人为了更加强壮,也常服用人参。

他相信精通制药的欧洲人能有足够的人参进行必要的试验,通过化学方法测试其特性,并根据病情,适当地对症下药,那么人参在他们手里将成为上等药物。

杜德美相当相信人参的疗效,在信中,他对总巡阅史说明他服用过人参的经验。

他认为,人参能活血化瘀,增加热量,帮助消化,而且有滋补强身的作用。

他替自己量脉搏,然后服用半支未曾加工的生人参,1小时之后,他感觉脉搏跳的比以前还要饱满有力,胃口随之大开,浑身充满活力。

不过,当时他并未完全相信那次实验,他认为这种变化可能是那天有较好的休息的缘故。

4天之后,杜德美因工作关系,疲倦得几乎要从马背上摔下,同队一位中国官员见状,就给他一支人参,他马上服用了半支,1小时后就不再感到虚弱了。

从那时起,他发现,每次服用,都有相同的效果。

Á除了谈论生食人参的经验以外,他还教导传教士如何服用人参。

杜德美亦如同满州人一样,建议把人参叶代替茶叶泡着喝。

这种人参叶泡的茶水,色泽宜人,喝上两三回后就会感觉到它的香味。

烧煮人参根部的时间比煮茶的时间要长,这样根部的养分才会渗出来。

汉人给病人服用参汤时就是这样做的,不过每次服用量不超过2钱干人参。

杜德美还建议身体健康的人和仅为防病或微恙的人,每次服用的量勿超过1钱,且不用每天服用。

烧煮方法是:将人参切成小片放在上过釉的土罐中,再倒入1/4升的水,盖紧罐子,以温火焖煮,等放入的水剩下一瓶底杯光景时,再放入一点糖,并立即服用;然后将残渣倒入同样多的水中,以同样方法烧煮,如此可以再次萃取出根部残留的养分。

服用方式是两份汁液早晚各服1次。

杜德美对清政府如何刨采人参,亦有详细的观察。

清政府设立了一道木桩构成的栅栏,把旧地图上称为辽东的省分完全隔绝开来。

栅栏附近不断有卫队巡逻,阻止中国人离开本土去挖人参。

但不70管戒备多么森严,追求利益的渴望使中国人舍命溜进这些荒芜人烟之地,有时多达二三千人,这些人常要冒着遭受袭击、丧失自由的风险。

杜德美还观察到清政府只希望满人能享有这样的采参特权。

康熙皇帝于1709年下令1万名满人自行前往参山挖采人参,条件是每人向政府缴交2两上品人参,余者由政府按重量付给等量的纯银。

据估计,清政府一年透过此办法可取得约2万斤人参,但付的钱仅为实际价值的四分之一。

这支采参队伍的规模是按所属的八旗分配采挖的场所,然后每百人为一队,在指定地段成一字型散开,每10人与另外10人间保持一定距离,然后就仔细寻找人参。

他们缓慢地朝着同一方位向前推进,并以这种方式在一定限期内走遍为他们指定的整个区域。

期限届满,住在牧马处帐棚里的官员便会派人巡察各队,以了解各队人数是否齐全,如果发现缺员,大家就寻找一两天,随后照旧重新开始。

这些采参者在这趟冒险的过程中相当艰辛,他们不带帐篷,也不带床,因为每人携带的炉子上烤熟的小米就让他们的负荷够重了,整个期间他们就以此充饥。

因此,他们只得在某棵树下打个盹,身上盖一些树枝或他们能够找到的树皮。

随队官员会给他们一点牛肉或野味,他们在火上一烤便狼吞虎咽起来。

这1万人这样就度过了六个月,尽管如此劳累,杜德美发现他们依然身强体壮。

至于护送这批采参队伍的八旗士兵的待遇亦相当困苦,他们每天只能得到所宰杀的一头牛身上的零碎部位,而那头牛要充当50人的食物。

随后,为了让总巡阅使对满人及汉人如此看重的植物产生印象,杜德美透过信中所附的植物插图,详细地描述了人参的各项部位的细节。

l u在这封信中,杜德美以A图表示人参本来的大小。

他把它洗过后呈现白色,表面粗糙且高低不平,和一般情况下的植物根部一样。

以B、C、D表示茎的全长及厚度:它是单色的,呈圆形,偏于深红色,只有茎部底端B除外,此处因接触地面呈白色。

D的部位像一个/节0,四根分枝从这个如同中枢的部位长出,从而形成了这个节,这四个分枝相互分开,而不是长在同一个平面。

分枝底部呈淡绿色,上部则接近茎的颜色,即深红色,这是一种接近桑椹的颜色。

两种颜色在分枝侧面自然减弱,融为一体,每个分枝有五片叶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