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的结局是喜剧的

合集下载

西游记的诙谐幽默艺术

西游记的诙谐幽默艺术

西游记的诙谐幽默艺术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最重要的一部神魔小说。

作为一部古典小说,它融合了许多诙谐幽默的元素,让人读来耐人寻味、乐趣横生。

以下是《西游记》中的一些诙谐幽默艺术的特点:
1.笑料频出:《西游记》中充满了许多滑稽的情节和搞笑的对话,使得整个故事充满欢乐和趣味。

例如悟空调皮捣蛋、嫌猪八戒猪头等都成为了经典的笑料。

2.喜剧角色:小说中的四大主角悟空、八戒、沙僧和唐僧各自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其中猴王孙悟空更是天真烂漫、机灵活泼,是整部小说中最具喜剧色彩的角色。

3.对白妙趣横生:小说中的对白往往夸张幽默,充满巧妙的讽刺和反讽。

特别是悟空和猪八戒之间的互动,经常让人捧腹大笑。

4.反转和戏谑:《西游记》中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情节反转和讽刺。

虽然是一部神话传说的作品,但在其中融入了对封建社会、官僚主义等现实问题的戏谑。

5.符号象征:小说中使用许多象征性的描写和形象,例如猪八戒代表懒惰和贪欲,沙僧代表忠诚和坚韧,这些象征增加了作品的幽默性。

总的来说,《西游记》在描绘神魔世界的同时,也融入了丰富的诙谐幽默元素,使得读者在欣赏其中的奇幻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对人性的思考。

这也是《西游记》能够经久不衰,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孙悟空的结局是喜剧 (2)

孙悟空的结局是喜剧 (2)

性格缺陷1、刚刚学艺归来为得到一件趁手的兵器大闹东海带走定海神针导致洪水泛滥2、学艺归来后因黑白无常错抓进地府,因一己之私大闹地府,撕毁生死簿。

3、大闹天宫(大闹盘桃宴)虽事出有因情有可原可是守盘桃园监守自盗出是事实,后太上老君那偷仙丹出是事实。

4、孙司空刚刚出五指山后知道要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直接背着唐僧腾云飞去。

5、取经途中在五庄观受八戒挑唆偷了人参果也是事实,后因受不得道童的侮辱毁了人参果树后带着师傅连夜逃走。

6、取经途中三打白骨精被师傅赶走也是利用了孙悟空情格急躁做事不顾后果的各性。

孙悟空的猴性、人性、神性。

要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孙悟空即是其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典型之1。

这1形象经历了由历史到传说到文人作品的衍变历程,日渐形成了集人、兽、神“3性1体”的艺术形象。

从外在体貌而言,“毛脸雷公嘴,罗圈腿,拐子步,红屁股,再带上1个永不可脱的尾巴”,具有神性的孙悟空依然表现出特别突出的猴性。

从内质上看,其思想表现越来越复杂,人性占上了主导地位。

当然,在孙悟空身上,猴性与人性并非彼此完全独立,而是在对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如其好动性则是猴性与人性的交汇。

从故事的衍变历程来看,孙悟空从钟天地之灵气而生到大闹3界再到西天取经修成正果,正体现了猴性的收敛与人的社会化的发展过程。

在这1过程中,孙悟空由1只不懂世情的毛猴逐渐成长为1个聪颖、机敏、善战而又遵礼守法的社会人。

这1过程正体现了1种“物-人-神”的进化规律佛的境界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有信仰的人最高尚,有道德的人最喜乐;有修行的人最安心,有智慧的人最自在;怀慈悲的人最宽容,心无杂念者无烦恼;好行善的人有福报,喜布施的人最宝贵。

人生贵得适意。

坐忘,无我,西游记分为三部分。

这一部分讲述了孙悟空与各路妖王以及天兵天将之间的斗智斗勇并且这一部分体现了孙悟空对各阶级恶势力的反抗精神第二部分主要说明了唐僧的身世。

西游记中孙悟空是悲剧是喜剧一辩稿

西游记中孙悟空是悲剧是喜剧一辩稿

谢谢主席,大家好,今天我们讨论的题目是西游记孙悟空的结局是悲是喜。

既然是在讨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那么我们就应该溯本追源回到西游记的原著中,而其余的书籍,影视以及动画作品则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

在讨论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两个概念及喜剧与悲剧。

喜剧,是指通过表演者对丑陋或者滑稽的人物形象的扮演,使观众发笑的一种戏剧。

悲剧,是指由于命运的不可改变使大人物做出无奈选择或者使小人物被迫卷入其中,使主体遭遇苦难的一种戏剧。

今天我们观点是西游记算悟空的结局是悲剧。

我们判断的标准是:孙悟空是自愿还是被迫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的,他的命运是否可以改变。

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论证这一观点。

首先从意愿方面来看,孙悟空是被迫的。

让我们回顾一下故事,观音在与悟空做交易之前悟空已经在五指山下压了500年,此时的悟空迫切的想要从五指山下出来,这时观音投来了橄榄枝说:“你想不想出来?但是你要是想出来你就要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你要不答应你就继续被压着再压你个几百年,几千年。

”是的,被压是悟空的错,因为他大闹天宫罪不可恕,但是佛祖作为一个更高级别对于悟空的审判本就不公平,用500年来抵消大闹天宫的过失不够么?为什么不够?凭什么不够?因为没有法可依,没有任何条理可以参照,如来想压他几年就压他几年,500年只不过是个巧合罢了,正是因为这种不公平的审判,使得悟空在西天取经这件事上,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他没得选择,他只能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

这种不平等的压制,和被迫的选择难道不可悲么?其次从命运的可改变性来看,悟空从出生到成佛他一直都在被人掌控被人玩,他想逃脱可是他逃不掉。

让我们回到原著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疑点:1.为什么在孙悟空大闹东海时龙王不对孙悟空动手呢?2. 为什么大闹天宫时天庭只派出了李天王等而不派出实力更为高强的三十六星宿呢?3.为什么在孙悟空大闹地府的时候地藏王菩萨不出手呢?诸如此类···或许这些只是巧合,但是,这些巧合加在一起,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出这样一个我们是否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假设:孙悟空的命运是被安排好的,天庭与佛教本可一早就将孙悟空擒获,但却放任它发展。

西游记的幽默与谐趣

西游记的幽默与谐趣

西游记的幽默与谐趣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情节,还融入了大量幽默和谐的元素。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西游记的幽默与谐趣。

一、角色形象的幽默与谐趣西游记中的角色形象个个独特、充满幽默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孙悟空,他机智聪明、顽皮调皮,行为举止充满幽默元素。

他的变化万千的本领常常让读者捧腹大笑,比如他变成小猪过河和和尚共行、嘴里叼着黄财神和龙王商议等等。

而猪八戒则是一个贪吃嗜睡又爱撒泼的角色,他的内外形象的反差使他成为故事中的一大笑料。

沙和尚则以他的直言不讳和倔强的性格赢得了读者的共鸣。

二、情节安排的幽默与谐趣西游记的情节安排十分巧妙,在紧张刺激的故事背后融入了大量的幽默元素。

比如唐僧一行人在旅途中遇到各种奇遇,面对一系列荒诞可笑的情况,这种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让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猪八戒为了追求美女青蛇而被青蛇诱骗的情节,不仅揭示了猪八戒的贪财贪色的一面,也展现出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

三、语言表达的幽默与谐趣西游记的语言表达生动活泼,极富幽默感。

作者通过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取得了很大的效果。

比如,作者形容唐僧的嘴巴时说:“唐僧这一咬,活像破铜鍼上的蜜麻脾气的虫”,这样的表达方式既形象又幽默。

另外,作者还使用了很多俚语和口头禅,如“鬼鬼祟祟”、“念个紧箍咒,山又不能进”的表达方式,使得读者产生亲切感,加深了阅读的趣味性。

四、对社会现象的幽默讽刺除了个人角色和情节上的幽默与谐趣,西游记还独具特色地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幽默讽刺。

比如,孙悟空在盘丝洞遇到的六个女妖,她们生活在一个只追求美色的世界中,但最终却因为虚荣和争斗而落得个粉身碎骨的下场,这一情节讽刺的是当时的封建社会和女性的局限。

这种挖苦和讽刺对于当时社会来说是一种启发,也能给读者带来欢乐。

总结起来,西游记以其丰富的角色形象、巧妙的情节安排、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幽默讽刺,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乐趣。

西游记读后感六年级优美高分作文(精选5篇)

西游记读后感六年级优美高分作文(精选5篇)

西游记读后感六年级优美高分作文(精选5篇)西游记读后感六年级优美高分作文(精选篇1)《西游记》这部连续剧和《西游记》这本书我看了或读了不止一遍了。

这本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人我想我不说你们也知道了,那个人就是孙悟空。

在我没读过或看过《西游记》的时候,我刚开始还以为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子,应该不是什么好东西,起初我以为孙悟空是个妖猴。

但到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我是被天上的那个神仙误导了。

孙悟空他并不是什么妖猴,而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石猴。

孙悟空为了保护师傅不被妖怪吃掉。

一路都是杀妖魔,斩鬼怪的。

而且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练出了火眼晶晶,这么一来分辨妖魔就容易多了。

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三打白骨精这一回,这一回中白骨精为了吃唐僧,一下变成老太婆,一下变成小女孩,一下又变成老太公,而这一切都被孙悟空识破,都把他们打倒在地,而唐僧还不知道这三个人都是白骨精变的,还以为是孙悟空连伤三命,让后就把他赶出队伍,还写下了一行字:从此以后不与悟空见面。

悟空不管怎么说师父都不在收留他。

白骨精虽说是死了,不过悟空也被逼无奈回到了花果山。

后来唐僧三人遇到了妖怪,而孙悟空却不在。

沙僧和八戒,千方百计的把悟空请来降妖,刚开始悟空一边吃桃子一边装着说:“你们的事我不管,有妖怪还是你们自己去打吧,师傅不是说了你们也能降妖。

”后来八戒急了:“猴哥你总不可能扔下我们不管吧……”而孙悟空心里越来越着急,心想:再装下去师傅就要被吃了。

于是就打断八戒说话。

驾着筋斗云到了妖怪洞口去降妖。

最后他们师徒四人又走在了一起。

孙悟空是我敬佩的地方有很多,第一:他对师傅忠心耿耿,从来不会背叛师傅。

第二:孙悟空武艺过人,身手敏捷。

第三:孙悟空非常的勇敢,他不会像八戒一样说这个妖怪太难打了我们散伙吧,而是遇到妖怪第一个冲向前……西游记读后感六年级优美高分作文(精选篇2)《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齐葩。

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

西游记中的幽默诙谐举例

西游记中的幽默诙谐举例

西游记中的幽默诙谐举例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展现了主要人物孙悟空等在取经途中的种种奇遇和幽默情节。

下面以西游记中的幽默诙谐为例,列举一些具体情节。

1. 猪八戒爱吃人参果在西游记中,猪八戒是一个好吃懒做的角色,他特别喜欢吃人参果。

一次,他发现了一棵人参果树,便爬上去摘果子。

结果他吃了一颗人参果后变得越来越重,再也下不来了。

这个情节展现了猪八戒贪吃的一面,让人忍俊不禁。

2. 孙悟空调皮捉弄猪八戒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主角之一,他喜欢调皮捉弄猪八戒。

一次,孙悟空假装是一个老妇人,故意蒙骗猪八戒让他跳进了水中。

猪八戒不明就里,跳进水中后才发现自己被孙悟空捉弄了。

这个情节展现了孙悟空调皮捣蛋的一面,给故事增加了幽默感。

3. 猪八戒偷吃人参果被罚猪八戒贪吃的本性也常常给他带来麻烦。

在一次取经途中,猪八戒偷吃了人参果,结果被观音菩萨发现并被罚。

猪八戒被罚做马夫,背着孙悟空和唐僧,这个情节展示了猪八戒的贪吃和被惩罚的一面,给故事增添了一些幽默。

4. 唐僧三打白骨精唐僧作为取经团的领导者,经常被妖怪欺负。

在一次遇到白骨精的情节中,唐僧三次打败了白骨精,但每次都被白骨精变成美女的诱惑所迷惑。

这个情节展示了唐僧的软弱和被勾引的一面,给故事增加了一些幽默。

5. 孙悟空变成老僧孙悟空善变身之术,在取经途中,他曾变成一个老僧,将猪八戒和沙僧都欺骗了一番。

这个情节展示了孙悟空的聪明机智和变化多端的一面,给故事增加了一些幽默。

6. 孙悟空捉弄牛魔王在取经途中,孙悟空曾经捉弄过牛魔王。

他变成一个小鬼诈骗牛魔王的银子,最后又变成一个和尚帮助牛魔王找回银子。

这个情节展示了孙悟空的机智和调皮捣蛋的一面,给故事增加了一些幽默。

7. 猪八戒和沙僧的争执在取经途中,猪八戒和沙僧常常争吵不休,给取经团带来了很多麻烦。

他们的争执总是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进行,让人忍俊不禁。

8. 孙悟空变成唐僧在一次遭遇妖怪的情节中,孙悟空变成了唐僧的模样,并试图欺骗妖怪。

#性格与社会——浅析孙悟空悲剧性结局的原因

#性格与社会——浅析孙悟空悲剧性结局的原因

性格和社会——浅析孙悟空悲剧性结局的原因摘要:文学作品中,许多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

本文将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通过性格和社会环境两个层面来分析导致《西游记》中孙悟空结局中的悲剧性的原因。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悲剧;性格;社会;孙悟空一、文学作品中的马克思悲剧观1859年,德国早期工人运动活动家,机会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拉萨尔·斐迪南,完成了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

此书借古喻今,通过描写德国16世纪的骑士济金根反对皇帝和诸侯的叛乱,表达了拉萨尔对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看法。

同年,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对《济金根》作了深入的分析,并在给好友拉萨尔的信中表达了他们的悲剧观。

而恩格斯提出的“许多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的观点,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的核心。

何谓“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西游记》中孙悟空近似完美却又胜似悲剧的结局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传统观点认为,孙悟空通过取经之路,最终成为“斗战胜佛”,功德圆满,必然是喜剧。

可是如若我们打破这一思维惯式,反观整个过程认真考虑,便会发现其悲剧性。

从那猴头一开始自石头里蹦出来,到“齐天大圣”大闹三界、撒野于天宫,再到拜唐僧为师、套上“紧箍”,最终成为“斗战胜佛”、吃斋诵经。

从顽劣逍遥、无畏无惧,到反对等级、反抗权威,再到被“紧箍咒”束缚了身心,直至顺从屈服、成为等级制度中的一员,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喜的是终成正果,悲的是失去自我。

谭嗣同和旧势力相抗争,最终落得人头落地、尸首分离,纵然是悲剧,却也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决绝。

死,死得凛然,悲,悲得豪迈。

而悟空呢?由直接反对天庭的等级制度,到承认顺服神仙佛的等级制,其强烈的自我意识、敢于向一切权威挑战、始终保持顽强的战斗精神的光辉可爱形象如荆轲刺秦王一去不复返。

辩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结局是喜剧还是悲剧的一辩稿精编版

辩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结局是喜剧还是悲剧的一辩稿精编版

……………………………………………………………最新资料推荐…………………………………………………一辩稿3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讨论的辩题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结局是喜剧还是悲剧。

开始进行辩论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今天我们所讨论的辩题是立足于《西游记》这本书的大背景下进行讨论的,所有学者对这部小说的理解和评论都不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范围,否则这个辩题就将失去意义。

我方的观点是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结局是喜剧。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两个重要的概念:喜剧和悲剧。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大众一般解作为笑剧或笑片,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从而引人对丑的、滑稽的予以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

悲剧是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不可调和的冲突及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展现与非常态命运的抗争,同时也比喻不幸的遭遇。

从传统意义上我们简单地理解为喜剧是好的、圆满的结局;悲剧是不好的、令人遗憾的结局。

因此,我们讨论此辩题的意义在于在《西游记》中对于孙悟空个体来讲,他是否获得自己所追求,自己内心所想要的东西。

我们的判断标准是:孙悟空在取经过程中是否得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实现自我成长。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论述我方观点:第一、从个人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孙悟空取经的过程是他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孙悟空虽是一只猴子,但他有思想、有追求。

他想让自己和人一样,让自己融入人的世界,变成社会人,所以他去学人穿衣、学人礼、学人话。

经历了从不曾熟悉的世界的种种到在如来的指引和自己的努力下,实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的位置,成功地由一个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子融入社会,完成了社会化的过程,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恐怕孙悟空还是那个无法无天,成天和猴子们混在一起,只知个人快活享乐的泼猴罢了,不能不说人的一生在无知和空虚里度过是一种悲剧啊。

第二、孙悟空实现了自身的个人价值。

孙悟空的喜剧形象

孙悟空的喜剧形象

孙悟空的喜剧形象孙悟空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神话人物之一,他的形象在文学、戏剧和影视作品中被广泛传承和展现。

其中,他的喜剧形象尤其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孙悟空的喜剧形象。

一、语言幽默孙悟空的喜剧形象首先体现在他那令人捧腹大笑的语言幽默上。

他时常调皮捣蛋,说出一些古灵精怪的话语,令人哭笑不得。

比如,在《西游记》中,他常常给自己起一些有趣的绰号,如“美猴王”、“齐天大圣”等,这些称号既展现了自己的傲气,又给人带来了欢乐。

此外,他还善于拐弯抹角地回答问题,用俏皮话来与人交流,使得场面充满趣味和笑料。

二、机智聪明虽然孙悟空有时调皮捣蛋,但他的喜剧形象并不仅仅局限于此。

他以他的机智聪明征服了众多的挑战和敌人,这也成为了他喜剧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经常能够用智慧化解危机,例如在八戒被妖怪所追赶时,他利用身法和让妖怪迷失方向的技巧躲避妖怪的追逐。

这些精彩的表现不仅令人赞叹,也给人带来欢乐。

三、体力表演与孙悟空有关的喜剧形象不仅仅局限于他的语言和智慧,也涉及到他的体力表演。

孙悟空擅长使用金箍棒,他可以使出很多夸张的招式,比如身长百丈、变成千百个分身等等。

这些特殊技能和能力使得孙悟空的形象更加夸张幽默,令人惊喜不已。

四、情感表达孙悟空的喜剧形象还体现在对情感的表达上。

他时而傲气十足,时而痛苦纠结,时而激动得手舞足蹈。

这些情感的的转换往往伴随着搞笑的表情和动作,使得人们忍俊不禁。

例如,在《西游记》中,每当孙悟空激动时,他会忍不住七十二变,变成不同的形象,这种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呈现出了一种喜剧效果。

总结起来,孙悟空作为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神话人物之一,他的喜剧形象得以通过语言幽默、机智聪明、体力表演和情感表达等方式进行演绎和展示。

他不仅仅是一个英勇无敌的神话人物,更是一个带给人们欢乐和笑声的喜剧之星。

他的形象不仅仅深入人心,也因为喜剧元素的加入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无论是从古代小说还是现代影视中的孙悟空,都是一个展现喜剧天赋的人物,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和传承他的喜剧精神。

孙悟空有哪些经典的故事情节

孙悟空有哪些经典的故事情节

孙悟空有哪些经典的故事情节孙悟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以勇猛、机智和智慧来赢得了人们的崇拜和喜爱。

他的故事也一直是人们爱听的故事之一,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孙悟空的经典故事情节。

第一则情节是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

故事出自《西游记》。

孙悟空本来是上天的大臣,但因为他调皮捣蛋,被贬到凡间。

孙悟空一直不满佛祖指令将他封印,于是他决定去挑战天堂,张扬一下自己的力量和地位。

但孙悟空最终失败,被佛祖和如来佛祖联手镇压,压在了五行山下。

在这个故事情节中,孙悟空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执着是非常让人感动的。

他虽然失败,但是他不放弃、不妥协,这也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学习的精神。

第二个故事情节是孙悟空斗天蓬元帅。

这个故事出自《花果山传奇》,孙悟空到了花果山,就成了一只猴子,带领一群猴子在山中生活。

但这个山上有一只天蓬元帅,他骑着马,经常来山上找岔。

孙悟空非常不满天蓬元帅的行为,于是他决定对其进行挑战。

于是孙悟空和天蓬元帅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斗争。

虽然孙悟空在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但是他也学会了如何在和人交往中学会尊重和友善待人。

第三个故事情节是孙悟空占了八十一尊菩萨的宝藏。

在这个故事情节中,孙悟空遇到了一位献身菩萨的朝廷官员,他帮助孙悟空找到菩萨留下的五行珠。

孙悟空非常感激这个人的帮助,于是他特意送给这个官员一个手镯。

但是这个官员贪心心态很重,他想占有孙悟空找到的八十一尊菩萨的宝藏。

孙悟空为了保护藏宝的秘密,就将官员实行了监禁。

在这个故事中,孙悟空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和勇气是非常令人钦佩的。

他不仅懂得感恩,也知道如何应对贪心者的挑战。

第四个故事情节是孙悟空的四十七个变化。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可以变变身,变成任何形态,用这种能力,他可以在战斗中随意变化,攻击敌人的弱点。

在这个故事中,孙悟空表现出来的超能力和智慧是非常令人惊叹的,这也是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受欢迎的经典角色之一的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孙悟空的故事情节不仅多元化,也非常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

论《西游记》中喜剧性的艺术表现

论《西游记》中喜剧性的艺术表现

论《西游记》中喜剧性的艺术表现摘要:小说《西游记》的喜剧性主要表现在戏谑的艺术手法运用,喜剧性人物的塑造,以及小说的游戏精神上。

作者采用诙谐幽默的艺术手法,突出小说的趣味性,追求文学的审美娱乐性。

从而扩大了小说功能,实现了讽世刺史、调谐与娱乐的统一。

并且引领神魔小说的创作潮流,改变明代长篇小说、通俗小说的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关键词:《西游记》;喜剧性;戏谑;人物;游戏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开创了中国文学的一个神话新世界。

《西游记》用浪漫主义想象创造了一系列神魔人物,这些人物既有社会化的人性,又有各种动物的特性。

还有作者通过想象赋予他们的神性,幻中有真,涉笔成趣。

通过对形形色色的神鬼怪妖人的描写,展示了西天取经路上的精彩画卷。

在艺术结构上,《西游记》以人物列传体和一线贯珠式相结合,以唐僧师徒西游进程为线索,串起八十一难,逐次展开情节。

作为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名著,与《水浒传》、《金瓶梅》相比,《西游记》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它的文学语言显然经过写定者比较用心的润饰,不仅病句少,而且句法、遣词、用语都比同类小说更加规范,人物语言的戏谑风格,更使小说的对话妙趣横生,使之读之忘倦。

[1]另外,《西游记》在艺术形式上含有大量的喜剧因素。

一、寓喜剧性于戏谑手法之中《西游记》里的塑造的诸神形象与古希腊神话传说中阿尔卑斯山上的诸神有相似之处,他们都非纯粹神圣的化身。

宗教天国是尘世生活的折光反射,作者实际上运用象征手法描绘人情世态,《西游记》也因而成为具有民主倾向和时代特征的神话小说[2]。

《西游记》中的神魔,其行为多半带有小说成书过程中世态人情的印迹。

例如小说第十回中的相关描述:太宗道:“病势已入膏肓,命将危矣,如何得保?”征云“臣有书一封,进与陛下,捎去到冥司,付酆都判官崔珏。

”太宗道:“崔珏是谁?”征云:“崔珏乃是太上先皇帝驾前之臣,先受兹州令,后升礼部侍郎。

在日与臣八拜为交,相知甚厚。

《西游记》:取经之路的众生喜剧

《西游记》:取经之路的众生喜剧

《西游记》:取经之路的众生喜剧介绍《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

这部小说以唐朝佛教传经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一起历经艰险取得真经的故事。

西游取经的目的在《西游记》中,主要角色师徒四人之所以踏上这场冒险旅程,是为了求得正法果,拯救众生。

唐僧作为正法师将发扬佛法,并给患难中的人提供帮助和指导。

笑料频出的剧情虽然《西游记》被称为一部浩大而且有深意的作品,但其中也贯穿着大量的幽默元素,令人产生了无数次笑声。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孙悟空调皮捣蛋:孙悟空是整个故事中最调皮捣蛋的角色之一。

他不断使用自己特殊能力制造麻烦和误解。

2. 猪八戒的贪吃与懒惰:猪八戒是一个爱吃懒做的角色,总是追求享乐并不愿为取得真经而努力。

3. 沙僧的冷幽默:沙僧是一个平和、冷静的角色,他常常以一句话揶揄其他人或者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气氛。

众生喜剧背后的深意虽然《西游记》给读者带来了很多欢笑,但其实这部作品也有一定的深意。

它通过笑料和幽默元素暗示了人类追求成仙或者超脱生死轮回之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师徒四人在取经之路上不断遭遇妖魔鬼怪的袭击,同时也面对自身难以抑制的欲望和执念。

这些都在让读者反思人生、灵性和心境。

影响和意义《西游记》凭借其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深刻而幽默的人物刻画以及对人性问题的探讨,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耀眼的明珠。

它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戏剧、电影和卡通等。

此外,《西游记》也提供了很多寓意和价值观,如悟空的智慧和勇气、唐僧的正直与坚持、猪八戒的贪婪与放荡等。

结论《西游记》作为一部既幽默又深刻的作品,通过描绘师徒四人的冒险旅程和喜剧化的事件,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追求智慧与超越的众生喜剧。

它不仅给读者带来欢笑,也启发他们对自身内心深处的探索。

西游记中的幽默与讽刺

西游记中的幽默与讽刺

西游记中的幽默与讽刺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西游记不仅在情节和故事中融入了幽默的元素,还在描写人物和社会风俗中展示了讽刺的一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西游记中幽默与讽刺的表达。

一、角色形象的幽默与讽刺在西游记中,作者吴承恩创造了一系列独特且有趣的角色,他们的言行举止常常给读者带来欢笑和思考。

齐天大圣孙悟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聪明机智,头脑灵活,经常以幽默的方式化解危机,并逗得众人哈哈大笑。

例如,他常常使用巧妙的手段愚弄妖魔,如变成小动物迷惑敌人,或是把自己变成一棵树躲避追击。

然而,西游记中的幽默并不仅仅是为了让人发笑,它还承载着作者对现实社会的讽刺。

孙悟空的形象可以被视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一种代表。

他虽然具有超人的本领,但在人们眼中却只是一个猴子,一种被歧视和看不起的存在。

通过孙悟空的经历,作者揭示了社会上对弱者的偏见和不公平待遇,从而引起读者深思。

二、社会风俗的幽默与讽刺除了角色形象的幽默与讽刺,西游记还通过对社会风俗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幽默且讽刺的现实。

例如,作者对官场腐败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在取经的过程中,唐僧和他的徒弟们多次遭遇到那些腐败的官员,这些官员为了私利而不履行自己的职责,甚至大肆敛财。

作者以幽默的笔触刻画了这些官员的愚蠢和虚伪,如猪八戒的父亲曾被贪官胁迫戴上僧帽,结果连续出言不逊。

作者通过对社会风俗的幽默描绘,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讽刺。

他借助幽默来表达对社会不公平和道德败坏的愤懑之情,引导读者思考社会问题,并反思自身的行为。

三、文学技巧的幽默与讽刺除了角色形象和社会风俗的幽默与讽刺,西游记还体现了作者吴承恩在描写和叙事方面的独特才华。

他运用了丰富的幽默手法,如夸张、反讽、对比等,让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到快乐和讽刺。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作者对于僧人形象的刻画。

在西游记中,唐僧被描绘成一个笨拙、玩世不恭的形象,经常做出荒谬而可笑的事情。

西游记中四个有趣的情节

西游记中四个有趣的情节

西游记中四个有趣的情节《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其富于想象,刻画人物形象生动,语言诙谐,并以寓言的形式,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揭示。

以下选取了四个有趣的情节进行描述。

情节一: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因不满弼马温的官职太小,打出南天门,回到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

玉帝得知后,派天兵天将前去捉拿,却屡战屡败。

最后,玉帝只得请来西天如来佛祖。

孙悟空终究敌不过如来佛的神力,被压在五行山下。

这个情节充分展示了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和无畏的勇气。

他敢于挑战权威,不畏强权,为了追求自由和公平,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同时,这个情节也揭示了统治阶级的虚伪和腐败,他们只会用暴力来镇压和驯服人民,而不是以德服人。

情节二:猪八戒高老庄招亲猪八戒在福陵山云栈洞吃人作怪,高姓人家请法师降妖。

孙悟空变成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和尚道士,降伏了猪八戒。

猪八戒做了唐僧的第二个徒弟后,在路上碰到六个劫贼,孙悟空现出本相,那六个贼见斗不过悟空,败阵逃走。

这个情节充满了幽默和趣味,表现了猪八戒的憨厚和贪吃,同时也展示了孙悟空的智慧和勇气。

这个情节也暗示了人们对于道德败坏、贪得无厌的小人的讽刺和批判。

情节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师徒四人为取真经,行至白虎岭前。

在白虎岭内,住着一个尸魔白骨精。

为了吃唐僧肉,先后变幻为村姑、妇人、老夫,全被孙悟空一一识破,在第三次变幻后终被孙悟空用金箍棒打死。

这个情节展示了孙悟空的智慧和勇气,他能够看穿敌人伪装的伎俩,果断采取行动,保护自己的队友。

同时,这个情节也揭示了人性的贪婪和残忍,白骨精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多次伤害无辜的生命。

情节四:四圣试禅心唐僧师徒四人经过一户人家,那户人家有个美貌的女儿。

猪八戒见色起心,想要娶她为妻,但被唐僧喝止。

于是,四圣变成一母三女,要试探师徒的禅心是否坚定。

三藏不为其所动;八戒心猿意马,动情离了队伍;沙僧打死不放那三女,悟空嘲笑师父好面相;八戒欲动粗强奸老妇(四圣之一),被悟空使法力困住。

孙悟空的结局是悲剧反二驳辩稿

孙悟空的结局是悲剧反二驳辩稿

谢谢主席,大家好:听了对方的立论,我方有以下两个疑问:首先,对方辩友告诉我们孙悟空在取经的过程中磨砺了性格。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取经之前孙悟空就已经具有了例如隐忍和坚持之类的品质,这点从孙悟空拜师潜心修炼以及在五指山下被压制了五百年中就可以很好的表现出来。

如果对方辩友所说的不是这样的品质,那么请对方辩友向我们论证孙悟空在取经过程中磨砺了什么样的性格。

再者,对方辩友又告诉我们孙悟空的结局之所以是个喜剧,是因为它得到了尊重和认可。

然而让我方感到奇怪的是,在原著中,孙悟空始终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1,天庭始终没有正式承认过孙悟空齐天大圣这个名号;2,孙悟空的所作所为也没有得到唐僧的认可和信任,这点从三打白骨精等事件中就可以体现出来;3,孙悟空也得不到妖界的认可,就连他称兄道弟的牛魔王等妖怪都与他反目成仇4,如来也没有认可孙悟空这个人,在册封孙悟空的时候,如来说的是“”也就是说如来认可的是孙悟空保护唐僧的行为,而不是它这个人···我们可以看到,在取经过程中孙悟空任劳任怨,却始终是吃力不讨好,这样悲剧性的一个角色,对方辩友如何能论证他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呢?最后,我方始终坚信孙悟空是个悲剧。

在原著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一个疑点:1,为什么在孙悟空大闹东海时龙王不对孙悟空动手呢?2,为什么大闹天宫时天庭只派出了李天王等而不派出实力更为高强的三十六星宿呢?3.为什么在孙悟空大闹地府的时候地藏王菩萨不出手呢?···对方辩友可以说这些只是巧合,但是,这些巧合加在一起,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假设:孙悟空的命运是被安排好的,天庭与佛教本可一早就将孙悟空擒获,却放任它发展到这样一个地步,再继续深究我们就可以发现,甚至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孙悟空他们所经历的一切也都是被安排好的···如果对方辩友无法向我们论证这一假设是错误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孙悟空的一生都没有逃出手掌心,它一直像一个棋子,任人摆布,即使它完成了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任务,它也依旧在如来的掌握之中,请问在座的各位,还有比这个更为可悲的结局吗?【一下为准备小点】孙悟空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尊严,这点从孙悟空口口声声称呼自己是大圣就可以看出它渴望得到大家的尊重,但是在取经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尊严正在丧失。

孙悟空与撒旦的形象比较综述

孙悟空与撒旦的形象比较综述

孙悟空与撒旦形象的比较内容摘要:孙悟空作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形象,与西方作家弥尔顿笔下的撒旦有一定的相似和迥异之处。

本文通过孙悟空与撒旦形象的对比,论证两个形象的共同悲剧性,同时探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反抗者的独特性,进而探究世界文学反抗者形象的普遍性规律.关键词:孙悟空撒旦反抗性悲剧英雄孙悟空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中最为鲜明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孙悟空在不断斩妖除魔的过程中也完成了人性的升华,最后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个性、有能力的人性美的典型象征。

而在弥尔顿的《失乐园》中,撒旦:上帝宣布其独子为天使和天君的首领,统帅天国.大天使长路西法不服,于是组织1/3的天使起义,想要推翻上帝。

但是起义失败,路西法坠入地狱火湖之中。

但他并不服输,在地狱中自立为王,并建起万魔殿,成为魔王撒旦。

二者相比,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一、孙悟空与撒旦各自的形象孙悟空出世不久,在花果山就不想“受老天之气”,他要“独自为王”,“享乐天真”。

在表面看来,他“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束缚,自由自在",但他想到还有“阎王老子管着",就觉得浑身不自在。

于是他闯入阎王殿,将生死簿上的猴属名字一笔勾掉,向阎王宣布“今番不归你管了!"最为人所震撼的是他后来大闹天宫,因“玉帝轻贤,这般藐视老孙!”第一次请他上天,只让他做一个小小的弼马温,他深感自己这个天生圣人的价值并未得到应有的承认,个人尊严深受侮辱,打出南天门而去;第二次请他上天,只给一个有官无禄的齐天大圣的空名,他便再出天门.他霸气的说:“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甚至大胆的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可以说,这里塑造了一个惊天动地、不畏天神的惊世骇俗的个性英雄。

撒旦是弥尔顿《失乐园》长诗中形象最鲜明的人物。

他有勇有谋,又有不屈不挠的毅力,虽被打入地狱却依然桀骜不驯。

读书笔记 感悟《西游记》的悲剧性

读书笔记  感悟《西游记》的悲剧性

感悟《西游记》的悲剧性《西游记》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幻想成分特别浓烈的神魔小说。

对于《西游记》的主题和主题的性质一直争论不休。

关于主旨,就目前学术界争论的状况,有三种主题说是最为突出的。

最主要的是反封建说;其次就是就其作为神魔小说而言,宗教说有很多认同者;从其产生的历史年代来看,反理学也是一个重要的观点。

关于主旨的性质,很多人认为《西游记》是一部浪漫喜剧,因为《西游记》的结局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美好结尾,一只胆大妄为的猴子最终修成正果;也有人认为《西游记》是一部悲剧,主要是因为在作品中象征反抗精神的孙悟空最终被镇压,并皈依镇压者,因此反抗不成功,是为悲剧。

关于主旨笔者倾向于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反封建的悲剧。

笔者在此欲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西游记》的主旨和主旨的性质进行探微。

关于悲剧,在西方,悲剧是描写主角与占优势的力量(如命运、环境、社会)之间的冲突发展,最后达到悲惨的或灾祸性的结局。

在中国,悲剧与西方相比较,倾向塑造英雄悲剧,制造悲剧冲突,多以大团圆结局,往往削弱了悲剧的力量,有时甚至隐藏了悲剧。

从这一点出发分析《西游记》文本,可以发现其中有许多“西方式悲剧”的细节情节,而从整体上看是“西游记”是一个“中国式的悲剧”。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

”如此看来,《西游记》应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作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西游记》中的悲剧性细节和取经事件本身,可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表达的思想。

接下来从“取经人的悲剧身份”、“取经路上的悲剧与荒唐”、“取经事件本身的悲剧”三个方面来感悟《西游记》的悲剧性。

(一)取经人的悲剧身份孙悟空的生活轨迹,起先孙悟空只是一只石猴,虽然吸收了天地灵气,出生时给天庭造成了很大的震动,但此时的孙悟空在天庭看来只是一只不成大事的猴精,对他们造不成威胁,所以他们放任孙悟空自在逍遥;当孙悟空学成归来之后,大闹龙宫,擅闯地府,此时的孙悟空已不是当初什么也不会的猴精了,天庭感受到了来自孙悟空的威胁。

《西游记》中的喜剧元素分析

《西游记》中的喜剧元素分析

西游记中的喜剧元素分析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作为一部以佛教传说为背景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中不仅充斥着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同时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喜剧色彩。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来分析西游记中的喜剧元素。

1. 对话幽默西游记中的对话经常带有幽默效果,让读者或观众发笑。

例如,孙悟空和猪八戒之间的互相调侃、唐僧师徒之间的嬉闹等等都展现出了作者施耐庵对于幽默元素处理的巧妙。

2. 笑料插入西游记中插入了很多笑料,使得故事更加轻松有趣。

比如,在紧张刺激的冒险旅程中,作者常常会加入一些小插曲来缓解紧张气氛,让读者轻松愉快地阅读。

例如,猪八戒犯迷糊、沙僧不知世事等情节都为故事注入了一丝喜剧色彩。

3. 形象夸张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经常被夸张地描绘,使得他们更加滑稽可笑。

例如,孙悟空的能变化万千、功力高深,猪八戒贪吃懒做,沙僧呆萌可爱等等形象都给读者带来了欢乐和笑声。

4. 意外冲突西游记中常常出现一些意外冲突,让故事更具喜剧效果。

例如,唐僧在取经路上遭遇的妖怪、恶势力等对他们发起的攻击和阻拦时,经常因为一些滑稽搞笑的情节而解决问题。

5. 笑点频出西游记中多次设置了许多笑点,轻松有趣地为读者提供了欢乐体验。

无论是行走险峻深山密林还是经历惊涛骇浪之时,作者总能巧妙地安排一些搞笑情节,并通过对话和行动来制造让人捧腹大笑的场景。

通过以上几个角度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游记》中丰富多样的喜剧元素使得这部作品在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这些喜剧元素不仅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更是让读者和观众沉浸在快乐的氛围中。

同时,这些喜剧元素也展现出了作者对于人性、生活和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洞察力和幽默才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悟空的结局是喜剧的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第一一辩稿范例:
范例一:
谢谢主席!对方辨友,在场各位大家好!
《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着之一,故事新奇,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而其中的主要人物之一的孙悟空,则作为一个英雄的化身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集大成的符号意象。

而今天我们要探讨孙悟空的结局是喜剧还是悲剧,必须以把握文本为前提基础,任何把孙悟空作为一个单独的符号,脱离文本本身的论述都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让我们紧扣文本来展开今天的辩论。

首先,我们来明晰本场比赛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概念,即喜剧和悲剧。

根据最新版的现代汉语大辞典的解释,喜剧是指通过夸张手法讽刺和嘲笑丑恶、落后现象,突出它们与健康事物的冲突和矛盾,往往引人发笑,充满智慧和轻松的氛围,结局圆满。

悲剧是指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展现与非常态的命运抗争,同时也比喻不幸的遭遇。

通读《西游记》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孙悟空的一生不是在和命运抗争,而是在寻找存在的意义,他和现实之间也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同时他更没有催人泪下的悲惨遭遇,因此孙悟空的结局显然不符合悲剧的标准。

其次,把握文本,我们又可以发现,孙悟空作为正面人物往往和那些妖怪,乃至某些神仙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他在保护唐僧取经的过程中,面对艰难险阻,展现了极具魅力的智慧,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若隐若现的轻松氛围,更重要的是,最终无论是《西游记》本身还是孙悟空个人都获得了圆满的结局,这难道不正说明孙悟空的结局是喜剧吗
再次,我们不作定义之争,单纯地来看孙悟空的结局。

孙悟空最后随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被封斗战胜佛,修成正果。

在这个结局中,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孙悟空被封斗战胜佛,这是对他忠于工作忠于责任的褒奖,是对于他社会地位的承认。

第二,孙悟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历练,抛却了内心原本的躁动和嗔念,由不谙世事成长为“随心所欲不逾矩”,实质上是人格和精神的完善。

第三,孙悟空随唐僧取经,达成了求得真经,普度众生这一造福万民的壮举,为整个社会带来了福音。

由此可见,孙悟空的结局明确的告诉我们,孙悟空实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统一,也就是说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了一个最圆满的结局。

这当然是个喜剧的结局!
最后,我方还要强调的是:探讨人物结局的悲喜绝不简单在于结局给我们带来的是欢笑或者眼泪,不能让我们作为旁观者的主观感受作为评价的标准,不然就如围栏外吃不到葡萄的狐狸一样自欺欺人!
综上所述,我方的观点是:孙悟空的结局是喜剧!
范例二: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讨论的辩题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结局是喜剧还是悲剧。

开始进行辩论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今天我们所讨论的辩题是立足于《西游记》这本书的大背景下进行讨论的,所有学者对这部小说的理解和评论都不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范围,否则这个辩题就将失去意义。

我方的观点是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结局是喜剧。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两个重要的概念:喜剧和悲剧。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大众一般解作为笑剧或笑片,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
格的刻画,从而引人对丑的、滑稽的予以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

悲剧是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不可调和的冲突及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展现与非常态命运的抗争,同时也比喻不幸的遭遇。

从传统意义上我们简单地理解为喜剧是好的、圆满的结局;悲剧是不好的、令人遗憾的结局。

因此,我们讨论此辩题的意义在于在《西游记》中对于孙悟空个体来讲,他是否获得自己所追求,自己内心所想要的东西。

我们的判断标准是:孙悟空在取经过程中是否得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实现自我成长。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从个人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孙悟空取经的过程是他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孙悟空虽是一只猴子,但他有思想、有追求。

他想让自己和人一样,让自己融入人的世界,变成社会人,所以他去学人穿衣、学人礼、学人话。

经历了从不曾熟悉的世界的种种到在如来的指引和自己的努力下,实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的位置,成功地由一个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子融入社会,完成了社会化的过程,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恐怕孙悟空还是那个无法无天,成天和猴子们混在一起,只知个人快活享乐的泼猴罢了,不能不说人的一生在无知和空虚里度过是一种悲剧啊。

第二、孙悟空实现了自身的个人价值。

孙悟空最终被封为了斗战胜佛,在大乘佛教中,佛代表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是精神的自由和解放。

而斗战胜佛的含义是战胜一切私心偏好,秉持“无我”正见,与“我要、我想、我厌、我畏”奋斗。

对于孙悟空来讲,他在取经途中战胜了自己的心魔,克服自己内心的阴暗面,得到了思想上的升华。

所以,被封为斗战胜佛不仅是对孙悟空忠于职守的褒奖,更是他能抛却内心原本的躁动和嗔念,由不谙世事成长为“随心所欲不逾矩”,完成了心性修炼,成就正等正觉的标志。

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尊重,更是让自己获得了心灵上的自由,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

第三、孙悟空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及社会组织通过自身的自我实践活动发现、创造社会或他人物质或精神的发展规律及内在矛盾的贡献。

孙悟空在保护唐僧取经的途中斩妖除魔、见义勇为,为百姓除去了不少的祸害。

取得真经之后,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为百姓、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地认为孙悟空的结局是喜剧,谢谢。

第二,资料
材料一:悟空在取经过程中关系网的认识
对于关系网的作用,悟空自己还是比较清楚的。

在第五十六回,当他打死两个强盗,唐僧给他们念经超度时说,如果好汉要到地府去告状,“只告行者”,不要告其他人。

对此,孙悟空是什么反应呢,只见他:
攥着铁棒,望那坟上捣了三下,道:“遭瘟的强盗,你听着!……尽你到哪里去告,我老孙实是不怕:玉帝认得我,天王随得我;二十八宿惧我,九曜星官怕我;府县城隍跪我,东岳天齐怖我;十代阎君曾与我为仆从,五路猖神曾与我当后生;不论三界五司,十方诸宰,都与我情深面熟,随你哪里去告!”(第五十六回)
他在这里吹嘘的正是其关系网。

他清楚地知道,有了这个关系网,走到哪里都不用怕。

根本不在乎几个强盗的阴魂到阎王那去告状。

材料二:孙悟空是否是心甘情愿妥协
他开始接受他曾经极度排斥的体制,并且逐渐融入到体系之中。

他与妖魔划清界限,成为体系中的一份子。

在不断地历练中,他学会了在体制内做合理的事情。

当然,这个思想斗争的过程是渐进的。

这从孙悟空与唐僧的两次分手中就可以看出。

第一次是因为孙悟空杀了几个强盗,受不了唐僧的唠叨、责备自己主动走的。

此时还可以看出他的“本性难移”。

而第三次孙悟空却是被唐僧赶走的,被赶走还不算,孙大圣欲回花果山水帘
洞,恐本洞小妖见笑;欲待要投奔天宫,又恐天宫内不容久住;欲待要投海岛,却又羞见那三岛诸仙;真个是无依无倚,苦自忖量道:“罢,罢,罢!我还去见我师父,还是正果。

”此时,他俨然是完全接受了体制。

当然,取经保唐僧的过程中,悟空不仅建立了功德,他的心本身也得到了修炼,对佛经的理解有了质的变化。

在第九十三回,取经队伍快到布金禅寺的时候,唐僧曾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唐僧是修道多年的高僧,他亲口说悟空解得《心经》,自然是有依据的。

到第一百回,唐僧、悟空被封为佛,也包括了对他们修心成就的肯定。

越到后来,悟空对体制的尊重表现得越发明显。

到第八十六回,他碰到花豹子精,花豹子精自称“南山大王”,行者听了骂道:“这个大胆的毛团!你能有多少的年纪,敢称南山二字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尚坐于太清之右;佛如来是治世之尊,还坐于大鹏之下;孔圣人是儒教之尊,亦仅呼为夫子。

你这个孽畜,敢称什么南山大王,数百年之放荡!”他这话说得颇为大义凛然,他讲述道理的方式也与一般儒生无二。

一个妖怪自称“南山大王”,又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呢,妖怪要是不称什么什么大王,才是怪事了,这比起他当年自称“齐天大圣”已经要好得多了。

如果碰到一个妖怪自称“齐天大圣”、“平天大圣”什么的,他不定要急成什么样子呢。

看来纲常名教的思想,已经深入悟空内心了。

在车迟国,他还劝告车迟国国王道,“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

”表现出宗教上的宽容精神,并把宗教信仰与贤人政治的观点捏合在一起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