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耶,悲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喜耶,悲耶

《西游记》充斥了佛光道影,然而,我们发现小说始终不过是一部对世俗人生的哲理思考之书。三教归心,实际是以“心”为核心,从主体出发,来探讨大人关系,探讨个体在宇宙间的存在及其意义。这一思考主要是由“心猿”孙悟空来完成的。人们已逐渐发现,孙悟空从大闹三界到取经证佛,从心猿的放纵到约束,实际反映了人类从童年到成年的心路历程。然而,人们在提及这一历程时,多是从形象内涵来笼统地加以概括。至于它怎样从最细微处支配了小说的结构,又折射了怎样的时代意蕴,却往往忽视,甚至单纯地视为一则浪漫主义的喜剧。究竟是喜是悲?这里,我们将所谓心路历程置于小说的整体结构来探讨,并在与同时代文本的比较中界定它真实的文化内涵。

一、心生种种魔生

孙悟空的心路历程与宋明心学密切相关。令人惊异的是,小说以此建构了一个十分精致的寓意结构,它几乎支配了小说的每一个细节与整体构成。

宋代心学大师陆象山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三教归心,即是以一心为本体,去探讨个体的宇宙存在;因此,小说一开始就将孙悟空的出生与宇宙的生成联系起来。

小说开卷,首先以神秘的术数构建了一个创世神话。以干支作大地纪年,从浑沌到天地分,再到阴阳交汇,“万物化生”“三才定位”(三才指天、地、人)。这里显然已摒弃了盘古开辟、女娲造人等早期神话,而有着鲜明的道教意味与理学色彩。接着,又由世界分成四大部洲,迤逦说到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山上的仙石。这一仙石以周天度数的三丈六尺五寸高与天相感,以二十四节气的二十四周长与地相通,最后以九宫八卦的九窍八孔――“此说心之始也”(李贽评)――与人相应。叙述者一支笔上下驰骋,穿越了时间与空间,千折百回,最终归结到仙石迎风化为一石猴。由此产生的石猴,显然寄托着人类对童年――原始生命的凝想。

1.无善无恶任天真

一开始,石猴混迹于群猴之间,逍遥散诞;接着,被尊为王,领导群猴序齿排班,分配了群臣佐使,“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彼此“合契同情”“享乐天真”。以石猴为首的群猴世界,在浑沌中勾勒了老庄、孔孟所设想的人类童年的黄金时代。

王阳明心学认为“无善无恶为心之体”,禅宗《坛经》也道:“性中不染善恶。”无善无恶即浑沌。对整部小说来说,石猴一出世就意味着心猿的产生,潜伏着对天地秩序的威胁。它“眼运金光,射冲斗府”,一时竟惊动了天地秩序的

执掌者玉皇大帝。但这一威胁尚是潜在的,很快金光潜息,初生的石猴首先呈现出一种无善无恶的浑沌状态,不知喜不知忧,所谓“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一回),只一味地精游玩乐、受享生命。

2.生死事大

一天,美猴王忽然在喜宴中烦恼堕泪:“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间。”(一回)“有善有恶谓之意之动”,对于石猴来说,真正的“心生”至于“魔生”正是在这一喜宴堕泪中萌芽的。

石猴突然悟到了?q月流逝、死生有年,心便由浑沌走向开明;而智识一开,善生恶死,便有无穷无尽的烦恼。“释氏以人生天地间,有生死,有轮回,有烦恼,以为甚苦而求所以免之……故其言曰生死事大。”(《象山全集》卷二)它的烦恼直接源于一种本能的生命意识,它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意识到了生的喜悦;然而从岁月流逝中,它又意识到了死的悲哀,意识到了个体在宇宙间的渺小,所以它立志要“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孙悟空自号“齐天大圣”,其实也源于这一生命意识。

为了学长生不老,石猴远涉天涯,终于在西牛贺洲拜须菩提为师。对须菩提又谈禅又谈道标举三教合一,人们解释纷繁。实际以生命意识来看却十分自然,也即李贽《三教归

儒说》所说:“儒、道、释之学,一也,以其初皆期于闻道也。”这一西行求道可以说是后来西天取经的预演,都象征着对一种人类精神境界的追求。悟得生死,只是心意初动;有善有恶,却可为善也可为恶。孙悟空一心在“长生不老”,最终得祖师传授内丹秘诀和七十二变化等等――此后得以

大闹天宫、西天除妖的资本皆拜这一念所赐。

孙悟空学道后,是为善呢?还是为恶?

3.心生种种魔生

须菩提祖师逐悟空下山时,预言道:“你这去,定生不良。”果然,此一去,孙悟空闹了龙宫,打了冥界,最终闹上了天庭,扯旗立帜,与玉皇作对。不过,从开始到结束,孙悟空始终不是自觉的,而是自发的。

孙悟空回山后,与子孙团聚,其乐无穷。一日又虑(心又生,魔障又起):“我等在此,恐作耍成真,或惊动人王,或有禽王兽王,认此犯头,说我们操兵造反,兴师来相杀,汝等都是竹竿木刀,如何对敌。”(3 回)于是,赴龙宫借定海针,于冥界勾生死账,在孙悟空不过是任性而为,小小打扰怎么算闹呢?因此,玉帝一招抚,孙悟空便欢欢喜喜、勤勤恳恳地当了弼马温。一日“欢饮之间”,猴王忽然问起官阶――心念又起――闻知自己不过是一介马夫,恼玉帝渺视自己,这才怒下天庭。此后,也不是主动与天庭较论,而只是自扯旗号而已。玉帝征剿不得,又行招抚,封为“齐天大

圣”,于是皆大欢喜。后来,孙悟空因蟠桃会未被邀请,不忿之下,混入会中,偷吃了仙桃仙酒,又偷了老君的金丹,一时畏罪逃下天庭。孙悟空原想关起门来,自在为王,但在玉帝天罗地网的逼迫下,终于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达到了叛逆的顶峰。

可见在孙悟空,始终没有什么野心、妄心、不良心,有的只是自在心,由此产生的自尊心、好胜心、利名心,这一切都源于对个体存在的重视。孙悟空是天生成的一段真性情,喜欢无拘无束,却对等级尊严没有什么概念,对玉帝也不过是唱个诺而已。实际,他对自己的官阶并不如何重视,所以得个有名无禄的齐天大圣也心满意足,“但只注名便了”,使天地间知有我一人耳。但玉帝等人恰恰没有重视这一个体的存在;同时,孙悟空的自在心与自尊心种种,在他们看来,正构成了对天地秩序的一种威胁;于是,从一开始就试图收服。然而,玉帝的行为却推波助澜,正是在个体与社会、反秩序与秩序的不断冲突中,孙悟空越闹越大。

最后,还是佛法无边,将孙悟空压在了五行山下。于是,玉帝殿上众仙奉佛,喜庆“安天大会”。

二、心灭种种魔灭

“五行山下定心猿”,但这一定,不是真定,无论玉帝的兵力、如来的法力,都只是外在的强制力。心生种种魔生,那么,只有心灭才能种种魔灭。大闹天宫不过是一个引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