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国际灾害应对去往何方?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下的应急救援管理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下的应急救援管理引言应急救援管理是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的重要领域。
随着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频发,这些组织和志愿者在承担救援任务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分析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管理的意义、现状、挑战和发展前景。
I.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意义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在应急救援管理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首先,他们具备相对灵活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能够迅速响应灾害事件,提供紧急救援服务。
其次,他们积极传播和培训灾害应对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能力。
最后,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作为社区的一部分,能够更好地了解并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提供精细化、个性化的支持。
II.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的现状目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在应急救援管理中的参与程度有所提升。
首先,政府对他们的重视程度在逐渐增加,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与法规,明确了他们的权益和责任。
其次,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自身的规范化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
再次,公众对志愿者参与的支持度也在不断提高,普遍认可他们的贡献和价值。
III.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的挑战尽管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管理有积极的一面,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缺乏持续的经费和资源支持,使得组织运作难以维持。
其次,自身能力和专业水平的不足,影响了救援效果的提升。
再次,组织间协调机制不完善,导致资源利用不充分、救援行动不协同。
IV.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的发展前景为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管理,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志愿者的合作,形成一个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体系。
其次,加强组织自身能力建设,提高救援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应变能力。
再次,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和应急能力。
结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下的应急救援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在当前和未来的救援行动中,他们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尽管面临挑战,但通过加强合作、提升自身能力和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我们有信心进一步发展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管理,提高社会的整体安全水平。
国际灾害应急合作的挑战与机遇
国际灾害应急合作的挑战与机遇引言国际灾害应急合作是全球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为灾害无国界,任何国家都可能面临灾害的威胁。
灾害应急合作既面临着挑战,也蕴含着机遇。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国际灾害应急合作的挑战与机遇。
一、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挑战与机遇科技的进步为国际灾害应急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新一代的通信技术、遥感技术和无人机技术等能够提供更加精确和高效的灾害信息收集手段,促进国际合作的开展。
然而,科技进步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不同国家在科技水平和资源投入方面存在差距,这给合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因此,如何促进科技的普及和共享,提高各国的科技水平,是国际灾害应急合作面临的挑战。
二、政府间协调机制的挑战与机遇国际灾害应急合作需要各国政府间的协调与合作。
这涉及到信息共享、资源协调和行动协调等方面的问题。
挑战在于,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文化差异可能给协调带来困难。
同时,政府间协调机制也蕴含着机遇。
建立健全的协调机制可以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和支援,提高灾害应急的响应效率。
因此,构建更加高效和灵活的协调机制,是国际灾害应急合作的重要任务。
三、资源投入和财政支持的挑战与机遇国际灾害应急合作需要各国投入大量的资源和资金。
然而,不同国家的经济实力和财政状况存在差距,这为合作带来了挑战。
挑战在于,资源投入不平衡可能导致一些国家在灾害应急中无法有效应对。
然而,财政支持也蕴含着机遇。
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促进全球范围内的灾害应急合作。
因此,加强资源的共享和财政支持,是国际灾害应急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挑战与机遇国际灾害应急合作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和经验的人员。
然而,不同国家在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方面存在差距,这给合作带来了挑战。
挑战在于,人员培训的标准和体系不一致可能导致在紧急情况下无法有效协作。
然而,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也蕴含着机遇。
国际合作可以促进人员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提高整体应急能力。
我国灾害救援中的社会组织参与
后援 建项 目的 《 合作意 向协议书 》, 共计投入项 目资金和物 资超 过4 0 0 0 万
元。
资源获得 更大的救灾 效益 ,而且 可 以 以有 限的资源最大 限度 的发挥 资源的
公益效益和社会效益 。
然 而 ,总 的 来 说 ,在 现 行 各 级 各类救灾管 理制度 中,关于社会组 织 和志愿者参 与救灾 的相 关规定基本 上
社会组 织的效率 也是很高 的。他 们不
但可 以 以非常经 济的方式 ,以更少 的
群众 能够很好 的进行沟通 ,成为政 府
和 受灾群众 的桥梁 。这种 亲近优 势, 使得社 会组织 能够更准确 地把握 民意
府顾及不 到的需求 。例 如 ,社会 组织 通过在灾 区对妇女 儿童的调查 结果 , 及时为妇 女提供卫 生用 品,为婴 儿提 供奶粉和 用品 ,为即将分娩 的孕妇提
社 会 组 织 在 芦 山地 震 灾 后 重 建 中也发挥 了 巨大作用 。在 四川省雅 安 市共建 的雅安抗震救 灾社会组织和 志 愿者服 务中心举行 的 “ ‘ 4 ・ 2 0 ’芦 山 强烈地 震社会组织灾 后重建项 目需求
二 、专 业 优 势 。灾 害 发 生 后 的 救援过程 中,很 多专业 技术性 问题是 摆在救援 者面前 的难 题 ,而此 时社会
组织 的很多专业性 的技术优 势就显现
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灾 害救援
我 国 的 救 灾 工 作 指 导 思 想 历 来
是 宏 观 层 面 的 ,还 缺 乏 非 常 具 体 的 、
我 国 灾 害 救 援 中 的社 会 组 织 参 与
●李 峰
近年来 ,我 国重特 大 自然灾害频 发 ,在党 和政府 的领 导下,我 国的社 会组织 自觉动员起来 ,发挥各 自的优
社会组织参与国际人道援助的中国路径——尼泊尔地震应对的经验与启示
社会组织 参与国际人道援助 的中国路径
一 一 尼泊 尔地震 应对 的经验 与启示
- 张 强 张 欢
2015年 4月 25日, 尼泊 尔境 内发生 8.1级 地 震 ,对 我 同 西藏 自治 日喀 则 、 阿 里 等 地 也 造 成 了 严 重 的 影 响 。 灾 难 发 生 后 , 中 国 政 府 及 社 会 各 界迅 速 开 展 了全 面 而 深 入 的救 灾响 应 , 中 国 国 际地 震 救援 队 当 天 就 赶 到 尼 泊 尔 开 展 应 急救援 T 作 。同时 , 中 扶 贫基 金 会 、壹 摹金 、 爱 德 摹 金 会 以 及 蓝 天 救 援 队 等 一 批 中 国社 会 组 织 第 一 次 走 出 国 门 救 灾 , 在 尼 泊 尔 参 与 了真 正 意 义上较 大 规 模 的 国 际 紧 急 救 援 、 转 移 安 置 和 恢 复 重 建 ,这 也 是 第 … 次 采 取 建 立 中 国 社 会 组 织 信 息 协 同 平 台 与 国 际 组 织 联 合 救 灾 的 合作 方 式 实 施联 合应 对 。
联 合
1办川 均 肜 , fII
, ‘ I 门 合 恪 =
响 川 j,、段过 J】j, ‘ … 会 {lf,
f Jf】jilJ J .火. 恢 缱阶段 他trJ {lt I I的
溯 JJ1、 。、一 ,果嫩 J 适 』 、H络 嵌入 {、 j 、 儿 } j f[J J 9}、 1{}1}奠』 lJUf-1】j 入路 f/、
利-1 体 进 i J。J 1 I 』 缎 、 川 J 』 l,1勺 f JJ。 卞1
我国社会力量参与灾害治理的有效途径研究
我国社会力量参与灾害治理的有效途径研究作者:周向宇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16期摘要:社会力量在参与灾害治理方面发挥的效用日益显现,尤其是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及之后的灾害治理中表现比较突出,取得了初步成效,逐渐开启了社会力量参与灾害治理的新篇章。
本文分析社会力量参与灾害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针对性的完善我国社会力量参与灾害治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会力量;救灾治理;有效途径一、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治理的重要意义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都会发生数次各种的自然灾害,并呈现频率高、范围大、损失重、影响深等特点,多发高发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也对政府的灾害治理能力提高形成巨大挑战。
能否有效应对灾害事件不仅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而且关系到政府声誉和政府形象。
在当前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治理模式由政府“唱独角戏”朝着“政府与社会共治”模式转变的背景下,灾害治理工作也必须适应新形势,通过引导社会力量的有序参与,充分发挥企业、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优势,更加有效地治理各种灾害,不断提高政府的灾害治理能力。
二、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社会力量缺乏与政府的行动协调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大都是自发性参与,缺乏与政府机关的良好沟通,也缺乏与其它社会组织的行动协调,这就导致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无序的窘况,不仅不能很好地发挥社会力量的独特作用,甚至有时会给灾区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
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志愿组织的表现为例,大量志愿组织初期由于缺乏与政府的及时沟通,在到达一线救灾地区后不知道究竟该去哪里、不知道该从何入手参加救援,竟然出现了由都江堰前往山区的干道上人满为患的无序状况,这种“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认真反思。
2.社会力量缺乏全面准确的受灾信息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基础条件就是全面准确地掌握灾害信息,了解受灾情况和灾民的实际需求。
自然灾害防治的社会组织与志愿者参与
自然灾害防治的社会组织与志愿者参与自然灾害是地球自然系统中不可控制的事件,它们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参与在自然灾害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在自然灾害防治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他们的作用和贡献。
一、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是社区和地区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通过不断巡视和监测地质、气象和水文等数据,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向有关部门提供报告。
他们还组织培训和教育活动,向民众传授自然灾害的知识和应对方法,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防灾技能。
二、灾害应急救援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承担着灾害应急救援工作。
他们组织人员和物资,提供紧急救援和救助。
他们为受灾群众提供食物、水源和医疗服务,同时帮助政府机构和救援人员制定和实施应急救援计划。
三、重建与恢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在自然灾害过后的重建和恢复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帮助受灾群众修复受损的房屋和基础设施,提供财力支持和物资援助,同时组织人力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参与重建工作。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还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支持和康复服务,帮助他们度过灾后的困难时期。
四、知识普及和宣传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在自然灾害防治中发挥着重要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递自然灾害知识,提高公众对自然灾害的了解和认识。
他们组织宣传活动,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传播防灾知识,引导公众正确应对自然灾害。
五、倡导政策和法律改革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还扮演着倡导者的角色,在自然灾害防治的政策和法律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通过研究和调查,提出建议,推动政府采取措施来改善防灾设施和减轻灾害损失。
他们还参与政策制定和法律修订的过程,为自然灾害的防治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结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参与对于自然灾害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他们在灾害监测和预警、灾害应急救援、灾后重建与恢复、知识普及和宣传以及政策和法律改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减灾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减灾合作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破坏。
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国际社会开始重视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并展开了全球范围的减灾合作。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减灾经验和技术的国家,积极参与到全球减灾合作中,与其他国家共同推动减灾工作的发展。
首先,中国在减灾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积累了丰富的自然灾害应对经验,并在科技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例如,在地震减灾方面,中国的地震预警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全球范围内,有效地减少了地震带来的损失。
此外,中国还通过研发防洪技术、应急救援装备和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等手段,积极提供并分享减灾技术,为其他国家的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中国在国际减灾合作中倡导多边主义和合作共赢的理念。
中国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倡议,推动减灾合作的深入发展。
例如,中国在联合国领导的减灾框架下,积极参与了“减少灾害风险”全球平台的构建,并通过共享经验和技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帮助和支持。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减灾会议和论坛,与各国分享减灾政策、经验与战略,倡导国际间的减灾合作与交流。
同时,中国还致力于提升全球减灾能力。
中国通过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共同推进减灾技术和能力建设。
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减灾援助,包括培训救援人员、提供援助物资和装备、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
中国还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建设减灾培训中心、提供奖学金项目等方式,帮助这些国家提升减灾能力,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水平。
总结起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减灾合作,以其丰富的减灾技术和经验,为全球范围内的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中国在国际减灾合作中倡导多边主义和合作共赢的理念,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倡议,推动减灾合作的深入发展。
同时,中国通过提升全球减灾能力,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加强减灾技术和能力建设,为全球范围内的灾害防范和应对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相信在各国共同努力下,全球减灾合作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为人类的安全和幸福作出更多的贡献。
社会组织参与抗震救灾工作流程
社会组织参与抗震救灾工作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社会组织参与抗震救灾工作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了解灾情:地震发生后,社会组织应密切关注各级政府部门发布的灾情信息,了解受灾地区的需求,为后续救援工作做好准备。
社会参与在灾害恢复中的作用研究
社会参与在灾害恢复中的作用研究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难以避免的挑战。
无论是地震、洪水、飓风还是其他自然灾害,亦或是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人为灾害,都可能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秩序带来巨大的冲击。
在灾害发生后的恢复阶段,社会参与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参与意味着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投入和协作。
这包括了个人、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团体等多方面的力量。
首先,个人的参与是灾害恢复的基础。
在灾害发生后,受灾地区的居民往往会迅速展开自救和互救行动。
他们可能会共同清理废墟、寻找失踪人员、照顾伤者,这种邻里之间的互助精神在灾害初期能够起到关键的作用,为后续的大规模救援和恢复工作赢得时间。
社会组织在灾害恢复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各类慈善机构、公益组织会迅速筹集资金、物资,并组织专业人员前往灾区提供援助。
例如,一些教育类社会组织会为灾区的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和教育支持,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医疗类社会组织则会派遣医疗队伍,为受灾群众提供医疗服务,防止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企业的参与也是灾害恢复的重要力量之一。
许多企业会通过捐款、捐物、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为灾区贡献力量。
一些大型企业可能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能够在基础设施重建、通信恢复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优势。
同时,企业的复工复产也能够为灾区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复苏。
志愿者团体在灾害恢复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和行业,凭借着热情和爱心,为受灾群众提供各种帮助。
志愿者们可能会参与到物资分发、房屋修缮、社区服务等工作中,他们的付出不仅为灾区带来了实际的帮助,也传递了温暖和希望,增强了受灾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
社会参与在灾害恢复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物质和人力的支持上,还体现在精神层面的鼓励和引导。
在灾害过后,受灾群众往往会经历心理上的创伤和压力,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有助于他们尽快走出阴影,重建生活的信心。
然而,社会参与在灾害恢复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全球灾害治理体系建构:中国角色与困境分析
全球灾害治理体系建构:中国角色与困境分析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自然灾害频发成为全球性挑战。
全球灾害治理体系的建构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在全球灾害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全球灾害治理体系的建构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中国在其中的角色和所面临的困境。
一、全球灾害治理体系建构的背景和挑战全球灾害治理体系的建构是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频发,如地震、洪灾、飓风等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而且,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的频发和影响范围,对全球灾害治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传统的国家间合作已经无法满足全球灾害治理的需求,需要建构更加完善和有效的全球灾害治理体系。
全球灾害治理的核心是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协调,但是在实践中存在着许多挑战。
首先是国际社会缺乏统一的治理机制和规则,导致在灾害发生后,各国之间协调合作的不畅。
其次是资源不均衡,发达国家在灾害救援和恢复重建中有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资源不足的困境。
全球治理体系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决策效率低下等问题。
这些挑战给全球灾害治理体系的建构带来了重重困难。
二、中国在全球灾害治理体系中的角色中国作为汇集了13亿人口的大国,其在全球灾害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在灾害救援和国际援助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资源。
中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国内外都参与了大量的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为全球灾害治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着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建构。
中国在技术研发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对全球灾害治理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中国在全球灾害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地位。
三、中国在全球灾害治理体系中面临的困境中国在全球灾害治理体系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首先是资源的不足。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国内取得长足的发展,但其整体国力和资源还难以满足全球灾害治理的需求。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社会参与机制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社会参与机制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它的发生往往具有突然性、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
在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参与机制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社会力量具有广泛的资源和多样的技能。
例如,企业可以提供物资和资金支持,专业救援组织能够提供专业的救援服务,志愿者则可以参与到各种基础工作中。
其次,社会参与能够增强应急管理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在灾害发生的初期,社会力量往往能够更快地行动起来,填补政府救援尚未到达的空白。
再者,社会参与有助于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能力,促进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文化建设。
然而,当前社会参与机制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信息沟通不畅。
在灾害发生时,政府与社会力量之间、社会力量彼此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和准确,导致资源调配不合理、救援行动不协调。
另一方面,社会力量的组织和管理相对薄弱。
部分志愿者缺乏专业培训,救援行动缺乏统一指挥,影响了救援效果。
此外,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还不够完善,社会力量在参与应急管理时的权利和义务不够明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完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社会参与机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平台。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等,实现政府、社会力量和公众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
在灾害发生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在灾害发生时,准确传递灾区需求和救援进展;在灾害结束后,公布灾后重建情况。
这样可以让各方力量都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准确的信息,从而做出有效的决策和行动。
其次,加强对社会力量的组织和培训。
政府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课程和演练活动,提高志愿者和社会组织的专业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
同时,建立统一的指挥协调机制,明确各方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有序、高效地开展救援工作。
再者,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
灾情后的社会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援助
灾情后的社会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援助地球上的各个角落都随时可能遭受自然灾害的袭击,无论是地震、台风、洪水还是火灾,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面对这些灾情,社会合作的力量变得尤为重要。
同时,国际间的合作与援助更是帮助受灾国家摆脱困境的关键。
一、灾情后的社会合作自然灾害后,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抗灾救灾的工作中。
无论是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还是普通民众,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来帮助受灾地区恢复和重建。
首先,政府在灾害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承担着组织救援、提供救灾物资、恢复基础设施等重要任务。
政府的行动能够有效地组织资源,高效率地开展救援工作,确保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
其次,企业界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许多企业在灾害发生后,积极捐款捐物,向灾区提供援助。
同时,一些企业还积极参与重建工作,投资兴建灾后重建项目,为受灾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此外,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的力量也不可忽视。
许多非政府组织利用自身的网络和资源,向灾区提供紧急救援和长期援助。
志愿者们积极参与到灾后重建的工作中,为灾区居民提供帮助和支持。
二、国际间的合作与援助在面对大规模的自然灾害时,国家之间的合作与援助至关重要。
通过国际间的合作与援助,受灾国家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灾难。
首先,国际组织在灾害救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可以协调各国的援助行动,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他们能够提供紧急药品、食品和卫生设施等救援物资,为受灾国家提供急需的支持。
其次,国际援助是一种重要的形式。
一些国家会向受灾国家提供财政援助,帮助他们重建基础设施、恢复经济发展。
同时,一些国家还派遣救援队伍到受灾地区,提供紧急救援和医疗服务。
此外,技术和信息的分享也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
一些先进国家可以分享自己的科技和经验,帮助受灾国家提高抗灾能力和灾后重建能力。
同时,及时的信息分享可以让国际社会对灾情有更全面的了解,做出更精准的援助决策。
全球视野下的防灾减灾国际合作与挑战
全球视野下的防灾减灾国际合作与挑战随着地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防灾减灾工作变得愈发重要。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各国需要加强合作,以共同应对灾害带来的挑战。
本文将以全球视野探讨防灾减灾的国际合作与挑战。
一、国际合作的重要性防灾减灾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国际合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 共享信息和技术:各国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共享关于自然灾害的信息和最佳实践。
通过共享信息,各国可以更好地了解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应对方法,以便更好地做出决策。
2. 资源协作:防灾减灾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资源。
各国可以通过国际合作来调动各种资源,共同投入到防灾减灾工作中。
例如,一国可能在技术方面非常强大,可以提供灾后重建的技术支持,而另一国则可能在救援和人员培训方面更为擅长。
通过合作,可以更好地利用各自的优势,提高整体的抗灾能力。
3. 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国际合作也有助于制定一系列统一的政策和法规,以规范各国的防灾减灾工作。
例如,各国可以共同制定关于建筑防灾标准、应急救援措施等方面的政策,以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响应。
二、国际合作面临的挑战尽管国际合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 利益分歧: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对于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资源投入会有所不同。
一些发达国家可能愿意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可能因为经济困难无法投入大量资源。
2. 协调困难:国际合作需要各方共同协调和合作,但由于不同国家之间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政策差异,协调工作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标准的统一化、资源的分配以及政策的制定都需要各国达成一致,这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面临不小的挑战。
3. 信息共享和保护:虽然信息共享是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存在着信息保护的问题。
各国需要平衡信息共享的需求和保护本国敏感信息的要求,以确保信息共享的安全和可靠。
灾后社会的社会组织与公益事业发展
灾后社会的社会组织与公益事业发展灾难常常给一个社会带来无尽的悲伤与痛苦,然而,它也成为一个考验一个社会团结与进步能力的时刻。
在灾后的社会中,社会组织和公益事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的重建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灾后社会的社会组织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社会组织在灾后社会的作用在灾后的社会中,社会组织发挥着各种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组织能够提供紧急救援和物资支持。
例如,红十字会以及其他救援组织能够迅速行动,为灾区提供医疗救助、粮食和衣物等生活必需品。
其次,社会组织可以组织和协调志愿者的力量。
灾难发生后,志愿者的参与不仅能够为受灾者提供实际帮助,还能够提升社会凝聚力,增强社区关系。
再次,社会组织还可以提供专业技术和咨询支持。
他们可以提供心理疏导、法律咨询和重建规划等方面的帮助,帮助受影响的个体和社区重新恢复正常生活。
二、公益事业在灾后社会的发展公益事业在灾后社会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公益事业可以促进社会的重建和发展。
通过投资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公益机构可以帮助灾区恢复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
其次,公益事业可以加强社会的风险管理和减灾能力。
公益机构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和资源整合等方式,提高社会对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减少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再次,公益事业还可以促进社会公正和平等。
在灾后的社会中,公益机构可以关注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缩小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三、对灾后社会的社会组织和公益事业发展的建议为了更好地发展灾后社会的社会组织和公益事业,以下是一些建议:1. 加强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的合作与协调。
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应该加强沟通,共享资源和经验,通过合作和协调提高工作效率和影响力。
2. 提升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行动能力。
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公众对社会组织和公益事业的认知和参与意愿,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灾后社会的重建和发展中来。
3. 政府应提供相关政策和法规支持。
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在防洪救灾中的角色探讨
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在防洪救灾中的角色探讨洪水灾害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每年都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避免洪水的严重危害,减轻洪水灾害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需要在防洪救灾中发挥重要的角色。
政府在防洪救灾中的角色政府是防洪救灾中最重要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政府的第一职责就是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在洪水灾害面前,政府需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及时有效地组织和指导灾区的防洪、抢险和救援工作。
防洪措施方面,政府需要加强对流域、河道、水库、水闸、堤防等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并建立一套完整的洪水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
政府还应加强对洪水灾害易发区域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布紧急预警信息,指导和帮助当地居民做好自我防护和转移。
抢险救援方面,政府需要组织专业抢险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协调各方资源,统筹安排抢险救灾工作。
政府还应及时向灾区派送救援物资和生活用品,确保受灾群众温饱和基本生活需求。
企业在防洪救灾中的角色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之一,也需要在防洪救灾中积极发挥作用。
首先,企业需要加强自己的生产安全管理,保障自身员工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减少自身对洪灾的影响。
在抢险救援方面,企业可以调动自身多项资源和技术优势,向灾区提供各种设备、物资和金融支持,以便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的生产生活秩序。
例如,在洪水灾害中,媒体企业可以出动多种通信设备、通讯工具,及时报道救援情况和灾情变化,向受灾群众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帮助。
社会组织在防洪救灾中的角色社会组织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力量,也是防洪救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向政府和企业提供多种信息和资源支持,协助开展防洪救灾工作。
在防洪方面,社会组织可以通过自身的学科研究和专项调查,为政府提供科学准确的气象、地质、环境等报告,帮助政府确定洪水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范围,制定精准的防洪措施。
在救灾方面,社会组织可以组织志愿者,帮助抢险救援工作,提供物资捐赠、人员支援、心理咨询等多方面的援助。
我国NGO参与抗震救灾的路径优化研究
我国NGO参与抗震救灾的路径优化研究当今世界,危机频发。
公共危机管理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必须应对的重大课题。
长期以来,社会对公共危机治理已达成共识,即认为公共危机治理是政府的天然职能,是政府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救援和控制行为。
随着公共危机管理理念的发展和中国公共事物及政府职能重心下移,单纯的依赖政府治理公共危机,有时显得力不从心。
在各种公共危机中,因此,非营利组织(NGO)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目前我国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频发时期,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等公共危机,每年都遭受着巨大的人员和物资财产损失。
在诸多的自然灾害中,又以地震灾害带来的危害最为明显。
作为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由于地处太平洋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的交界处,也长期遭受着地震的侵害。
在长期与地震作斗争的过程中,日本取得了丰富的防灾救灾经验,形成了比较健全以及快捷高效的防灾救灾机制和体制。
而日本NGO在防震减灾过程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与中国NGO相比有更加成熟的体系和更加丰富的经验,对我国NGO提升自身能力与建立健全危机管理体系有丰富的借鉴意义。
受地震灾害严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能否有效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直接关系着民众的生命安全,关系着社会的繁荣稳定,同时关系着政府的生存发展。
通过分析中日两国NGO参与本国抗震救灾路径,仔细研究比较中日两国NGO参与本国抗震救灾中各自的问题和经验,其中包括在灾害发生前如何做到有效预警,发生灾害时如何救灾,抗震救灾中与政府、其他NGO的协作互助,如何科学有效的进行灾后重建,接着对中日两国在参与抗震救灾路径的基本现状及各自的问题或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并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及给出评价,总结日本NGO公共危机管理的有效经验和从中寻找我国NGO在参与抗震救灾中的不足,以优化我国NGO参与抗震救灾的路径,达到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内容包括NGO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如风险社会理论、公民社会理论和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理论;我国NGO参与抗震救灾的基本现状及障碍机制分析;日本NGO在参与本国抗震救灾中的经验及启示,中日两国NGO参与抗震救灾作用差异的原因分析及评价,优化我国NGO参与抗震救灾路径的建议。
全球灾害治理体系建构:中国角色与困境分析
全球灾害治理体系建构:中国角色与困境分析【摘要】全球灾害治理体系建构是当前全球性问题中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在全球灾害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首先介绍了全球灾害治理体系建构的概念,然后分析了中国在这一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也深入探讨了中国在全球灾害治理中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结合中国在全球灾害治理中的影响力,对中国在全球灾害治理体系建构中的作用和挑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本研究旨在为加强全球灾害治理体系建构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为全球灾害治理事业的推进做出贡献。
【关键词】全球灾害治理、中国、地位、作用、困境、应对策略、影响力、全球治理、挑战、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全球灾害治理体系建构则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各种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影响逐渐增大,灾害治理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人口大国,在全球灾害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多自然灾害的国家之一,面临着来自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多重挑战。
研究中国在全球灾害治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困境,对于完善全球灾害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在全球灾害治理体系建构中的角色及影响力,分析中国面临的困境和应对策略,旨在为提升中国在全球灾害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全球灾害治理体系建构中中国的角色和困境,并分析中国在这一领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挑战。
通过对中国在全球灾害治理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剖析,希望能够为中国在全球灾害治理体系建构中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本文还将探讨中国对全球灾害治理体系建构的影响力,以期全面评估中国在这一领域中的贡献和挑战。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在全球灾害治理中的实践和经验,进一步探讨中国在未来灾害治理体系建构中的作用和挑战,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灾情后的社会问道如何应对灾后社会组织与志愿者的参与与发展
灾情后的社会问道如何应对灾后社会组织与志愿者的参与与发展灾情后的社会问道:如何应对灾后社会组织与志愿者的参与与发展灾害往往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但它也可以聚集人们的力量和智慧,促进社会组织与志愿者的参与和发展,进而减轻灾后的负担,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
本文将探讨如何应对灾后社会组织与志愿者的参与与发展。
一、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与联合灾后社会组织的参与是重要的,但这需要提前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与联合。
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强社会组织的注册和管理,确保其合法地位和规范运作。
同时,社会组织之间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有效的联合机制,提高整体应对灾害的能力。
例如,通过建立跨部门的灾害救援协调机构,将各个社会组织的力量整合起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协同行动。
二、建立健全的志愿者制度志愿者是灾后重建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参与和发展需要一个健全的制度支持。
首先,政府应建立灵活高效的志愿者注册与管理机制,方便志愿者参与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
其次,完善志愿者培训体系,提供必要的培训课程,提高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另外,还要加强对志愿者的保护和奖励机制,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维护,同时也给予他们一定的激励,激发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
三、促进社会组织与志愿者的网络化建设在互联网时代,促进社会组织与志愿者的网络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更好地协调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首先,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社会组织与志愿者信息平台,方便志愿者了解灾情,报名参与救援工作。
其次,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志愿者的在线培训和交流,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此外,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方便志愿者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提高信息的传递和灵敏度。
四、鼓励企业社会责任与捐赠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参与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是其应尽的社会责任。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活动。
同时,也要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的社会责任体系,引导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以货币、物质和技术等多种方式支持灾后重建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组织自发地“走出去”参与国际灾害的应对,未成规模,未有规矩。
但从社会组织发展、国家对外援助战略、国家灾害治理建设等多个维度来看,这都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民心相通”,很大程度上在鼓励中国各类社会组织与相关国家的民间团体和社区人群进行文化、民生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灾害风险防治和应对,正是关键领域。
2011—2016:社会组织人员走出去从参与方式上看,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国际灾害应对在2011年发生了一个转折。
2011年以前,有少数基金会以捐赠资金或物资的方式对国际灾区表示支援,但在目前收集到的资讯中,2011年3月的缅甸曼德勒地震是中国社会组织人员第一次走出国门参与灾害应对行动。
这次民间行动带有很强的突破框架的特点。
壹基金救援联盟的6名队员在灾后拜访中国驻仰光使馆,虽然没有先例,领事还是给予大力支持,为救援队员协调到通行许可。
2013年蓝天救援队编入中国红十字会组织国际救援队伍,进入台风“海燕”袭击过的菲律宾,进行医疗服务、遗体搜寻和物资发放工作。
2015年的尼泊尔地震后前往响应的数十个中国社会组织中,近半为社会救援队。
2016年的厄瓜多尔地震,一共有5个中国社会组织派出人员,其中3个是救援队。
同一年受飓风“马修”影响的海地灾区,国内派出的也是医疗任务为主的社会救援队。
我国的社会救援队,不止基于国际标准做搜索、救援、医疗等队伍能力建设工作,还积极开展环境消杀,也不排斥做物资募集和发放工作。
因此,救援队在参加国内和国际灾害响应时的业务范围拓展很宽,也有更多可能和基2011年3月,中国社会组织第一次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灾害救援工作,此后,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到多种类型的国际救援行动中。
本文通过简单回顾2011年以来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国际灾害救援工作的参与情况、工作内容、问题挑战等,提出了相应的观察评论,并为促进中国社会组织“走出去”参与国际灾害应对提出一点建议。
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国际灾害应对去往何方?■ 徐诗凌 魏 威探索金会等不同类型的组织合作行动。
由此,在能够参与的危机应对类型和行动窗口期上,都有所拓展。
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参与国际灾害应对,以基金会为突出代表。
一般而言,基金会在灾害后的工作会涉及更加综合的领域,持续的时间也可能更长。
从紧急的食物、饮水、安置方面的救助,到恢复阶段的安置、卫生、脆弱人群服务,重建阶段的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等都有参与。
爱德基金会在2011年非洲旱灾、2013年台风“海燕”、2015年尼泊尔地震后,都提供从紧急和过渡恢复期的食物、生活物资、卫生项目,到重建阶段的社区发展等多元的援助。
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尼泊尔的紧急救助和安置营地,以及注册尼泊尔办公室以后参与的重建和发展工作,更是受到许多关注,可称为中国社会组织在国外从灾后紧急救助延伸到长期发展工作的一个样本。
也有一些民非机构参与了尼泊尔震后教育、照护等救助服务,但多数在灾后一个月结束,且在其他国际灾害后没有再现。
中长期的国际项目对于机构品牌露出和机构的国际融合都是更好的机会,但同时对于机构的跨境资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多种国际相关方和我国驻外群体的关系管理,都有更多的考验;项目也有更大可能受到当地政策的影响。
在这方面,中长期灾后项目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和发展类国际项目比较相似。
需要单独提出来的,是中国社会组织参与的难民救助行动。
我国的社会组织在国内没有相关实践经验,且对政治问题比较谨慎,很少涉入此类工作。
但缅甸北部果敢地区是一个例外。
果敢地区人群和中国有历史关联,而且许多边民受战乱影响,涌向云南边境和境内避难,形成了与中国息息相关的人道危机情境。
2015—2016年,先后有几个组织对边境内外的难民进行救助,包括物资救助、难民营和救助站管理等。
相比自然灾害的情境,这些难民工作让社会组织面临了更多的安全挑战和处于灰色地带的问题,并开始接触到一些涉及国际法的问题,例如“难民营中的犯罪行为应诉诸何种权威处置”,但他们的经验尚未有很好的整理。
2017—2018:参与兴趣和决策挑战并行2017—2018年,参与国际救灾的中国社会救援队比例大幅增加,而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数量更少了。
比较活跃的是爱德基金会对埃塞俄比亚旱灾、斯里兰卡洪灾和菲律宾的台风“山竹”灾区进行了医疗、食物、卫生、生活物资等紧急阶段的援助。
此外,中国扶贫基金会对遭受过水灾的朝鲜北部捐赠了一台重型机械用于基础设施重建;尝试和国际机构合作在乌干达开展一年的难民营援助。
深圳市福顺公益基金会和万科公益基金会通过前方救援队向国外灾区输入资金和救灾物资。
蓝蝶公益基金会和平澜公益基金会则大多以救援队的形式参与相关行动。
在2017年斯里兰卡洪灾发生后,就有更多的社会救援队对国际行动表现出参与兴趣,社会救援队伍呈现出相对积极的状态。
同一年年底的两伊边境地震,有队伍大胆地作了尝试,到灾区现场进行了灾情调查。
到了2018年,平澜公益基金会的救援人员和绿舟救援队参与泰国清莱洞穴救援;浙江公羊队、9958救援平台派出队伍参加普吉岛游轮事故的搜救,蓝天救援队的参与策略则类似一般的志愿者团队,是实时观察社会组织交流网络,可能可以部分解释这种态度。
印尼排华的历史记忆导致很多救援队伍对于出外援助表达出排斥甚至强烈反对的态度,这种民间心态可能也影响基金会的社会资源动员。
这或许可以说明,受灾国在国内的民间形象对于大部分社会组织的国际行动决策有很大影响。
这一点也许有助于理解尼泊尔地震中大批社会组织出外救灾、此后再未出现这般“盛况”的现象。
迄今为止,社会救援队的国际行动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
虽然我国的社会救援队普遍涉入物资募集与发放、防疫消杀等工作,但多数情况下仍以搜索救援为核心技能,以生命救援为目标定位。
这就决定救援队现场工作的窗口期较短;由救援队带动的援外资金和物资,至少到目前为止,也相当有限;此外,这些行动可对受灾国一时一地的需求进行回应,但难以实现长远影响。
随着“走出去”参与灾害应对组织类型探索通过泰国伙伴队伍提供翻译、家属陪伴、心理干预等志愿服务。
这两个几乎同期的事件,严格意义上不属于灾害响应,但都在国内引起了极大关注。
这可能又鼓舞了一些队伍。
半个月以后,老挝阿速坡溃坝引发洪水,国内除了深圳队和蓝天这样的老牌队伍以外,也有双闪、厦门曙光、9958等新的队伍出动,但部分队伍尚未出境就在队伍协调和调配等关键问题上产生内部分歧,行动中止。
这个事件还很大程度上导致相关队伍的分裂,是社会组织尤其是社会救援队伍在决策“走出去”时的一则重要警示。
对于2018年9月和10月与印尼两次地震相关的中国社会组织活动,则需要进行不一样的分析。
在灾害影响和人道需求方面,这两次地震都大幅超出了泰国的两次事故和斯里兰卡、老挝的洪水,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响应也是近年自然灾害中最高的。
但在国内不仅基金会没有响应,社会救援队伍行动也并不积极。
在印尼中苏拉威西地震灾区,深圳公益救援队基于灾区需求,使用万科公益基金会的资金,由京东(印尼)公司协助采购和物流,向灾区输入发电机、蚊帐、防雨布等物资 赵 强 杨 超/图的减少,整体性的协调结构也有所消退。
尼泊尔地震、厄瓜多尔地震响应中由第三方机构有意识搭建的协调平台或机制没有再现。
在这两年间的国际灾害应对活动中,组织间的协同主要通过信息服务机构和日常形成的非正式业务网络实现信息交换,部分机构实现了共同决策、共同行动的伙伴关系。
评价从国际人道局势来说,因冲突而引发的人道需求持续居高,自然灾害也保持高发,尤其在亚太区域,水文灾害有增长态势。
但在国家政策方面,亚太区域的当事国正普遍收紧对外国非政府组织的规范,人道危机不仅没有成为开放的契机,反而经常引起当事国政府对于外国人进入现场的政治性忧虑。
与此相关的是,地方的作用开始凸显。
区域层次的响应机制在近年开始更频繁启动,这是国际体系支持区域能力建设的成果,也是区域自信提升的表现。
本地非政府组织也更多地发挥了骨干响应作用,这得益于许多国家的非政府组织都在经济增长和国际社会培育的背景下经历了快速发展,具备了快速回应本地灾害的能力。
这些趋势对中国社会组织的国际行动已经产生很直接的影响。
一方面,高发的灾害以及严重的难民危机是中国社会组织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学习和提升的契机,部分组织因此在逐渐完善自身的区域灾害监测机制、国际沟通、操作工具、后勤支持等能力建设。
这些都会反哺社会组织在国内的救灾行动质量。
另一方面,刚刚起步的国际化的中国社会组织在许多国家没有本地合作伙伴,受灾国接受国际援助的政策收紧对他们的影响明显甚于发展历史较久、合作伙伴网络遍布全球的国际非政府组织。
近年国内社会组织参与救灾的发展状况,也与国际参与态势相对应。
总体而言,国内的社会救援队伍近年呈现出更为清晰的发展态势,数量上大幅增加,对行业协调机构、队伍建设标准、行动公约等有较为一致的认同,技能领域和学习途径增加。
相对而言,将灾后救助和恢复重建纳入业务范围并具备相应专门能力的社会组织,在数量规模上暂时还比较模糊;在日常能力建设、技术领域分化和标准、行业业务交流,以及在应急时的跨机构信息交换、决策协同、应急资金募集等方面,也都还在尝试或者探索有效机制的过程中。
上述发展状况导致,在灾害预警或灾害事件发生的时候,社会救援队整体有可能比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更快地决定投入监测或行动,明确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技术标准,并且清楚在行动过程中自身对行业协调机构须履行的义务和可获得的服务。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灾害中,这些都为组织行动划出了相对可靠的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为有效促进中国社会组织健康地“走出去”参与国际灾害应对,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在社会组织层面,建议明确机构使命和业务领域,在资金、人员、信息管理等方面作国际响应的机制准备;灾前在区域内高风险国家发展本地合作伙伴,参与相关领域的区域能力建设活动。
在行业层面,推动灾后救助的技术领域分化和标准建立;倡导建立新闻发言人机制;支持公共外交相关的培训;支持中国社会组织国际参与协同平台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别灾害响应协同机制。
在政策层面,建立社会组织可参与的应急援外机制;分享国际和国内政策学习和业务交流的信息和支持;通过监管,促进社会组织国际灾害应对活动的质量提升。
(作者单位:徐诗凌,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魏威,中国慈善联合会救灾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