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李商隐诗二首-锦瑟》教案3 鲁人版选修1

合集下载

2024年《锦瑟》教案三篇_1

2024年《锦瑟》教案三篇_1

2024年《锦瑟》教案三篇《锦瑟》教案篇1(约2397字)一、了解作者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进行交流。

教师对学生交流结果予以梳理,指导学生学会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

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

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46岁时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

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

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

有《李义山诗集》。

二、赏析《锦瑟》(一)教你方法:学诗三步走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二)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听朗读录音。

2.学生听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三)感悟诗意,理解主旨。

引导:我想大家在读的过程中一定有所感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你从诗中捕捉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就全诗内容谈,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给你的感受来谈。

1.学生交流阅读感悟,教师予以引导点评。

【参考】“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热血的凝铸。

可恨可叹的是这些辉煌已成为过去,并且是如此短暂──单单是“五十弦”,为什么单单是“五十弦”呢?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可以选择了吗?诗人以“锦瑟”喻美好的“华年”,以“思”引发“无端”之问,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范文(精选3篇)李商隐诗《锦瑟》教案1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古代诗歌鉴赏基础,但对诗中典故所蕴含的深意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锦瑟》的多主旨为鉴赏诗歌丰富了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和诗歌鉴赏的灵活性有很大帮助。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品读意象,明确典故,感悟意境。

2、能力目标:学会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提升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1、理解情感与意象的关系。

2、领会迷离恍惚、深邃缠绵、美丽哀伤的意境。

3、明确典故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五、教学难点正确运用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六、教学过程(二)请同学们读这首诗,结合注释再读一遍,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

(三)同学们不懂,大概是对全诗整体把握上有困难,但是对诗中有些字句还是能懂的。

是不是?懂一点的举手。

懂多少就说多少。

估计学生对首联和尾联懂一点,很可能是似懂非懂,不一定彻底懂。

对颔联和颈联估计是真不懂。

这样,我们先把似懂非懂的搞懂,再学习最难懂的中间两联。

好不好?(四)请同学们说一说首联的意思。

(六)中间两联读不懂的原因是典故太多。

因此,读懂这两联的前提条件是清楚典故的原意,以及在本诗中的用意。

(七)再看颈联(腹联)总起来看,中间两联四句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感受:梦幻——凄厉——寂寥——飘渺。

这些特点暗合了诗人内在的情感,于是诗人选择了相关典象,营造了动人的意境,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这就是《锦瑟》一诗的中间两联含义,我们这样把他破译了。

加上首联和尾联,整体意思就很清楚了:听瑟引发感受——梦幻——凄厉——寂寥——飘渺——更加惘然伤感(八)作业:李商隐诗《锦瑟》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2、领会这首诗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艺木技巧。

重点难点:诗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艺木技巧。

学习方法:诵读,理解,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入与作者简介。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李商隐及其作品《锦瑟》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生平、创作年代、文学流派等。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锦瑟》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背景。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锦瑟》,使学生对李商隐的诗歌艺术有更深的了解,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2.1 《锦瑟》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年代。

2.2 诗歌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常识。

3.2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解读。

四、教学准备4.1 准备李商隐的生平介绍资料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资料。

4.2 准备相关的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查阅。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李商隐的生平图片和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锦瑟》,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5.3 课堂讲解讲解《锦瑟》的创作背景,包括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年代。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5.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锦瑟》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5.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李商隐及其作品的理解。

5.7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6.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

6.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诗国风采”的《李商隐诗两首》,包含《锦瑟》和《马嵬》(其二)。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感慨;《马嵬》(其二)则以唐代安史之乱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锦瑟》和《马嵬》(其二)两首诗的内容,体会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2. 分析并掌握《锦瑟》和《马嵬》(其二)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感受李商隐诗歌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锦瑟》和《马嵬》(其二)的表达技巧,理解诗人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诗句中提炼出诗人的情感,体会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材、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古琴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古琴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有何象征意义?”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李商隐诗两首。

2. 朗读诗歌让学生齐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讲解诗歌(1)分析《锦瑟》的表达技巧,如比兴、象征、拟人等。

(2)解读《马嵬》(其二)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人对历史的反思。

4. 例题讲解以《锦瑟》为例,分析诗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马嵬》(其二)中的表达技巧。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歌的情感,分享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锦瑟》表达技巧:比兴、象征、拟人情感: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感慨2. 《马嵬》(其二)表达技巧:对比、用典、讽刺情感: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锦瑟》和《马嵬》(其二)。

(2)分析《锦瑟》和《马嵬》(其二)的情感,结合具体诗句进行阐述。

2. 答案(1)见教材。

(2)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李商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但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李商隐锦瑟优秀教案

李商隐锦瑟优秀教案

李商隐锦瑟优秀教案教案标题:李商隐《锦瑟》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李商隐的《锦瑟》,使学生了解并理解这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和解读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解读《锦瑟》,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锦瑟》的主题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锦瑟》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解读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李商隐的《锦瑟》诗歌原文和翻译版本。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3. 教学辅助材料:PPT、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古琴音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2. 学习诗歌背景(10分钟)通过PPT展示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李商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婉约派为主,深受后人喜爱。

3. 诗歌朗读与理解(15分钟)让学生轮流朗读《锦瑟》,并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

4. 诗歌赏析(20分钟)通过PPT展示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锦瑟》的内涵。

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诗歌的赏析中。

5. 诗歌创作(15分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创作一首与《锦瑟》主题相关的诗歌。

可以分小组进行创作,然后互相分享。

6. 总结与展望(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表达能力和思维拓展程度。

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作业,包括主题是否相关、表达是否准确等。

六、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李商隐的诗歌作品,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

2.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诗歌创作比赛,提高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和创作水平。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李商隐诗两首》,包含《锦瑟》和《无题》两首诗。

详细内容如下:1.《锦瑟》:全诗四联,通过对锦瑟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2.《无题》:全诗四联,以女子刺绣为比喻,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壮志难酬的哀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把握两首诗的主题思想,领会诗人的人生感悟。

2. 分析并欣赏两首诗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深入理解。

2. 教学重点:分析两首诗的意象、手法和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幅古画,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

2. 朗读:全班同学齐读两首诗,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意象、手法和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针对两首诗的重点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随堂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分享感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李商隐诗两首》2. 板书内容:《锦瑟》:主题、意象、手法、情感《无题》:主题、意象、手法、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锦瑟》和《无题》的主题思想,谈谈你的理解。

(2)从艺术特色角度,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2. 答案:(1)主题思想分析示例:《锦瑟》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感慨,而《无题》则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壮志难酬的哀叹。

(2)艺术特色比较示例:两首诗都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但《锦瑟》以锦瑟为线索,寓意人生;而《无题》以女子刺绣为比喻,展现了诗人的抱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难点?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创作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锦瑟》课文教案

《锦瑟》课文教案

《锦瑟》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锦瑟》这首诗;(2)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锦瑟》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诗文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来欣赏诗歌;(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青春、爱情、人生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2)培养学生珍惜青春、珍惜人生的情感态度;(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锦瑟》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锦瑟》中的典故和隐喻的理解;2. 如何把握诗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锦瑟》原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锦瑟》原文,了解作者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欣赏《锦瑟》的题目,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锦瑟》原文,理解诗文内容;(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帮助理解诗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锦瑟》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青春、爱情、人生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2)引导学生珍惜青春、珍惜人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锦瑟》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锦瑟》并写一篇心得体会。

6. 课后作业(1)背诵《锦瑟》;(2)写一篇心得体会,分享对《锦瑟》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锦瑟》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锦瑟》中的典故和隐喻;3. 采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珍惜青春、珍惜人生的价值观。

七、教学步骤1. 感悟诗情: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锦瑟》的情感氛围;2. 分析诗意:引导学生从诗文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深入解读《锦瑟》;3. 探讨诗艺:分析《锦瑟》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意象等;4. 欣赏诗美:让学生欣赏《锦瑟》中的美,提高审美能力;5. 体味诗志:引导学生从诗文中体味作者的人生感悟,培养珍惜青春的价值观。

《锦瑟》教案完美版

《锦瑟》教案完美版

《锦瑟》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介绍《锦瑟》的历史背景,包括唐朝时期的社会文化、艺术特点等。

解释《锦瑟》在唐诗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与其他著名唐诗的关系。

1.2 作者简介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包括他的身世、生平经历、创作风格等。

分析李商隐的创作动机和创作背景,以及《锦瑟》与作者个人经历的联系。

第二章:诗歌内容分析2.1 诗歌结构分析《锦瑟》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的排列、韵律、节奏等。

解释诗歌中的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在表达主题中的作用。

2.2 诗歌意象与主题分析《锦瑟》中的主要意象,如“锦瑟”、“五十弦”、“一弦一柱”等,以及它们所传达的意义。

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如对青春逝去、人生无常的感慨,对爱情的追求与失落等。

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3.1 诗歌语言分析《锦瑟》的诗歌语言特点,如用词准确、意境深远等。

探讨诗歌中的双关语、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在诗歌中的效果。

3.2 诗歌表达技巧分析《锦瑟》中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探讨这些技巧在诗歌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四章:诗歌与文化价值4.1 诗歌与传统文化探讨《锦瑟》与唐朝传统文化的联系,如诗歌中的儒家、道家思想等。

分析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和象征,以及它们在唐朝文化中的意义。

4.2 诗歌的价值与影响探讨《锦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它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分析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及它对人们的启示和思考。

第五章:教学设计与实践5.1 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如学生能够理解《锦瑟》的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等。

设定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能够达到的水平。

5.2 教学方法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

设计教学活动,如诗歌朗读、诗歌解析、创意写作等。

5.3 教学评估设计教学评估方式,如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

设定评估标准,以及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学进行反思和调整。

第六章:诗歌意象解析6.1 五十弦深入解析“五十弦”的象征意义,如何代表着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锦瑟》教案完美版

《锦瑟》教案完美版

《锦瑟》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锦瑟》的背景、作者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吟诵、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文本解析:《锦瑟》的诗意、意象、结构和语言特点。

1.2.2 诗词背景: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3 诗词鉴赏方法:吟诵、分析、讨论。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理解《锦瑟》的诗意和意象。

2.1.2 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2 教学难点:2.2.1 分析《锦瑟》中的象征和隐喻。

2.2.2 理解李商隐的悲愤和忧伤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3.1.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李商隐的生平介绍、《锦瑟》的注释和译文等。

3.1.2 学生预习《锦瑟》,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3.2 课堂导入:3.2.1 教师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2 引导学生关注《锦瑟》的和诗序。

3.3 文本解析:3.3.1 学生齐读《锦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3.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锦瑟》的意象、结构和语言特点。

3.3.3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对《锦瑟》的理解和感悟。

3.4 诗词鉴赏方法:3.4.1 教师示范吟诵《锦瑟》,引导学生掌握吟诵的技巧。

3.4.2 学生练习吟诵,体会诗词的音乐美。

3.4.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分析、讨论的方法,深入理解《锦瑟》。

3.5 课堂小结:3.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锦瑟》的诗意和意象。

3.5.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作业内容:4.1.2 预习下一首古典诗词,做好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和文本解析。

4.2 作业要求:4.2.1 作业要有针对性地分析《锦瑟》的意象和情感。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内容:5.1.1 学生对《锦瑟》的理解和感悟。

李商隐诗两首《锦瑟》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锦瑟》教案

《锦瑟》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

2.分析《锦瑟》的意象、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锦瑟》的意象、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

2.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锦瑟》深层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2.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及诗歌创作特点。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李商隐诗歌,如《无题》《嫦娥》等,激发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兴趣。

二、诗歌解析1.让学生齐读《锦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锦瑟》的意象:“一弦一柱思华年”:琴弦与琴柱的比喻,表达岁月流转、美好时光逝去的感慨。

“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周梦蝶的故事,寓意人生的梦幻与无常。

“望帝春心托杜鹃”:杜鹃啼血的传说,寓意人生的多舛与哀愁。

3.分析《锦瑟》的意境:4.分析《锦瑟》的情感: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命运的无奈。

5.分析《锦瑟》的表现手法:拟人:将锦瑟、庄生、望帝等人物赋予情感,使诗歌更具生动性。

比喻:用琴弦、琴柱等比喻人生,增强诗歌的意象表现力。

典故:运用庄周梦蝶、杜鹃啼血等典故,丰富诗歌的文化内涵。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锦瑟》的理解与感悟。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解释原因。

四、作业布置1.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锦瑟》的鉴赏文章。

2.鼓励学生课下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歌,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古典诗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锦瑟》的意象、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但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今后需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一、诗歌解析1.在分析《锦瑟》的意象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你们觉得‘锦瑟无端五十弦’中的‘无端’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无端’是不是表示一种无缘无故的无奈?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诗人会用‘无端’来形容锦瑟的五十弦。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李商隐诗《锦瑟》教案年级学科:高中语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李商隐的《锦瑟》。

2. 分析并掌握《锦瑟》的诗意、诗境和诗韵。

3. 了解李商隐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锦瑟》的诗意和诗境。

2. 李商隐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难点:1. 对《锦瑟》中某些意象和隐喻的深入理解。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李商隐的生平背景,解析《锦瑟》的诗意和诗境。

2. 讨论法:分组讨论《锦瑟》中的意象和隐喻,分享各自的解读和感悟。

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锦瑟》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解李商隐的生平背景。

2. 朗读《锦瑟》,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锦瑟》的诗意和诗境,着重讲解其中的意象和隐喻。

4.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解读和感悟。

5. 总结讲解,强调《锦瑟》的诗意和诗境。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锦瑟》。

3. 推荐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歌,加深对李商隐诗歌风格的理解。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提交和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锦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发展。

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言,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演绎《锦瑟》和其他李商隐的诗作。

2. 开展一次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以《锦瑟》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3. 邀请文学爱好者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探讨李商隐的诗歌艺术和唐代文学的特点。

七、教学资源1. 李商隐的诗集:《李商隐全集》或其他收录李商隐诗歌的选集。

2. 相关研究李商隐的学术论文或书籍。

3. 网络资源:李商隐诗歌的译文、解析和评论等。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

《锦瑟》教案完美版

《锦瑟》教案完美版

《锦瑟》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锦瑟》全诗;(2)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真挚的感情和崇高的理想;(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锦瑟》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 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难点:1. 诗歌意境的感悟;2. 典故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锦瑟》,理解诗歌内容;(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小组内合作探讨。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3)阐述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价值观。

4. 实践环节(1)让学生模仿《锦瑟》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小诗;(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锦瑟》;3. 选择一首李商隐的诗歌,进行鉴赏性阅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锦瑟》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诗歌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锦瑟》为例,讲解诗歌的鉴赏方法;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合作能力;4.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分析《锦瑟》与其他诗歌的异同,提高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2. 互动法:提问、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3. 情境教学法:设置诗歌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美;4. 欣赏教学法:欣赏《锦瑟》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李商隐诗二首锦瑟》教案鲁人版选修

《李商隐诗二首锦瑟》教案鲁人版选修

《李商隐诗二首--锦瑟》教案3(鲁人版选修1)《锦瑟》教案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

2、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造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学习《山居秋暝》,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教学过程一、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都。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

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背景知识了解1、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近体诗出现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用以区别两种诗体的不同。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

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

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从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2、王维与《山居秋暝》王维,字摩诘,太原人。

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限,分为前后两期。

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21岁举进士,作大乐丞,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万事不关心"的生活。

《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

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更甚者,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

鲁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锦瑟教案1

鲁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锦瑟教案1

《锦瑟》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2、理解内部结构;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教学方法]译写法,点读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近人梁启超读李商隐,值得我等深刻体会。

他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

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解说: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

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二、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

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

《锦瑟》教案完美版

《锦瑟》教案完美版

《锦瑟》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锦瑟》。

(2)理解《锦瑟》的创作背景、作者李商隐的生平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锦瑟》的诗歌形式、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锦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锦瑟》中表达的忧郁、悲凉的情感。

(2)理解并传承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锦瑟》。

(2)理解《锦瑟》的创作背景、作者李商隐的生平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锦瑟》的诗歌形式、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典故、意象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锦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形式、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典故、意象。

(2)分析作者情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在《锦瑟》中表达的忧郁、悲凉的情感。

(2)引导学生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6.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锦瑟》。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锦瑟》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锦瑟》的艺术特色。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4. 利用小组合作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唐五代诗词欣赏”中的《李商隐诗两首》,包含《锦瑟》和《马嵬》。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命运和爱情的感慨;《马嵬》则以唐代安史之乱为背景,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理解两首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两首诗歌的韵律、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体会诗人情感,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锦瑟》中的典故和象征意义,把握《马嵬》中的历史背景。

2. 教学重点: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意象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李商隐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2. 诗词朗读:让学生齐读两首诗歌,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3. 诗词解析:(1)分析《锦瑟》的韵律、意象和表现手法。

(2)讲解《锦瑟》中的典故和象征意义。

(3)分析《马嵬》的历史背景、意象和表现手法。

4. 例题讲解:(1)比较《锦瑟》和《马嵬》的异同。

(2)分析两首诗歌中的典故和象征意义。

5. 随堂练习:(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一首李商隐的其他诗歌。

(2)用自己的话复述两首诗歌的故事情节。

6.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诗歌的韵律、意象和表现手法,分享自己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1. 《锦瑟》:(1)韵律:七言律诗(2)意象:珠有泪、玉生烟(3)表现手法:用典、象征2. 《马嵬》:(1)历史背景:安史之乱(2)意象:马嵬坡、夜雨(3)表现手法:借古讽今、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特点。

(2)比较《锦瑟》和《马嵬》的情感表达。

2. 答案:(1)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特点:善于用典、意象丰富、情感深沉。

李商隐《锦瑟》教案

李商隐《锦瑟》教案

李商隐《锦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李商隐的《锦瑟》。

(2)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锦瑟》的意义和艺术特色。

(3)分析并领会《锦瑟》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锦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锦瑟》中表达的忧郁、悲伤的情感。

(2)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3)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好,用诗歌抒发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锦瑟》的意义和艺术特色。

2. 分析《锦瑟》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3. 背诵《锦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锦瑟》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锦瑟》原文、翻译、赏析等内容。

2. 准备相关资料,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锦瑟》的,激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锦瑟》,理解诗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象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锦瑟》的意义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锦瑟》的语言、韵律、意象等。

(2)分析《锦瑟》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5. 创意写作(1)让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进行创意写作。

(2)分享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锦瑟》的意义和艺术特色。

7. 作业布置(1)背诵《锦瑟》。

(2)写一篇关于《锦瑟》的读后感。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时的积极性以及创意写作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高中语文锦瑟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锦瑟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3

李商隐诗两首—锦瑟1.题解“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首两字,是一首广为传诵的诗。

有人认为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诗,有人认为可能有寄托或悼念亡妻之意,大抵是表现封建士大夫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

2.译诗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

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

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

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3.品典品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

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

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

诗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品典四: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

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

与典三所涵一致。

4.结构与主题1—2句:由听瑟弦诉说思念往昔。

3—4句:由庄周化蝶,望帝托鹃思念亲人。

5—6句:由美人眼泪化珍珠,蓝田美玉化轻烟进一步眷恋。

7—8句:追忆悲欢离合仍是一片茫然。

这首诗的主旨隐藏得很深,我认为是作者追忆心中思念的亲人。

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妨自己品味。

5.鉴赏要点构思新奇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

声声诉述思念之切。

结尾句“当时惘然”“追忆此情”,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

唐诗李商隐诗《锦瑟》教案

唐诗李商隐诗《锦瑟》教案

唐诗李商隐诗《锦瑟》教案课程背景本教案针对高中语文课,教授中国古代文学。

本课程将注重学生对于唐诗的理解和创造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高,包括文学鉴赏、文化传承、表达能力等方面。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李商隐诗歌《锦瑟》,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学生能够研读诗歌的语言艺术,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学生能够理解与表达李商隐诗歌所传递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重点•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分析诗歌的语言艺术,包括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掌握文化传承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意象;•寻找诗歌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表达个人对于诗歌的情感表达。

教学内容李商隐诗歌《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李商隐的《锦瑟》进一步表现了他的豪放的个性和对人生的领悟。

这首诗不讲爱情、不讲情调、不讲感伤,而全是忧国忧民的感慨,诗意豪迈、意境深邃,却又富有色彩和生动的图景,既有豪迈慷慨的情怀却又有游刃有余的艺术手法,它实乃李商隐诗歌中的珍品。

诗歌的语言艺术音韵李商隐其诗歌韵律严密,曲折悠长,既富于古典韵味,又飘逸自然;用字丰富,节奏优美,造法奇特,不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歌语言艺术之境。

意象诗歌中的意象运用非常精彩,李商隐自创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和“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都极具浪漫主义气息,是其意象手法的杰出表现,充分涵盖了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修辞手法李商隐的古文运用较为卓越,例如《锦瑟》中的“锦瑟无端五十弦”运用了修辞手法“无端”独特的形容琴的美好和特殊。

“庄生晓梦迷蝴蝶”既发人深省,又具有意象重叠的美感。

文化背景与文化传承李商隐时代的文化充满活力和创新,在唐朝文学鼎盛的时期,李商隐受到了乃至后世的影响和借鉴。

从这首诗歌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一些当时的文化背景,比如说“望帝”指的是唐玄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李商隐诗二首-锦瑟》教案3 鲁人版选修1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

2、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造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学习《山居秋暝》,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教学过程一、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都。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

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背景知识了解1、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近体诗出现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用以区别两种诗体的不同。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

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

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从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2、王维与《山居秋暝》王维,字摩诘,太原人。

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限,分为前后两期。

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21岁举进士,作大乐丞,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万事不关心”的生活。

《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

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更甚者,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

《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三、听录音朗读课文(略)四、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节奏: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以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是一致的。

本诗节奏如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五、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

六、品位鉴赏1、学生思考:诗人写了那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在景物的描写中体现诗人什么样的理想境界?(可适度展开)明确:诗人为读者描写了一个秋天夜晚山中的情景。

山居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以物芳而明志洁归山居之人:浣女、渔人以人和而望政通隐2、学生思考: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明确: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其之清新,景色之美妙。

这二字既表现了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这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

3、学生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风物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王孙自可留”,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赏心悦目悠游岁月了。

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明了归隐的决心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七、课堂小结《山居秋暝》中,诗人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俗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

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开,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

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生活的情趣。

课堂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阑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2、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没有运用动静相称手法的一项是()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子烟(李白《秋浦歌》)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刘禹锡《途中早发》)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答案:1、A 2、B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学生自读王昌龄的《从军行》(之四),学习古代边塞诗的特点。

2、学习杜甫的《登高》,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步骤:一、解题1、王昌龄王昌龄:(约690—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2、杜甫与《登高》杜甫(721-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寄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出生于“奉儒首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着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后世称为“诗史”。

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当时诗人住在夔州。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杨论称赞此诗未“杜集七言律诗第一”二、具体研习《登高》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

(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把握语气的缓急)2、提问:本诗前两联写景,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怎样的特点?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明确:本诗前两联写登高见闻。

(让学生根据内容适度展开)。

透过“急”“高”“哀”“清”“白”“无边”“不尽”等形容词,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夔州秋天冷静凄凉的特征,这凄清萧条的秋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情感基调。

3、学生思考:诗歌的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悲”从何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出示投影: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和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的。

明确:“悲秋”之情来自: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

3、名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学生讨论:这两句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明确:这两句诗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

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更为重要的是,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情怀。

叶落意味一年将尽,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能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连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长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难怪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登高》板书设计:写景急风高天、鸣猿清渚登高白沙飞鸟、落木江水抒情羁旅异乡、晚年多病国难家愁、护病断酒三、指导自读《从军行》1、第一、二句:描绘了当时西北边戍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蓄丰富。

2、第三四句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在此戍边时间漫长,战事之频密,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言的誓言。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石头城》,体味寓情于景的手法。

2、学习《锦瑟》,鉴赏其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清丽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自读《石头城》1、听录音,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

元和十年(815年),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

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

路经金陵时,写下组诗《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3、学生思考:“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在诗人眼里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明确: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

群山依旧围绕着这座故都,可惜已是座“空城”。

朝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凉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

4、学生思考:面对着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原因,而是去描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在这里,诗人将月亮看做是历史的见证人。

诗人称它为“旧时月”,正是初唐诗人张若虚说的“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