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顺应论对写作过程的启示

合集下载

语境顺应论

语境顺应论

语境顺应论语境顺应论是一种研究语言环境与语言表达的关系的理论。

它指出,在发言表达时,说话者与听众之间也会发生语境环境的变化。

一般而言,当两个语言的使用者在同一个环境中发言时,他们的语言表达会相对一致。

因此,语言表达的内容和类型与语境环境相关,使用者能够根据不同的语境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

从古至今,人们在学习和使用语言时一直在强调语境的重要性。

语境用以表达关系,指示人与物之间的作用,以及表明动作、情感等内容。

研究表明,语言环境会影响使用者对不同事物的表达。

因此,语言环境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十分重要,也可以丰富表达的表现形式,增加表达的准确性。

语境顺应论的研究强调,在表达中,说话者与听众之间还会出现语言表达的差异。

这其中包括:在表达内容上的误差、在使用的技术上的差异、在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变化以及在语言表达的时间上的差异等。

因此,语境顺应论不仅仅提出了有关语言表达与语言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强调双方之间存在着不一致。

此外,语境顺应论还指出,语言表达的方式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

特别是在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语境的改变,发言者的表达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文言文焦点语境中,说话者往往会使用更加复杂的语言,以表达更加精确的意思;而在口语语境中,发言者会采用更加简短的表达方式,以实现更快速的交流。

最后,语境顺应论还提出,语言表达的内容和形式还受语言环境的影响。

在异质社会语境中,说话者会根据听众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或社会地位等,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以便达到沟通的效果。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发言者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使听众产生更好的理解。

从上述可以看出,语境顺应论主张,表达的内容和形式都会受语言环境的影响,使用者可以根据环境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以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因此,语境顺应论是一个重要的语言学理论,有助于我们学习如何更好地运用语言,更好地实现人际沟通。

文学作品评析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价值探讨

文学作品评析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价值探讨

文学作品评析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价值探讨维索尔伦是德国文艺批评家维尔弗兰·冯·维索尔伦(Wilhelm Friedrich von Schlegel)提出的文学理论,主要强调作品的顺应性。

顺应论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尽可能地与读者的情感、理性和审美需求相契合,以实现作品的有效传达和接受。

顺应论的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顺应论强调作品与读者的情感契合,能够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和触动力。

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通过引发读者情感共鸣而实现的,只有与读者的情感需求相契合,作品才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效果。

顺应论认为,作品应该明确表达情感,并通过情感的直接表达和共鸣来触动读者的情感,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

这样,作品不仅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反应,还能够深刻影响读者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认知。

顺应论注重作品与读者的理性契合,能够提升作品的思辨性和深度。

顺应论认为,作品不仅要满足读者情感上的需求,还应该满足读者理性上的需求。

作品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思辨性,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探索。

顺应论主张作品在表达思想观点时,应该达到一定的逻辑性和合理性,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并接受作品的思想观点。

通过与读者的理性契合,作品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反思,进一步增强作品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深度。

顺应论重视作品与读者的审美需求契合,能够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

顺应论强调作品的审美价值,它认为作品的审美价值取决于作品与读者审美需求的契合程度。

作品应该具有一定的美感和艺术性,通过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形式,引发读者审美的愉悦和享受。

顺应论主张作品应该尊重读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体验,与读者的审美需求相契合,以便读者能够真正欣赏和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

通过与读者的审美需求契合,作品能够形成良好的艺术体验和艺术鉴赏,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味。

顺应论的价值还体现在促进文学传承和传播。

顺应论认为,作品与读者的顺应关系是促进文学作品传承和传播的重要因素。

文学作品评析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价值探讨

文学作品评析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价值探讨

文学作品评析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价值探讨维索尔伦是20世纪法国文学批评家,在评析文学作品时提出了顺应论,即文学作品应顺应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风气,才能符合读者的需求和心理。

这一理论在文学批评中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其价值。

一、增进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接受文学作品是历史的产物,反映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风气,传递作家的思想和情感。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文学作品都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

因此,在评析文学作品时,我们必须将其置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将作品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风气相结合,才能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外延。

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在这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要求文学作品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和谐共处,反映作家和读者的心理需求。

例如,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文学,反映了当时浪漫主义思潮尤为盛行的时代背景,反映了社会进步和变革的社会环境,反映了年轻一代的追求爱情和自由的文化风气。

在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评析时,顺应论可以提醒我们,不能将时代背景和文学作品本身割裂开来,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维索尔伦的顺应论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分析文学作品,表达出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和认同。

二、提高文学作品的时代价值文学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能够长期存在并对后世产生影响。

因此,在评析文学作品时,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其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还需要考虑文学作品的时代价值。

维索尔伦的顺应论提醒我们,在评析文学作品时,不能将其视为纯粹的艺术作品,而应将其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以此探究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及其同当代作品的联系。

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时代价值。

例如,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反映了当时社会科技进步和现代工业化进程的潮流,也体现了当代社会中的人生哲学问题。

自然主义文学通过描写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环境的压力,反映了当时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揭示了人物内在的社会性格和道德取向。

文学作品评析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价值探讨

文学作品评析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价值探讨

文学作品评析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价值探讨维索尔伦是西方文学批评领域中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的顺应论是其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

顺应论认为,文学作品应该符合社会上某种共同的认知模式和规范,否则,它将失去对读者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换句话说,文学作品必须与现实社会相一致,才能够被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在文学作品评析中的价值。

首先,顺应论为文学作品的评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

文学作品的评价可以通过与现实社会的相似性来进行评估,检验其是否符合社会上某种共同的认知模式和规范。

如果一部作品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共同认知,它将缺乏感染力,更糟糕的是,可能被忽视或被遗忘。

所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是一个有力的批评工具,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微观的视角来评价文学作品的质量,不仅有利于读者深入体味作品,还可以帮助作家提高创作的水平。

其次,顺应论还可以促进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有着共同的感性认知和价值观念,这些认知和价值观念就构成了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桥梁。

只有当作品能够顺应读者的认知和价值观念时,它才有可能与读者沟通起来。

而正是通过沟通和交流,作品才能产生更深入的影响和价值。

因此,顺应论是帮助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建立联系的有力工具。

最后,顺应论还可以帮助文学批评家研究文学作品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文学作品的顺应性不仅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还与其所处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通过分析一部作品与其所处时代的相似性和不同性,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作品的背景和其所表达的思想。

在研究文学作品时,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可以帮助批评家通过对作品本身及其所处社会的分析来更好地理解作品。

综上所述,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在文学作品评析中具有重要价值。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也促进了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帮助了文学批评家深入了解作品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因此,在文学作品评析中,我们应该认真运用顺应论这一理论来评估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文学作品评析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价值探讨

文学作品评析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价值探讨

文学作品评析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价值探讨维索尔伦是一位知名的美国文学评论家,他对于文学作品的评析以及顺应论的价值探讨有着深远影响。

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主张,简而言之,是认为文学作品应该顺应社会的需求和价值观,而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表达。

本文将围绕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展开讨论,并探讨其在文学创作和评析中的价值。

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文学作品与社会对话的问题。

文学作品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它不仅反映了作家个人的思想和情感,更承载着社会的共识、价值观和情感。

维索尔伦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传达社会的需求和价值观。

通过顺应社会需求,文学作品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正经历着种族和性别平等的运动,维索尔伦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关注这些社会议题,并通过作品传达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

这种顺应社会需求的文学创作可以使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维索尔伦的顺应论有助于文学作品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提升。

文学作品的意义在于与读者产生共鸣,并通过对社会的诉求,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反思。

如果作品与社会相脱节,读者很难与之建立起真实的联系。

维索尔伦认为,文学作品应该通过顺应社会需求来打造读者认同感,使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共鸣和启发。

这样一来,作品的传播和影响力也会得到提升。

《围城》一书对于20世纪中国社会的描写与讽刺,使得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荒诞和封闭,从而引发了对社会改革的思考和讨论。

这种与读者的共鸣正是维索尔伦顺应论的重要目标。

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可以激励文学作品的创新和进步。

顺应论并不意味着艺术家完全受制于社会的需求,而是要求艺术家在满足社会需求的保持个人的创造性和表达力。

维索尔伦认为,文学作品应该顺应社会的需求,同时在题材、形式和技巧上保持创新。

只有这样,作品才能在满足社会需求的推动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作家莫言在《红高粱家族》一书中通过对家族的叙述,反映了中国历史中的苦难和变迁。

语境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语境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小学科学下半月刊写作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课程系统中相对独立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精神活动,需要经过充沛的感情孕育的过程,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心里的能量。

语境理论则可以为之提供合理的勃发渠道,辅助写作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促进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的发展。

基于此,本文将对语境理论进行简要分析,并阐述语境理论对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的启示。

写作教学不仅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始终,甚至在初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尤为重要,为以后的写作能力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

这就需要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不断探究提升写作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写作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而语境理论就是一种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途径。

一、语境理论的基本介绍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主要分为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也可以说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如书面语言的上下文、口语中的前言后语等语言因素,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时代、交际对象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等非语言因素,都是语境因素。

二、语境理论对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的功能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并且人们的一切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进行的,一切语言研究和语言运用都离不开语境,所以在小学高年级的写作教学中引入语境理论是非常必要的。

语境的主要功能是对语言的制约作用,对语言的语义、词语、结构形式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任何句子只要离开上下文或语境条件,都会产生歧义。

例如,一位教师说:“明天上午八点我去上课。

”一个学生说:“明天上午八点我去上课。

”教师和学生虽然说同样的话,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职务身份不同而决定了同样一句话的语义不同,教师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去讲课”,而学生说句话的意思是“去听课”。

原因在于语境提供了潜在信息,说写者可以用它圆满地表达思想,听读者也靠它毫无困难地获得信息,语文教师通过让学生对语境进行体验感知,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写作素材的含义,有效排除语言中的歧义现象。

从顺应论中的“三个世界”看语境对语篇连贯的影响

从顺应论中的“三个世界”看语境对语篇连贯的影响

论文导读::十分强调语境中各种因素对语言交际的作用。

语境主要指“三个世界”。

语篇连贯中的心智世界。

论文关键词:语境,三个世界,语篇连贯1.引言Verschueren(1999)十分强调语境中各种因素对语言交际的作用。

他把语境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

他认为交际语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分:①语言使用者,包括说话者和解释者;②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参与者的个性、情感、信仰、愿望、动机和意图等;③社会世界,包括社会环境、社会制度、风俗文化等;④物理世界,包括交际的时间、空间、物质条件等。

维氏认为:语言学的语用学一般关心的问题,就是了解在不同意识凸显性的层面上作用于语境---机构关系上的动态过程的语言表意功能过程(meaningful functioning)(Verschureren1999:68)。

在这里,需要解释两点,维氏把一般意义上的语言表意功能发挥过程称为意义的生成(meaning generation)。

其二:根据维氏构建的语用理论结构(Verschureren 1999:67),语境和语言结构是语言表意功能发挥的场所,也就是意义生成源。

从这里可以看出,维氏认为语境在语言意义的生成过程当中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动态过程涉及时间维度上语境与结构的关系,而顺应过程实质上就是语境与结构相互关系的动态过程。

在这里,语境主要指“三个世界”,对语篇本文主要从以下维氏语境中的“三个世界”对语境对语篇的影响进行分析。

2.语篇连贯中的心智世界维氏认为:心智世界是是基于社会世界所形成的“社会心智”。

毕竟语文教学论文,人类社会性动物,那么与此相对应的心智状态必须与之相适应。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维氏的心智世界与关联论中的认知语境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认知语境包含的范围过于广泛,物理环境和参与者的认知能力兼容并包,缺乏相应的操作机制。

正如话语需要和发话人的心智世界相互适应一样,做出的选择总要和发话人对释话人的心智世界情形的评估构成适应,这个过程也就是内在心理语境的形成过程。

从顺应论中的“三个世界”看语境对语篇连贯的影响

从顺应论中的“三个世界”看语境对语篇连贯的影响
ln u g s h ud b oe ru d d a d tk n i o ac u t ny s me o m r ciae .No t tte mac ic us n o tx alb a g a eu e s o l e fr go n e n a e n t c o n ,o l o ft he ae atv td w ha th o dso rea d c n e tc l e h f v ra l.h a igo fdso rei nulto a o ed fn d Bu n c mmu iain t ev g e i o etlrtd. ec m e tsitr e igi aibe teme n ic us ni s ain c n n tb e e . ti o n i nc to . h au sn tb oeae T 0 x ’ nev nn h n me nn e eain b c me r c n t n Th ic sin o o tx n Ves h ee SAd painT e r k sa o ealr sac e eain o a ig g n rto e o sa pe o dio . eds u so c ne ti rc urrn’ a tt oy ma e v rl e e rh o g n rt i f o h f o f
【 摘 要J 语境是在语言使用过程 中生成的, 因而语境也在不 同方面受到限制。虽然原则上语言使用的每个要素都 可以作 为一 个与语境相 关的要 素出现 ,并加以考虑 , 但是并 非在每一种场合这些要素都 已相关因素的身份调动起来。由于与话语 匹配的语境组合的 多样性 , 孤立的的 话语几乎都具有很 高程度 的不确定性。在 交流 中, 我们不能容忍含糊性 的存在 , 允许语境进入语言分析就成 了精确性的先决条件。让语境融入 语 言 意 义 的 生成 过 程 变便 成 了一 个 极 其 重 要 的 过 程 。而 维 氏顺 应 论 中 的语 境 观 对 语 境 在 意 义 的 生 成过 程 中做 了全 面 的 分 析 。尤 其 是 其 中的 三 个世界 。 对语 篇连贯研 究有重要价值 。 【 关键词】 语境 ; 三个世界 ; 语篇连贯 【 src ]h otx i gn rtdi epoeso I ug s,h s e gl tdb aiu set Atog vr c r on ce i Abta tT ecnet s e ea t rcs f ag aeue tu i i e yvr s pcs l uheeyf t n etdwt e nh 11 b n mi o a . h aoc h

文学作品评析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价值探讨

文学作品评析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价值探讨

文学作品评析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价值探讨
维索尔伦(Victor H. Vroom)是组织行为学领域的一位重要学者,他提出的顺应论(Expectancy Theory)对于评析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价值。

顺应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一系列预期结果的,包括努力-绩效预期、绩效-奖励预期和奖励-个人目标预期。

对于文学作品评析来说,顺应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探讨人物行为的动机和行为结果,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顺应论对于揭示人物行为的动机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往往是基于某种目标或者动机的驱动下展开的。

顺应论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人物行为是基于某种特定的预期结果,奖励、荣誉、成就等等。

通过研究人物的预期结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物为什么会选择某种行为,为什么会有某种动机。

顺应论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人物行为的结果和其对个人目标的影响。

文学作品往往描述了人物行为的结果,并塑造了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通过顺应论的分析,我们可以探讨人物行为的结果是否符合他们的预期,是否实现了个人目标。

我们也可以研究人物行为结果对他们个人目标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所起到的作用。

顺应论还可以用于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类行为的伦理价值进行探讨。

文学作品往往揭示了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顺应论的分析,我们可以探讨人物行为的动机和目标是否具有伦理价值,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我们也可以研究人物行为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是否符合人类的道德准则。

这种对伦理价值的讨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类行为的深层含义和道德意义。

顺应理论对英语写作学的启示

顺应理论对英语写作学的启示
e g f En l h d e o gi . s
【 V r h ee , J Un e t d g rg t s 【M 】 . 3 es u r . ] c n dra i Pamac sn n i
Lo on:Edwa d n ol nd r Ar d,20 . 00
例 2 A u xet o ,te o l teo e emsa d ) s orepc t n h y w n a t rt a i lh h a n
teohrta s 而 应 该 是 b a o e a a h te e s h te e . m et rdf t l teo rt e l h m a .
[ 刘 正 光 , 志 高 . 择 一顺 应 一 评 V r h ee ( 解 语 用 5 J 吴 选 e curn  ̄ s 学》 理 论 基 础 Ⅱ ,0 0年 第 4期 . 第 12期 . 的 】2 0 总 0
这是 笔 者在 所 任班 级 里学 生 的作 业 里 发 现 的一 个例 句 ,
作 者 单 位 : 阳职 业 技 术 学 院外 语 系 广 东 揭 阳 揭

: : 璺 堕 I !
顺 应理 论对 英 语 写作教 学 的启 示
写作作 为一种 交流信息的方式对全世 界的人类文化来 说是 件很普遍 的事情 。既然是交流方式 , 就涉及到语用形式和语用策
略的选择 ,在交 流过程 中,语言使用者选择语 言 的顺应意 识不 同, 但在话语产生和话语理解两个方 面的语言选择 同等重要 , 他
主语这 一特点 。由于汉语在 形式 上汉语 词 的词 性难 以 区分 , 同

个汉语 断选择语 言的过程 , 不管 这种 选择是有意识 的还是无意

基于顺应理论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思考

基于顺应理论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思考

基于顺应理论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思考顺应理论属于语用学范畴,是人们能够在使用语言中做出恰当选择的重要原因。

中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的技能及其运用能力,其中“写”属于表达技能,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顺应理论对于英语写作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在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进行了解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顺应理论的指导,对其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可行的应用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标签:顺应理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一、顺应理论语言顺应理论(The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是维尔索伦(J. Verschueren)在《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语言交际的行为和认知理论。

语言顺应理论首次将“语言即选择”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认为语言的使用,说到底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

根据顺应理论,语言顺应包括四个方面:语境关系顺应(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结构客体顺应(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顺应的动态性(dynamics of adaptability),;顺应中的意识突显(the salience of adaptation)。

语言顺应的这四种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顺应理论强调语言与交际目的、交际环境、交际对象之间的一致性。

维尔索伦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涉及语音、词素、句法、词汇和语义等各种语言形式(Verschueren,2000)。

从这个角度出发,交际者的顺应对象主要包括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三个方面(于国栋,2004)。

英语教学作为一项交际活动,交际者主要是教师、学生主体双方。

在对顺应理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它指导我们的英语教学,有助于改变原来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使英语写作和语言本身融为一体。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i n s t e a d o f b y b u s o r b y c a r .
上面这个句子属于词性使用错误 , “ b y b i k e ” 是介词短语 , 不 能 充 当句 子 的 谓 语 , 应改 为 : T o p r o t e c t o u r e n v i r o n m e n t , w e
解} (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P r a g m a t i c s ) 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语用学理论 。
它认 为语 言 的 使 用 过 程 就 是 语 言 使用 者不 断地 进 行 语 言 选 择 的过 程 …。这 种 选 择 能 否 顺 利 进 行 , 则 取 决 于 语 言 的变 异 性 、 协 商 性 和顺 应 性 。其 中 , 顺 应 性 是 语 言 的 主 要 特性 . 是 语 言 使 用 的核 心 。人 们 在 使 用 语 言 时 可 以根 据 当 时交 际 语 境 的 需 要 不 断 地 选 择 语 言手 段 以达 到 交 际 意 图 。顺 应 论 就 是 以 顺应 性 为基点 , 从 以 下 四个 方 面 来 描 写 和 解 释 语 言 使 用 现 象 : 语 境 关 系顺 应 、 语 言结 构 顺 应 、 动 态顺 应 和顺 应 过 程 中的 意 识 凸 显 性。 从 顺 应 论 的 视 角 考 查学 生英 语 写 作 过 程 , 我们 发 现 , 英 语 写作 过 程 就 是 语 言 使用 者不 断做 出语 言 选 择 的 过 程 。这种 选 择 就 是 要 有 意 识 地 动态 地 顺 应 语 境关 系 、 语言结构。
圈 圈
顺 应 理 论 视 角 下 的 初 中 英 语 写 作 教 学 探 微
许 晓 佳
( 安 庆 师 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安徽 安庆 2 4 6 1 3 3 ; 池州学院 , 安徽 池州 2 4 7 0 0 0 )

从语言顺应论角度看文学作品的人物语言

从语言顺应论角度看文学作品的人物语言

从语言顺应论角度看文学作品的人物语言作者:张守鑫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13期张守鑫内容摘要:根据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语言的使用要从语言的语境、结构等方面,动态的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作出顺应,使用语言的过程也就是选择语言策略与语言结构的过程。

文学作品是高度升华后的语言,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其中角色的语言也必然是高度凝练的。

本文从物质世界的影响、社会文化世界的影响与心理世界的影响三个角度分析了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的准确选择,希望能抛砖引玉,并给广大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语言顺应论文学作品语言选择语言顺应论是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于1999年在其著作《语言学新解》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也就是选择语言结构与语言策略的过程,在选择过程中,语言的顺应性、变异性与协商性是最基本的三个特点。

其中,顺应性即人们为达到交际目的而对语言策略的选择,变异性即人们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而协商性则是指人们在选择语言时应在一定范围内弹性地进行选择,而非机械进行,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维索尔伦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顺应理论”。

以下即在“顺应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的选择策略。

一.语言顺应论的内涵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有四个方面的内涵:(1)语境关系顺应,即语言的使用应符合语境因素的需要;(2)语言结构顺应,即语言的使用要符合语言的内部结构原则;(3)顺应性的动态,即语言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灵活的变化与更改;(4)顺应中的意识凸显,即交际双方应对语言的选择有意识上的控制。

维索尔伦认为,语言的选择应是与语境相互顺应的,而语境又可分为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两方面:语言语境是指上下文的关系,如语言的连贯、语言顺序、语段关系等;而交际语境则包括物质世界(如气候、地理位置等要素)、社会文化世界(社会习俗、基本国情等要素)、心理世界(如价值观、心理情感等要素)。

语境并非是交际双方在会话之前预定的,二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根据需要选择的,随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变化。

从语言顺应论角度看文学作品的人物语言

从语言顺应论角度看文学作品的人物语言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文学作品的人物语言
汇报人:
CONTENTS
目 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标题
02 语言顺应论概述
03 文学作品人物语言的特性
04
语言顺应论在文学作品中的 应用
05
语言顺应论对文学作品人物 语言研究的启示
06
文学作品人物语言的未来研 究方向
语言顺应论对于语言学、心理学、文学等 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言顺应论的发展历程
起源:语言顺应论起源于20世纪 80年代,由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 Ve r s c h u e r e n 提 出 。
应用:语言顺应论被广泛应用于语 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等领域,成 为跨学科研究的热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发展:语言顺应论在90年代得到进 一步发展,成为语用学领域的重要 理论之一。
未来展望:随着研究的深入,语言 顺应论将继续发展壮大,为语言学 研究提供更多新的思路和方法。
语言顺应论的核心观点
语言使用中,说话者 会根据语境选择合适 的语言形式,以达到 有效沟通的目的。
语言使用中,说话者 会根据听话者的期望 和需求,选择合适的 语言形式,以达到有 效沟通的目的。
语言顺应论对文学
作品人物语言研究
05
的启示
人物语言的认知机制研究
语言顺应论的提出和发展 语言顺应论对人物语言认知机制的研究意义 人物语言认知机制的研究方法 语言顺应论对人物语言认知机制研究的启示
人物语言的动态演变研究
语言顺应论的提出和发展
语言顺应论对文学作品人物语 言研究的启示
人物语言的动态演变过程

文学作品评析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价值探讨

文学作品评析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价值探讨

文学作品评析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价值探讨维索尔伦的顺应论是文学作品评析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论,它着眼于文学作品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时代背景的关系,认为文学作品是受文化环境和时代背景塑造的产物,因此要准确把握其顺应性以理解其深层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在文学作品评析中的价值。

首先,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意涵。

文学作品的意涵不仅仅包含在字面层面上的语言和情节,还包含了作者所处时代的价值观、社会背景、文化环境等等。

只有把握了这些深层次的特征,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维索尔伦的顺应论正是基于这种理解,强调了文学作品与文化环境、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指出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作风、思想、观念,都是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反映和体现。

通过运用维索尔伦的顺应论,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意涵,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其次,维索尔伦的顺应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文学作品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它反映和承载了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我们不能仅仅从作品本身的艺术性上评价,还需要从社会文化角度评价。

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就是从文化角度来评价文学作品的,它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它的顺应性,即作品是否能够反映当时的文化背景、反映当时的文化价值观,是否能够表现作为文学作品的总体意义和价值,以及作品是否有承载作为文化文本的意义。

因此,运用维索尔伦的顺应论,我们能够更好地从文化角度评价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演变和发展规律。

文学作品是一个社会文化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产物,它们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和文化变迁而发生变化。

通过运用维索尔伦的顺应论来分析文学作品的风格、思想、态度等方面的变化,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在文化演变中的位置和作用。

从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演化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文学的历史本质和文学的演化过程。

文学作品评析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价值探讨

文学作品评析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价值探讨

文学作品评析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价值探讨法国文学批评家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即文学作品应该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同时具有艺术价值,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探讨维索尔伦顺应论的价值,分析其优劣,并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讨论。

顺应论强调文学作品需要顺应时代的需求,符合社会的期望,具有政治正确性和社会责任感。

这有助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例如,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红高粱家族》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称为“红旗下的葡萄”,具有非凡的政治意义。

通过描绘中国传统家庭秩序的破裂和妇女解放的历程,张爱玲的作品《红楼梦后宫》则揭示了中国现代社会的阶级冲突和女权主义的兴起。

这些作品都符合了社会的需要和政治正确性,反映了时代的主要特征。

这些作品不仅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也成为文学经典之一,具有艺术价值。

然而,顺应论的乐观主义立场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时代和社会的需求是不确定的,如果作品整体重视顺应,可能会牺牲个体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自由,最终导致创作刻板化和无聊。

例如,文化大革命时期,《相约到永远》、《红旗飘飘》等作品就是更为功利和平淡的,仅仅强调主旋律和政治正确性,失去了真正的艺术价值。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浅薄,情节平淡,缺乏思想深度和艺术张力。

另一方面,过于追求政治正确性和社会价值,可能会使艺术创作变成某种文化工业,削弱了个体的表达和观点的多样性。

此外,滥用收视率和点击数去审视文学作品的价值,也可能会引发艺术的劣化和媚俗化,造成假作质量舆论的突出。

例如,现如今的网络文学就不时被指责为内容浅薄、低俗恶俗化,破坏了文学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性。

综上所述,顺应论本身不是坏的,但创作者和社会对待顺应论的态度至关重要。

在追求社会价值和政治正确性的同时,必须为艺术本身的价值和思想深度保留足够的关注。

我们需要反思艺术家的探索精神,进一步拓展文学的边界,以打破政治正确性之斧,创造出更为多元和富有想象力的文学作品。

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

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

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顺应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派别,该派别的理论基础是认为语言使用是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说话者在使用语言时会根据社会文化背景、情境和对方的期望进行调整,以达到沟通的目的。

顺应论强调了语言使用中的相互理解、合作和适应。

顺应论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语境的重要性: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背景和情境对于理解和诠释信息至关重要。

说话者通常会根据语境对自己的言语进行调整,以避免不必要的歧义或误解。

2.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顺应论强调了语言使用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对沟通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对于语言的使用方式、礼貌规范和社交习惯有不同的要求,说话者必须了解并适应这些规范才能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3.語篇結構與語用功能的关系:顺应论认为语篇结构与语用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说话者在组织话语时会考虑到对方的期望和需求,以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4.演化论观点: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逐渐发展和演化的过程,说话者会根据经验和互动中的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语,以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顺应论的实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使用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跨文化交流中,顺应论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沟通方式和习惯,从而减少误解和冲突。

在日常生活中,顺应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并更好地满足对方的需求,提升沟通的效果。

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顺应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假设一个外国人在中国旅游,他想要问路去一个景点。

按照顺应论的理论,他需要根据当地的文化和习惯来调整自己的言语。

他可以使用一些常见的礼貌用语,比如"请问"、"谢谢",并且使用简单的语句和词汇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此外,他还需要考虑到当地人可能对他的语言水平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需要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

另外,顺应论还可以应用于商业和政治领域。

在商业谈判中,不同的国家和文化有不同的谈判方式和风格,顺应论可以帮助企业家根据对方的期望和文化习惯来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以达到更好的谈判结果。

文学作品评析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价值探讨

文学作品评析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价值探讨

文学作品评析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价值探讨维索尔伦是二十世纪德国文学理论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文学批评理论从文学作品的史诗性和神话性出发,提出了“顺应论”,即文学作品必须符合文化习俗和读者审美要求,否则其艺术价值将大打折扣。

本文将围绕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展开讨论,探讨其在文学作品评析中的实际价值。

首先,在维索尔伦看来,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决于其是否与社会文化相契合,是否能够满足读者的审美情趣。

在其所著《文学的宗教化》一书中,他指出:“文学的本质在于它承认和表达文化的价值和理想。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必须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联系起来,体现社会的价值和思想。

如果文学作品脱离了社会文化,脱离了读者的审美习惯和情趣,那么它的艺术价值就会打折扣。

例如,在中国文学中,乔治·奥威尔的《1984》虽然是一部具有普遍性的作品,但在中国的受众中,并不像在西方国家那样受到广泛的欢迎和认可。

这是因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异,中西方读者对于这部作品的接受方式和理解也大相径庭。

因此,尽管《1984》在西方被誉为文学经典,但在中国,它的艺术价值却不高。

其次,在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中,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是社会对美的认可和接受。

他认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不是由艺术家所定义的,而是由社会文化的向度来判断。

如果一部作品在当时的社会中被广泛认可和接受,那么它就具有了高度的审美价值。

在中国文学中,苏童的《妻妾成群》就是一部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

该小说在描写女性角色上与传统文化迥异,反映了当代社会中女性身份的转变和对性别、婚姻的重新认识。

这些内容与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化相契合,因此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赞赏。

该作品在当代中国文学中成为了经典之作,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认可。

最后,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对文学创作的指导意义也非常重要。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关注社会文化和读者需求,了解当代文化变化和审美趋势。

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艺术家才能够把握当代社会的精神需要,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境顺应论对写作过程的启示作者:刘立华刘艳芹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6期[摘要] 写作一直是英语学习中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创造性活动。

影响写作过程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

从语境角度探讨影响写作的因素,笔者认为写作是一种交际活动,而这种活动是一种在语境基础上的语言选择和顺应过程,这种过程首先是文章宏观结构对语境的顺应,然后是一种在语境因素基础上的语言因素的顺应,并且始终是一种动态的顺应过程。

[关键词] 写作;顺应;语境顺应;语言因素顺应[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09)06-0101-(04)过去几十年中,英语写作的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从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的转变。

同时,写作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各方面知识的语篇生成过程。

也就是说,写作不但要涉及写作者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这种交际活动涉及的是一种文化交际能力。

这种交际能力通过一系列交际技巧表现在交际行为之中。

听、说、读、写可以被看成是依赖于交际者的深层能力并为这种能力服务的技巧,这里的深层能力是指解释、表达和商讨顺应能力。

写作又是一种意义生成的过程,这种意义的生成又是在一定环境下的语言选择过程。

这种语言选择过程应是一种社会的、文化的认知活动。

而在以往的写作教学中,人们往往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写作的语言层面,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写作的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和认知属性,也就是忽视了写作的交际功能在写作中的作用。

Verschueren在其新著《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语言是一种综观的思想。

他指出,语言的使用实际上是一种意义的生成,而这种生成离不开社会文化和认知因素。

他指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而这种选择之所以能进行下去,要取决于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1]11语言的变异性是指语言所具有的可供选择的整个范围;商讨性是指语言的选择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进行的;顺应性是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

从这里可以看出,顺应性是语言使用中的核心。

Verschueren认为,顺应论的概念为语言现象的描述提供了四个方面的研究角度,即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中的突显。

[1]11在语篇生成的过程中,作者也应在某种程度上遵循语言选择的顺应性,即语言选择的语境顺应,结构顺应及顺应的动态性和突显性。

本文主要从两方面来阐述影响写作的因素,即语境因素顺应和语言因素顺应。

一、写作中的语境因素顺应(一)语境因素的理性归纳在Malinowski 以前,语境主要用来指句子或语篇中的语言要素的前后、上下文关系。

Malinowski 在研究太平洋特罗布恩群岛上居民的语言时,提出了语境的概念。

他把语境分成言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后来,Firth进一步拓展了情景语境的内涵,把上下文、言语活动、社会环境、文化、信仰、参与者等诸要素都融入了情景语境当中。

社会语言学家D. Hymes 在1964年提出用SPEAKING 来表示语境因素,S代表背景和场景,P代表参加者,E是目的结果,A代表信息的形式和内容,K代表信息传递的方式,I代表使用什么语言、方言等,N代表在各种情况下应遵守的规范,G代表题材。

[2]Brown & Yule提出了语境所涉及的四大因素:共有的前提知识、百科知识、交际意图或目的、类似的语篇经验。

[3]144以上对语境的研究主要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也就是说是从机体之间来进行研究的。

而Sperber & Wilson关联理论的有关语境问题的阐述主要是从机体内部来进行描述的。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是存在于人脑中的一系列假设,人们在认知活动中首先具备的知识为起始语境,这种起始语境与某一新信息的关系称为关联。

[4]新信息不断加入到这一假设集合当中,从而激活相关信息,推动语境不断向前发展。

从这一点上说,语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一个结果。

Verschueren的语境观是从社会、文化、认知三个角度来考察的,认为语境可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

他指出说话者和听话者处于中心地位,同时他们会激活社会世界、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

而其语言语境是指上下文。

虽然Verschueren的语境观点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观点,但不足之处是特别零乱,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

相反,在语境因素关系的问题上,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却做出了相对杰出的贡献,一方面,他们以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对语境因素作了理性的归纳。

话语范围是指某个语类服务于社会的具体目的。

话语基调是指交际者之间的关系和活动参加者的角色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由语言来确定,也可以由社会来确定。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由社会所确定的,但在具体的谈话中,教师通常充当提问者的角色,而学生则充当回答者的角色。

话语方式是指语言在具体语境中所起的作用,即采用什么体裁、通过什么渠道来进行交际。

另一方面,系统语言学认为,上述三要素决定了交际内容和可能采取的交际方式。

从这一方面来讲,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优势在于它以更抽象、更具有理性的方式解释了人类的交际行为模式。

[5]虽然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语言学派的语境理论模式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但Halliday 也非常注意语言研究的认知属性。

他曾经指出,这两种语言研究的方法(机体之内和机体之外)是互补的,并且当这两种方法都被认真对待的时候,语言研究才能以最健康的状态发展。

[6]正是在语境因素研究的基础上,系统语言学派提出了语类结构潜势理论。

[7-8]语类结构潜势理论主要阐述三个方面的问题:语境配置,每个语类都对应一定的语类结构潜势,语类是由语篇中的必要成分来确定的。

系统语言学认为语类是与语域密切相联的,正是语域的三个变量在其具体实现过程中,制约着语篇的生成类型和其意义的选择。

而这种制约作用是通过其功能语义成分在词汇语法层面实现的。

(二)文章宏观结构对语境的顺应写作过程中的语境因素顺应,确切地讲,就是要找出影响写作的语境因素,即写作要涉及的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

进一步讲就是要确定文章所产生的话语社区[9]34,文章是写给谁看的,写入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作者和读者的关系。

话语社区暗含了一种社会惯例,而正是这种惯例制约着篇章的结构。

例如写一封求职信,首先应确定求职信的基本格式和结构,而这种结构和格式从总体上看是被社会所认可的,然后要确定语言的文体和风格。

再如写一篇学术论文,一般要有引言、正文、结束语三大部分。

语境因素顺应最典型的例子是实用文体的写作。

因为实用文体一般与具体的语类相联系,语类中的语境配置搞清楚了,语篇的必要成分也就清楚了,那么文章的宏观结构也就清楚了。

以语类为基础的写作模式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9]34,[10-11],这里就不赘述了。

而在其他体裁类型的写作中,也会出现语境的顺应,这种顺应首先是通过影响篇章宏观结构来实现的。

例如一篇议论性体裁的文章,题目是The Right to Die,它就很好地说明了上述观点。

The Right to DieA difficult problem that is facing society today is euthanasia, another word for mercy killing. Thousands of young people are in comas because of accidents, and old people are terminally ill because of incurable diseases. They are kept alive in artificial ways. They have no chance to recover completely, but the American legal system does not allow doctors to end their lives. However, terminally ill patients should be allowed die for several reasons.(1) The first and most important reason is that the patients have no chance of recovery. They can never lead normal lives and must be kept alive by life-supported machines…(2) The second reason is that medical costs are very high. The cost of a hospital room can be as much as five hundred dollars per day and even more. The costs of medicines and medical tests are also high…(3) The third reason is that the family suffers…In conclusion, because terminally ill patients have no chance to live normal lives, they should be allowed to die with dignity. Therefore, the family should have the right to ask doctors to turn off the life support machines or to stop further medical treatment.首先,我们分析文章要涉及的语境因素:这里的话语范围是向美国社会特别是其司法界,表达作者支持安乐死的态度;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本文与美国司法界建立了一种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一种正式的辩论关系,这种关系也必然通过话语基调的语言特征来表现出来;而话语模式则表现为一种辩论性体裁,而在辩论性体裁中,往往首先点明文章的观点,然后逐步加以论证。

文章的第一段对忍受疾病痛苦的人们进行了描述,然后从语境顺应的角度来看,提出了解除这些病人痛苦的方法及原因所在。

最后,顺其自然地得出了本文的结论:作者支持安乐死。

三、语言因素的顺应语篇生成的第一步是在语境基础上的语篇宏观结构的顺应,第二步则是在语境基础上语言因素的顺应,这种顺应首先包括句子之间的微观结构的选择,然后是具体语言因素的选择和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