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翻译的风格

合集下载

浅谈英语翻译的特点与技巧

浅谈英语翻译的特点与技巧

浅谈英语翻译的特点与技巧【摘要】英语翻译中面对的词汇较多、专业性较强、文化差异明显,在这些问题下,英语的翻译工作就显得尤为困难和重要,本文拟从英语翻译的特点出发,探讨在如何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更好地做到准确和流畅,同时结合语言的文化背景进行更加深层次的优化,希望能够为英语翻译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英语翻译;特点;技巧英语翻译作为一项专业技能来说,往往需要面对比日常英语口语与书面表达更加复杂的形式和内容,在翻译语言的表达上也需要满足更高的要求,并且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专业性的词汇或者技术,这就需要担任翻译的人员查阅或者学习一下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情境表达。

因此英语翻译相对普通的英语表达来讲具有更高的专业性要求,翻译的目标就是通过语言的阐述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通过转换来满足另外一种语言背景人群的阅读或者理解需求。

一、英语翻译的特点对于从事英语翻译的人员或者担任翻译的人来说,这是一项较为专业的工作,在翻译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共同的难点,也有一些潜在的相似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专业字词难理解对于翻译人员来说,对英语向中文的转换难度有时候丝毫不亚于英语原句的创作难度,一些专业或特殊的词汇为了表达地更加得体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与代价,中文与英文的表达方式具有千变万化的差异,翻译时不仅在字词上要与原文契合,同时也要符合文字所处的地点与时代,做到流畅而准确。

专业的英语翻译需要能够面对无数种专业环境的问题,其中还有不少词汇具有多重含义,甚至只是表达成缩略的形式,因此也就难以在普通的字典中找到参考,所以说翻译这类词汇准确性非常重要。

而有的词汇虽然是普通的字面拼写,但是在特殊的专业环境中所体现的意思也不相同,需要翻译人员对专业环境的认识更加深刻。

2.文化差异难相融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其语言的表达上也会体现出极强的文化特性,语言在文化领域中是一项特殊的承载体,文化可以通过语言来进行传达和继承,语言也会因为文化而受到影响,因此语言在基本的文化内涵表达外还包含了不同文化中人们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甚至生活方式。

从中英文化差异中浅议英汉习语翻译的区别与比较[1]..

从中英文化差异中浅议英汉习语翻译的区别与比较[1]..

从中英文化差异中浅议英汉习语翻译的区别与比较06外语系(3)班06050307 单彩敏1.引言习语又称熟语,它通常包括成语、俗语、谚语、典故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

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因此对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来说,做到彻底精确地理解蕴含深刻文化内涵的习语的翻译是相对比较困难的。

英汉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习语之所以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是和这种历史文化的沉积分不开的。

汉语习语和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汉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述其民族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呈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

同样,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历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组合结构和修辞方法与英美文化密切相关。

因此,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英汉习语进行对比,使语言学习者能加深了解这两种语言习语的文化异同,消除交流障碍和困难,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摘要习语又称熟语,堪称语言之精华,它通常包括成语、谚语、典故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

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沉积的产物,它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英汉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在此考察了英汉语言中心理与文化的同异现象。

关键词:英汉习语心理文化对比翻译2. 英汉习语的不同所反应的文化背景差异2.1生活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无不与人们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地处西欧边缘,与西欧很多国家相邻,国内有很多富有特色、享有盛誉的城市和河流,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都反映在习语上,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比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 (进退维谷)”,“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把煤送到纽卡斯尔———英国的产煤中心),“Set the Thames on fire”(火烧泰晤士河,伟大的壮举)。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doc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doc

众所周知,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是近代翻译理论最有影响力的,他翻译的《天演论》,鲁迅“有好几篇都能背”,《天演论》对鲁迅确实有很大的影响。

鲁迅在认真地考察研究了严复翻译理论的内容和其翻译作品后,根据自己研究的结论、翻译本身固有的特点以及他本人丰富的翻译经验,陆续发表了数十篇专题性的理论文章,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翻译的许多观点和看法,他不赞同严复的“信”和“达”的翻译标准。

鲁迅对于“达”字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归化”的译法应是“意译”,国人译出来的文章可能会很通顺,但已不忠实于原作了,“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

他写道:凡是翻译,“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

鲁迅所说的“保持洋气”,其实就是“信”,就是让译作保存“异国情调”,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他的主张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实际上,它与我国翻译界的翻译标准“忠实”和“通顺”的含义是一样的,这对我们现在的翻译仍有很大的影响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鲁迅反对那种盲目“归化”和“达”的译法。

鲁迅主张“直译”,是为了忠实于原文,在他看来,忠实是第一位的,这就是从根本上提出了翻译时应遵从的标准和原则问题。

让人们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异国情调”和“原作的丰姿”。

三、鲁迅的翻译标准(一)直译、硬译鲁迅先生所说的直译又叫做硬译,从《域外小说集》开始,鲁迅就一直坚持用严格直译的方法,他说“硬译”即“按板规逐句,甚而至于逐字译”,也就是尽可能接近原文的、尽可能等值的直译。

一般说来,鲁迅不提倡意译,他认为如果看重意译,输入的内容可能会走样,也无助于进一步丰富汉语的表达能力。

在对汉语发展路向的探索中,鲁迅的翻译强调“直译”“硬译”,强调对西方语言的吸收,其带有明显西方语言特征的翻译语言让人们看到了汉语弹性的极限所在。

鲁迅主张直译,其目的是在介绍外国思想以供借鉴的同时,通过译文来改造我们的语言。

他博采西方语言资源,同时又十分强调汉语本身的历史继承性。

浅议“英语翻译中的语词翻译与文化语境”

浅议“英语翻译中的语词翻译与文化语境”

浅议“英语翻译中的语词翻译与文化语境”一、语词的翻译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语词又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

语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二、文化语境——影响语词翻译的重要因素美国学者D.A.Swinnty的实验表明,语境是影响词汇提取的主要因素,忽略了语词词义提取时意义与语境的结合,不能达到对句子的充分理解,就不能对语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正确翻译。

语言界研究语境最早始于伦敦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对语境的定义,他认为语境可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情景语境是指语言行为发出时周围情况,事情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地点、方式等。

文化语境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事情、习俗、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

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文化环境不同,各民族的人们对外部世界反映产生的印象和概念也会产生差异,所以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使人们对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概念,因而产生了包含不同文化意义的语词。

因此,语词的翻译依赖着它本身所存在的语言文化环境,文化语境包含的诸多因素,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直接影响着语词的翻译。

三、文化语境与语词翻译翻译学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行为研究的范畴,人类的交际受语言环境的制约,而语言环境又根植于文化习惯,因此翻译必然受到译出文化和译入文化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文化语境中诸多因素对语词翻译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翻译方法。

1.地理环境差异与语词翻译。

地理文化是指所处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文化。

由于各民族生活空间不同,因而自然环境各方面的差异影响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看法各有不同。

浅议文学翻译美学

浅议文学翻译美学

浅议文学翻译美学
文学翻译美学是一种研究文学翻译的美学理论,它探讨了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审美性和文化性。

文学翻译美学的核心是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它强调文学翻译的审美性,认为文学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能,而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求准确无误,而且要求翻译者具备艺术审美能力,能够将原文的审美价值转化到译文中,从而使译文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性。

文学翻译美学还强调文学翻译的文化性,认为文学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能,而是一种文化技能,它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求准确无误,而且要求翻译者具备文化素养,能够将原文的文化内涵转化到译文中,从而使译文具有文化性。

文学翻译美学是一种研究文学翻译的美学理论,它强调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审美性和文化性,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求准确无误,而且要求翻译者具备艺术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能够将原文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转化到译文中,从而使译文具有艺术性、审美性和文化性。

文学翻译美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使文学翻译更加贴近原文,更加贴近读者,从而更好地传播文化,拓展文化交流。

浅议翻译标准“信、达、雅”

浅议翻译标准“信、达、雅”

浅议翻译标准“信、达、雅”摘要:翻译不是无章可循,任何翻译都有一定的的标准,这个标准不仅是我们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也是我们从事翻译时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从事翻译必须广泛学习,了解各方面知识 ,还要注意语言环境的影响, “忠实”呈现原文 ,同时做到通顺、易懂。

关键词:翻译标准与实践,语言环境,文化差异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本质上来讲,翻译就是把原文的内容、写作特点、思想情感再现到译文中。

翻译涉及的层面比较复杂,包括原语与译语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

所以,如果译者想要的到理想的翻译文本,译者就要对原文进行比较深刻的剖析,反复推敲.如果是科技文本的话,就要学习相关的科技知识来保证译文的质量.这对译者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中国近代最伟大的翻译家严复曾经说过:“一名之立,旬月踌躇。

”鲁迅先生也曾说:“创作时可以回避,翻译却不然,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

”由此可以看出,翻译绝对不是简单地把原文转换成译文. 针对翻译的标准,许多翻译家都有其各自的观点和论述.中国在唐朝时期就有了对翻译的论述, 玄奘法师翻译佛经时就提出了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佛经的翻译中,只不过他当时翻译的是梵语,但是翻译是相通的,不管是哪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遵循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是一致的. 玄奘法师强调译文“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也就是既要忠实、真切地反映原文的原意,又要通顺易懂。

《天演论》的翻译者严复,提出了“信、达、雅”三个标准。

这在当时影响极大,这一标准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翻译的一些主要特点与规律,而且文字简练,通俗易懂,一经提出,即为翻译界所承认和推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为我国的翻译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严复之后,很多翻译标准被提出,但是都没有超出他的这三个标准,虽然新的标准提出来了,但是实质并没有改变,只是换了种说法。

浅谈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

浅谈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

浅谈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关键词】信、达、雅翻译标准辩证关系方法论一、前言纵观中国和西方翻译史,翻译的标准历来是丰富多彩,众说纷纭,始终存在着争议,但总的来说,最有影响的还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

虽然人们对此标准的理解和看法有所不同,但凡是谈到翻译标准的理论,始终没有脱离“信达雅”的范围,而且从总体上来说,对严复的翻译思想持肯定态度,或是吸收了他的翻译思想后又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他的翻译标准对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总还会有人念此‘三字经’!”[1]二、严复与“信、达、雅”中国在19、20世纪之交酝酿着一场文化巨变,同时一个翻译运动也应运而生,严复便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严复(1853-1921)是中国近代学者和启蒙思想家,被誉为“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中国人”。

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大量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著作,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他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一书,被誉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在社会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说法。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故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毋庸置疑,“信、达、雅”却有其独到之处,但“信、达、雅”作为一种翻译理论独步中国翻译界达100年之久却是在世界上绝无先例的。

[2]三、“信、达、雅”之解读第一,严复本人并不以《天演论》汉语文本为翻译,而称之为“达旨”;而其所以求“信”而外更求“达”、“雅”,是由于需要取得当时的读书人社会认可,以便向专制主义的中国宣传西方的先进理论和思想。

第二,严复最初提出“信、达、雅”并不是作为翻译标准提出来的,是在译《天演论》时,深感自己的局限,感叹了翻译三难“信、达、雅”,他本人并不真以“信、达、雅”为翻译的金科玉律,反倒是警告后来者不要学他,不要拿他“达旨”的译本做“口实”;第三,在鲁迅看来,严复并未把“信、达、雅”坚持到底。

浅议文学翻译中的译者风格——《金银岛》节选三个译本的赏析

浅议文学翻译中的译者风格——《金银岛》节选三个译本的赏析
第2 卷 第 5 2 期 20年9 09 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un l f h n c u iesyo c n ea d e h oo y S ca S in e dt n o ra o a g h n C Unv ri f i c n c n lg ( o il c c s io ) t Se T e E i
代表荣如德。 ( ) 一 词语 的翻 译
身博士》《 、诱拐》《 、黑箭》《 、海岛夜谈 》 这些作 品以其动人 等。
的情节 、 娴熟 的技巧 、 精妙而有趣 的描写 、 简练而典雅的文笔
吸 引 了成 千上 万 的 读 者 , 为 他赢 得 了世 界 声 誉 。 并
《 金银 岛 又名《 宝岛》 是罗伯特 ・ ) 路易斯 ・ 斯蒂文森为 其继子创作的少年读物 , 是他的成名作 , 也是流传最广的代表 作。这部作品惊险刺激 , 描述了冒险者 的世界。一百多年来
[ 作者简介 ] 郭鸣鹤( 9 9 , 17 一)硕士, 讲师, 究方 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
每位作家都有其独特的写作 风格 , 而一部作 品的不 同译
传攻读俄文,9 3 1 5 年在上海外国语学院翻译教研组任教 , 主要
本也会 由于译者而具有不同的风格 。 西尔多 ・ 赛弗瑞在谈及 翻译艺术时谈到 :风格是作品的基本特征 , “ 是作 者个性和 当 时情感的产物 。文章的任何段落 , 无不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作
况下语言不如荣如德地道 、 贴切。 下面 , 选取 《 银岛》 金 第十三章为例 , 分析 比较奚识之 、 欣 若和荣如德三位的汉译本 中对词语 、 习惯表达和句子的翻译 实例 , 从而对他们的翻译风格有一个更加具体 、 清晰 、 直观 的 认识 。在以下 例子 中, 奚’ “ ’ 代表奚识之 、愀 ” ‘ 代表欣若 、 ” ‘ 喋

浅议文学翻译遵循的“信达雅”原则

浅议文学翻译遵循的“信达雅”原则

浅议文学翻译遵循的“信达雅”原则作者:姚洁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10期摘要:本文分析介绍了信达雅理论的历史、发展、内涵及内在关系。

从文学翻译实践的角度阐明了信达雅原则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信达雅原则;文学翻译;意义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还提到“《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信达雅理论从提出到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发展过程。

严复提出这个理论以来,不断有人为其注入新的活力,赋予其新的内涵。

例如:为了求“雅”,严复主张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反对用近世利俗文字。

这种对“雅”的阐释在当时应该说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这种古雅或者说文雅的译法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的目标读者的审美情趣。

但是到了五四时期,随着白话文的兴起,这种阐释显然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

此时,瞿秋白主张“绝对用白话做本位来正确的翻译一切东西”的原则。

后来,鲁迅强调翻译要“保存着原作的丰姿”(1984,P.301);林语堂在《论翻译》中提出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1984,PP.259-272);还有钱钟书的化境说(1984,P.705),许渊冲的翻译竞赛论(1982)等。

凡此种种翻译标准,无一不是受到信达雅理论的深刻影响、发展而来,甚至可以将其看作信达雅理论体系的外延组成部分。

近年来,有的学者主张把“信达雅”改为“信达切”,如刘重德发表“试论翻译的原则”(1979),提出了“信、达、切”的翻译原则。

有的学者认为“信达雅”只要“信”就可以了,如常谢枫发表论文“是信,还是信、达、雅”(1981)提出了这样的看法。

正是这些围绕信达雅理论展开的讨论与争议,丰富了该理论的外延和内涵。

“这三字至今有生命力,不少人提出的新的标准,其实均未超越这三个字,而在尚未产生更深刻、更全面、更简明、更富于实践指导意义的标准之前,应该赋予这三字以新的含义,继承和沿用之。

余锦龙:试论”、“浅议”、“简述”等词的翻译

余锦龙:试论”、“浅议”、“简述”等词的翻译

“试论”、“浅议”、“简述”等词的翻译余锦龙1.尽管中文都是“简论”或者“简述”,英语却根据论文研究性质不同选词(如综述性、探究性等)。

下面的例子中,例1和3论文研究的是概述性内容,所以“简论”翻译成summary;而例2则是评论性的研究,所以翻译成“brief discourse ”.所以,论文的性质决定了标题的选择。

例1:《简论汉唐经学中的语言哲学思想》彭公璞第670页Thought of Language Philosophy in Classical Learning of Han-Tang Dynasties: Brief Summary——《武汉大学学报》2008/11例2:《简论孔德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杨深第41页A Brief Discourse on Auguste Lomter’s Theory of the Stages of Social Development——《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05例3:《韩国宗教现状简述》崔仙任第217页Review on Religions in Korea——《宗教学研究》2008/02 2.根据论文研究内容选择英语译文,如分析、探讨、解析等。

例1研究内容是探寻渊源,例2是对德国伯伦汉史学考察传播,例3是分析思想,所以译文也就不同。

例1:《毛利人口及其祖先探源》杨中新、钟若愚第145页The Quest for the Ancestral Root of the Maoli Population——《深圳大学学报》2008/05例2:《德国伯伦汉史学东传考论》李孝迁第97页An Exploration into the Eastern spreading of German Historian Bernheim’s Historical Theory——《深圳大学学报》2008/05例3:《王重阳平等思想探析》史冰川、孔又专第157页Analysis on Wang Chongyang’s Concept of Equality——《深圳大学学报》2008/05 3.谦虚的表达:如“试论”、“浅议”、“简述”等,其英语译文自然会选择preliminary ,brief 这样的谦虚用词。

对外汉语教学翻译课难点举要——浅议“意思”一词的英译

对外汉语教学翻译课难点举要——浅议“意思”一词的英译

会 引起 留学 生 的 极大 兴 趣 在 对 比翻 译 的 教 学 中就 意 思 一 词 来说 译 成 英语 时 也 要 反 复 推
“ ”
, ,

译文
t
o n
ig h 1

t
.
T h
e
y y t y
.
in
o
v
it e d
9
0
u s
t
o
ha
v e
a
din
n e r
敲 才 能 确 定英 语 的 译 法


意 思 一 词 相 对 应 可译 成英 ຫໍສະໝຸດ 的““m
““ n
-
就 英 汉 词 汇 比较 而 言 虽 然 汉 语 的 一 词 多 义 性 不 如 英 语那 么 普遍 但 汉 语 的 一 词 多 义 性
,
,
in g



de

s
ir
e



o
p in io

n



fu


n



w is h


id
:
今 晚 他 们请 我 们 去 饭 店 吃 饭
, 。
,
语 言 实体 ( 词 ) 但 在 语 言 交 际 中 有 些 方 言但 语 也会 在 有 文化 教 养 的 人 们中交 流 出 现
, 、
,
留学
我不 去 没 意 思
生 与 中 国 大 学 生 的交 往 中 一 些 方 言 但 语 倒

我 的意 思 还 是 去 好

浅议英汉修辞对比与翻译

浅议英汉修辞对比与翻译

浅议英汉修辞对比与翻译
本文是关于英汉修辞对比与翻译的一篇文章,讨论这两种语言在修辞方面的差异,以及如何在翻译时在修辞方面做出妥善的处理。

英语和汉语都是两种著名的语言,也是两种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的语言。

在修辞方面,英汉又有着很大的差异。

比如,英语更注重语气的表达,而汉语则更注重语句的构成。

英语的修辞功能更多的体现在语气的运用上,比如得体的问候语,感叹词和一些强调句等;而汉语的修辞功能更多体现在句子构成上,比如引申句、复句、反问句、递进句、分句以及比喻句等。

英汉在修辞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如何在修辞方面做出处理。

首先,我们要仔细分解源语句子,弄清楚它所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样我们才能在翻译时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出源语句子的本意。

其次,我们要根据母语的特点来处理译文中的修辞结构,比如在译文中补充一些引申句、复句、反问句、递进句、分句以及比喻句等,以使译文更加准确传神。

此外,我们还需要熟练掌握双语的语法知识和文化背景,以此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原文的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以及该信息所背后的文化背景,然后得出一种新的翻译结果,表达出作者原意的同时,还注重翻译译文的修辞结构,让译文更加丰富。

最后,我们要在翻译过程中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通顺性,以及对读者的交流效果。

综上所述,英汉在修辞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而在翻译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如何在修辞方面做出妥善的处理,以使译文更加准确传神。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通顺性,以及读者交流的效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准确地传递给读者。

浅议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浅议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4 1 0 0 0 6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 具 有 明显 的 综 合 性 。科 学性 和 艺术 性 的 结合 是 翻 译 学的 本 质: 忽视 翻 译 的科 学 性 是错 误 的 , 会 导致 失 信 的 不 良后 果 : 忽视 翻译 的艺 术性 同样 是错 误 的 , 会 导 致 译作 晦 涩 难 懂 . 味 同嚼 蜡 。
_
浅 议 翻 译 的 科 学 性 与 艺 术 性
欧 阳 智 英
(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湖南行政学 院, 湖南 长 沙
摘 要 :翻 译 是 语 言 转 换 活 动 . 作 为 语 言 与 语 言 之 间的 转 换行为 , 它进 行 的是 语 言 符 号 的转 换 , 必 须 依 据 原 语 进 行 再 创
关键 词 :翻 译 科 学性 艺 术 性
翻译 是 一种 语 言 之 间 的转 换 活 动 , 是 把 一 种 语 言文 字 的意 思 用 另 一 种 语 言 文 字 表 达 出来 , 达到沟通思想感情 、 传 播 文 化 知识 、 促 进社 会 文 明 的 目的 。 人类 自从 产生 语 言 文 字 . 并 运 用 语 言 文 字进 行 广 泛 的 交 流 以后 , 翻译 就 已存 在 。 然 而 由于 进 行 转 换 的语 言之 间 存 在 表 达方 式 、 行 文规 则 、 词 汇应 用 等 差 异 , 翻 译 者 在 翻 译 过 程 中必 须 严 格 按 照 原 文 所 表 达 的意 思 进 行 原 语 与 目标 语 之 间 的 转换 , 不 能 根 据 自己 的喜 好 、 风格 、 想象再创作 。 但是 翻译 并 非 机 械地 逐 字 逐 句 地 将 原语 转 换 成 目标语 。 而 是 要 将 原 语 所 表 达 的 内 容转 换 成 目标 语 受 众 能 接 受 和能 理 解 的 表 达 内容 , 还 要 让 目标 语 受众 能像 理 解 母语 一样 理 解 译 文 。 翻译 具有 明显 的综 合性 , 译 者 既要 科 学 地 呈 现原 作 又 要 艺 术 地 创作 新 作 。科 学性 和 艺 术性 的结 合 是 翻译 学 的本 质 。 翻 译 的 科 学 性 科 学 性 是 翻译 的基 本 属 性 。在 整 个 翻 译 过 程 中 占主 导 地 位, 是 翻译 学 的 核 心 。鲁 迅 曾 指 出 , 译文 应“ 保 存 着 原 作 的丰 姿” ; 茅盾说过 , “ 忠实地传达原作 的内容和风格” ; 钱 钟 书 强 调 要“ 完 全 保存 原作 的风 味 ” 。 在翻译活动 中, 译 者 的首 要 任 务 是 把 原 作 所 叙 述 的 内容 . 以及 作 者 在 叙 述相 关 内 容 时 所 反 映 的 立场观点 、 流 露 的 思想 感 情 等 完 整 准 确 地 体 现 出来 . 不 得 无 端 加 以篡 改 、 歪曲、 遗 漏或增删 , 也 不 能 添 加 译 者 的 个 人 情 感 喜 好。 同 时 还必 须保 持 原 作 的风 格 。 1 . 翻 译 材 料 的 内 容 决 定 翻 译 必 须 有科 学 性 。翻 译 运 作 的 实体 即原语 ( s o u r c e l a n g u a g e ) 具 有 不 以人 的 主 观 意 志 为 转 移 的语义内涵( s e ma n t i c c o n t e n t ) 。语 义 是 语 言 交 际 活 动 的基 础 . 承 担 着 相 关 的 交 际 任 务 。 原 著 所 呈 现 的 内容 不 是 来 源 于 翻译 者, 而 是 来 源 于原 作 者 。 翻译 运 作 主 要 是 凭 科 学 思 维 而 不 是 艺 术 思 维来 对原 语 内 容进 行 转 换 。 翻 译 者 在 翻 译 过 程 中使 用 的 目标 语 ( t h e t a r g e t l a n g u a g e ) 的词汇或 句子所代 表的概念 , 必 须 与原作者在原 语中所使用 的词汇或句 子所代表 的概念一 致。 既不 能增 减 原 作 的 内容 , 更 不 能 凭 空臆 造 原 作 的 内容 。 2 . 翻 译 的材 料 文 体 决 定翻 译 必 须 有 科 学性 。 翻 译 材 料 的 文体 一 般 可 分 成 应 用 文 体 、 科技文体 、 论 述文体 、 新 闻 文 体 和 艺术 文 体 等 。 不 同 的文 体 有 不 同的 文 体 特 征 、 有 不 同 的表 达 方 式, 承担不同的交流功能 , 达 到不 同 的 交 流 效 果 。 应 用 文 体 要 求格式规范 、 严谨 紧凑 。 科 技 文体 要求 结构 严 谨 、 表述清晰。 论 述文体要求明晓畅达 、 用 词 准 确 。新 闻文 体 要 求 述 说 清 晰 、 简 单 明了。 艺术 文体 要 求 清 丽 淡 雅 、 流 畅 明丽 、 宛秀淳美。 各 类 翻 译 材 料 的 文 体 特 征 决 定 了译 文 的特 征 ,切 不 可将 一 种 文 体 翻 译成另一种文体 , 更 不 可 将 不 同 的文 体 特 征 混 为 一 谈 。 3 . 翻 译 材 料 的风 格 决 定 翻 译 必 须 有 科 学 性 。翻 译 行 为 具 有很强的依附性 , 所译原文具有 不同的风格 , 包 括 原 作 者 的 语 言 表 达 形 式 和 表 达 风 格 ,原 语 文 具 有 的时 代 背 景 、 文化 背 景 等。 翻 译 材 料 的 风 格 包 括 原 作 者 书 写 的个 人 语 言风 格 、 原 著作 人 物 的 群 体 语 言 风格 及 原 著 作 文 体 的 专 业 语 言 风 格 等 。译 语 文 章 除 应体 现原 作 的 思 想 内 容 外 ,还 应 体 现 原 作 者 的个 人 风 格 或 作 品 的 文体 风 格 。 翻译 者 翻译 的译 文 , 不 能脱 离 原 语 的各 种 艺 术 要 素 而 自行其 是 , 必 须 与 原 文对 应 契合 。 翻译 的科 学 性存 在一 切 翻 译 活 动 中 ,译 者 时 刻 面 临 如 何

浅议翻译的理论

浅议翻译的理论
这种理论把翻译纳入语言交际的范畴主要从信息源点信息信息受体信息反馈信息噪音信道和信息传递手段的角度来研究翻译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并且十分注意研究在信息论中作为研究对象的信息效果和多余信息的问题
外科技 大学 600 ) 10 0
正 因为 如此 ,就很 有必 要提 出一 种 以社会 符号 学为基 础 的翻 虽然有 些译 者认 为既 没有 固定 的翻 译理 论 ,也无 需翻 译理 论 的指 导 ,只 要 一步步 做翻 译就 可 以 了。但 事 实上在 做翻 译 的过程 译理 论。正确 理解 语际交 际的社会符 号学理 论, 不仅 有助于 更好 中他 们总是 有 意无意 地遵 循一 定的 翻译 理论 。翻译 理 论大致 有 四 地 理解词 、旬和 话语 结构 的意义 ,同时 也有助 于更好 地 理解 话 语 种 ,他们流行 于各个不 同的时期 ,但实 际上相辅相成 。这四种翻译 中所 提到 的 各种动 作和 物体 的象 征意 义 。例如 ,把 《 马太 福音 》 章 节 他 理论有 : ( )语 文学 理论 ; ( )语 言学理 论: ( )交 际学理论 第5 l 译 为 “ 坐下 来宣 教 ”是不够 的,除 非读者 能够领 会 其 1 2 3 ( 通讯论 ): ( )社 会符 号学理 论 。本 文主要 从历 史的角度 对这 象征 意义 是 耶稣担 当起 了犹 太教 士的 角色 。采用 社会 符号 学翻 译 4 理论 翻译 东方 作 品的人 会注 意到 ,龙 在西方 象征 着危 险和暴 力 , 些理论进 行初步 的探 讨 ,以期对相关 理论获 得更加 深刻 的认识 。 语 文学理论 强调 原文的文 学特征 ( r w r 1 5 )[ 特 别注 在东方 的许 多地 方却象 征着兴 盛和吉祥 。 Bee , 9 9 1 J , 社 会符 号学 翻译 理论 对 于区分 所指 意义 和联想 意义 具有 特别 重话语 的主 题结 构和风 格 ,但 是着眼 点通 常在 话语 的源 点 ( 原文 的作者 和背 景 ),而不 在读 者 。语文 学翻 译理 论所 争论 的基本 问 重要 的意义 。此 外 ,社会 符号学翻 译理论 强调 , 与信息有 关的一 题 , 自始至终在 于究竟是使信息适 应人还是使人 适应信息 。也就是 切都具 有意 义 ,如果 用错 了字体和 板式 ,都 会严重 地损 害或 歪 曲 说 ,译 者要 做 出决定究 竟 是调整 信息 的形 式去 适应 受者 的能 力 , 话语 的意义 。 上 述 各 种翻 译 理 论 ,都 是 正确 的理 论 ,其 中社 会符 号学 翻 还 是鼓 励受者获取足 够的背 景知识 更充分领 略原文 的精妙之 处 。 可 以说, 这是个难 以两全 其美 的选 择 ,用 经典 的话来表达 : 译 理论 涵盖 面最 广 ,因此似 乎 具有 某些优 势 。关于 各种不 同 的翻 “ 译者 或 是 尽可 能地 不 惊动 作 者 , 让 读者 去 适应 作 者 ; 或 是尽 译理 论对 翻译 有什 么贡 献 的问题 ,我 们采取 这种 态度 ,并 不是搞 隐喻的 奥 可 能地 不惊 动读 者 ,让作 者 去适应 读 者 ” ( t rg 16 :i S 投机 取 巧的析 衷 ,而是 以严 肃 的态度 听取 了特 贝恩在 《 S o i ,9 9 W 1 S 18 )[。以施莱 尔 马赫 的观 点,译 者只 有把 外族 语 融合 到本族 秘 》一 书中所 发表 的高 见 。不 同的理 论之所 以能够成 立 ,是因 为 92 2 J 语里 ( 不是反过 来 把本族 语 融合 到外族 语里 ),在译 文 中保 留 他们 说 明 自然现 象 和行 为现 象的各 个不 同方 面 ,没有一 种理 论能 而 源 语的特 点,才 能证 明译者 具有传 译风格 的能力 。 够包 罗万 象 ,面面 俱到 科 学理 论就像 比喻 一样 ,体现 了各 种不 对 于翻 译的语 言 学理论 做 出最全 面论述 的,也 许应数 卡 特福 同观 点 ,就复杂 关 系的某 些 方面给 人 以重要 启示 。 因此 ,学 者们 德 ( a f r )著 作 (9 5 ,书 中主要 围绕源 语和 受语在 语言 运用 不 同的理论 对 语际 交际所 作 出的重 大贡 献 ,翻 译工 作者 都应 Ct od 16 ) 结 构上 的差异 对翻 译 原则进 行探 讨 。从根 本上 说 ,翻 译 的语 言学 予以充分利 用 。 人 们经 常 问,翻 译究竟 是科 学 、艺术 还是 技巧 ?实 际上它 是 理 论讲 的是~ 系列 的对应 规 则 ,这些 规则对 于 发展机 器翻 译 具有 特 别重 要的意 义 。然而 ,建立 在对 比语言 学基础 上 的对应 规则 过 三 者兼 而有 之 。说它 是技 巧 ,是因 为在 一定程 度上 翻译 的具体 程 分 地依赖 表层 结构 ,而 没能 充分考 虑 底层 的语义 关系 。制 定 出翻 序 可 以传授 ,人 们做好 翻译 工 作的 能力可 以大 大提 高 。说它是 艺 译 中的某些规 则,说 明如何从被 动式转 换成主动 式 , 把 单数 名词 术 ,是 因为 文学作 品是 艺术 ,译 品就 像文 学作 品一样 。如 果用 一 转换 成复 数名词 ,把 一种 语 言的 阴性或 阳性 单词 转换 成另 一种语 种 语言创 作 一篇具 有 艺术价 值 的文学 话语 需要 一定程 度 的审美 能 言 的无性 形式 ,把修 辞性 疑 问句转 换成 强调 陈述 句 ,所 有这 些只 力和 艺术 技 巧,那 么用 另一 种语 言再现 这 样一 种文 学作品 也需要 是完 成 了一件事 。如 果对 这些 不 同形式 的功 能不 充分 理解和 认真 大 体相 当的 艺术才 能 。说翻 译是 科学 ,是 指广 义上 的科学 ,因 为 处 理 ,那么所 得 出的译 文便 可能 是机 械 的传译 。另 外 ,严格 意义 翻 译 是~种 可 以进行 系统 描写 的活 动 ,并且 可 以与各种 不 同的学 上 的语言学翻 译理论往 往 科 进行 富有 意义 的联 系 。然而 ,从 严格 的意义 上说 ,翻译 不是 科 鉴 于 语言 学 翻 译理 论 的种 种 不 足 , 一种 以交 际理 论为 基 础 学 ,而 是技 术 ,因为 它是 建立 在多 门科 学学科 的基 础之 上 的,其 的翻 译理 论 应 运而 生 ,为 翻 译工 作 者 处 理翻 译 问题 开辟 了一 条 中包括心 理学 、语 言学 、交际学 、人类学和 符号学 。 更 宽 的路 子 。 这种 理 论 把翻 译 纳 入 语 言 交 际 的范 畴 ,主 要 从信 息源 点 、信 息 、信 息 受 体 、信 息 反 馈 、信 息 噪 音 、信 道 和 信 息 参考文献 o r 5 Trn l i m rd :Th Ca r e Un v ri i y 传递 手段 的角度 来研 究翻 译 中出现 的种 种 困难 ,并且 十分注 意研 1.Br we .19 9.On a saton. Ca b i ge e m b dg i est es 究在 信息 论中作 为研 究对 象 的信 息效果 和 多余信 息 的问题 。这 一 Pr s. 翻译 理论 首先在 奈达 的著 作 (9 4 和 奈达 与塔 伯合 写 的著作 2 16) HJ Soi (d) 1 6 . sP o lm e este s Dams d: . tr E . 9 9 Da rbe d s g Ub rezn. r t t a se s h f h di h e el h f s . (9 9 中得到 阐述 。采 用这 种交 际学 翻译 理论 ,重 点在 于使 W isn c a c eBuc g sl c at 16 ) l ,W l m s r 92 eS in eo a s i on r b el nd M t o s i 用 何种 能为 信息接 收 者所理 解并 欣 赏的形 式来 传译 原文 的信 息 。 W i s o fa 1 8 .Th ce c f Trn hf :P o ll s a e h d . e r da bi e 换句话 说 ,这个 理论 要突 出信 息接受 者 的作用 ,把 信息 接受 者作 Gunt rN arVe gTu ng n 为语 言交 际活动 的 目 。 标 3j t r .cCaod一 16 . igiiThoy f ast n a syi aP e f 9 5 Ln u t er Tr li :nea phd A sc o nao s n i ui s i t f d Un v mi P es y 从某 种意 义上 说 ,这种 主要 以交 际理论 为基 础 的翻译 理论 缺 lng s c .Ox or i e t r s 乏足 够 的广度 ,没有 为 人们 了解各 个 话语层 次上 语 言符 号的性 质 4 E gn d, 94.o r Si c f r st gL ie: J rl . ue e a 16 T wada c neo Ta l n . e n E i Nj e na i d Bl ,

浅议英中翻译学中表现形式的转变

浅议英中翻译学中表现形式的转变
宁 德 师 专学 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1年第 4期 01 ( 总第 9 ) 9期
浅 议 英 中翻 译 学 中表 现 形 式 的 转 变
梁 华 蓉
( 建船政 交通 职业 学院, 福 州 3 0 0 ) 福 福建 5 “ 和 强制 性 ” 式 转换 的存 在 反 映 出翻 译 者 对 源语 言和 目标 语 言之 间 的 言 语 学 与 非 言语 学 的 形 不 一 致 的理 解 。 句话 说 , 换 转换 表 现 出一 种解 决 问题 的 策 略 , 当把 一 种 语 言翻 译 为 另 一 种语 言 时 , 种 这
向于保 持源 文章的特 色和作 用 。 另一方 面 , 其他类 型 的文体 , 如 , 文 、 歌和 宗教性 的 文章等 , 诸 散 诗 其 表现形 式表 现 了一种 美学 上 的作用 ,任何 的转 化
都会 改变原 文独创性 的特 征 , 以 , 所 在这类 文体 的 翻译 中, 表现形 式 的转 化并不 被常用 。
些 变化 ; 而 当接 触到 意 思 或 者意 味 这一 层 面 然
时, 其信息应该被完 全保 留 , 因为它组成 了翻译
过程 中的核 心 。学者 Shf e(986 ̄ 主张 , canr19 :) 在
即, 修复二者间的紧张关系。 可能 更为 重 要 的是 , 种 缓和 可 以 为美 苏关 这 系史上的新纪元清除一个主要障碍。

表现 形式 的组成 内容
表 现 形 式 可 以定 义 为 个 人 或 者 团体 在使 用
语 言 的过程 中 , 体 现 出的 具 有某 种 特征 性 的 表 所
达 方式 。 或者 也 可 以理解 成 , 为 了达成 某 种 特 是
殊 目的 , 用一 种 说话 技 巧来 体 现 其语 言 的某种 使 独 特功 能 。尽 管如 此 , 并 不 意 味着 表现 形 式仅 这 仅是 形 式上 的问题 , 因为 它还 是 其 他 构成 要 素 的 产 物 , 如 , 话 技 巧 的 类 型 、 义 学 、 法论 和 诸 说 语 句 声韵 学等 。的确 , 了分析 文体上 的转 变 , 为 我们需

译文的文风

译文的文风

译文的文风
译文的文风是指翻译作品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它既受到原文风格的影响,也与译者自身的语言素养、翻译技巧以及对目标语言文化背景的理解密切相关。

理想的译文文风应当做到准确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兼顾目标语言的语感、习惯表达及文化特色,使得译文流畅自然,易于理解,尽可能还原或贴近原文的风格特点。

例如,如果原文是正式、严谨的法律文件,那么译文的文风也应当庄重、准确;如果是富有情感色彩的小说或者诗歌,译文则需要体现出相应的韵律美感和情感张力。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需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技巧,以求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展现出生动、恰当且具有吸引力的译文文风。

新闻英语标题的语言特色及汉译技巧浅议(2)

新闻英语标题的语言特色及汉译技巧浅议(2)

新闻英语标题的语言特色及汉译技巧浅议(2)推荐文章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优秀范文热度:浅析文化意识与翻译热度:关于英语语言学论文范文参考热度:英语语言文化方面论文优秀范文热度:关于英语语言文化论文热度:二、新闻英语标题的修辞特色及汉译对策新闻英语标题的选词是为了强化主题、吸引读者,而修辞手段的采纳便是记者的匠心所在。

标题大多注意修辞、力求生动活泼新鲜,避免千篇一律。

标题中最为常见的要数谚语典故的套用、押韵等手法。

1.套用谚语、典故谚语与典故历经历史的长期锤炼,往往能表现出复杂现象的本质。

修辞手段的运用,不但使标题引人注目,并更具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如:“No Payne, No Games”,套用谚语:“No Pains, No Gains”。

这里指美国举行亚特兰大奥运会幸亏有Billy Payne(奥运会主席比利?佩恩),举办才得以成功。

再如:“President’s Heels Hurt”,套用典故:“Achilles Heels” 阿基里斯的致命弱点。

巧妙的运用典故,增添标题的吸引力。

2.借用小说中的文学形象或着作之名增强标题形象性与生动性的方法之一,便是借用众所周知的文学形象或文学着作之名。

如:T o Save or Not to Save,借用了莎士比亚在Hamlet(《哈姆雷特》)中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是生是死),译为“要不要储蓄?”;再如:All the President’s Perks(美国总统的一切额外权利),此标题套用美国作家Robert Penn Warren 的名着All the King’s Men(《国王班底》)。

3.运用押韵、对比等修辞格为使标题便于记忆、韵律铿锵而又生动,往往运用押头韵、幽默、重复、对比等多种修辞格。

如:Assembly: Answer to Saving Private Ryan,译成“《集结号》:回应《拯救大兵瑞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翻译的风格
在翻译过程中,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构成矛盾的统一体,既对立又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翻译中,原著的思想内容不取决于译者,而是取决于原作者。

译文应取的基本体式也受到原文很大的限制。

译者不可能不顾原著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抒情,叙事,论理,不可能做到”文必己出”。

但是,翻译终究是一种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风格论在翻译学中理应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否则,所谓提高翻译质量和翻译水平,真正做到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就会成为空泛之谈。

标签:风格;创造性;风格再现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长期以来是翻译界沿用的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和努力追求的目标。

后来一些翻译家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似乎更明白晓畅,更易于操作。

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其次是指保持原作的风格。

所谓通顺是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

这就要求译者对原作的风格(包括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风格等) 不能任意破坏和改变,不能以译者个人的风格代替原作的风格。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不允许译者的个人风格参与其中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必然在译文中构成矛盾的统一体,既对立又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翻译中的风格论与文学或一般写作中的风格论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研究课题.一般的风格论主要是研究作家或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语言文采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以及文采(情采)的表现规律和艺术感染力诸要素.而在翻译中,原著的思想内容不取决于译者,而是取决于原作者.译文应取的基本体式也受到原文很大的限制.译者不可能不顾原著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抒情,叙事,论理,不可能做到”文必己出”.这是翻译工作者面临的客观上的局限性.这一局限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翻译的风格的研究。

但是,翻译终究是一种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风格论在翻译学中理应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否则,所谓提高翻译质量和翻译水平,真正做到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就会成为空泛之谈.翻译上的风格论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在语言转换中如何保证译文对原文的适应性(Adaptation).由于翻译受原作的局限,译文的基本体式和风貌不能由译者随意加以改变或渲染,从这个意义上说,译者的创造性和文思的活动领域是相当狭小的. 因此,译者的创造要以不违背、不损害原作的意蕴、风貌为本。

傅雷先生说过:”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求其勿太过,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

这里,他道出了再现原作风格的困难,承认困难,决不等于放弃努力的方向--尽量缩短译作风格与原作风格的距离,尽可能求得两者的协调与和谐。

但是,由于译者的知识结构和语言素养,刻苦精神和个人才力,翻译工作经验,翻译理论水平和对翻译技能的领悟掌握(Acquisition)各不相同,因此,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文的适应性”是十分悬殊的.正因为如此,同一篇原文在不同译者的笔下才有明显的高低之分,优劣之别.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再创造的领域又是极其广阔
的.翻译作品的质量,译文对原文的高度适应性,原著风貌的逼真的再现,通常正是译者的功力和才情的最好的说明。

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直译或意译的不同而往往显出风格上的多样性。

所谓直译通常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包括比喻、形象、民族、地方色彩等) 。

所谓意译则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而采用转述其内容大意的方法。

有时一个句子、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中,译者交替使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殊途同归,相得益彰,是十分常见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英语成语”When in Rome , do as Romans do. “直译是:”在罗马应按罗马人那样做事情”; 译得概括些就是:”在哪儿就随哪儿的习俗吧。

”还可译我们中国的谚语”入乡随俗,入港随湾。

”译得更加精练就是: “客随主便。

”一个普通的西方谚语可以译成不同语体和风格不同的文字。

其实对于译者来说,所要面前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吃透原文,然后选择最合适的语言、文体风格与技巧等手段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内容与形式,虽然不一定能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地,至少也要做到”信、达、雅”的基本要求。

译者个人翻译风格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可以一蹴而就的。

目前有一种现象,许多外国名家作品早已有较高水平的译本,而一些出版商和译者出于商业目的,你重译他也重译,其实新出的不少译本质量上还不如旧译本,译笔大同小异,平淡无味。

翻译史证明,古往今来,凡是名家的译作都是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考验,而且有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的。

香港文学家董桥先生曾对这种现象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

他说:”据说,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之分。

据说,好的翻译家可以译出原作的神韵。

据说,做翻译工作必须先熟读翻译教条。

其实,翻译只有两种之分:好翻译和坏翻译之分。

好的翻译是男欢女爱,如鱼得水,一拍即合。

读起来像中文,像人话,顺极了。

坏翻译,是同床异梦,人家无动于衷,自己欲罢不能,只好进行’强奸’,硬赖硬要,读起来像鬼话,既亵渎了外文也亵渎了中文。

”董先生的这番话一方面是对由来已久,而毫无结果的直译与意译之争下了一个亦庄亦谐的结论;另一方面也是对当今那些译文低劣、胡翻乱译的现象的中肯批评。

这其实也反应出了个人翻译风格的形成与培养,必须经年累月下苦功实践而就的。

对风格的再现,我国翻译界一度曾经流传过”译巴尔扎克,还巴尔扎克”的说法,也就是说,翻译巴尔扎克的作品,就要完整地再现出巴尔扎克作品的风貌。

然而偏偏在这个本来就十分微妙的问题上,不可避免地掺入了译者的个性和创造,使风格再现的问题变得愈发复杂。

原作风格的鉴识,这里暂且不说。

即使领悟了作者的风格,又怎么样才能再现呢?作者的文字风格是由词语的调遣特征与倾向,句子的组合结构与手段,修辞手段的选择与使用等等表现出来的。

而要再现作者的风格,译者自然要从炼字、遣词、造句等方面去做。

可是,转换原文的符号系统,将原文的风格传译到目的语中来,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语言差异所造成的障碍,而为了克服这些障碍,译者便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寻求各种手段来变通原文与译文之间难以对应的形式。

这么一来,对变通手段的选择,词语的处理,句子的重构,修辞色彩的再现等,都无不打上译者的个性,因此而客观地形成了译者的风格。

话说回来,一个翻译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力图将原作的风格传达出来,因为风格与原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倘若传达不出这种风格,译文就会缺少点什么。

例如: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译成纤弱柔美的风格,那就太失真了。

但是,如果把他的浑厚、雄健又混杂着粗疏、用字不够讲究都一一表达出来,这样只会使读者感到译文有问题,译者的文字修养不够到位,
而不会认为这就是巴尔扎克的风格。

所以,译者翻译时应该是有所取舍的,他要考虑到文字的优美,常常会”拔高”一下原作,而很少会”硬译”到底的,据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有的作家的风格不必原汁原味、不打折扣地介绍过来。

因此,对于一名译者来讲,我们的任务不仅限于传达原意,而且应在拿到原文以后通过反复阅读,钻研,掌握原文的总体风貌,包括:用词倾向(专业词,深难词,浅易词,俚俗词等等);句式特点(简单句,复杂句,省略句,祈使句,疑问句,句式变化等等);修饰手段(比喻,对仗,夸张等等);表意方式(否定式,反问式,间接式,直接式等等)词语情态以及句段安排等等方面的问题,并運用自己学到的翻译技能处理原文,使自己的译文尽可能适应原文的总体风貌。

【参考文献】
[1].钱歌川. 翻译的技巧[M]1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张培基等. 英汉翻译教程[M]1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3].谢祖钧.英语修辞M]1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4].陈德鸿,张南峰.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C] . 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5].杨自俭. 翻译新论[C] .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6].杨自俭. 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 . 山东师大外语学院学报,1999(创刊号) :83 - 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