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三体——地球往事》的德译探析
地球往事三体读后感
地球往事三体读后感地球往事三体读后感1在多数人眼中绝对的反面角色———三体竟然发回的第一个消息是让地球人不要回复,保护自己。
这说明三体亦有善,他善待了在他们文明眼中如同蝼蚁一般的我们。
何为善,《国语·晋语》曰:善,德之建也。
也就是说善,是建立德行的基础。
世间有善则世间和谐。
在《三体》中我体悟到了两种善,过程论的善和结果论的善。
我以为罗辑是结果论的善。
他用黑暗森林法则来和三体文明进行对赌协议,以此保护了人类文明使其得以延续。
无论是作为面壁人还是执剑人,罗辑在很多过程中的行为难以称之为善行,他通过自残来威胁三体,为了自己私利而营建住所,但是他的这些行为都是为了一个拯救人类文明的大善。
程心的善是过程论的善。
这如文中所述的那样她如同一位圣母,做的每一个决定和事情都从大爱的角度来判断,即使这些决定将带来灾难也不忍心自毁同类。
有些人认为程心不是善,她害了人类,但是我以为在过程论上,她是善的。
其实在文中背景下,无论什么情形下,地球文明必然毁灭而三体文明没有地球也无法生存,因此她的选择不仅是寻求那微乎其微的共赢局面也是对三体文明的一种善行。
所谓以德报怨不过如此。
善,德之建也。
为善不同,同归于美。
过程论的善和结果论的善共同组成了我们的美好社会。
因为有过程论的善,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法律的公正;因为有结果论的善,我们的社会得以平衡,正义得以伸张。
然而,伪善不是善。
作者对维德包装成为一个坚毅的人,但是当我们拨开这层包装便可以看到一个伪善者。
他所做的事是善吗?不是。
他故意隐瞒云天明送程心星星并不是为了实现人类的伟大救赎,而是为了让云天明更决心奉献自己,让程心为自己服务。
他违背法律私自研制曲率飞行器并不是为了实现人类逃离,而是为了还他自己的人情。
作者包装的越高尚,越凸显维德人的伪善本性。
“伪善”比“无善”更可怕,无善无为,但是伪善却损人。
感恩节赦免火鸡是善吗?是,又好像不是。
美国人平均每年在感恩节期间要吃掉4600多万只火鸡。
目的论视角下《三体》英译本翻译策略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三体》英译本翻译策略研
究
《三体》英译本翻译策略研究《三体》是中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刘慈欣的代表作,其英译本也在2013年获得了雨果奖的提名。
研究《三体》的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对于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表达内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体》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基础,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宇宙世界,以及人类和外星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矛盾。
该小说融合了现代科学技术和思维,对于科技发展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
在翻译《三体》英译本时,翻译者需要考虑到中国文化的表达内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并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首先,在语言表达方面,翻译者需要尽可能准确地把握中国文化的表达内涵,在保证英译本的准确性的同时,利用英语的表达方式尽可能准确地表达中国文化的表达内涵,以便西方读者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中国文化。
其次,在语言表达上,翻译者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在表达中国文化的表达内涵时,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表达内涵。
最后,在语言的表达上,翻译者需要注意避免出现文化转移和文化融合,尤其是在表达中国文化的表达内涵时,要尽可
能避免出现文化转移和文化融合,以便读者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中国文化的表达内涵。
综上所述,翻译《三体》英译本时,翻译者需要考虑到中国文化的表达内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并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具体而言,在语言表达上,翻译者应尽可能准确地把握中国文化的表达内涵,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并尽可能避免出现文化转移和文化融合。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表达内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了解《三体》英译本的翻译策略,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让更多的西方读者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中国文化。
目的论视角下《三体》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三体》英译本的翻译策略互文性理论作为当代重要的文本理论,重点强调文本与文化之间的关联性,与翻译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契合。
一、互文性理论与翻译互文性理论导入至中国后,在文化研究领域引发了社会各界学者的注重,尤其就是在以文本的解构与建构为研究对象的译者领域,[5]并使译界不仅彻底摆脱了结构主义纯粹从语言层面上研究译者的束缚,而且把作者、译者、读者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带入至译者过程中,展开着横跨时空的对话和交流,构成一个挑选与稀释、缔造与变异的互动过程。
[6]译者做为这一活动的主体,将译者分成三个环节:1.译者对原文的写作。
此阶段中,译者饰演读者的角色。
2.译者对原文的阐述。
“文本的阐述同意于主体汇聚各种互文本并将它们同取值文本二者联系的能力”。
[3]做为阐述者,应当全面认知原文中蕴涵着的社会、文化等含义,运用互文性知识对原文本展开深层次发掘,包含讲出作者未尽之意,将表明标明化以及具体内容细节中抽象化出来普遍意义和原则。
3.译者对原文的重写。
意译无法传达原文的社会、文化等内涵时,译者须对原文展开结构调整或意群重组,实行异化、归化或二者融合的方法对原文重写,将原文中的深层内涵在译文中表达出来,这就是译者展开再缔造的过程。
笔者认为,无论是广义互文性还是狭义互文性,均强调文本的不确定性,也即意义的流动性;无论哪一种互文,在翻译过程中,都要做到与原文本语言及文化内涵的互文。
(一)《黄帝内经》文本特点。
《黄帝内经》(以下缩写《内经》)内容博大精深,包含脏象、经络、针灸、天文、气象等等;语言独到融汇、奥雅深奥,文本具备模糊性、隐喻性、偏义性、一词多义等特征,而且句式多样、结构复杂、内容层次较多及意合注重。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类似《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的翻译,不仅仅要传达其科学性,而且还要展现其科学根植的肥沃的土壤文化及博雅语言。
释义: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五更当做水浆那样贪饮,惯于好逸恶劳,醉酒了,还荒淫房事,纵情色欲,因而竭尽了精气,散佚了真元。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补偿翻译教学中的运用
、
些 对源语 读者熟 悉而 对于 目的语 读者 不熟悉 的信息( 夏廷德 ,0 6 20: 2 3。这 当然不是 无 中生 有地随意增 词 , 是增加原 文中虽无其 词而 0) 而 有其意 的一些词 。对 于一些 文化 现象 , 补充 诸如背景材料 、 词语起源等 相关信息 , 于读 者理解 。也就是在 直译原文的基础上 , 便 附加解释性注 释 , 于 译 人 语 读 者 理 解 和 接 纳 原 语 文 化 。此 例 中 , 然 不 添 加 “ 阳 便 虽 太 神 ” 不成翻译错误 , 构 但是这三个 字的运用 , 能更 好地传递西方 的文化 背景 , 使翻译锦上添花 。 ( ) 二 传递原文精神以及风格 “ 精神 ” 指原作 的神气 、 情调 、 氛或者归结为神 韵。王 以铸在 《 气 论 神韵 》 一文 中说神韵 不会是 表面 上的东西 , 而是深 藏在语 言内部 的东 西; 不是 孤立的东西 , 而是和包括 它的全体和作者 本身 , 甚至 和作者的 时代 背景交织在一起 的东西 。风格 , 指原作 的语 言风格 即作者 在语言 使用 中的诸方 面, 尤其是 其独特的遣 词造句方式。就翻译而言 , 着眼点 就是将原文 的风格再 次体 现在译作 中 , 只有如此 , 才能赋予原作不同于
二通过人物动作的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细节虽小但如果选择得体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从而推进情节的发展孙犁在荷花淀中用震动吮两个动词准确细致而生动地写出了水生嫂得知丈夫明天就要上大部队去的消息之后丰富复杂细腻的情感世界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一个关心丈夫体贴丈夫但又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思想进步的青年妇女形象跃然纸j滋润的卖蟹一文描写细腻有多处精彩的细节描写如作者插入过滤嘴抽烟的细节分三次刻画点着吐出丢下搓灭兼有肖像语音动作等细节描写活画出一幅畸形的市井小人的嘴脸对小姑娘沉着反击的描述则突出了笑这一细节第一次笑是不动声色的揭穿对手的骗局随即向众人讲述捕蟹的辛苦表明自己不是在挣钱而是在争理即对劳动的尊重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在将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接着正文部分将从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原则,并结合实践案例进行分析。
同时还将对功能对等理论与其他翻译理论进行比较,探讨其局限性。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和意义,为文学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启示。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文学翻译、应用、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基本概念、原则、实践案例、比较、局限性、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是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他们首次提出了“等同效果理论”,强调文学作品的独特性和翻译过程中对其功能的保留。
随后,英国学者尼达姆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该以读者的认知习惯和文化背景为基准,保留原作的功能目的。
如今,功能对等理论已经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文学翻译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通过研究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原则与规律,提高翻译品质和效果。
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可以帮助提高译者的翻译质量,使译文更贴近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功能对等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独特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从而更好地传达原作品的意图和情感。
功能对等理论还可以帮助拓展文学翻译的研究领域,促进文学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通过深入研究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增进我们对文学翻译的认识,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推动文学翻译的发展和创新。
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文学翻译的深入发展和推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看电影字幕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看电影字幕翻译作者:解立新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13期摘要:本文首先介绍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接下来结合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将功能对等理论运用到影视字幕翻译中,最后,以《废柴联盟》第一季中的典型翻译句子为例,详细阐述通过减译法、增译法、意译法,对本剧的字幕进行翻译,证明了在影视字幕翻译中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可以让其意思更加通俗易懂。
关键词:功能对等;影视字幕翻译;《废柴联盟》第一季一、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的。
“功能对等理论”是指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是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信息。
”(Nida,1964)奈达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这种“动态对等”中的对等主要有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
奈达认为“意义最重要,形式其次”(陈文敏,李玲,2015:6)。
同时,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大致相同,强调“内容第一,形式第二”。
二、影视字幕翻译当今世界,电视剧和电影的传播也日益国际化,作为一名语言学习者,笔者通过自身的学习经历也深刻体会到,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影视字幕翻译来学习地道的英语口语,因此影视字幕翻译开始受到大家的关注。
伊势凡·富多(Istvan Fodor)是欧洲早期研究影视翻译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于1976在专著Film Dubbing:Phonetic,Semiotic,Esthetic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中首次从符号学,语言学和美学等多个角度来研究配音译制,指出译制的影片一个达到“同步声音”“人物性格同步”和“内容同步”这三个同步(陈丽珍,2015)。
布迪厄惯习理论视角下的《三体》英译浅析
《长江丛刊》2019.0993布迪厄惯习理论视角下的《三体》英译浅析■单春艳/浙江中医药大学摘 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是国际竞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文化的传统载体,文学作品的译介当属“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出版状况一直差强人意。
在此困局中,中国科幻小说在英语世界译介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希望。
本文拟依托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中的惯习理论,以在国外颇受好评的《三体》英译本为例,探讨作者、译者和读者的惯习与成功译本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科幻小说 《三体》 惯习一、前言中国文学的“走出去”之路一直颇为艰辛。
莫言之前,鲜有国际知名大奖的获得者。
如果说诺贝尔奖是阳春白雪的话,中国科幻小说近年来的接连获奖可以说是将中国文学真正介绍给了西方的大众读者,尤其是《三体》,在国外市场受到了普遍认可和追捧,为中国科幻小说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
那么,为何最终率先登上世界舞台的是一直在国内处于边缘地带的科幻小说呢?这和科幻小说的自身特点以及科幻场域中各行为者的惯习密不可分。
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者在各自惯习的支配下进行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建构与被建构。
从惯习的视角,我们可以一窥《三体》及其译本成功的深层原因。
二、惯习(Habitus )理论Habitus 是布迪厄社会理论的最基本概念之一。
它和场域(field )、资本(captial )一起,构成了布迪厄的社会实践模式:[(惯习)(资本)]+场域=实践。
在翻译研究从文化转向中衍生出权力转向后,这一模式开始被广泛应用到翻译实践的分析研究中去,成为翻译社会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高宣扬教授在《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一书中对Habitus 的内涵做了深入剖析,他认为“惯习”、“习惯”等译法均不能准确地表达其涵义,因为Habitus并不只是表示“习惯”, “更重要的,是描述人的仪表、穿着状态以及‘生存的样态’(mode d ’être )。
以译者主体性为视角浅析刘宇昆对《三体》的翻译
以译者主体性为视角浅析刘宇昆对《三体》的翻译作者:汤润梅王一州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7年第05期摘要: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起着重要作用,是高质量译本的重要保障。
本文以译者主体性为视角,从翻译选材,翻译思想,翻译策略和翻译态度四个方面,对刘宇昆《三体》的翻译进行分析。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刘宇昆三体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28-02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莫言之前一直没拿到过诺贝尔文学奖,翻译是其中一个巨大的障碍,随着2012年莫言荣获诺奖,学界对其作品的英译者葛浩文的研究逐渐增多,译者主体性研究也随之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获得雨果奖,“雨果奖”是与“星云奖”一起并称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大科幻奖项。
2016年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再获雨果奖。
这两部作品的英译者是同一人:刘宇昆。
本文尝试从译者主体性视角,结合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对刘宇昆翻译的《三体》作多维度的分析,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 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及现状在国外,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实现“文化转向”,出现了多元系统、操纵论、解构主义等理论,译者地位由原来的“仆人”、“隐形人”逐渐得以提高。
佐哈尔(I.Even Zohar)和图里(G. Toury)为代表的多元系统理论推翻了翻译次于原文的传统观念,指出翻译研究应放在一个更大的文学社会和文化框架中进行,翻译是由目的语文化中的所有系统决定的。
勒菲弗尔(A. Lefevere)和巴斯奈特(S. Bassnett)等的操纵学派认为,翻译是重写(rewriting),它使原文的生命得以延续,翻译被译者操纵,译者是翻译行为的主体,但译者的翻译行为受到诗学观(poetics),译者或当代的政治意识形态(ideology)和赞助人(patronage)三种因素的操纵。
国外学者对功能对等理论的观点与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对功能对等理论的观点与研究成果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在跨文化交际中常被提及的重要理论。
许多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和研究方法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其观点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对国外学者在功能对等理论方面的观点和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概述。
首先,来自美国的学者尼达(Eugene A.Nida)是功能对等理论的倡导者之一。
尼达认为,跨文化交际中的翻译工作应该以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为中心,目的是传达源语言的意思和信息,而不是简单地逐字逐句翻译。
他提出了“意译”(dynamic equivalence)的概念,即追求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源语言和目标语言读者之间的信息等值关系。
尼达的观点在国际翻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和讨论。
另外,德国学者雷夫葛恩(Hans J.Vermeer)则从实际应用角度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拓展。
他提出了“目的等值”(skopos theory)的概念,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以翻译目的为导向,根据翻译任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他认为翻译是一种具有目的的行为,翻译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翻译项目的预期功能。
此外,英国学者纳芙格瑞(Mona Baker)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批判性评价并提出了替代性的翻译理论。
她认为功能对等理论过于强调目标语言读者的意义和理解,忽视了源语言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重要性。
她提出了“文化转换”(cultural turn)的概念,强调翻译的文化媒介性和文化变革的作用。
她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
另外, 荷兰学者基尔彭亨(Jeroen Vandaele)则关注了功能对等理论在社交媒体交际中的应用。
他认为在社交媒体交际中,由于即时性和非正式性的特点,功能对等理论的原则可能不再适用。
他提出了“新闻闲话”(newsbanter)的概念,指的是在社交媒体上以轻松、幽默等方式进行的即时交流。
他的研究表明,在社交媒体上,传统的功能对等理论可能需要进行调整和适应。
《三体1:地球往事》读后感_2700字
《三体1:地球往事》读后感_2700字《三体1:地球往事》读后感2700字时间回到1967年,在某高校的广场上正在开一个批斗会,今天所批斗的主角是中国理论物理学的泰斗级人物,叶哲泰。
在他的周围聚集的都是一张张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面孔,那都是他的得意门生,然而此时却变成了批斗会喊声最高的一群人:“打倒叶哲泰,打倒反动学术权威”。
说起来都让人觉得可笑,被批斗的原因是叶哲泰所授的理论物理的基础名词不够革命,传播资本主义观念(难道应该叫革命力学、革命相对论?)。
在批斗会的一个角落里躲着一个女孩,她是叶哲泰刚刚上大学的女儿也就是叶文洁,她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父亲惨遭侮辱,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看着自己的父亲被活生生的打死。
由于父亲是反动派,叶文洁之后的经历可以说是受尽折磨,看尽了人性的阴暗,一颗仇恨的种子被她埋在了心底。
无巧不成书,正因为叶文洁大学所学的是天体物理,她被一个神秘的部门所发现—红岸基地。
就这样叶文洁阴差阳错的接触到了向外发射波动的部门,任务就是接收外星信号,此时心底那颗仇恨的种子萌芽,她确定主动联系外星文明,假借外星文明之手毁灭人类。
她偷偷的向外星文明发射了一段信号,就是这段信号改变了她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地球的命运,并且改变了银河系的命运,甚至改变了整个宇宙的命运。
三体故事即将展开。
时间跳到20XX年,此时的中国早已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这样一个万物复兴的时代,欣欣向荣。
但是,在应用物理学界却出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很多在学术上知名的大科学家相继死亡,唯独有一个年轻的女物理学家杨东的自杀身亡后所留遗言:物理学不存在的,这让高层不得不重视起来。
史强临危受命来调查此案,他首先找到了杨东的好友(龙套闪亮登场)汪淼,当史强找到王淼的时候(这段才是书中的开头)他也正被一件事所困扰,汪淼本身是个摄影爱好者,但是最近几天他所拍摄的照片上却离奇的出现一行数字,每拍一张照片时间就会减少一点,就像是一个什么东西的倒计时,总共有1千多个小时。
三体1:地球往事读后感1500字
三体1:地球往事读后感1500字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但在按下发射键的那一刻,历经劫难的叶文洁没有意识到,她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
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的一声啼鸣,以太阳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深处飞驰……四光年外的“三体文明”百余次毁灭与重生,正被逼迫不得不逃离母星,而恰在此时,他们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息。
庞大的三体舰队开始向地球进发,人类的末日悄然来临……三体1:地球往事读后感由浅入深,很有现实代入感,步步设疑,环环相扣,逻辑严谨。
特别喜欢作者塑造的汪淼和大史的性格,他们俩是一个结合体,不可分离:大史用激将法成功让汪淼答应做卧底,拯救人类;“幽灵倒计时”,“宇宙闪烁”等超自然现象的出现直击科学家的灵魂,使包括汪淼在内的他们对科学的坚不可摧的信仰似大厦将倾,老江湖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至理名言“邪乎到家必有鬼”,及时拉住了汪淼,使他没有步那些自杀的科学家的后尘,也是大史,在最后大家都绝望地认为在三体文明眼里如“虫子一般”的他们无路可逃时,用一个简单的蝗虫与人类的生存对抗的例子,给他们以面对未来的信心。
大史无疑是一个最关键的人物。
虽然他邋遢,“劣迹斑斑”,但还是喜欢这个厉害的心灵枪手。
杨文洁首先作为一个受害科学家的母亲出场,使我们刚开始对她定义为一个柔弱的女人,后来慢慢展开她文革时期的遭遇:父亲被批为反革命学术学派,母亲和妹妹也将矛头插向父亲;在建设兵团和红岸基地同样遇到了许多虚伪的面孔。
一切的经历使她清醒地意识到人类的罪恶,科学家的理性又使她产生同过高级文明拯救人类文明的想法。
执著的她深以为这就是她正确的使命,在这条道路上她首先牺牲掉的人,竟是深爱她的丈夫。
她人生中不是没有感受到过人们的温暖,雷达峰下的村民对她的无比的敬重和关爱,然而这温暖较她所感受的严寒而言杯水车薪。
她到底还是成为了人类的叛军统帅。
从开头所展示的一个仁慈和蔼的老太太,到地球叛军统帅,人物的面纱一层层揭开,前后对比太强烈了。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科幻小说的翻译策略研究
爆肚、二锅头是中国地摊食品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体现出大史是草根出身,这就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这类 小吃词汇对于英语读者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如果随意改写, 将失去原有的意义,因此译者对此进行批注,详细解释了地 摊食品的概念及组成。
(一)保留原文应有的特色 功能对等理论本身的作用在于对源语文化内涵的再现, 达到消除两种文化差异性的目的。因此,关于科幻小说的翻译, 翻译者应保留原本的特色,致力于创造与原文语义内涵、文 化特色一致的翻译作品。翻译者以功能对等理论为翻译视角, 能有效提升科幻小说文本翻译的准确性与整体性。由于在科 幻小说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两种语言进行转换,再加上两 种语言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 无法呈现与原文本内涵完全相同的翻译作品,但是应遵循保 留原文应有特色这一原则,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二)遵循再现原文原则 在语义翻译过程中,如果意义与文化不能兼顾,那么翻 译者应适当舍弃形式方面的对等,通过转变译文原文的形式, 来达到语义与文化再现的目的。例如,英语俗语“white as snow”,如果按照普通的翻译,则是“白得像雪”,但是考 虑到热带地区常年无雪,在当地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并不能 理解雪的纯白与洁净这些概念。但是通过借助功能对等理论 进行翻译,改变翻译词汇的形式来消除文化的差异性,从不 同文化背景出发,在翻译过程中对比喻对象进行变化,如“白 如云彩”“白如鹭毛”等 [2]。 二、功能对等理论下译者应具备基本素质 中国科幻小说《三体》和《北京折叠》连获两届国际雨果奖, 虽然离不开原作的精彩内容,但从译著的角度来讲,译者自 身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作品的质量。以下针对译者的双语能力、
三体地球往事读后感
三体地球往事读后感English Answer:"The Three-Body Problem: Earth's Past" by Cixin Liu isa captivat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science fiction novel that explores profound themes of humanity, technology, and the nature of existence. Through its intricate storytelling and imaginative world-building, the book offers a gripping narrative that both entertains and challenges readers.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aspects of "The Three-Body Problem" is its depiction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China. Liu's vivid and unflinching portrayal of this tumultuous period provides a unique lens through which to examine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dangers of unchecked power. The novel's exploration of the destructive forces that can arise within societies resonates deeply and serves as a cautionary tale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empathy, understanding, and tolerance.Another key strength of the book lies in its imaginative world-building. Liu's creation of the Trisolaran civiliz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ressive, as he presents a complex and alien race with their own unique motivations and perspectives. The novel's depiction of the Trisolaran's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humanity raises fascinating questions about the limits of scientific progress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our actions on the cosmic scale.Furthermore, "The Three-Body Problem" delves into profound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existence,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human intelligence. Liu challenges readers to confront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universe may be vast and indifferent to our existence, and that our perception of reality may be limited and flawed. These existential themes add a layer of depth and introspection to the novel's already compelling narrative.Overall, "The Three-Body Problem: Earth's Past" is a brilliant and thought-provoking work of science fictionthat combines a gripping plot, vivid characters, and profound philosophical themes. Liu's masterful storytelling invites readers to embark on an unforgettable journey that will challenge their assumptions, inspire their imaginations, and leave them pondering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of human existence.中文回答:《三体·地球往事》是刘慈欣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探讨了人类、科技和生命本质等深刻主题。
科幻小说《三体1地球往事》读后感[学习资料]
科幻小说《三体1地球往事》读后感
《三体》是一本科幻小说,这本书近乎完美地把中国五千年历史,与宇宙一百五十亿年现实融合在一起,富有着超越现代的构想与宏伟叙事
“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在这同时,一个神秘组织,受军方的派遣,探寻着宇宙中外星文明的存在。
然而这个组织采用的绝密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此时,叶文洁通过与太阳辐射波形的远程连接,,向处于半人马座三星的三体文明,发出了一个改变人类历史的信息。
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的第一声“啼鸣”,以太阳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深处飞去。
这时,三体人已经接受到从地球发来的信息。
他们确定了地球的坐标,利用超技术锁死地球人的基础科学之后,三体人庞大的宇宙舰队开始向地球进发……人类的末日悄然来临。
科幻讲究的就是神秘,《三体》就犹如一部计算机,它所含有的知识量以及信息量,是你怎么也没想到的。
书中最大的科学知识点莫过于—三体问题,这个问题引用到外星文明中,让故事更加富有内涵。
“地球文明已经被摧残!”本书反映地就像现实的一样: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已经泛滥成灾,石油在海上泄漏……
人类的破坏已经越来越肆无忌惮了。
无数人想要为此啼鸣!可那些破坏地球的人会回头吗?我们需要去保护地球,而不是去“伤害“地球。
虽然现在有不少人懂得环保,但是,这样够吗?世界上濒临灭绝的动植物有多少?有多少!
有时,天空是蓝的,有时,天空是黑的。
蓝的时候我们在保护!黑的时候,我们在破坏!所以,我们需要去保护地球,哪怕是捡捡脏东西,也可以为自己的母星贡献点什么!如果我们被逼逃离地球,到那时,宇宙还会有我们的容身之所吗?。
地球往事——《三体》读后感
地球往事——《三体》读后感地球往事——《三体》读后感给时间以生命,给岁月以文明。
“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密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但无人料到,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的第一声啼鸣,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
四光年外,为了生存挣扎的“三体文明”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息。
在运用超技术锁死地球人的基础科学之后,三体人庞大的宇宙舰队开始向地球进发……这本书我看了很多遍,第一遍只是草草略过,觉得很“高大上”,因为里面有许多物理学知识。
后面几遍再看,才真正被《三体》所蕴含的东西所吸引。
文中的三体世界周围有三颗太阳,这三颗太阳进行着无规律的三体运动。
三体会经历乱纪元和恒纪元。
乱纪元,顾名思义,整个世界十分混乱,一会儿可能是漫长的寒夜,一会儿可能是炙热的骄阳。
恒纪元就和地球一样了,四季交替。
因为这样阴晴不定的环境,三体文明一直在寻找外星文明来使他们生存下去。
于是引发了与地球的一系列战争。
文中关于三体这个游戏的描写十分到位。
科幻作家韩松说:“刘慈欣近乎完美的把中国5000年历史与宇宙150亿年现实融合在了一起。
”关于三体游戏,我看了之后很惊叹,很佩服。
从周文王到哥白尼,从墨子到牛顿,从秦始皇到爱因斯坦,人物相互穿插,既有趣又严谨。
如果存在外星文明,那么宇宙中有共同的道德准则吗?这是书中提到的,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书中的叶文洁经历过文革的迫害,一心想要外星文明来改造地球文明。
可是,三体文明就是最好的吗?外星文明一定比地球文明好吗?我们并不清楚。
可我们知道,一个文明有好,就会有坏。
大同社会不过理想,千百年来我们看不见桃花源。
我们真正需要做到的,就是恪守本分,做好自己。
说一说书中我印象很深的人物——叶文洁。
她刚刚出场,是一副慈祥老人形象。
即使女儿刚刚自杀,她也是把悲痛藏在心中,不动声色,感觉不简单,事实证明,她确实不简单。
她在年轻时遭受文革迫害,对人类失去了信心。
竟然向外星文明发出了信号,希望外星文明来改造这个地球。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科幻小说中“中国意象”的译介研究——以《三体》刘宇昆译本为例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科幻小说中“中国意象”的译介研究—
—以《三体》刘宇昆译本为例
王若寒
【期刊名称】《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年(卷),期】2024()2
【摘要】自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荣膺雨果奖以来,中国原创科幻作品的海
外传播持续受到关注,具有打破长期以来由西方主导的主流科幻体系,反哺世界科幻
之势。
而“中国意象”作为中式科幻的一大异质因素,极易影响海外读者对中国文
化的价值判断。
本文以《三体》为例,从语义、文化和读者反应层面探讨功能对等
理论指导下科幻小说中的“中国意象”的译介方向,以期助力中国科幻的海外传播。
【总页数】4页(P20-23)
【作者】王若寒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科幻小说译介研究——以刘宇昆英译《北京折叠》为例
2.科幻小说的翻译风格初探——以刘宇昆译本《北京折叠》为例
3.《三体》英译本
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研究——以刘宇昆译本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体地球往事八个字评价
三体地球往事八个字评价
摘要:
1.文化背景与意义
2.《三体》系列作品概述
3.《三体地球往事》的评价
4.总结
正文:
《三体地球往事》是刘慈欣所著的《三体》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分,该系列作品在我国科幻文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从文化背景与意义上来看,《三体》系列作品是我国科幻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在我国,也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这不仅是对刘慈欣个人才华的肯定,也是对我国科幻文学的认可。
《三体》系列作品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科幻文学正式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科幻文学的一部分。
其次,《三体》系列作品概述,《三体》系列作品是刘慈欣以他独特的科学幻想视角,描绘出的一个宏大的宇宙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人类面临着来自外星文明的威胁,通过各种科学手段,进行自我保护和反击。
《三体地球往事》是这个系列中的第二部,主要讲述了地球文明与三体文明的接触,以及人类为了保护自己,所做的各种努力。
然后,对于《三体地球往事》的评价,八个字足以,那就是“科学幻想,人类命运”。
这八个字不仅准确地概括了这部作品的主题,也表达了作者刘慈欣对于科学和人类命运的深度思考。
最后,总结,《三体地球往事》是一部值得阅读的优秀科幻作品。
它以科学
的视角,描绘了人类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三体——地球往
事》的德译探析
【提要】《三体》的面世把中国科幻文学提高到了世界水平,将其更好地
翻译成外语,就是更有效地向外传播中国文化。
本文基于《三体——地球往事》
德译本,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出发,通过词汇对等、语义对等、文化对等三个层
面的分析,探究译者如何将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德国读者,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三体——地球往事》德译探析
一、功能对等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奈达于1969年提出功能对等理论,使人们对翻译有了更加深
入的理解。
其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本质含义是翻译时追求的不应该是文本
的一一对应,例如简单的语法和词汇层面的对应翻译;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
能上的对等,即在内容和文化等更深层次的对等,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
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在奈达看来,功能对等优先于形式对等,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尽量做到两
者兼顾,在做到内容信息对等的同时,也保持在形式上的对等;二是如果不能同
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其真正
的语义和文化。
二、《三体》德译本的翻译出版
《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 2014年美国著名华裔科幻作
家刘宇昆翻译了该系列作品的第一部,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2015年8月,《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荣膺雨果奖。
2015年10月,
德国一年一度的法兰克福书展开始,欧洲的出版界表现出对《三体》的极大兴趣。
在这一背景下,《三体》德文版的问世也开始提上日程,2016年12月,该
系列小说的第一部《三体——地球往事》由德国海纳出版社引入德国并出版发行,随后获得了市场和学界的双重好评:该书问市不久即登上德国畅销书榜;2017年
6月,又获得德国重要科幻文学奖项。
《三体》英文版问世之初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德国海纳出版社还是选
择不通过英语这一中介译本,而是直接委托德国的汉学家哈瑟,从中文直接翻译
成德语。
作为精通中国文学的翻译家,哈瑟之前已将莫言和龙应台等多位中国作
家的作品翻译成德语。
她表示,虽然之前从未翻译过科幻类小说,但是自己有信
心能够圆满完成这次的任务,她的女儿是物理学家,妈妈是化学家,爸爸是工程师,在翻译中遇到不理解的内容就可以向其请教。
三、文本分析
(一)词汇对等
德语和中文在语言层面差异巨大,译者需要对两种语言有充分的熟悉度和敏
感度,才能准确把握词汇层面的对等转换。
《三体》这部小说的名字在英译本中用的是The Three-Body Problem,当时
还有人质疑,为何跟中文名有所出入,多加了一个英语单词Problem。
其实英文
版的小说标题翻译使用了一个专有名词,即物理学中的“三体问题”,指的是由
三个质点及其相互引力作用组成的力学关系。
英文版的翻译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避
免了剧透,不至于让读者过早地通过标题猜测到小说的情节发展。
而德语版《三体》的小说名字翻译就直接多了:Die Drei Sonnen,Die是德语中复数名词的定
冠词,Drei是数字三,德语中的Sonnen是太阳或恒星的复数,对应到英语为
The Three Suns,如果再回译到中文就是“三个太阳”。
考虑到小说《三体》被
翻译成德语时,国际知名度已经大涨,屡次获得图书大奖和名人背书,例如有美
国总统奥巴马这样的重量级“粉丝”,所以德国读者在打开此书之前,不可能对
其一无所知。
那么德语版《三体》的书名直接直译成“三个太阳”,更具有让人
印象深刻的效果,没有采取英译本的标题翻译方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比小说标题直接翻译成“三个太阳”的感官冲击力,小说文中出现的“三体”则使用了一个创造出的词汇Trisolaris,用来指代小说因围绕三颗恒星运行
而自身状态不稳,想要向外拓展生存空间的外星文明,Trisolaris在构词法上使
用了tri这个指代数字3的前缀,单词主体部分solar指代恒星系统,文中出现
的“三体人”(德语译为Trisolarier)又在这个基础上依靠词尾的er表示为
“某类人”,所以德语读者可以完全无障碍理解这两个反复出现的单词含义。
可以发现,汉语中简单的“三体”二字在德语版中出现了不同的对应译法,
就是因为中德两种语言的异质性导致的。
译者在充分理解双方语言的表达方式的
前提下,做出合适的对等翻译。
(二)语义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的精髓在于,重视内容,而不是拘泥于形式,翻译的目的是搭
建一座桥梁,实现原文语义和内容在不同读者群间的传播。
例(2)原文:这人长得五大三粗,一脸横肉,穿着件脏兮兮的皮夹克,浑
身烟味,说话粗声大嗓,是最令汪淼反感的那类人。
译文:Ein klobiger, fetter Kerl mitfleischigemGesicht
undHängebacken. Er trug eine speckige Lederjacke, stank nach Zigarettenrauch und sprach mit übertrieben lauter Stimme. Diese Sorte war ihm seit jeher ein Gräuel.
在上面这个例句中,翻译“五大三粗”时用了两个表示粗陋、肥胖的形容词klobig和fett,其中klobig侧重于体现人物粗糙的质感,而fett侧重于表达
身体肥胖的特点,比较传神地表达出汪淼对来者第一印象的不佳。
而“一脸横肉”也是用叙述性的话语译成“脸上长满了肉,脸颊下垂”。
尤其Hängebacken这个
词汇在德语里特指因为肥胖而下垂的腮帮子,所以用这个词汇可以带来“一脸横肉”的画面感,生动而灵趣。
这个例句中,两个四字成语的翻译,译者都采取了
解释性的翻译方法,没有一味寻找德语中对应的谚语来替代,究其原因,首先德
语中使用谚语的频率远小于中文;其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了如何
展现原文作者的表达意图和原文语义上,从而实现语义层面的对等。
(三)文化对等
中西文化的巨大鸿沟一直是横亘在译者面前的难题。
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必要
的解释或注释,避免一味的逐字逐句的翻译输出,更容易让读者体会阅读的快感,去除文化不同带来的陌生感。
众所周知,《三体》的情节发展就基于小说核心人物之一的叶文洁因为在文
革中的遭遇而对人类文明极度失望,向三体人按下了公布地球位置的按钮。
所以
原文中带有一些时代印记的专有词汇。
例(1)原文:叶文洁多方查访当年打死父亲的那四个红卫兵,居然查到了
她们中的三个。
这三个人都是返城知青,现在他们都没有工作。
译文: Sie betrieb jede Menge Nachforschungen, wer die vier Rotgardistinnen waren, die damals ihren Vater erschlagen hatten. Drei von ihnen machte sie tatsächlich ausndig. Sie waren aufs Land
verschickt worden, dann aber wiederin die Stadt zurückgekehrt. Jetzt waren sie arbeitslos.
“红卫兵”一词被译作Rotgardistinnen,其实是使用德语复合词的构造方法,用表示红颜色的形容词rot加上卫兵Gardistinnen,直译出了“红卫兵”这
个概念,在大部分西方人观念里,红色是革命的颜色,所以直译这个单词不会造
成理解的偏差,大致读者能够猜测出Rotgardistinnen“红色卫兵”的含义。
此外,译者还采用了书末加注的方式,对“红卫兵”、“大串联”“语录”等等和
特定文化以及历史事件相关联的词汇做了详细注解。
这样既不占用行文中的空间
来做插入性的解释,又给感兴趣的读者自行查阅的方便。
而另外一个词汇“返城
知青”,因为和后文中的没找到工作,生活落魄等情节息息相关,所以作者在这
里用一整句话来做出叙述性的翻译解释“她们先被送去农村,后来才得以返回城里”(译文中粗体部分)。
反倒是如果用“知识+青年”的构词方法直译“知青”这个词汇,可能会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困惑和不解。
四、结语
由于中德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文化差异、出版背景等因素,决定了译者必须在词汇、语义和文化层面进行翻译的适应性选择,追求更深层面的对等,而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对等。
这也是德译版《三体》获得巨大成功、市场口碑俱佳的缘由。
参考文献
刘慈欣 2008 《三体》,重庆:重庆出版社。
Hasse, Martina(德译) 2016《三体——地球往事》,慕尼黑:海纳出版社。
郭建中 2000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孙国亮 2020 《刘慈欣小说在德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南方文坛》第6期。
备注:本文为2022年度上海理工大学教师发展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CFTD22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