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鉴赏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素材《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写作特色赏析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素材《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写作特色赏析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写作特色赏析
1.感情含蓄。

在这首诗中,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

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外”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2.动静结合。

这首诗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动。

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都意味着诗人内心的焦躁。

然而,这里的动是以如磐夜色为背景的。

动,更衬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

这茫茫夜色笼罩着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

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

精心校对版本。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译文及赏析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译文及赏析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译文及赏析《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是由阮籍所创作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魏晋: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译文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注释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夜中,中夜、半夜。

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

薄帷,薄薄的帐幔。

鉴,照。

孤鸿:失群的大雁。

号:鸣叫、哀号。

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鉴赏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动。

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都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

然而。

这里的动是似如磐夜色为背景的。

动,更衬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

咏怀(其一)景物特点赏析

咏怀(其一)景物特点赏析

咏怀(其一)景物特点赏析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景物特点赏析导语:这首《咏怀·夜中不能寐》诗以半夜无法人睡,起坐弹琴为开头,虽未直接道出心中的苦闷,但“不能寐“字委婉含蓄地点出弹琴并非因为要欣赏明月清风、美景良夜,而是要排遣萦怀的忧思。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景物特点赏析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简介:《咏怀·夜中不能寐》是《咏怀诗》中的第一首,由阮籍所作。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动。

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都示意著诗人内心的焦躁。

然而。

这里的动是似如磐夜色为背景的。

动,更衬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

茫茫夜色笼罩着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上承受着的重压。

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

作品原文咏怀(其一)夜中不能寐1,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2,清风吹我襟。

孤鸿3号4外野,翔鸟5鸣北林6。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作品注释①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夜中,中夜、半夜。

②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

薄帷,薄薄的帐幔。

鉴,照。

③孤鸿:失群的大雁。

④号:鸣叫、哀号。

⑤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⑥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3] [4]白话译文深夜难眠,起坐弹琴,单薄的帏帐照出一轮明月,清风吹拂着我的衣襟。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字士文,是中国东晋末年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卓越的成就,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其中《咏怀八十二首》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咏怀八十二首》是阮籍在晋代末期创作的一组诗集,以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思想感情为主题。

诗选内容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总共包含82首诗,其中第一首是《咏怀六首·其一》。

徘徊篱落间,载酒临清流。

言入黄花川,每饮无与伦。

自我洒落久,四顾茫然群。

及夜白星朗,风急如火云。

春华秋实稀,年华虚白分。

若音怨直顾,当妾不得闻。

寄言兰梦诗,忆心与梦真。

沧海可满流,百岁能恢神。

靡我诚捐矣,不知天地新。

感怀终日日,何苦千里亲。

愿言勿复成,留此埋荒尘。

诗词分析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阮籍对时代局势和个人境遇的思考和感叹。

首先,诗人描述了自己在篱落间漫步时,手持酒杯来到清流边,表明自己的思绪正为篱落之间的景色所所沉浸。

接着,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比喻为一股涌入黄花川的溪水,每次喝酒都让他与众不同。

这种比喻显示了诗人对自己的自豪和独立思考的追求。

然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境遇的不满和困惑。

他感叹自己过去的行为被人误解,导致自己四处寻找目标,茫然无助。

但他在深夜仰望繁星时,感受到风云变幻的快感;并且诗人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虚幻进行了思考。

他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转的无奈和白驹过隙的感受。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对天地之间的新秩序和自己所处时代的期望。

他渴望一切不合己的困顿和障碍可以尽快过去,向着光明的未来进发。

他希望自己的感慨和思绪能够化作兰梦,留存于这个荒凉尘世。

最后,诗人以一种超常的姿态表达了自己的心愿,隐隐透露出对离世和重生的向往。

他将自己的感怀和思绪寄托于这首诗作,深深感叹人生苦短,希望自己的诗篇能够永存于世。

总结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中的首首皆有情感和思想的传递。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时代境遇的反思,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剖析课件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剖析课件

修辞技巧
对偶
这首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技巧,如“ 鸿飞冥冥,弋人何篡焉”,使得诗歌 的语言更加优美、和谐。
借代
诗人运用借代的修辞技巧,如“孤鸿 ”、“寒枝”等,来代替自己的情感 和思想,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含蓄和 深刻。
结构布局
层次分明
这首诗的结构布局非常清晰,层次分明,从孤鸿的飞翔到诗人的感慨,再到最 后的抒情,整个过程流畅自然。
历史人物的评价
从“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中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评价中 ,思考评价标准和角度的多样性。
对现实的启示
自然与人的和谐
从“仲春遘时雨,始达于新陈”中领 悟到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以及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
社会责任与担当
通过“昂首望群飞,奋翼失左右”的 描述,思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担 当,以及如何在大环境中保持独立的 思考和行动。
02
诗词赏析
语言特色
01 02
语言精练
该诗语言简练,用词精准,每个字都有深刻的含义,如“孤鸿号外野, 翔鸟鸣北林”中的“号”和“鸣”字,形象地描绘了孤鸿和翔鸟的叫声 和动态。
平仄工整
该诗在语言上讲究平仄工整,音韵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
03
语义双关
如“翔鸟”既可指飞翔的鸟,也可指高飞的鸟儿,象征着诗人超脱世俗
THANKS
感谢观看
生死观
思考生与死的哲学问题,探究生命 的本质和意义。
道德伦理
探讨道德伦理问题,思考人类行为 的准则和价值取向。
04
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象征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 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如“孤鸿” 、“寒枝”等,来表达诗人内心 的孤独和苦闷。
寓言象征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咏怀八十二首》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咏怀八十二首》

主题: 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
思。
• 阮籍五言《咏怀八十二首》,是千古杰 作,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 中的第一首,有序诗的作用。诗歌表达 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 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 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 思”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 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蓄在形象的描写 中。

竹林七贤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 、
阮籍 、山涛 、向秀 、刘伶 、王戎
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
河南辉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
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
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
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
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
神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
3、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情景交融的手法, 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 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鸿号鸟鸣也 都是动。有人有景但无不示意着诗人内心 的焦躁。然而,这里的动是以如磐夜色为 背景的。动,更衬托出了夜的死寂,夜的 深重。特别是那“孤鸿”在夜间高声哀号, 给人以惊悸之感。这茫茫夜色笼罩着的一 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 承受着的重压。
• “孤鸿”、“翔鸟”——眼前之景/自我象征

它们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仿佛在
传播一种哀切的声情。
• “北林”、“外野”——凄清幽冷之境界
• 听觉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 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 • 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永远得不到慰藉,
只能是无限的忧思,永恒的悲哀…… • “阮旨遥深” •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其三十九》) •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 •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其十七》)。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赏析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赏析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赏析原诗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释①《咏怀诗》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

大多写生活的感慨,不外说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

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② 鉴:照。

这句是说月光照于薄帷③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作者简介1、生平、性格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

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晋书•阮籍传》)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

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

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晋书•阮籍传》2、创作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

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

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

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

辑有集13卷,已散佚。

明人辑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

诗歌鉴赏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

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咏怀(其一)》的原文及赏析

《咏怀(其一)》的原文及赏析

《咏怀(其一)》的原文及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咏怀(其一)》的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阮籍《咏怀(其一)》原文: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咏怀(其一)》赏析阮籍的《咏怀诗》共八十二首,非一时之作。

其内容主要表现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因当时现实引起复杂矛盾而产生的苦闷心情。

本诗是《咏怀》的第一首,主要表现作者夜晚孤独、凄清的心情。

诗的前两句,点明时间、诗的主人公、主人公在做什么。

时间是“夜中”,主人公是诗的作者,他因“不能寐”而起坐弹琴。

中间四句描写景物: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窗帷照在主人公的身上,清风也透过窗帷吹拂主人公的.衣襟,孤独的鸿雁在野外哀号,飞翔的鸟儿在北林悲鸣。

前两句显出主人公的孤独,后两句见出其处境的凄清。

最后两句写主人公的心态,先说自己得不到任何的慰藉,又说自己独坐既忧愁又伤心。

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1.以景喻情。

主人公独坐,只有明月相照,清风相拂,但明月、清风何能理会他的心情?主人公只能感到自己的孤独,他弹出的琴声,自然更是无人理会。

而主人公听到的是孤鸿哀号,翔鸟悲鸣,这凄清的景物,正以见出主人公对自己处境的凄清之感。

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描写,曲折地表达出在当时恐怖政治统治下的自己的孤独和凄清,从而表现了对当时现实的不满。

2.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

前两句叙事,中间四句写景,结尾抒情。

但其重点在写景,所费笔墨较多,旨在通过写景来曲折表达心态,从而突出本诗的主题思想。

【关于《咏怀(其一)》的原文及赏析】。

咏怀八十二首

咏怀八十二首

创作背景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原有雄心壮志。曹魏后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他们大肆屠杀政治上的异己人物, 造成异常黑暗、恐怖的政治局面。阮籍随着政治风云日趋险恶,只得放弃了自己的雄心,用佯狂的办法来躲避矛 盾,终日饮酒,不问世事,“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虽避免了杀身之祸,但内心极端痛苦。史传记载他 “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他把这种痛苦与愤懑在诗歌中用隐晦曲折的形式倾泻出来, 就是五言诗《咏怀八十二首》。
作品原文
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①。 薄帷鉴明月②,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③,翔鸟鸣北林④。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其二 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 交甫怀环佩,婉娈有芬芳。 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 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 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其一 ①夜中:中夜、半夜。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 抚琴。”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②鉴:照。薄帷:薄薄的帐幔。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 ③号:哀号。 ④翔鸟:盘旋飞翔鸟儿。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 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住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其三 ①嘉树两句:喻繁盛时情况。嘉树,指桃李。蹊,道路。 ②秋风两句:喻衰败时情况。藿,豆叶。 ③繁华两句:一切繁华景象都要有衰败的时候,殿堂上面也有一天会长起荆、杞等杂树。 ④西山:指首阳山,相传为伯夷、叔齐隐居之处。趾:山脚。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名家点评
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是抒情组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 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译文

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译文

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译文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魏晋〕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译文
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注释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夜中,中夜、半夜。

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

薄帷,薄薄的帐幔。

鉴,照。

孤鸿:失群的大雁。

号:鸣叫、哀号。

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译文】夜中不能寐,夜里睡不着觉。

起坐弹鸣琴。

起床坐着弹琴。

薄帷鉴明月,月光照在薄帷上。

清风吹我襟。

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号外野,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

翔鸟鸣北林。

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徘徊将何见?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忧思独伤心。

【注释】I ①炎光:日光。

②湍濑(tu ml d团赖):水流沙石之上叫作湍,也叫濑。

这句话的实际意思即指大水在沙石的河滩上流着。

③扶桑:传说中的神树名,据说太阳每早就从这棵树上升起。

说法详见《山海经》、《十洲记》。

④长剑句:宋玉《大言赋》:“长剑梗邰伲葩倚天外。

”以上二句是用弓挂扶桑,剑倚天外来衬托此篇所写的“雄杰士”的形象高大。

⑤砥砺,磨刀石。

二句是说,和“雄杰士”的形象比较起来,泰山小得如同一块磨刀石,黄河窄得象一条带子。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使河如带,泰山若砺, 国以永宁,爱及苗裔。

”这里袭用其句。

⑥庄周:战国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虚无随化,是没落阶级的代言人。

著有《庄子》。

⑦荣枯:本意是开花和枯萎,一般引申为生死、兴衰等含义。

⑧《庄子•列御寇》云:庄子临死时,嘱咐门人们待他死后把他的尸体丢在旷野上,不必埋葬。

门人说,怕让乌鸢啄食。

庄子说,埋下去叫蝼蚁食,抛在上面叫乌莺食,为什么要偏待乌莺呢?以上四句是说,庄子虽然达观,但也不能长生不死;死后抛于旷野,也不能逃避乌莺的啄食。

⑨雄杰士:阮籍所幻想的能摆脱人世,超然于天地之外的人物。

他的《大人先生传》就是描绘的这样一个形象。

⑩功名:这里指道德名声。

从此大:指一直响亮地传下去。

【鉴赏】阮籍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是第一首。

阮籍《咏怀》诗(包括四言《咏怀》诗十三首),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汇。

《晋书•阮籍传》说:“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

”这是指他的五言《咏怀》诗,可见他的五言《咏怀》诗无散失。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 •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 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 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 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 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 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 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 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变一变,你还会吗?
岁暮自桐庐归钱塘 (宋) 潘阆 久客见华发,孤棹桐庐归。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 渔浦风水急,龙山烟火微。时闻沙上雁,一一皆南飞。 问题:全诗创作的意图表现在哪一个字上?诗中是怎样 具体表现这一意图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全诗主旨表现在一个“归”字上。诗的第一、二 句说长久客居外地,华发早生,此刻乘舟自桐庐归来, 可见思归之情非常急切;中间四句写归途景物,在落日 余辉的映衬下,天空中浮起了一弯眉月,天色渐晚,晚 风渐紧,暮潮兴起,阻止归程,只好夜泊渔浦;七、八 两句写此时又听得阵阵落雁的声音,更加剧了作者的思 归之情。总之,这首诗写岁暮景物,紧紧围绕一个“归” 字,抒发作者浓浓的思归之情。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请找出诗歌的诗眼?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忧思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眠,起来弹琴), 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 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 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 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 点破忧思、伤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

公开课 诗歌赏析《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

公开课 诗歌赏析《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探究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忧思
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 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中 间四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 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 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 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女孩美丽而具才情,未及出嫁,染病身亡, 他冒冒失失地奔向灵堂,用泪为美好的生命 饯行。 这条路,满是眼泪。 泪流尽了,路上只有沉默,沉默得有些 吓人。当名士裴楷前来拜访,他只报以白眼。 裴楷明白,阮籍的人生之路早已超越了礼义 的范畴,而他本人仍在礼义之内,所以裴楷 只好,也只能按礼义之数,向阮籍作揖三次, 然后离开。是的,阮籍人生之路上的亲
探究
这首诗写诗人夜中所见、所闻、所感, 表达了忧伤、悲哀的心情,那么,这里 的“夜”,仅仅是实指吗?
这里的夜,可以是实指,也可以是虚 指,指当时的时代黑夜,也即司马氏政权 高压造成的恐怖气氛。在司马氏的高压统 治下,全国一片死寂,人们慑于强权,不 敢进行自由的表达,稍有不慎,便会招致 杀身之祸。
探究
说说诗人为什么而忧? (1)忧政治险恶 (2)忧有志难伸 (3)忧同道零落 (4)忧人生蹭蹬
这条路满是眼泪 (江苏满分作文) 想到路,眼前挥之不去的,只有阮籍。 是他,驾着破旧的牛车,一坛酒,独自 驶向城郊。路旁,奇花异草,奇峰怪石,他 视而不见,投以白眼。上方,落单的飞雁凄 凉鸣叫。此时,牛车停了,老牛回过头来, 仿佛在说:“没有路了,该往哪里走?”他 无奈,只有无奈地答道:“路在哪儿,我怎 知道?”说罢,取瓢捧起浊酒,喝罢,继而 大

古诗词鉴赏:《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深度解读教案

古诗词鉴赏:《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深度解读教案

古诗词鉴赏:《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深度解读教案。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全篇共八十二首,分别描写了杜甫对祖国和人民的忧虑和感悟。

其中《其一》是这八十二首中的首首之作,也是最为著名的一首。

我们来看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安禄山、史思明起义,唐朝内乱局面加剧。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杜甫的生活环境遭到了巨大的打击。

此时,他身临其境,亲身经历战争、饥饿、贫困等种种苦难,对祖国和人民充满了忧虑。

于是,他创作了《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感慨。

历史背景的介绍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杜甫创作这首诗的初衷,下面我们再来看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第一句:“新垣别来几时见,惟春江花月皆相似。

”这句话描写的是此时的杜甫的内心状态,他思念遥远的友人。

但是,他用“惟春江花月皆相似”来平复内心的不安,表达了他的豁达和乐观。

这种表达方式很有杜甫的特色。

第二句:“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

”这一句话则转变了语气,表达了杜甫对人生的理解。

他认为,无论是哪个时代,哪个世代的人,生命依旧会延续下去。

而江月则是绵延不绝地在流淌,恒久不变。

人生和江月的相似之处,是它们都在不断地流动,不断地变幻,却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第三句:“往往取酒还独倚,倚取相如赋咏时。

”这一句话则是展现了杜甫对过去的怀念。

他在这里提到了相如的赋文《离骚》,寄托了自己对古人的崇敬之情。

但是,他用“取酒”和“倚独”来表现自己的情怀,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的孤独和无奈。

第四句:“滴滴金波香不断,江女才应顾而思。

”这一句话则将情感转移到了江女身上。

这里的“江女”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沧浪之女,是水墨画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杜甫用“滴滴金波”来描绘这个形象,并赋予其“香不断”的属性,表达了他对江女的美好愿望。

但是,最后一句话“江女才应顾而思”却让人惋惜,杜甫似乎是在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无望向往。

通过四句话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自然和历史的感悟。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剖析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剖析

1、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 悲戚
2、诗人为什么“悲戚”?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 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伸展。
3、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选用了哪些意 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 日月更迭,万里辉煌 • “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 晚风、冷席 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
杂诗十二首其一
•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 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 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 大类。
• 猛志逸四海 • 性本爱丘山
杂诗十二首(其一)
•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文学成就上,向秀的
《思旧赋》为悼念好友嵇
康和吕安所作,十分感人,
但无诗流传;刘伶只有一
首五言诗传世;山涛、王
戎、阮咸没有诗歌传世。
因此,七贤中真正能代表
当时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
阮籍和嵇康。
知人论世——阮籍
•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 氏(今属河南)人。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 七子之一。当时,他为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 贤”,指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王戎、 刘伶七人。 )。
▪ 发言玄远 口不臧否人物
阮籍诗的贡献
• 1.开辟黑暗压迫中状物抒怀之路 • 其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
先河 • 其风格悲愤哀怨、隐晦曲折,“文多隐蔽,
百代以下,难以情测。”(李善《文选注》) • 生在易代之际,高压之下,常恐遭祸,故抒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朝代:魏晋作者:阮籍原文: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译文夜中不能寐,夜里睡不着觉。

起坐弹鸣琴。

起床坐着弹琴。

薄帷鉴明月,月光照在薄帷上。

清风吹我襟。

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号外野,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

翔鸟鸣北林。

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徘徊将何见?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忧思独伤心。

注释①炎光:日光。

②湍濑(tuúnlài团赖):水流沙石之上叫作湍,也叫濑。

这句话的实际意思即指大水在沙石的河滩上流着。

③扶桑:传说中的神树名,据说太阳每早就从这棵树上升起。

说法详见《山海经》、《十洲记》。

④长剑句:宋玉《大言赋》:“长剑梗邰伲葩倚天外。

”以上二句是用弓挂扶桑,剑倚天外来衬托此篇所写的“雄杰士”的形象高大。

⑤砥砺,磨刀石。

二句是说,和“雄杰士”的形象比较起来,泰山小得如同一块磨刀石,黄河窄得象一条带子。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

”这里袭用其句。

⑥庄周:战国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虚无随化,是没落阶级的代言人。

著有《庄子》。

⑦荣枯:本意是开花和枯萎,一般引申为生死、兴衰等含义。

⑧《庄子·列御寇》云:庄子临死时,嘱咐门人们待他死后把他的尸体丢在旷野上,不必埋葬。

门人说,怕让乌鸢啄食。

庄子说,埋下去叫蝼蚁食,抛在上面叫乌鸢食,为什么要偏待乌鸢呢?以上四句是说,庄子虽然达观,但也不能长生不死;死后抛于旷野,也不能逃避乌鸢的啄食。

⑨雄杰士:阮籍所幻想的能摆脱人世,超然于天地之外的人物。

他的《大人先生传》就是描绘的这样一个形象。

⑩功名:这里指道德名声。

从此大:指一直响亮地传下去。

鉴赏阮籍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是第一首。

阮籍《咏怀》诗(包括四言《咏怀》诗十三首),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汇。

咏怀·其一原文及赏析

咏怀·其一原文及赏析

咏怀·其一原文及赏析原文:[魏晋]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译文夜里睡不着觉,起床坐着弹琴。

月光照在薄帷上,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注释炎光:日光。

湍濑(tuúnlài团赖):水流沙石之上叫作湍,也叫濑。

这句话的实际意思即指大水在沙石的河滩上流着。

扶桑:传说中的神树名,据说太阳每早就从这棵树上升起。

说法详见《山海经》、《十洲记》。

长剑句:宋玉《大言赋》:“长剑梗邰伲葩倚天外。

”以上二句是用弓挂扶桑,剑倚天外来衬托此篇所写的“雄杰士”的形象高大。

砥砺,磨刀石。

二句是说,和“雄杰士”的形象比较起来,泰山小得如同一块磨刀石,黄河窄得象一条带子。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

”这里袭用其句。

庄周:战国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虚无随化,是没落阶级的代言人。

着有《庄子》。

荣枯:本意是开花和枯萎,一般引申为生死、兴衰等含义。

《庄子·列御寇》云:庄子临死时,嘱咐门人们待他死后把他的尸体丢在旷野上,不必埋葬。

门人说,怕让乌鸢啄食。

庄子说,埋下去叫蝼蚁食,抛在上面叫乌鸢食,为什么要偏待乌鸢呢?以上四句是说,庄子虽然达观,但也不能长生不死;死后抛于旷野,也不能逃避乌鸢的啄食。

雄杰士:阮籍所幻想的能摆脱人世,超然于天地之外的人物。

他的《大人先生传》就是描绘的这样一个形象。

功名:这里指道德名声。

从此大:指一直响亮地传下去。

赏析:阮籍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是第一首。

阮籍《咏怀》诗(包括四言《咏怀》诗十三首),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汇。

《晋书·阮籍传》说:“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

”这是指他的五言《咏怀》诗,可见他的五言《咏怀》诗无散失。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呜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2)“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6分)(1)孤独忧愤(1分);高洁不群(1分)。

(2)以动衬静(1分)。

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哀鸿、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2分)。

赏析可叹!放荡不羁的生活作风,虽然给阮籍带来了当时士子热情的追捧和效仿;竹林名士的社会影响,尽管给阮籍带来了当时统治者极力的保护和笼络,可每每夜深人静,独自面对孤鸿悲鸣,翔鸟惊飞时,一代名士阮籍的内心,却还是如死一般的落寞与孤寂。

正如他《咏怀?第一首》所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清?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这首诗是他全部咏怀诗的序曲,为其咏怀诗奠定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基调。

统观全诗,诗的主人公从夜中不寐而披衣弹琴,看到月映薄帷,感到风动衣襟,再听到或想象到孤鸿翔鸟,诗人以情观景,以景衬情,正如王国维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卷下),“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人间词话》卷上)。

诗人通过大胆的想象,层层变幻,把那难言的忧思和愤懑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其抒情的一大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鉴赏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夜中不能寐,
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
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
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字词注释①《咏怀诗》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

大多写生活的感慨,不外说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

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
②鉴:照。

这句是说月光照于薄帷
③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作者简介
1、生平、性格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

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晋书•阮籍传》)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

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

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晋书•阮籍传》
2、创作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

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

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

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

辑有集13卷,已散佚。

明人辑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

诗歌鉴赏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

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
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

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

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

“言在耳日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这首诗的前四句是叙述刘向《列仙传》中的一个神话故事:“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汉之湄(水边),逢郑交甫。

”交甫见而悦之,下请其,二女解与交甫。

交甫悦受而怀揣之,“趋去数十步,视?,空怀无?;顾二女,忽然不见。

”这里借用此故事来发端起兴:叙江妃二女游于江汉之滨,自由逍遥地顺风飘舞,郑交甫遇到了她们便一见钟情,请她们解环?相赠以为信物,二女答应了他的
请求。

交甫把环?藏在怀里。

那两位神女都年青美貌(婉娈),浑身飘散着香气。

以下八句则与《列仙传》记载不合,乃是诗人借题发挥想象,写双方别后的缠绵相思,赞扬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猗靡”,婉曲缠绵之意。

“倾城”和“迷下蔡”,皆形容女子的绝世美貌。

《汉书.外戚传》载李延年歌曰:“绝代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有“臣东家之子,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地名)。

”这四句写郑交甫别后对二妃情致缠绵,衷心相爱,永世不忘;二妃那倾城倾国的美好容貌,已深深地印在交甫心中。

“感激”四句则写二妃对交甫因相思而产生的离愁别恨。

“萱草”即谖草,据说见之可以忘记忧伤,故又名忘忧草。

“兰房”,犹言香闺,即妇女居室。

“膏沐”,古代妇女用的发油。

这四句是从《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北堂阶下)”,“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几句蜕化而来,描写的是二妃因感动于交甫的衷心爱慕而产生思念忧伤,不能自己,欲得萱草栽种到兰房,随时凭窗望见,借以忘忧。

“女为悦己者容”,可现在对郑交甫徒有相思而不得见,因而头发散乱也懒施脂粉,倦于梳理;心中切盼交甫到来,可他偏偏不再来临,就像亟盼下雨而天空却偏偏出现太阳一样,使人怨恨不尽。

诗人在这个神话爱情故事的锺事增华的描述中,自然寄寓了无限深长的感慨,所以结尾二句突转发问:怎么当初像金石一般坚固的情谊,会在旦夕之间,便离异断绝而令人悲伤呢?阮籍发言玄远,文多隐避。

这首诗的主旨亦复如此,以至千古之下,众说纷纭,或言是讽剌爱情不专(如沈约),或言是比喻君臣
遭际(如何焯)。

而元人刘履解说最详:“初,司马昭以魏氏托任之重,亦自谓能尽忠于国;至是专权僭窃,欲行篡逆,故嗣宗婉其词以讽之。

言交甫能念二妃解?于一遇之顷,犹且情爱猗靡,久而不忘。

佳人以容好结欢,犹能感激思望,专心靡他,甚而至于忧且怨。

如何股肱大臣视同腹心者,一旦更变而有乖背之伤也。

君臣朋友皆以义合,故借金石之交为喻。

”(《选诗补注》)此说认为“金石交”是比喻曹魏皇帝和世为曹魏重臣的司马氏,大致是正确的。

所以,这首诗应该说是讽剌司马氏之作。

全诗通篇皆用比兴寄托和反衬对比手法,诗意曲折隐微。

本为讽剌现实君臣关系,却借用遥远的神话爱情故事,而又加以想像渲染,这已够“玄远”了;而结尾二句本是读者寻绎其寄托的关键,但诗人又只通过用典发问微露端倪,并不明言;且诗中多用典故,使意旨愈益隐微迷离。

此即所谓“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诗品》)。

以男女情爱喻君臣离合,屈原《离骚》、曹植《七哀》等诗早已有之,但那是正比,而本诗却是反喻。

前十二句全是为反衬结尾二句的,以形成强烈的反差。

至于其所以如比隐微曲折,自然是由于时代和处境使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