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记》文言文译文注释及鉴赏
《墨池记》注释及翻译
《墨池记》注释及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墨池记》注释及翻译《墨池记》注释及翻译《墨池记》是曾巩的散文代表作。
曾巩《墨池记》赏析
曾巩《墨池记》赏析曾巩《墨池记》赏析《墨池记》是北宋散文家曾巩的代表作散文。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曾巩《墨池记》赏析,欢迎参考和阅读,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原文墨池记曾巩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墨池记》译文临川郡城的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
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临川记》里说的。
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
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
那么他能达到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
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担心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又请求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
”推测王先生的用心,是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呢?莫非也想推广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能使后人像这样尊重他;何况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了!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墨池记文言文翻译注释
【原文】墨池记,晋太康二年,惠帝下诏书,以惠帝之命,征召右军将军王羲之,书此石壁,以记其事。
【译文】《墨池记》是关于晋代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的一篇文章。
当时,晋惠帝下诏书,根据惠帝的命令,征召右军将军王羲之在石壁上书写,以此来记录这件事情。
【注释】1. 墨池记:古代文献,记载了王羲之在石壁上书写的故事。
2. 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晋朝惠帝时期的年份。
3. 惠帝:晋朝的第二位皇帝,名司马衷,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混乱。
4. 下诏书:皇帝下达的命令文书。
5. 征召:召唤,指惠帝召唤王羲之。
6. 右军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7.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8. 书此石壁:在石壁上书写。
9. 以记其事:为了记录这件事情。
【原文】王羲之既至,见石壁,顾而乐之,乃援笔挥洒,笔走龙蛇,势若奔雷,顷刻而成。
【译文】王羲之来到石壁前,看到石壁,回头一看便感到非常愉悦,于是拿起笔来挥洒自如,笔势如同龙蛇般灵活,如同奔雷一般迅猛,片刻之间便完成了书写。
【注释】1. 既至:已经到达。
2. 顾:回头看。
3. 乐:高兴,愉悦。
4. 援笔:拿起笔。
5. 挥洒:挥动笔杆,书写。
6.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如龙蛇般生动。
7. 势若奔雷:形容书法笔势如同奔雷一般迅猛。
8. 顷刻:片刻,很短的时间。
【原文】时人见之,皆曰:“此王右军之笔也,天下第一。
”自是之后,凡有书者,必至其处,观其遗迹,以为楷模。
【译文】当时的人们看到王羲之的书法,都说:“这是王右军的书法,天下第一。
”从那时起,凡是学习书法的人,都会来到这个地方,观看他的书法遗迹,将其作为学习的楷模。
【注释】1. 时人:当时的人。
2. 天下第一:形容书法水平非常高。
3. 自是之后:从那时起。
4. 凡有书者:所有学习书法的人。
5. 观其遗迹:观看他的书法遗迹。
6. 以为楷模:将其作为学习的榜样。
【原文】今墨池尚存,石壁之上,字迹历历可见,虽风雨剥蚀,而其神采犹存。
《墨池记》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墨池记》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临川①之城东,有地隐然②而高,以③临④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⑤而方以长⑥,曰王羲之⑦之墨池者,荀伯子⑧《临川记》云⑨也。
羲之尝慕张芝⑩“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此为其故迹,岂(11)信然(12)邪(13)?方(14)羲之之(15)不可强以仕(16),而尝极(17)东方,出沧海(18),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19肆)恣(20),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21)善,则其所能,盖(22)亦以精力自致(23)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24)未有能及(25)者,岂其学不如彼哉?则(26)学固(27)岂可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28)也,书“晋王右军(29)墨池”之(30六)字于楹(31)间以(32)揭(33)之。
又告于巩曰:“愿(34)有记。
”惟(35)王君之心,岂(36)爱人之善(37),虽(38一)能(39)不以(40)废(41),而因以及(42)乎(43)其迹耶?其(44)亦欲推(45)其事,以勉其(46)学者邪?夫(47)人之有—能而使后人尚(48)之如此,况仁人庄士(49)之遗风余思(50)被于来世(51)者何如哉?庆历八年(52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注释]①临川:宋抚州临川郡,在今江西省临川县。
②隐然:形容景色幽深。
③以:连词,而。
④临:下临。
⑤洼然:低而深的样子。
⑥而方以长:既方又长。
“以……而……”,既……又……。
⑦王羲之,字逸少,晋代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⑧荀伯子:南朝宋时人,著有《临川记》六卷。
⑨云:所说。
⑩张芝:字伯英,东汉时人,善草书,号称“草圣”。
(11)岂:难道。
(12)信然:真的如此。
(13)邪(yé):语气词,通“耶”。
(14)方:当。
(15)之:取消原句“羲之不可强以仕”的独立性,使它充当介词“方”的宾语。
(16)强以仕:勉强(某人)去做官。
曾巩《墨池记》原文及鉴赏
曾巩《墨池记》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曾巩《墨池记》原文及鉴赏【导语】:〔北宋〕曾巩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墨池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精选课件
15
❖ 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就此完结。作者由此进一步引 申、推论:(一)学习书法是如此,“欲深造道 德者”也是如此。从学习书法推及道德修养,强 调都不是先验的,而是后天获得的;(二)从 “人之有一能”尚且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 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将永远影响后世。也从书法 推及风节品德,从具体的书法家推及更广泛的仁 人志士,这是从他们对后人的影响来立论的。这 两点推论都极为自然,并非外加,表现了曾巩思 路的开阔,识见的高超。如果是低手写作这类碑 板文字,往往就事论事,粘着题义,不知生发、 开掘的。这是本文的第二层意思。沈德潜评本文 说:“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 之。”(《八大家文读本》卷二十八)“题 中”“题外”,即分别精选指课件上述两层意思。 16
后置。 ❖ ④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状语后置。 ❖ ⑤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宾语前置句
精选课件
20
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推测王先生
的用心,是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
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
遗迹呢?
精选课件
6
原文及翻译
❖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 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仁人庄士:有道德修养、
为人楷模的人。遗风馀思:留下来的风范,传下来 的思想。被:施及 ,这里指影响 )
精选课件
17
❖ 这篇短文的另一特点是多用设问句和感叹句。 全文可分十四句,其中设问句五句:“岂信 然邪?”“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况欲深造道德者 邪?”“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以勉其学者邪?”“也” 字句两句:“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非天成也”。最后又以一个感叹句作结: “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 哉。”这些句式的大量运用,使这篇说理短 文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特别是五个设问 句,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 弊,低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 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 风神”之妙的。
曾巩《墨池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曾巩《墨池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曾巩《墨池记》原文、译文及赏析《墨池记》是曾巩的一篇文言文章。
这是一篇劝学是的文章。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曾巩《墨池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墨池记》原文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墨池记》译文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在溪水的旁边,名叫新城。
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
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
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
难道果真是这个样子吗?当王羲之决心不再做官的时候,他曾游遍东方各地名胜古迹,出游东海的时候,在游山玩水的时候愉悦身心。
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完善精妙,看来他之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
但后世没有能赶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花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
教授王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
中考文言文《墨池记》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墨池记》全文详细翻译墨池记作者:曾巩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
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
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
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
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
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
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
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
”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曾巩《墨池记》原文、注释及译文
曾巩《墨池记》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墨池记》宋·曾巩临川②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③,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④而方以长,曰王羲之⑤之墨池者,荀伯子⑥《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⑦,临池学书⑧,池水尽⑨黑,此为其故迹⑩,岂信然(11)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12),而尝极(13)东方,出沧海(14),以娱其意(15)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16),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17)亦以精力自致(18)者,非天成(19)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20)岂可以少哉! 况欲深造(21)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22)。
教授(23)王君盛(24)恐其不章(25)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26)间以揭(27) 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28)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29),而因以及(30)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31)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32)之遗风余思(33),被(34)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注释】①选自曾巩的文集《元丰类稿》。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北宋文学家。
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
墨池,写字时供洗笔的水池。
文中所记墨池在今江西临川,相传是王羲之学习书法的墨地遗迹。
记,文体的一种。
②〔临川〕宋代的县名,今江西临川。
③〔隐然而高〕隐约突起。
④〔洼(wā)然〕凹陷的样子。
⑤〔王羲(xī)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擅长隶书、草书,有“书圣” 之称。
⑥〔荀伯子〕南朝宋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
⑦〔尝慕张芝〕曾经仰慕张芝。
尝,曾经。
慕,仰慕,崇拜。
张芝,字伯英,东汉著名书法家,擅长草书中的章草,有“草圣”之称。
⑧〔书〕书法,写字。
⑨〔尽〕全,都。
⑩〔故迹〕遗迹。
(11)〔信然〕确实这样。
(12)〔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王羲之与当时的骠骑将军王述齐名,王羲之鄙视王述,在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王述为扬州刺史,负责检察会稽郡的行政,王羲之认为这是一种耻辱,就称病辞官,并在父母墓前发誓不再做官。
《墨池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文章中运用了排比句式,如“墨池 、砚台、笔、纸”等词语的连续使 用,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气势。
写作技巧
细节描写
作者通过对墨池的细节描写,如 “池水清澈”、“池边景色宜人 ”等,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墨 池的特点和功能。
情感表达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如对墨池的喜爱和怀念,使读者 更加感同身受。
结构安排
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从墨 池的历史、形态、功能等方面进 行介绍,使读者对墨池有了全面 的了解。
语言特色
生动形象
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用词简练,表达清晰,易于理 解。
富有诗意
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诗歌和典故,使文章具有 浓郁的诗意和文学色彩。
语言优美
文章的语言优美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 享受。
与《岳阳楼记》的比较
《墨池记》与《岳阳楼记》同为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但在 风格和主题上有所不同。《岳阳楼记》以写景为主,情感激 昂;而《墨池记》则以叙事为主,情感深沉。两篇文章各有 千秋,都是文学史上的珍品。
与《醉翁亭记》的比较
《墨池记》与《醉翁亭记》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和对人生的思考。《醉翁亭记》更注重写景和抒情的融合, 而《墨池记》则更注重对历史和文化的挖掘。两篇文章各有 特色,都是古代文学的瑰宝。
04 《墨池记》的影响与评价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价值
《墨池记》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的文 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艺术价值
作品中所描绘的墨池景象和人物形象,对后世的绘画、雕塑等艺术 形式产生了启发,丰富了艺术创作的素材和灵感。
思想价值
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后世的哲学、思想、文化等 领域产生了影响,成为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
墨池记曾巩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曾巩《墨池记》云:“晋代王羲之,字逸少,少时好学,尤善书法。
尝游会稽,见山川之胜,心向往之。
因访道士,求其书迹,道士云:‘吾昔与王右军同游此山,见此池,因书其上,名之墨池。
’王羲之因遂名其居曰‘墨池’。
”译文:曾巩在《墨池记》中写道:“晋朝的王羲之,字逸少,年轻时热爱学习,尤其擅长书法。
他曾游览会稽,见到山川之美,心中向往。
于是拜访道士,寻求他的书法作品,道士说:‘我昔日与王右军一同游览此山,见到这个池塘,便在上面书写,取名为墨池。
’王羲之于是便以‘墨池’命名自己的住所。
”原文:“羲之归,欲以书名后世,遂发愤练书,日夜不懈。
积年累月,池水皆墨。
人或讥之,羲之曰:‘吾自幼好学,老而弥笃,虽遇困难,亦不以为意。
吾今所作,虽未能尽善尽美,然已竭尽所能。
岂可因人言而自惭形秽,自暴自弃哉?’”译文:“王羲之回到家中,想要以书法闻名后世,于是发愤练书,日夜不懈。
经过年复一年的努力,池塘里的水都变成了墨色。
有人嘲笑他,王羲之说:‘我自幼热爱学习,年老时更加坚定,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以为意。
我现在所写的书法,虽然还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我已经竭尽所能。
怎么能因为别人的言论而自惭形秽,自暴自弃呢?’”原文:“于是王羲之更加努力,书艺日进。
晚年所书,尤以《兰亭序》为最。
后世传颂,成为千古绝唱。
今观墨池,犹见当年书迹之盛。
”译文:“于是王羲之更加努力,书法技艺日益精进。
晚年所书,尤其是《兰亭序》,成为千古绝唱。
后世传颂,至今墨池仍可见当年书法之盛。
”注释:1. 王羲之:晋朝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2. 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古称会稽山。
3. 王右军:王羲之的字。
4. 墨池:王羲之在会稽山所见的池塘,因王羲之在此池中练书而得名。
5. 兰亭序:王羲之晚年所书,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本文通过对曾巩《墨池记》的翻译,展现了王羲之勤奋练书、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墨池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1/10/10
10
【赏析一】
❖
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 之洗笔砚处。曾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 (1048)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 (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 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散文《墨池记》。 名为《墨池记》,着眼点却不在"池“,而在于阐释 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学习的道理,以此勉励学 者勤奋学习。文章以论为纲,以记为目,记议交错, 纲目统一,写法新颖别致,见解精警,确是难得之 佳作。
8
【作者简介】
❖ 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
人。嘉二年(1057)进士。历任馆阁校勘、
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官至中书舍人。曾
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
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
重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
人志士,这是从他们对后人的影响来立论的。这
两点推论都极为自然,并非外加,表现了曾巩思
路的开阔,识见的高超。如果是低手写作这类碑
板文字,往往就事论事,粘着题义,不知生发、
开掘的。这是本文的第二层意思。沈德潜评本文
说:“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
之。”(《八大家文读本》卷二十八)“题
2中021/1”0/10“题外”,即分别指上述两层意思。
2021/10/10
17
❖ 这篇短文的另一特点是多用设问句和感叹句。 全文可分十四句,其中设问句五句:“岂信 然邪?”“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况欲深造道德者 邪?”“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以勉其学者邪?”“也” 字句两句:“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非天成也”。最后又以一个感叹句作结: “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 哉。”这些句式的大量运用,使这篇说理短 文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特别是五个设问 句,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 弊,低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 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 风神”之妙的。
《墨池记》注释及翻译
《墨池记》注释及翻译《墨池记》注释及翻译《墨池记》是曾巩的散文代表作。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墨池记》注释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墨池记朝代:宋代作者:曾巩原文: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墨池记》注释(1)临川:临川:宋朝的抚州临川郡(今江西省临川市)。
(2)隐然而高:微微地高起。
隐然:不显露的样子。
(3)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有“靠近”的意思。
(4)洼然:低深的样子。
(5)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
(6)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他是古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世称“书圣”。
苟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
著有《临川记》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城东南高坡,名曰新城。
旁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kǎi,地势高而干燥),山川如画。
今旧井及墨池犹存。
”(7)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善草书,世称“草圣”。
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dān,酷爱)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晋书·王羲之传》)(8)信然:果真如此。
(9)邪:吗,同“耶”。
(10)方:当……时。
(11)强以仕:勉强要(他)作官。
《墨池记》注释及翻译
《墨池记》注释及翻译《墨池记》注释及翻译《墨池记》是曾巩的散文代表作。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墨池记》注释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墨池记朝代:宋代作者:曾巩原文: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墨池记》注释(1)临川:临川:宋朝的抚州临川郡(今江西省临川市)。
(2)隐然而高:微微地高起。
隐然:不显露的样子。
(3)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有“靠近”的意思。
(4)洼然:低深的样子。
(5)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
(6)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他是古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世称“书圣”。
苟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
著有《临川记》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城东南高坡,名曰新城。
旁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kǎi,地势高而干燥),山川如画。
今旧井及墨池犹存。
”(7)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善草书,世称“草圣”。
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dān,酷爱)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晋书·王羲之传》)(8)信然:果真如此。
(9)邪:吗,同“耶”。
(10)方:当……时。
(11)强以仕:勉强要(他)作官。
《墨池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1/10/10
17
❖ 这篇短文的另一特点是多用设问句和感叹句。 全文可分十四句,其中设问句五句:“岂信 然邪?”“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况欲深造道德者 邪?”“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以勉其学者邪?”“也” 字句两句:“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非天成也”。最后又以一个感叹句作结: “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 哉。”这些句式的大量运用,使这篇说理短 文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特别是五个设问 句,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 弊,低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 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 风神”之妙的。
2021/10/10
2
原文及翻译
❖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 其故迹,岂信然邪?
❖ 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 道是真的吗?
2021/10/10
3
原文及翻译
❖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 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 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2021/10/10
19
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推测王先生
的用心,是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
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
遗迹呢? 2021/10/10
6
原文及翻译
❖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 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仁人庄士:有道德修养、
为人楷模的人。遗风馀思:留下来的风范,传下来 的思想。被:施及 ,这里指影响 )
❖ 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方,出 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莫非 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
《墨池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人志士,这是从他们对后人的影响来立论的。这
两点推论都极为自然,并非外加,表现了曾巩思
路的开阔,识见的高超。如果是低手写作这类碑
板文字,往往就事论事,粘着题义,不知生发、
开掘的。这是本文的第二层意思。沈德潜评本文
说:“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
之。”(《八大家文读本》卷二十八)“题
2中021/1”0/10“题外”,即分别指上述两层意思。
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推测王先生
的用心,是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
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
遗迹呢? 2021/10/10
6
原文及翻译
❖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 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仁人庄士:有道德修养、
为人楷模的人。遗风馀思:留下来的风范,传下来 的思想。被:施及 ,这里指影响 )
2021/10/10
19
2021/10/10
2
原文及翻译
❖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 其故迹,岂信然邪?
❖ 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 道是真的吗?
2021/10/10
3
原文及翻译
❖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 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 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8
【作者简介】
❖ 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
人。嘉二年(1057)进士。历任馆阁校勘、
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官至中书舍人。曾
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
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池记》文言文译文注释及鉴赏《墨池记》是由曾巩所创作的,文章思想并无新颖之处;但文中所说“深造道德”“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等等,体现了作者注意儒家道统的思想。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墨池记》的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墨池记》宋朝:曾巩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墨池记》古诗简介《墨池记》是北宋散文家曾巩的代表作品。
文章从记叙墨池遗迹人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这就使得这篇短文超出了记叙古迹的范畴,成为一篇寓意深长的“劝学篇”。
《墨池记》翻译/译文临川郡城的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
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苟伯子《临川记》里说的。
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
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
那么他能达到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
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担心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又请求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
”推测王先生的用心,是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呢?莫非也想推广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能使后人像这样尊重他;何况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了!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墨池记》注释(1)临川:临川:宋朝的抚州临川郡(今江西省临川市)。
(2)隐然而高:微微地高起。
隐然:不显露的样子。
(3)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有“靠近”的意思。
(4)洼然:低深的样子。
(5)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
(6)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他是古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世称“书圣”。
苟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
著有《临川记》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城东南高坡,名曰新城。
旁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kǎi,地势高而干燥),山川如画。
今旧井及墨池犹存。
”(7)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善草书,世称“草圣”。
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dān,酷爱)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晋书·王羲之传》)(8)信然:果真如此。
(9)邪:吗,同“耶”。
(10)方:当……时。
(11)强以仕:勉强要(他)作官。
王羲之原与王述齐名,但他轻视王述,两人感情不好。
后羲之任会稽内史时,朝廷任王述为扬州刺史,管辖会稽郡。
羲之深以为耻,称病去职,誓不再仕,从此“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12)极东方:游遍东方。
极,穷尽。
(13)出沧海:出游东海。
沧海,指东海。
(14)娱其意:使他的心情快乐。
(15)岂有:莫非。
(16)徜徉肆恣:尽情游览。
徜徉,徘徊,漫游。
肆恣,任意,尽情。
(17)休:停留。
(18)书:书法。
(19)晚乃善:到晚年才特别好。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书初不胜(不及)庾翼、郄愔(xìyìn),及其暮年方妙。
尝以章草答庾亮,而(庾)翼深叹伏。
”所能:能够达到这步。
(20)盖:大概,副词。
以精力自致者:靠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
(21)致,取得。
天成:天然生成。
(22)及:赶上。
(23)岂其学不如彼邪:是不是他们学习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呢?岂,是不是,表示揣测,副词。
学,指勤学苦练。
(24)则学固岂可以少哉: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则,那么,连词。
固,原来,本。
岂,难道,表示反问,副词。
(25)深造道德:在道德修养上深造,指在道德修养上有很高的成就。
(26)州学舍:指抚州州学的校舍。
(27)教授:官名。
宋朝在路学、府学、州学都置教授,主管学政和教育所属生员。
(28)其:指代墨池。
(29)章:通“彰”,显著。
(30)楹间:指两柱子之间的上方一般挂匾额的地方。
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31)揭:挂起,标出。
(32)推:推测。
(33)一能:一技之长,指王羲之的书法。
(34)不以废:不让它埋没。
(35)因以及乎其迹:因此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
(36)推:推广。
(37)学者:求学的人。
(38)夫: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39)尚之如此:像这样尊重他。
尚,尊重,崇尚。
(40)仁人庄士:指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
(41)遗风余思: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
余思,指后人的怀念。
余,也是“遗”的意思。
(42)被于来世:对于后世的影响。
被,影响。
(43)何如哉:会怎么样呢?这里是“那就更不用说了”的意思。
《墨池记》赏析/鉴赏《墨池记》是作者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而写的,是作者的一篇流传很广的作品。
文章从传说中王羲之墨池遗迹入笔,寥寥数语,就将墨池的地理位置及来历,交代得清楚明白,饶有生趣。
王盛题“晋王右军墨池”六字,并盛情邀约曾巩作记,就是为了借助贤人名声和遗迹,来显扬本土人文景观,宏扬本土文化意蕴。
但是,曾巩巧妙机智地借题发挥,撇下“墨池”之真假不着一言,而是重点论及王羲之本人,说明王羲之的成功取决于其后天的不懈努力,从而顺理成章的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技艺尚且如此,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应如此。
文章思想并无新颖之处;但文中所说“深造道德”“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等等,体现了作者注意儒家道统的思想。
文章也体现了作者讲求行文布局,叙事条理清楚的特点。
首段叙述墨池的处所、形状和来历,可谓简而明。
接着发为议论,先用揣测语气含糊认可“故迹”,他略记墨池的处所、形状以后,把笔锋转向探讨王羲之成功的原因,从“羲之之书晚乃善”的事实,说明一种技能的成功,是“以精力自致”的,并进而提出“深造道德”,更须努力。
最后说明写作缘由,并借“推王君之心”,提出“勉其学者”学习“仁人庄士”的写作目的。
谈书法是“题中”之意,而谈“道德”,谈“仁人庄士之遗风”永垂后世,则属“题外”之意。
全篇因物引人,由人喻理,又据理诲人,逐层深入,说理透辟而态度温和,颇见长者开导后生的儒雅气度。
文章一面叙事,一面议论。
借事立论,因小见大,言近旨远,十分切题。
文中用了不少设问句,而实际意思是在肯定,因此话说得委婉含蓄,能引人深思。
全文仅有三段,第一段的开头,不求单刀直人,起笔扣题,而是着眼于整体,落墨于大处,表面上写的全是新城,没有一个字提到墨池,其实却为我们粗线条地勾勒出墨池四周的地理环境,就像电影中的一个“全景镜头”。
接着,作者收拢视线,缩小范围,由大及小,最后才突现出墨池。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日王羲之之墨池者,苟伯子《临川记》云也。
”写到这里,题中“墨池”两字方才正式写出,又用“洼然而方以长”六个宁,勾勒出墨池的外形特征,读者眼前顿时出现了墨池本身的“特写镜头”。
这里应该提出的是:“日王羲之之墨池者”这一判断,是借古人苟伯子的口说出的,作者并不亲自道破,写法巧妙而富有情趣。
传说中的王羲之的墨池,除了临川城东一处,此外还有多处,对于临川墨池的传说是否真实可靠,作者也仅仅是转述苟伯子的《临川记》的说法。
之后用了“岂信然邪”这样一个设问句:难道这是真的吗?未加深论,这是作者写法的又一巧妙之处。
以上是文章的第一段。
从地理位置、外形特点、得名缘由三个方面,扼要介绍了临川墨池的有关情况,给人留下了清晰的整体形象。
行文曲折有致,构思精巧缜密,读来引人人胜。
“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八个宁,说明了王羲之平时学书的刻苦专一,“费尽精力”,这就为下文的即事立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
写到这里,文章似乎可以顺势发展,进人议论了。
可是作者并不急于要发表议论,而是在第二段的前半部分插进了一段回忆性的文字,追叙了王羲之的一段经历。
前四句通过王羲之不愿为官而“极东方,出沧海”,到处游览的具体行动,刻画出他厌恶浑浊官场,喜爱山水名胜,追求自在闲适生活的清高品格,同时又为引出“自休于此”作好准备;后两句“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用设问推测的语气,指出他曾到过临川一带,也就是间接解释了临川城东为什么会留下墨池遗迹的原因,补充说明了临川墨池的来历。
经过对墨池位置、形状、来历等的简要介绍,完成层层铺垫之后,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从墨池遗迹而生发出一番富有哲理的精辟论述:“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制者,非天成也。
”这几句意思是:王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达到精妙绝伦的程度。
这才能是勤学苦练得来的,决不是天生就有的。
王羲之是杰出书法家,素有“书圣”美名。
但据《晋书·王羲之传》所载,他的书法起初不比同时的书法家庾翼、郗喑高明,直到晚年才臻于精善,进人妙境。
有一次庾翼见到他用草书写的一封信,不由得大为惊叹,认为可与“草圣”张芝争胜。
这里所谓“羲之之书晚乃善”,指的就是这一历史事实。
作者紧紧抓住“晚乃善”三字,作为立论的重要依据,这就抓到了问题的根本,因而无须旁征博引,多费笔墨,只用三言两语,就顺理成章地作出了“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制者,非天成也”的正确论断,语气委婉但又十分坚定。
其论证之精警,文笔之简洁,在古代散文中也算得上乘。
为使文意进一步向纵深开阔,作者接着又用“然”字引出下文:“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后来的人没有能赶得上王羲之的,莫非他们在学习方面所下的苦功不够吗?这样看来,在学习上下的苦功是不能少的呵!更何况要在道德方面达到很高的成就呢?这一段是全文的中心,重点突出了一个“学”字。
然而作者写作的最终目的,又并非是单纯强调学习,在他看来,提高道德修养,尤其重要。
于是段末又用“深造道德”的学习尤不可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