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墨池记》全文详细翻译

合集下载

墨池记原文及翻译

墨池记原文及翻译

墨池记原文及翻译墨池记【原文】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墨池记【翻译】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

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

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

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

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

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

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

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

”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墨池记》翻译

《墨池记》翻译

《墨池记》翻译墨池记宋代:曾巩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译文临川郡城的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

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临川记》里说的。

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

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

那么他能达到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

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担心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又请求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

”推测王先生的用心,是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呢莫非也想推广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能使后人像这样尊重他;何况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了!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墨池记译文

墨池记译文

《墨池记》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凸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

新城的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的墨池。

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

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靠近此池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

难道果真如此吗? 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经遍游东方,出游东海,在山光水色中愉悦身心。

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完善精妙,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大概也是靠自己的精力去努力达到的,而不是天生所致。

但后世没有能赶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

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呢!更何况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

教授王盛害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你写一篇记。

”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推崇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而因此推及王羲之的遗迹吗?莫非还要推广他(勤学苦练)的事,来勉励那些求学的人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推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思想,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呢!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墨池记》注释及翻译

《墨池记》注释及翻译

《墨池记》注释及翻译《墨池记》注释及翻译《墨池记》是曾巩的散文代表作。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墨池记》注释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墨池记朝代:宋代作者:曾巩原文: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墨池记》注释(1)临川:临川:宋朝的抚州临川郡(今江西省临川市)。

(2)隐然而高:微微地高起。

隐然:不显露的样子。

(3)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有“靠近”的意思。

(4)洼然:低深的样子。

(5)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

(6)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他是古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世称“书圣”。

苟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

著有《临川记》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城东南高坡,名曰新城。

旁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kǎi,地势高而干燥),山川如画。

今旧井及墨池犹存。

”(7)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善草书,世称“草圣”。

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dān,酷爱)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晋书·王羲之传》)(8)信然:果真如此。

(9)邪:吗,同“耶”。

(10)方:当……时。

(11)强以仕:勉强要(他)作官。

曾巩《墨池记》注释及翻译

曾巩《墨池记》注释及翻译

曾巩《墨池记》注释及翻译曾巩《墨池记》注释及翻译《墨池记》是北宋散文家曾巩的代表作品。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曾巩《墨池记》注释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墨池记朝代:宋代作者:曾巩原文: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注释(1)临川:临川:宋朝的抚州临川郡(今江西省临川市)。

(2)隐然而高:微微地高起。

隐然:不显露的样子。

(3)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有“靠近”的意思。

(4)洼然:低深的样子。

(5)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

(6)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他是古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世称“书圣”。

苟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

著有《临川记》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城东南高坡,名曰新城。

旁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kǎi,地势高而干燥),山川如画。

今旧井及墨池犹存。

”(7)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善草书,世称“草圣”。

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dān,酷爱)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晋书·王羲之传》)(8)信然:果真如此。

(9)邪:吗,同“耶”。

(10)方:当……时。

《墨池记》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墨池记》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墨池记》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临川①之城东,有地隐然②而高,以③临④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⑤而方以长⑥,曰王羲之⑦之墨池者,荀伯子⑧《临川记》云⑨也。

羲之尝慕张芝⑩“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此为其故迹,岂(11)信然(12)邪(13)?方(14)羲之之(15)不可强以仕(16),而尝极(17)东方,出沧海(18),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19肆)恣(20),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21)善,则其所能,盖(22)亦以精力自致(23)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24)未有能及(25)者,岂其学不如彼哉?则(26)学固(27)岂可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28)也,书“晋王右军(29)墨池”之(30六)字于楹(31)间以(32)揭(33)之。

又告于巩曰:“愿(34)有记。

”惟(35)王君之心,岂(36)爱人之善(37),虽(38一)能(39)不以(40)废(41),而因以及(42)乎(43)其迹耶?其(44)亦欲推(45)其事,以勉其(46)学者邪?夫(47)人之有—能而使后人尚(48)之如此,况仁人庄士(49)之遗风余思(50)被于来世(51)者何如哉?庆历八年(52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注释]①临川:宋抚州临川郡,在今江西省临川县。

②隐然:形容景色幽深。

③以:连词,而。

④临:下临。

⑤洼然:低而深的样子。

⑥而方以长:既方又长。

“以……而……”,既……又……。

⑦王羲之,字逸少,晋代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⑧荀伯子:南朝宋时人,著有《临川记》六卷。

⑨云:所说。

⑩张芝:字伯英,东汉时人,善草书,号称“草圣”。

(11)岂:难道。

(12)信然:真的如此。

(13)邪(yé):语气词,通“耶”。

(14)方:当。

(15)之:取消原句“羲之不可强以仕”的独立性,使它充当介词“方”的宾语。

(16)强以仕:勉强(某人)去做官。

《墨池记》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墨池记》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墨池记》原文、翻译及赏析《墨池记》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墨池记》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译文临川郡城的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

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临川记》里说的。

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

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

那么他能达到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

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担心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又请求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

”推测王先生的用心,是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呢?莫非也想推广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能使后人像这样尊重他;何况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了!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墨池记文言文解释及翻译

墨池记文言文解释及翻译

原文: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翻译:在临川城东,有一片地势隐约高起,靠近溪流的地方,称为新城。

新城之上,有一个低洼而呈长方形的水池,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中记载的。

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这里临池学书,池水都因此变黑,这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如此吗?王羲之在当时不愿意被强逼做官,曾经极尽东方,穿越沧海,以山水之间的美景来愉悦自己的心情;难道他在此地徜徉自得,又曾在此地休息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达到巅峰,他之所以有如此成就,是因为他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并非天生的才能。

那么后世没有人能超越他,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学习不如他吗?那么学习难道可以少吗?何况是想要深入研究道德呢?墨池之上,现在成为了州学的舍堂。

教授王君担心它不显眼,就在柱子上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来揭示它。

他又告诉我:“希望你能写一篇记。

”我推测王君的用意,难道是喜爱人的美德,即使是一点才能也不愿废弃,因而延伸到他的事迹吗?他也是想通过这件事情来鼓励学者吗?一个人如果有一项才能,而让后人如此敬仰,那么仁人、庄士的遗风余思,流传于后世又如何呢?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曾巩《墨池记》原文及翻译

曾巩《墨池记》原文及翻译

《墨池记》是北宋散文家曾巩的代表作品。

文章从记叙墨池遗迹人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这就使得这篇短文超出了记叙古迹的范畴,成为一篇寓意深长的“劝学篇”。

墨池记作者:曾巩原文: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翻译临川郡城的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

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苟伯子《临川记》里说的。

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

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

那么他能达到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

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担心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又请求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

”推测王先生的用心,是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呢?莫非也想推广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能使后人像这样尊重他;何况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了!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墨池记》注释及翻译

《墨池记》注释及翻译

《墨池记》注释及翻译《墨池记》注释及翻译《墨池记》是曾巩的散文代表作。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墨池记》注释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墨池记朝代:宋代作者:曾巩原文: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墨池记》注释(1)临川:临川:宋朝的抚州临川郡(今江西省临川市)。

(2)隐然而高:微微地高起。

隐然:不显露的样子。

(3)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有“靠近”的意思。

(4)洼然:低深的样子。

(5)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

(6)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他是古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世称“书圣”。

苟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

著有《临川记》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城东南高坡,名曰新城。

旁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kǎi,地势高而干燥),山川如画。

今旧井及墨池犹存。

”(7)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善草书,世称“草圣”。

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dān,酷爱)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晋书·王羲之传》)(8)信然:果真如此。

(9)邪:吗,同“耶”。

(10)方:当……时。

(11)强以仕:勉强要(他)作官。

《墨池记》翻译及注释

《墨池记》翻译及注释

《墨池记》翻译及注释《墨池记》翻译及注释《墨池记》是北宋散文家曾巩的代表作品。

文章从记叙墨池遗迹人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墨池记原文: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译文临川郡城的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

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临川记》里说的。

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

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

那么他能达到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

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担心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又请求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

”推测王先生的用心,是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呢?莫非也想推广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能使后人像这样尊重他;何况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了!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墨池记》文言文翻译

《墨池记》文言文翻译

墨池记原文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那么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那么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墨池记翻译/译文临川郡城的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

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苟伯子临川记里说的。

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精神,(如今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

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

那么他能到达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获得的,并不是天生的。

但是后代没有可以赶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墨池的旁边,如今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担忧墨池不能知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又恳求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

〞推测王先生的用心,是不是喜欢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此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呢?莫非也想推广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能使后人像这样尊重他;何况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妙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了!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墨池记课文翻译

墨池记课文翻译

《墨池记》课文翻译临川城的东面,有块缓缓高起的高地,因下临溪水,名叫新城。

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方而长的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

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果真如此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曾经遍游东方,出游沧海,在山光水色之中愉悦身心,难道当他逍遥遨游自由放纵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自得其闲适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完善精妙,看来他之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大概是以自己的精力去努力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生所致。

但后世也没有赶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本来是不可缺少的啊!更何况对于想要通过不断学习,使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的人呢?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主管教育的官员王盛生怕关于墨池的事迹不显著,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字悬挂在房屋前柱子上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你写一篇记”。

我推想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推崇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把它埋没,而因此推及王羲之的遗迹吗?莫非还要推广他勤学苦练的事,来勉励那些求学的人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有道德修养、行为端庄正直的人遗留下来的风尚、思想,会怎样的影响到后世人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墨池记》课文翻译临川城的东面,有块缓缓高起的高地,因下临溪水,名叫新城。

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方而长的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

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果真如此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曾经遍游东方,出游沧海,在山光水色之中愉悦身心,难道当他逍遥遨游自由放纵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自得其闲适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完善精妙,看来他之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大概是以自己的精力去努力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生所致。

曾巩《墨池记》注释及翻译

曾巩《墨池记》注释及翻译

曾巩《墨池记》注释及翻译《墨池记》是北宋散文家曾巩的代表作品。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曾巩《墨池记》注释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墨池记朝代:宋代作者:曾巩原文: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注释(1)临川:临川:宋朝的抚州临川郡(今江西省临川市)。

(2)隐然而高:微微地高起。

隐然:不显露的样子。

(3)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有“靠近”的意思。

(4)洼然:低深的样子。

(5)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

(6)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他是古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世称“书圣”。

苟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

著有《临川记》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城东南高坡,名曰新城。

旁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kǎi,地势高而干燥),山川如画。

今旧井及墨池犹存。

”(7)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善草书,世称“草圣”。

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dān,酷爱)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晋书·王羲之传》)(8)信然:果真如此。

(9)邪:吗,同“耶”。

(10)方:当……时。

(11)强以仕:勉强要(他)作官。

《墨池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墨池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排比
文章中运用了排比句式,如“墨池 、砚台、笔、纸”等词语的连续使 用,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气势。
写作技巧
细节描写
作者通过对墨池的细节描写,如 “池水清澈”、“池边景色宜人 ”等,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墨 池的特点和功能。
情感表达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如对墨池的喜爱和怀念,使读者 更加感同身受。
结构安排
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从墨 池的历史、形态、功能等方面进 行介绍,使读者对墨池有了全面 的了解。
语言特色
生动形象
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用词简练,表达清晰,易于理 解。
富有诗意
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诗歌和典故,使文章具有 浓郁的诗意和文学色彩。
语言优美
文章的语言优美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 享受。
与《岳阳楼记》的比较
《墨池记》与《岳阳楼记》同为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但在 风格和主题上有所不同。《岳阳楼记》以写景为主,情感激 昂;而《墨池记》则以叙事为主,情感深沉。两篇文章各有 千秋,都是文学史上的珍品。
与《醉翁亭记》的比较
《墨池记》与《醉翁亭记》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和对人生的思考。《醉翁亭记》更注重写景和抒情的融合, 而《墨池记》则更注重对历史和文化的挖掘。两篇文章各有 特色,都是古代文学的瑰宝。
04 《墨池记》的影响与评价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价值
《墨池记》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的文 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艺术价值
作品中所描绘的墨池景象和人物形象,对后世的绘画、雕塑等艺术 形式产生了启发,丰富了艺术创作的素材和灵感。
思想价值
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后世的哲学、思想、文化等 领域产生了影响,成为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

曾巩《墨池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曾巩《墨池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曾巩《墨池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曾巩《墨池记》原文、译文及赏析《墨池记》原文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墨池记》译文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在溪水的旁边,名叫新城。

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

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

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

难道果真是这个样子吗?当王羲之决心不再做官的时候,他曾游遍东方各地名胜古迹,出游东海的时候,在游山玩水的时候愉悦身心。

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完善精妙,看来他之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

但后世没有能赶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花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

教授王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

”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墨池记》赏析这篇短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因小及大,小中见大,用小题目做大文章。

墨池记原文及翻译

墨池记原文及翻译

墨池记原文及翻译原文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译文临川郡城的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

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临川记》里说的。

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

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

那么他能达到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

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担心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又请求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

”推测王先生的用心,是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呢?莫非也想推广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能使后人像这样尊重他;何况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了!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墨池记文言文翻译

墨池记文言文翻译

墨池记文言文翻译原文: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译文:临川郡城的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并洼靠近溪流,叫做新城。

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临川记》里说的。

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毅址,难道是真的吗?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

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

那么他能达到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

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想心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又请求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

推测王先生的用心,是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毅迹呢?莫非也想推广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能使后人像这样尊重他;何况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毅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了!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世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墨池记》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墨池记》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墨池记
作者:曾巩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

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

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

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

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

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

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

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

”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