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记ppt
合集下载
鲁教版九上《墨池记》课件
![鲁教版九上《墨池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a57b9e0b9f3f90f76c61b89.png)
崇尚
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
仁德之人 遗传的风范
哉!庄重之士 美德,思想
பைடு நூலகம்
影响
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 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的风 范传下的思想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 人呢!
(第3段)交代作“记”缘由,应王 君盛之邀,宣传古人,勉励后学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回顾回顾
“记”是古文中一种不定体。可叙事、 写景、状物,目的在于抒发情操和抱负, 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故又称 “杂记” 。写法上大体分为两类: 一、寓情于事、景、物中。《小石潭记》 二、由事、景、物中生发出情理,卒章 显志。《游褒禅山记》
回顾回顾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 逸少。因其官至右军将军, 世称 “王右军”。 王羲之是中国最伟大的书 法艺术家之一,被后人誉 为行书天下第一,他的书 法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 风流潇洒。前人评他的笔 势“飘若浮云,矫若惊 龙”,世人称他为“书 圣” 。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除了“临池学书,池水 尽黑”的传说外,你还能说 出几个关于王羲之的故事吗?
思维拓展 你还能举出几个专心致志、勤
学苦练成就事业的名言和事例吗?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第1段)首先直接说明墨池的所在, 墨池得名的由来,接着委婉地指出墨 池为王羲之之故迹之不实,点到即止.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
好
拥有的才能
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原来
达到
学习功夫
墨池记ppt课件-全面版
![墨池记ppt课件-全面版](https://img.taocdn.com/s3/m/d6820b060912a2161579291b.png)
2、除了“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外, 出几个关于王羲之的故事吗?
3、了解了这么多通过勤学而终于成就事业 迹,你一定深有感触,请写下你的感受, 句名言或自拟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己努力上进。
只要我们坚持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或许,为了将来,为了自己的发展,我们会把一件事情想得非常透彻,对自己越来越严,要求越来越高,对任何机会都不曾错过,其 目的也只不过是不让自己随时陷入逆境与失去那种面对困难不曾屈服的精神。但有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更需要用时间持久的用心去做一件事情,让自己其中那小 小的浅浅的进步,来击破打破突破自己那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十分舒适的区域,强迫逼迫自己一刻不停的马不停蹄的一直向前走,向前看,向前进。所有的未来,都是靠脚步去 丈量。没有走,怎么知道,不可能;没有去努力,又怎么知道不能实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那不如,生活中、工作中,就让这“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 渗入我们的心灵,着心、心平气和的去体验、去察觉这一种灵魂深处的安详,侧耳聆听这仅属于我们自己生命最原始最动人的节奏。但,这种聆听,它绝不是仅限于、执着于 “我”,而是观察一种生命状态能够扩展和超脱到什么程度,也就是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深处又会是如何?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又或者,对于很多优秀的人来说,我们 奋斗了一辈子,拼搏了一辈子,也只是人家的起点。可是,这微不足道的进步,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幸福的,也是知足的,因为我们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隐隐约 约的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正把握在自己手中,并且这一切还是通过我们自己勤勤恳恳努力,去积极争取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我们坦然接受这人生的终局, 或许,这无所皈依的心灵就有了归宿,这生命中觅寻处那真正的幸福、真正的清香也就从此真正的灿烂了我们的人生。一生有多少属于我们的时光?陌上的花,落了又开了,开 了又落了。无数个岁月就这样在悄无声息的时光里静静的流逝。童年的玩伴,曾经的天真,只能在梦里回味,每回梦醒时分,总是多了很多伤感。不知不觉中,走过了青春年少, 走过了人世间风风雨雨。爱过了,恨过了,哭过了,笑过了,才渐渐明白,酸甜苦辣咸才是人生的真味!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所以,面对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顺境和逆境都学会 了坦然承受,面对突然而至的灾难多了一份从容和冷静。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只要你有足够的坚强!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只要你有足够的胸襟! 一生有多少 属于我们的时光?当你为今天的落日而感伤流泪的时候,你也将错过了明日的旭日东升;当你为过去的遗憾郁郁寡欢,患得患失的时候,你也将忽略了沿途美丽的风景,淡漠了 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旅途。波平浪静的人生太乏味,抑郁忧伤的人生少欢乐,风雨过后的彩虹最绚丽,历经磨砺的生命才丰盈而深刻。 见过了各样的人生:有的轻浮,有的踏实;有的喧哗,有的落寞;有的激扬,有的低回。肉体凡胎的我们之所以苦恼或喜悦,大都是缘于生活里的际遇沉浮,走不出个人心里的 藩篱。也许我们能挺得过物质生活的匮乏,却不能抵挡住内心的种种纠结。其实幸福和欢乐大多时候是对人对事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就是一粒小小的 沙子,也有自己精彩的乾坤。如果想到我们终有一天会灰飞烟灭,一切象风一样无影亦无踪,还去争个什么?还去抱怨什么?还要烦恼什么?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一生真的没有多少时光,何必要和生活过不去,和自己过不去呢。你在与不在,太阳每天都会照常升起;你愁与不愁,生活都将要继续。时
3、了解了这么多通过勤学而终于成就事业 迹,你一定深有感触,请写下你的感受, 句名言或自拟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己努力上进。
只要我们坚持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或许,为了将来,为了自己的发展,我们会把一件事情想得非常透彻,对自己越来越严,要求越来越高,对任何机会都不曾错过,其 目的也只不过是不让自己随时陷入逆境与失去那种面对困难不曾屈服的精神。但有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更需要用时间持久的用心去做一件事情,让自己其中那小 小的浅浅的进步,来击破打破突破自己那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十分舒适的区域,强迫逼迫自己一刻不停的马不停蹄的一直向前走,向前看,向前进。所有的未来,都是靠脚步去 丈量。没有走,怎么知道,不可能;没有去努力,又怎么知道不能实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那不如,生活中、工作中,就让这“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 渗入我们的心灵,着心、心平气和的去体验、去察觉这一种灵魂深处的安详,侧耳聆听这仅属于我们自己生命最原始最动人的节奏。但,这种聆听,它绝不是仅限于、执着于 “我”,而是观察一种生命状态能够扩展和超脱到什么程度,也就是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深处又会是如何?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又或者,对于很多优秀的人来说,我们 奋斗了一辈子,拼搏了一辈子,也只是人家的起点。可是,这微不足道的进步,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幸福的,也是知足的,因为我们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隐隐约 约的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正把握在自己手中,并且这一切还是通过我们自己勤勤恳恳努力,去积极争取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我们坦然接受这人生的终局, 或许,这无所皈依的心灵就有了归宿,这生命中觅寻处那真正的幸福、真正的清香也就从此真正的灿烂了我们的人生。一生有多少属于我们的时光?陌上的花,落了又开了,开 了又落了。无数个岁月就这样在悄无声息的时光里静静的流逝。童年的玩伴,曾经的天真,只能在梦里回味,每回梦醒时分,总是多了很多伤感。不知不觉中,走过了青春年少, 走过了人世间风风雨雨。爱过了,恨过了,哭过了,笑过了,才渐渐明白,酸甜苦辣咸才是人生的真味!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所以,面对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顺境和逆境都学会 了坦然承受,面对突然而至的灾难多了一份从容和冷静。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只要你有足够的坚强!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只要你有足够的胸襟! 一生有多少 属于我们的时光?当你为今天的落日而感伤流泪的时候,你也将错过了明日的旭日东升;当你为过去的遗憾郁郁寡欢,患得患失的时候,你也将忽略了沿途美丽的风景,淡漠了 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旅途。波平浪静的人生太乏味,抑郁忧伤的人生少欢乐,风雨过后的彩虹最绚丽,历经磨砺的生命才丰盈而深刻。 见过了各样的人生:有的轻浮,有的踏实;有的喧哗,有的落寞;有的激扬,有的低回。肉体凡胎的我们之所以苦恼或喜悦,大都是缘于生活里的际遇沉浮,走不出个人心里的 藩篱。也许我们能挺得过物质生活的匮乏,却不能抵挡住内心的种种纠结。其实幸福和欢乐大多时候是对人对事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就是一粒小小的 沙子,也有自己精彩的乾坤。如果想到我们终有一天会灰飞烟灭,一切象风一样无影亦无踪,还去争个什么?还去抱怨什么?还要烦恼什么?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一生真的没有多少时光,何必要和生活过不去,和自己过不去呢。你在与不在,太阳每天都会照常升起;你愁与不愁,生活都将要继续。时
曾巩《墨池记》优质课件
![曾巩《墨池记》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2d84df3172ded630b1cb63d.png)
曾巩《墨池记》
写作背景
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 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饮慕王羲之的盛名, 于庆历八年(1048)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 遗迹。州学教授(官名)王先生请他为“晋王右 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 写下了这篇著名散文《墨池记》。名为《墨池 记》,着眼点却不在"池“,而在于阐释成就并 非天成,要靠刻苦学习的道理,以此勉励学者 勤奋学习。文章以论为纲,以记为目,记议交 错,纲目统一,写法新颖别致,见解精警,确 是难得之佳作。
入木三分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 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 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 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 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 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 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 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 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 见解、议论的深刻。
书成换鹅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 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 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 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 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 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 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 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 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 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王羲之吃墨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长大以后,王羲 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 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 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 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 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 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 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 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 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 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 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2024版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墨池记》PPT课件
![2024版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墨池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d16b041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70.png)
知识拓展:古代散文鉴赏 与写作技巧
2024/1/28
24
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及特点
古代散文的起源与演变
从先秦诸子散文到汉代史传文学,再到唐宋古文运动,古代散文经历了漫长的发展 历程。
古代散文的特点
注重思想性、情感性和艺术性,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表现手法多样。
2024/1/28
25
古代散文鉴赏方法指导
墨池的深邃与清澈,象征着人生追求的高远与纯净。文章通过 墨池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质和卓越成就的追求。
18
墨池意象对文章主题的深化
墨池意象与文章主题的关联
文章以墨池为载体,通过对其意象的描绘和内涵的挖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 主题——勤学苦练、追求卓越。
墨池意象对读者的启示
通过对墨池意象的解读,读者可以深刻领悟到学问的博大精深和人生追求的高 远纯净,从而激励自己不断追求卓越,实现人生价值。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墨池 记》PPT课件
2024/1/28
1
目录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 墨池意象解析与象征意义
2024/1/28
2
目录
• 文章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 知识拓展:古代散文鉴赏与写作技巧
2024/1/28
3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2024/1/28
4
《墨池记》创作背景
03
墨池的传说与历史
介绍墨池的由来和相关历史,引出文章背 景。
曾巩与墨池的渊源
阐述曾巩为何写《墨池记》,以及他与墨 池的关系。
文章创作时间与地点
说明曾巩在何时何地创作此文,有助于理 解文章主题。
2024/1/28
2024/1/28
24
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及特点
古代散文的起源与演变
从先秦诸子散文到汉代史传文学,再到唐宋古文运动,古代散文经历了漫长的发展 历程。
古代散文的特点
注重思想性、情感性和艺术性,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表现手法多样。
2024/1/28
25
古代散文鉴赏方法指导
墨池的深邃与清澈,象征着人生追求的高远与纯净。文章通过 墨池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质和卓越成就的追求。
18
墨池意象对文章主题的深化
墨池意象与文章主题的关联
文章以墨池为载体,通过对其意象的描绘和内涵的挖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 主题——勤学苦练、追求卓越。
墨池意象对读者的启示
通过对墨池意象的解读,读者可以深刻领悟到学问的博大精深和人生追求的高 远纯净,从而激励自己不断追求卓越,实现人生价值。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墨池 记》PPT课件
2024/1/28
1
目录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 墨池意象解析与象征意义
2024/1/28
2
目录
• 文章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 知识拓展:古代散文鉴赏与写作技巧
2024/1/28
3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2024/1/28
4
《墨池记》创作背景
03
墨池的传说与历史
介绍墨池的由来和相关历史,引出文章背 景。
曾巩与墨池的渊源
阐述曾巩为何写《墨池记》,以及他与墨 池的关系。
文章创作时间与地点
说明曾巩在何时何地创作此文,有助于理 解文章主题。
2024/1/28
《墨池记》精品ppt课件
![《墨池记》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dae74cdfab069dc502201f2.png)
成”。 阐明了任何成就的 取得都要依靠勤
学苦练的道理。
勉励人们刻苦 学习,提高道 德修养。
延伸拓展
你还能举出几个专心致志、勤 学苦练成就事业的名言和事例吗?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 愈)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天才出于勤奋。 (高尔基)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 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 被湮没无闻,就写 下“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 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 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 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 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 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 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 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 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 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译 文:
•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隐约突起的 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 上面,有一处低洼的长方形水池, 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苟 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 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也 在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洗笔洗 砚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 真的是这回事吗?
• 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 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 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邀游尽情 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 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 他 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 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赋所致。但后 世没有能比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 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 的功夫怎么可以少用呢!更何况对于想要 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记》原文翻译及赏析PPT课件
![《墨池记》原文翻译及赏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d7f0c6b6529647d26285253.png)
原文及翻译
❖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 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 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 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 乎其迹邪?
❖ 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 王盛先生担心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 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又请求 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推测王先生 的用心,是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 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 遗迹呢?
❖ 这篇短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因小及大,小中见大, 用小题目做大文章。题目是为墨池作记,据说这 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涤笔砚之池,但实际上, 传为王羲之墨池旧迹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 从曾巩此文“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的语气来 看,他对临川墨池是否确为王羲之的真迹,也是 抱着怀疑态度的。因此,他略记墨池的处所、形 状以后,把笔锋转向探讨王羲之成功的原因: “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也就是说, 并非“天成”,而是后天勤学苦练的结果。这是 本文的第一层意思。这层意思紧紧扣住“墨池” 题意,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 这篇短文的另一特点是多用设问句和感叹句。 全文可分十四句,其中设问句五句:“岂信 然邪?”“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况欲深造 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以勉 其学者邪?”“也”字句两句:“荀伯子《临 川记》云也”,“非天成也”。最后又以一 个感叹句作结:“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这些句式的大量运用, 使这篇说理短文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特 别是五个设问句,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 免一泻无余之弊,低徊吟诵,玩索不尽。前 人以“欧曾”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 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
赏析一
❖ 而《墨池记》用于记"池"的文字较少,议论文 字却很多。它不是在记叙之后再发议论,而 是记事、议论错杂使用,浑然一体。尽管议 多于记,却无断线风韵,游离意脉之弊,读 来觉得自然天成。可以说《墨池记》脱尽了 他人窠臼,辟出了自家蹊径。
墨池记 ppt(河大版)PPT优选课件
![墨池记 ppt(河大版)PPT优选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d00f222dd88d0d232d46aa4.png)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
突起的高地 而
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
低而深 而
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
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
仰慕
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
是
难道是真的吗 当
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
勉强 做官
遍游
快乐
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
谢谢您的聆听与观看
THANK YOU FOR YOUR GUIDANCE.
感谢阅读!为了方便学习和使用,本文档的内容可以在下载后随意修改,调整和打印。欢迎下载!
汇报人:XXX 日期:20XX年XX月XX日
解题之二:关于曾巩
曾巩(1019-1083),字子固。 北宋散文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 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 “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 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曾巩 的文章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南宋朱熹“爱其 词严而理正,居尝诵习”。明代唐宋派散文家 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清代的桐城 派方苞、刘大槐、姚鼐和钱鲁斯等人都把他的 文章奉为圭臬。
题目:《墨池记 》 学科:语文 年级:初四 制作:常焕玲
墨 曾池 巩记
王 羲 之 书 法 欣 赏Fra bibliotek解题之一:关于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 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 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 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 “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 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 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 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 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 度。
墨池记.ppt11
![墨池记.ppt11](https://img.taocdn.com/s3/m/d9d191f66294dd88d0d26b1a.png)
有道德修养、 为人楷模的人 留下来的风范, 传下来的思想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 害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 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 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 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 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 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 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 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 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 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 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 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 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 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 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 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指王羲之
同“彰” 显著 标明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 厅堂 前部 的柱 子 因而 爱及 到他 的遗 迹吗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 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 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 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来自其故迹, 岂信然邪? 方而长,就
难道是真的吗? 是长方形
低陷的样子
缓缓高起的样子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缓缓高起的高地,下临溪 水,名叫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 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 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 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 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
4、对文中州学教授王盛题字并请作者作记的 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提高景点的知名度,招揽更多游客。 B、借表彰、推广王羲之勤学苦练的精神,来 劝勉州学学生刻苦读书。 C、附庸风雅,借曾巩的才气抬高自己的声望。 D、仰慕王羲之,不想让他的遗迹默默无闻于 民间。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 害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 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 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 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 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 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 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 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 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 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 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 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 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 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 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 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指王羲之
同“彰” 显著 标明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 厅堂 前部 的柱 子 因而 爱及 到他 的遗 迹吗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 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 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 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来自其故迹, 岂信然邪? 方而长,就
难道是真的吗? 是长方形
低陷的样子
缓缓高起的样子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缓缓高起的高地,下临溪 水,名叫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 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 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 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 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
4、对文中州学教授王盛题字并请作者作记的 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提高景点的知名度,招揽更多游客。 B、借表彰、推广王羲之勤学苦练的精神,来 劝勉州学学生刻苦读书。 C、附庸风雅,借曾巩的才气抬高自己的声望。 D、仰慕王羲之,不想让他的遗迹默默无闻于 民间。
墨池记ppt课件-正式完美版
![墨池记ppt课件-正式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14e0722d6bd97f192379e925.png)
2、除了“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外, 出几个关于王羲之的故事吗?
3、了解了这么多通过勤学而终于成就事业 迹,你一定深有感触,请写下你的感受, 句名言或自拟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己努力上进。
池墨记
曾巩
制作人:古田五中江速灿
学习要求
1.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2.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3.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导入新课
王羲之是中国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 后人誉为行书天下第一,他的书法线条 流水,字体风流潇洒。前人评他的笔势 浮云,矫若惊龙”,世人称他为“书圣” 是天生如此,还是别有决窍?今天我们 巩的 《墨池记》,解开我们的疑惑。
省临沂市),幼时在洗砚池畔苦练 他博采众家,务精诸体,因创妍美 新体享誉中外,被后人尊称为“书 临沂市现存有洗砚池、晒书台等遗
王羲之的书法
听 朗 读 , 背 诵 文 章
小组活动一,利用工具书,翻译 小组活动二,理解文章并且写出
理解 文段的含义
第一段首先直接说明墨池的所在,接着指出古迹 后强调不由天成,而须“以精力自致”由物及人, ,发人深省。
关于墨池的记载
除荀伯子《临川记》中有王羲之墨池的 浙江省永嘉县积谷山中也有一个水池, 有米芾所题“墨池”二字,庐门归宗寺 王羲之的洗墨池,此外湖北蕲水(蕲春 带)等地亦有类似遗迹。这些遗迹有些 人的附会,但也可见人们对王羲之勤奋 钦佩和仰慕之情。
王羲之与墨池
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 公元303年生于琅琊(
曾巩简介
曾巩,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今属 人,杰出文学家。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 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 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通判越 齐、襄、洪、福、明、亳诸州。丰五年 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府,享年六十五岁 其为“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 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出贡献,被归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元丰类稿》,《隆平集》等传世。
3、了解了这么多通过勤学而终于成就事业 迹,你一定深有感触,请写下你的感受, 句名言或自拟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己努力上进。
池墨记
曾巩
制作人:古田五中江速灿
学习要求
1.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2.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3.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导入新课
王羲之是中国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 后人誉为行书天下第一,他的书法线条 流水,字体风流潇洒。前人评他的笔势 浮云,矫若惊龙”,世人称他为“书圣” 是天生如此,还是别有决窍?今天我们 巩的 《墨池记》,解开我们的疑惑。
省临沂市),幼时在洗砚池畔苦练 他博采众家,务精诸体,因创妍美 新体享誉中外,被后人尊称为“书 临沂市现存有洗砚池、晒书台等遗
王羲之的书法
听 朗 读 , 背 诵 文 章
小组活动一,利用工具书,翻译 小组活动二,理解文章并且写出
理解 文段的含义
第一段首先直接说明墨池的所在,接着指出古迹 后强调不由天成,而须“以精力自致”由物及人, ,发人深省。
关于墨池的记载
除荀伯子《临川记》中有王羲之墨池的 浙江省永嘉县积谷山中也有一个水池, 有米芾所题“墨池”二字,庐门归宗寺 王羲之的洗墨池,此外湖北蕲水(蕲春 带)等地亦有类似遗迹。这些遗迹有些 人的附会,但也可见人们对王羲之勤奋 钦佩和仰慕之情。
王羲之与墨池
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 公元303年生于琅琊(
曾巩简介
曾巩,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今属 人,杰出文学家。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 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 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通判越 齐、襄、洪、福、明、亳诸州。丰五年 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府,享年六十五岁 其为“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 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出贡献,被归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元丰类稿》,《隆平集》等传世。
《墨池记》 精品PPT课件
![《墨池记》 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727301567ec102de2bd899e.png)
推及
书法 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
写
能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专长,擅长
能够
你觉得文中还有哪些 重要的字词句要提醒大家 注意的?
听读课文
要求: 在读准字音、读清 句读的基础上,进 一步体会朗读的节 奏和作者的感情。
整体感知
记是古文中一种不定体。叙事、 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 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 对某些问题的观点。想一想全文的中 心意思是什么?
成”。 阐明了任何成就的 取得都要依靠勤
学苦练的道理。
勉励人们刻苦 学习,提高道 德修养。
延伸拓展
你还能举出几个专心致志、勤 学苦练成就事业的名言和事例吗?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 愈)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天才出于勤奋。 (高尔基)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译 文:
•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隐约突起的 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 上面,有一处低洼的长方形水池, 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苟 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 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也 在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洗笔洗 砚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 真的是这回事吗?
• 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 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 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邀游尽情 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 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 他 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 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赋所致。但后 世没有能比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 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 的功夫怎么可以少用呢!更何况对于想要 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记ppt可用共50页
![墨池记ppt可用共50页](https://img.taocdn.com/s3/m/74bb16b91eb91a37f0115ccb.png)
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END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EN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大显身手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勉强做官。 ②被于来世: 影响到后世。 ③尝极东方: 曾经遍游东方。 ④深造道德: 不断学习,使品德达到很高的
①强以仕:
境界。
四、大显身手
3.填空:
(1)王羲之,字_______,临沂人, 晋 代著名书法家。后人评他 的笔势说 _____ 矫若惊龙 “飘若浮云 _______, _________ ”,并称他为 书圣 “______________ ”。 子固 (2)曾巩,字_______ ,唐宋八大家之一, 元丰类稿 著有《_______ 》
的成分居多,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 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说一说 本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本文的写作主旨是 什么? 明确: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 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 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 此,目的是鼓励人们勤学苦练,努力向上。
布置作业
2.关于墨池
墨池,写字时供 洗笔洗砚的水池。 文中所记墨池在江 西临川,相传为晋 朝大书法家王羲之 学习书法的墨地遗 迹。
3.王羲之
公元303年 生于琅琊(今山东省临沂 市),幼时在洗砚池畔苦 练书法。他博采众家,务 精诸体,因创妍美流变的 新体享誉中外,被后人尊 称为“书圣”。临沂市现 存有洗砚池、晒书台等遗 迹。
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 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 练取得的(“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 也。”)。
问题探究
2、“羲之之书晚乃善”这说明了什么?后世
之人不如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他一辈子都在刻苦努力。后世 之人不如他的原因是不如他勤奋。
问题探究
拓展延伸
你还能举出几个专心致志、勤学苦练、成就
事业的名言吗?
有关勤学的名言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品味特色
2.鲜明突出的中心。 本文是一篇杂记,但杂而不乱。结构严谨,章法细密,条理 分明,层层相生。文章先由墨池故迹推出人的能力是靠“以 精力自致”,并非“天成”的结论,再从学不可少,推出要 深造道德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后又从王教授求文想到“虽 一能不以废”,又从人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推出 “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对后世影响会更大。文章边叙边议, 层层生发,纵横开合,曲折尽意。如关于王羲之的墨池,大 概在当时就已不止一处,作者既为临川墨池作记,据此考据 一番,也是符合“记”这种体裁的写法的。但是作者只用 “岂信然邪”一笔带过,不去节外生枝,而是顺此引导人们 去推究王羲之是否只是在“倘佯肆恣”之余才练习书法的, 然后一语中的地说明道理。从全文看来,记事是次、是略, 说理是主、是详。道理虽然因事而发,但说理是目的,记事 是手段,这样安排结构,文章的主题显得鲜明突出。
墨池之上,今为洲学舍。教授王君盛恐
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
间以揭之,以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 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 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 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 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五、整体感知
2、自由朗读课文。
五、整体感知
3、同桌合作,疏通文意。
五、整体感知
4、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习“记”的知识。
(2)归纳各段层次内容。
学习“记”的知识
记是古文中一种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
的成分居多,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 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
归纳各段层次内容
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 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 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 “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 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 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着又发议 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 到“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 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最后,交代写作 时间、作者,属于“记”这种文体的固定体例。
阐明了任何成就 的取得都要依靠 勤学苦练的道理。
勉励人们刻苦学习, 提高道德修养。
人、事
(先叙)
道 理
(后议)
总结:
本文通过记述墨池的位置、地形,及王羲之 临池学书,水尽黑的故事,告诉人们要想有 所成就,学习就要刻苦,修养道德更要刻苦。
墨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
自古以来,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广为流传。
利用课余时间每人收集 2 ~ 3 则,然后准备参
加班上的交流会。
再见
品味特色
1.以小见大的构思。 这是一篇杂记,作者由墨池的一个传说,引发学习 必须勤学苦练的道理;再由学习书法推及到道德修 养;最后又由“人之有一能”尚未后人追思不已, 推及“仁人庄士之遗风遗思”必将永远影响后世。 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本文题 目不大,但文章紧扣“墨池”这个中心,通过王羲 之墨池的具体事例来阐明道理,生发广,开拓深, 文章中心突出,不生枝蔓而内容丰富,收到以小见 大的效果。
3、作者由学习书法要勤奋推论到修养道德,
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明确:告诉人们学习要勤奋,修养道德更要 刻苦,这就是作者的观点。
问题探究
4.抚州学官王盛邀曾巩为墨池作记,目
的是什么 ? ( 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右军
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 用王羲之勤学苦练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于”)。
问题探究
5、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 中画记出这些设问句,并反复诵读, 体会它们在文 中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 ①“岂信然邪”; 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③ “岂其学不如彼邪”;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⑤“而因以及乎其迹邪”;⑥“以勉其学者邪”。 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 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 有怀疑态度(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 等多处)。 ② 用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 醉于游山玩水。 ③ 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 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起提示、启发 的作用。⑤⑥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 气。
逸少
五、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 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 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 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 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 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 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 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 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 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二、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 旨。 2.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3.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 中获得教益。
三、走进新课
1.关于作者 曾巩(1019—1083)字 子固,北宋南丰(今 江西省南丰县)人。 曾巩聪敏好学,十二 岁即能著文立论,受 到欧阳修的器重。嘉 祐二年举进土,先后 在地方和朝廷做过官。 他也是北宋著名的散 文家,名列于唐宋八 大家。
墨池记
曾巩
一、情境导入——王羲之吃墨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长大以后,王羲 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 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 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 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 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 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 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 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 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 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 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六、拓展延伸
你还能举出几个专心致志、勤学苦练、成就 事业的事例吗? 悬梁刺股(孙敬、苏秦) 囊萤映雪(车胤、 孙康) 凿壁偷光(匡衡)韦编三绝(孔 子) 闻鸡起舞(祖逖) 程门立雪(杨 时) 磨杵成针(李白)
七、课堂小结
本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加以
总结。
记述墨池遗迹
书法达于精妙的境 界,是“以精力自 致”,非“天成”。
品味特色
3平实含蓄的语言。 《墨池记》是曾巩杂记中的佳作,也是他散文创作 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了其文从容平实、委婉严 谨的风格特色,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沈德潜评此文 说:“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之语 言精练自然,笔调委婉有致。一篇不足四百字的短 文,有叙事,有议论,内容丰富,得益于其语言之 精练;文章不重辞藻雕饰,显示出平实、自然的作 风;多用诘问语气,但却不大声色,多以测度语气 出之,给人纡徐从容,一唱三叹之感,使得文章亦 婉转含蓄,富有启发性。
品味特色
4.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 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 非“天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励人们 勤学苦练,努力向上。 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 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其中“临池 学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接 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 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 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 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 着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 士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 明确:本文是曾巩在庆历八年(1048年)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君之请 而作。文章从墨池落笔,点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 “以精力自致”,而并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要深造道德,更应该 坚持刻苦学习。 全文把介绍古迹人物和记事议论结合在一起,借事立论,内容精警, 用小题目写出了严肃郑重的大主旨,却又写得生动、灵活、简洁、明快, 充分体现了曾巩行文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