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实施方案(最新分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基础性课程、拓展性实施方案
(最新分享2篇)
篇1.小学基础性课程实施方案
篇2.小学拓展性课程实施方案
篇1:小学基础性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小学学校校舍教室宽敞,场地充裕,具有比较先进的教学设施,为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提供了较好的硬件保障,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外部环境。

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积极发掘教育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确立“健康第一”的发展理念,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校课程管理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是把教育目标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桥梁,是培养目标的载体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手段,是学校教育教学
活动的依据。

因此,课程设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新课程设置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认真研究课程设置方案,进一步提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并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加强管理,科学设置各类课程
1、健全机构,完善制度
⑴成立由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教师参加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实验工作中的核心、示范与指导作用。

⑵认真做好集中备课,与培训、反思、研究结合起来,并作为一项制度规定下来,保证每个教师都参与进来;同时加强基础性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并积极推广本校或外地的先进经验。

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新课改工作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定期开展经验交流,案例研讨和阶段评估等活动。

结合新教材做好典型课的示范教学及讲座。

(4)建立课改实验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分析研
究问题,规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建立教学研讨制度。

2、课题带动,科研推动
采用“培训、实践、科研”三结合的实验工作方式。

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新课程教学工作研讨会或经验交流会,对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教学方式的变革,评价体系和考试制度的改革,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等问题广泛开展专题研讨,分析讨论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研究落实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三、具体措施
1、师资培训。

“先培训后上岗二课改工作中教师观念的变革是最重要的,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要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

制定校级培训方案。

培训内容:
①小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②新课程编写的新理念等;
③新教材的使用及教法;
④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
⑤新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

培训形式:专题讲座、参与式活动、讨论、座谈等。

2、教学研讨。

教师教学理念的真实体现在课堂,开展多种
形式的课堂研究活动无疑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I)集体备课。

重点探索教材教法,新课程教学设计。

(2)公开教学。

上示范课,对比课、重点探究基础性课程课堂教学实施,新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

(3)教学活动评比。

优质课评比、课改案例、优秀教学设计等评比活动,重点探索高效的基础性课程课堂教学,及时总结推广课改中的经验。

3、优化管理和研究机制。

(1)建立学校课改领导工作制度: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学校课改实验的组织、管理、协调和实施工作。

(2)建立实验研究制度,加强集体备课,每两周开展一次课程、教材与教法研讨活动。

(3)及时充实、提高课程实施条件,包括教师、教具及各种设施设备的选择、提供与扩充。

(4)组织教师在职培训,结合开展新课程“四优”评比活动:优秀实验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优秀课件评比,促进教师的成长,提高课程的实施水平。

<5>制定关于教学与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的规章制度,并能
切实指导这些评价工作。

篇2:小学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
一背景分析
**小学自开展“课程建设试点”以来,积极开发和探索拓展型课程,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开发开设课程。

学校为新建小学,学生人数少,校舍教室宽敞,场地充裕,具有比较先进的教学设施,为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提供了较好的硬件保障,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外部环境。

(一)前期实施情况
在课程理念上,秉承“发展”这一核心思想,始终坚持“关注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全校自上而下达成共识,在课程建设的进程中坚持“三个温馨”一一温馨的课程设置、温馨的师生关系、温馨的教学方法。

在师资建设中,以建设一支“可敬、可信、可亲、可学”教师队伍为目标,开展有目的系统性的校本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在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中,本着以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能力发展为目标,积极投入实践之中。

学校深入挖掘校内外现有教育资源,联动社区、发动家长共同参与课程的建设,学校结合两纲教育、学科教育、体育活动、科技教育、艺术教育等,鼓励和动员老师开发、整理和实践拓展型课程。

(二)推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1、在推动各项资源服务学校课程上,随意性较大,尚未形成有目的有系统的课程,特别是“聪明堂”课程。

完全依赖于家长的参与,学校缺少系统的安排和梳理。

2、在拓展课程的执行上,由于学校年轻教师众多,骨干型教师缺乏。

青年教师们缺乏独立设计教学的能力。

存在目标不明晰、设计不合理、评价不确切,有待进一步提高。

3、要进一步重视拓展型课程的校本教研,让每个老师明晰拓展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评价要求,并且加强教学交流,上好拓展型课程的示范课。

二、课程目标
1、课程要关注学生的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

2、课程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课程要有综合性,注重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的内容,更应该拓宽实践的方式,加强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4、课程要尽力拓展学习的实践和空间,让学生的兴趣和个
性得到发挥和施展。

三、课程内容
根据学校“课程方案”,学校的拓展型课程分为二大类,六大块。

课程包含了兴趣、体育、社会实践、学科拓展、两纲教育等方面内容。

力求让学生在一个更广阔的课程结构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丰富经历。

两大类指:限定拓展和非限定拓展。

六大块指:快乐课程、德育活动、故事妈妈、聪明堂、才艺社、主题周。

以下作相应阐述说明:(一)快乐课程
1.目标:快乐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上的拓展和提高,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综合性学科拓展。

旨在补充和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内容:
(1)快乐阅读:分为两种学习模式:其一,在小班化学习中心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其二,根据年级,选择不同题材的例文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2)快乐思维:分为两大主题,其中一类为动手操作课程——全景思维。

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摆弄玩具的同时思考和学习思维的方法;另一类为思维训练,在有趣的思维解题过程中,体
验数学乐趣,拓展课内外知识,让孩子的思维更敏捷。

(3)快乐英语:以各种精心设计的语言交际活动,让学生体验英语交流的乐趣。

(二)故事妈妈课程:
1.目标:利用
2.内容:我和社会
我和自我
(三)德育活动:
1.目标:为更好
2.内容:德:
能:
一年级:“我是小学生我是**”主题德育活动。

二年级:
(四)聪明堂:
1.目标:依托家长、社区、博物馆等丰富课程资源,把辅导员请进来,开设讲座、指导等;带孩子们走出去进行参观、实践等。

以此来开拓孩子们的视野,锻炼他们的能力,同时也是让学生对各行各业有所了解,从小树立他们的职业观念。

2.内容:每学期依据家长志愿者的实际情况,结合博物馆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做好妥善的安排。

内容可以是文学、科技、
艺术、社会礼仪等各个方面。

3.形式:讲座式:同时开设多个内容的讲座,可以由学生自行选择,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选择。

培训班式:让学生参与体验,教会学生一项本领,一种技能。

博物馆课程:系统地安排和推荐博物馆、艺术馆等基地参观课程。

社会实践:走出校园进行考察、学习,并在实践体验中锻炼能力,培育品德。

(五)才艺社
1.目标:这是自主拓展课程,要求学生自主选择
4.内容:目前建立五大社团:美劳社、语言社、益智社、健身社、音乐社,共18项科目。

每学期根据开设情况做出相应调整,删减或增设科目。

科目数量与学生数比要大于6%。

(六)主题周:
1.目标:开展一阶段主题式活动,通过组织各种比赛,展示活动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发展学生综合动用知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

2.内容:主题周内容有:语文周、数学周、英语周、艺术周、健身周、科技周,分别在一学年内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实施,活动内容要紧密结合生活,根据各年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特点,
设计相应的活动内容。

四.课程安排
插入表格(课程计划)
(主题周安排)
五.课程实施
1.各拓展型课程指定科目方案,明确课程目的,课程内容及安排,以及课程评价方法。

2.学校课程领导小组对实施方法进行审核,确保课程内容具有可操作性,符合课程目标。

3.规范常规管理,建立健全扣应的拓展课教学管理制度,落实日常巡视,听课研讨等工作,落实专课专用。

4.学生在对拓展课程的选择上自主选择,汇总统筹的做法,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个性要求。

5.教师任教拓展课程采取排聘结合,各展所长,充分展示教师特长,促进专业素养的提高。

6.加强校本培训,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程方案。

六.课程评价
(一)对教师的评价
1.评价内容:教师的设计能力和目标意识,教学内容的科学
性、时代性、层次性和综合性。

实施过程中的情况以及最终的目标达成度。

2.评价主体:实行学校评价,教师自评,学生评价,三合一的方式。

3.评价方式:通过问卷,常规检查,自评,座谈,听课等方法了解实施过程和效果。

(二)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的创新、成展等能力的提高程度。

评价主体: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和社会人士评价。

评价方法:
①学生自评、互评在拓展学习中的学习态度、合作表现、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老师观察学生活动过程,记录活动情况,组织展示活动,交流学习成果。

③家长和社区志愿者对学生整体表现和能力反映给予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