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伯《中级宏观经济学》(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生产率、产出和就业【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伯《中级宏观经济学》(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生产
率、产出和就业【圣才出品】
第3章生产率、产出和就业
一、复习题
1.生产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引起一国生产函数随时间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要了解一国所能实现的产出,除了生产函数,还需知道哪些因素?
答:(1)生产函数描述了资本和劳动的使用效率,它表明了任意给定资本和劳动投入量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其一般形式为:()
=,
Y AF K N
式中,Y为给定时期内的实际产出,A为衡量整体生产率的系数,K为资本存量,N 为给定时期内的工人数,F为产出Y与资本K和劳动N的函数关系。
(2)供给冲击或生产率冲击导致经济体生产函数的变化。
一个正向的或有利的供给冲击会增加既定资本和劳动条件下的产出。
一个负向的或不利的供给冲击会降低各资本与劳动组合下的产出。
在现实世界中,供给冲击包括天气变化、使效率提高的管理技术改善和创新、政府管制的变化。
此外,供给冲击还包括资本和劳动以外的其他投入要素的变化,这些变化同样会影响产出。
(3)除了生产函数,还需要知道经济体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2.生产函数曲线是向上倾斜的,但其斜率随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降低。
对于生产函数的这些特性,请给出经济解释。
答:生产函数曲线向上倾向意味着任意额外投入的资本或劳动都会使得产出增加。
生产函数曲线的斜率随着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降低反映了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因为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生产函数曲线的斜率,资本的边际产量随着资本增加而下降,从而使得斜率随着资本投入增加而降低。
给定劳动投入数量,随着资本的增加,额外
的资本增加所带来的产出增加越来越小。
3.资本的边际产量(MPK)的定义是什么?如何解释MPK曲线的形状?
答:(1)资本的边际产量指每单位资本存量的增加引起的产出增加。
由于的资本
K?
增加引起了的产出增加,单位资本的产出增加为,因此资本的边际产量为Y?/Y K。
/Y K
(2)MPK曲线可以利用生产函数曲线表示出来,给定劳动投入水平下,标出不同的资本投入带来的不同产出,就得到生产函数曲线,而MPK就是生产函数曲线的斜率。
由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递减,因此MPK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资本的边际产量随资本增加而下降。
这是因为:当资本存量较低时,很多工人使用一台机器,因此资本增加带来的收益巨大;当资本存量较高时,员工已经有充分的资源可以使用,因此增加资本带来的收益较少。
4.当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名义工资时,厂商雇用的劳动数量使其能实现利润最大化,请对此作出解释。
如何用实际量的形式来表示这一利润最大化条件?
答:(1)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度量了额外雇用一单位工人所带来的产出收益,而名义工资就是雇用该工人的成本。
将成本和收益相比
较,只要边际产品收益大于名义工资,厂商就愿意雇用额外的工人,因为这样做能使它的利润增加。
当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人的名义工资时,利润达到最大。
(2)用实际量的形式来说明利润最大化: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乘以产品价格,名义工资等于实际工资乘以产品价格。
因此可得,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实际工资。
5.MPN曲线的定义是什么?MPN曲线与生产函数曲线有何关系?MPN曲线与劳动需求曲线又有何关系?
答:(1)MPN曲线表示每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产出。
(2)与资本的边际产量相似,当就业发生微小变化时,MPN可以用与描述劳动与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曲线相切的直线的斜率表示。
(3)MPN曲线与劳动需求曲线相关的原因在于:企业雇用工人的数量取决于实际工资与劳动边际产量相等时的劳动投入数量,因此劳动的需求曲线等同于MPN曲线。
但两者纵轴表示的意义不同,劳动需求曲线的纵轴表示实际工资,而MPN曲线的纵轴表示劳动的边际产量。
6.为什么实际工资的暂时性提高导致劳动供给量增加,而实际工资的持久性提高则导致劳动供给量减少?试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概念加以解释。
答:(1)实际工资上涨从两方面影响劳动供给决策。
①实际工资上涨使额外工作1小时的收益增加,因此工人会趋向于提供更多的劳动。
随实际工资上涨,工人会提供更多的劳动,劳动供给量增加,这种趋势被称为实际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
②实际工资增加使工人变得更加富有,因为相同数量的劳动给他们带来的实际收入变多了。
变得富裕的人们有能力享受更多的闲暇,结果,劳动供给减少。
实际工资增加后,人们变得更富有,从而减少劳动供给量,这种趋势被称为实际工资提高的收入效应。
劳动供给的增减取决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相对大小。
(2)暂时性的实际工资增加使劳动供给总量增加,这是因为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较小是因为暂时性的工资增加并不会使工人的收入增加太多,所以工人不会减少
工作时间。
因此,如果一段时间内劳动的回报增加,人们会利用这个机会多工作。
(3)持久性的实际工资增加使劳动供给总量减少,是因为对于长期的实际工资上涨,收入效应要强于替代效应,如果持久性的工资上涨使工人生活得更好,工人当然会减少工作。
这两种效用的作用大小依赖于个人的家庭状况和税率。
7.劳动总供给曲线说明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引起劳动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有哪些?
答:(1)劳动总供给曲线说明了劳动总供给与当期实际工资之间的关系。
(2)引起劳动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包括:财富、预期未来的实际工资、国家的适龄工作人口以及由社会、法律环境导致的劳动参与率的改变。
财富的增加和预期未来的实际工资增加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适龄工作人口增加以及劳动参与率的增加使得劳动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8.充分就业产出的定义是什么?劳动供给增加对充分就业产出有何影响?有利的供给冲击对充分就业产出有何影响?
答:(1)充分就业产出,是工资和价格充分调整后经济体中的厂商所提供的产量,
Y
有时也被称为潜在产出。
在劳动市场的古典模型中,劳动市场均衡时,产出达到潜在产出水平。
(2)劳动供给增加,市场上可得的劳动投入越多,从而充分就业产出增加。
(3)当一个有利的供给冲击发生,同样的劳动力和资本数量生产
更多的产出,因此充分就业产出增加。
另外,有利的供给冲击使得在任一真实工资水平下的劳动需求增加,从而导致劳动市场上的均衡数量增加,潜在产出水平也增加。
9.本章所讨论的劳动市场的古典模型无助于我们研究失业,为什么?
答:劳动市场的古典模型以供给需求分析为基础,这对研究一个经济体的工资率、就业水平以及这些变量与产出和生产率的关系非常有用。
但是,该劳动市场模型建立在很强的假设之上,模型的推论是失业率为0,即当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所有愿意工作的工人在现行工资下都能找到工作。
但是,在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位想工作的人都能得到工作,而是总会有失业情况存在。
存在失业就意味着在任何时候,社会中所有的劳动资源并非都积极地参与到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
因此,劳动市场的古典模型无助于研究失业。
10.给出如下术语的定义:劳动力、失业率、参与率和就业率。
答:(1)劳动力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就业者是指在过去的一周从事全职或者兼职工作(或者处于工作中的休假状态,无论是病假还是度假)的劳动者。
失业者是指在过去的一周没有工作,但最近的四周内在寻找工作的劳动者。
(2)失业率是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重。
(3)参与率是劳动力人口占成年人口的比重。
(4)就业率是就业人口占成年人口的比重。
11.失业期和持续时间的定义是什么?关于失业期,两个看似矛盾的事实是什么?为什么这两个事实实际上并不矛盾?
答:(1)失业期是指某人处于连续失业的时期。
失业期持续的时间长短被称为持续时间。
(2)两个看似矛盾的事实是:
①大多数失业期持续的时间都较短,大约在两个月以内。
②在某一既定时期中处于失业状态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失业期。
(3)事实上并不矛盾的原因
经济中大部分人的失业期较短,而少部分人的失业期较长,是调和该矛盾的主要原因。
由任意给定的对失业者进行调查的数据中可知,较长失业期的人所面临的平均失业持续时间较长。
假设某经济体内的劳动力为100,每月初有2名工人失业而且失业持续一个月,一个月后失业者重新找到工作。
另外,还假设每年初有4名工人失业并且失业持续一整年。
在这个例子中,一年中共有28个失业期:其中有24个失业期持续了一个月,4个失业期持续了一年。
24与28的比值等于86%,因此有86%的失业期持续了仅仅一个月,这与第1种说法一致:多数失业期都较短。
在某一既定时期上,假定3月15日失业人数为6人:其中2人从3月1日开始失业,4人从2月1日开始失业并持续一年。
4比6等于67%,因此3月15日失业的工人中有67%持续失业一年,这与第2种说法一致:在某一既定时期中,处于失业状态的工人大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失业期。
12.摩擦性失业的定义是什么?为什么运行良好的经济体也可能存在一定数量的摩擦性失业?
答:(1)由于工人寻找合适的工作、厂商寻找适合的工人而引起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2)劳动市场的一个特征是工人和厂商都进行了大量的搜寻:失业者寻找合适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