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悲喜交加的“水政治”

合集下载

秦岭--淮河线

秦岭--淮河线

秦岭
淮河
阅读材料: 黄河夺淮入海
1128年,黄河在今河南原阳南岸破堤决口后,黄河 水侵夺了淮阴以下的淮河的河槽,与淮河合流如海。 1855年,黄河又在北岸决口改由利津入海。 1938年,国民党政府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河水 南流,再次侵夺淮河流域。
黄河不仅造成淮河水系紊乱,而且带来的大量泥沙淤高了淮河 河床,使中游变成了半地上河、下游入海出路被淤塞。又因为淮河 两岸大量的工业废水注入,造成污染。导致淮河成为“大雨大灾, 小雨小灾,无雨旱灾”、“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 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的“害河”。

寒潮
西安 —20.6℃


安康 —7.6℃
讨论:
导致秦岭--淮河线南北 两侧出现地理差异的原因有哪 些?
秦岭—淮河线以北

纬度位置
气温低
势力强
受山脉阻挡小
气温
冬季风
雨季开始晚,结束早
雨季短
降水少夏季风降水秦岭---淮河线以南低
气温高
秦岭等阻挡
势力弱
雨季开始早,结束晚
降水多
雨季长
讨论:
你能说出秦岭——淮河线是我 国哪些地理分界线?

淮河历史故事

淮河历史故事

淮河历史故事
淮河,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七大河之一,全长约1000 公里,流域面积广泛。

以下是关于淮河的一些历史故事:
1. 秦始皇凿渠:相传秦始皇东巡会稽过秣陵,发现此地有王气,于是下令在今南京市区东南的方山、石硊山一带,凿晰连岗,导龙藏浦北入长江以破之。

这个传说成为了秦淮河得名的由来。

2.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的统治,下令开凿大运河。

其中,淮河段成为了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南北方经济的交流。

3. 淮安水利枢纽:淮安水利枢纽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之一。

始建于北宋,历经多次扩建和修复,发挥了重要的灌溉、航运作用。

4. 淝水之战:公元383 年,东晋与前秦在淝水(淮河支流)之地展开了一场著名的战役,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

5. 淮河治理:自古以来,淮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给两岸百姓带来极大的困扰。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

1951 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为淮河治理翻开了历史性的崭新一页。

6. 水利建设:治淮工程自20 世纪50 年代开始,经过多次扩建和修复,使得淮河流域的水利设施逐渐完善,不仅提高了防洪能力,
还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这些历史故事见证了淮河流域的历史变迁,展示了我国人民与自然斗争的智慧和勇气。

今天的淮河流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经济发展区域。

淮河

淮河
此外



淮 河 流 域 还 包 括 有洪 泽 湖


南四



骆马湖
高邮 湖 等 多 庸 较 大 的 湖 i f I
130

南以

中 洪 泽 湖 的 库容 达
域 最人 的淡水湖

亿 直方 米

是淮河 流

人 别 山 和 江 淮 丘 陵 与 长 }1=流 域 分 界
l!王 中 国 第 四 人 淡 水 湖 是


豫皖 两省交界的洪河
长 360 公里 比降
0


漫 步桐柏

入 眼 处 皆葱翠苍绿


古树 名


流 域 面积 3 万
洪河

木荟萃 步 铸景
奇 化异 草纷 呈
这 里 有豫 南 第

可 谓处 处 入 画

f 方 公里 湖m



5 ‰ ;
口至
洪泽


高峰 太 白 顶


河南

处 的 ‘ 河 闸 为 中游
景区 线路
天 ] 早 上 武 汉 出发 前 往 桐 柏
圜 推荐景 点
一 淮祠

县 ( 车 程 约 4 小 时 ) 中餐 后 乘 车赴 桐 柏 山淮 源 风


称 淮渎庙


自秦 始 皇 建 祠


历 代
帝王
游 览 水帘 洞 景 区
( 松云湖


《 游 记 》 神话 仙 境 游 西

淮河流域概况

淮河流域概况

电、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湖泊。

设计洪水位16.0m,校核洪水位17.0m,校核洪水位时相应容量为135亿立方米。

入江入海水道。

1、入江水道:自三河闸起,经金沟改道至高邮湖、邵伯湖,再由运盐河、金湾、太平、凤凰、新河汇入芒稻河、廖家沟达夹江,至三江营入江,长江与淮河的入江口地理交汇点,位于扬州市邗江区头桥镇九圣村“淮河入江口公园”,全长158km,设计行洪流量12000m³/s。

2、里运河:该河是由历史上的邗沟演变而来,经近40多年的多次整治,已成为一条综合利用的河道。

它既可分泄淮河洪水,又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和南水北调东线的干渠。

从杨庄起至江都止,里运河全长159km。

两岸均筑有大堤,其西堤即入江水道的东堤,有防御淮河洪水,保障里下河地区安全的任务。

3、苏北灌溉总渠:是利用洪泽湖水源,发展废黄河以南苏北地区灌溉的输水干渠,也是淮河洪水入海的一条入工开挖河道,西从洪泽湖口高良涧闸起,东至扁担港入海止,全长168km。

设计行洪能力800m³/s,实际动用时,超过了这一标准,1954年汛期,苏北灌溉总渠最大分泄了淮河洪水1020m³/s入海。

4、淮河入海水道:西起洪泽湖二河闸,东至滨海县扁担港,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居其北侧,全长163.5公里,一期工程设计行洪能力3000m³/s,二期(远景)工程设计行洪能力7 000nm³/s。

▲沂沭泗水系。

沂沭泗水系位于淮河流域东北部,由沂河、沭河、泗河组成,均发源于沂蒙山区,流经鲁、苏两省,总面积近8万k㎡。

沂河。

沂河经山东省的沂源、沂水、沂南、临沂、郯城和江苏省的邳县、新沂等县市后入骆马湖,全长574km。

骆马湖以上流域面积11600k㎡。

主要支流有东汶河、蒙河、河、涑河、柳青河、白马河等。

现在的沂河干流的安全行洪能力:临沂站为12000m³/s,李庄站为7000m³/s,华沂站为6000m³/s。

淮河水利史

淮河水利史

1、《淮河水利史》内容摘要: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老鸦叉,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在三江营入长江。

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

本人查阅经典,结合不足之短见,阐述了淮河水利史的概况。

关键字:淮河;水利史正文:古代淮河称淮水,与河水(黄河)、江水(长江)、济水(今已木存在)并称四读,其下游经今肝胎、淮阴、淮安、涟水,到云梯关独流入海。

南宋时,黄河南徙,侵夺淮河下游河道,后固定河床于淮河支流泅水和淮阴以下的干流河道上,由于多年黄河泥沙淤积,下游河道形成悬河,使淮河失去出路。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山东,但淮河主流已不能直接人海,而改由江都县三江营汇人长江。

留下的高于两岸地面的黄河故道把原来统一的淮河分割为淮河和沂、沐、泅两个水系。

淮河水利史可以分为北宋以前、南宋至咸丰五年和近代这三个时期。

(一)北宋以前的淮河独流入海的淮河河道深阔,水流迅急通畅,北宋时淮河还是一条有潮河流,受海潮顶托,河潮可上溯到今洪泽湖地区。

沿河有众多湖泊洼地,是洪水的自然调蓄场所,加之当时人口密度不大,洪灾记载很少。

淮河处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之间,全国统一时,是南北来往的纽带;南北分裂时,又是兵家必争之地。

1.农田水利淮河在早期的历史上,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修建了许多被塘蓄水灌溉工程。

其中,芍陵是春秋楚庄王时由孙叔敖主持修建,至今已有近2600年的历史,它利用淮水支流滦河和东肥河之间的洼地,圈堤蓄水,堤周长历代在一百里至三百里间变化,灌田超过万顷。

孙叔敖还在河南固始建造了期思破,灌区大体在今天的史河灌区一带。

淮河上历史灌区还有鸿隙破,位于今河南省淮河干流与汝河之间的正阳、息县一带,挡水堤坝长四百余里,准确创建年代不可考,汉代曾大面积灌溉,以后废弃。

鸿像被挡水堤坝长四百余里,蓄积淮河的分流下接慎水,还与上慎破、中慎破、下慎肢、燃破、青破等十数个破塘相接,形成一个波渠串联的灌溉网,即古代的“长藤结瓜”工程型式。

三国时,淮河流域为魏吴相争的前线,曹魏搞了多次水利屯田,其中曹操于建安元年(196年)在许昌引水屯田;夏侯倍于建安初年“断太寿水(准水支流)作肢”种稻;郑浑引沛,维二水作郑破;贾送造新被、小七阳破;刘黎在淮南兴治芍破、茹破等。

十年治淮之丑:淮河为何总是我们的心病(组图

十年治淮之丑:淮河为何总是我们的心病(组图

十年治淮之丑:淮河为何总是我们的心病(组图) 0000年00月00日00:00 (6)治理淮河水体污染,涉及我国七分之一人口,历时十年,声势浩大,震惊中外。

然而,功过尚未总结之际,7月16日到20日,淮河支流沙颍河、洪河、涡河上游局部地区降下暴雨,沿途各地藏污闸门被迫打开,不想5亿多吨高指标污水,形成150多公里长的污水带,“扫荡”淮河中下游,创下淮河污染“历史之最”,也让淮河治污“十年之丑”顿时暴露无遗!力度投资空前,十多年大规模治理后又创污染“新高”。

“淮河变清”何日才有盼头?触目惊心直击淮河污染现状2004年7月20日至27日,淮河突然爆发有史以来最大的污染团,如同巨大的黑蘑菇,从上游奔腾而下,横扫千里淮河,充斥河面的黑色污染水团全长133公里,总量超过5亿吨,一路浩浩荡荡杀奔洪泽湖,顺者昌,逆者亡,满河黑暗,伏尸(鱼虾蟹)千里。

淮河污染·黑色内情调查2004年7月29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潘岳就此次特大污染在北京发表讲话:淮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过50%,远远超过国际上内陆河合理开发利用程度30%的平均水平,河道基本丧失生态基流,已不能简单称之为河流。

枯水季节,死水一潭;洪水季节,毒浪滔天,近万座水库闸坝的修建导致河流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生态不断恶化,河流的自然水文性质被彻底改变,淮河基本丧失自净能力。

蚌埠:特大污染团通过蚌埠大闸的灾难性情景——先锋是鱼鳖,蟹虾是殿卫,无数水族抢着潮头夺命狂奔,无数鱼类跳到岸上逃生,无数龟鳖爬上堤岸乞命。

污水的锋头浅黑带亮,阴沉中透出杀机;中腰是稠脓一样的黄绿色,表层水藻欣欣向荣;最后是酱鸭色的“大部队”,满河道浩浩荡荡走了近两天,污团所及处,肃杀一片。

面对死蟹·几多无奈几多泪面对死蟹·几多无奈几多泪盱眙:清澈的湖水一夜之间变为褐黄色,冒着泡沫,散发出一股刺鼻的化学气味。

成群的鱼浮出水面,成堆的螃蟹从水中争恐着逃往岸边,但许多未及爬出水面便已死去,一只鸭子吞食了一条漂白的鱼,惨叫着在水面扑腾,很快耷拉下脑袋一命呜呼。

目睹1975年淮河大水灾

目睹1975年淮河大水灾

目睹1975年淮河大水灾作者:张广友来源:《炎黄春秋》2003年第01期1975年8月上旬,河南、安徽的淮河流域发生了一场大水灾。

这是解放以来,迄今为止,受灾面积大、死亡人口最多的一次大水灾。

水灾发生后,新华社准备当即发消息,并进行连续公开报道,但是,经请示,当时中央领导决定不准公开报道。

以后也一直没有公开报道过。

如今,这场大水灾已经过去整整27年了,在中国报刊和新闻史上,一直是个“空白”。

我是自始至终深入水灾现场采访调查的新华社记者,有责任在中国新闻报道史上补上这一页,使后人能够对此有所了解和借鉴。

一灾情严重死人最多1975年8月5日至8月8日,地处淮河上游伏牛山和桐柏山区的河南省驻马店、许昌、南阳地区,连降特大暴雨。

山洪暴发,56座大中小型水库,几乎同时垮坝(其中大型两座、中型两座),几十亿立方洪水汹涌而下,致使河南、安徽沿淮地区,千里平原一片汪洋,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到巨大损失。

河南省最为严重,据统计,河南省受淹的有32个县,347个公社,耕地1800多万亩,受灾地区人口约1000万,死亡3万多;大牲畜死亡近百万头,倒塌房屋500多万间。

洪水冲毁铁路大动脉京广线小商桥到确山县段103公里。

其中毁坏最严重的有16公里,路基桥梁全部被毁,路轨被冲走,有的被拧成“麻花”。

正在行驶到这里的一列客车被突如其来的巨大洪水冲翻,司机和车上的乘客无法逃脱,全部被淹死在车厢中。

这些地区的公路全部被淹毁,电讯中断。

地处垮坝的板桥、石漫滩两个大型水库的下游地区灾情最为严重,板桥下游的遂平县县城被淹,一些工厂被毁,墙壁倒塌,房盖顺水漂走,机器设备被冲得无影无踪。

水库下游的村庄和农田被洪水洗劫一空,死人最多。

安徽省受灾的主要是阜阳地区的六个县,耕地面积300多万亩,人口150万。

其中比较严重的是阜南、临泉、界首、颍上等县。

水灾发生后,中央十分重视,8月9日连续召开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并立即组成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为团长,中共中央委员、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兰夫,农林部长沙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丁志辉,国家计委副主任邓东哲为副团长的13人中央慰问团,带着《中央慰问电》于8月11日飞往灾区进行慰问。

为什么淮河会成为重要的地理界线

为什么淮河会成为重要的地理界线

为什么淮河会成为重要的地理界线淮河是中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这主要源自于其在中国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性。

从地理角度来看,淮河自北向南贯穿中国大陆,将中国东部地区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部分,北部是以黄河为中心的黄淮平原,而南部是以淮河为中心的江淮平原。

这两个地区在地貌、气候和土壤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可以说,淮河是连接中国北方平原和南方平原的重要界线,分割了中国东部地区的自然环境。

从历史角度来看,淮河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它曾经是中国古代诸侯国和列国时代的南北分界线,长期处于南北战争的前沿地带。

淮河沿岸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战略要地,曾经是各种王朝争夺的焦点。

因此,淮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地理分界和文化交流的角色。

在经济方面,淮河沿岸地区是中国南北经济联系的纽带地带。

河流的交通作用使得沿岸地区成为了南北商品和人员交流的重要通道,特别是在古代,淮河沿岸是敦煌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了中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总而言之,淮河的重要性主要源自于其在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多重作用。

作为中国南北之间的地理分界线,其地位不可忽视,对中国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由于淮河的存在,中国南北方在自然资源、气候环境、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上存在了一定的区别。

在自然资源方面,淮河以北的黄淮平原拥有丰富的农田资源和水域资源,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被誉为中国的“粮仓”。

而淮河以南的江淮平原则更适合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的种植,受益于水资源较丰富。

这两个地区在自然资源利用和农业发展上有着不同的特点,淮河成为了这一自然资源分界的标志。

在气候环境方面,北部地区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冬寒夏热,年降水量不足。

而南部地区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分明、雨量充沛。

这种差异性导致了淮河南北地区的农作物种植、养殖、渔业等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进而影响了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

在文化传承方面,淮河以上的地区主要以中原文化为主,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较深,而淮河以南的地区则以江南文化为主。

淮河相关知识介绍

淮河相关知识介绍

起源:河 南桐柏山
二、河流补给
河流常见的补给方式 • 大气降水(最主要补给方式) • 冰川融水 • 积雪融水 • 湖泊水、地下水补给(较稳定的补给方式)
Hale Waihona Puke 淮河的补给方式:大气降水 地下水补给。
湖泊水、
三、径流变化
1.年内变化:随着气候的周期性变化,一年中 河流的补给状况、水位、流量等也相应发生变 化。根据一年内河流水情的变化,可分为若干 水情特征时期,如汛期、平水期、枯水期和冰 冻期。 2.年际变化: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往往由降水量 的年际变化引起。
淮河流域有1.8亿亩耕地。淮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以 煤炭资源最多,初步探明的煤炭储量 有700多亿t。 淮河流域有9万平方千米的山丘区,资源丰富,雨量充沛, 宜农宜牧,宜林宜果;砂石竹木等建筑材料储量大、品种 多,具有重要的经济优势
•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位于东经 111度55分至121度25分,北纬30度55分至36度36分。
读中国五大河流(长江、松花江、黄河、淮 河、珠江)径流量年际变化比较表。
河流
集水面 积 ( 104km 2)
最大年径流 量 (108m3)
最小年径流 量 (108m3)
最大最 比值 Km

径流变差 系数 Cv
长江 170.53 13727.0 7211.0
1.9
0.14
黄河 73.00 1004.0
淮河流域有1.8亿亩耕地。淮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以 煤炭资源最多,初步探明的煤炭储量 有700多亿t。 淮河流域有9万平方千米的山丘区,资源丰富,雨量充沛, 宜农宜牧,宜林宜果;砂石竹木等建筑材料储量大、品种 多,具有重要的经济优势
淮河流域概况

淮河调研报告

淮河调研报告

淮河调研报告《淮河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及背景淮河作为中国境内第五大河流,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及社会状况,我们进行了淮河调研,以期为当地的发展规划和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二、调研内容1. 淮河流域生态环境调查我们通过实地走访和资料搜集,了解了淮河流域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生态系统状况、水质情况和生物多样性等情况。

发现淮河流域存在着水域污染和生态失衡等问题。

2. 河流治理及保护措施调查调研了淮河流域的治理及保护措施,包括政府和企业在治理水域污染和生态保护方面的投入和实施情况。

3. 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我们调研了淮河流域沿岸城镇和村落的经济状况、产业发展情况、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当地政府的规划和政策支持情况。

三、调研结果及发现1. 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淮河流域水质普遍较差,部分地区存在污染严重的情况。

水域周边生态系统状况不容乐观,生物多样性较为贫乏。

2. 河流治理及保护措施尽管政府和企业在治理水域污染和生态保护方面有所投入和努力,但治理效果有限,还需要加大力度和加强监管。

3.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淮河流域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明显。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资源消耗过快、生态破坏和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四、建议与展望1. 加强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污染,改善水域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

2. 加大对淮河流域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投入和力度,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提高治理和保护效率。

3.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淮河流域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任务。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研,为淮河流域的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支持。

地理淮河知识点总结

地理淮河知识点总结

地理淮河知识点总结
地理位置
淮河流域横跨安徽、河南、江苏三个省份,流域起源于安徽省的淮北地区,向东北流经安
徽省的淮南地区,然后转向东北攻入江苏省,最后在江苏省宿迁地区注入长江。

淮河全长
约1000多公里,主要支流有陈河、大别山河、白河、梁泗河、镇淮河等。

地理特征
淮河流域地势起伏较小,地形平坦开阔,仅太湖和大别山、镇淮河流域能对流域地势起到
一定的影响。

水系发育,水网密布,是中国重要的水利资源基地。

淮河流域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适宜农业生产,尤其以水稻种植为主,同时也适宜种植小麦、棉花、油菜等作物。

经济地位
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和工业基地,主要农产品有稻谷、小麦、油菜、棉花等,工业主要以化工、纺织、机械制造等行业为主。

淮河流域贡献了大量的粮食和工业品,对
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生态环境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水
质污染、水资源过度开发、湿地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中
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对于超标排放的企业进行整治,开展水污染治理
和生态修复工作,加强湿地保护等。

总结
淮河是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
和人口的增加,保护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迫在眉睫,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保护
好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让淮河成为美丽的风景线,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淮河发生历史故事

淮河发生历史故事

淮河,是中国国家重要的饮水源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河流。

淮河流域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横贯安徽、河南、江苏、山东四个省份,其源头位于安徽省境内的六安市境内的高头山,全长约1072公里,是中国第六大河流。

淮河不仅赋予了当地丰沛的水资源,并且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故事。

淮河流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淮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那个时候的淮河流域还是一片广袤原野,原始人类利用河流提供的水源,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开展农业、渔猎等活动,建立起最早的人类聚居点。

随着历史的演进,淮河流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商代和周代。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王朝,而淮河流域的商王朝则是整个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

商代淮河流域的夏县遗址、亳州殷墟都是商代遗址的代表,其中亳州殷墟是中国最早的考古遗址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

而周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淮河流域也是周朝国力最强盛的地区之一。

周朝时期的淮河沿岸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城市,如商代遗址亳州迁至新的地点建城的城市,即东周时代的士都(依然是冶金中心),商朝首都安邑城的制造业的继承者,还有鄄城和博县等。

周朝时期的社会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科学成就,如竹简发现的孔子之弟子墨子提出的光学原理,还有墨子门下弟子草木子所创的冶金学。

在中国历史上,淮河流域的地位一直非同寻常。

汉朝时,淮河流域的灌溉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使得这片土地的农业生产能力大大增强,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宋朝时期,淮河流域的经济繁荣达到了顶峰,成为当时国内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也为南宋的繁荣和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明清时期,淮河流域成为了商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中心地带,许多重要的文人墨客都在这里涌现。

总结来讲,淮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条重要河流,它的地位与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紧密相连。

构建和谐社会与水利事业思想政治工作论析——以淮河水利系统为例

构建和谐社会与水利事业思想政治工作论析——以淮河水利系统为例
是符合淮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的。反映在治 淮工程思想政治建设中, 就是要坚持以人为 形势和任务 本, 强调保障防洪安全和移民权益。为贯彻落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 实科学发展观和治水新思路, 水利思想政治工 作的生命线。在新的历史时期, 要实现 “十 一五”时期的各项目 标和任务, 淮河水利系统 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反映及对水利职工的影响 , 作始终要把人氏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 做好宣传教育工 和落脚点, 提高防洪、供水、 粮食安全保障程 肩负着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努力构建和谐 抓住主要矛盾及本质问题, 作, 及时化解矛盾。这样才能站在贯彻科学发 度。要将治淮项目建设成为一流工程终究要 社会的时代重任, 水利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任务 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 以对党和人民高 体现在以人为本、保持淮水可持续发展上来。 重, 要求高, 责任大。 做好水利思想政治工作, 增强 2 . 2 理念上, 坚持科学治水、 依法治水 1. 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增添淮河水利系统 度负责的精神, 淮水治理的力度及成效。 坚持科学治水、依法治水, 是确保工程 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质量安全的重要指导方针。质量是工程的生 近几年, 淮河水利系统在贯彻落实科学 治淮 程绝对不能为片面追求进度而降低 2 采取相应措施, 切实加强淮河水利系 统思 命, 工 发展观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水利事业得到很快 质量要求, 必须坚持科学治水、依法治水, 确 发展,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形成 想政治工作 在近几年治淮任务繁重、 时 了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思路, 水利改革不断深 新时期, 我国社会生活发生 r 复杂而深刻 保工程质量安全。 要特别注意提高前期工作的 化,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但 的变化, 思想政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 间紧迫的形势下, 效率和水平。在工程建设碧想政治管理中, 要 是, 同时应看到, 这种进展还只是初步的、阶 题。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 观念不断更新, 精 强调按照依法治水的要求, 严格实行 “ 三项制 段性的, 不少方面与人们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神文化需求日 益增长并呈多样化趋势, 要求思 度”规范治淮建设行为和建筑市场秩序, , 实行 由于淮河流域人口密度大, 人与水争地问题突 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 有针对 严格治淮工程建设单位准人制度, 建立健全工 出,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高, 水资源对经 性的开展工作。同时, 社会成员的活动空间更 逐步建立项目 法人负责、监 济社会发展依然有相当制约作用, 人民群众最 为 阔, 会 织 礼 群 的 化, 要 广 社 组 和 会 体 变 也 求 程建设监督体系, 施工企业保证、 政府部门监督的 关心、要求最迫切的一些水利需求还没有得 思想政治工作建立有效的工作体系和工作网 理单位控制、 f 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模式, 共同推进治淮工 到强有力的保障等问题依然有待解决。 络。虽然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为思想政 程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 真正实现建一个治淮 1. 2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增添淮河水利系统 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 拓展 了 思想政治工作 工程, 树一座水利丰碑。 思想政治工作新内容 的空间, 同时也给一些错误思想和不良文化提 2 ,组织上.切实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3 水利系统思想政治工作要认真研究社会 供了新的传播渠道, 这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进一 从一定意义上讲, 领导的责任就在于把群 主义 “ 荣辱观” 推进水利干部职工深人实 步增强时效性和影响力。面对这些新情况和 , 众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并有效地发挥 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 新问题, 水利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继承和 就是要充分调动 观与水利系统的党风政风行风建设统一起来 , 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思 好。做好水利思想政治工作, r 团结全系统干部职 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积极开辟新途径, 水利系统千部职一积极性, 把公民道德建设与职工职业道德建设联系起 工为完成水利各项任务而奋斗。建立健全水 来, “ 把 八荣八耻”的要求与 “ 献身、负 探索新办法, 总结新经验。 切 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结合起来, 通过多 2. 1 思想上, 以科学发展观和治水新思路统领 利系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是摆在各级党 种形式和载体, 大力弘扬和培育水利行业精 各项治淮工作 神, 激发水利职工的热情和干劲, 凝聚水利职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 组织面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建设 务精、 作风正、 纪律明的思想 工的精神和力量, 为可持续发展水利增添源源 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坚持以人为本, 创 一支政治强、业 政治工作队伍, 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保 不断的精神动力。 新发展模式, 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人全面协 证。 淮水系统在 “ 十五” 水 1. 3 构建和 谐水利系 统.提出 淮河水利系 统思 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确保 部暑 步调一 致 想政治工作新任务 利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丰富和发展的治水 2.4行动上, 统一 只 有在思想 卜 统一认 才会有步调上的 识, “ 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 目标 新思路, 是指引今后各项治淮工作的科学治水 一致。淮河水利思想政治是一个有机系统工 和必要条件, 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 从解决 理论。我们要建设治淮骨千工程作为 “ 十一 作, 团结协作一向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当前, 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人手, 更加 五”水利工作的重点任务, 必须在科学发展观 特别是要搞好自身思想建设及制度建设, 建立 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 和治水新思路的统领下, 按照 “ 以人为本、统 健全各项工作制度, 理顺管理体制, 促进防汛 和谐社会, 是党巩固执政基础、实现执政任务 筹兼顾、 科学规划、洪涝兼治、 突出重点、 分 会商、决策调度规范化和制度化, 实现查险抢 开展各项工作, 确保治淮工 的必然要求, 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步实施”的要求, 险、灾情监测和评估技术的现代化, 全面提高 当前, 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由 程建设的进度和水平。 指挥调度水平。防总各单位一定要站在全局 于经济成分、 组织形式、 就业方式、 利益关系 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 会的要求, 淮水系统把 “ 全面规划、 统筹兼顾、 和政治的高度, 在防汛抗旱过程中 一系列思想认识问题, 这些思想认识问题也会 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作为工作的幕本 针, 自觉维护淮河防总的权威, 确保政 统筹解决洪涝灾害、 干旱缺水、 水污染和水土 做到统一部署、统一决策、统一调度, 通过各种途径、各种 式渗透和影响水利职 工。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和妥善解决, 就会 流失等不同 领域的水问题, 统筹考虑区域水利 令畅通、令行禁止。 影响水利职工积极性, 妨碍水利发展与改革的 发展, 统筹协调城乡水利发展。实践证明, 这 科技资讯 SCI「 NC〔 & 1卜 C}INOLOCY 囚「 MA I]0 闪 0}子

与淮河相关的书籍

与淮河相关的书籍

与淮河相关的书籍
淮河,作为中国的重要河流之一,其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都有丰富的研究内容和相关书籍。

以下是一些与淮河相关的书籍推荐:
《淮河史话》:作者杨凤春,详细梳理了淮河的历史变迁、流域文化、水利建设等内容,是了解淮河历史文化的重要读本。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该书主要探讨了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问题,对理解淮河区域的发展战略具有参考价值。

《淮河志》:各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地方志书,详实记录了淮河流域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情况。

《淮河与中原文明》:从淮河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出发,深入剖析了淮河流域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独特文化和文明形态。

《淮河治理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淮河水资源管理、防洪减灾以及水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进行了深度解读。

以上书籍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宏观的历史文化视角,也有具体的水利治理与生态保护层面的研究,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的战略意义与精神价值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的战略意义与精神价值

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CREAT39摘要:刘邓大军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渡过淮河天险具有巩固前期战略跃进的成果、避免背水作战、为实施战略展开争取宝贵时间的战略意义。

新时代,坚定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坚持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紧密团结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科学决策的精神,是学习刘邓大军抢渡淮河的战略决策和战略意义的精神价值所在。

关键词:刘邓大军;淮河;大别山;精神价值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扭转了革命战争的车轮,改变了战略形势,关系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的命运和前途,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成为整个解放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淮河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战略行动中的最后一道天险。

能否完成渡过淮河的任务,关系到刘邓大军是否能够巩固从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发动鲁西南战役以来近两个月鏖战的成果,关系到中路大军是否要背水作战以及约七个旅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刘邓大军是否能够顺利进入大别山区,将锋锐的利剑插入蒋介石的心脏,实现外线作战的战略意图。

今年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75周年,也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元帅诞辰130周年,谨以此文纪念这支勇挑重担、义无反顾进行无后方作战的英勇部队,以及那些信念坚定、不怕牺牲、团结奋进、脚踏实地的指战员们。

一、刘邓大军抢渡淮河的战略决策1947年8月26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到达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意图中的最后一道险关——淮河。

当时正值淮河的主汛期,主力部队到达河北岸息县地域时,淮河上游刚下了一场暴雨,水流湍急,河水猛涨。

主渡口的船只多数被敌军破坏,能够供部队使用的只有十几只承载量较小的木船,而且受河面上风力的影响,摆渡的速度十分缓慢。

更为严重的是,敌情十分紧急,国民党七个整编师和一个骑兵旅紧随刘邓大军而来,其先头部队整编第六十五师与我军第六纵队的后卫部队已经接上火,距离淮河渡口只有三十余里。

如果野战军部队在两日内不能渡过淮河,则必将面临背水作战的严重局面。

写给黄淮背后的故事

写给黄淮背后的故事

写给黄淮背后的故事黄淮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区域,包括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

这一地区因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历史和地理特征而备受关注。

然而,很少有人了解黄淮背后真正的故事。

本文将深入挖掘黄淮背后的故事,揭示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含义。

1. 黄淮地理特征黄淮地区地势平坦,主要是冲积平原。

黄河和淮河是该地区的两大重要江河。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以其浩荡的气势和丰富的河水资源而闻名于世。

而淮河则以其细腻的水文系统和丰富的土地资源让人称赞不已。

黄淮地区的一大特点是其丰富的水资源。

黄河和淮河的水流提供了灌溉农田的水源,使得这里的农业非常发达。

另外,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黄淮地区的河流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为人们提供生活和农业用水,也为交通运输提供便利。

2. 黄淮历史文化黄淮地区的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这个地区曾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地带,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汉、隋唐,黄淮地区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域。

这里诞生了众多的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和科学家。

黄淮地区的历史文化遗迹丰富多样,如云台山、尧陵、黄河壶口瀑布等。

这些文化遗迹见证了黄淮地区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3. 黄淮人民的生活黄淮地区的人民勤劳善良、勇于创新。

由于该地区自古以来农业发达,黄淮人民对农业有着深厚的传统和经验。

他们以务农为生,种植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同样也发展了种植油菜、棉花、花卉等多样化的农业经济。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黄淮地区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农业生产水平,并且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人们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改良品种、推广农业机械化等手段,提高了黄淮地区的农业效益。

4. 黄淮的旅游资源黄淮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黄河壶口瀑布以其壮丽的景色而被誉为“黄河第一瀑”。

还有泰山、嵩山等举世闻名的山脉,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此外,黄淮地区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名胜,如曲阜孔庙、古城开封、扬州古运河等。

这些名胜古迹展示了黄淮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大量的文化爱好者。

淮汉政治区域的形成与淮河作为南北政治分界线的起源

淮汉政治区域的形成与淮河作为南北政治分界线的起源

条天然 河流变 为两大 区域 问的政 治界线 背后 的历史过 程和社 会机 制 ,更值 得深入 研究 。本 文拟通 过
对淮 河分 界线形 成过程 的梳理 ,来探 讨早 期 国家 地缘关 系演变 过程 中的一 些 问题 。
本文为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 流域地缘关系过程与中国传统政治地理” ( 0 00 6 、国家博士后科 学基金项 目 4 9 17 )
土 的碳化 稻 来看 ,淮 河南 、北 两岸 的农 业 也都 是 以稻作 或稻 麦混 作 为主 ,农业 景观 上也 没有 明显 的区
别 。。 样 的 自然 景 观 条件 下 ,人 们恐 怕 很难 凭 直观 印象就 知 道淮 河南 北 岸气 候 存在 着差 异 。虽然 , 这 淮 河两岸 “ 南橘 北枳 ”的说 法十 分 著名 ,但 细 考文 献 ,“ ” 枳 ”之 界 的说法 也 不仅 仅针 对淮 河 , 橘 、“ 而 是一直 存在 “ 长江 ”和 “ 淮河 ”两种 说法 , 而且 这种 说法 最早 也要 到 战 国以后才 出现 。 前面 说过 , 战 国 以前 淮 河分 界线 已经 在 《 禹贡 》这 样 的经 典 中被确 认 ,那更 晚文 献 中南橘 北枳 的说 法则 很可 能是
淮 汉政 治 区域 的形 成 与淮 河作 为 南北 政 治 分界 线 的起 源
于 薇

要:淮河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南北政治分界线, 是周代形成 了 “ 淮汉”政治区域
的结果 。西周以前,淮河流域和汉水流域 间缺乏密切联系。西周立国后,淮汉两流域 内王朝、夷 人、土著等势力相互博弈,区域政治中心不断靠拢 ,人群间交往加强,最终在春秋时形成 了一个 统一的 “ 淮汉”政治区域。这一区域长期稳定存在,使淮河南北形成 了 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淮 河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南北政治分界线。“ 淮汉”政治区域形成,不仅促使中国古代政

淮河文化研究报告范文

淮河文化研究报告范文

淮河文化研究报告范文一、引言淮河流域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

淮河文化是指在淮河流域形成的一系列古代文化遗存和传统习俗,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淮河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揭示其发展历程、特色和影响。

二、发展历程淮河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表现为古代典型聚落、农业经济和陶器制作的兴起。

随着时代的发展,淮河流域成为政治和经济的重要中心,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和交流。

商代和西周时期,淮河文化进入了繁盛期,如商代的淮南文化和周代的淮水文化,这些文化有力地推动了淮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文化受到了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双重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如孔子、孟子、鲁迅等。

同时,淮河流域也成为了重要的战略地区,战争的频繁发生对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随着历史的演进,淮河文化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一时期,淮河流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遗迹,如江都府和李白的诗词创作。

然而,隋唐帝国的垮台导致了淮河文化的衰落,逐渐被其他文化所取代。

三、特色和影响淮河文化具有独特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经济:淮河流域拥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使得农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淮河文化的一大特点是以农业为主导,农民们通过灌溉系统、耕种技术和农具的改进,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和农产品的品质。

2.陶器制作:淮河流域的泥土和水资源为陶器制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淮河文化以其精美的陶器而闻名,这些陶器不仅在工艺技术上达到了高度,而且在造型和图案上也具有独特的风格。

3.社会制度:淮河文化对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淮河流域形成了一系列的小国家和封建制度,这些制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政治权力的集中。

4.文化交流:淮河流域地处中国北方和江南之间的中间地带,便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什么是淮河

什么是淮河

什么是淮河作者:***来源:《中华瑰宝》2022年第03期什么是淮河?这个问题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答案。

在蒙昧初开的上古时期,人们认为淮河是由创世大神盘古的血液所化,与长江、黄河、济水同列“四渎”,是中华大地上最重要的四条大河之一。

秦汉时,四渎各有祠庙供奉,帝王们祭祀名山大川时,淮河榜上有名。

隋唐以降,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和钱塘江五大水系串联在一起的京杭大运河横空出世,淮河作为衔接南北的重要通道,见证了无数繁华起落。

宋室南迁后,淮河成为宋金对峙的前线,诗人杨万里在《初入淮河四绝句》中写道:“……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两岸舟船各背驰,波浪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淮河以北成了回不去的故乡,也成了南渡士民心中的永痛。

南宋中期,黄河决堤,滔滔黄水南下夺淮,巨量的黄河泥沙迅速淤塞了淮河河道,淮水漫溢,洪灾频繁,沿淮百姓犹如头悬水盆,800年间仓皇度日。

如今,鲜有人再提起淮河的洪灾,只有老一代人回忆属于他们的那个火热年代—出山店、王家坝、临淮岗、蚌埠闸……一座座水利工程驯服了肆虐的洪水。

如今的淮河,又是什么样子?苍翠桐柏山,神秘淮河源桐柏山是秦岭大别山过渡带上的一段山峦,最高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这座并不算十分雄伟的山峰,却因坐落在豫鄂交界处而有了北视中原、南阅楚天的英姿。

云雾缭绕的山顶处,袅袅梵音不时从古老的云台禅寺中传出。

寺院前后各有一口井,长年不枯,分别被称作大淮井和小淮井,它们是整个淮河流域的最高水位点,历来被视为淮河的源头。

走进桐柏山,游人会被郁郁葱葱的山林所迷醉,频频触动人心的,还有山中随处可见的飞瀑流泉。

晶莹的溪水从岩壁上跌落,穿过巨石与枯木,在花草丛中时隐时现,潺潺不息。

如果把溪流比作孩子,那么桐柏山的身上,就挂满了无数淘气的精灵。

明嘉靖年间,失意才子吴承恩曾到访桐柏山,他行至山脚下的水帘寺前,虔诚一拜,后循小路绕到寺庙后的山崖,只见一条白净如练的瀑布飘然高悬,宛若白龙吸水,洁净而蓬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河:悲喜交加的“水政治”
2011-10-23 17:12:53来自: 想抱我请举手(春风不过驴的耳!)
工程国家的评论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孙子兵法》开篇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把“兵”换成“水”,也一样。

黄河、长江哺育了璀璨的文明,却也带来劫难,历代统治者都明白,水治理关系农业、漕运、军事等方方面面,马虎不得。

而一句“黄河清圣人出”的谣谚,更引无数帝王竞折腰!
所以,治水这点事和政治密切相关,故有“水政治”之说。

美国汉学家A•魏特夫则将东方专制主义追溯到治水:建设大型的水利工程须集中人力物力,于是产生了专制政权。

但我认为他恰恰说反了。

很多情况下,是为了达到专制政权的特定目的,“治水”才成为必需。

戴维•艾伦•佩兹的《工程国家》即印证了这一观点。

本书副题为“民国时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国家建设”,题材冷门,很容易写得枯燥乏味。

但作者并未局限于所谓“黄金十年”,而从东周讲到明清,其视野宏阔、叙述清晰,读罢我不禁拍案:一部治淮史就是一部“水政治史”!
古时候,淮河与黄河、长江和济水皆独流入海,并称“四渎”,淮河因介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之间,位置重要。

到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大国为了运输军队和粮草,纷纷开挖运河。

”(页7)著名的有两条,一是吴国为沟通长江与淮河兴修的邗沟,据称扬州瘦西湖为最早的开凿地;二是魏惠王为沟通黄河与淮河兴建的鸿沟,楚汉相争时刘邦、项羽曾以此为界,“鸿沟”一词遂进入日常话语,使用至今。

“除了作为交通要道外,这些运河以及淮河、黄河还直接服务于政治斗争,最普遍的做法是破坏河堤,利用河堤决口引发的洪水来攻击或防御敌军。

”(页7)可见打一开始,淮河治理就服务于政治。

这也决定了淮河悲喜交加的命运。

黄河、长江连通,促进了两大流域的交融,淮河是重要“中转站”,运输业带动了周边地区,运河的灌溉和水利建设既让农业发展,又增加了政府税收。

尤其历经隋唐两宋,经济重心逐步转向长江流域,政治重心却仍在黄河流域,为了将南方的经济资源运往北方,明清两代对贯通南北水系的京杭大运河特别看重,视为漕运根本。

而伴随漕运兴盛,运河沿岸兴起大批城镇,如镇江、扬州、淮阴、沧州等,形成了“运河经济”。

然而,过度开发极大地损耗着水利,也加重着污染。

最严重的是黄河不断侵入淮河,导致后者的泥沙量与日俱增。

12世纪末金兵掘开大堤,黄河冲入淮北平原,抢走了淮河入海口,史称“黄河夺淮”,长达700多年。

治淮陷入了二律背反——不治,维系帝国命脉的漕运怎么办,“运河经济”的凋敝朝廷亦不敢承受;治,要投入巨大财力人力,而投入越多,就越想捞够本。

佩兹称为“帝国时期
水管理循环的第一个怪圈”。

最终是要治,漕运关乎国运,实在伤不起!
明清两代,治淮方案始终在“分黄导淮”和“束水攻沙”间打转。

佩兹做了剖析,比较专业,不赘述。

但他指明了,无论采行哪种方案,“都要服从于保护漕运的目的。

”(页13)例如,明代建黄河北岸大堤,有效阻止黄河北泛,保证了漕运,却造害苦了南方。

“1400-1900年,淮河流域发生大型洪涝350次,小型洪灾不计其数……淮河流域先是洪涝,继而杂草丛生,然后成为蝗虫泛滥的温床,这种灾害循环往复,周期越来越短。

”(页17)
清廷终于1901年改漕运为海运,但淮河原貌已彻底扭曲——失去了直接入海口,土地盐碱化,灾害频仍……更可恶的是,由于没有政治价值,清廷甩手不管,治淮交给了地方。

于是,各省或以邻为壑,或互相扯皮,淮河境况日蹙。

直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情况才有所改观。

1928年导淮委员会成立,蒋介石亲任委员长,“该委员会被赋予内阁部委级别,体现了淮河水利在国民党建设大业中的重要性。

”(页44)受重视的原因,还得从政治中找。

首先,国民政府虽名为中央,实际能控制的却仅长江中下游十来个省,尤以江浙为重。

淮河正位于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域,“稳定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的农业经济对于巩固国民党的执政地位就显得非常重要。

”(页39)
对治淮方案的选择,就明显地出于政治考量。

关于淮河是入江还是入海,安徽和江苏均选择后者,但江苏提出的利用黄河故道疏通入海口的建议,遭安徽反对。

双方你来我往,都搬出了孙中山的“建国大纲”给自己撑腰,还强调一旦选错,造成损失,势必影响税收。

导淮委员会采纳了江苏省的方案,尽管其成本高于其他方案。

显然,对依靠江浙财阀的国民政府而言,江苏比安徽重要。

国民政府还有更深的盘算。

江淮流域聚集着湖北、湖南、江西、河南等众多省份,中央可以借“治水”之名,把权力伸向内地。

机会很快来了。

1931年夏,长江、淮河同时爆发特大洪灾,流域内所有省份皆受灾。

起初,救灾由各地方展开,但南京认为,中央应负起统筹协调之责。

“作为新成立的国民政府,南京深知其在代表新中国的权威方面地位还不稳固,因此急于展示其应对水灾的领导能力。

由此,这次洪灾成了一个高度政治化的事件。

”(页65)
当年8月,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简称“国水委”)成立于上海,下设七个组,囊括了赈灾、工程和以工代赈及灾后重建三大方面,佩兹视此为“体现了国民政府希望把管理职能延伸到地方层次的愿望”(页71),可谓一语中的。

依靠中央这棵大树,国水委用平价从美国购买十几万吨麦子,展示了一把中央集权的高效率。

在把美麦运往灾区的过程中,国民党趁机向地方渗透,取得了一定效果。

灾后遣散收容所时还发现,不少人并非灾民,而是失去田地的避难农民。

收容所成政治庇护所,自然给中央的形象加分。

反抗也是肯定的,湖南就极其顽强地抵消了中央的影响力。

而在长江中游如江西,运
输船屡遭武装土匪劫持,他们甚至把持了堤坝建设和美麦分发工作,国水委工作人员如欲抗拒,动辄被绑架或被杀害。

(详见页75-77)但无论如何,通过赈灾,国民政府的权力都得到了扩张。

“水政治”的作用可见一斑。

然而,靠政治所成就的必为政治所局限。

1932年1月国民政府改组,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

他与宋子文创设了全国经济委员会,想促进农业和市场经济,以推动现代工业。

这一思路和倾向于军工业、重工业的蒋介石有冲突,11月,蒋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即资源委员会的前身。

这下尴尬了。

行政管理体制上,导淮委员会归属全国经济委员会,但委员长还是蒋介石!1932年陈果夫任副委员长,翌年又任江苏省主席,“在他的领导下,导淮委员会并没有更多地融入到中央机构当中,而是成为陈果夫主政的江苏省政府的附属部门。

”(页83)之后,全国经济委员会设了个水利委员会,可导淮委员会依旧是独立王国。

平心而论,陈果夫非常关心水利建设,尽职尽责,导淮委员会也没有过多地卷入政治斗争。

但“陈家党”的性质,还是使其受到派系间的掣肘。

同时,国民政府对地方的渗透、整合也进展缓慢,这就限定导淮委员会的能量。

最终,“导淮委员会的水利工程仅限于江苏省的淮河下游地区,淮河上游的水利工程没有开展。

”(页106)即便已建成部分,也比原计划大为缩水,水力发电、航运、灌溉等既定目标均未实现。

此后,从七七事变到1949年,因为更迫切和重大的政治任务,治淮再度被荒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