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一例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的非共济失调症状
Machado型以发病年龄晚(平均46.8岁),伴周围神
经病变为特征,伴或不伴轻微的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症状。 1.4帕金森型起病年龄不定,以帕金森样症状、轻微小脑 征、伴或不伴远端型感觉运动神经病、肌萎缩,对左旋多巴 治疗效果好”・。 1.5痉挛性截瘫型表现为单纯型或复杂型的痉挛性截瘫, 伴或不伴小脑性共济失调一・。目前此型尚未得到国际认可。
7其他非共济失调症状
嗅觉减退I“I、疲劳、肌肉抽搐、慢性疼痛、营养问题”I、 复视、构音障碍、书写困难、发作性眩晕、听力下降n5,等同 样严重影响着MJD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前瞻性的临床试验来发现更多MJD的非共济失调早期 症状,以便对疾病的自然史及神经变性部位发生的时间顺 序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制定更加详尽可 行的基因诊断策略,一定程度上避免误诊和漏诊,从而为 患者的家庭提供恰当的遗传咨询u“。 参考文献
intranuclear inclu—
M.Machado—Joseph Disease:from first de—
Rare Dis,201 1,6:
sions,NIIs),从而引起神经元死亡…。有研究表明[261: ATXN3基因CAG重复数与患者的发病年龄、周围神经病 的发生呈负相关,与假性突眼、锥体束征、肌张力障碍呈正 相关。但这只能解释MJD 46%的发病异质性。突变型 polyQ蛋白致病涉及多种细胞机制,主要包括蛋白质合成一 降解平衡紊乱,基因转录调控障碍,神经元轴突运输障碍, 内质网一溶酶体系统功能异常,氧化应激损伤及线粒体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广州510080) 通信作者(E—mail:putaolaoda@sina.con)
。
万方数据
570
£hi丛』丛!!!丛!堕!旦i!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7型患者三家系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突变
408、580C40s、72℃lmin,共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min。
1.2.3PCR产物检测及异常CAG重复次数测定1.5%的琼脂糖(上海生工生物科技公司)凝胶电泳检测产物,回收纯化PCR产物。
TA克隆、酶切后行电泳检测,对筛选得到的阳性克隆采用直接测序验证,测序博尚公司完成。
根据测序结果直接读取CAG重复数目。
1.3SCA患者的临床资料1.3.1家系1:4代30位成员中6人发病,女3例,男3例。
发病年龄11~56(26.2±1.6)岁。
先证者(Ⅲ12),男,25岁,3年前出现双眼视力模糊,逐渐发展到视力下降,2年前出现走路不稳,言语不清。
体检:慢眼动,视野粗测无缺损,黄蓝色盲,双眼视力均为0.1。
爆破性语言,四肢肌力V级,四肢腱反射(3+)。
双手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准确,步基宽,走直线不能,Romberg征阳性。
颅脑MRI示:小脑、脑桥萎缩。
肌肉活检结果示:神经源性损害。
眼底镜示:视网膜退行性改变,脉络膜血管硬化,黄斑呈金箔样反光,没有发现典型的骨样细胞色素沉着,黄斑变性。
眼电图示:双侧视神经略传导阻滞。
其父(Ⅱ7)51岁,5年前发病,与先证者相比症状较轻。
Ⅲ14病情较重,13岁死于并发症。
1.3.2家系2:3代13位成员中5人发病,女2例,男3例,发病年龄13~54(31.6±2.4)岁。
先证者(Ⅱ5)女,40岁,因“走路不稳2年”来就诊。
2年前患者开始出现走路不稳,随后出现言语不清。
查体:眼球活动自如,无眼球震颤,视力视野粗测正常。
言语不清,呈吟诗样。
双下肢腱反射(3+),肌力正常,四肢肌肉无明显萎缩,无肢体震颤。
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欠准确,步基宽,不能走直线,Romberg征阳性。
颅脑MRI示小脑轻度萎缩。
较其父(I1)发病年龄早,症状及病情较其父重。
1.3.3家系3:4代31位成员中8人发病,女5例,男3例,发病年龄26—58(45.8±3.2)岁。
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 Ⅲ 型 ataxin-3 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J Cent South Univ(Med Sci)2006,31(1)*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Ⅲ型ataxin-3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沈璐1,*,唐北沙1,汤建光2,江泓1,王成3,房海燕3(中南大学 1.湘雅医院神经内科,长沙410008;2.湘雅二医院神经内科,长沙410011;3.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08)[摘要]目的: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3筛选与ataxin-3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探讨ataxin-3的功能和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Ⅲ型(SCA3/MJD)的发病机制。
方法:首先将正常和突变型ataxin-3的完整阅读框亚克隆至pGBKT7载体(ataxin-3-bait),然后以ataxin-3-bait为靶蛋白,筛选成人脑cDNA文库。
结果:在6.5×106个转化子中共获得5个阳性克隆,测序表明,分离到Rho GDP解离抑制因子α、苏素1、阿米洛利敏感性神经元阳离子通道2和2个未知蛋白新序列与ataxin-3相互作用。
结论:苏素1与ataxin-3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提示苏素化可能参与了ataxin-3蛋白的翻译后修饰和SCA3/MJD的发病过程。
[关键词]遗传性共济失调;ataxin-3;酵母双杂交;苏素1[中图分类号]R74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7347(2006)01-0040-05Screening for proteins interacting with ataxin-3,the gene product of SCA3/MJDSHEN Lu1,*,TANG Bei-sha1,TANG Jian-guang2,JIANG Hong1,WANG Cheng3,FANG Hai-yan3(1.Department of Neurology,Xiangya Hospital;2.Department ofNeurology,Second Xiangya Hospital;3.National Laboratory ofMedical Genetics of China,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410008,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screen for proteins interacting with ataxin-3by yeast two-hybrid system3,and to discuss the function of ataxin-3and pathogenesis of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3and Machado-Joseph disease(SCA3/MJD).Methods First we sub-cloned the full reading frame of both wild-type and mutant ataxin-3into carrier pGBKT7(ataxin-3-bait),and then screened human brain cD-NA library with ataxin-3-bait.Results We found five positive clones in6.5×106transformers.After sequencing,we knew all of them were novel ataxin-3interacting proteins.Three were corresponded to the known sequences coding the known proteins,which were human Rho GDP dissociation inhibitor alpha,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1,and human neuronal amiloride-sensitive cation channel2.Another two of the five were unknown.Conclusion 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1probably interacted with ataxin-3,suggesting that the sumoylation probably participated in post-translation modifying of ataxin-3and patho-genesis of SCA3/MJD.Key words:hereditary spinocerebellar ataxia;ataxin-3;yeast two-hybrid;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1[J Cent South Univ(Med Sci),2006,31(1):0040-05]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是常见的神经系统遗传病,通过遗传连锁定位已发现16种基因型,其中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Ⅲ型(SCA3/MJD)最常见[1]。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的临床特征和基因诊断
关键词 :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聚合 酶链反应 ; A C G重复序列 ; 遗传早现
的类 型 , 在汉族 人群 的脊 髓 小脑 性 共 济失 调 中约 占 5 % 。S A 0 C 3的 临床 表 型 具 有高 度 的遗传 异 质 性 和
患者 。这是 因为 C G重复片段所在的等位基 因具 A 有 多态性 的特 点 ]如 果 等位 基 因携 带有 处 于 正 常 , 与异常之间的 C G重复数 目( A 即所谓带有中间数 目
系图: 图 1 使用中国遗传咨询网家系图在线绘制 见 (
工具绘 制 ) 。家 系 2遗 传 家 系 图 : 图 2 使 用 中 国 见 ( 遗传 咨询 网家 系图在线绘 制工 具绘制 ) 。
均为 汉族 , 中患者 1 、 系 内正常人 1 。家 其 0例 家 0例 系 1先 证者 ( ) 男 ,8岁 。该 家 系来 自山东 地 : m6 , 3 区, 家族无 近亲 结婚史 。4代 1 7例成 员 中女 性 患 者 2例 , 性患 者 4例 , 病年 龄 2 男 发 5~3 6岁 , 合 常染 符
t t el M19中 , 布 平 板 ( B液 体 培 养 基 ) 3 e lJ 0 nC 涂 L ,7 23 2个 家 系部 分 患 者 S A C 扩增 产 物 基 因 . C 3P R
测序 见 图 1 图 2 图 3 、 、 。
℃过夜培养 , 观察有无菌落。然后挑取不 同白色单 个菌落加入 L B液体培养基 中培养 5h以上 , 以此菌 液为模板 , 使用 M 34/ VM( 1 - 1- R - M 3 7碱基序列 : 7 4 C C C G G T哪 C C A TC C G C;R M 碱 G A G C G A A V—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综述节选 2017)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type 3,SCA3)又称为马查德约瑟夫病(MJD),是我国遗传性共济失调(HA)中最常见的亚型,约占所有遗传性共济失调的60%,其患病率为3~5/10万,仅我国就有4万余名患者。
该病以进展性小脑型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步态不稳、肢体摇晃、动作准确性变差等,可伴眼外肌麻痹、吞咽困难、舌肌纤颤、锥体征及锥体外系征等其他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在起病后10~20天内失去运动能力。
目前此类疾病的常规治疗只能改善临床症状,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极大的躯体、精神和经济负担,因此对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 型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1SCA3 的致病基因和致病蛋白(Ataxin-3)1.1 致病基因(Ataxin-3 基因) SCA3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taxin-3 基因(又称为MJD1基因)突变所致。
1994年,日本科学家首先发现并报道了Ataxin-3基因。
Ataxia-3 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长臂,含有11个外显子,其10号外显子中有一段CAG 重复序列。
正常人Ataxin-3基因CAG 重复次数为12~44 次,当CAG重复次数≥52 次时,即会发病,而当CAG 重复次数在45~51次时,疾病不完全外显(即可能会发病或发病症状不典型),因其由CAG 重复过多而使其翻译形成过长的多聚谷氨酰胺链而致病,故SCA3 是一种多聚谷氨酰胺病。
1.2 致病蛋白(Ataxin-3蛋白)Ataxia-3蛋白是一种广泛表达的去泛素化酶,分子量约42 kDa(千道尔顿),因多聚谷氨酰胺链长短不一,分子量会有所差异,该蛋白具有3个重要结构:Josephin 结构域、泛素结合区(UIM)和PolyQ序列。
其Josephin 结构域具有去泛素化酶活性,UIM 结构域则可特异地识别并结合泛素化的蛋白底物。
Neurology病例:见于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的视网膜病变
Neurology病例:见于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的视网膜病
变
17岁非洲裔巴西女性,表现为进行性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和视敏度下降1年。
家族中多个亲属有相似的运动症状但无视觉障碍。
查体提示上视麻痹,构音障碍,共济失调,肌张力增高和反射活跃。
眼底镜检查和随后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见双侧萎缩性黄斑病变(图1-2)。
基因检测提示ATXN3基因中异常的CAG重复序列,证实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SCA3)的诊断(病理性等位基因具有68个重复序列,而正常等位基因仅有14个重复序列)。
视网膜病变,通常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7型的典型表现,罕见与SCA3相关。
需要进一步研究阐明这种联系,从而可能扩大SCA3的表型谱。
(图1:视乳头周围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红箭],黄斑萎缩[白箭],以及视网膜下缘周围视网膜色素上皮大量丢失[★])
(图2:A:近红外光可见黄斑萎缩[红箭],视乳头周围脉络膜视网膜萎缩[黄箭];B:完全性中央凹萎缩,萎缩地形内深部黄斑层丢失以及视乳头周围视网膜色素上皮丢失[★])
[参考文献]
Nascimento FA, Ferreira MG, Shiokawa N, Sato MT, Teive HAG. Teaching NeuroImages: Retinopathy in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3. Neurology. 2020 May 26;94(21):e2283-e2284.
温馨提醒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转载不要忘了注明出处哦~~~。
宣武医院-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_2_3型的临床表现和基因分型_宋旸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s)
根据遗传类型和临床表现至少分为三类:
ADCAⅠ型:除小脑性共济失调外,还包括眼球运动障碍, 慢眼运动、视神经萎缩、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肌萎缩、 周围神经病和痴呆等,如SCA1、SCA2 、SCA3/MJD、SCA4、 SCA12等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s)
临床诊断SCA可遵循以下几点: 1、确定是否为SCA,主要根据病史、临床和辅助检查
2、确定其遗传方式,根据有无家族史确定其是家族 性或散发性,家族性根据遗传方式判断是常染色体显
性还是隐性遗传
3、推断最可能的SCA亚型,以便基因诊断时确定先后 顺序,节约资源和时间
国发病率较低。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s)
SCAs常见类型:
SCA12型:平均起病年龄为3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 病较早者头部和肢体震颤。震颤常作为首发症状。晚 发者表现为轻微帕金森症状、痴呆、认知减退及精神 症状。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5q31.q32,由基因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s)
SCAs常见类型:
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denta-tonlbralpallidoluysian atrophy,DRPLA :
少年型:20岁以前起病,主要表现为智力发育迟滞、 癫痫、肌阵挛和共济失调,病情进展迅速
ADCAⅡ型:小脑性共济失调班视网膜色素变性,如SCA7 ADCA Ⅲ型:单纯小脑性共济失调,如SCA5、SCA6 、
共济失调3型 机理
共济失调3型机理共济失调3型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运动协调障碍和平衡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那么,共济失调3型的机理是什么呢?共济失调3型的机理主要与基因突变有关。
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基因(CACNA1A)的突变造成小脑异常功能。
CACNA1A基因编码钙离子通道α-1A亚基,是小脑神经元功能的关键调节因子。
当CACNA1A基因发生突变时,会导致钙离子通道功能异常,进而影响小脑神经元的正常活动。
在共济失调3型患者中,由于CACNA1A基因突变引起的小脑神经元钙离子通道功能异常,进而影响了神经元间的正常信号传递和调节。
这种信号传递异常导致了运动协调和平衡功能的障碍。
另外,共济失调3型的发病也与小脑皮质纤维(PCFs)的退化有关。
小脑皮质纤维是小脑神经元的输出纤维,负责将小脑的指令传递给大脑和脊髓的运动神经元。
在共济失调3型患者中,由于CACNA1A基因突变引起的小脑功能异常,小脑皮质纤维逐渐退化,进一步加重了运动协调和平衡的障碍。
综合以上的机理,我们可以得出共济失调3型的机制是由于CACNA1A基因突变引起的小脑神经元钙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和小脑皮质纤维的退化所导致的。
进一步认识和研究共济失调3型的机理,有助于开发相关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措施。
总之,共济失调3型的机理是与CACNA1A基因突变引起的小脑神经元钙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和小脑皮质纤维的退化密切相关。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机制,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精确有效的治疗手段,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以小脑共济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以小脑共济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以小脑共济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最常累及的部位为小脑,还可累及橄榄核、脑桥、脊髓等部位,表现为行走和站立不稳、上肢精细动作差、构音障碍、意向震颤等。
学术术语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文章亮点:1 针对神经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从干细胞治疗方面比较了自体骨髓以及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两种不同方法治疗取得的不同结果并结合临床资料,提出了造成差异的可能原因。
2 实验结果显示,6例患者采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效果均不明显,另外21例行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患者自觉症状均有一定程度改善,拟说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是安全的,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干细胞;干细胞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运动障碍;腰穿;ICARS评分;异体脐带;细胞移植;脐血;免疫表型;老年痴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干细胞图片文章摘要背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以进行性加重的四肢共济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常规药物治疗效果欠佳。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及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接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27例确诊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其中6例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腰穿治疗,21例行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腰穿结合静脉输注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taxia Rating Scale,ICARS)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与结论:所有27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患者行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过程中以及治疗前后均未及明显不良反应。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的特征:上凝视麻痹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的特征:上凝视麻痹32岁的女性,吞咽困难,共济失调,和构音障碍5年。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SCA3)家族史阳性。
查体:双侧眼球凸出,上视凝视麻痹伴垂直眼震,双侧水平眼球震颤,扫视运动减慢,共济失调,辨距不良(视频1)。
神经影像显示小脑中度萎缩。
神经心理评价显示记忆和执行功能障碍。
基于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检查,SCA3予以考虑,并行基因检测证实。
视频显示明显的步态共济失调,眼球突出,向上凝视麻痹和相关的垂直眼球震颤,双侧水平眼球震颤,慢扫视。
向上凝视麻痹表现是SCA3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可能有助于SCAs的临床鉴别。
[鉴别诊断]
Neurology July 30, 2018;91;e494。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继发不宁腿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㊃病例报告㊃通信作者:宿长军,E m a i l :c h a n g ju n s u @163.c o m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继发不宁腿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刘 燕,邹慧莉,王 荣,胡晓辉,程金湘,杨 萍,宿长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陕西西安710038)关键词:不宁腿综合征;小脑共济失调中图分类号:R 742.8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83X (2016)12-1377-03d o i :10.3969/j .i s s n .1004-583X.2016.12.023 不宁腿综合征(re s t l e s s l e g s yn d r o m e ,R L S )是一组与睡眠相关㊁以下肢无法抗拒的运动为特征的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症状常在安静状态下尤其是夜间发作或加重[1]㊂R L S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可能与其遗传特性有关㊂有研究显示,50%的原发性R L S 患者有阳性家族史;继发性R L S则病因相对复杂,包括铁缺乏㊁继发于某些代谢性疾病㊁终末期肾病㊁类风湿性关节炎㊁帕金森病㊁下肢血管病㊁肿瘤,或妊娠及口服某些药物所致等[2]㊂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s p i n o c e r e b e l l a r a t a x i aT y pe 3,S C A 3)是遗传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最常见的亚型,临床症状多样,包括小脑共济失调㊁帕金森综合征㊁肌张力障碍㊁外周神经病变㊁眼睑退缩形成突眼㊁下运动神经元疾病㊁面肌及舌肌纤颤和肌萎缩㊂同时该病具有更加弥漫的神经变性性改变,这也更好的解释了该病的非运动症状,如睡眠障碍㊁记忆缺陷㊁执行障碍㊁嗅觉障碍和精神障碍㊂S C A 3患者中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有R L S ㊁快速眼球运动(R E M )期异态睡眠即R E M 睡眠行为异常(R E M s l e e pb e h a v i o r d i s o r d e r ,R B D )㊁日间过度思睡㊁失眠,并且上述症状可先于小脑症状出现[3]㊂目前睡眠障碍已被视为S C A s 患者生活健康质量的重要指标[4]㊂该病在国内相关内容尚未见报道,为此本文将总结我们发现的S C A 3继发R L S 病例1例,同时将R L S 继发于S C A 3的可能机制做一简要的综述,为临床医生早期明确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㊂患者,女,61岁㊂主诉:双下肢感觉异常㊁睡眠障碍半年㊂患者于2015年1月,逐渐出现夜间安静状态下双下肢难以名状的麻木感及虫蠕感,活动后缓解,上述症状导致患者入睡困难,睡眠中容易觉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每晚反复觉醒10余次,睡眠质量差㊂这些症状也导致患者出现心悸㊁心烦㊁情绪低落㊁疲乏等表现,在当地医院给予镇静㊁改善睡眠㊁抗焦虑等治疗,上述症状均无改善㊂患者既往有行走不稳病史7年,未予正规诊治㊂否认家族中有其他类似症状的患者㊂2015年7月15日入院后行国际不宁腿量表评分33分,匹兹堡睡眠量表评分12分,睡眠严重指数22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8分,抑郁量表19分㊂行视频多导睡眠检查示总睡眠时间199分钟,患者睡眠的质和量均差,表现为入睡困难和维持困难,具体表现为睡眠潜伏期62分钟,R E M 潜伏期缩短;大于5分钟醒觉次数6次;觉醒时间169分钟;睡眠效率42%㊂同时视频监测发现在睡眠前1/3阶段浅睡期出现发作性左或右足拇指背屈动作,有时伴有踝关节收缩,持续时间1.5~2.5秒,间隔时间8~33秒,整夜睡眠中周期性肢动(P e r i o d i cl i m bm o v e m e n t s ,P L M s )指数19.3(图1)㊂患者在夜间入睡前和睡眠期间觉醒阶段诉腿部有灼热感,且因腿部不适,双脚无规律的摆动,双脚互相揉搓㊂头颅M R I 示小脑萎缩(图2)㊂周围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双侧正中神经㊁桡神经㊁尺神经㊁腓肠神经未见明显异常㊂因患者既往有行走不稳病史,结合症状体征考虑遗传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行基因检查,检测临床常见的S C A 1㊁2㊁3㊁6㊁7㊁8㊁12㊁17㊁D P R L A 等常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共济失调的亚型,发现S C A 3型相关基因M J D 1其中一个等位基因C A G 重复超出正常范围,为63次,符合S C A 3型致病特征(图3)㊂入院后完善甲状腺功能全套㊁血清铁㊁铁蛋白㊁肿瘤系列㊁维生素B 12等相关检查,排除了诸如缺铁性贫血㊁肾功能衰竭㊁甲状腺功能减退㊁糖尿病及药物等其他继发因素所致的R L S ㊂该患者临床表现符合2012版国际不宁腿综合征诊断标准[5],最后诊断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继发不宁腿综合征㊂治疗方面给予口服普拉克索0.125m g ,每晚餐后1次,当夜患者双下肢感觉不适症状明显改善,1周后睡眠质量㊁焦虑抑郁等症状也得到明显改善㊂20天后复查国际不宁腿量表评分9分,匹兹堡睡眠量表㊃7731㊃‘临床荟萃“ 2016年12月5日第31卷第1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D e c e m b e r 5,2016,V o l 31,N o .1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评分4分,睡眠严重指数6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8分,抑郁量表10分㊂复查多导睡眠视频提示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入睡潜伏期6分钟,慢波睡眠24%,总睡眠时间254分钟,但睡眠连续性改善不明显,如觉醒次数37次,觉醒196分钟,睡眠中P L M指数24. 6㊂之后随访该病例1年,随访期间患者停药后上述症状复现,再次按医嘱服药后症状改善㊂图1视频多导睡眠检查:在睡眠前1/3阶段的N2期出现周期性肢动图2头颅核磁共振显示小脑萎缩图3基因检测报告:S C A3型相关基因M J D1一个等位基因C A G重复63次,超出正常范围讨论有研究证实,S C A s患者中R L S发病率较普通人群高,在20%~30%之间[6],甚至高达55%[7]㊂这种高发病率提示两者之间存在某种病理生理机制方面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人们尚未探究到其中的奥秘㊂S C A3以广泛而复杂的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为特征,那么在此病理生理机制之下继发R L S的可能机制是什么?是由于基因异常㊁血清铁㊁铁蛋白异常,还是由于多巴胺受体表达异常㊁多巴胺功能紊乱,或是非多巴胺系统异常所致?基于大量数据表明在原发性R L S患者中,并未发现与S C A3位于同一位点的C A G核苷酸序列的异常扩增[8]㊂在原发性R L S患者中进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发现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与R L S相关:B T B D9,M E I S1,MA P2K5/L B XC O R1,P T P R D㊂有研究显示B T B D9可以调节果蝇脑内的多巴胺水平,并且在人类细胞,通过铁受体蛋白3调节铁平衡,因此推测R L S的核心病理生理学机制之一可能是:在基因水平对多巴胺及铁代谢的调控[9]㊂但是上述机制是否与S C A3继发R L S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㊂除去基因因素,有研究显示铁代谢可能在原发性R L S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10]㊂因此有研究者将S C A3患者分为继发R L S与没有继发R L S两组,并对受试者在血清铁㊁铁蛋白水平㊁神经电生理腓肠肌电位㊁国际共济失调评估量表㊁帕金森评估量表等方面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以上各项指标在这两组受试者中均无显著差异,同时铁蛋白的水平与R L S严重程度之间也无明显关联[8]㊂因此考虑继发于S C A3的R L S患者其发病机制与上述因素无明显相关性㊂由于在临床治疗中S C A3继发R L S患者应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是有效的,因此许多研究者认为多巴胺系统的功能紊乱可能在其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㊂然而,在一项应用C11标记雷氯比利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查的研究中显示此类患者纹状体D2受体并无显著下降[6]㊂另一项运用多巴胺转运体影像学研究中则发现S C A3患者多巴胺转运体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但在S C A3组中,多巴胺转运体的数量与R L S并无明显相关性,因此有学者提出也许此类患者疾病起源于与多巴胺活动相关㊃8731㊃‘临床荟萃“2016年12月5日第31卷第1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D e c e m b e r5,2016,V o l31,N o.1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的纹状体外区域或者非突触前多巴胺通路[11]㊂那么纹状体外的多巴胺区域,或者非多巴胺系统是否参与继发于S C A3的R L S的发病㊂在一项应用静息态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研究中发现,原发性R L S的严重程度与丘脑和右侧海马旁回之间的连接呈负相关性,这种连通性方面的改变可能与R L S患者在处理感觉信息过程中的缺陷相关联,提示丘脑皮层环路的改变参与R L S发病机制[12]㊂R i z z o等[13]应用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研究发现,R L S患者丘脑内侧区域N乙酰胆碱/肌酸比和N乙酰胆碱浓度均显著减少,这一发现支持了大脑边缘系统的功能障碍可能参与R L S的病理生理机制,并假设这一内侧疼痛系统的损伤可能是由于多巴胺功能障碍所致㊂此外另一项研究显示R L S患者丘脑谷氨酸/谷氨酰胺水平异常升高,提示谷氨酸能神经元活性增加可能导致R L S患者夜间反复的睡眠觉醒及睡眠时间缩短,但对睡眠期P L M s影响不大,这种关联与多巴胺系统恰恰相反,后者与睡眠期P L M s关联性大,而与睡眠觉醒紊乱关联性小[14]㊂综上所述,S C A3是一种神经系统广泛变性性疾病,是否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弥漫的变性导致纹状体及纹状体外区域多巴胺系统及非多巴胺系统同时异常,从而导致继发性R L S的高发病率;同时S C A3患者丘脑谷氨酸/谷氨酰胺水平㊁N乙酰胆碱浓度会出现怎样变化,这些变化是否参与R L S的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㊂总之,我们报道的1例继发于遗传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不宁腿综合症患者㊂本病例提示睡眠障碍已被视为影响S C A s患者生活健康质量的重要指标,此类患者失眠㊁焦虑的根本原因是R L S,小剂量普拉克索对R L S症状改善有效㊂同时本文回顾近几年R L S病理生理机制的相关研究,发现纹状体多巴胺系统㊁纹状体外多巴胺系统㊁大脑边缘系统及非多巴胺系统均可能参与其中㊂了解这些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动向,对于我们认识R L 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其精准治疗具有重要价值㊂参考文献:[1] A m e r i c a n A c a d e m y o f S l e e p M e d i c i n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 s l e e pd i s o r de r s,3r de d[D B/O L].2014.[2] Y a n g Q,L iL,Y a n g R,e t a l.F a m i l y-b a s e da n d p o p u l a t i o n-b a s e da s s oc i a t i o ns t ud ie sv a l i d a t eP T P R Da sar i s kf a c t o r f o rr e s t l e s s l e g s s y n d r o m e[J].M o v e m e n tD i s o r d e r s,2011,26(3): 516-519.[3] P e d r o s o J L,B r a g a-N e t oP,F e líc i oA C,e t a l.S l e e p D i s o r d e r si n M a c h a d o-J o s e p h D i s e a s e:F r e q u e n c y,D i s c r i m i n a t i v eT h r e s h o l d s,P r e d i c t i v e V a l u e s,a n d o r r e l a t i o n w i t h A t a x i a-R e l a t e d M o t o r a n d N o n-M o t o r F e a t u r e s[J].C e r e b e l l u m, 2011,10(2):291-295.[4] D A b r e uA,F r a nçaJ r M C,P a u l s o n H L,e ta l.C a r i n g f o rM a c h a d o-J o s e p hd i s e a s e:c u r r e n t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a n d h o w t oh e l pp a t i e n t s[J].P a r k i n s o n i s m R e l a tD i s o r d,2010,16(1):2-7.[5] A l l e nR P,P i c c h i e t t i D L,G a r c i a-B o r r e g u e r oD,e t a l.R e s t l e s sl e g s s y n d r o m e/W i l l i s-E k b o m d i s e a s e d i a g n o s t i c c r i t e r i a: u p d a t e d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R e s t l e s s L e g sS y n d r o m eS t u d y G r o u p(I R L S S G)c o n s e n s u s c r i t e r i a x-ʃs h i s t o r y,r a t i o n a l e,d e s c r i p t i o n,a n d s i g n i f i c a n c e[J].S l e e p M e d,2014,15(8):860-873.[6] R e i m o l d M,G l o b a sC,G l e i c h m a n n M,e t a l.S p i n o c e r e b e l l a rA t a x i a T y p e1,2,a n d3a n d R e s t l e s s L e g s S y n d r o m e:S t r i a t a lD o p a m i n eD2R e c e p t o r S t a t u s I n v e s t i g a t e db y[11C] R a c l o p r i d e P o s i t r o n E m i s s i o n T o m o g r a p h y[J].M o v D i s, 2006,21(10):1667-1673.[7]I r a n z o A,C o m e l l a C L,S a n t a m a r i aJ,e ta l.R e s t l e s sl e g ss y n d r o m e i nP a r k i n s o n'sd i s e a s ea n do t h e rn e u r o d e g e n e r a t i v ed i se a s e s of t h e c e n t r a l n e r v o u s s y s t e m[J].M o vD i s,2007,22(4):424-430.[8] L u i zJ,L u i z M,B e z e r r a E.I s N e u r o p a t h y I n v o l v e d w i t hR e s t l e s sL e g s S y n d r o m e i n M a c h a d o-J o s e p hD i s e a s e[J]E u rN e u r o l,2011,66(9):200-203.[9] F r e e m a nA,P r a n s k i E,M i l l e rR D,e t a l.S l e e p f r a g m e n t a t i o na n dm o t o r r e s t l e s s n e s s i naD r o s o p h i l a m o d e lo f r e s t l e s s l e g ss y n d r o m e[J].C u r rB i o l,2012,22(12):1142-1148.[10] A l l e nR P,A u e r b a c hS,B a h r a i nH,e t a l.T h e p r e v a l e n c e a n di m p a c t o f r e s t l e s s l e g s s y n d r o m e o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i r o nd e f i c i e n c y a n e m i a[J].A mJH e m a t o l,2013,88(4):261-264.[11] P e d r o s o J L,B r a g a-N e t oP,F e líc i oA C,e t a l.S l e e p d i s o r d e r si n M a c h a d o-J o s e p hd i s e a s e:ad o p a m i n et r a n s p o r t e ri m a g i n gs t u d y[J].J N E U R O LS C I,2013,324(1-2):90-93.[12] K uJ,C h o YW,L e e Y S,e t a l.F u n c t i o n a lc o n n e c t i v i t ya l t e r n a t i o no f t h e t h a l a m u s i nr e s t l e s s l e g ss y n d r o m e p a t i e n t sd u r i n g t h ea s y m p t o m a t i c pe r i o d:ar e s t i n g-s t a t ec o n n e c t i v i t ys t u d y u s i n g f u n c t i o n a lm a g n e t i c r e s o n a n c e i m a g i n g[J].S l e e pM e d,2014,15(3):289-294.[13] R i z z oG,T o n o nC,T e s t aC,e t a l.A b n o r m a lm e d i a l t h a l a m i cm e t a b o l i s m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i d i o p a t h i cr e s t l e s s l e g ss y n d r o m e[J].B r a i n,2012,135(12):3712-3720.[14] A l l e nR P,B a r k e rP B,H o r s k aA,e t a l.T h a l a m i c g l u t a m a t e/g l u t a m i n e i nr e s t l e s s l e g ss y n d r o m e:i n c r e a s e da n dr e l a t e dt od i s t u r be d s l e e p[J].N e u r o l o g y,2014,82(4):372-373.收稿日期:2016-09-12编辑:王秋红㊃9731㊃‘临床荟萃“2016年12月5日第31卷第1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D e c e m b e r5,2016,V o l31,N o.1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的诊疗研究进展
tom assessment scale and assessment of an outpatient program[J].Compr Psychiatry,2015,56:289-294.[29]Aboujaoude E,Gamel N,Koran L M.Overview of kleptomania and phenomenological description of40patients[J].Prim Care Companion J Clin Psychiatry,2004,6(6):244-247.[30]Grant J E,Odlaug B L,Davis A A,et al.Legal consequencesof kleptomania[J].Psychiatr Q,2009,80(4):251-259. [31]Kim H S,Christianini A R,Hodgins D C,et al.Impairmentsof kleptomania:what are they?[J].Braz J Psychiatry, 2017,39(3):279-280.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的诊疗研究进展朱伟伟打华力明"(1吉首大学医学院,湖南吉首416000;2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湖南郴州423000)摘要: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SCA3)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主要类型之一,以小脑共济失调的运动症状为主,伴有眼征、精神症状、营养障碍等非运动症状。
目前对SCA3疾病尚无有效治疗手段,本文就SCA3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遗传性共济失调中图分类号:R74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98X(2021)01-0075-04doi:10.16500/ki,1673-498x.2021.01.022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3,SCA3),又称为马査多-约瑟夫病(Machado-Joseph disease,MJD),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主要类型之一,该疾病的相关基因是MJDI,编码的蛋白是Ataxin,SCA3导致编码蛋白Ataxin-3竣基端形成异常扩展的多聚谷氨酰胺(polyglutamine, PolyQ)肽链,致蛋白错误折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症⑴刀。
共济失调3型 机理
共济失调3型机理摘要:一、共济失调3型的概述二、共济失调3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三、共济失调3型的临床表现四、共济失调3型的诊断与治疗五、预防与护理正文:共济失调3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3,SCA3)是一种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人体的运动协调和平衡功能。
该病是由于cerebellar Purkinje 细胞丢失和神经元纤维缠结所导致的。
本文将对共济失调3型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以及预防与护理进行详细阐述。
一、共济失调3型的概述共济失调3型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病率为1/10000-1/5000。
该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共济失调、言语障碍、肌肉震颤和锥体束征。
患者的发病年龄差异较大,可分为儿童型和成人型。
二、共济失调3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共济失调3型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染色体上的ATXN3基因突变导致的。
这种突变会导致蛋白质异常扩增,从而影响神经元的正常功能。
目前认为,异常扩增的蛋白质具有毒性,会导致神经元纤维缠结和细胞死亡。
三、共济失调3型的临床表现共济失调3型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运动障碍:进行性加重的共济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双手精细动作困难、肌肉震颤等。
2.言语障碍:发音不清、语调异常、语速减慢等。
3.眼外肌麻痹:双眼协调能力下降、眼球震颤等。
4.锥体束征:肌张力增高、病理征阳性等。
5.非运动症状:包括睡眠障碍、抑郁、认知功能下降等。
四、共济失调3型的诊断与治疗1.诊断:根据家族史、临床表现和基因检测,可以确诊共济失调3型。
2.治疗: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如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等。
五、预防与护理1.预防:避免近亲结婚,降低遗传病的发病率。
2.护理:患者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情绪稳定,加强康复训练,预防感染等。
总之,共济失调3型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
了解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一家系报道
小, 原右侧 半 卵 圆 中 心病 灶 、 左额 叶病 灶 缩 小 , 未 见 明 显
强化。
2 讨 论 干 扰 素 8 作 为 免 疫 调 节 剂 用 于 MS缓 解 期 一 线 治疗药 物 , 目前 国 内 获 准 上 市 者 有 干 扰 素 l a ( 商 品 名 利
比) 和干扰素 0 一 l b ( 商 品名 倍 泰 龙 ) 两种 , 其 作 用 机 制 主 要 包 括 下调共刺激分子和炎性 细胞 因子 , 通 过 作 用 于 基 质 金 属
访 过 程 中症 状 未 再 进 展 。患 者 2的 AQP 一 4 抗 体阴性 , 但 有
视神经 、 脊髓同时受累的表现 , V E P异 常 、 胸椎 MR I 示髓 内 长节段异常 信号 , NMOS D 诊 断 亦 明 确 。 住 院 期 间 给 予 激
语 功 能 基本 恢 复 , 感 觉 障碍 水 平 降 至 T 双 下 肢 肌 力 Ⅲ级 , 遂 出 院 。 出院 后 口服 醋 酸 泼 尼 松 ( 1 0 mg , 每 日1 次) 、 干 扰 素
中 国 神 经 免 疫学 和 神 经病 学 杂 志 2 0 1 7年 l 1月第 2 4卷 第 6期
C h i n J Ne u r o i mmu n o l 8 L Ne u r o l 2 0 1 7 , Vo 1 . 2 4 ,No . 6
・4 4 3・
体 等 均 阴性 。 因患 者 新 发 颅 内病 灶 , 且病程反 复复发 , 予甲 泼尼龙5 0 0 mg / d ( 5 d后 减 量 ) 冲击 治 疗 的 同 时 , 加 用 干 扰 素 8 一 l a ( 4 4 F g 皮 下注射 , 每 周 3次 ) 行试 验性治疗 , 1 个 月 后 言
晚发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1例报告
晚发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1例报告杨绍婉;梁志刚;李敏;窦连伟;孙旭文【期刊名称】《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年(卷),期】2018(031)003【总页数】2页(P206,214)【作者】杨绍婉;梁志刚;李敏;窦连伟;孙旭文【作者单位】264000 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神经内科;264000 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神经内科;264000 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神经内科;264000 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神经内科;264000 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是具有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疾病,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加重的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及眼球运动障碍等。
现报道的SCA亚型多达40种,其发病年龄及临床症状多相互重叠[1],仅依据临床特征及影像学检查明确分型较为困难,基因检测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本文报道1例确诊为晚发型SCA3型(SCA3)的病例如下。
1 病例男,66岁。
因“双下肢走路不稳10年,加重半年”于2016年11月11日入住我院。
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走路不稳,偶有跌倒,夜间症状较重,半年后症状缓解。
曾出现一过性精神异常、睡眠障碍,10 d后症状消失,期间病情稳定。
4年来患者四肢末端麻木,一直未诊治。
近半年患者自觉走路不稳加重,于2016年6月1日至我院门诊就诊,EMG示右下肢神经源性损害;诊断为“周围神经病”。
给予“维生素B1、甲钴胺、叶酸”治疗,症状无缓解。
此次为进一步治疗入住我院。
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史。
家族中无类似疾病。
查体:神志清,言语流利。
左侧指鼻试验不准,双侧跟膝胫试验不准,Romberg征(+),向后倾倒,宽基底步态。
四肢腱反射(+),双侧Babinski征(+)。
双下肢震动觉减退。
实验室检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52 mmol/L,维生素B12 1034 pmol/L。
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一家系7例
文章编号:1003-2754(2014)10-0942-02中图分类号:R742.8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一家系7例余叶菁1,孙占用2,贾艳丽1,王建华2收稿日期:2014-06-12;修订日期:2014-07-29作者单位:(1.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7;2.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北石家庄050051)通讯作者:王建华,E-mail :wangjh6304@sina.com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 ,SCA )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主要类型,成年期发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共济失调是本病的共同特征。
本病分为多种亚型,其中SCA3型常见于我国[1],但其遗传特征、临床表现及确切的分子机制仍不完全明了。
我们于2013年6月发现1例经基因检测证实的SCA3病例,现报道如下。
1病例摘要先证者(Ⅲ7)男,59岁。
因行走不稳10余年,间断头晕、恶心7y ,加重3y 于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
患者于10余年前出现行走不稳,似醉酒步态,无头晕,症状逐渐加重,当时查头部CT (2003年6月)提示小脑萎缩,未予重视。
7y 前开始出现间断头晕,伴恶心、呕吐、饮水呛咳,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听力下降等,头晕平卧位加重,坐位减轻,睁眼加重,闭眼减轻。
不伴视物旋转、耳鸣、听力减退;不伴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
症状持续1 2d 自行缓解,每月发作3 4次,遂就诊我院行头部MRI (2007年10月7日)检查提示小脑萎缩;颈椎MRI (2007年10月7日)提示脑干、小脑萎缩。
随后至广州空军医院就诊,考虑“多系统萎缩”可能性大,患者与家属未予重视,回家休养。
3y 前完全不能行走,饮水呛咳症状加重,出现言语不清。
无视物旋转、耳鸣、肢体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等。
近半年来头晕症状加重,不能平卧,饮水呛咳严重,进食减少,体重下降,经休息头晕症状持续不能缓解。
既往30y 前开始反复出现气胸,每次经闭式胸腔引流治疗后好转,于7y 前发现肺大泡,并行肺大泡切除术。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的产前诊断方法研究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的产前诊断方法研究杨笑;窦春阳;杨燕文;陈耀平【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羊水细胞培养和毛细管电泳片段分析技术的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 SCA3/MJD)的产前诊断方法。
方法对1例孕20周的确诊SCA3/MJD患者及8名孕16~19周的高龄孕妇进行羊膜穿刺术并抽取羊水细胞培养。
采用毛细管电泳片段分析技术对MJD1基因内( CAG) n重复序列动态突变进行检测。
结果 SCA3/MJD患者胎儿MJD1基因( CAG) n次数为22/78次,胎儿携带其母亲的异常等位基因,诊断为SCA3/MJD。
8例高龄孕妇胎儿MJD1基因( CAG) n重复次数13~26次,均在正常范围内。
结论羊水细胞培养并毛细管电泳片段分析技术简便,准确,可作为SCA3/MJD产前诊断的可靠方法进一步推广。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enatal diagnosis methods of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3 ( SCA3 )/Machado-Joseph disease ( MJD ) based on amniotic fluid cells culturing and fragment analysis with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Methods The amniocentesis and aminotic cell culture were performed in a SCA3/MJD pregnant women at 20 weeks of gestation and8 pregnant women at 16 -19 weeks of gestation.The MJD1 gene ( CAG ) n dynamic mutation were detected b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separation.Results The number of MJD1 gene ( CAG) n in fetal ofSCA3/MJD patient was 22/78, the fragments of abnormal alleles was come from his mother.The fetus was diagnosed with SCA3/MJD.The number of MJD1 gene (CAG)n in fetal of 8 controls were 13-26, they were in normal range.Conclusions Amniotic fluid cells culturing and fragment analysis with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re very simple and precise methods.It worths tobe recommended as a promising protocol for SCA3/MJD’s prenatal diagnosis and genetic consultation.【期刊名称】《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5页(P287-290,309)【关键词】羊膜腔穿刺;毛细管电泳;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产前诊断【作者】杨笑;窦春阳;杨燕文;陈耀平【作者单位】750004银川,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宁夏颅脑疾病重点实验室;750004银川,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宁夏颅脑疾病重点实验室;750004银川,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宁夏颅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计划生育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4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的产前诊断方法研究杨笑,窦春阳,杨燕文,陈耀平【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羊水细胞培养和毛细管电泳片段分析技术的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 SCA3/ MJD)的产前诊断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M=C$是 C_iD$ 基 因 =C> 重 复 序 列 数 目 异 常 扩增所致'在中国人 群 中 正 常 重 复 数 为 !$'.! 次'异 常 者 多大于&"次+$,(M=C$的 核 心 表 现 包 括 突 眼&小 脑 性 共 济 失调&肌强直&锥 体 束 征&肌 萎 缩 等( 根 据 临 床 表 现 目 前 已 报道;种亚型+.,'其中.型发病晚'伴有 帕 金 森 综 合 征 和 周 围神经病变(本患者 临 床 以 锥 体 外 系 受 损 为 主'表 现 为 帕 金森综合征'虽 有 水 平 眼 震&步 基 略 宽 等 小 脑 体 征 及 病 理 征'但指鼻&跟膝胫 试 验 稳 准'肢 体 反 射 不 活 跃'小 脑 体 征& 锥体束征相 对 较 轻'且 无 M=C$ 常 见 的 突 眼&面 舌 肌 萎 缩 等 表现'临床表型较 为 少 见( 此 外'患 者 有 可 疑 家 族 史 #其 父 有明确的小脑体征$'这也提示 M=C$诊断可能性大(
- !.. -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年$月第,;卷第,期!=6(*ODA5?7(115*73R DA5?73,"!- S73#,; D7#,
以帕金森综合征主要表现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型一例
马妍!鲁明!刘小璇!樊东升!刘晓鲁
关键词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帕金森综合征%=C> 重复突变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 #,"!-$+"!..+"$
! !!"#!!"#$%&%"'#())*#!""&+,%&$#,"!-#",#"!;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 通 讯 作 者 鲁 明 '012(3!Z?(2*"$!/!)(*2#971
脾肿大*%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速度 正 常'左 正 中 神 经 \ 波出现率下降'双胫神经 ^ 反射未测出'双下肢感觉诱发 电位#M0G$中枢 性 损 害'双 侧 上 下 肢 运 动 诱 发 电 #F0G$中 枢性损 害%左 旋 多 巴 负 荷 试 验 阴 性%C_iD$ 基 因 检 测 )=C> 重复序列杂合突变'数 目 分 别 为 / 和 &!*#图 ,$( 患 者 =C> 动态突变次数位于正常低限'临床易表现为锥 体 外 系受累'考虑其父亲有小脑体征'且本患者 对 左 旋 多 巴 治 疗 无效'临床符合 M=C$#.型$诊断(
脊 髓 小 脑 性 共 济 失 调 #)J(*79A?AZA332?2H24(2'M=C$是 一组高度遗传异 质 性 疾 病'包 括 多 种 亚 型+!,'我 国 以 M=C$ 最常见'也称为马 查 多+约 瑟 夫 病 #F2962K7+O7)AJ6K()A2)A' FOE$+,,(M=C$ 的 核 心 表 现 包 括 为 突 眼 &小 脑 性 共 济 失 调 & 肌强直&锥体束征&肌 萎 缩 等'而 以 帕 金 森 综 合 征 为 主 要 表 现的 M=C$ 病 例 较 为 少 见(本 文 报 道 一 例 少 见 的 以 帕 金 森 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 M=C$病例( $!病例报道! 患 者 男 性'$% 岁'主 因 )步 态 不 稳 伴 肢 体 僵 硬 ; 年 *于 ,"!&+"! 入 北 医 三 院 神 经 内 科 就 诊( 患 者 于 入 院;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行走及上下楼 动 作 缓 慢&僵 硬'并 逐渐加重'无明显波动性(入院!年前 开 始 出 现 双 手 震 颤' 持物时明显'伴上肢 活 动 迟 缓'以 右 上 肢 为 著'并 自 觉 四 肢 肉跳'部位不固定'双足底疼痛(患者近 ! 年 来 觉 上 下 楼 费 力'行走缓慢&不 稳'有 前 后 倾 倒 倾 向( 发 病 以 来 未 诉 肢 体 麻木'无踩棉感'无 头 晕&复 视'无 言 语 不 清 或 吞 咽 困 难'嗅 觉正常'大小便正 常( 其 父 ;" 余 岁 开 始 出 现 步 态 不 稳'步 幅较大'无震 颤&小 碎 步 等 表 现'未 诊 治'&/ 岁 去 世( 内 科 检查!发育正常'肝 脾 无 肿 大%卧 位 血 压 !,,"&. 11^I'立 位血压 !,!"/; 11^I( 神 经 系 统 检 查!神 清 语 利'未 见 眼 球突出'未 见 角 膜 U+\ 环'双 眼 各 向 活 动 充 分'左 右 视 可 见 水平眼震'无眼肌麻 痹 及 面 肌 萎 缩'伸 舌 居 中'未 见 舌 肌 萎 缩或束颤%双上肢肌张力齿轮样增高'双下 肢 肌 张 力 铅 管 样 增高'四 肢 肌 力 S 级%双 侧 指 鼻&跟 膝 胫 试 验 稳 准'反 击 征 阴性%行走步态僵硬'协 同 动 作 少'步 基 稍 宽'一 字 步 #< $' :71ZA?I征睁闭眼均不稳%未见明显震颤及不 自 主 运 动'双 侧轮替动作略笨拙'姿 势 反 射 异 常%深 浅 感 觉 正 常%除 双 侧 跟腱反射未 引 出 外'余 肢 体 腱 反 射 #< < $'双 侧 掌 颌 反 射 #<$'右 侧 =62KK79P 征 #<$'左 侧 =62KK79P 征 #[$%简 易 精神状态检查表#FFM0$评分$"分%蒙 特 利 尔 认 知 评 估 量 表#F7=C$评分,%分(实 验 室 检 查!微 量 元 素 #铜&锌&钙& 镁&铁&铅$含量在正常参考范围%甲状 腺 功 能&性 激 素&抗 脑 组织抗体&血清维生素 B!,&叶酸水平&抗核抗体#CDC$&抗 可溶性抗原抗体#0DC$&抗中性粒细胞包 浆 抗 体#CD=C$& 抗 双 链 EDC 抗 体 #K)EDC$检 测 均 在 正 常 范 围%血 细 胞 镜 检)未见棘红细胞*%免疫蛋白固定电泳)未 见 异 常 寡 克 隆 区 带*%血清 铜 蓝 蛋 白!.; 1I"KQ#正 常 参 考 值 范 围 ,;'&$ 1I"KQ$%颅脑 F:X未见明显异常#图!$%腹部 B 超)未见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