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汉代思乡题材诗歌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与汉代思乡题材诗歌比较》
《诗经与汉代思乡题材诗歌比较》摘要思乡作为一个亘古不变的文学
主题,历来被文人所青睐。

先秦时期有脍炙人口的《采薇》,两汉时期有
令人为之动容的《明月何皎皎》,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思乡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到现当代有余光中先生《乡愁》里“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低吟。

本文试图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来进行比较,探讨先秦《诗经》与
两汉时期思乡题材诗歌的异同。

与此同时,通过比较来研究先秦两汉时期
先民的思想。

一、《诗经》与汉代思乡诗概论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异彩纷呈,诗歌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这一时期就有先民创造的诗
歌财富—《诗经》。

它不仅重现了先民生活的衣食住行,更能体现出先民
情感的喜怒哀乐,也真实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

其中
体现的一些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与人文智慧等对我们今天的生活都有着深
远的影响。

与之相承接的汉代虽然在诗歌上没有大放异彩,但其诗歌内容
却也是丰富多彩。

今天我们通过对思乡诗歌主题的研究探索先民的精神世界、窥探先民的心灵、追溯先民的心路历程、寻找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源地。

(一)《诗经》与汉诗中的思乡诗1.《诗经》中的思乡诗早在汉代
时就有先哲对《诗经》进行研究,其中《毛诗传笺》和《毛诗正义》是影
响最大的。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独尊儒术”的政治观点,《诗经》作为经典的儒家大作成为了一时的风尚。

《毛诗序》中确切指明的思乡恋
国诗歌有六篇:《邶风·泉水》、《王风·黍离》、《卫风·竹竿》、
《鄘风·载驰》、《王风·扬之水》、《邶风·式微》。

到了宋代,朱熹
的《诗经传》中直接表现思乡主题的诗歌增加到了十二篇,在《毛诗序》
的基础上增加了《小雅·我行其野》、《小雅·黄鸟》、《王风·葛蘲》、
《小雅·小明》、《小雅·何草不黄》、《小雅·祈父》。

关于《诗经》的研究从两汉时期开始就变得“愈演愈烈”,各个时期都不乏杰出的研究著作,就不在这一一赘述了。

参考前人的研究笔者总结出了《诗经》中有关思乡题材的诗歌有如下篇目:《周南》的《葛覃》、《卷耳》、《汝坟》、《召南》的《草虫》、《殷其雷》、《邶风》的《燕燕》、《击鼓》、《雄雉》、《式微》、《旄丘》、《泉水》、《二子乘舟》、《鄘风·载驰》、《卫风》的《竹竿》、《河广》、《有狐》、《王风》的《黍离》、《扬之水》、《葛蘲》、《齐风·莆田》、《魏风·陟岵》、《唐风》的《杕杜》、《鸨羽》、《秦风》的《小戎》、《晨风》、《桧风·匪风》、《豳风》的《东山》、《破斧》、《小雅》的《四牡》、《采薇》、《出车》、《杕杜》、《鸿雁》、《祈父》、《黄鸟》、《我行其野》、《小弁》、《蓼莪》、《四月》、《北山》、《小明》、《都人士》、《采绿》、《黍苗》、《渐渐之石》、《何草不黄》、《大雅》的《桑柔》、《烝民》。

2.汉诗中的思乡诗汉代的诗歌,最有思想价值、艺术价值的当属乐府民歌和文人五言诗。

在我国诗歌的发展史上乐府诗歌起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过渡作用,其文化贡献与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而汉代文人诗歌与之相比便显得逊色不少,现存文人诗歌较少且质量参差不齐。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

”如此说来汉代文人诗歌总体就数量不多,那么涉及思乡题材的更是少之又少。

据笔者统计的汉乐府和汉代文人诗中有关思乡题材的诗歌有:《艳歌行》、《步出城东门》、《巫山高》、《悲歌》、《钟子歌南音》、《怨词》、《古歌》、《烁烁三列星》、《悲秋歌》、《新树兰蕙葩》、《别诗四首·其二》、《别诗四首·其四》、《东光》、《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
皎》、《庭中有奇树》、《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去者日以疏》。

(二)思乡情结的成因1.农耕文明下的恋土情结先秦时期实行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兼有商鞅变法施行的重农抑商政策。

另外先秦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农业对于人民来说最好的致富手段。

农业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衣食富足,拥有土地便可安乐无忧。

上述都是人们对土地眷恋的最根本原因,也是思乡恋土情结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2.宗法制与传统教化思乡情结的产生不光是人民对土地的眷恋,它也是人伦关系的一种体现。

西周时期的宗法制不仅是当时上层统治者强有力的统治手段,同时也是笼络宗族之人,壮大自己确保利益不被外人分割之手段。

这种宗法制度对人们的家族观念和家庭观念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也是思乡情结产生的最初原因。

3.统治者的限制与人自身的属性封建统治者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人丁兴旺和便于管理,必定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管理人民,以减少劳动力的流失。

另外重农的经济措施也必定要人民乐守家园才能得以实现。

《礼记·王制》云:“凡居民,量地以制邑……”这种制度在无形中长久的约束着人,也在无形中加深人们坚守故土的思想观念。

另外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成员只有在群体中才能长久的生存发展。

4.离人久难归一方面统治者限制百姓迁移,另一方面又迫使他们远离家乡。

为王者戍边征战,建造宫城,防御。

战争、徭役之苦让这些长久远离家乡奔波在外的人,萌生思人恋乡的浓厚情感。

总结:以上从经济、政治、人伦的角度分析思乡情结产生的原因。

先秦到两汉时期思乡恋土情结的成因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种情结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深。

二、思想内容比较(一)意象比较《易传·系辞》云:“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意思是圣人唯恐自己言不能尽意,于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用‘象’来表‘意’。

”历来就有“意象”入诗,古人善于借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如:月亮,多被借于思乡情感的抒发。

历来被文人骚客所青睐,以月亮为意象的诗歌也是数不胜数。

妇孺皆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苏轼吟咏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王安石《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外思乡意象的还有大雁、蒓羹鲈脍等。

1.植物意象的比较《诗经》中的植物意象非常之多,据前人学者统计《诗经》中的植物意象达至上百种之多。

与之相比两汉思乡题材诗歌中的植物意象并不多见,但这些植物意象在两个时期的思乡诗歌中起着共同的作用。

这有助于主人公情感的抒发和诗歌主题的表现。

(二)思念主体的比较不论是古是今,不论国外还是国内,都是久别离家才会有思念。

隋代诗人薛道衡《人日归思》:“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思念总在生活中萦绕,多且浓,那么这些离家在外的思念者又是谁呢?1.外嫁之女思归这一类的作品在先秦和两汉时都有,且多为外嫁诸侯者亦或是和亲公主在异国思恋祖国亲人。

外嫁的女儿一面奔赴爱情,另一方面对远离的故乡依依不舍。

《诗经》中主要有:《邶风·泉水》、《卫风·竹竿》、《鄘风·载驰》。

《毛诗序》:“《泉水》,卫女思归也。

嫁于诸侯,父母终,思归宁而不得,故作是诗以自见也。

”《载驰》较特殊,据《左传·闵公二年(前660)》记载:“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及狄人战于荥泽,卫师败绩。

”卫国战败,许穆
夫人马不停蹄的赶回来,心痛祖国危亡于是吟咏成《载驰》。

相比之下这
首诗的感情更为深沉,表达了许穆夫人深厚的之情。

汉诗中这类作品有:《悲秋歌》、《怨词》等。

我国著名的古代美女
王昭君远嫁匈奴,远在千里之外的她,内心凄苦孤独,心中不免升腾起浓
烈的思乡之情。

心中的思念之情难以排解,于是一首《怨词》即
成:“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女儿撕心呼唤爹娘,外嫁的道路“进阻且长”。

不舍爹娘,心中的思念与不舍奔涌而出,泪满梨花。

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假借王昭君之口来写,但无论如何都可归为思乡
之作。

《诗经》中的此类诗有:《小雅·黄鸟》、《王风·葛蘲》、《卫风·河广》、《王风·黍离》、《小雅·我行其野》等。

《小雅·我行其野》描述的是一位入赘者不被妻子所容,因此欲归故乡之作。

《诗经分类
诠释》中王宗石先生认为:“诗人流寓异邦,入为赘婿,寄人篱下为生。

不久妻子感情变化,另觅新夫,自己不幸被遗弃,无家可归,在郊野游荡,采野菜充饥,因而极盼望能回归故国。

”也有学者认为诗歌写的是一个远
嫁他乡的女子遭到了丈夫的抛弃而进行的控诉。

3.役者、戍卒思归战争不休,役者、戍卒的思归之情就不休。

因此
此类作品在两个时期都有,《诗经》中的这部分作品有:邶风的《击鼓》、《式微》、小雅的《采薇》、《出车》、《四月》、《小明》、《王
风·扬之水》、以及《魏风·陟岵》等。

其中的脍炙人口的《小雅·采薇》历来被研究者所称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陈子展在《雅颂选译》说:“是描写边防士兵出征思归,爱国恋家,矛盾苦闷的一篇杰作。

”陈子展
先生的分析既深刻的揭示了这首诗歌的主旨,又指出了诗歌主人公恋家、思归、爱国的情怀,与此同时也生动刻画出了戍卒战士苦闷的心情。

相比《诗经》,两汉时期的役者、戍卒思乡诗就有了相异之处。

两汉时期役者借诗歌来表达思乡之情却是不多见。

总结:《诗经》和两汉时期的思乡题材诗歌多有相似之处,尤其在思念的主体这一方面。

役者被迫远离家乡、征战在外,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居无定所让他们不免升起强烈的思乡之情;外嫁的女儿思念爹娘,思念故乡,思念祖国;远游他乡的游子久离不归思念之情久久萦绕。

不同的地方在于先秦时期在外远游的人并不太多,而到了两汉时期人们多喜外出旅行,因此“游子思乡”这一类的作品两汉时期相对较丰富。

三、艺术特色的比较(一)二者在艺术特色上的相同之处1.直抒胸臆艺术特色《诗经》中诗歌主人公情感的直率表露与诗歌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揭露是其直抒胸臆的具体体现。

《春秋公羊传》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另有《毛诗论》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孔颖达《正义》中曰:“舒心志愤懑,而卒成于歌咏”等等,都讲得是《诗经》的直抒胸臆、直率豁达。

《诗经》直抒胸臆的特点不光体现在对家乡的思念上,更多的体现在人民奔波外行苦役、有家难回的愤懑,以及对统治者不平怨恨的表达上。

例如:邶风的《式微》,关于此篇诗歌历来纷争。

其主旨历来争议较大,但笔者更认可余冠英先生的观点:“这是劳苦大众发出的怨愤之声”。

诗歌共两章,都是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兴,快要晚来快要黑,为啥有家归不得?接下来便是问句的解释:不为官家去服役,为啥夜行身带露。

不为养活你官家,为啥浑身滚泥巴。

为了君王之事他们不得不长年累月,日夜不歇的在野外奔波劳作。

寥寥几语就简单直白的道出了对统治者的满
腔愤懑,同时也表现出黎民百姓有家难归。

“胡不归”,不是不归是难归。

此外,邶风中的《泉水》直言思乡之苦:“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王风《扬之水》:“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汉代诗歌直抒胸臆的特点主
要表现在汉乐府的抒情诗中。

这些抒情诗直抒胸臆,感情真挚强烈,但多
非思乡诗笔者即略过不提。

2.融情入景、寓情于景寓情于景这一点在《古诗十九首》中表现尤甚。

《诗经》中虽然也有这种手法但远不如汉诗对其的运用。

显而易见,《诗经》融情入景、寓情于景的手法相比汉诗就显得逊色
不少。

《诗经》可以和着音乐歌唱。

因此它的用语特点也多和音乐有关。


一“重言”、“双声”和“叠韵”的广泛使用。

洪亮吉说:“《三百篇》
无一篇非双声、叠韵。

”由此可见其应用之广。

例如:周南《关雎》里的“窈窕”、“参差”和“辗转”,周南《卷耳》里的“崔嵬”、“玄黄”,以及鄘风《七月》“栗烈”、“肃霜”和“涤场”等。

诗人受客观事物的
影响,因一事而联想到一类事物。

深思默想,描物时,既要注重突出事物
的变化状态,也要注意辞藻音律的安排。

所以诗人会用“灼灼”来写桃花
开时颜色之美;用“依依”来描述杨柳风吹摆摆之貌;用“杲杲”来
表现日出时之壮丽;“瀌瀌”比拟雨雪飘飘扬扬之状;“喈喈”描述
黄鸟翻飞追逐之声:“喓喓”表现草丛中昆虫鸣叫之韵。

“重言”,摹写状、貌、声、容在《诗三百》中随处可见、俯拾皆是。

《诗经》以四言为主,杂以其他。

西晋的挚虞说:“诗之流也,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

古诗率以四言为体,而时有一句两句,杂在四言之间。

后世演之,遂以为篇。

”2.汉诗语言浅显,意蕴丰
厚乐府诗古奥难懂、民间诗歌则语言奇警,略显浅露。

唯有《古诗十九首》
其语言浅显自然,意蕴丰厚。

谢榛《四溟诗话》评价其语言:“格古调高,句意平远。

”厚积薄发,不刻意雕饰辞藻的工整与深奥,促使五言诗走向
成熟与完善与此同时这也是五言诗语言艺术成熟的标志。

例如《孟冬寒气至》中:“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语言
浅显易懂,但所蕴情感真实丰厚,诗句如同朋友之间的随意家常之语。

3.《诗经》赋、比、兴的手法前人从《诗经》中总结出其表现手法:“赋、比、兴”。

关于赋、比、兴的解释,南宋朱熹认为:“兴者,先言
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者,浮沉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

”(《诗集传》卷一)简单来说:比就是比喻、兴即是
起兴、赋则是陈铺直叙。

三种手法中赋是使用最多的,当然从这也可看出《诗经》直抒胸臆的特点。

明代谢榛说:“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
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一十。

”如此《诗经》用赋之广可见一斑。

兴在《诗经》里的运用非常广泛,兴一般用在一篇诗歌的开头。

“先
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小雅《采薇》前三章以采薇起兴,用一个久
役归来战士的口吻讲述战争生活的艰苦。

诗歌的前半部分写的是戍卒战士
在外生活的状况,以及战士久离家园的浓厚思念之情和久离未归的缘故。

诗歌当中既有对战争胜利的喜悦之情,也抒发了感人肺腑的之情。

“忧心
孔疚,我行不来”,诗歌主人公愁得就要病倒,想早日归家,迫切已不能
再等。

此外,以起兴手法开篇的诗歌还有《邶风·式微》、《小雅·采薇》、《小雅·黄鸟》等。

总结:《诗经》与汉诗在艺术特色上有同亦有异。

二者都有直抒胸臆
的特点,但《诗经》在这一点上要优于汉诗。

而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
特点上《诗经》又不及汉诗运用自如。

《诗经》赋、比、兴的手法,汉诗
有所传承但不如《诗三百》运用广泛娴熟;汉诗五言诗语言浅显、意蕴丰厚,《诗经》的则语言节奏鲜明,可以和乐而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