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哲敏:祖国的需要就是研究方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哲敏:祖国的需要就是研究方向
作者:
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21年第32期
2021年8月25日3时43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哲敏,与世长辞,享年97岁。

郑哲敏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研究,提出了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和理论,并在爆炸加工、岩土爆破、核爆炸效应、穿甲破甲、材料动态破坏、瓦斯突出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为推动中国力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人物素描一:
学生郑哲敏:师从钱伟长、钱学森
1946年,钱伟长从美国归来,在清华大学教近代力学,郑哲敏成了他第一批学生。

1948年,国际扶轮社向中国提供出国留学奖学金,全国只有一个名额,郑哲敏获得了多人推荐。

钱伟长在推荐信中写道:“郑哲敏是我最好的学生之一。

”获得奖学金名额后,郑哲敏选择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钱伟长也是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

仅用一年时间,郑哲敏就获得了硕士学位,1952年,他又获得应用力学与数学博士学位,而导师正是钱学森。

当时,哥伦比亚有个水库,美国人想用水库的水浇灌高原上的土地,为此架起了12根直径近4米的水管,但建好后水管震动非常强烈,根本不能运行。

国外的专家找不到解决方案,郑哲敏却给出了解决办法——消除水管和水泵的共振。

此后几十年,这些巨大的输水管持续正常运行。

回国前夕,钱学森找他谈心说:“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1955年2月,郑哲敏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

8个月后,导师钱学森也回国了,并于第二年创建了中科院力学所,郑哲敏成为该所首批科研人员。

人物素描二:
科研人员郑哲敏:做第一流的工作
1960年的一天,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操场上,郑哲敏主持了一个小型爆炸成形实验。

“砰”的一声,一块5厘米长宽、几毫米厚的铁板被单发雷管炸成一个小碗。

这是我国首次实现精确控制爆炸时能量释放的方向和力度。

当时,研制“两弹一星”到了关键时期,有些零件的成形难以控制,如何制造导弹和火箭急需的喷管亟待突破。

面对全新领域,郑哲敏迎难而上,解决了制造高精度火箭部件的理论难题。

一门新的力学分支学科——爆炸力学从此诞生。

为了研究核爆炸的威力有多大,郑哲敏和同事一起在山沟里待了数年。

1964年,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模型——流体弹塑性体模型,为我国武器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江苏省连云港市在修建一个海堤时犯了难。

海底淤泥太深导致用挖泥船施工费用高、工期长。

郑哲敏利用爆炸的方法指导工程人员处理淤泥,节省了1/3项目成本。

他还多次到大西北调研如何应对泥石流等危害,在长期考察后提出了力学应面向地学的观点,倡导组织我国建立和发展了灾害力学、环境力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人物素描三:
师者郑哲敏:严慈相济
这位慈祥平和的老人,在学生眼里是严厉的。

他的博士生很少能按期毕业,有的甚至需要七八年。

郑哲敏的学生、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李世海说:“有时候我参加社会活动多,他就会严肃地批评我,告诫我要潜心研究。


严厉之外,他对年轻人又满怀期待。

前几年,有一位主持某个项目的老院士遇到了疑难问题,委托郑哲敏解决,郑哲敏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

委托方很高兴,就请郑哲敏去做报告,“结果他讲完了,还让几个年轻的学生也讲一讲,给他们机会”。

多年来,郑哲敏只要人在办公室,大门就从来不关。

所里的人只要有问题有想法,就直接拿把椅子来和他探讨。

聊着聊着,椅子就落在他的办公室里。

久而久之,各式各样的椅子成了一道风景。

2019年,郑哲敏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即使住院了,他也常叫人来汇报工作。

今年7月,医院不让探视了。

几个年轻人还是来到医院,抓住郑哲敏转病房的瞬间,在走廊门口远远地看了他一眼。

这一眼也是在告訴他:您的事业后继有人了!
【速写文段】
郑哲敏的一生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他不负期望,继承了两位老师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追求、对事业的执着,一生倡导并身体力行“为国家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郑哲敏生前总爱说:“我从过去走到现在,并没有什么清晰的路线,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富国强民的愿望。

”为了这个愿望,郑哲敏一生追求,一生奉献,正是有了无数个像他一样的国之栋梁,我们的祖国才变得越来越富,越来越强!
【适用话题】国之栋梁;我心中的英雄;奉献;难忘师生情;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