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7课诗六首学案语文版必修2

合集下载

2019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7课《短歌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19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7课《短歌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第7课《短歌行》《短歌行》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作品。

诗中抓住“忧”字来写诗人为什么“忧”,如何解“忧”,从而表达希望能够招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学习此诗,对全面了解曹操以及汉魏诗歌的特点是有帮助的,还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因此,它十分重要。

1.探究曹操忧患意识中表现出的积极人生态度。

2.跟随曹操思考生命价值,探究生命意义。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习方式。

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

因此课前预习时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学习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导入新课师:一个人,如果既能登大雅之堂,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又能入草野闾巷,让百姓谈说不尽,并且能穿越近两千年历史,依然鲜活在人们的口头心上,那么,这个人已经不朽了,这个人一定是个性格饱满、魅力无限的人。

大家都知道,我说的是——曹操!曹操的历史功绩和政治才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可是,对于他的文学成就,大家却几乎没有异议,众口一词,一个字:赞!言为心声,诗以言志,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他的名篇《短歌行》来走近曹操,去了解他真实的内心世界!下面我们通过四步来完成,这首作品的学习。

一、初读诗歌,心灵与心灵沟通——诵其诗,通其意师:同学们,诗歌是诗人心灵的花朵;我们阅读诗歌就是在和诗人作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现在,请大家自由阅读这首诗。

(第一组)根据课下注解疏通课文,识记相关文学常识,明确写作时代背景。

将引用的《诗经》中的诗句划出来。

作为重点理解的内容多加体味。

(第二组)1、探究一:引用《诗经》诗句“青青子矜,悠悠我心”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作用。

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7课诗六首学案语文版必修2

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7课诗六首学案语文版必修2

第7课诗六首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怆.然( ) (2)海隅.( )(3)青霭.( ) (4)众壑.( )(5)樵.夫( ) (6)金伐鼓( )(7)旌旆.( ) (8)逶迤..( )(9)塞草腓.( ) (10)玉箸.( )(11)女娲.( ) (12)神妪.( )(13)惘.然( ) (14)箜篌..( )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含义(1)怆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阴晴众壑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旌旆.逶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塞草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夜深还过女墙..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男儿本自重横行..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行动蛮横,倚仗势力做坏事。

(2)李凭中国..弹箜篌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其一《归园田居》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其一《归园田居》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安徽省庐江县汤池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其一《归园田居》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2、知识目标:感受陶诗的语言风格,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和精神气节。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过程:一、导语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B 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B 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

舍和得的关系是复杂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和诗篇。

《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

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推荐】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7课诗六首课件语文版必修2

【推荐】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7课诗六首课件语文版必修2
答案
2.人们常说“念天地之悠悠”一句耐人寻味,请你品读这一句诗所表现 出来的意境。 答案 (1)表现了空间的寥廓无垠。 (2)天地是亘古不变、无始无终的,在一个更广阔的诗境中,把时间的 无尽与个人生命的有限对比,这样诗人的茫然感、失落感就更彻底、更 难以排解,而读者也被带入这一层深似一层的思绪中。
6.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唐代诗人。原 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开成进士,曾任县 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他的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 题诗也有所寄寓,爱情诗深情动人。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 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用典多,意旨隐晦。李商隐的散文 也文采华美,风格独特;骈文婉约雅致,蜚声于晚唐文坛。他和杜牧 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代表作有《夜雨寄北》 《马嵬》《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
答案
7.《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语句严整, 对偶工稳,押韵灵活。请从文中找出运用的对偶句,并体会这样写有什 么作用。 答案 (1)对偶句:“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校尉羽书 飞 瀚 海 , 单 于 猎 火 照 狼 山 。 ”“ 战 士 军 前 半 死 生 , 美 人 帐 下 犹 歌 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 蓟北空回首。”“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2)该诗对偶句的大量运用,不仅在形式上使诗整齐、匀称、和谐,而且 对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刘禹锡写作《石头城》这首诗时,大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面, 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 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 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 车之覆为鉴。 5.《李凭箜篌引》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813), 当时李贺任职于长安,官奉礼郎(执掌祭祀的九品小官)。

(新人教版)2019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诗的唐朝 第7课 诗六首学案 语文版必修2【重点推荐】

(新人教版)2019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诗的唐朝 第7课 诗六首学案 语文版必修2【重点推荐】

第7课诗六首学习目标 1.了解六首诗歌的作者和相关创作背景。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3.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怆.然( ) (2)海隅.( )(3)青霭.( ) (4)众壑.( )(5)樵.夫( ) (6)携.金伐鼓( )(7)旌.旆 ( ) (8)逶迤..( )(9)塞草腓.( ) (10)玉箸.( )(11)女娲.( ) (12)神妪.( )(13)惘.然( ) (14)箜篌..( )答案(1)chuànɡ(2)yú(3)ǎi(4)hè(5)qiáo(6)chuānɡ(7)pèi(8)wēi yí(9)féi(10)zhù(11)wā(12)yù(13)wǎnɡ(14)kōnɡ hóu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怆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阴晴众壑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旌旆.逶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塞草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夜深还过女墙..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悲伤的样子(2)黑色的云气(3)不同 (4)大旗(5)草木枯萎(6)城上凹凸形的矮墙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男儿本自重横行..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行动蛮横,倚仗势力做坏事。

2018_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7课诗六首学案语文版必修220181128248

2018_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7课诗六首学案语文版必修220181128248

第7课诗六首学习目标 1.了解六首诗歌的作者和相关创作背景。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3.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怆.然( ) (2)海隅.( )(3)青霭.( ) (4)众壑.( )(5)樵.夫( ) (6)携.金伐鼓( )(7)旌.旆 ( ) (8)逶迤..( )(9)塞草腓.( ) (10)玉箸.( )(11)女娲.( ) (12)神妪.( )(13)惘.然( ) (14)箜篌..( )答案(1)chuànɡ(2)yú(3)ǎi(4)hè(5)qiáo(6)chuānɡ(7)pèi(8)wēi yí(9)féi(10)zhù(11)wā(12)yù(13)wǎnɡ(14)kōnɡ hóu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怆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阴晴众壑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旌旆.逶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塞草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夜深还过女墙..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悲伤的样子(2)黑色的云气(3)不同 (4)大旗(5)草木枯萎(6)城上凹凸形的矮墙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男儿本自重横行..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行动蛮横,倚仗势力做坏事。

语文版语文高一版必修2第7课诗六首-兵车行学案

语文版语文高一版必修2第7课诗六首-兵车行学案

1.2《兵车行》学案学习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一、课前预习1.知人论世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初唐有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他在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到了长安,后又去应考科举,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杜甫和全体应考者都落了第,故终生未成进士。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创作背景《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诗的唐朝 第7课 诗六首学案 语文版必修2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诗的唐朝 第7课 诗六首学案 语文版必修2

第7课诗六首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怆.然( ) (2)海隅.( )(3)青霭.( ) (4)众壑.( )(5)樵.夫( ) (6)金伐鼓( )(7)旌旆.( ) (8)逶迤..( )(9)塞草腓.( ) (10)玉箸.( )(11)女娲.( ) (12)神妪.( )(13)惘.然( ) (14)箜篌..( )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含义(1)怆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阴晴众壑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旌旆.逶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塞草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夜深还过女墙..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男儿本自重横行..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行动蛮横,倚仗势力做坏事。

(2)李凭中国..弹箜篌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诗三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诗三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诗三首》【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3、4。

三、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一)什么样的情感是让人黯然销魂的呢?当远方的游子采摘这些花草想借以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心情由欢欣转为失落,这样的叹息让人遗憾而悲切。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真实的心情记录——《涉江采芙蓉》。

(二)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钟嵘《诗品》说:“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句话评价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知识积累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2.“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专类名称。

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信息筛选汉代五言诗的兴起与发展介绍(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集体交流)。

最新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诗的唐朝 第7课 诗六首学案 语文版必修2(考试必备)

最新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诗的唐朝 第7课 诗六首学案 语文版必修2(考试必备)

第7课诗六首学习目标 1.了解六首诗歌的作者和相关创作背景。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3.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怆.然( ) (2)海隅.( )(3)青霭.( ) (4)众壑.( )(5)樵.夫( ) (6)携.金伐鼓( )(7)旌.旆 ( ) (8)逶迤..( )(9)塞草腓.( ) (10)玉箸.( )(11)女娲.( ) (12)神妪.( )(13)惘.然( ) (14)箜篌..( )答案(1)chuànɡ(2)yú(3)ǎi(4)hè(5)qiáo(6)chuānɡ(7)pèi(8)wēi yí(9)féi(10)zhù(11)wā(12)yù(13)wǎnɡ(14)kōnɡ hóu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怆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阴晴众壑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旌旆.逶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塞草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夜深还过女墙..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悲伤的样子(2)黑色的云气(3)不同 (4)大旗(5)草木枯萎(6)城上凹凸形的矮墙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男儿本自重横行..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行动蛮横,倚仗势力做坏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诗六首学习目标 1.了解六首诗歌的作者和相关创作背景。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3.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怆.然( ) (2)海隅.( )(3)青霭.( ) (4)众壑.( )(5)樵.夫( ) (6)携.金伐鼓( )(7)旌.旆 ( ) (8)逶迤..( )(9)塞草腓.( ) (10)玉箸.( )(11)女娲.( ) (12)神妪.( )(13)惘.然( ) (14)箜篌..( )答案(1)chuànɡ(2)yú(3)ǎi(4)hè(5)qiáo(6)chuānɡ(7)pèi(8)wēi yí(9)féi(10)zhù(11)wā(12)yù(13)wǎnɡ(14)kōnɡ hóu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怆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阴晴众壑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旌旆.逶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塞草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夜深还过女墙..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悲伤的样子(2)黑色的云气(3)不同(4)大旗(5)草木枯萎(6)城上凹凸形的矮墙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男儿本自重横行..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行动蛮横,倚仗势力做坏事。

(2)李凭中国..弹箜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3)一弦一柱思华年..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青春年华,指青年时代。

(4)望帝春心..托杜鹃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思慕异性的心情。

答案 (1)纵横驰骋,勇战疆场。

(2)即国中。

诗中指京城长安。

(3)盛年。

(4)伤春之心,比喻对所失美好事物的怀念之情。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穷⎩⎪⎨⎪⎧ 大漠穷.秋塞草腓: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振困穷.,补不足: (2)引⎩⎪⎨⎪⎧ 李凭箜篌引.:丁壮者引.弦而战:友人惭,下车引.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答案 (1)穷尽,诗中可以理解为“深秋”/走投无路,处境困窘/不得志,不显贵/贫困,贫乏/贫困的人 (2)曲调的开头部分/拉开/拉/称引,引用/延长4.掌握下面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死.节从来岂顾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为动用法,为……而死三、名言警句课文名句(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4)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5)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6)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7)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8)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9)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10)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11)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课外名句(1)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二首·其一》(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一、作者简介1.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因曾任右拾遗,故后世称“陈拾遗”。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代表作有《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有诗集《陈伯玉集》。

2.王维(701?—761),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3.高适(约706—765),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少贫寒,潦倒失意,后客游河西,为哥舒翰掌书记。

安史之乱起,以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

潼关失守,他奔赴行走,见玄宗陈述军事形势,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

后任淮南节度使,任彭州刺史,迁蜀州,代宗时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卒,谥忠。

杰出代表作是《燕歌行》。

4.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洛阳(今属河南)人。

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晚年自号庐山人。

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

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5.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

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诵词章,十五六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

因避其父亲李晋肃的名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27岁便英年早逝。

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极度浪漫主义风格。

代表诗作有《李凭箜篌引》《秋来》《马诗二十三首》《昌谷北园新笋四首》《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

有《李长吉歌诗》。

6.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

唐代诗人。

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

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他的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有所寄寓,爱情诗深情动人。

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

然用典多,意旨隐晦。

李商隐的散文也文采华美,风格独特;骈文婉约雅致,蜚声于晚唐文坛。

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代表作有《夜雨寄北》《马嵬》《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

二、背景展示1.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攸宜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攸宜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2.开元二十九年(741)至天宝三年(744)之间,王维曾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

《终南山》这首诗大概是诗人隐居终南山期间的作品。

3.《燕歌行》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诗人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

诗歌生动地展现了从慷慨应征、转战绝域到战败被围、短兵相接等一系列边塞战争的激烈场面,并借此歌颂了广大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的高尚精神,谴责了将帅的骄纵荒淫,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

4.刘禹锡写作《石头城》这首诗时,大唐帝国已日趋衰败。

朝廷里面,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5.《李凭箜篌引》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813),当时李贺任职于长安,官奉礼郎(执掌祭祀的九品小官)。

6.李商隐天资聪颖,文思锐敏,二十出头考中进士,举鸿科大考遭人嫉妒未中刷下,从此怀才不遇。

在“牛李党争”中左右为难,两方猜疑,屡遭排斥,大志难伸。

中年丧妻,又因写诗抒怀,遭人贬斥。

此诗约作于诗人晚年,对《锦瑟》一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悼念追怀亡妻之作,或以为是自伤身世、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侍儿之笔。

三、文学常识边塞诗边塞诗是中国唐代诗歌流派。

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

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以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

课堂导语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这个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处于极盛时期。

诗歌创作在唐代已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朝廷的科举制度也由写论文取士改为诗赋取士。

在流传下来的文学典籍《全唐诗》中,就辑录了2 300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