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持有个股12年 依然还会化为乌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使持有个股12年依然还会化为乌有
《红周刊》特约作者姚斌(一只花蛤)
我曾经在2014年写过一篇《白橡树基金的教训》的文章。
在那篇文章里,我分析了白橡树基金在思科投资上的失误,最终得出了三个启示。
虽然时间过去三年,但我至
今依然在思考白橡树基金的遭遇。
白橡树基金发生重大失误的时间在2002年,那一年白橡树基金竟然暴跌了76.5%,基本上全部的问题都出在持有思科股票上面。
股市“老司机”欧斯拉格
该基金掌舵人欧斯拉格可以说是股市的“老司机”。
他从12岁起就开始投资,其情
形与巴菲特相差不远。
那时候他通过送报纸积攒了一些钱,他的父亲又把他介绍给一
位证券经纪人。
从那以后,他就开始了投资生涯。
但是在大学的时候,他却进入法学
院主修法律。
后来他到一家制药公司工作,一个机缘巧合让他从公司的法律部调到财
务部,为公司处理投资方面的业务。
当他27岁的时候,他就受聘掌管一个基金,名叫火石基金,其实是公司内部投资部门管理的养老基金,最初管理的资金额是2.5亿美元。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漂亮50”的时代,欧斯拉格并未追随“漂亮50”,保持了逆向思维和独立性。
那时他持有像福特、西部房产、联合炭化物和杜邦那些市场并
不青睐的股票,而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4个百分点。
早期欧斯拉格使用的是分散投资的方法,曾经有段时间,他竟然拥有近260只股票,并且还总想买新的股票。
不过,后来他又改变主意,决定要持有少得多的股票,因为
只有这样才能超过标准普尔。
而要超过标准普尔,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要管理一个集
中的投资组合。
有两种方法:第一,集中在某些行业的股票上,对你来说他们有吸引力,而不是你觉得必须在所有行业中有一个代表;第二,集中在相对少的股票只数上。
看好三大领域
1985年,欧斯拉格离开火石,创建了白橡树基金。
到2000年前后,运作的资金达到190亿美元左右,其客户来源是一些社会机构和相对较大的个人账户。
现在欧斯拉格
可以全面实施他的投资策略了,因为在火石的时候,和他管理的毕竟还有一个人。
欧斯拉格首先确定最具吸引力的一些产业,然后再从中找出业绩看好的个股。
有三个领域他最看好,其一是基础广泛的科技类,其二是制药类,其三是金融业务服务类。
关于科技领域,欧斯拉格认为,这个领域中发生的事情可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媲美。
它们会如梦如幻,使人类改进生命的质量,提高生活的标准,创造妙不可言的投资机会。
在未来,互联网将是非常热门的主题,从电子商务到一系列的功能都是这样。
在
这个领域中,建造骨干或基础设施的公司,比如思科、英特尔和微软,这些公司的前
景非常看好。
关于制药业,在某种程度上,制药类板块与科技类板块有类似的故事。
大多数的药剂是在美国发明的,我们将活得更长,可以有规律地用某些药品来改善生存的质量。
这
些股票中有辉瑞和默克。
关于金融服务,当今世界正在创造着巨大的财富,这么多的资金必须得到管理和流动,如AIG、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集团都有非常光明的前景。
欧斯拉格在金融业务领域运作有20年之久,在科技领域有10年。
但是他并不总将巨大的仓位放在科技领域。
在他开始进入科技领域的时候仅投入5%,随后增加到15%,继而20%,这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
而石油产业和公用事业在他看来不再是适合投资的领域。
选股策略的买卖标准
欧斯拉格在选择公司是否值得购买的时候,不仅要看公司,而且还要看业绩表现,究竟是贵还是便宜,要了解其内外的差别。
最重要的是,看发展前景是否有利于良好的
增长和盈利,股票价格相对于营业额和盈利是否合理。
至于什么是合理的价格,它由
很多因素决定,没有一个绝对数字限定。
例如他比较喜欢这样的公司:其管理层相对稳健,个性不夸夸其谈。
他对公司盈利增长的百分比也有要求,但会注意价格与其他多种因素的关联。
如果一家公司业绩的成
长率在10%~20%,他就会在它成长率20%时多买一些股票。
欧斯拉格喜欢将每个新账户个股的比例均等分布。
在一段时间里,他通常持有17~
22只股票,然后他会定期考察这些公司。
他的换手率很低,大概是6%左右。
当他决
定卖出一家公司时,会考虑卖出的三个理由:第一,公司股票的价格过高。
第二,发
现公司夸大了事情的真相。
如果公司业绩被证明并非达到预期,此时出现失误就要卖
掉它。
第三,资产增值的潜力相对较小,卖出以执行新的投资计划。
欧斯拉格也会留心市场和经济,定期关注市场变化,清晨时还要看CNBC,但是他不认为它能提供多少创意和信息,仅仅是娱乐。
他也不会努力择机而动,通常做的事就
是买进,持有。
除此之外,他似乎是凭直觉,而不是靠其他什么事情做出投资决定。
为何会在最大盈利股折戟?
虽然整个投资策略似乎无懈可击,但为何最终会折戟在思科股票上呢?
2000年前后,欧斯拉格接受了财经作家基尔科·卡坚赞的采访,距离思科崩盘的时间
大约是两年。
那时,欧斯拉格曾经这样对卡坚赞说,有一些股票值得继续守下去,但
有一些股票不值得再守下去。
对于这些不值得再守下去的股票,他卖掉后,又飞向新高。
但一些股票他持有的时间很长,要是早点卖出就好了。
如果发生了什么事,就会
由于持有太久而铸成大错。
这简直就是“一语成谶”。
欧斯拉格第一次购进思科是在其1990年首次公募时,初始买入价是在思科分割调整后,大约是每股16美分。
思科公司因其能共享数据与信息资源,而使欧斯拉格看到了巨大的潜力。
自从思科上市后,业绩连续9年爆炸性增长,它仍旧可以以每年超过30%的增长率持续发展。
他认为思科在互联网领域的前景非常好,并且思科是从基础上构
建互联网的骨干。
当他遇到思科管理层时,他曾告诉过他们期望长期持有思科,并且
认为它的前景很好。
由于长期持有,思科一直都是欧斯拉格最大的盈利股,并且持有
的数量最多,时间最长。
正如我在《白橡树基金的教训》一文中所提到的,1999年中期,思科股票的市盈率
为184倍。
2000年思科仍然保持着比较强劲的增长,但其增长速度较前些年有些下滑。
2001年思科公布年报,当年每股亏损0.14美元,这一消息震惊了华尔街。
随着网络
经济的崩溃,思科积压了大量的网络服务器和路由器存货,公司不得不计提25亿美元的存货减值,从而使存货的账面价值相应下降了25亿美元。
公司股票价格也从最高点时的每股80美元下跌到每股不足10美元,跌幅几乎达90%,市值缩水了4000亿美元,造成白橡树基金的巨额浮亏。
思科在事发前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吗?有。
增长速度“有些下滑”,这就是一个不好的预兆。
更重要的是,伴随网络经济的崩溃,直接影响了思科公司的经营成果。
由此可见,即使长期持有一只股票,风险也没有得到完全的消除。
约翰·伯格先生就曾指出,买进一只股票的第一年,风险度可以达到100%;第二年可能下降到90%;第三年可能下降到80%,以此类推,风险逐年下降,但却不会完全消除。
因此,长期投资者必须对此保持高度的重视,密切关注公司的运营状况。
更何况,欧斯拉格在投资组合中大幅集中于思科身上,更是加大了风险度。
那家评级服务公司确实有点先见之明,它能够在事前就判断白橡树由于其投资组合的方法要比
一般的增长基金高出90%的风险。
虽然欧斯拉格对此认为,他的基金风险较小,因为它有更好的回报率。
但现在看起来,即使有更好的回报率,也同样无法完全排除风险。
欧斯拉格曾经评价自己,非但不是才智超群,甚至不能肯定是否有点才智。
在投资领域,他也坦言可能会有大的失手,因为在这个领域中的任何人都会犯错误。
只是像欧
斯拉格这样,持有了一只股票12年依然可以化为乌有的事情,还真是罕见。
■
(作者系独立投资人,著有《在苍茫中传灯:一个投资者20年的知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