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矿山地表塌陷区管理制度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措施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明确矿山环境保护的 目标、原则、标准和措施,为矿山地质环境 保护提供政策保障。
严格执行环保法规
加强矿山环境保护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对违反 环保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矿山地质环境 得到有效保护。
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在矿山开发前,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评估 其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理 措施。
采空塌陷会导致地表变形和裂缝,影响土地利用和农业生 产。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影响生态环境。 滑坡泥石流会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社会稳定。 地下水污染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人体健康和生态平衡。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意义
•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它有利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 经济发展。同时,它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有利于推动矿业城市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
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法规,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机遇。
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需求 越来越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技术创新驱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提供了 新的技术和手段,为解决复杂的地质环境问题提供了可能。
背景
该煤矿采用地下开采方式,由于开采深度大,产生大量的 采空区和地下水流失。长期开采导致地面塌陷、房屋开裂 ,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
治理措施
采用充填开采技术,用矸石等充填材料回填采空区,同时 对受损的房屋进行加固和重建。在采空区上方修建公园等 公共设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国际典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案例
安徽省铜陵某矿山引发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 安徽省铜陵某矿山引发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分析汪 璐摘要:地面塌陷在很多情况下会对周围的自然资源和项目建设带来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要深入分析地质灾害,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处理措施。
本文中,以安徽省铜陵某矿山发生的塌陷地质灾害为例,着重探讨塌陷事故的形成原因以及具体应采取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铜陵;水文地质条件;采矿排水;塌陷灾害;成因分析从综合角度来看,塌陷地质灾害通常会对其周边的建筑、工程结构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全面提高塌陷地区的防范能力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需要从多个方面提高塌陷预防和治理水平,包括灾害原因的深入研究和动态优化等多个层面。
在考虑预防和治理结合的前提下,全面规避塌陷地质灾害的发生也是至关重要的。
1 安徽省铜陵塌陷勘查区概述1.1 地质条件位于铜陵市狮子山区的塌陷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春夏多雨、气候温暖湿润、夏季炎热、秋季干旱、冬季温和等基本特征。
在温度和湿度方面,该区域一直以来秉持着16摄氏度的平均气温和40摄氏度的最高气温作为基本标准,在降水方面,平均降水量约为1375.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可达到1359.8毫米。
降水量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相隔6至8年左右就会出现丰水年,而在每年10月至次年2月期间,地下水位往往会不断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地表泉水流量也会因此而枯竭。
整体上看,该区域地貌条件主要为丘陵平原区,微地貌则包括岗地、低丘、冲积平原等。
1.2 水文地质条件1.2.1 地下水类型首先,勘查区地表结构的岩性为松散岩类,主要表现为可塑状粉质黏土,部分也包含少量碎石土,这种岩性具有较强的渗水性。
其次,碳酸盐盐类裂隙水也是一种地下水类型,其特点在于水量极其丰富,主要分布在灰色、肉红色厚状白云岩和灰岩中,在变质后则呈现为白云质大理岩和中粒大理岩。
这种地下水含水量并不均匀,更容易在岩体接触位置和不整合地面范围内的发育水平较高。
采空区塌陷区治理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
左权盘城岭煤业有限公司采区塌陷区治理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一、采区塌陷区治理方案矿区现状条件下未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随着开采活动的进行,在开采影响范围内可能产生,治理时统筹考虑开采沉陷与地裂缝的关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1、地测部门每月对采空区地表塌陷、裂隙检查后,分析制定具体的处理办法并实施。
2、重点加强雨季前对地表塌陷区的检查工作,雨季期间要加强气象资料的收集和水检测,加强防洪防汛管理工作。
3、建立完善的封闭系统,首先将采空区用密闭墙与巷道隔离开来,采空区建立观察站,进行观察并记录。
4、地下已废弃巷道或采空区出现地面塌陷、地裂缝时,采取地下回填废渣,减缓地面沉陷速度:为制止地面陷形成,通过地面裂缝灌注尾矿砂浆(或水泥砂浆),加快充填废渣的固化。
5、井下巷道尚在使用阶段,地面出现塌陷和地裂缝迹象时,及时对地裂缝发育地段采取灌浆、密实等措施:在井下巷道加强顶板支护等防塌指施,必要时停止该区段的开采。
6、井下已废弃巷道,地面形成塌陷但规模不大时,采取由外至内将废渣填入下部,中上部用细粒尾矿填充,穷实、上部复土的方式处理。
7、井下已废弃巷道对应的地面塌陷规模巨大时,难以治理的特殊地段,圈定为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研究区,制定监测方案。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划定出禁入区、监测区,修建栅栏和观测道路,建立明显标志,防止人、畜误入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9、建立充善的封闭系统,将采空区用密闭墙与使用巷道隔离开来,每个采空区地面建立一个观察站,每1--2月进行1次观察并记录二、安全技术措施1、坚持长期的矿山环境及地质灾害监测,随时注意矿山开采进度造成的地质环境变化,对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人为灾害发生。
2、必须规范施工、必须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矿山开采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弃物,必须存放至安全的场所,严禁随意乱倒。
3、开采过程中,对矿山周围地形情况要勤观察,多测量,对开采活动可能引起的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应加强监测,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尽量避免和减少重大地质灾害的发生,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国家矿山局60条硬措施20230927
防范非煤矿山典型多发事故六十条措施一、防范地下矿山透水事故1.必须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情况,及时更新矿区水文地质资料。
2.必须探明矿区及周边采空区、溶洞、废弃巷道分布情况,并填绘在相关图纸中。
3.必须按照设计开展超前探放水作业,严格做到“有疑必探,先探后掘”。
4.必须按照设计留设防隔水矿(岩)柱,严禁擅自开采、损毁。
5.必须管理好地表塌陷区,按照设计修筑地表截排水沟。
6.必须按照设计建设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坑底和边帮防渗工程。
7.必须按照设计安装防水闸门。
8.必须按照设计安装主水泵房排水泵和排水管,至少满足“三泵两管”。
9.水文地质类型中等或者复杂的矿井,必须配备防治水专门队伍、专业人员、专用设备。
10.矿山来水上游发生洪水期间、遇强降雨天气或者采掘工作面出现透水征兆时,必须及时撤人。
二、防范地下矿山火灾事故1.必须有主要负责人签字的动火作业票方可进行动火作业。
2.必须严格落实动火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3.必须有专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现场管理动火作业。
4.必须由具备资格的电焊(气割)工进行动火作业。
5.井下无轨设备必须取得矿安标志,并配备灭火装置。
6.必须设置机械通风系统,并保证主通风机连续运转。
7.入井班组必须携带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入井人员必须随身携带并能熟练使用自救器。
8.严禁使用非阻燃电缆、非阻燃风筒,主要巷道严禁使用木材或者其他可燃材料作为永久支护。
9.严禁井下吸烟,严禁采用电炉、灯泡等防潮、烘烤或取暖。
10.井口和井筒内动火作业必须撤出井下所有人员,主要进风巷动火作业必须撤出回风侧所有人员。
三、防范地下矿山冒顶片帮事故1.必须查明矿区工程地质情况,及时更新工程地质资料。
2.必须建立并落实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3.必须按照设计及时支护巷道和采场,严禁擅自改变支护形式或者降低支护标准。
4.必须按照设计设置采场、巷道、硐室的高度、宽度等参数,严禁擅自增加暴露面积。
5.必须按照设计的顺序进行回采。
6.采掘作业前必须“敲帮问顶”,严禁边凿岩、边“撬毛”。
金属矿山地下开采引起地面塌陷的规律
第32卷第1期2010年01月武 汉 工 程 大 学 学 报J. Wuhan Inst. T ech.Vo l.32 N o.1Jan. 2010收稿日期:2009-10-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50874080)和湖北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人才项目.作者简介:周春梅(1979-),湖北随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文章编号:1674-2869(2010)01-0061-04金属矿山地下开采引起地面塌陷的规律周春梅1,李 沛2,虞 珏2,李先福1(1.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武汉钢铁集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冶铁矿,湖北黄石435000)摘 要:金属矿山地下开采引起地表塌陷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地面塌陷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各因素相互作用使得金属矿山地表塌陷形成机理复杂.本文以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地面塌陷为例,从采场地质环境、矿体特征、采矿方法、崩落角、地面塌陷的形式等方面,综述了地面塌陷的特征,并探讨了地面塌陷的形成规律,该研究为矿山地面塌陷的成因及控制对策研究提供了帮助.关键词:金属矿山;地下开采;地面塌陷;矿山地质环境;大冶铁矿中图分类号:P55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2869.2010.01.0190 引 言国内外对矿山开采引起地表塌陷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煤层开采的岩层移动与地表沉陷预测.对于金属矿山,由于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地层结构、矿体形态、赋存条件以及采矿方法与煤矿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地面塌陷影响因素复杂多变.特别是,对于具有断裂构造、地层与矿体产状复杂变化的金属矿床,目前国内外尚没有比较成熟、系统和准确的方法来研究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以及控制对策[1].大冶铁矿露天采场矿体自20世纪60年至80年代相继开采完毕并转入地下开采,目前除局部的挂帮矿回采外,主要为地下开采.由于长期的大量地下开采铁矿层,形成大面积采空区,据黄石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资料,矿区采空区将近4km 2,采空区高度10~25m ,最大达40余米,导致其围岩应力发生改变,岩体完整性遭到破坏,采空区顶板塌落,波及地面引起不均匀沉降与大面积的塌陷[2,3].东露天采场狮子山20世纪70年至80年代发生地面变形,目前已形成长300m,宽50~120m,深20~35m 的塌陷坑,导致地表排水沟道、通风斜井井口以及部分厂房等建筑物受损破坏.尖林山、龙洞、铁门坎等采区也发生多处规模不一的地面塌陷,对铁山区三岔路村2000余人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同时也危及矿业活动的正常进行,地面塌陷已成为一种严重困扰矿山开采的地质环境问题.本文以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的地表塌陷为例,从东露天采场的地质环境、矿体特征、采矿方法、地面塌陷的形式、崩落角分析入手,探讨塌陷区的特征及形成规律,为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及控制对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 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及控制对策金属矿山地下开采地面塌陷是由于矿山地下开采形成采空区,采空区上覆岩体在自重和上覆岩土体的压力作用下,产生向下的弯曲与移动,当顶板岩层内部形成的张拉应力超过岩层的抗拉强度极限时,直接顶板发生断裂、跨塌、冒落,接着上覆岩层相继向下弯曲、移动,随着采空范围的扩大,受移动的岩层也不断扩大,从而在地表形成塌陷.在缓倾条件下的上覆岩土体大致可形成三个带,即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变形带,这三个带的界限一般不明显,也不一定同时出现[4].金属矿山地下开挖必然引起岩层变形与移动,其变形速度、影响范围、发生与发展时间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如采矿方法、矿体赋存条件(地质条件、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矿层倾角)、开采的深度、厚度、宽度、采场结构尺寸、开采速度和顺序,以及开采的时空关系等,金属矿山开采后地表的移动变形函数可表示为[1]:D r =F (H ,L ,M,T H ,E,J ,C,<,L ,C ,X ,,)其中,D r 为开采后地表的实际移动量;H 为实际62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32卷开采或开挖深度;L为采区的实际开采宽度;M为矿块的实际开挖厚度(或矿层厚度);T H为水平构造应力;E为采区上覆岩体的弹性模量;J为采区矿层上覆岩体节理裂隙影响系数(无量纲量);C为矿层上覆岩体的内聚力;<为矿层上覆岩体的内摩擦角;L为矿层上覆岩体的泊松比;C为介质的密度;X为地下水影响系数.地面塌陷的形式与矿体距地表的埋深及矿体的厚度的关系如表1,同时,在塌陷发生的沉陷盆地中心部位以垂向下沉为主,水平位移、倾斜位移量较少,形成沉陷盆地;在盆地边缘及外缘裂隙拉伸带则以倾斜位移和水平位移变形为主,可能出现地表裂缝、漏斗状塌陷坑,进而在斜坡区域引发边坡失稳,产生崩塌、滑坡等.表1地面塌陷与矿体关系T able1Sur face subsidence ar ea and or ebody矿体距地表埋深矿体厚度采空区对地表影响地面塌陷形式浅厚较大塌陷带、塌陷坑深厚一般裂隙带、地面裂缝分布多深薄轻微地面裂缝分析金属矿山地下开采地表移动范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a.工程类比法,金属矿山常用的一种半定量的经验性方法.b.理论分析法,包括上盘渐进崩落理论、上下盘渐进断裂理论、松动区引起地表岩层移动理论、构造应力控制矿山地表岩层移动理论、矿山岩体采动影响与控制工程学理论、概化随机介质理论,其中上盘渐进崩落理论和上下盘渐进断裂理论适用于露天转地下用崩落法回采的矿山.c.数值分析方法,能对地表变形破坏的定量评价,已广泛应用于地表移动机理研究中[4].2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塌陷区2.1东露天采场地质环境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是由象鼻山、狮子山、尖林山三个矿体组成.其中西部的象鼻山最高标高228m,中部的狮子山最高标高276m,东部的尖林山最高标高250m,封闭圈标高为72m.采场总体走向NW300b,长度为2200m,坑底面积为8150m2.东露天采场内的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节理发育,主要发育的断裂构造有F9、F25、F13、F10、F11、F12、F8;此外,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广泛发育一种介于断层与节理之间过渡类型的断裂结构面到区域性节理,一般由切割闪长岩体长达几十到几百米的剪破裂面或狭窄的构造劈理化带组成,对工程地质分区、边坡的稳定性(特别是和断层组合在一起)影响明显,大冶铁矿主要发育的节理构造有J1-4、J5-6、J7-9[5,6].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工程地质岩组划分为6组,其中大理岩、闪长岩组强度最高,风化花岗闪长岩和矽卡岩组、蚀变闪长岩组次之,断层角砾岩、砂砾石和粘土岩组强度最低.采场岩体结构类型主要有块状结构、层状结构、层状碎裂结构、碎裂结构、散体结构,其中具有碎裂结构、散体结构的岩体在矿山地下开采中易产生地面塌陷、崩塌及滑坡.2.2东露天采场矿体特征大冶铁矿狮子山矿体(26-30线)主要赋存于闪长岩与大理岩接触带内,局部地段呈分枝插入大理岩或闪长岩内.矿体走向320b,沿走向长430 m,矿体上部北倾,下部转向南西,矿体倾角75~ 90b,厚度20~80m,一般厚30~50m,赋存标高+ 170~-400m.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次为赤铁矿、黄铜矿、菱铁矿、黄铁矿、白铁矿、斑铜矿、磁黄铁矿等,条痕呈不同程度的红色[7].脉石矿物主要有方解石、绿泥石、透辉石、白云石、金云母、石榴子石等.矿石结构为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包裹结构、隐晶粒状结构、环带状结构等.矿石构造为块状构造、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条带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晶簇状构造等.2.3东露天采场采矿方法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地下采矿采用无底柱崩落法开采,随着每个步距的矿石回采出来,矿体上面覆盖的松散岩石也就随之崩落,覆盖到下一个分段的矿体上.如此自上而下采完各分段,覆盖岩石和地表跟着崩落塌陷.矿块的水平尺寸50m@ 50m或60m@60m,阶段高度为70m,分段高度为10m,进路间距为8到10m,崩落步距为1.2至2.4m(即1至2排炮孔距离).2.4东露天采场采空区地面塌陷该塌陷区位于东露天采场狮子山坡脚处(图1),目前地下开采在-72m阶段,受地下开采和爆破震动的影响,塌陷区域呈椭圆状,长度近300m,宽度在80m左右,面积约2.4 @104m2.塌陷区北帮为花岗闪长岩,坡角近45b,南帮为大理岩,坡角42b,塌陷区两侧堆积成分为土夹石,塌陷坡度约80b,高度约25 m.塌陷区周边地裂缝发育,垂直于塌陷方向(图2),地裂缝宽度10~50cm,深度90cm,长度10~50cm,密度约1L/m.第1期周春梅,等:金属矿山地下开采引起地面塌陷的规律63图1 狮子山地面塌陷F ig.1 Sur face subsidence ar ea of Shizimountain图2 地面塌陷区周围地裂缝Fig.2 G round fissur e ar ound sur facesubsidence ar ea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狮子山采区地表塌陷与地下巷道分布如图3,地表塌陷范围比地下巷道范围大,且塌陷范围逐年递增,严重影响两边高陡边坡的稳定性.地表塌陷给矿区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造成强烈破坏,同时也给矿山生产带来严重威胁,随着地下开采工程的延深,采空区塌陷与地表变形还会继续扩展.塌陷区于2007年8月16日开始启动/正负零塌陷区回填工程0,将尾石抛于塌陷的坑内.图3 地表塌陷与地下巷道分布图F ig.3 Sur face subsidence ar ea and distr ibut ion map o funder gr ound tunnel依据矿体赋存条件、上下盘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采矿方法等进行类比确定的岩移角如表2.类比法预测地表变形范围属一种经验方法,它把复杂的围岩工程地质条件和岩体破坏概化为一种宏观均匀的地质变化,但实际上影响围岩破坏的各方面因素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也将导致预测的移动界线与实际上地表破坏边界不可能完全吻合,故矿山在生产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通过监测数据,不断修正优化崩落角、移动角参数,以期能获得更好的预测效果,为地质灾害防治和搬迁决策等提供可靠依据.表2采空区岩体移动角T able 2 Rock mov ing angle of g oaf采区岩石及开采深度上盘下盘端部东采区-180m 以上60b60b65b (东西两端)大冶铁矿东露采塌陷区Ñ-Ñc 剖面如图4,在崩落铁矿石中,存在两种情况引起地表塌陷的形状不一[8]:a.覆于其上的岩体随矿石一起被崩落,其余部分则呈/悬钟状态0暂时保留,但这种状态是极不稳定的,受邻近采矿活动的影响,部分岩体将坠落下来,最有在其上方距源矿层数十米的地方形成如图所示的空场,此时产生地表不均匀沉降,地表移动呈现出/漏斗型0形态特征;b.利用崩落法采矿,在一般正常地段,自然崩落法需达到充满采空区为止,顶部岩体移动常达到地表,产生均匀沉降,地表移动呈现出/盆地型0形态特征.图4 塌陷区Ñ-Ñc 剖面图F ig.4 Ñ-Ñc pr ofile of surface subsidence area3 结 语a.金属矿山地表塌陷受矿体形态、产状,采空区埋深、采厚比,矿体围岩工程地质结构、物理力学性质,矿区地质构造、地下水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加上地质上的不确定性,使得金属矿山地表塌陷机理复杂.64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32卷b.文中从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地质环境、矿体特征、采矿方法、地面塌陷的形状及与地下巷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介绍了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地面塌陷严重破坏了矿山地质环境,同时也给矿山生产带来严重威胁,随着地下开采工程的延深,采空区塌陷与地表变形还会继续扩展,必须采取合理的治理方案.致谢:论文的研究得到了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课题组及武汉钢铁集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冶铁矿的大量帮助,论文的资料由大冶铁矿科技处提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参考文献:[1]武钢矿业公司大冶铁矿龙洞采区塌陷区预测及尾矿管防护措施研究[R].武汉: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钢矿业公司大冶铁矿.2008,6.[2]姜建军,刘建伟.大冶铁矿矿山环境调研报告[R].国土资源通讯,2005,15:42-43.[3]戚冉,黄建华,郭春颖.矿山地面塌陷预测方法研究[J].中国矿业,2008,17(6):39-48.[4]袁义.地下金属矿山岩层移动角与移动范围的确定方法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4.[5]Zho u Chunmei,Wu Yanling,L i Xianfu,et al.Slo peHazards and System Desig n of Emerg ency Rescue inDaye Ir on M ine[C]M Q iy uan P ebg,Yun Pu,K elvinC P Wang,et a l.Internatio na l Co nfer ence on T rans-po rtation Eng ineering2009(Vo lume F ive).T he A-mer ican So ciety o f Civ il Eng ineer s,2009:4098-4103.[6]周春梅,李先福.大冶铁矿高陡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16):25-30.[7]大冶铁矿深部探矿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R].武汉:中国冶勘总局中南地质勘查院,2006,12.[8]蔡荣.一种危害矿山安全的特殊塌陷[J].有色矿冶,1997,6:51-58.Research on mechanism of surface subsidencearea of underground metal miningZHOU Chun-mei1,LI Pei2,Y u Jue2,LI Xianf u1(1.Scho ol o f Env ir onment and Civ il Eng ineering,Wuhan I nstit ute o f T echnolog y,Wuhan430074,China)(2.Daye Ir on M ine of M ining L imited Co mpany of Wuhan I ron G roup,H uang shi435000,China)Abstract:Sur face subsidence area caused by undergr ound mining o f metal m ines has been a main pro blem fo r m ine g eo logical env ir onm ent.The influence facto rs of surface subsidence area are in m any aspects,at the same time,the interaction o f each influence facto rs m ake the mechanism of surface subsidence area o f metal mines be mor e com plex.T aking surface subsidence area of east open-pit in Daye iron mine for example,this paper sum 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zed the law of surface subsidence from the mine g eo logical environment,characteristics of ore body,m ining m ethod,ang le of collape,shape o f surface subsidence ar ea.T his resear ch offers help for the study o f m echanism of surface subsidence and control counterm easure.Key words:metal mine;undergr ound mining;surface subsidence area;mine geolog ical environment; Daye iron mine本文编辑:龚晓宁。
塌陷区治理工程建设方案
塌陷区治理工程建设方案1. 引言塌陷区是由于地下水开采、煤矿开采等地下工程活动导致地表沉降而形成的地质灾害。
塌陷区的存在对周边居民和建筑物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有必要进行塌陷区治理工程建设。
本文将从土地整治、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一系列综合的塌陷区治理工程建设方案,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论述与分析。
2. 塌陷区治理工程建设方案2.1 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是塌陷区治理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首先需要进行地质勘察,了解塌陷区的地质特征、成因以及发展趋势,进而选择合适的治理措施。
针对不同的塌陷区,可以采取不同的整治方案,例如填充、加固、地下隔离等。
同时,要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还需要加强地下水的监测和管理,避免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表沉降。
2.2 水资源利用塌陷区的治理工程建设还需要充分利用水资源,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降低地表沉降的速度。
可以通过水资源补给、水资源调配、节水减排等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减轻地表沉降的压力。
同时,也需要引导居民和企业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过度开采的情况发生。
2.3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塌陷区治理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通过植被恢复、生态建设、水土保持等措施,改善塌陷区的生态环境,减轻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还需要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及时反馈治理效果,做出相应调整。
此外,还可以加强公众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2.4 安全预警与应急管理在塌陷区的治理工程建设过程中,安全预警与应急管理十分关键。
需要建设完善的预警系统,及时监测地下水位、地表沉降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警。
同时,也需要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机制,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好预案,及时组织救援。
3. 实施步骤在进行塌陷区治理工程建设时,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3.1 前期调查通过地质勘察、水文地质调查等手段,了解塌陷区的地质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理方案。
针对煤矿塌陷区分析其充填开采土地保护及治理
针对煤矿塌陷区分析其充填开采土地保护及治理煤矿塌陷区是指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由于矿山开采导致地下煤层坍塌,进而引发地表塌陷现象的地区。
煤矿塌陷区的出现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对于煤矿塌陷区的充填开采土地保护及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煤矿塌陷区的充填开采土地保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改进。
1. 土地管理和规划:对于煤矿塌陷区的充填开采,应加强土地的管理和规划工作。
包括合理划定充填开采区域,明确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制定相关土地管理政策和法规,并加强土地利用监管。
2. 矿山复绿和生态修复:煤矿塌陷区的充填开采会对土地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需要进行矿山复绿和生态修复工作。
可采取的措施包括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被,修复土地的水土保持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3. 水源保护和土地治理:煤矿塌陷区的充填开采往往会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保护造成一定的威胁。
需要加强水源保护措施,包括建立水资源保护区,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监测工作,确保水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还需要进行土地治理工作,包括地表塌陷的填平和修整,以及修筑防洪堤坝等。
1. 采取适当的治理技术和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煤矿塌陷区,需要采取适当的治理技术和方法。
如在塌陷区域进行地面均匀压实填充,采用地下水平衡法,加强支护和削高等。
2. 建立监测预警系统:煤矿塌陷区的治理工作需要进行长期的监测和预警,以保证治理效果的稳定和持久。
可以建立地下水位、地表沉降、地质应力等监测系统,及时监测和预警塌陷的发生。
3. 强化安全管理和防治措施:煤矿塌陷区的治理涉及到安全管理和防治工作,需要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教育和培训力度,采取措施预防塌陷的再次发生。
针对煤矿塌陷区的充填开采土地保护及治理工作应从土地管理和规划、矿山复绿和生态修复、水源保护和土地治理等方面着手,采取适当的治理技术和方法,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强化安全管理和防治措施,以保障煤矿塌陷区的土地保护和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采空区处理方法范文
采空区处理方法范文采空区是指经过矿山开采后形成的地表下凹区域,由于矿石储量的提取导致地下部分的空隙扩大,地表陷落进而形成采空区。
采空区的存在对环境安全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处理方法来对采空区进行治理和修复。
1.采空区填充和回填:这是采空区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将适当的填土和石屑等材料填充到采空区,以填平地表陷落,恢复原有地貌,避免继续塌陷和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2.地表水管理:采空区存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互动关系,因此采空区处理需要对地表水进行管控。
一方面,对于塌陷地区,需要进行排水处理,以防止地下水位上升和地表有害物质的扩散。
另一方面,可以采用蓄水池、返灌和引流等技术手段,对地表水进行管理和利用,以满足周边农田和生态环境的需求。
3.采空区景观绿化:通过采取绿化措施,可以改善采空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地区的景观价值。
可以选用适应性强、生长快速的树种和草本植物,进行种植和培育。
同时,注重景观设计,通过布局和造型手法,使采空区成为一个具有美观和生态功能的绿色景观。
4.采空区安全加固:由于采空区存在地质灾害和地表塌陷的风险,需进行安全加固。
一方面,可以运用固结浸润法、注浆法等地质技术手段对采空区进行固结加固,提高地质强度和稳定性。
另一方面,可以采用防护层、防渗墙等措施,隔离采空区与周边地区,并防止有害物质扩散。
5.采空区综合利用:对于无法进行回填填充的大面积采空区,可以考虑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例如,可以利用采空区作为储能库或地热能利用基地,进行能源开发和利用。
同时,可以结合旅游开发,开发采空区的观光和娱乐功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收益。
6.采空区监测和维护:采空区治理不仅仅是一次性的工作,还需要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维护。
通过设置监测点和监测设备,对采空区进行定期监测,了解其稳定性和环境状况。
同时,定期维护采空区的绿化植被、排水系统和安全设施,确保其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针对采空区处理的一些常见方法和措施。
矿山地表沉降管理制度
矿山地表沉降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环境、保障安全,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制定本制度。
为了减少矿山地表沉降对周围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影响,促进矿山地表沉降管理工作与矿山开采活动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沉降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具有矿山地表沉降风险的开采项目,包括煤矿、金属矿山、非金属矿山等。
第三条矿山地表沉降管理工作应遵循科学规划、综合治理、依法合规、动态监测的原则。
第四条矿山地表沉降管理制度是矿山企业的管理制度,应制定相应的组织架构、工作职责、管理程序和技术规范。
第五条矿山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矿山地表沉降管理体系,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建立完善工作机制,确保矿山地表沉降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二章矿山地表沉降风险评估第六条矿山企业在开展矿山地表沉降管理前,应当进行矿山地表沉降风险评估,综合考虑矿山开采的规模、矿区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矿山地表沉降可能产生的影响和程度。
第七条矿山地表沉降风险评估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和经验的专业机构进行,评估结果应当真实可靠,可为矿山地表沉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第八条矿山地表沉降风险评估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矿山地表沉降对周边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可能影响;(二)矿山地表沉降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三)矿山地表沉降监测手段和方法的可行性分析;第九条矿山地表沉降风险评估报告应当及时提交给相关管理部门,并按照评估结果进行管理决策。
第十条矿山企业应当根据矿山地表沉降风险评估报告的结论,制定矿山地表沉降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三章矿山地表沉降监测与管理第十一条矿山企业应当建立矿山地表沉降监测系统,对矿山地表沉降进行实时、动态监测。
第十二条矿山地表沉降监测应包括但不限于:(一)地表位移监测;(二)地下水位监测;(三)地下水位和地表位移之间的关系监测;(四)相关基础设施的变形监测。
第十三条矿山地表沉降监测数据应当及时记录、传输和存档,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管理制度范本
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管理制度范本一、引言冲击地压危险区域是指在地质构造复杂、岩层稳定性差、存在多次地震或地质灾害的地区,由于重力作用、岩石运动或地下水流动而导致地层发生挤压、挤出、下沉等现象,使地表发生变形、坍塌和断裂等,对人员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区域。
为了保障人员安全、科学规划土地利用以及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制定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二、定义和范围冲击地压危险区域指的是地质条件复杂、岩层稳定性差、存在地震、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风险的区域。
危险区域的范围根据地质勘察、地震预测、地质灾害监测和专家评估等多种方法确定。
三、管理机构和责任1.政府相关部门是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管理的主体,负责制定管理政策、规划、调配专业技术力量等。
2.财政部门应保障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管理所需的资金。
3.相关企事业单位应配合政府部门开展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管理工作。
4.公众应积极参与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管理,加强自我防范意识,遵守相应的管理规定。
四、管理流程1.冲击地压危险区域认定流程:(1)开展地质勘察,收集地质灾害、地面塌陷等相关数据。
(2)根据地震预测、地质灾害监测等方法对危险区域进行评估。
(3)组织专家对评估结果进行审核和认定。
2.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管理流程:(1)建立危险区域档案,记录区域的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历史等信息。
(2)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包括加固建筑物、疏散人员、修复环境等。
(3)加强监测,定期对危险区域进行检验和评估。
(4)根据评估结果不断完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和效果。
五、管理措施1.制定详细的管理规定,包括危险区域的划定、危险等级评定、预警措施等。
2.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技术手段。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4.加强监管,对违反相关管理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并积极落实整改措施。
5.加强科学研究,推动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管理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采煤沉陷区安全规章制度
采煤沉陷区安全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采煤沉陷区的安全管理,保障生产和职工的安全,制定本规章。
第二条本规章适用于位于采煤沉陷区的煤矿企业。
第三条采煤沉陷区是指由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和沉陷区域。
第四条本规章的宗旨是要求煤矿企业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安全意识,防范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和职工的安全。
第五条采煤沉陷区的安全管理遵循“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实行科学施救的方针。
第二章管理体制第六条设立采煤沉陷区安全管理委员会,由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办公室主任担任副主任,安全、生产、维修、后勤等部门负责人担任委员,负责采煤沉陷区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七条煤矿企业应当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在采煤沉陷区设立安全工作站,明确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第八条煤矿企业应当制定采煤沉陷区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安全管理责任部门和人员。
第九条煤矿企业应当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
第三章安全措施第十条煤矿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要求,落实采煤沉陷区的安全生产措施。
第十一条煤矿企业应当对采煤沉陷区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十二条对于采煤沉陷区存在风险的地区,煤矿企业应当设立安全警示标识,提醒职工注意安全。
第四章应急预案第十三条煤矿企业应当制定采煤沉陷区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应急措施和责任部门。
第十四条煤矿企业应当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职工的应急反应能力。
第五章监管检查第十五条煤矿企业应当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管检查,对采煤沉陷区的安全管理进行定期评估。
第十六条对于发现的安全隐患,煤矿企业应当立即整改,确保安全生产。
第六章处罚与奖励第十七条对于违反本规章的煤矿企业,将给予相应的处罚。
对于表现突出的企业,将给予相关奖励。
第七章附则第十八条本规章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煤矿企业应当积极执行,确保采煤沉陷区的安全管理工作。
以上为采煤沉陷区安全规章制度的主要内容,煤矿企业应严格遵守,并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生产和职工的安全。
地面塌陷区管理制度
地面塌陷区管理制度为了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按照《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规程》(GBl6423—2006)有关要求,认真策划塌陷区的治理方案,根据矿区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塌陷区的安全管理坚持治理与生态环境、生产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条公司成立地质灾害防治组织机构,编制《塌陷区灾害防灾预案》和《井下泥石流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第三条完善预测、预报、预警制度,建立地表沉降观测系统,对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指派专人值守、监测和巡查;加强矿山塌陷区环境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地面塌陷区管理应结合采矿进度提出保护设施设计方案,分步实施,做好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的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防治。
第五条根据地压活动规律,采矿时要加强矿柱的稳定性监测,避免因矿柱损坏导致采场大面积冒落,导致地表塌陷加剧。
第六条对塌陷区的治理,必须准确定位进行回填或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对塌陷废弃地,可采用植树等措施恢复生态环境。
第七条塌陷区应做好气象观测,根据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天气预报作重要参考,做好降雨防洪应急准备。
第八条永久性把通往塌陷区下部的废弃巷道与生产巷道隔离起来,并设置围栏。
第九条对可能造成地表塌陷的范围或区域,圈定地表移动区范围,采取防护措施。
并加设桩柱和设置明显的永久性警示标志,标明人员和牲畜勿入此范围或区域的警语,严禁人员、车辆和牲畜误入危险区。
第十条加强对塌陷区的监督管理,公司安全部门要定期不定期的对塌陷区进行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及时处理,并做好塌陷区观测记录等。
第十一条公司技术部要根据塌陷区周边地表开裂及裂缝展布特点,对地面塌陷进行现场勘查,做出塌陷变化统计报告。
并结合井下采空区变化情况,评估研究陷落区和采空区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第十二条公司技术部保存地表塌陷区的位置图纸等资料,建立塌陷区档案,并根据实际勘测情况的变化及时补充。
矿山生产地表塌陷区安全管理制度
矿山生产地表塌陷区安全管理制度第一条矿部应加强对地表塌陷区的管理,建立健全地表塌陷区监管责任制和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责任,及时进行现场监测,做好预测、预报、治理工作。
第二条矿部应组织有关部门对塌陷区范围内的地表建筑物进行全面排查,对在塌陷范围内的地表建筑物,一律予以拆除,疏散有关人员,防止因地面塌陷造成事故。
第三条生产技术部是地表塌陷区治理的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塌陷区治理计划,自行制定坍陷区治理方案或联系有资质的单位制定,确定塌陷区治理方法,指定塌陷区治理的施工单位。
同时,还要做好以下工作:(一)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搜集相关图纸资料,组织调查塌陷区的分析,确定疑点、重点。
(二)对疑点或重点区域联系有资质的单位对塌陷区的实际状况进行勘查。
(三)根据勘查结果,结合资料分析,确定塌陷区的影响范围。
(四)根据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编制塌陷区治理方案和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第四条各采掘车间负责分管区域内塌陷区的检查、巡查、记录工作,对已经勘查清楚的地表塌陷区,负责设置栅栏、圈定警戒范围、设置醒目警示标志防止人员进入,同时要设专人加强动态监控,并根据已经确定的塌陷区治理计划、方案和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员塌陷区治理工作。
第五条安全环保部是塌陷区管理的监督部门,对塌陷区的管理部门和责任单位进行综合监督。
第六条生产副矿长、安全总监,对有关部门(单位)对塌陷区治理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
第七条塌陷区治理应有符合矿井现场实际的井上井下对照图,将矿山位置、塌陷区分布、地面建筑物等情况标注在图纸上。
第八条审查治理设计方案时应有安监、国土等部门的有关人员参加,审查通过后再进行施工。
批准的治理设计方案、论证审查会议纪要、施工日志等资料,由生产技术部整理汇总后永久存档。
第九条对正在治理或已经治理结束的塌陷区,应在塌陷区周围设置观测点,安排专人定期、定点对地表沉降变化情况进行观测,并做好记录。
第十条每月由安全总监带领有关部门和人员对塌陷区的治理情况进行一次会诊性检查,检查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填写检查记录并及时归档。
地表塌陷管理制度
地表塌陷管理制度一、地表塌陷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地表塌陷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行政管理机制作支撑,同时还需要完善的技术监测手段和灾后救援机制。
其基本框架如下:1. 政策法规:明确地表塌陷灾害的定义、分类和危险程度评估标准,制定地下水开采、煤矿开采等涉及地表塌陷的行业管理规定,建立地表塌陷灾害综合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2. 行政管理机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地表塌陷的监测预警、防范控制和灾后救援工作,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地表塌陷灾害应急响应机制。
3. 技术监测手段:建立地下水位、地质构造、地表形变等地表塌陷监测网络,采用卫星遥感、地面GPS、激光测量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实现动态实时监测和预警。
4. 灾后救援机制:建立完善的地表塌陷灾后救援机制,设立专门的救援队伍和物资储备,并与相关部门建立协作机制,提高抗灾应对能力。
二、地表塌陷管理制度的关键内容1. 地表塌陷监测预警(1)建立地表塌陷监测网络,对地下水位、地质构造、地表形变等进行全面监测,并建立动态数据库,实现实时监测和预警。
(2)建立地表塌陷危险性评估标准,确定危险等级,对不同等级地表塌陷风险区域进行分类管理,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居民和相关部门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2. 地表塌陷防范控制(1)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控制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遏制地表塌陷灾害的发生。
(2)在煤矿等矿山开采过程中,加强矿山安全管理,控制矿柱坍塌导致的地表下陷风险,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和监测预警措施。
(3)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修建支护围护结构、加固排水设施等设施,减缓地表塌陷的发展速度,保障周边居民和建筑物的安全。
3. 地表塌陷灾后救援(1)建立地表塌陷灾害的应急救援预案,明确责任单位和救援程序,提前做好物资准备和人员培训。
(2)组建专门的地表塌陷救援队伍,配备专业救援装备,提高抗灾应对能力。
(3)与相关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灾后救援协调,最大程度减少地表塌陷灾害给社会带来的损失。
矿山地表沉降管理制度
矿山地表沉降管理制度1. 引言矿山开采活动会对地表造成沉降,这种沉降可能会导致大范围的地表塌陷或者破坏,给周边环境和建筑物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失。
为了规范矿山开采中地表沉降的管理,保护环境和人员安全,制定《矿山地表沉降管理制度》。
2.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矿山开采活动中地表沉降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护周边区域的安全和稳定。
3.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进行矿山开采活动的矿山企业,并且适用于所有与矿山开采有关的工作人员。
4. 定义•地表沉降:指矿山开采活动导致地表下沉或者降低的现象。
•矿山开采活动:指矿山企业进行的矿产资源开采、破碎、运输等作业活动。
•矿山企业:指从事矿业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包括国有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等。
5. 矿山地表沉降管理要求5.1 矿山开采前的调查评估在矿山开采前,矿山企业应进行地表沉降的调查评估工作。
调查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地质地貌特征分析、地下水位分析、土壤力学特性分析等。
调查评估结果将作为后续地表沉降管理的依据。
5.2 矿山开采过程中的监测与预警矿山开采过程中,矿山企业应建立地表沉降监测系统,并按照相关要求对监测数据进行定期收集、记录和分析。
当监测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触发预警机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5.3 矿山开采后的复垦与恢复矿山开采结束后,矿山企业应对矿山地表进行复垦与恢复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填补空洞、植被恢复、地质环境修复等。
复垦与恢复工作应符合相关法规和环境保护要求,并接受相关部门的验收。
5.4 矿山地表沉降管理的记录与报告矿山企业应对地表沉降管理过程进行记录和报告,确保数据和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记录和报告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监测数据、应急措施、复垦与恢复工作等。
相关记录和报告应及时上报给相关主管部门。
6. 管理制度的执行6.1 管理制度的宣传与培训矿山企业应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本管理制度的内容和要求,包括但不限于:组织内部培训、发布通知、制作宣传资料等,以确保工作人员对本制度的理解和遵守。
矿山溶洞管理制度
矿山溶洞管理制度一、总则矿山溶洞是指在矿山地质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地下空洞。
矿山溶洞是地下水溶蚀导致的地表塌陷造成的。
矿山溶洞管理制度是为规范矿山溶洞的管理,保障矿山生产安全,保护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制定的有关规定。
二、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矿山溶洞的管理,包括矿山溶洞的勘查、开发、爆破、支护、排水、监测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三、溶洞勘查1、开展矿山溶洞勘查前,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了解地质情况和地下水流动状况,明确地下空间分布,以便确定合理的开发方案。
2、勘查单位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勘查方法和技术手段,确保矿山溶洞的勘查工作可靠、准确。
3、勘查单位应当编制详细的技术报告,提出勘查成果、地质情况和水文地质资料,分析地下水动态变化,确定矿山溶洞的稳定性和开发利用价值。
四、溶洞开发1、矿山溶洞开发前,应当编制专门开发方案,并根据勘查成果和技术报告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和手段。
2、开发单位应当采取防控措施,保障矿山溶洞开发过程中的工作人员、设备和工程安全。
3、在矿山溶洞开发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地下水流动情况和矿山溶洞稳定性的监测和分析,及时调整采矿方向和方式,降低矿山溶洞对环境和周边地质结构的影响。
五、溶洞爆破1、在矿山溶洞爆破作业前,应当制定详细的爆破方案,确保操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爆破作业应当严格按照爆破方案进行,控制爆破范围和噪音、振动的强度,减轻对周边地质结构和环境的影响。
六、溶洞支护1、矿山溶洞支护应当选择适当的支护方法和材料,确保矿山溶洞的稳定性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2、支护作业应当进行监测和检查,并及时处理矿山溶洞的险情和问题,保障矿山生产安全。
七、溶洞排水1、矿山溶洞的排水工作应当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降低矿山溶洞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2、排水作业应当根据地下水流动情况和矿山溶洞开发情况进行调整和控制,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八、监测与管理1、矿山溶洞的稳定性和环境影响应当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和档案,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宿松磷矿地下采矿对地表稳定性的分析及管控方案
宿松磷矿地下采矿对地表稳定性的分析及管控方案1. 引言1.1 背景介绍宿松磷矿是中国重要的磷矿石资源之一,其地下采矿活动对地表稳定性造成了重要影响。
随着磷矿资源的逐渐开发,地下采矿对地表稳定性的问题日益凸显。
地下采矿作业会导致地表的下沉和塌陷,给周围环境和建筑物带来不利影响。
地下采矿活动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如地震、岩溶等,威胁着周边地区的安全。
对宿松磷矿地下采矿对地表稳定性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合理的管控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对地下采矿对地表稳定性的研究,可以有效评估磷矿地下采矿活动对地表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为制定管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对地表稳定性评估方法的研究,有助于提高磷矿地下采矿活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障矿区及周边地区的安全。
本文旨在对宿松磷矿地下采矿对地表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地下采矿对地表稳定性的评估方法,提出有效的管控措施,为磷矿地下采矿的安全开采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意义地下磷矿采矿对地表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下磷矿采矿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贡献。
地下采矿活动可能会引起地表塌陷或地震等灾害,对周围环境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研究地下采矿对地表稳定性的影响,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障矿山工作人员和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下采矿对地表稳定性的研究可以为合理规划矿山开采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分析地下采矿对地表稳定性的影响,可以评估矿山开采对地表的影响程度,为矿山开采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合理规划矿山开采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地表稳定性,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效率和利用率。
研究地下磷矿采矿对地表稳定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对宿松磷矿地下采矿对地表稳定性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地表稳定性评估方法,并提出有效的管控措施和监测方法,从而保障地表的稳定性和安全。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1. 确定地下采矿活动对地表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和范围;2. 探讨不同评估方法在宿松磷矿地下采矿中的适用性及局限性;3. 分析地下采矿对地表稳定性的机理和影响因素;4. 提出具体的管控措施,包括预防性措施和治理性措施,以降低地下采矿对地表稳定性的影响;5. 探讨不同监测方法在宿松磷矿地下采矿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未来的地表稳定性监测和管理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表塌陷区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安全生产方针,坚持安全第一,保障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矿业公司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制度适应于汉中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所属各单位及相关部门。
第二章地表塌陷的管理
第三条矿业公司各井下生产单位要加强对地表塌陷区域的管理,成立地表塌陷区管理小组,指定具体负责人,负责对塌陷区的日常管理和监测,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第四条矿业公司井下生产单位要求对地表塌陷区设立明显的标志和围栏,防止外来人员或员工进入塌陷区,造成人员伤亡。
第五条为防止雨季雨水由地表塌陷区流入矿井,对员工身体安全和生产造成影响,严禁往塌陷区引水,必要的时候要在地表塌陷区周围设置截水沟或挡水堤坝。
第六条井下通往塌陷区的巷道要封闭,并在道口处设置明显标志和栅栏。
第三章地表塌陷区的监测及监督检查
第七条矿业公司各井下生产单位要成立地表塌陷区监测小组,定期对塌陷区进行变形监测和现场调查,及时掌握井下和地表岩体的受力情况及移动情况,根据监测数据对地表移动及变形值(最大下沉值、主要影响半径等数据)进行预估。
同时每年六月末前完成地表塌陷区现状图的测量工作。
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地表塌陷和岩层移动问题,根据地表塌陷区的现状,确定测量点的布设位置及方法,对不定期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及时调整监测的部位,改进观测方法,调整监测周期,进一步掌握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变形规律,获得准确可靠的监测资料,不但要在地表布设测点,还要在岩层内部布设测点,从地表和岩层内部两个方面着手建立岩移观测系统,为研究地表及岩层的移动和变形规律做好准备工作。
第八条一旦地表塌陷区有变动,并可能对生产或人身安全造成影响的要及时通知厂矿领导,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要通知井下作业人员全部撤离井下,以免发生意外。
第九条矿业公司安环部要加大力度对井下单位地表塌陷管理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未经允许进入地表塌陷区的违规违纪行为要严惩。
第十条各单位安全科要加强对警示牌和警示围栏的管理,对缺失或损坏的警示牌或警示围栏要及时更换。
第四章附则
第十一条本制度由生产技术部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本制度若与国家和通钢矿业公司的相关规定相抵触,按国家和通钢矿业公司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本制度自下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