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学古籍如何结合“非遗”传承
《学习非遗文化,做文化传承人》主题班会教案
![《学习非遗文化,做文化传承人》主题班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bdfb12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49.png)
《学习非遗文化,做文化传承人》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重要性。
2. 了解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 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心。
4.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培养他们成为文化传承人。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代表性项目、学习与传承。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与传承。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可能有限,对其重要性和学习方法缺乏认识。
部分学生可能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请回顾一下你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
有谁愿意分享一下自己学过的项目或者在生活中接触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老师,我学过传统剪纸,还有京剧的一些知识。
-教师:很好,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接下来,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2. 知识讲解与展示:-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庆典、知识和实践以及与自然环境相关的技术等。
它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智慧。
请看这些图片和视频,它们展示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比如传统音乐、传统手工艺品等。
3. 小组讨论与分享:-教师:现在,请同学们组成小组,选择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深入讨论。
你们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项目或者感兴趣的项目。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分享你们的选择,并谈谈你们对这个项目的了解和感受。
-学生组成小组,讨论选择项目,并派代表进行分享。
4. 学习与传承实践:-教师:现在,让我们来思考一下如何学习和传承选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每个小组,请提出学习和传承的具体实践方法和计划。
例如,如果你们选择了传统音乐,你们可以学习乐器演奏技巧、参加音乐社团或学校活动,还可以录制音乐作品等。
做好文化传承与古籍出版工作的经验和思考
![做好文化传承与古籍出版工作的经验和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cffacda9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e4.png)
2023年第15期总第441期VIEW ON PUBLISHING做好文化传承与古籍出版工作的经验和思考文/曾学文【摘 要】 古籍整理出版是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大事。
新时代,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彰显,机制更加完善,条件更有保障。
古籍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如古籍编辑人才培养周期长、古籍出版社之间缺乏建设性合作、古籍图书发行营销能力不足等。
相关部门应做好规划引领,统筹协调,完善机制,加强扶持;出版单位应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古籍出版人应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厚积薄发、精益求精。
【关 键 词】文化传承;古籍出版;经验【作者单位】曾学文,广陵书社。
【中图分类号】G237.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45-1216/g2.2023.15.001一、古籍出版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他强调: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2023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要求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古籍整理、出版、传播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对增强文化自信、明确职责使命、做好古籍出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9a6093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be.png)
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述、表演、社会实践、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实体,具有文化传承、社会认同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功能。
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事业,对于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指将经典文化内涵、技艺和价值观念代代相传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教育传承:非遗传统文化需要通过教育载体(如学校、博物馆、文化机构等)向年轻一代进行传授,包括非遗技艺、文化知识和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教育。
通过学习和体验,年轻一代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非遗传统文化。
2. 文化保护传承:非遗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主要包括认定、记录和保护非遗项目,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以及建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
这些机构和组织负责非遗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收集、整理、保存和展示非遗项目的相关资料和实物,确保非遗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 社区传承:在社区层面,非遗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来传承。
例如,组织非遗技艺展示、非遗工坊和培训班等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参与,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促进非遗传统文化在社区中的传承与弘扬。
二、非遗传统文化的发展非遗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推动非遗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使其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创新传承方式:传统的非遗传承方式多以口传为主,现代社会需要将非遗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通过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等途径,开拓非遗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方式,以更好地吸引年轻一代的兴趣。
2. 文化产品开发:通过对非遗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整理,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文化产品。
例如,在非遗技艺中应用到生活用品设计、服装设计、艺术品等方面,开发出具有现代审美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3. 弘扬非遗文化价值观:非遗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如传统的道德伦理和生活智慧等。
文化遗产与语文学科
![文化遗产与语文学科](https://img.taocdn.com/s3/m/7f1571ab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c5.png)
文化遗产与语文学科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文化符号和精神财富的集合,它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而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学科。
文化遗产和语文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共同构建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一、文化遗产启迪语文学科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见证和人类文明的结晶,给予了语文学科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教育资源。
通过学习文化遗产,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的认知能力。
比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古典名著等,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进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语文学科助推文化遗产传承语文学科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通过教学和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承和发展文化遗产。
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代文献的背景、意义和艺术特点,激发学生对于文化遗产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去实践、去传承。
通过丰富的语文阅读,学生可以增强对于文化遗产的了解,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文化遗产促进语文学科创作文化遗产是语文学科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之地。
学生在学习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创作作文、诗歌等形式,表达对于文化遗产的理解和感悟。
比如,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通过写作的方式来展现对于该文化遗产的独特视角和情感表达。
这样的创作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文化遗产的认识。
四、文化遗产与语文学科的课程融合文化遗产和语文学科的课程可以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构建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体验。
比如,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设置专题讲解和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化遗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同时,引导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写作、演讲等形式进行展示。
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文化遗产与语文学科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关系。
语文学科作为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学科之一,需要与文化遗产携手前行,共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同感。
文化教育专家分享的八种非遗文化的传承方法
![文化教育专家分享的八种非遗文化的传承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9a59700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f0.png)
文化教育专家分享的八种非遗文化的传承方法非遗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保护与传承非遗,就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非遗文化有其独特的历史、技艺和价值,传承非遗文化,不仅仅是保护一项技艺或一段历史。
它涵盖了保护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谐进程等多个方面。
因此,非遗文化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如何把非遗文化向后传递,让更多的人去了解非遗文化,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中来,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这方面,文化教育专家可以提供很好的指导和帮助。
以下是文化教育专家分享的八种非遗文化的传承方法。
一、多渠道宣传非遗文化多渠道宣传非遗文化是维护非遗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之一。
采用广告宣传、网站推广、微信等社交媒体等手段,可以在不同的渠道上传递非遗文化的信息。
文化教育专家建议,可以在学校、社区、工厂、市场等多个场所辅以整体性的展览、体验、讲座等活动,来丰富非遗文化传承的宣传方式和现场效果。
二、非遗文化传承课程的编制非遗文化传承课程的编制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编制非遗文化传承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文化遗产价值的多样性和传承方式,增强对非遗文化传承的自豪感、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
文化教育专家建议,编制非遗文化传承课程时,应尽可能地制定具体详实的教材和为其设计出一套体系。
三、非遗教材、读物与图片的创作非遗文化的创作,通过创作新的非遗教材、读物和图片,可以加深人们对非遗文化的认识。
同时,也可以在文化质量、风格和传统价值观等方面做到创新,让更多的人对非遗文化的结构和意义有所了解。
因此,文化教育专家建议,要促进非遗文化的创作,并且要针对不同的目标读者进行合理的调整。
四、建立非遗文化机构非遗文化的机构建立,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有很大好处的。
建立这样的机构,可以着重从各个维度进行传承,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推动非遗文化的转型和升级。
文化教育专家建议,建立非遗文化机构时,应该把握好发展方向,要对机构进行整体设计,注重非遗文化与当代艺术相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和文化创新等方面的问题。
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建议
![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b5f68104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59.png)
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建议非遗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价值和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手工艺等。
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下是一些建议:1. 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
通过举办展览、演出、座谈会等活动,向公众介绍非遗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增强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关注度。
2. 建立非遗文化传承的机制。
成立专门的机构或组织,负责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培训工作,并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为传承人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3. 加强非遗文化的教育。
将非遗文化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开设非遗文化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理解,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4. 加强非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加强对非遗文化的研究,收集和整理非遗文化的相关资料和信息,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5. 注重非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对非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6. 加强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
非遗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可以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通过旅游的方式向更多的人宣传和展示非遗文化。
7. 推动非遗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将非遗文化介绍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增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8. 加强非遗文化的法律保护。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非遗文化的保护责任和权益,加强对非遗文化的法律保护。
9. 激发非遗文化传承人的热情和责任感。
通过表彰和奖励优秀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激发他们的热情和责任感,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
10. 加强非遗文化的市场推广。
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推广非遗文化的产品和服务,增加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和综合措施,才能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传统文学论文】“非遗”下的民间文学传承与保护路径
![【传统文学论文】“非遗”下的民间文学传承与保护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47b50398f01dc281e43af033.png)
【传统文学论文】“非遗”下的民间文学传承与保护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民间文学,在其保护传承的认识中一直存在着关于保存的本真性与活性之间的争论。
且当今的民间文学愈加商业化,社会活动的拓宽使得民间文学赖以生存的传承场域出现了近乎断裂的局面,看似顶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浪潮发展的民间文学,在当下生存机制已然发生了改变。
非遗;民间文学;现状;传承与保护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在此影响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取得新的文化话语权。
“截止到2018年4月,国家已公布的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民间文学类项目共有175项,占总数的9.5%。
”[1]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其中不乏有部分是出于功利性目的加入进来的,为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带来新的问题。
一、“非遗”视域下民间文学多元化发展特征(一)“口传心授”的交互模式文字创造之后,大部分劳动者未能获得读书写字的机会,一段时间内,大众的交流、互动、创作和表演主要依靠口头语言。
“群体中彼此间的知识经验的总结、反思、交流以及传播,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交互模式。
”[2]在过去封建王朝统治制度的影响下,劳动人民内心情感的宣泄以及观念意见的表达往往没有适当的出口,于是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创作出歌谣、笑话、俗语等口头文学来调侃俗世,评论时政。
但这类表达也有明显的缺陷,一是流传的时间不长久;二是传播范围受限。
(二)来源于集体的创作成果与作家文学存在显著差异的集体性特征,是民间文学的根本属性。
作家文学是一个人创作出的,而民间文学所呈现的创作源泉则是一群人,一个集体性场合的劳动成果。
在这个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和传播者是同为一体的。
一个文本的产生流传是依靠集体的力量,一段原始的歌谣最初可能只有那么两三句话,但在一代一代的传诵中,不同的传播者依据自己的理解不断丰富其内容,构造更为完整的故事情节,久而久之,流传下来的就是一则长篇叙事文。
(三)应时而变的文本信息变异性是民间文学的本质属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非遗传承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非遗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2cebf5d2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0f.png)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非遗传承
嘿,你们知道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非遗传承就像一颗闪耀的星星,照亮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之路。
以前,我们可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甚少,但现在,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有了更多接触和认识非遗的机会。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可以成为非遗传承的载体。
比如,描写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文章,能让我们了解到剪纸、刺绣、陶艺等非遗项目的魅力。
老师可以通过讲解这些课文,引导我们欣赏非遗作品的精美,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写作教学中,老师可以布置与非遗相关的作文题目,让我们去采访身边的非遗传承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和技艺。
这样不仅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还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遗的价值和意义。
课堂活动也是传承非遗的好方式。
可以组织非遗文化展览,让我们欣赏各种非遗作品,如精美的木雕、绚丽的扎染等。
还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为我们现场展示技艺,让我们亲身体验非遗的魅力。
比如,学习剪纸时,我们可以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剪出各种有趣的图案;尝试制作陶艺时,感受泥土在手中变成艺术品的奇妙过程。
此外,课外阅读也能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非遗知识。
老师可以推荐一些关于非遗的书籍和文章,让我们在课余时间阅读,拓宽我们的视野。
嘿,你们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非遗传承是不是很有意义呀?它让我们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非遗元素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让我们一起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你们是不是也觉得非遗传承很重要呢?。
简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诗词吟诵
![简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诗词吟诵](https://img.taocdn.com/s3/m/2d4975e8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4.png)
简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诗词吟诵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诗词吟诵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也是一项我们当今社会所普遍存在的文化形式。
中国古诗词是一种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古典文学典籍,也是一种神圣又高雅的文化表现形式。
古诗词吟诵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深远的精神文化,还为当代的文化启发着极大的活力。
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诗人,他们的作品极具传统文化魅力,在传教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典文学家、国学家、诗词吟诵的传人们都竭力研究这些著作,把它们传播出去,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古诗词吟诵是唐诗宋词、楚辞等各种古典文学作品演绎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其中包含着中华民族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宇宙、自然、人类的深刻理解。
它用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情感,唤起人的共鸣,能让人深刻地体会到人与自然的互动在古人的思考中的博大精深。
除此之外,在古诗词中也反映出古代社会的诸多纷争,揭示出古代社会民众心中隐藏的痛苦和无尽的渴望。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
古诗词吟诵不仅是艺术,还有古人思想上的智慧,如孔子所言:“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
古诗词的吟诵考验一个人思维的敏锐性、心理感受力,以及对古人文献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古诗词的吟诵需要对古诗词的语言、思想、形象、情感进行深刻的领悟,将其有机结合,从而表达出现实的文化含义。
只有把古诗词的文学内容有效的表达出来,才能把古诗词的文化精髓体现到深度层面上。
古诗词吟诵的艺术和技巧也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这种吟诵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更加完善的艺术形式。
古诗词吟诵者通过仔细聆听、观察、体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跳跃性的表述,从而增加古诗词吟诵的魅力。
同时,古诗词吟诵更要求把古代文化和今天的文化有机结合,把古诗词的思想理解和活用到今天的实际生活当中。
古诗词吟诵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古诗词吟诵不仅塑造了一个民族精神唤醒者,更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和认可,体现出古今中外文化精髓的深刻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相关策略及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相关策略及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3efc0433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86.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相关策略及途径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民间传统习俗特别是传承文化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有关风俗习惯、语言、表演、宗教和制造的知识和技能,也包括工艺、节日和互动的多样性。
它也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和传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文明,具有重要的精神承载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于促进文化传承及地方旅游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及途径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科学合理的策略和途径。
首先,要立足国家和地方政策,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法律法规,对文物保护启动内涵式的文化投资,建立起支持研究、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机制,加强国家经济补助政策,激励民间社会对文物保护的投资和参与。
其次,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普及。
让各级文化部门、民间文化团体以及媒体开展系统的宣传,普及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增强民众传承文化意识,加大公共宣传宣教力度,以压缩文化资源的鸿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再次,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和传承工作。
要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开展培训和技术晋升活动,加强对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及其所形成的保护工作进行支持,积极开展与传统文化活动、表演、宗教及工艺等相关文化工作的挖掘和研究工作。
此外,还要发展互联网等新技术,建立文化保护的数据库,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提高民众的文化审美水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下生活中,搭建起文物保护的传承长廊,促进民族的文化发展。
3 结语综上所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科学合理的策略和途径,依靠国家和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化教育专家分享的八种非遗文化的传承方法
![文化教育专家分享的八种非遗文化的传承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693a8cc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8.png)
文化教育专家分享的八种非遗文化的传承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独特性和独特价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冲击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变得举步维艰。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文化,文化教育专家提出了以下八种传承方法。
一、口传和故事叙述(Oral transmission and storytelling)口头传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口头传承,非遗文化可以从一代传承到另一代,记录着人类历史、习俗和价值观。
通过逐渐将故事和传统讲述给下一代,可以确保非遗文化的传承。
二、徒弟制度(Apprenticeship)徒弟制度是传承手艺的传统方式。
师傅将技艺传授给有兴趣的学徒,通过实践和示范指导,学徒逐渐掌握并继承了这一技艺。
这种方式在传承手工艺和表演艺术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学院教育(Academic education)学院教育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种方式。
通过设立相关学院和机构,系统地传授非遗文化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中来。
四、社区参与(Community involvement)社区参与是非遗文化传承的关键。
通过组织社区活动、展览和庆祝活动等,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只有社区的全力支持和参与,才能确保非遗文化的传承。
五、数字技术(Digital technology)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数字媒体和互联网平台,非遗文化可以以更加便捷和全球化的方式传播。
例如,通过在线视频和互动应用程序,年轻人可以学习和体验非遗文化。
六、国际合作(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国际合作,各国可以共享经验和资源,并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提供支持。
学校非遗文化传承方案
![学校非遗文化传承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1d87a4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9.png)
学校非遗文化传承方案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应该承担起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责任。
在现代化的大环境下,传统文化的衰落使得许多非遗文化濒临失传。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学校应该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非遗文化传承方案。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展开讨论,探讨学校非遗文化传承方案的具体内容。
一、意义与价值非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民族特色。
学校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在于让学生通过接触非遗文化,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此外,非遗文化的传承还可以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加强社会的文化凝聚力和认同感。
二、课程设置学校非遗文化传承方案的核心是通过课程设置来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
例如,在语文课程中,可以通过讲解古代诗词、传统戏剧和民间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对非遗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在艺术课程中,应该加强传统艺术的学习,鼓励学生参与非遗文化的创作和表演;在体育课程中,可以引入传统体育项目,如太极拳、国际象棋,让学生体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传统活动组织传统活动是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学校应该组织传统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文化展览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非遗文化传承人来校,进行技艺展示和传统技艺的传授,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学习非遗文化。
四、文化遗产保护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密切相关。
学校可以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例如,学生可以参与文物修复、档案整理等活动,了解非遗文化保护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情。
五、社会资源整合学校非遗文化传承需要借助社会资源,实现与社会的深度合作。
学校可以与相关文化机构、非遗团体、民间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非遗文化传承项目。
通过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学校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与社会的互动作用,实现非遗文化传承的长效机制。
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
![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7ebf66b7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85.png)
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非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中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对于如何传承和创新非遗文化,是当前社会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方法。
一、传统技艺的数字化保护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技艺的数字化保护成为一种新的传承方式。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非遗文化的经典作品进行准确记录和保存,使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比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传统技艺呈现在人们面前,增强传承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二、非遗文化的创新表现形式传承非遗文化并不意味着僵化地复制过去的形式,而是要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
艺术家和设计师可以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比如将传统织锦纹样应用于时尚服装设计中,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赋予了作品新的时尚魅力。
三、非遗文化的教育传承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在作品上,更应该注重在人才培养上。
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开设非遗文化传承的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同时可以组织非遗文化展览和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中来。
四、政府与社会力量的支持政府和社会力量在非遗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保护和支持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承中来,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在当今社会,传承非遗文化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使命。
只有通过创新的方式将非遗文化传承下去,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珍视传统文化的瑰宝,让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
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非遗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读文学古籍如何结合“非遗”传承
![读文学古籍如何结合“非遗”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99f52f8f6f1aff00bfd51e3e.png)
读文学古籍如何结合“非遗”传承作者:程毅中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8年第05期阅读文学古籍,也可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相结合。
古籍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非物质文化则是靠记忆和口头传承的艺术或技能,二者往往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我在阅读宋元话本的时候,就借助于听书的经验,解决了一些困惑的问题。
现存的话本或详或略,或雅或俗,总的说都不会是实况录音的记录。
因此有的被认为是拟话本,如鲁迅对《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宣和遗事》的判断。
有人认为话本只是故事的代称,如日本的增田涉等学者。
还有人不承认宋元话本的存在,认为都是明代人改写的小说。
其实,说话人一般有底本,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北方的评书艺人,把提纲式的简本叫做“梁子”,把语录式的繁本叫做“册子”,但也不会是实况的记录。
如现代评书名家刘兰芳播讲《岳飞传》的时候,每天要写上万字的稿本,但还是要加上许多临场发挥。
我在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的时候,注意到收藏的弹词话本,一般只有唱篇,没有表白;有的虽有表白,也很简略。
也有已整理成书的,一般也不像场上说唱的那么详细生动。
当然,也有老艺人自己整理成比较详备的底本,或徒弟继续加工的繁本,那是很少见的。
例如苏州评话老艺人陆耀庭和顾宏伯,都有说《三国志》的脚本,是自己编写的抄本,都把一部分脚本送给了学生王忠元。
王忠元自己又整理了一个脚本。
2015年5月18日,王忠元遗孀华琦把三种脚本都捐赠给了苏州评弹博物馆,成为一时佳话(何兵《留住名家珍贵史料,三部手稿展现戏痴情怀》,据《古代小说研究网》转载2015年5月20日《姑苏晚报》)。
师父整理了自己的底本,最后送给了徒弟,这是曲艺界常有的事,有些话本大概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因此就有了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征,形成了世代累积型的作品。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注意到宋元时期的特定背景,文化重心逐渐下移,特别是元代一度停止科举,文人没有出路,走向民间,出现了不少书会才人。
他们为艺人编写脚本,杂剧、散曲是大宗的,都见于《录鬼簿》。
传统文化中的古籍传承与研究
![传统文化中的古籍传承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e4b7ad1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59.png)
传统文化中的古籍传承与研究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古籍都是传承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籍更是承载着据有且传世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本文将就古籍传承和研究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传承是关键。
众所周知,古籍是过去人们的智慧结晶,书籍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成为了我们当今文化的支柱。
但是,如果无人传承,古籍将流失于时代之中,成为文化殇的一部分。
因此,传承是古籍研究的关键,传承在于传统的教育和学术的延续,这将使得古籍形成完整的生命力。
中国古籍在传承过程中有着特殊的环境,“文化大革命”对古籍保护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但传统文化始终承载着中国精神,研究保护是我们的责任。
第二、古籍研究是社会责任之一。
古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是我们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然而,古籍的研究和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各行各业人的共同努力。
古籍研究是一项严肃的工作,需要专业知识,也需要耐心和细心。
因此,我们有责任通过古籍研究挖掘文化的宝藏,传承文化的美妙。
第三、古籍研究需要新的声音。
虽然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需要新的生命力,需要年轻人的研究和表达。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相互融合令人振奋,让我们重新审视古籍,重新审视文化的内涵,重新审视自我。
在研究古籍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古籍中独特的文化特点,开拓思维而不是老套的模式,为传统文化注入一种新的生命力。
第四、古籍的研究还需要专业化。
虽然兴趣和热情可以帮助我们成为一个好的学者,但是古籍研究也是一种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需要掌握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和方法。
古籍研究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需要精益求精的态度,需要掌握古籍保护的各种方法,恰当地使用这些方法让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得以保护和传承下去。
总之,从传承到研究,古籍保护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更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文化传承,都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和创新,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小学文言文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小学文言文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72600fc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fa.png)
小学文言文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历史价值。
在小学教育中,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应该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小学文言文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方法和建议。
一、文言文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文言文,小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传统文化意识以及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传承文化宝库: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使小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培养文化自信心:学习文言文可以让小学生感受到古人智慧的独特魅力,借助古代文献的桥梁,他们可以体会到古代文人士子的胸襟和追求,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3.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文言文是汉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拓宽学生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为阅读理解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小学文言文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法与建议在小学文言文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的文化遗产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融入课堂教学:在小学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文化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了解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多样化教学手段: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课堂讲解、朗读、歌曲翻唱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文言文的魅力。
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情感、人物形象等。
3. 与现实生活结合:文言文并不是远离现实的存在,教师可以编写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文言文文章,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并通过实例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文化教育专家分享的八种非遗文化的传承方法
![文化教育专家分享的八种非遗文化的传承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8476a4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4.png)
文化教育专家分享的八种非遗文化的传承方法传承非遗文化的方法非遗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艺术、历史、技艺等特点的非物质遗产。
为了让这些宝贵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和传承,文化教育专家提出了八种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逐一介绍这些方法,以期能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一、非遗资源调查保存非遗文化传承的第一步,是对非遗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保存工作。
专家们提倡应建立非遗资源的数据库,记录相关非遗项目的起源、发展历程、具体技艺和相关文化背景等信息。
同时,通过科技手段,如高清摄影和录像等,对非遗传统进行记录,以确保其完整性和真实性。
二、非遗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了更好地保护非遗文化,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是必要的。
文化教育专家建议,政府应加强对非遗文化的立法工作,并加大对非遗保护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同时,要完善执法机构,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对非法侵害非遗文化的行为进行打击和惩罚。
三、非遗传统技艺传师制度的建立专家认为,传师制度是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非遗传师培养体系,通过定期培训、考核和荣誉激励等方式,挑选和培养出合格的非遗传承人,以确保非遗技艺的代际传承。
四、非遗文化教育与学校课程的融合学校教育是非遗文化传承的关键环节之一。
专家主张,非遗文化应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开设相关专门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非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此外,可以组织校外活动,如非遗文化展览、讲座和实践活动等,增强学生的实践参与和体验。
五、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旅游业是非遗文化传承的另一重要方面。
专家建议,要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非遗文化旅游产品和线路,让游客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推动非遗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六、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非遗文化传承也需要与时俱进。
专家们提倡将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通过建设非遗文化网站、推出手机应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接触和传播非遗文化。
同时,还可以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和在线直播等手段,扩大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古籍文献对佾舞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古籍文献对佾舞保护与传承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32acd02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8a.png)
50撰文/李晓菊古籍文献对佾舞保护与传承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的精神,民族的灵魂。
在五千年的文化演变中,古籍文献蓄积着中华民族的文字智慧、语言智慧以及礼仪道德,构成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传承和文脉。
佾舞作为中国古代宫廷雅乐舞,是中国文明之邦、礼仪之邦的象征。
文章以佾舞的古籍文献综述为切入点,阐述古籍文献在非遗传统舞蹈保护与传承的思路,力图对中国非遗传统舞蹈的保护给予启示,期望能够推动非遗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更好地创新与探索新的形式表现中国的传统舞蹈文化。
佾舞的古籍文献综述佾舞,亦称“佾礼”。
佾,专指礼的行列;舞,是呈现佾礼之意。
佾舞形成于上古时代,大成于后世祭孔乐舞,见于《周礼》,最早用于祭祀天地,后逐渐被用于迎接月令和歌颂远古君王先师等国家正典。
佾舞分为文舞和武舞,文舞是有揖让之相,舞容舞态柔和,表演时手持翟龠而舞;而武舞则是阳刚而有节制,表演时手持干戚而舞。
佾舞不同于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情绪舞蹈和戏剧性的情节舞蹈,而是一种礼仪性的舞蹈。
伴随着九十六字的歌辞,舞蹈时,运用手中龠翟道具依据歌辞一字一动,在一动一势中展现佾舞所蕴涵的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伦理道德。
目前收集到关于佾舞的古代文献主要分为两类:史书类:二十五史;专门类:明代佾舞主要记载于《阙里志》《阙里旧志》《南雍志》《頖宫礼乐疏》《三才图会》《頖宫礼乐全书》《乐律全书》《大成通志》《阙里广志》《文庙礼乐考》《国学礼乐录》《圣庙志辑要》等古籍文献中。
清代佾舞主要记载于《御制律吕正义后编》《文庙乐舞全谱》《皇宫敬事录》《文庙上丁礼乐备考》《文庙丁祭谱》《清邑泮宫乐舞图说》《文庙礼器图式》《皇朝祭器乐舞录》《圣门乐志》《孔庙大祭舞谱》等古籍文献中。
除此之外,清代的佾舞还多记载于各地方志中,例如:《广东通志》《荆门州志》《永明县志》等,对于佾舞的舞位、舞器、舞衣、舞名、舞容、舞之乐章以及龠翟动势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在对于古籍文献的查阅与整理过程中,笔者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舞谱进行以下分析:《宋史·乐志》是最早记载佾舞的文字舞谱;《阙里志》使用图谱进行记载;《阙里旧志》是最早画出的身段舞谱;《南雍志》是明代国子监的专志;《頖宫礼乐疏》使用双图即双人舞谱的方式进行记载。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5218fc6f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c0.png)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们对于生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从诗歌、散文和戏曲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古代诗歌的传承古代中国的诗歌是文学艺术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古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着他们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感悟,也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
例如唐代的杜甫和宋代的苏轼,他们的诗作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同时也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道德和关爱他人的精神。
在当代,中国诗歌经过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但仍然保留着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传统。
许多现代诗人仍然借鉴了古人的创作手法和题材选择,将古代诗歌的精神融入到现代诗歌中。
这种传承使得古代诗歌的价值和影响在当代仍然存在,并且对于塑造中国文化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古代散文的传承古代的散文是一种自由散漫的文体,它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古代散文的兴起和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它承载了中国人对自然、生活和心灵世界的感悟,同时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
从《庄子》、《列子》到明清时期的散文,古代散文为中国文化带来了丰富的内涵和创造力。
在当代,虽然散文的形式和风格发生了变化,但古代散文的传统精神仍然在当代散文中得以传承。
现代散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情感表达方式,诠释了当代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使古代散文的价值和意义得以重视和传承。
三、古代戏曲的传承古代中国的戏曲是一种独特的文艺形式,它通过舞蹈、音乐和表演,以及戏曲剧本的创作,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和情感的追求。
古代戏曲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风情、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昆曲、京剧到当代的现代戏剧,古代戏曲的传统在当代戏剧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传统非遗传承方式
![传统非遗传承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f7e31710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2a.png)
传统非遗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具有独特性并代表了特定文化群体的传统知识、技能、表演和实践等。
传统非遗的传承是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是维护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
传统非遗传承方式多种多样,从师傅传徒弟、口述传承到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不少非遗项目得以传承发展。
一、师傅传徒弟师傅传徒弟是传统非遗传承方式中最为常见和传统的一种方式。
在这种传承方式中,师傅作为传统技艺的代表和权威,亲自教授徒弟传统技艺的技巧和精髓。
徒弟则通过长时间的观摩、学习和模仿,逐渐掌握并传承了师傅的技艺。
这种传承方式注重口传心授,通过师傅与徒弟之间的亲切关系,确保了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二、家族传承家族传承是一种特殊的传统非遗传承方式。
在这种方式中,传统技艺通常由一家人代代相传。
家族传承强调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家族传统的延续。
传统技艺的传承在家族中进行,往往由家族长辈亲自教授后代,通过家族内部的教学和培养,确保了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三、书籍记录书籍记录是一种重要的传统非遗传承方式。
通过书籍记录,可以将传统技艺的知识和技巧进行系统化、全面化的整理和记录。
这种传承方式在保存非遗技艺的同时,也方便了后人学习和了解传统技艺。
书籍记录的传承方式往往需要专门的研究者和学者参与,他们通过对传统技艺的研究和整理,将其记录在书籍中,以供后人学习和参考。
四、现代化技术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化技术应用成为一种新兴的传统非遗传承方式。
在这种方式中,传统技艺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传承和发展。
例如,利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可以将传统技艺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在线教学和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传统技艺。
同时,现代化技术应用还可以为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传统非遗的传承方式多种多样,每一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师傅传徒弟、家族传承、书籍记录和现代化技术应用等传承方式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了传统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读文学古籍如何结合“非遗”传承
程毅中
阅读文学古籍,也可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相结合。
古籍是
传统文化的载体,非物质文化则是靠记忆和口头传承的艺术或技能,
二者往往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我在阅读宋元话本的时候,就借助于
听书的经验,解决了一些困惑的问题。
现存的话本或详或略,或雅或
俗,总的说都不会是实况录音的记录。
因此有的被认为是拟话本,如
鲁迅对《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宣和遗事》的判断。
有人认为话本只
是故事的代称,如日本的增田涉等学者。
还有人不承认宋元话本的存
在,认为都是明代人改写的小说。
其实,说话人一般有底本,自古以来
都是如此。
北方的评书艺人,把提纲式的简本叫做“梁子”,把语录式
的繁本叫做“册子”,但也不会是实况的记录。
如现代评书名家刘兰芳
播讲《岳飞传》的时候,每天要写上万字的稿本,但还是要加上许多临
场发挥。
我在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的时候,注意到收藏的弹词话本,
一般只有唱篇,没有表白;有的虽有表白,也很简略。
也有已整理成书
的,一般也不像场上说唱的那么详细生动。
当然,也有老艺人自己整理成比较详备的底本,或徒弟继续加工
的繁本,那是很少见的。
例如苏州评话老艺人陆耀庭和顾宏伯,都有
说《三国志》的脚本,是自己编写的抄本,都把一部分脚本送给了学生
王忠元。
王忠元自己又整理了一个脚本。
2015年5月18日,王忠元
遗孀华琦把三种脚本都捐赠给了苏州评弹博物馆,成为一时佳话(何
兵《留住名家珍贵史料,三部手稿展现戏痴情怀》,据《古代小说研究
网》转载2015年5月20日《姑苏晚报》"师父整理了自己的底本,最
(S 002满扭)
满将8L 02互■怎样读
后送给了徒弟,这是曲艺界常有的事,有些话本大概就是这样流传下 来的。
因此就有了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征,形成了世代累积型的 作品。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注意到宋元时期的特定背景,文化重心逐渐 下移,特别是元代一度停止科举,文人没有出路,走向民间,出现了不 少书会才人。
他们为艺人编与脚本,杂剧、散曲是大宗的,都见于《录 鬼簿》。
但编写话本的只见陆显之《好儿赵正》一例。
“腹筍有文史”的 朱桂英女士,讲的是“道君艮岳及秦太师事”,则是讲史家(见杨维祯 《送朱女士桂英演史序》"但有无话本留传,亦未可知。
现存的《宣和 遗事》则是收集了许多史料的一部话本,编者掌握不少史传和诗词的 资源,文化修养较深,应该说是当时的“才人”。
但《宣和遗事》可能并 未全部付诸场上演说。
我认为这也是话本的一种类型。
因此我提出 了讲史平话的多样性问题,对古代作品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但从 历史发展的视角看,有些艺术性不强的本子,却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和文献意义,如《宣和遗事》就是。
清代的话本如《清风闸》《飞跎子传》也是艺人自己整理的,但比较 简略,又没有才人帮他润色。
俞樾虽然对《三侠五义》作了一点修改, 但没有仔细加工,所以没能像《水浒传》那样成为杰作。
苏州评弹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许多世代累积型的话 本和多种流派的唱腔。
我作为苏州评弹的老听客,很关心它的保护和 传承。
在探讨近体诗的格律及吟诵问题时,觉得苏州评弹在雅化和格 律化的过程中,曾深受近体诗的影响,特别是以马如飞为代表的《珍珠 塔》和马调系统的唱腔,最能体现传统的吟诵方法。
因此写了《苏州评 弹与格律诗的吟诵》等文章,希望能以吟诵的方式来扩展传统诗词的 传承,包括对诗词格律的普及。
另一方面,也希望苏州评弹的艺人,能 继承并发展前人的经验,适当借鉴传统诗词的格律,提高评弹的艺术 性。
反过来,吟诵家也可以借鉴曲艺家的唱腔,适当改进吟诵的音乐 性。
例如平起式的七言诗,如果结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在苏州 评弹里一般都是在第六字上延长行腔,而在第七字时却很快收束,
与
其他剧种大多在末字上延长行腔迥然不同。
我觉得近体诗的吟诵,也 可以适当夸张第六字的长音,显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反差。
最近在 电视上听到上海陆锦花女士指导、培养的小学生,用苏州评弹唱腔吟 唱的唐诗,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平长仄短的声调,也很好地给少年儿童 传播了古典诗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诗教方式,值得重视和提倡。
“常州吟诵”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赵元任先生 的吟诗方法为代表的。
在目前百花齐放的吟诵流派中,我认为“常州 吟诵”可以代表吴语地区及大多数方言地区的传统吟诵方法,以“平长 仄短”的声调和两字节、三字尾为基本节奏,是和近体诗的格律相适应 的,完全可以作为“非遗”保护并传承下去。
其他流派的吟诵,是否分 别列入“非遗”,还有研究讨论的必要。
至于以音阶高低为艺术手段的 歌唱方法则是在探讨和试验中的创新,同样可以为传统诗词的传播作 出贡献。
(作者单位:中华书局)
56&
新书架
艰辛与欢乐相随
—周励初治学经验谈
周勋初先生是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著名的文史学家。
本书在《古典文学知识》连载三年有余,全书分20讲,为周勋 初先生一生研治古代文史的经验回顾与总结,兼具个人的人生历
程与感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与可读性。
每讲后的附录,为与之 相关的各类报道或文章,帮助读者更为全面了解所讲的内容。
《艰辛与欢乐相随》,周勋初著,精装32开,定价130元。
凤凰 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
33
2
1
8年第%期
(总
第
2
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