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松针蚧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第14期现代园艺
中华松针蚧因体积小、抗性强、繁殖速度快及容易暴发成灾,已成为我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之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日益重视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中华松针蚧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自然环境不断变化和全球气候逐渐变暖,部分林区仍然面临中华松针蚧暴发成灾的可能,防治任务依旧艰巨。

因此,为了科学开展中华松针蚧防治工作,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了解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才能促进松林健康生长,更好地维护生态环境。

1生物学特性及生活习性
中华松针蚧又称“中华松梢蚧”,属同翅目盾蚧科,1年发生1代,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4种形态——
—成虫、卵、若虫、蛹。

(1)成虫:体积小,雄成虫3龄,虫体长1.3~1.8mm,体表无蜡壳覆盖,若虫会爬出壳外产卵(见图1);雌成虫2龄,虫体长1.5~1.8mm,体表覆盖有一层蜡壳,呈黑色革质状,且终生不爬出壳外(见图2)。

(2)卵:为椭圆形,出生时为白色,后变成浅黄色。

(3)若虫:共有3龄,1龄若虫为卵圆形,具有明显的胸足,胸足的颜色会由金黄转黑;2龄若虫具有发达的口器,用来吸收松林叶片和嫩梢汁液(见图2);3龄若虫口器逐步退化,雄性若虫开始结茧化蛹。

(4)蛹:雄蛹为椭圆形,头部、胸部均为淡黄色,腹部呈黑色,翅为灰白色。

2中华松针蚧发生原因
2.1人工林面积大且树种单一
随着退耕还林及营造生态林、防护林等工程的实施,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尤其是大面积的单一树种,如油松纯林、马尾松纯林,不仅给有害生物繁衍、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且降低了林分抗性,使得林木在生长过程中极易遭受有害生物的威胁。

2.2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落实不到位
面对林业发展新形势和林业有害生物的复杂性,提高监测预报的科学性尤为重要。

但我国部分林区依旧采用传统的监测方式,以人工监测为主,在时效性、精准性方面存在严重漏洞,从而对防治工作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使得有害生物的蔓延和为害进一步加重。

2.3防治方法不合理
过去防治中华松针蚧以化学防治为主,虽然在最初会取得不错的防治效果,但久而久之,虫害逐渐产生抗药性,使得化学药剂效能大幅度减弱。

同时,长期使用化学药剂,还会破坏林地土壤理化性质,造成土壤板结、养分流失,进一步降低了林木抵抗虫害的能力。

3中华松针蚧为害特点
首先,中华松针蚧的繁殖与生存完全依赖于松树,主要是以若虫、雌成虫寄生于松树针叶上,利用口针刺吸汁液,既会造成针叶枯黄、脱落,又会阻碍松树萌生新叶,致使枝条不断枯萎,甚至造成树木枯死。

其次,中华松针蚧传播能力强,传播途径主要有3种;
借风雨传播、
图2
雌成虫
图32
龄若虫
图1雄成虫
中华松针蚧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莫亮
(天水市麦积区林业和草原局,甘肃天水741000)
摘要:中华松针蚧属同翅目昆虫,在我国主要为害油松、马尾松、黑松等松树,以口针刺入松针组织吸取液汁,致使针叶枯黄,严重者造成松针枯死,林相似火烧一般,严重影响松树生长,连年为害会造成树木死亡。

为了有效控制中华松针蚧为害,阐述了防治原则,并从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提高监测水平、扩大宣传、促进群防群治6个方面,探讨了具体的防治措施,旨在提高中华松针蚧防治水平,从而保护油松林木健康生长。

关键词:中华松针蚧;生物学特性;防治技术
形态生活习性
成虫雄成虫寻找雌成虫进行交尾,一般在交尾后2h死亡

5月,雌虫在介壳尾部卵产,一直最多可产卵160多粒,卵期约
为10~15d;6月初,卵开始孵化,10d左右孵化出若虫,随后雌
成虫逐渐干瘪死亡
若虫
6月初,卵开始孵化出若虫,并进行雌雄分化,若虫生长期一般
在20d左右,雌若虫达到3龄时不离壳,释放性信息激素,吸引
雄成虫交配
蛹3月中旬,3龄雄虫结茧化蛹,蛹期10~15d
表1中华松针蚧生活习性
57
--
2023年第14期现代园艺
人为活动传播、鸟类和昆虫传播。

最后,中华松针蚧的为害还会引发松纵坑切梢小蠹、松赤枯病等次期病虫的入侵,严重者可造成整片松林感染病虫害,致使松林大面积枯萎死亡。

4中华松针蚧防治原则
4.1林木间种多样化原则
中华松针蚧个体小,一旦在一棵松树上出现,会很快扩散到周边其他松树木上。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人工栽种观念不科学,缺少对病虫害生物学特性的了解与认知,同时,为了方便种植和养护,大多数人工林会栽植同品种的树木,为虫害的发生和扩散提供了机会。

通过实际观察可以发现,单一品种的松树林,中华松针蚧为害程度更大、传播蔓延速度更快。

因此,在今后的人工林培植过程中,需要实施更加科学合理的树种间种策略,大力营造混交林,以增加森林树种的多样性,可有效控制中华松针蚧的发生和传播,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4.2防治无害化原则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在中华松针蚧的防治过程中,应结合其生物学特性,坚持无害化原则实施有针对性地防治,坚持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减少对化学药剂的依赖,防治虫害的同时,还能避免对周围的土壤及生态环境造成次生破坏。

例如,可采用引入天敌的方法,通过利用自然食物链来有效控制中华松针蚧的虫口基数。

4.3预防为主原则
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长期性任务,时间长、内容繁琐,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理、财力资源。

一旦中华松针蚧出现,其繁殖能力强、蔓延速度快,防治难度加大,为了有效控制虫害为害,此时多采用化学防治法,长期使用化学药剂,易使植物产生抗药性,对生态环境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针对中华松针蚧可能出现的区域或范围,优先采取起预防作用的防治措施,防患于未然。

如优先选用抗病品种的松树,提升树木自身对虫害的抵抗能力。

5中华松针蚧综合防治措施
对于中华松针蚧的防治,由于其虫体小、繁殖速度快、飞行能力强,一旦出现不仅较难防治,而且容易暴发成灾。

因此,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整体防治原则,既需要因地制宜运用生物、物理、化学等相辅相成的系统措施,又需要采用积极营造混交林,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良种,提高树木生长质量和中华松针蚧监测预报水平等措施,能有效控制虫害,避免暴发成灾。

5.1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
5.1.1生物防治。

是指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从而抑制有害生物出现、发展的防治方法,在有效防治有害生物的同时,还能避免污染自然环境,具有安全、无残留、特异性强的优势,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可以概括为以虫治虫,即利用虫害的天敌进行防治,目前,中华松针蚧的天敌主要有松蚧瘿蚊、异色瓢虫、红缘瓢虫、红点唇瓢虫、大草蛉等,应予以保护或在受害严重的林分适量投放,可有效控制虫口基数,同时,对抑制中华松针蚧种群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5.1.2物理防治。

是指采用人工或某些机具器械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具有简便易行、成本较低、不污染环境等优点,适用于有害生物大量发生之前。

针对中华松针蚧采用物理防治方法,主要有2种:(1)摘茧。

在中华松针蚧结茧时,采用人工摘茧的方式,能小范围内减少虫源。

但此种方法效率低,具有较大局限性,一方面松树大多株型高大,很多枝梢难以碰触,另一方面中华松针蚧结茧时间短,不利于开展连续性摘除工作。

(2)人工捕捉幼虫。

利用1龄幼虫的休眠特性,活动能力弱,可积极组织人力人工捕捉幼虫。

此方法有利有弊,较为费时费力,经济成本较高,且复杂地形的林区人们难以达到,但能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减轻中华松针蚧的为害。

5.1.3化学防治。

是指利用化学药剂防治有害生物,不仅防治速度快、防治效率高,而且使用方便、易于推广,但若长期使用或药剂选择不合理,既会损害林地有益微生物,还会使得有害生物进化产生抗药性,严重时甚至会引发环境污染,出现人畜中毒现象。

据统计,我国每年杀虫剂用量占世界第一位,90%以上的病虫害防治多使用化学防治法。

因此,科学选择化学药剂至关重要,应推广选用环境友好型、生物型药剂。

5月中旬是中华松针蚧雄成虫扬飞、雌成虫露尾交配高峰期,这一时期虫体对药剂抵抗力差,是防治的最佳时期。

针对中华松针蚧为害区分点分片进行防治,可利用1.2%烟碱·苦参碱烟剂在林中点燃放烟进行熏蒸,释放量为15~30kg/hm2,防治效果能达到85%以上。

5.2积极营造混交林,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大面积的人工松林纯林是诱发中华松针蚧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人工造林应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积极营造混交林,可将松树品种与云杉、杨树等混交成林,形成针阔混交林,既能丰富林间生物多样性,又能提升林相的复杂性,这对于提升森林抗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目前已经存在的大面积人工松林纯林,可疏伐一部分林木,再补植阔叶树种,促使形成良好的林分结构。

5.3封山育林,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封山育林是改造稀疏林、次生林,促进森林生长和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的简单易行而又经济有效的措施。

对受中华松针蚧为害的松林,实行封山育林,可有效改善松林环境、增强树势、增加天敌数量,从(下转第61页)
58 --
2023年第14期现代园艺
发生几率。

比如,在易发生鼠害的地点就地取材,为狐类、黄鼬等建造遮风避雨的洞穴等。

其次,实施封山育林措施,控制林区中人为活动量、频次,避免对鼠害天敌生活条件与环境造成影响。

最后,可在林区放置鼠不育剂、灭鼠药等,防止鼠类繁殖过快。

此外,还可将生物与物理防治措施相结合,科学控制鼠类数量,这也是最经济、有效的鼠害防治方法。

4.4.2化学药物防治。

化学防治适用于林区鼠类种群密度较大,且对树木造成一定的为害情况下使用。

该防治方法可引起人畜中毒、环境污染等,因而在选择药物防治时,按照药物的投放使用说明,根据林地具体情况,鼠害发生为害程度、预测鼠害密度,科学合理投放鼠药,确保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其中,所用药物以慢性杀鼠剂、抗凝血剂为主,如溴敌隆及溴鼠灵等,也可在幼林根部涂抹100~200g/667m2的驱鼠剂,可根据鼠类密度适当调整分量,以达到防治鼠害目的。

而鼠类在使用药物后会造成肠梗阻而发生死亡,且不会对自然环境和其他鼠类天敌造成影响。

另外,可通过封闭鼠洞,用喷烟机往洞内喷射有毒气体而熏杀地下鼠。

4.4.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即利用器械防治,该方法操作简单、易掌握、对人畜无害及不受季节的限制,在发生鼠害时,可根据林区情况,通过利用捕鼠夹、诱捕笼及“电猫”等物理器械捕杀地上鼠,也可利用灭鼠弹、地箭及弓形夹等器械防治地下鼠。

如使用地箭捕杀器,可在距离洞口10~15cm处,将鼠洞上方清理整平,土壤厚度距离穴顶8cm为宜,将地箭捕杀器设置在鼠洞上方,电池感应器和地箭垂直于鼠洞上方,当鼢鼠到洞口时封堵,在取土过程中,老鼠触碰感应器,地箭落下完成对害鼠的射杀。

该效果作用明显,一次投入,可以重复利用,且不会对环境带来破坏与影响。

5结语
综上所述,森林一旦发生鼠害,将会影响林木生长。

而鼠害调查工作量大,加上鼠害发生原因复杂,相应地增加了鼠害防治难度。

此次研究以河北塞罕坝林为例,分析人工林区主要鼠害种类及不同林分类型森林鼠害情况,了解到该林区鼠害种类共15种,其中为害最为严重的是红背与棕背。

另外,幼林地为害较为严重,其中以云杉幼林为主,而落叶松为害最小,混交林相对好于纯林,但阴坡为害相对较重。

通过分析发现,该林区鼠害原因与林场结构单一、天敌减少及气象因子异常等因素有关,并提出了积极营造林地、保护鼠类天敌、加强鼠害监测及巧用生物、化学及物理措施防治方法,以减少鼠害的发生。

(收稿:2023-04-20)参考文献:
[1]刘军侠,解松青,张子恒,等.塞罕坝地区主要害鼠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J].林业与生态科学,2020,35(2):186-190.
[2]冯孟林.林业生态措施在鼠害控制中的作用研究[J].种子科技,2020,38(11):119+121.
[3]司宏煜.塞罕坝林区的鼠害防治技术[J].江西农业,2017(22):95.
[4]安洁琼.森林鼠害与森林环境因子关系及防治措施[J].现代园艺,2022,45(22):40-41+56.
而能控制虫害为害,保持松林健康生长。

5.4培育良种,提高树木生长质量
良种壮苗关系到整个营林生产成败的关键,尤其是选用抗性强的品种,对于提高林木抵抗力作用明显。

松树良种选育具体包括优树材料选择、建立材料收集保存库、杂交育种、子代测定及遗传材料评价等内容,既需要相关部门投入资金,又需要相关科研人员积极开展试验,才能不断提高松树良种培育水平。

5.5提高中华松针蚧监测预报水平
及时、准确、全面的监测预报调查是防治决策、防治实施的科学依据。

一是进一步扩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面积,提高监测准确率,利用农林物联网监测系统、虫情测报系统、农林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及性诱测报数据采集设备,使中华松针蚧监测进入“物联网+”时代。

今后,可推广采用“物联网+杀虫灯+实地踏查”的预测预报工作方式,进一步提高中华松针蚧预测预报效率和准确率。

6结语
中华松针蚧是为害松林的主要有害生物之一,其虫体小、繁殖速度快、飞行能力强,不仅会对林木生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而且一旦出现,若不及时防治,易暴发成灾。

因此,加强对中华松针蚧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在分析中华松针蚧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具体的防治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收稿:2023-03-22)参考文献:
[1]张珍荫.中华松针蚧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J].中国森林病虫,200221(3):28-29.
[2]杨宏波.中华松针蚧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种子科技,2019(14):96-97.
[3]王良衍.中华松梢蚧两种重要天敌的初步观察[J].浙江林业科技,1984(4):21.
[4]张成都,李丹春,杨静,等.甘肃阿夏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华松针蚧发生与为害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2022,50(1):40-43.
[5]王娜.中华松针蚧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10):36-37.
[6]孙锋,屈伟良,杨实娃.松针蚧的为害及防治技术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2009(3):88-90.
[7]杨工,雍海娟,吴琼,等.烟碱·苦参碱、敌敌畏烟剂防治中华松针蚧药效对比分析[J].林业科技通讯,2022(9):75-78.
[8]冯连芬,杨工,吴琼.我国中华松针蚧研究综述[J].林业科技通讯,2021(7):54-56.
[9]成珍君.小陇山中华松针蚧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J].甘肃科技,2016,32(4):138-140.
[10]戴普灿,孙道枢,邵登坤.中华松针蚧生物学特性与防治[J].中国森林病虫,2006(3):33-35.
(上接第58页)
6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