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的心理效应_来自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的证据_苏红

合集下载

名字的社会影响与认知效应

名字的社会影响与认知效应

名字的社会影响与认知效应人们给予名字以巨大的重视,这倒不仅体现在我们个人的命名过程中,也反映在名字对他人的认知与社会影响之中。

名字不仅是个体身份的象征,还能对人们的认知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名字对社会影响和认知效应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论证这一现象。

1. 社会影响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取名都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慎重的过程。

名字不仅仅是一个标记,更是与个体相关联的社会象征。

名字传递了一个人的身份、文化和价值观念等信息,直接影响到他人对此人的社会认知。

例如,一个与权力和财富有关联的名字可能会给他人留下更强烈的第一印象,这在职场和社交圈都有显著的影响。

此外,名字还可以在社会中产生权威和声望。

一些在某个领域成就卓越的人往往会使他们的名字成为该领域的代名词。

比如,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字不仅仅代表了他个人,更成为了物理学的象征。

这种名字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2. 认知效应名字不仅仅对他人的认知有影响,也对个体自身的认知产生重要作用。

名字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自我评价、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项研究发现,具有更常见、正面和独特名字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和更高的自信心。

这是因为这些名字传递出社会认可和个体独特性的信息,从而提升了个体对自己的认同感和满足感。

此外,名字还与认知能力和学术成就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研究表明,拥有多音节、独特和罕见的名字的儿童往往在学术成绩上表现更好。

这种关联可能是因为这些名字增加了个体的注意力和专注力。

同时,这些名字也让儿童感到特殊和与众不同,从而激发了他们追求学术成功的动力。

3. 实证研究为了进一步验证名字的社会影响和认知效应,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例如,一项实验研究发现,简单易读的名字更容易获得职场成功和社会认可。

这是因为这些名字给他人留下了积极、友好和专业的第一印象。

在另一项实验中,研究者发现,具有与成功和优秀相关联的名字的人在面试和评审过程中更有优势,更容易获得赞赏和肯定。

名字的心理效应_来自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的证据_苏红

名字的心理效应_来自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的证据_苏红

心理科学进展 2015, Vol. 23, No. 5, 879–887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5.00879879名字的心理效应:来自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的证据*苏 红1,2 任孝鹏1(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摘 要 作为典型的标识符号名字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识别功能, 随着互联网对人际互动方式的影响更加突出, 名字作为交往初期人际互动的重要信息, 其发挥的作用也更加明显。

回顾心理学在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上对名字的研究, 可以发现名字既能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又能反映群体的文化心理和偏好。

在个体水平上, 名字通过影响名字主人的自我认同或通过影响他人对名字主人的评价来影响其心理和行为; 在群体水平上, 名字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产品可以探讨社会的文化变迁规律。

以往研究多是基于西方文化中的人名展开, 然而中国人的名字具有自身的文化特殊性, 这一点值得心理学家给予更多的关注。

未来心理学应开展更多本土文化背景下中国人名字的实证研究, 比如利用人名的演变更迭探究中国人独立性的代际变迁或是探究男性化/女性化名字与个体求职和网上约会的关系。

关键词 名字; 心理效应; 求职行为; 网络交友; 文化变迁 分类号B849:C9120世纪40年代心理学者开始研究不常见(uncommon)名字、单数(singular)名字以及独特(unique)名字的心理效应(Zweigenhaft, Hayes, & Haagen, 1980)。

1937年, 名字研究的奠基人之一Walton (1937)发表了“The affective value of first names”, 他指出“一个人在出生后被赋予的名字会成为影响其人格发展、友谊获得、生活成功的决定性因素(determining factor)”。

取名的心理学原理与心理效应

取名的心理学原理与心理效应

取名的心理学原理与心理效应取名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任务,无论是为新生儿起名还是为产品、品牌或者公司命名,都需要考虑许多因素。

令人惊讶的是,取名不仅仅是简单的任务,它涉及到心理学原理和心理效应。

本文将探讨取名过程中的心理学原理以及命名所产生的心理效应。

一、心理学原理1. 声韵美原理声韵美原理指的是人们对于语音的感知和偏好。

人们对于某些音节、字母和声调的组合更有好感。

比如,某些特定的音节和谐舒适,更容易被人接受。

在取名过程中,利用声韵美原理可以增加名字的吸引力。

例如,“Carina”这个名字的韵母连续流畅,听起来既柔美又动听。

2. 内隐联想原理内隐联想原理是指人们经验、文化和社会背景等因素对词汇、声音或形状的情感联系和感知。

当人们听到或看到某个词时,会自动在潜意识中产生一系列的联想。

在取名过程中,考虑到内隐联想原理可以使名字更富有表达力和意义。

例如,“Phoenix”这个名字常被用来命名勇敢和奋进的产品或者个人。

3. 文化因素原理文化因素原理是指人们对于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词汇和符号的理解和感知。

不同的文化对于某些词汇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在取名时,考虑到目标受众所处的文化背景可以增加名字的适应度和认可度。

例如,将中国的传统元素与名字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迎合中国市场的口味,增加品牌的认同感。

二、心理效应1. 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们对于某事物或者某个人的第一印象会对其以后的评价和态度产生影响。

取名时,一个吸引人的、与品牌或产品相一致的名字可以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例如,在产品命名中,命名为“EasyLife”将给人一种简单、轻松的感觉,增加消费者的好感度。

2. 微表达效应微表达效应是指微小的语言和符号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反应和情绪体验。

在取名时,利用微表达效应可以通过名字本身传递特定的情感或者情绪。

例如,“Serenity”这个名字传达出一种平静和宁静的情感,适用于冥想、瑜伽等与心灵安宁有关的产品。

心理学名词——精选推荐

心理学名词——精选推荐

心理学名词1.从众(conformity)2.单纯曝光效果(mere exposure effect)3.模仿(modeling)4.跛足策略(self-handicapping)5.过度辩证效应(over justification effect)6.恋爱基模(love schema)7.习得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关系8.睡眠效果(sleeper effect)9.破窗效(Broken Window Effect)10.联结与强化(linking vs. reinforcement)11.惩罚之前(before punishment)12.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13.消弱突现(extinction burst)14.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决定15.正义世界假说(a just world)16.自我评价维护理论(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theory, SEM)17.自我中心偏误(egocentric bias)18.基本归因谬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19.印象的初始信息(primacy effect)20.虚假的一致(false consensus)21.服从(obedience)22.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23.团体迷思(group thinking)心理学十大著名效应1.蝴蝶效应非线性,俗称“蝴蝶效应”。

什么是蝴蝶效应?先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的发现谈起。

为了预报天气,他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

为了更细致地考察结果,他把一个中间解取出,提高精度再送回。

而当他喝了杯咖啡以后回来再看时竟大吃一惊:本来很小的差异,结果却偏离了十万八千里!计算机没有毛病,于是,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即:“混沌”,又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

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

• 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气象学家洛伦次 蝴蝶效应: 洛伦次在 洛伦次 美国科学促进会上的以次演讲提出: 一只蝴蝶在巴西的丛林的一朵花瓣上轻 轻扇动一下翅膀,有可能在美国的得科萨斯 引起一场龙卷风,细小的因素与看似完全不 相关巨大复杂的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 系。 • 启示:要特别注意起始状态微小变动,要对 着方面保持高度的敏感。 教育无小事 返回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吴 秀 云
• 概念 • 教育教学中常用的 有: A 反向心理 (逆反心理) B 暗示效应 (巴纳姆效应或福勒效应) C 马太效应 D 登门槛效应 E 超限效应 F 蝴蝶效应 G 苏东坡效应 H 南风效应
• 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由于某个人的言行或某 种事物的发生发展而在人的心理上所 引起的反应和效果.
• 超限效应 ——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 刺激过多、 刺激过多 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 象。 • 即人接受任务、信息、刺激时,存在一个 一个 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个容量,人就不愿意 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 • 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 物极必反” 欲速则不达” • 多批评,多表扬 。
• 贴标签效应 ---贴标签,顾名思义,像对商品定价贴标一样, 给一个人,以一个关键词作为定义,将他的性格 行为规范在一个小方框中。而当一个人被一种词 语名称贴上标签,既认定、定义时,他就会作出 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 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 称为“标签效应”。
返回
•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通过教师对 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 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 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 利翁效应 返
• 暗示效应:一个人不自觉的接受暗示,并 暗示效应: 按暗示作出行为反应的心理现象叫暗示效 应。 • 一般来说,女性的暗示性强,情感脆弱, 容易接受暗示,而男人,特别是坚毅的、 胆汁质的男人,则很难另其进入催眠状态。 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管理心理学—名人效应

管理心理学—名人效应

有个要卖马的人一连卖了三天都无人过问他就去见相马专家伯乐亲,我要卖一匹马,可一连三天都无人过问。

请您无论如何帮助我啊~~嗯……我该如何帮你呢?您只要围着我的马看几圈,走开后回头再看一看,我就奉送您一天的花费,包邮哦~亲~!于是,伯乐同意了真的去市场上围着马看了几圈伯乐刚一离开马价立刻暴涨了十倍名人效应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模仿名人名人效应这种心理现象的统称称为随着产品与市场竞争的加剧,名人广告也以各种形态存在于生活中。

除电视、报纸、杂志、广播、户外路牌等传统媒介外,也包括网络、游戏软件等新型媒体,以及各类商业推广与促销活动。

例如,名人代言广告能够刺激消费,名人出席慈善活动能够带动社会关怀弱者等等。

简单的说名人效应相当于一种品牌效应,它可以带动人群,它的效应可以如同疯狂的追星族那么强大。

人们对有名望的人一般都十分崇敬,在商品销售中,经营者可利用消费者敬慕名人的心理来销售商品。

具体方法:•在书店里请名作家与顾客见面,并对所购书籍签名留念,一般促销都非常好。

•在商场中请名演员献艺,可以吸引住大量顾客,生意自然兴旺。

•在商品及包装上请名人写字作画。

•有关领导到商场了解、蹲点、站柜台时,可吸引大批群众进店。

•在广告中邀请名人宣讲或表演,广告效果特别佳。

古南唐李熠起欣赏小脚,以至于此后世代兴起缠足风,直到延续到民国时期。

今在电影和电视剧市场,借助名人的影响力,来迅速地提高影片的知名度,同时利用名人的个人魅力,来提升影片的观赏性。

心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给大学心理系学生讲课时,向学生介绍说聘请到举世闻名的化学家。

然后这位化学家说,他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强烈的气味,但对人体无害。

在这里只是想测一下大家的嗅觉。

接着打开瓶盖,过了一会儿,他要求闻到气味的同学举手,不少同学举了手,其实这只瓶子里只不过是蒸馏水,“化学家”是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

孩子们由于对名人的信服,很容易对名人产生盲从现象,从而轻易地接受名人的暗示。

名字的社会影响与认知效应

名字的社会影响与认知效应

名字的社会影响与认知效应名字是一个人的独特标识,它承载着个体的身份、性别、文化背景等信息,而名字对于个体的社会影响和认知效应也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名字对个体的社会影响以及其在认知方面的作用。

一、名字对社会影响的影响1.1 名字的流行趋势一个时代的流行名字往往反映了社会文化的特点。

比如在某一时期,相关明星、角色或偶像的名字常常成为父母命名孩子的首选,从而使得这些名字在一段时间内变得流行起来。

这种流行趋势也直接影响着社会对个体的认知和评价。

1.2 名字的社会标签名字本身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会标签,人们往往会通过名字对个体进行一定程度的判断。

一些研究表明,一些名字被普遍认为高贵、优雅,而另一些名字则被认为普通或低俗。

因此,一个人的名字有可能影响其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和被他人的接受程度。

二、名字在认知方面的作用2.1 名字的记忆效应研究表明,名字容易被记忆,比如人们更容易记住他人的名字而忘记他们的容貌。

这种记忆效应可以帮助个体在社交互动中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关注和记忆。

2.2 名字的认知偏见个体的名字可能会引发他人的认知偏见。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名字与一种常见刻板印象相符合,那么他人可能更容易根据这种印象去推断个体其他方面的特征。

这种认知偏见可能会对个体的机会和待遇产生一定的不公平。

2.3 名字对自我认同的影响个体的名字与其个人身份和自我认同密切相关。

如果个体对自己的名字感到自豪和认同,他们可能会更积极地表现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

相反,对于不喜欢或者不认同自己名字的个体来说,他们可能会产生自卑感,限制自己的发展。

三、名字的影响与应对策略3.1 意识到名字的影响个体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名字对社会认知和评价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应对。

了解自己名字所代表的社会印象,有助于个体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表现。

3.2 自主选择名字对于即将取名字的父母来说,他们应该考虑名字的社会影响和认知效应,避免给孩子贴上不必要的标签。

同时,个体也可以在合法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的名字,以减少不利影响。

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心理学名词解释一、效应1.序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最初效应)近因效应:新近获得的信息(最近效应)2.刻板效应(P58)——社会刻板印象: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在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4.投射效应——以己度人、疑邻盗斧、将心比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

5.登门槛效应(低球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6.霍桑效应——宣泄效应又称霍索恩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是指当被观察着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

启示:1)给予学生额外的关注,真的会造就这个人。

【从旁观者角度】2)你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从学生自身角度】(这里的被观察着认为他们被抽到是因为他们是优秀的、被关注的)7.启动效应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8.南风效应---温暖法则拉封丹(法)9.星座效应——巴纳姆效应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将某些特性往自己身上套)10.马太效应——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我们倾向于对优秀者表扬鼓励更多,而对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1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团体面临外在威胁时,会更加团结12.詹森效应(P174)平时成绩好,因情绪紧张而在正式场合不能正常发挥的效应。

13.德西效应(不好,不应采用)当学习者对学习产生内在动机时,如果人为的给予外在鼓励,反而会降低其学习动机。

14.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P103)正向的肯定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15.维持性期望效应老师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而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改变视而不见,甚至否认的现象。

红色的心理效应:现象与机制研究述评

红色的心理效应:现象与机制研究述评

红色的心理效应: 现象与机制研究述评*张腾霄韩布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院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摘要:红色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常见的颜色之一, 它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

2005 年发表在Nature 上关于红色队服增强奥运选手竞赛成绩的研究报告, 引发了一系列红色心理效应研究。

本文从生理指标、行为观察、认知、语言文化、情绪、态度等多个角度综述了红色心理效应的现象和机制, 并提出“情境假说”来解释红色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综述表明, 红色的心理效应缘于其在不同情境下联结着不同的心理意义。

这些联结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共同影响。

红色与心理意义的联结诱发了特定的心理状态, 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

颜色对心理的影响及其机制, 已经成为颜色科学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

关键词红色; 心理效应; 心理意义; 情境假说颜色使人类生存的环境丰富多彩。

心理学关于颜色的研究十分常见。

颜色恒常性、颜色后像等属于颜色知觉研究。

经典Stroop 效应实验是利用颜色的特性来研究认知加工(Stroop,1935)。

也有研究专门探讨了颜色偏好和颜色命名。

但是这些研究却很少探索颜色与其它心理量的关系。

人类接收的信息超过80%通过视觉获得, 颜色知觉更是视知觉的重要功能。

个体在处理外界信息时, 其心理与行为受到颜色刺激什么样的影响?实验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不同颜色刺激下, 被试的反应截然不同, 尤其在红色条件下,出现一种独特的心理效应。

根据一系列相关研究, 红色心理效应的概念可以归纳为: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共同影响下, 红色与心理意义形成的联结会在特定的情境中诱发心理状态的改变, 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

本文分别从生理、行为、认知、语言文化、情绪、态度等角度综述了红色心理效应相关研究, 以供颜色心理效应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参考。

1 关于“红色心理效应”的争论红色常见于生物的体表或毛发。

大量研究证明动物身上的红色信号会影响鱼类、鸟类、灵长类动物的择偶、攻击行为以及社会地位。

2020春西南大学[0398]《心理学》网课作业答案

2020春西南大学[0398]《心理学》网课作业答案

2020春西南大学[0398]《心理学》网课作业答案1、看到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的现象叫()。

1.感觉后象2.感觉适应3.联觉4.感觉对比2、思想开小差是注意的()。

1.分散2.动摇3.转移4.起伏3、造成短时记忆遗忘的因素是()。

1.信息受干扰2.信息提取机制失灵3.信息得不到注意4.抑制作用4、()提出了创造性系统模型?1.斯滕伯格2.奥斯本3.希克森特米哈伊4.捷普洛夫5、强调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情绪理论被称为( )。

1.坎农—巴德学说2.伊扎德情绪理论3.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4.沙赫特—辛格情绪理论6、智力是()的总和。

1.观察能力 2. 思维能力3. 一般能力4.特殊能力7、与盲目性、易受暗示性相反的品质是( )。

1.自觉性2. 坚韧性3. 果断性4.自制力8、一个人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是( )。

1. 个性2.性格3.气质4.能力9、下列不属于基本需要的是( )。

1. 安全需要2. 尊重的需要3. 爱与归属需要4.认知的需要10、下列哪个不属于创造性测量法的特点( )。

1. 复杂性2. 个别性3. 抽象性4.不确定性11、情绪与情感是以( )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1.需要2.动机3. 态度4.认识12、心理学是研究( )和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

1. 心理结构2. 意识3. 心理现象4.心理咨询13、善良或凶残、诚实或虚伪、谦虚或骄傲、勤劳或懒惰、勇敢或懦弱、果断或优柔寡断等,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

1. 气质2.道德3.情操4.性格14、个体觉察到自己的疲劳、愉悦、焦虑、饥饿或眩晕等等,体现了意识的()。

1.能动性2.觉知性3.社会历史制约性4.明确性15、人们在探索未知事物时表现出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表明了哪一类情感()。

1.道德感2.美感3.价值感4.理智感16、早晨起来,推开窗户,看见对门屋顶是湿淋淋的,于是便推想到:“昨夜下雨了”,体现了思维的()。

取名的心理学原理与心理效应

取名的心理学原理与心理效应

取名的心理学原理与心理效应导言取名是一个人或事物重要的标识,它承载着丰富的心理学原理与心理效应。

本文将从语言的心理效应、音韵的心理效应和符号意义的心理效应三个方面探讨取名的心理学原理以及取名对个体和社会的心理效应。

语言的心理效应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所选择的语言对人们产生的心理效应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语言的命名方式可以在人们的心理中引起不同的联想和情感。

比如,在中文中,姓氏常常以父系传承,带有亲属关系的象征意义。

这会导致人们在遇到相同姓氏的人时,倾向于建立亲切感和信任感。

而在英语中,姓氏往往更加多样化,人们并不能从姓氏中直接得出社会关系。

这种差异性可能影响到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第一印象和信任感。

音韵的心理效应音韵是指语言中音素的组合方式,它对取名的心理效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塞缪尔·Mane与Trevor·Pinch的研究表明,人们对于某些特定音素的喜好程度与其在取名中的频率存在相关性。

例如,在英语中,频率最高的辅音对是/b/、/m/和/p/音。

因此,与这些音素相关的名称,如“Ben”、“Matt”、“Peter”等,在心理上被认为更加愉悦和易于记忆。

这解释了为什么在英语国家,许多父母愿意为他们的孩子起名字时选择这些音素。

符号意义的心理效应符号在取名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代表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态度。

在取名过程中,人们通常倾向于选择与其期望和价值观相符的符号。

例如,某品牌的名称包含了积极的符号,如力量、创新和自由等,这可能会激发消费者对该品牌的积极情感和认同感。

同样地,一个组织的名称如果有正面的象征意义和社会认可度,将有助于增强该组织的形象和声誉。

心理效应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取名的心理效应既对个体又对社会产生影响。

对个体而言,一个恰当的名称可以提升他们的自尊和自我认同感。

同时,名称也可能影响个体的生活轨迹和职业发展。

对于社会来说,名称在建立社会认同感和团结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姓名字母效应:内隐自尊的一种反映指标

姓名字母效应:内隐自尊的一种反映指标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4, 4, 284-293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4 in Hans. /journal/ap/10.12677/ap.2014.42041Name Letter Eff ect—A n Index of ImplicitSelf-EsteemNianjun Gu, Hongsheng Yang, Fang Wang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Email: yanghs@, 979444207@Received: Feb. 17th, 2014; revised: Feb. 19th, 2014; accepted: Feb. 24th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Name-letter effect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that people evaluate the letters in their own names more favorably than letters that are not in their own names. It reflects an implicit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self and self-related objects, thus, it can be used as an index of implicit self-esteem.The current paper introduced the procedures and scoring methods for name-letter effect, findings of using name-letter task, as well as its implications in life decisions and task performances. Two issues that remain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the feasibility of studying name-letter effect in Chinese context were discussed.KeywordsName-Letter Effect; Implicit Esteem; Explicit Esteem; Implicit Egotism姓名字母效应:内隐自尊的一种反映指标顾念君,杨红升,王芳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Email: yanghs@, 979444207@收稿日期:2014年2月17日;修回日期:2014年2月19日;录用日期:2014年2月24日摘要姓名字母效应表现为个人对于自己名字的组成字符有着相对于其他字符的偏好,反映了个体对于自我以及和自我有关的事物的内隐积极态度,常被作为考察内隐自尊的一个重要指标。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皮格马利翁效应:老师的期望与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期望效应。

2、人格:①奥尔波特: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特征性行为和思想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

②陈仲庚: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突出了人格的四方面:全面整体的人、持久统一的自我、有特色的个人和社会化的客体。

3、镜中我:①美国的查尔斯·库利将通过观察别人对我们自己的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认识,称为“镜中我”.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自我”认识,实际上都是以他人为“镜子"而影射出来的。

②三个阶段:a.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

b.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c.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

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③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

他认为问题不在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

4、反社会化:①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②两种类型:无理性型:这类反社会化的结果是有害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诸如惯偷、娼妓等都是反社会化的个体,这些人所接受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与社会公认的规范相对立的,并且其行为也直接危害到社会大多数成员的生活及整个社会的进步;有理性型:这类结果不利于社会上少数人而有利于社会上多数人、或者表面看不利于现在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比如社会变革时期的造反、罢工。

5、反向社会化:①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②两种发生情况:由于地理迁徙而发生不同文化间的迁移时;由于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而形成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迅速变动之时。

从个体、群体、社会心理学分析网络热词流行的原因

从个体、群体、社会心理学分析网络热词流行的原因

我是某某,偶尔有点宅,样子有点“囧”(jiǒng),偶尔出来“打酱油”,没事练练“叉腰肌”,做三个俯卧撑。

平时只用“山寨”货,看到“kappa女”,觉得“很黄很暴力”。

“你是不是被我“雷”到了呢?告诉你,除了“范跑跑”、“周老虎”和“猪坚强”之外,我就是2008年里最潮的人……刚才我的这段独白,相信大家听着都很熟悉,里面几乎囊括了2008年最热门的网络词汇。

2008年“井喷”出来的一批网络流行语。

与过去“偶”、“稀饭”、“94”等网友自娱自乐独创的网络热词不同,08的网络流行语已经逐步从虚拟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一渗透,成为一种社会热词。

2008年的网络热词大多背后有故事,连接着社会热点事件。

下面来看下08年的网络热词:俯卧撑:在瓮安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贵州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事件真相。

通报描述事发当日的情景,当事人李树芬准备跳河寻死时,其好友刘某正在桥上做俯卧撑。

“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

略带戏谑的“俯卧撑”折射出网民对现实公共事件真相的渴求。

09年又出现了类似的“躲猫猫”事件。

云南男子乔明在晋宁县公安局看守所里离奇受伤,送医院后不治身亡。

事后,警方称其是和狱友玩“躲猫猫”撞墙致死。

打酱油“很黄很暴力””与“打酱油“的流行均出自电视新闻。

很黄很暴力出自一则关于净化网络视听的新闻里。

13岁女孩张殊凡在接受采访时说:“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

”广州一位市民在就艳照门事件接受某电视台采访时说:“关我X事,我是来打酱油的。

”“打酱油”成为一种幽默的托辞,以“打酱油”为托辞敷衍塞责,表面上无可奉告,其实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正是:“事不关己不开口,专心一意打酱油。

”下面我将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社会群体三个方面来分析网络热词迅速传播的原因。

从个体心理方面:网络流行语兴起的个体心理动因主要包括娱乐心理以及求新求变两个方面。

从众心理效应名词解释

从众心理效应名词解释

从众心理效应名词解释
从众心理效应(conformity effect)是指个体在面对社会压力时,出于希望获得认同或避免被孤立的需要,会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倾向。

这种心理效应使个体倾向于与他人保持一致,无论他们的观点是否符合个人的真实意愿或信念。

从众心理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态度和观点。

从众心理效应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主要因素。

首先,个体可能希望获得社会认同和归属感,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接纳。

其次,个体可能担心面对压力或排斥,因此选择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以避免不愉快的后果。

最后,个体可能认为大多数人的观点或行为是正确的,因此选择从众来遵循社会规范或遵守权威的指导。

从众心理效应在许多情境下都存在,比如在团体中,人们通常会根据群体的意见或行为来调整自己的观点和行为。

从众心理效应可以导致群体思维,降低个体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然而,从众心理效应并非完全负面,它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一定的调和和凝聚作用。

研究表明,从众心理效应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社会压力的强度、群体一致性、个体的信仰和价值观等。

了解从众心理效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行为和决策,并帮助个体更自主地思考和行动。

人格心理学名词解释

人格心理学名词解释

人格心理学名词解释:1.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1.范型:是指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1.临床研究:也称个案研究,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晤谈、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收集分析资料,以便对人格进行全面确定和准确地定性描述,进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人格的方法。

1.相关研究(高尔顿创):是指运用测量和统计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查一组被试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1.实验研究:是指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以其导致另一个变量或另一些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得出因果性结论的方法。

1.人格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生的本能:它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生本能所提供的能量称为埃罗斯,埃罗斯代表爱和创造的力量。

2.死的本能使有机体返回先前无机状态的趋向,它是一种破坏力。

当它指向个人内部,则表现为自责、自杀或者受虐狂等的行为;当它指向外部,就会产生憎恨、攻击、侵犯和施虐狂等行为。

2.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2.停滞: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和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

2、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2.倒退: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是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和挫折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

2. 压抑:自我防止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2. 否认:否认使人逃离现实,是消极的对待问题。

难以相信亲人的逝世2.投射:不承认自己身上有某种不良品质和思想感情,而把这些投射给别人。

3.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题库一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题库一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题库一1、填空题所谓人际印象形成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的过程。

正确答案:整体印象2、填空题周围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作为中介变量产生的。

正确答案:(江南博哥)情绪3、填空题奖励未必都能起着激励作用,若个体本身内在动机很强,不当的奖励反而会使人们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这在社会心理学上被称为()正确答案:过度辩护效应4、填空题认知评估理论认为,在相同的环境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是因为该环境刺激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而此不同的意义则来自()正确答案:不同的认知评估5、名词解释遵从正确答案:遵从是由于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6、名词解释自我图式正确答案:是个体按照特定方式组织与自我有关的信息的概念结构。

7、判断题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的一系列实验发现,人们是不会愿意服从权威的不道德命令给别人施加痛苦的。

正确答案:错参考解析: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和服从权威实验(1961年)27岁的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刊登了一份广告,邀请读者参加一项有关记忆的科学研究。

在实验中有一个学生单独在一间房子里,负责实验的科学家向他提问,如果回答错误,米尔格拉姆就要求受试者通过控制台上的开关电击那个学生,电压从15伏到标明“危险”的450伏。

电压一直上升,当电压已经显示“危险”,被电击的那个学生开始尖叫,最后尖叫被不祥的沉默所代替。

尽管有所犹豫和抗议,可是65%的参加者还是听从指令进行实验。

那个被电击的学生实际上是一名演员,他只是在模仿被电击的声音,其实没有受到一点伤害。

米尔格拉姆的这个实验证明了各种普通人都会被权威说服去虐待一个陌生人———如果他们相信可以把责任全部推到权威身上的话。

8、单选行为链是通过行为的()得来线索的。

A、反馈B、发生C、强化D、减弱正确答案:A9、多选有关自我意识说法正确的是()。

心理效应名词解释 (2)

心理效应名词解释 (2)

心理效应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转变能引发整个系统长期而庞大的连锁反映。

腕表定理:一块腕表可以知道时间,可是拥有两块或更多腕表时却无法准确获知时间,而且会制造混乱。

深层含义在于,每一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价值观念,不然他的工作和生活必将陷入混乱。

高原现象:指在学习或技术的形成进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下降的现象.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当出现干扰恋爱两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两边的情感反而会增强,恋爱关系也因此加倍牢固,即越是阻止越有可能发生。

扇贝效应:按照奖励强化的固按时间形成工作顶峰、低峰。

对策是转变奖励的品种、时间,从而形成距离奖励。

成绩动机:是个体追求自以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

互悦机制:在人际交往中,若是想取得他人的欢迎或支持、同意自己的观点、行为,仅仅提出良好的建议是远远不够的,必需让对方喜欢自己,彼此取悦。

名人效应:名人的出现所达到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仿照名人的心理现象的统称。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熟悉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从众行为:是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偏向。

思维定势效应:思维定势效应是指人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他人依照必然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必然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情境相似性:典型地说明了心理学中的编码特异性原则,当回忆时的背景与识记时的背景相匹配时,记忆效果最好。

自己人效应:在人际交往中,若是两边关系良好,那么一方就更易接受另一方的某些观点、立场,乃至对于对方提出的难为情的要求,拒绝起来也比较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15, Vol. 23, No. 5, 879–887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5.00879879名字的心理效应:来自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的证据*苏 红1,2 任孝鹏1(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摘 要 作为典型的标识符号名字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识别功能, 随着互联网对人际互动方式的影响更加突出, 名字作为交往初期人际互动的重要信息, 其发挥的作用也更加明显。

回顾心理学在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上对名字的研究, 可以发现名字既能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又能反映群体的文化心理和偏好。

在个体水平上, 名字通过影响名字主人的自我认同或通过影响他人对名字主人的评价来影响其心理和行为; 在群体水平上, 名字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产品可以探讨社会的文化变迁规律。

以往研究多是基于西方文化中的人名展开, 然而中国人的名字具有自身的文化特殊性, 这一点值得心理学家给予更多的关注。

未来心理学应开展更多本土文化背景下中国人名字的实证研究, 比如利用人名的演变更迭探究中国人独立性的代际变迁或是探究男性化/女性化名字与个体求职和网上约会的关系。

关键词 名字; 心理效应; 求职行为; 网络交友; 文化变迁 分类号B849:C9120世纪40年代心理学者开始研究不常见(uncommon)名字、单数(singular)名字以及独特(unique)名字的心理效应(Zweigenhaft, Hayes, & Haagen, 1980)。

1937年, 名字研究的奠基人之一Walton (1937)发表了“The affective value of first names”, 他指出“一个人在出生后被赋予的名字会成为影响其人格发展、友谊获得、生活成功的决定性因素(determining factor)”。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研究人员从个体层面研究名字对心理变量的影响, 发表了一系列名字对身体吸引力(physical attractive) (Erwin, 1993)、学业成绩(academic achievement) (Ford, Miura, & Masters, 1984)、心理调节(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Twenge & Manis, 1998)、男性化/女性化特质(masculine/ feminine trait) (Erwin, 2006; Garwood, Baer, Levine, Carroll, & O'Neal, 1981)影响的文章。

最近十几年, 文化心理学从群体层面的新视角研究名字的心理效应, 一方面通过分析群体名字的变化收稿日期:2014-08-26*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09FY110100);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应急项目(Y4CX157009)。

通讯作者:任孝鹏, E-mail: renxp@来探究文化进化(Berger, Bradlow, Braunstein, & Zhang, 2012)和文化认同(Sue & Telles, 2007), 另一方面将名字作为客观实在的文化产品(cultural product)来探究价值观的变迁(Twenge, Abebe, & Campbell, 2010)。

名字不仅是人与人相互称呼的语言符号, 也是研究社会心理和文化认同的纽带。

有研究者指出“名字具有认知性、实效性和情感性的功能” (张会勤, 张瑞君, 2008)。

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所说的名字指的是英文中的first name/given name, 也就是不包含姓(surname)。

虽然中西方人名均是主要包括“姓”和“名”两部分, 但在日常生活中熟人间更喜欢直呼其名, 这一点在西方尤其如此(徐江涛, 2010),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名”对一个人的影响更大。

不过目前已有研究者关注“姓”对个体职业影响的心理学研究(Silberzahn & Uhlmann, 2013), 下文对此进行了专门的介绍。

姓名的构成包括两部分:形式(form)和内容(content) (楼光庆, 1985)。

“形式”是客观的, 指的是姓名的组合方式; “内容”是主观的, 指的是姓名所传达的寓意。

关于名字的研究也可以依此类推:一类是名字形式的研究, 指名字的频次(frequency)、名字的读音(sounding)、名字的首字880 心理科学进展第23卷母(initials)等; 一类是名字内容的研究, 指对名字内涵(name connotation)的研究。

具体来讲, 名字形式的类别主要包括:根据使用频次将名字分为常见名字(common name)和独特名字(unique name), 根据读音分为白人(white sounding)名字和非裔美国人(African-American sounding)名字等, 根据首字母分为积极的首字母(positive initials)和消极的首字母(negative initials)。

针对名字内容的研究较少, 这可能是由于对名字进行语义分析的主观性强, 不易进行量化所致。

回顾以往的名字研究发现, 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维度大致将名字的类型分为以下四种:常见名字/独特名字、令人满意的名字(desirable name)/令人不满的名字(undesirable name) (Mehrabian, 1992)、有吸引力的名字(attractive name)/无吸引力的名字(unattractive name)、积极名字(positive name)/消极名字(negative name) (Gebauer, Leary, & Neberich, 2012)。

关于这四种类型的名字分别产生的心理效应, 现有的研究结果尚无统一的结论。

比如有研究发现相比名字有吸引力的学生, 名字没有吸引力的学生学业表现更好(Erwin, 1999), 而其他研究发现名字吸引力越低的人接受的教育也越少(Gebauer et al., 2012)。

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论述心理学中名字研究的主要成果:首先在个体层面上, 研究名字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其次在群体层面上, 根据大量名字的频次变化研究文化变迁规律。

由于以往研究主要关注西方人的名字, 针对中国人名字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很少, 因此本文在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中国人名字研究的特殊性和优势所在。

最后一部分对未来如何开展名字的本土化研究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展望。

1个体层面:名字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 名字如同外貌、性别等信息一样均会在第一时间被他人知觉到。

他人会首先对名字进行初步的评价, 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名字主人的心理期待, 这种期待内化到认知系统中会影响对名字主人的评价 (Erwin, 1999)。

根据Cooley提出的“镜中我” (looking-glass self)理论, 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 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是反映自我的镜子。

因此, 别人对我们名字的评价可能会影响到我们对自我的知觉和评价。

研究者通过建立模型发现名字可以影响个体的情绪、认知和行为(Gebauer et al., 2012)。

还有研究指出名字能够影响儿童的社会化, 促进人格的发展(Sue & Telles, 2007)。

1.1 名字影响个体心理的两种方式名字一方面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状况和行为, 如心理调节(Twenge & Manis, 1998)、自恋行为(Nadav, Ephratt, Rabin, & Shiber, 2011)、犯罪行为(Kalist & Lee, 2009)、甚至寿命长短(Christenfeld, Phillips, & Glynn, 1999)等。

另一方面名字会影响他人对名字主人的评价, 如对其身体吸引力、性格的评价, 这种评价会间接影响名字主人的心理和行为。

Twenge和Manis (1998)发现个体对名字的满意程度与心理调节能力有关, 对名字满意度低的人心理调节能力较差。

他们让一组被试评价对自己名字的满意度, 同时让另一组被试独立评价对这些被试名字的满意度, 然后测量第一组被试的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满意度。

结果发现对自己名字的满意程度与心理调节能力相关较强(r=0.36), 具体表现为对自己名字的满意度与自尊水平、生活满意度和情绪的调节均相关, 这说明当人们对自己的名字较为满意时, 其各项心理调节指标处于较高水平, 表现为对生活满意度高、情绪调节能力好。

相反, 当对自己名字不满意时, 心理调节能力相应较低。

除了会影响心理调节能力外, Garwood发现拥有满意名字的人形成的自我概念更好、成就得分更高。

研究者测量了拥有令人满意名字和令人不满名字的学生的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认同、自我满意度、家庭自我)和成就得分, 结果发现:拥有令人满意名字的学生自我满意度更高、自我批评更少、人格整合更好、整体对自我的评价更积极, 而且在成就得分上显著高于拥有令人不满名字的学生(Garwood, 1976)。

这一结果验证了名字刻板印象(name stereotyping)的存在, 说明对名字的满意程度确实会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

我们推测个体对名字的满意程度反映了个体对自我的认同程度, 自我认同高的个体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概念良好, 而自我认同低的个体心理状况不佳。

名字不仅能直接影响个体对自我的认同, 而且能够影响他人对名字主人的知觉和评价。

他人通过对名字的知觉可以形成对名字主人的评价,第5期苏红等: 名字的心理效应:来自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的证据 881这种评价经多次反馈后会内化到名字主人的认知系统中, 从而影响他的心理状态。

有研究发现对名字的知觉会影响对女性身体吸引力的评价, 当同时呈现一个人的名字和照片时, 研究者让被试对这个人的吸引力进行评分。

结果表明名字是影响女性身体吸引力的决定性因素(Erwin, 1993), 进一步研究发现身体吸引力会影响个体的社会判断(social judgment), 而名字能够调节身体吸引力与社会判断的关系(Leak & Ware, 1989)。

还有研究发现当给被试仅呈现名字以及名字主人的性别时, 被试便能够从名字推断名字主人的性格特点, 比如令人愉快/令人不快、容易唤醒/不易唤醒、支配的/顺从的(Mehrabian, 19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