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小肠造瘘术后临床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疗指南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疗指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简称NEC)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肠道疾病,严重时可以危及婴儿的生命。
其主要特征是小肠和结肠发生坏死性炎症,导致肠道穿孔和腹腔感染。
诊断:NEC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人工喂养和感染都是NEC的危险因素。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腹胀、腹泻、腹部压痛、烦躁、呕吐、纳差等。
而影像学检查通常通过腹部X线,可以观察到肠道积气、液气平面、肠道壁增厚、肠道扩张等特征。
治疗:NEC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应根据病情和患儿的情况来决定。
保守治疗:对于轻度NEC患儿和早期病变的患儿,可以尝试保守治疗。
该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暂停饲料:停止给予患儿进食,可以通过静脉给予液体营养支持。
2.胃肠减压:通过鼻胃管或直肠管放置,减少肠道内积气。
3.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常用的药物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药物。
4.补液和电解质平衡:根据患儿的情况进行补液和纠正电解质失衡。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导致肠道坏死和穿孔的患儿,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的主要目的是清除坏死组织、修复穿孔、排除腹腔感染。
手术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切除坏死肠段、结肠造瘘、肠道吻合术等。
手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肠道功能恢复情况,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避免NEC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医护人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护理。
同时,母乳喂养被认为是预防NEC 的重要方式,母乳中的免疫物质可以帮助婴儿的肠道发育和抵抗感染。
总结:NEC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肠道疾病,可以通过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来进行诊断。
治疗方面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取决于病情和患儿的情况。
预防NEC的关键是注意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尽量推行母乳喂养。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诊疗指南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诊疗指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严重的胎儿免疫系统紊乱和肠道损伤引起的疾病。
它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最常见的严重疾病之一,也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NEC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胎儿早产、吸入胃液、感染等因素有关。
本文将重点介绍NEC的临床诊疗指南。
一、临床表现:1.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出现腹部膨胀、喂养困难、呕吐、出血性腹泻等症状。
2.患儿精神状态异常,有发热、呼吸急促等全身症状。
3.腹部触诊可感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肠鸣音高亢等。
二、诊断:1.临床症状:符合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典型症状。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D-二聚体等。
3.影像学检查:B超、X线、超声等。
三、治疗原则:1.非手术治疗: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禁食,并给予双怀疑抗生素治疗(头孢四烯类药物+抗氧化药物)。
2.手术治疗:对于病情恶化、肠道穿孔或坏死等严重情况,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如肠切除、结肠造瘘等。
四、并发症:1.肠穿孔:导致腹内感染、脓毒症等严重后果。
2.消化道短肠综合征:NEC患儿在手术治疗后,因肠切除,导致消化功能障碍。
3.肝功能不全:NEC患儿常伴有肝功能异常,需及时监测和处理。
五、预防与护理:1.坚持母乳喂养:经过充分母乳喂养后的婴儿患NEC的风险较低。
2.引产儿的保暖:保持室温适宜,避免婴儿感冒,减少疾病发生的机会。
3.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的婴儿,应及时就医。
六、护理措施:1.注意保持婴儿的清洁和保温,保持环境的清洁和通风。
2.加强营养支持,确保水分和营养的补充。
3.监测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4.积极进行康复训练,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
NEC的临床诊疗指南主要包括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并发症以及预防与护理等方面。
准确的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患儿存活率的关键。
同时,积极进行预防和护理工作,加强婴儿的营养支持和康复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疗指南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疗指南一、疾病概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新生儿期多种原因所致的小肠,结肠局限性或广泛性坏死性炎症,临床表现为呕吐、腹胀、腹泻、便血、严重者发生休克及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腹部X线检查以肠壁囊性积气为特征。
NE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胎龄及体重的增加而减少。
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一些早产儿发生率低的国家,NEC的发病率很低,如日本仅为0.27%。
近年来随着VLBW儿死亡率下降,NEC的发病率逐渐增多。
该疾病死亡率较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本病的病死率为10-50%。
与NEC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1)缺氧缺血:如新生儿窒息、肺透明膜病、脐动脉插管、红细胞增多症、低血压、休克等;2)饮食因素:如高渗乳汁或高渗药物溶液可损伤肠粘膜,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菌生长和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生氢气;3)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梭状芽胞杆菌等过度繁殖,侵入肠粘膜造成损伤,或引起败血症及感染中毒性休克加重肠道损伤。
4)早产:由于肠道功能不成熟,血供调节能力差,肠蠕动弱,食物易滞留发酵,导致细菌易繁殖,同时肠道内SIgA低下,也利于细菌侵入及繁殖。
二、诊断1、临床表现:NEC的临床表现轻重差异较大,即可表现为全身非特异性败血症症状,也可表现为典型胃肠道症状腹胀、呕吐、腹泻或便血三联征。
1)腹胀:腹胀一般最早出现且持续存在,一般先出现胃潴留,最后全腹膨胀,肠鸣音减弱。
2)呕吐:呕吐先为奶汁,逐渐出现胆汁样或咖啡样物。
3)腹泻或血便:往往出现较晚,血便可为黑便或鲜血。
4)其他:可出现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嗜睡、休克等感染中毒症状。
2、生化检查1)血常规:感染性血象,血小板多降低。
2)粪常规: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潜血试验阳性。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小肠造瘘术后临床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小肠造瘘术后临床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小肠造瘘术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改善了危重NEC患儿的预后。
但由于解剖生理的改变,术后易出现肠液大量丢失、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障碍,导致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临床问题,在治疗上极具挑战性[1]。
规范化的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因此,就NEC小肠造瘘术后营养治疗、药物治疗、关瘘时机等问题经讨论形成如下专家共识。
一、定义(一)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短肠综合征是指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疾病导致小肠广泛切除,剩余小肠长度不足同龄儿童长度的50%,引起肠道吸收障碍的一组临床症候群[2,3,4];还包括肠切除后发生肠衰竭,需要长期(>3个月)静脉营养支持者[5]。
肠衰竭是指由于肠管功能受损导致液体和营养物质吸收障碍,无法维持成人体重和儿童生长。
儿童肠衰竭的主要原因包括SBS、肠道神经肌源性疾病、先天性肠上皮细胞异常[6]。
足月儿和早产儿的小肠长度存在差异,因此精确定义新生儿SBS需将术后剩余小肠长度与适于胎龄小肠长度比较,即手术后剩余小肠长度不足该胎龄患儿预测小肠长度的25%[7]或术后因不能耐受肠内营养,需静脉营养支持超过42 d的[8],均属于SBS。
(二)暂时性短肠综合征国外称为功能性短肠综合征,是新生儿由于疾病,为了挽救生命暂时行小肠造瘘,尽管造瘘口远端剩余小肠长度足够长,但部分患儿因造瘘部位相对较高(空肠近端造瘘),大量肠液经造瘘口丢失,造成水、电解质紊乱、生长发育迟缓并且长期依赖静脉营养支持,其表现与短肠综合征患儿相同[9]。
对高位造瘘国内外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肉眼亦无法分辨空回肠交界,因此主要根据引流量来判断。
起草本共识的专家认为小肠造瘘口距Treitz韧带的距离≤60 cm的视为高位造瘘[10]。
二、造瘘期间的治疗肠道耐受性差、高位造瘘、营养状况差的婴儿需及时请临床营养科(或营养支持小组)的医生会诊。
2024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外科手术治疗
2024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外科手术治疗摘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疾病,过去传统的认知认为只有在腹腔肠道穿孔的时候才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干预治疗。
但随着对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病理病程变化的不断了解,人们开始寻找早期进行外科干预的方法。
目前认为需要外科干预的相对指征主要参考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放射学检查的参数,一旦发现患儿临床情况恶化,则需要外科进行干预治疗。
NEC的外科处理方式包括以下几种,腹腔放置腹腔引流管:单纯地放置腹腔引流可作为对于某些一般情况较差难以耐受手术的患儿或抢救中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最终选择;开腹探查术:在坏死肠管切除后进行肠道造口或吻合手术,特别是在局限病变的NEC患儿可以进行。
对于一期肠吻合手术,在严重的、多灶性NEC,由于病变肠管较多,国外多采用空肠造瘘的高位置空肠造口术或采用对于残余肠管的“夹闭并放回腹腔”技术以提高患儿生存率;NEC情况下腹腔镜的使用:目前国内外尚报道不多,该技术对于急症的患儿存在加重腹腔内CO2压力,增加麻醉风险和患儿内环境恶化的不利因素,目前尚无更多的数据支持广泛地使用该技术于NEC的患儿。
关键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外科干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外科医生经常面对的一种新生儿外科急症[1]。
这种疾病通常累及患儿的回肠和结肠,造成肠管全层的炎症坏死,并且尤其在早产儿和低体重儿中较为多见,严重地威胁着患儿的生命健康[2]。
NEC的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需要及时评估和相关的处理行动,减少在发病过程中相关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进步,以及全肠外营养的可用性,使得低体重早产儿的成活率较过去迅速地提高,但相关的疾病NEC的发生率却增长得很快,据统计报道,出生体重<1500g的患儿NEC的发生率在5%~10%,其中超过30%的病人需要外科手术干预[3]。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外科手术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外科手术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期特有的一种累及回肠和/或结肠的肠道炎症坏死性疾病,在早产儿中尤为多见,是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的最常见疾病之一[1,2,3]。
近年来,随着早产儿救治技术的不断进步,早产儿病死率不断下降,但随之带来了NEC 发病率的迅速升高。
据统计,在出生体重低于1 500 g的早产儿中NEC 发病率为5%~10%,病死率可达20%~30%,其中超过30%~50%的NEC患儿需要接受外科手术治疗[1]。
目前临床上在NEC手术时机的掌握、手术方法的选择、肠造瘘方式、肠造瘘术后的营养支持、肠造瘘关闭时间的选择及术后并发症处理等仍面临难点及挑战[4]。
因此,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新生儿外科学组系统分析国内外文献报道,结合我国现状及专家经验,对NEC外科手术时机、手术方法,肠造瘘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等达成共识,供同仁参考。
一、NEC手术时机(一)NEC急性期手术时机NEC急性期手术干预应在明确肠坏死出现后尽早进行[5]。
但临床上早期缺乏判断肠坏死的特异临床征象及辅助检查方法,往往很难及时明确是否存在肠坏死,而更多的是依靠接诊医生的经验判断,因而极易造成手术时机判断的偏差。
图1NEC急性期手术时机1.绝对的手术指证腹部X线片提示气腹,是目前公认的NEC绝对手术指证[5,6,7]。
但对于发生气腹征象而临床暂时不能很好耐受手术的NEC患儿可以在积极非手术治疗的前提下,密切观察24~48 h,同时结合反复腹腔穿刺结果,在患儿各项实验室指标好转、内环境相对稳定而临床气腹症状没有消失或好转情况下,再考虑进一步手术探查[8]。
推荐意见:对于出现气腹且腹腔穿刺液中可见粪汁或胆汁的NEC病例均应选择积极手术探查,对于无法耐受手术病例应积极加强非手术对症支持治疗,并在具备手术麻醉条件下积极手术探查。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疗指南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疗指南一、疾病概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就是新生儿期多种原因所致的小肠,结肠局限性或广泛性坏死性炎症,临床表现为呕吐、腹胀、腹泻、便血、严重者发生休克及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腹部X线检查以肠壁囊性积气为特征。
NEC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随胎龄及体重的增加而减少。
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一些早产儿发生率低的国家,NEC的发病率很低,如日本仅为0、27%。
近年来随着VLBW儿死亡率下降,NEC的发病率逐渐增多。
该疾病死亡率较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本病的病死率为10-50%。
与NEC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1)缺氧缺血:如新生儿窒息、肺透明膜病、脐动脉插管、红细胞增多症、低血压、休克等;2)饮食因素:如高渗乳汁或高渗药物溶液可损伤肠粘膜,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菌生长与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生氢气;3)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梭状芽胞杆菌等过度繁殖,侵入肠粘膜造成损伤,或引起败血症及感染中毒性休克加重肠道损伤。
4)早产:由于肠道功能不成熟,血供调节能力差,肠蠕动弱,食物易滞留发酵,导致细菌易繁殖,同时肠道内SIgA低下,也利于细菌侵入及繁殖。
二、诊断1、临床表现:NEC的临床表现轻重差异较大,即可表现为全身非特异性败血症症状,也可表现为典型胃肠道症状腹胀、呕吐、腹泻或便血三联征。
1)腹胀:腹胀一般最早出现且持续存在,一般先出现胃潴留,最后全腹膨胀,肠鸣音减弱。
2)呕吐:呕吐先为奶汁,逐渐出现胆汁样或咖啡样物。
3)腹泻或血便:往往出现较晚,血便可为黑便或鲜血。
4)其她:可出现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嗜睡、休克等感染中毒症状。
2、生化检查1)血常规:感染性血象,血小板多降低。
2)粪常规: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潜血试验阳性。
3)微生检验:大便可见致病细菌。
4)细菌培养:血、粪、腹腔穿刺液可培养出相应细菌。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治疗分析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分别给予西医与酚妥拉明泵维持治疗措施,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
方法将60例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患儿(收治时间为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纳入本次研究中,根据硬币分组的形式将其分为对照组(西医治疗)与实验组(酚妥拉明泵维持治疗),经治疗后对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治疗时间进行对比。
结果①经治疗后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70.0%,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②实验组患儿治疗时间显著比对照组患儿短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酚妥拉明泵维持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具有效果好、安全性高的特点,有效的缩短了治疗的时间,值得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效果;酚妥拉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严重的威胁了新生儿的生命安全,临床表现有腹胀、呕吐、休克等,同时也会伴有肠壁囊样积气,经临床数据研究发现,在新生儿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约为20%[1]。
在本次研究中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采取西医与酚妥拉明泵维持治疗措施,讨论其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研究资料与方法1.1研究资料将60例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患儿(收治时间为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纳入本次研究中,根据硬币分组的形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对照组患儿30例,男患儿20例,女患儿10例,胎龄27~40周,平均(33.5±5.4)周,体重1500~2900g,平均(2200.0±360.0)g;实验组患儿30例,男患儿21例,女患儿9例,胎龄27~41周,平均(34.0±5.7)周,体重1500~2950g,平均(2225.0±365.0)周。
将两组患儿各数据资料纳入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儿采取西医治疗的方式,对患儿实施对症治疗措施,如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抗感染等措施,对患儿腹胀、便血等症状进行监测,在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之后给予糖水,每天为4~6次,每次的剂量为1~2ml,同时对患儿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慢慢采取母乳喂养的方式。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小肠造瘘术后临床治疗专家共识要点
理论上应补充的热卡计算公式为:PN所需热卡=
(1-EN摄人热卡/EN推荐热卡)×PN推荐热卡。 然而,由于造瘘术后,尤其是高位造瘘术后的患儿,
万方数据
中华tl,JL外科杂志2016年8月第37卷第8期Chin JPediatrSurg,August
2016,V01.37,No.8
经EN吸收的热卡较正常肠功能的婴儿要低,且个 体差异大,因此,PN的实际供给量可能需要高于计 算值,目标是保证良好的体重增长趋势。 PN各成分推荐量、常见并发症和监测详见《中 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2013版》[11]和《中 国儿科肠内肠外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2010
选择整蛋白配方。
kg。1・d~[13-14]。术后急性期,EN量不宜增加太快。 2.EN耐受性评估超出肠道耐受能力的过量 喂养危害极大,可导致肠管过度扩张、小肠淤滞与小
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
6.何时尝试经口喂养取决于年龄、肠切除术 式、保留功能肠段的长度及患儿健康状况、婴幼儿易 耐受高脂和高蛋白饮食。经口喂养可与连续输注交 替使用。6个月龄开始添加固体食物,为防止腹泻, 建议每次少量给予[1
(一)肠外营养
致小肠广泛切除,剩余小肠长度不足同龄儿童长 度的50%,引起肠道吸收障碍的一组临床症候 群[2伽;还包括肠切除后发生肠衰竭,需要长期(> 3个月)静脉营养支持者[5]。肠衰竭是指由于肠管 功能受损导致液体和营养物质吸收障碍,无法维 持成人体重和儿童生长。儿童肠衰竭的主要原因 包括SBS、肠道神经肌源性疾病、先天性肠上皮细 胞异常[6]。足月儿和早产儿的小肠长度存在差 异,因此精确定义新生儿SBS需将术后剩余小肠 长度与适于胎龄小肠长度比较,即手术后剩余小 肠长度不足该胎龄患儿预测小肠长度的25%[7]或 术后因不能耐受肠内营养,需静脉营养支持超过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护理及应用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护理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术后护理及应用措施。
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采用有效的术后护理措施能够促进新生儿患者治疗效果,提高临床NEC治愈率,并且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将其广泛地推广至临床治疗中。
【关键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4-0248-02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指的是患者的肠黏膜发生炎性病变,甚至会导致小肠坏死,造成患者肠穿孔等严重疾病[1]。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一般发生在新生儿之中,尤其是早产儿,其由于体弱,小肠供血功能不足,从而导致新生儿小肠发生损伤,细菌侵入后引起炎症[2]。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居高不下,是新生儿最为严重的急腹症之一。
为研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后护理方案,笔者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选择了48例接受治疗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成果显著,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均为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患者,一共48例。
经过临床诊断,均符合我国《实用新生儿学》中关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标准[3]。
其中,男性小儿患者28例,女性小儿患者20例,胎龄在33周以下的有11例,胎龄在33~37周内的有23例,胎龄超过37周的14例,平均胎龄(32.2±0.6)周。
体重在1500g以下的有13例,体重在1500~2500g之间的有23例,体重超过2500g的有12例,平均体重为(1560±35.3)g。
发病时间在6d以下的25例,6~9d的15例,超过10d的8例,平均发病时间为(5.4±0.7)d。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疗指南.doc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疗指南一、疾病概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新生儿期多种原因所致的小肠 ,结肠局限性或广泛性坏死性炎症 ,临床表现为呕吐、腹胀、腹泻、便血、严重者发生休克及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 ,腹部X线检查以肠壁囊性积气为特征。
NE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胎龄及体重的增加而减少。
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在一些早产儿发生率低的国家 ,NEC的发病率很低 ,如日本仅为0.27%。
近年来随着VLBW儿死亡率下降 ,NEC的发病率逐渐增多。
该疾病死亡率较高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本病的病死率为10-50%。
与NEC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1)缺氧缺血:如新生儿窒息、肺透明膜病、脐动脉插管、红细胞增多症、低血压、休克等;2)饮食因素:如高渗乳汁或高渗药物溶液可损伤肠粘膜,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菌生长和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生氢气;3)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梭状芽胞杆菌等过度繁殖,侵入肠粘膜造成损伤,或引起败血症及感染中毒性休克加重肠道损伤。
4)早产:由于肠道功能不成熟,血供调节能力差,肠蠕动弱,食物易滞留发酵,导致细菌易繁殖,同时肠道内SIgA低下,也利于细菌侵入及繁殖。
二、诊断1、临床表现:NEC的临床表现轻重差异较大 ,即可表现为全身非特异性败血症症状 ,也可表现为典型胃肠道症状腹胀、呕吐、腹泻或便血三联征。
1)腹胀:腹胀一般最早出现且持续存在 ,一般先出现胃潴留 ,最后全腹膨胀 ,肠鸣音减弱。
2)呕吐:呕吐先为奶汁 ,逐渐出现胆汁样或咖啡样物。
3)腹泻或血便:往往出现较晚 ,血便可为黑便或鲜血。
4)其他:可出现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嗜睡、休克等感染中毒症状。
2、生化检查1)血常规:感染性血象 ,血小板多降低。
2)粪常规: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潜血试验阳性。
3)微生检验:大便可见致病细菌。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疗指南(汇编)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疗指南一、疾病概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新生儿期多种原因所致的小肠,结肠局限性或广泛性坏死性炎症,临床表现为呕吐、腹胀、腹泻、便血、严重者发生休克及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腹部X线检查以肠壁囊性积气为特征。
NE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胎龄及体重的增加而减少。
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一些早产儿发生率低的国家,NEC的发病率很低,如日本仅为0.27%。
近年来随着VLBW 儿死亡率下降,NEC的发病率逐渐增多。
该疾病死亡率较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本病的病死率为10-50%。
与NEC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1)缺氧缺血:如新生儿窒息、肺透明膜病、脐动脉插管、红细胞增多症、低血压、休克等;2)饮食因素:如高渗乳汁或高渗药物溶液可损伤肠粘膜,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菌生长和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生氢气;3)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梭状芽胞杆菌等过度繁殖,侵入肠粘膜造成损伤,或引起败血症及感染中毒性休克加重肠道损伤。
4)早产:由于肠道功能不成熟,血供调节能力差,肠蠕动弱,食物易滞留发酵,导致细菌易繁殖,同时肠道内SIgA低下,也利于细菌侵入及繁殖。
二、诊断1、临床表现:NEC的临床表现轻重差异较大,即可表现为全身非特异性败血症症状,也可表现为典型胃肠道症状腹胀、呕吐、腹泻或便血三联征。
1)腹胀:腹胀一般最早出现且持续存在,一般先出现胃潴留,最后全腹膨胀,肠鸣音减弱。
2)呕吐:呕吐先为奶汁,逐渐出现胆汁样或咖啡样物。
3)腹泻或血便:往往出现较晚,血便可为黑便或鲜血。
4)其他:可出现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嗜睡、休克等感染中毒症状。
2、生化检查1)血常规:感染性血象,血小板多降低。
2)粪常规: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潜血试验阳性。
3)微生检验:大便可见致病细菌。
4)细菌培养:血、粪、腹腔穿刺液可培养出相应细菌。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预防和外科管理循证医学证据解读(完整版)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预防和外科管理循证医学证据解读(完整版)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是NEC高危人群。
约50%的NEC患儿需要手术干预。
NEC疾病相关的病死率约25%~30%,甚至更高;同时NEC疾病导致的短肠综合征和肠道吸收障碍发生率较高,将造成大量医疗费用的产生,以及术后长期随访中患儿生长发育迟缓和神经发育障碍等相关问题。
因此,重视极低出生体质量儿NEC的预防、积极合理治疗Bell Ⅱ期NEC和进展期NEC,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就辛辛那提儿童医院NEC指南组2007年的工作总结(Evidencebased clinical care guideline for infant with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among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Cincinnati Children's hospital Medical Center. 2007,2.),解读其中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适用于早产儿出生体质量小于1 500 g的人群,不适合足月或接近足月新生儿、婴儿合并主要先天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21-三体染色体异常等)NEC预防与外科管理的现实状况,并结合目前NEC手术治疗相关文献进行阐述。
一、预防措施1.乳剂选择推荐母乳喂养。
有证据显示母乳喂养可降低NEC发病率。
患儿母亲乳汁喂养不够或无法做到时,可选择其他母亲捐赠乳汁喂养[1,2]。
2.喂养策略①微量肠道喂养:虽然目前比较推崇微量肠道喂养,但Meta分析[3]和RCTs(随机对照研究)总结的多篇文章,均没有明确提示微量喂养可以降低NEC发生风险;②首次喂养时间:Meta分析[4]、RCTs、前瞻性研究及大样本数据报道,没有足够证据证实早期开奶或延迟开奶,与NEC发生风险相关;③喂养进展速度:Meta分析数据显示[5]喂养进展速度等对早产儿NEC发生无显著影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张宇和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
临床上以腹胀、呕吐、便血为主要表现;
腹部X线平片以动力性肠梗阻,肠壁囊样积 气,门静脉积气为特征;
病理以回肠远端和结肠近端的坏死为特点。
本病在近20年来有增加趋势,主要是NICU 的建立,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 率增高,故本病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在极低 出生体重儿中,死于NEC的患儿占早产儿死 亡总数的10%。
感染
目前不少学者认为细菌感染是产生NEC的主要原因。
与本病有关的有克雷白氏杆菌、埃希氏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 一些其他肠道致病力不高的细菌,还有病毒与真菌〔见表〕。
细菌 埃希氏大肠杆菌 克雷白氏杆菌 绿脓杆菌 阴沟杆菌 沙门氏菌
病毒 轮状病毒 冠状病毒
真菌 曲霉菌 毛霉菌
表皮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梭状芽孢杆菌
新生儿出生后,肠内很快出现细菌,如因某些原因发生肠 内菌群失调,过度繁殖的某种肠道菌群较易侵入肠粘膜引 起炎症。炎症介质可激活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肿瘤 坏死因子(TNF)和其他细胞因子,与前列腺素等参与诱 发NEC的共同通道导致肠道损伤。
内毒素也参与NEC发病机理的共同通道。内毒素激活巨噬 细胞产生TNF及PAF,二者协同诱发肠道损伤。PAF可激 活白细胞三烯(LT)释放,引起局部动脉收缩致缺血。
【病理】
病理变化主要部位在回肠未端与升结肠近端, 肠腔充气,肠粘膜呈斑片状或大片状坏死, 肠壁可有不同程度积气,可见粘膜水肿、出 血、溃疡。镜下粘膜呈凝固性坏死、粘膜下 层有弥漫性出血或坏死,严重者整个肠壁坏 死,可伴有肠穿孔和腹膜炎。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疗方案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疗方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由围生期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的以腹胀、呕吐、便血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坏死性肠道疾病。
多见于早产儿及极低体重儿,腹部X线片以部分肠壁囊样积气为特征,病理以回肠远端和结肠近端的坏死为特点。
【诊断要点】(1)病史:病因不十分明确,可能与早产肠黏膜缺氧缺血、全身或肠道严重感染、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失调、高渗奶方或高渗药物直接刺激等有关。
(2)症状与体征:多见于早产儿,发生时间与胎龄有关,足月儿可在出生后1周发病,早产儿多在出生后2~3周发病。
早期症状可能与新生儿败血症相同。
轻者仅表现为腹胀,重者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拒奶、腹胀明显、呕吐,腹泻呈水样便,数日后排血便,体温不升,休克,严重者可有DIC。
腹壁皮肤常发红、发硬或发亮,可见肠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有时有移动性浊音。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小板计数降低。
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腹水常规提示渗出液,腹水培养细菌(+),涂片见大量白细胞或脓细胞,血培养与粪便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4)X线检查:腹部X线片对本病诊断价值较大,提示肠腔高度充气或充气不均匀,肠襻扩张固定,肠壁有泡沫状囊性积气和门静脉积气,若并发肠穿孔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5)腹部超声:有时可见肝实质内及门静脉内间隙出现微小气泡。
【治疗要点】(1)禁食:对有可能发生NEC的患儿可先禁食1~2d,观察病情的发展,计划下一步治疗。
对确诊的患儿,症状轻者禁食5~7d,重者禁食7~10d。
禁食期间须常规胃肠减压。
待临床情况好转,大便潜血转阴,X线片异常征象消失后可逐渐恢复经口喂养。
以新鲜母乳为宜。
从少量开始(每次3~5ml),逐渐缓慢加量,如胃中有积乳则不加量或降至前一次量。
加奶后如症状复发,需再次开始禁食。
(2)抗感染:一般可选氨苄西林、哌拉西林,或第3代头孢菌素,如血培养阳性,参考其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如为厌氧菌首选甲硝唑,肠球菌考虑选用万古霉素。
肠造瘘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救治中的临床应用
3 . 1 手 术适应 证
P o u r c y r o u s 等 认 为持 续 性 C 一 反
应蛋 白( C RP ) 升 高提 示 肠 狭 窄 、 脓 肿 或 坏疽 需 手 术 介入 治疗 ; 持 续性 血 小 板 计 数 ( P L T) 下 降 也是 手 术
例 NE C患儿 的临 床资料 进 行 回顾 性 分析 , 结 果 报道
床状 况具 体 而定 , 本组 1 3例为 回肠 造瘘 , 1 9例 为 结
密 缝合 , 可减 少 切 口愈 合不 良的机 会 ; ② 降低 了切 口
疝 的发 生 ; ③避 免 了提 吊式 造 瘘 术 后 2次 切 开 肠 管
④保 留了远端 肠管 , 有 利于 观察 其 功 能情 况 ( 4 0 . 6 2 ) , 均 为 回肠造 瘘 ; 肠造 瘘形 式均 为 双 口造瘘 。 的麻 烦 ; 及 清洁洗 肠 , 并 为早 期 再 次 吻合 创 造 条 件 ] 。造 瘘
分 为暂 时性造 瘘 , 其并 发症 的发 生率 明显 高 于成人 , 现对 该疾 病 手术 适 应 证 、 手 术 方 式 及 部 位 选 择 以 及 术后 并发 症进 行讨 论 。
上对 该类 疾病 重症 患儿 的救 治 中应 用 颇广 。现 就本
科室 2 0 0 8年 3月至 2 0 1 3年 3月行 肠造瘘 救 治 的 3 2
NE C并 发 肠穿 孔行 手术 治疗 。
1 . 2 手术 方 法 本 组 3 2例 均行 急 诊 肠 造 瘘 手 术 , 肠造 瘘 部位 : 结 肠造瘘 1 9例 ( 5 9 . 3 8 ) , 其 中升 结肠 5例 、 横 结 肠 9例 、 降 结 肠 5例 ; 小 肠 造瘘 1 3例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诊疗指南
NEC 内科常规治疗
• 推荐意见 1:推荐对疑似及确诊 NEC 患儿禁食(D 级证据,强推荐)。 • 推荐意见 2:推荐对疑似及确诊 NEC 患儿进行胃肠减压(D 级证据,强推荐)。 • 推荐意见 3:推荐对疑似及确诊 NEC 患儿可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C 级证据,
NEC 的诊断
• 推荐意见 1:推荐临床疑似 NEC 患儿行腹部X 线检查(C 级证据,强推荐)。 • 推荐意见 2:推荐超声检查用于动态观察腹部体征改变(C 级证据,强推荐)。 • 推荐意见 3:推荐监测血常规、C 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
胞介素 6(IL-6)及血气分析(C 级证据,强推荐)。 • 推荐意见 4:推荐疑似肠穿孔伴腹水患儿行诊断性腹腔穿刺(C 级证据,强推
荐)。 • 推荐意见 2:推荐根据可获得性,选择人乳或牛乳来源的 HMF(B 级证据,强推荐源自。预防 NEC 的喂养策略
• 3.喂养方式 • 推荐意见 1:推荐早期微量喂养(C 级证据,强推荐)。 • 推荐意见 2:推荐根据患儿耐受度,按个体化原则进行积极喂养加量(B 级证据,
强推荐)。 • 推荐意见 3:推荐间断性喂养(B 级证据,强推荐)。 • 推荐意见 4:不推荐常规监测早产儿胃残余量(B 级证据,弱推荐)。
强推荐)。
NEC 外科手术治疗
• 推荐意见 1:推荐外科手术绝对指征:肠穿孔(C 级证据,强推荐)。 • 推荐意见 2:推荐外科手术相对指征: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进展(C 级证据,
弱推荐)。 • 推荐意见 3:推荐具有手术指征且能耐受手术的 NEC 患儿,首选剖腹探查术,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伤口造瘘口护理方法的比较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伤口造瘘口护理方法的比较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在手术治疗后,伤口的造瘘口护理非常重要,可以影响患儿的康复情况。
本文将比较两种不同的伤口造瘘口护理方法,帮助家长和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如何进行护理,从而促进患儿的康复。
一、传统的造瘘口护理方法1. 清洁伤口:使用生理盐水或者清洁的温开水轻柔地清洁伤口周围的皮肤和瘘管口,将残留的分泌物清除干净。
2. 更换敷料:将干净的纱布或者敷料轻轻地贴在瘘口上,保持伤口的清洁和干燥。
3. 定期护理:每天定期更换敷料,及时观察瘘口周围的情况,防止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传统的造瘘口护理方法简单易行,但是需要经常更换敷料,给患儿带来一定的痛苦,并且容易造成皮肤损伤和感染。
如果未能及时更换敷料或者清洁不当,还容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的造瘘口护理方法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现代的造瘘口护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使用无菌敷料:选择适合的无菌敷料固定在瘘口周围,避免频繁更换敷料导致的疼痛和皮肤损伤。
3. 定期更换敷料: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更换敷料,保持瘘口周围的清洁和干燥,减少感染的发生。
现代的造瘘口护理方法使用无菌敷料可以减少更换敷料的频率,帮助患儿减轻痛苦,避免皮肤损伤和感染的发生。
定期清洁瘘口和更换敷料也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促进患儿的康复。
三、比较分析现代的造瘘口护理方法相较于传统的方法更加符合患儿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在进行伤口造瘘口护理时,家长和医护人员应该尽量选择现代的护理方法,帮助患儿尽快康复。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应该及时咨询专业的医生,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护理,促进患儿的康复和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小肠造瘘术后临床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小肠造瘘术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改善了危重NEC患儿的预后。
但由于解剖生理的改变,术后易出现肠液大量丢失、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障碍,导致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临床问题,在治疗上极具挑战性[1]。
规范化的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因此,就NEC小肠造瘘术后营养治疗、药物治疗、关瘘时机等问题经讨论形成如下专家共识。
一、定义(一)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短肠综合征是指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疾病导致小肠广泛切除,剩余小肠长度不足同龄儿童长度的50%,引起肠道吸收障碍的一组临床症候群[2,3,4];还包括肠切除后发生肠衰竭,需要长期(>3个月)静脉营养支持者[5]。
肠衰竭是指由于肠管功能受损导致液体和营养物质吸收障碍,无法维持成人体重和儿童生长。
儿童肠衰竭的主要原因包括SBS、肠道神经肌源性疾病、先天性肠上皮细胞异常[6]。
足月儿和早产儿的小肠长度存在差异,因此精确定义新生儿SBS需将术后剩余小肠长度与适于胎龄小肠长度比较,即手术后剩余小肠长度不足该胎龄患儿预测小肠长度的25%[7]或术后因不能耐受肠内营养,需静脉营养支持超过42 d的[8],均属于SBS。
(二)暂时性短肠综合征国外称为功能性短肠综合征,是新生儿由于疾病,为了挽救生命暂时行小肠造瘘,尽管造瘘口远端剩余小肠长度足够长,但部分患儿因造瘘部位相对较高(空肠近端造瘘),大量肠液经造瘘口丢失,造成水、电解质紊乱、生长发育迟缓并且长期依赖静脉营养支持,其表现与短肠综合征患儿相同[9]。
对高位造瘘国内外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肉眼亦无法分辨空回肠交界,因此主要根据引流量来判断。
起草本共识的专家认为小肠造瘘口距Treitz韧带的距离≤60 cm的视为高位造瘘[10]。
二、造瘘期间的治疗肠道耐受性差、高位造瘘、营养状况差的婴儿需及时请临床营养科(或营养支持小组)的医生会诊。
肠康复治疗指的是促进肠内自主营养,允许脱离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的过程。
治疗原则:①供给充足的营养以实现正常的生长发育;②积极促进剩余肠道代偿,使其脱离PN后,肠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能力可保证小儿正常生长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③减少与肠切除和应用PN相关的并发症,包括控制腹泻、预防肝脏损害和胆汁淤积。
提倡分阶段目标治疗:①术后急性期。
目标:稳定液体和电解质状况。
尽早开始微量喂养和PN支持,以供给足够热能和营养素,建立正氮平衡,防止体重显著降低。
推荐PN供给生理需要量,肠液丢失量由电解质溶液额外补充;②代偿期。
目标:促进剩余肠管的最大代偿能力,逐步撤离PN。
(一)肠外营养途径:推荐经周围置入中心静脉(PICC)途径。
配方:需长期PN者建议予以非单一豆油来源的脂肪乳剂。
肠外营养液应含有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钠、钾、氯、钙、镁、磷、铁等。
对于回肠末端切除的患儿,应特别注意补充维生素B12和脂溶性维生素(A、D、E、K)。
热卡:术后早期推荐PN热卡45~55 kcal·kg-1·d-1(1 kcal=4.184 0 kJ),稳定期热卡需求:新生儿参考《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2013版》[11],婴、幼儿需求参见《中国儿科肠内肠外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2010版》[12]。
当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摄入不足,予以部分PN时,理论上应补充的热卡计算公式为:PN所需热卡=(1-EN 摄入热卡/EN推荐热卡)×PN推荐热卡。
然而,由于造瘘术后,尤其是高位造瘘术后的患儿,经EN吸收的热卡较正常肠功能的婴儿要低,且个体差异大,因此,PN的实际供给量可能需要高于计算值,目标是保证良好的体重增长趋势。
PN各成分推荐量、常见并发症和监测详见《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2013版》[11]和《中国儿科肠内肠外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2010版》[12]。
(二)肠内营养关于EN的相关问题:1.应该何时开始应用或增加肠内营养NEC小肠造瘘术后,应根据临床情况(如腹胀、大便潜血及生命体征等),若无禁忌证,尽早开始EN促进肠道代偿,但提倡采用微量喂养的方法。
早期微量喂养与住院时间缩短和达到全量肠内喂养时间缩短相关,持续滴注并以1 ml·h-1·d-1的速度增加可改善对EN的耐受[13]。
微量喂养是指每日经肠内供给量不超过12 ml·kg-1·d-1或热卡不超过25 kcal·kg -1·d-1[13,14] 。
术后急性期,EN量不宜增加太快。
2.EN耐受性评估超出肠道耐受能力的过量喂养危害极大,可导致肠管过度扩张、小肠淤滞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继而可发生细菌移位、肠道动力障碍、肠黏膜微绒毛萎缩、食物过敏等问题,临床可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肠源性感染、胆汁淤积、肝纤维化、生长迟缓、D-乳酸血症等[15,16]。
因此,需每天记录呕吐、腹胀、排便量、大便pH值以及还原糖测定以评估EN耐受情况。
若出现喂养不耐受的指征:①呕吐(超过每天3次或者超过每日肠内摄入量的20%称为过量,表示不耐受);②每日排出粪便上限为40~50 ml·kg -1·d-1,超过此上限,应及时减少EN量与输注速度[13]。
3.EN途径选择新生儿应鼓励吸吮,可促进小肠代偿。
但对于EN耐受性差、高位造瘘的婴儿常常无法耐受经口喂养,建议予以管饲,并辅以非营养性吸吮。
随着小肠代偿和造瘘出量减少,EN量逐渐增加,可考虑过渡到口服的喂养方式。
4.EN方式如何选择予以管饲喂养时,EN方式包括推注法、重力滴注法、间歇输注法、连续输注法。
NEC造瘘术后常见的管饲方式主要是后两种:①间歇输注法:间隔1~4 h缓慢输注,每次输注的时间应持续30 min至2 h(建议应用输液泵),适用于胃食管反流、胃排空延迟和有肺吸入高危因素的患儿;②连续输注法:连续20~24 h输液泵输注,适用于胃食管反流、胃排空延迟、胃肠动力不足、吸收障碍间歇输注法不耐受者。
如胃潴留量大于每小时滴注量的2倍时,应当减缓喂养速度或喂养的增加速度。
SBS治疗早期,持续输注能增加肠道代偿,可减少渗透性腹泻。
对于术后早期、EN耐受性差、高位肠造瘘的婴儿推荐连续输注,能增加肠道代偿,可减少渗透性腹泻。
随着输注速度增加及EN耐受性的增加,可逐渐转换至间歇输注[13]。
5.EN配方如何选择应根据患儿年龄、疾病状态、EN耐受性以及食物过敏等因素综合选择。
新生儿应鼓励尽可能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的前列腺素、甲状腺素、催乳素、上皮细胞生长因子等物质均有助于小肠黏膜生长,能缩短PN使用时间[13,16]。
当母乳不可用或母乳不耐受时,可选择要素配方或半要素配方[13]。
但是,由于整蛋白对于促进肠道代偿更有效,因此在肠道耐受的前提下建议选择整蛋白配方。
6.何时尝试经口喂养取决于年龄、肠切除术式、保留功能肠段的长度及患儿健康状况、婴幼儿易耐受高脂和高蛋白饮食。
经口喂养可与连续输注交替使用。
6个月龄开始添加固体食物,为防止腹泻,建议每次少量给予[13]。
(三)药物治疗1.质子泵抑制剂(PPIs)和组胺H2受体拮抗剂小肠造瘘者常伴随高胃泌素血症,小肠液丢失量大,需要进行抑酸治疗。
PPIs比H2受体拮抗剂更有效。
2.奥曲肽生长抑素类似物,可以抑制多种促进消化液分泌的物质,减少水、电解质的丢失,但由于奥曲肽影响小肠代偿过程、抑制胰酶分泌和胆囊收缩,易出现胆结石[17],且存在价格昂贵、易快速耐受、皮下注射依从性差等原因,因此,应谨慎使用,不作为一线药物,仅用于大量肠液丢失、吸收不良且对其他药物没有反应的患儿。
3.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可增强肠道代偿能力,短期可促进体重生长和能量吸收,但值得注意的是,GH的作用只是暂时性的,一旦停用,其促进营养素和液体吸收的作用将得不到维持,对于总的临床预后没有确切的效果[18]。
但目前在婴幼儿中应用的研究少见报道,结果亦不一致[19,20,21,22,23]。
因此,在循证依据尚不足的情况下,不常规推荐应用。
4.谷氨酰胺实验研究表明,无论是肠外还是肠内途径补充谷氨酰胺,均能有效促进剩余小肠上皮的增生,防止肠黏膜萎缩,保护肠黏膜屏障和免疫功能[24,25]。
但针对婴幼儿的临床研究结果不甚理想[26,27,28,29],大样本的随机研究还有待加强。
5.抗生素由于SIBO是SBS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可引起喂养不耐受,而且增加肝脏并发症、感染的概率,影响预后,因此,需相当重视[15,16]。
当发生SIBO时,需要予以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治疗7~10d可以改善腹胀等症状,但是增加疗程并不能改善腹泻症状。
6.益生菌实验研究表明,益生菌对于SIBO有疗效,可以补充非发酵的共生菌,从而减少气体的产生,并可以保护肠道屏障,减少细菌移位[17]。
然而,临床研究数据尚只见少数病例报道[30,31]。
由于不合理使用益生菌将有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尤其在中心静脉置管的患儿中可能发生导管污染的风险,因此应避免滥用,亦不常规推荐。
(四)肠液回输双腔造瘘的患儿可考虑肠液回输,即将从近端造瘘口排出的肠液经远端造瘘口重新输入,以充分利用远端旷置的肠管,促进肠黏膜增殖和代偿、避免萎缩[32]。
(五)钠丢失问题肠造瘘患儿钠丢失问题严重,缺钠会导致体重增长停滞、代谢性酸中毒、肠道吸收碳水化合物和液体障碍,因此,应充分重视钠丢失问题[17]。
即使血钠水平保持正常,当尿钠水平<10 mmol/L,提示机体启动保钠机制,考虑出现总体钠缺乏,应及时予以补钠治疗[1]。
三、关瘘手术时机(一)关瘘时机肠造瘘患儿预后个体差异很大,造瘘部位、剩余小肠长度、是否保留回盲瓣、结肠是否完整、是否发生并发症以及关瘘时机的选择,都是重要因素,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早做关瘘手术。
NEC关瘘时机主要根据术后恢复情况、瘘口高低及状态而定,2周内NEC尚未好转的禁忌关瘘。
文献报道早期关闭造瘘(32~40 d),较之晚期关闭造瘘组(54~150 d),粘连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因此认为可以考虑在6周内关瘘[33,34],但也有学者认为NEC患儿炎症后肠狭窄常发生在造瘘术后第6~10周左右,因此认为应该尽量推迟到造瘘后10~12周左右关瘘,可以在关瘘同时处理肠狭窄问题,此时患儿体重约在 2.5~3.0 kg,能较好的耐受手术[35,36,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