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2课时作业:第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时作业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5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商业现象,出现在宋代的是()
A.“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B.“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罗绮”
C.“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D.“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解析】“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形成的民间集市;“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罗绮”是唐诗中反映夜市繁荣的诗句;“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反映的是宋代的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舟楫塞港,街道肩摩”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
【答案】C
2.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城市“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这实际上反映了()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D.“重农抑商”的政策
【解析】从城市布局的变化可以看出,城市的功能发生了改变,其经济功能日益增强,这从侧面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3.古代歌咏扬州的名诗佳句很多,有陈羽的“霜落寒空月上楼,月中歌吹满扬州";李绅的“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司马光的“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

由此可见当时的扬州()
①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帮势力强大②城市中饮食服务设施完备③突破时间限制,夜市繁荣④商业运输主要借助水路进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商帮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出现在明清时期,故①错误;由三个人的诗歌可以看出城市中饮食服务设施完备,故②正确;三个诗人的诗句都体现出了夜市繁荣,突破了时间的限制,故③正确;李绅、司马光的诗歌都体现了商业运输主要借助水路进行,故④正确。

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4.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就没有再铸过钱了。

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民间发行交子B.铁钱数量充足
C.白银资源丰富D.战乱后经济萧条
【解析】宋朝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所以能够出现成都没有再铸过钱,但市场上没有出现钱荒的情形.因此,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A.
【答案】A
5.明隆庆年间,有一徽州商人黄汴曾记其所见的苏州市场:“苏州聚货段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地域性商帮的开始出现
B.都市商业十分繁荣
C.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出现
D.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
【解析】根据题干中“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可知当时苏州市场商品丰富多样,体现出了其商业的繁荣,故B项
正确。

【答案】B
6.《木兰辞》中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诗句。

下列各项对南北朝时期“市"的解读,正确的是()
A.南北朝时期固定的“市”已经广泛存在于城乡
B.“市”的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全国各阶层的需求
C.商品品种繁多,北方地区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D.当时的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解析】自周秦迄唐代,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故A错误.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市”的商品并不是为了满足全国各阶层的需求,B是错误的。

宋以前,商业活动受政府的严格控制,商品经济非常发达的说法错误,故C不正确。

从材料中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出售不同商品可以看出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故D正确。

【答案】D
7.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

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
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下列史实不能够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交子的出现
B.坊市界限的突破
C.商帮的形成
D.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解析】交子的出现和坊市界限的打破都是宋代经济的重要标志,故A、B两项正确;商帮在明清出现,C项错误;官营手工业在明清前都处于发达的状态,能够印证宋代的经济发达,故D项正确。

【答案】C
8.明朝《农政全书》里记载“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天工开物·布衣》中写道“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

这反映出明朝()
A.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B.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纺织业呈现区域化趋势
【解析】材料中《农政全书》所述,反映了长途贩运贸易发
展较快,《天工开物·布衣》所述反映了纺织业呈现区域化趋势。

综合可知为商业经济的发展.故选B。

【答案】B
9.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表明北宋( )
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钞盐法”是政府允许商人支盐、销盐,但盐业的产销仍然控制在政府手里,只是较过去有了调整。

故只有C符合题意。

【答案】C
10.明人董含说:“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

今人崇尚财货,贿拥资厚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而窥其处心积虑,不过利我财耳,遂使此辈忘其本来,足高气扬,傲然自得。

”材料信息表明当时( ) A.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
B.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
C.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士大夫逐利成风,道德败坏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对商人态度的变化。

以前考虑到自己的名望,不愿意与商人交结;现在羡慕商人的资产雄厚,很乐意与商人交朋友、结婚姻,认为有利于增加自己的财富。

商人也是“傲然自得”,这从侧面反映出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商业的政策和雇佣关系,也没有批评士大夫道德败坏,排除B、C、D三项,故A项正确。

【答案】A
11.“洪武初议定,官给茶引付产茶府州县。

凡商人买茶,具数赴官纳钱给引,方许出境货卖。

”材料说明明初政府( )A.管控重要商品的经营
B.加征民营商业的税额
C.规范海外贸易的程序
D.限制地域商帮的发展
【解析】据“官给茶引”“赴官纳钱给引,方许出境货卖”可知,政府管控商品经营,故A项正确.
【答案】A
12.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认为:商人乃“邦之蠹也”(蠹,蛀虫)。

下列各项与此观点一致的是( )
A.“末富居多,本富居少"
B.“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C.“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D.“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解析】末指商业,本指的是农业,商人富裕的人多,农民富裕的人少;商业藉由农业而存在,农产品依赖商业而流通,互相辅助依存;多集合些织布女,一年下来计算一下织好了多少布,再拿到市场上去卖,与农业有关,与材料观点均不一致,故A、B、D三项错误.有钱不投向商业,男子不投入军营,与材料观点一致,故C项正确。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安九有市,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

(王莽)遂于长安及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主管五均的官,除负责征收工商税外,还负责掌握市场物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材料三明朝末期,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值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汉代商业发展的状况。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的“商业革命"有什么突出特点?
(3)据材料三判定明朝末期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新的生产方式有何特征?
【答案】(1)商业活动有严格的区域限制(或政府设置市场开展商业活动);官府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管理.
(2)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
(3)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特征:发生在纺织行业,有拥有生产
资料的机户和出卖劳动力的工匠,是为了增值财富而从事生产的,工匠对机户依赖性强,工匠的生活没有保障。

14.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洛阳——古都气度
西周以镐京(西安)为首都,成周(洛邑)为陪都……后代凡是都长安的政权,多以洛阳为陪都,凡都洛阳的政权,常以长安为陪都,汉唐即是。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材料二扬州-—市井风貌
“扬州大利首推盐,女惰男奢两弊兼。

"“犹恐千金挥不尽,又抬飞轿学盐商。

”这是清代竹枝词中对扬州的描写,扬州在清代有独特的地位。

清代扬州府共出348名进士(为各府进士平均数的3倍左右),其中一甲进士11名。

道光中叶,京城流传“苏州出状元,扬州出尚书”之美誉。

扬州还有相当著名的“三把刀”,指的是厨师、理发
师和剃脚匠.如薙(同剃)头铺,扬州城内约计有“三数百家”,“求条签去修个脚,嗅袋烟来剃个头。

等戏开台先排凳,看汪班内老名优。

”这描绘的就是贩夫走卒的休闲生活.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汉唐时期长安、洛阳适合为都城的原因.
(2)结合所学,以清代扬州城市发展为主题,对材料二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解析】第(1)问,从图片中获取信息是关键:一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二是便捷的交通,三是富饶的土地,再结合历史传统总结归纳即可.第(2)问,材料二共四句话,体现了扬州城的四个方面:经济上特殊的地位;文化上的繁荣;娱乐业和服务业的发达;享乐的社会风气。

从这四个方面概括即可.
【答案】(1)原因:有山河关隘之险,便于军事防御;有渭水、洛水等河流,交通便利,水利灌溉发达,位于当时的经济重心地区;处于中原的核心区域,也是传统的都城。

(2)示例:明清时代,江浙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普遍建立,扬州地处长江和运河交汇之处,故而发展迅速,社会富庶,成
为重要的盐商中枢。

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扬州文化教育的发展,在科举考试中表现突出,成为国家官员选拔的重要来源。

商品经济的发展也造就了扬州丰富的社会休闲娱乐和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崇尚物质享乐的社会风气。

扬州的发展体现出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中国原有的观念和社会习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