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八年级物理杠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杠杆》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杠杆》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杠杆》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1节教学内容,属于力学基础知识的重要部分。
本节课内容主要围绕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等知识点展开,为后续学习滑轮、轮轴等复杂机械打下基础。
(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杠杆的概念,能识别生活中的杠杆实例。
2. 掌握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并能正确绘制杠杆示意图。
3.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应用条件分析杠杆的平衡状态。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绘制杠杆示意图和计算过程,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2.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杠杆的五要素及其识别。
2. 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1. 正确绘制杠杆示意图。
2. 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但对杠杆的概念和原理可能仍感陌生。
学生对实验和直观教学兴趣浓厚,但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待提升。
因此,教学中应注重直观演示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步深化对杠杆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介绍杠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杠杆的作用和平衡条件。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的杠杆实例,加深对杠杆原理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
2. 直观化教学:利用教具、实验和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3. 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杠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 激发兴趣: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应用实例,如剪刀、撬棍、秤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的共同特点。
初中物理_杠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程标准解读课标要求:2.2.6 知道简单机械,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课标解读1、在杠杆的定义,杠杆的五个要素做主要介绍,特别是力臂的画法上着重落实。
2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多次、反复的实验记录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这一知识,并在生活实践中熟练应用。
4、结合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力臂概念的建立及画力臂。
2、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解析生活中的现象。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经过半年的物理学习,物理观察、实验探究、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
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探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
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学生主动探究,阐述观点、明辨是非,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达标迁移1、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时,在挂钩码前先要调节,使杠杆在位置平衡,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数学表达式为。
2、如图所示的杠杆中,动力的力臂用L表示,图中所画力臂正确的是()3、如图所示的杠杆己平衡,若在两端各减去一只钩码,则杠杆( )A仍然平衡 B失去平衡,右端下降C失去平衡,左端下降 D无法判断.第4题第3题4、(4号选做)要使图所示杠杆平衡.可在A处向上施加牛的力,也可在B处向下施加牛的力。
教学程序量表时间2016-3 地点初三、13班授课人观察人王静观察记录序号教学程序用时1 定向自探102 碰撞反刍253 达标迁移 5……资源应用量表主动学习量表情感态度量表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_9.1 杠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上完这节课,我有一个深刻的体悟: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本节课中引出杠杆的定义后紧接着便让学生判断常见的物体那些是杠杆,接着讲到支点的时候又给一大堆的图片让学生找支点,然后就是动力阻力,最后讲到力臂的时候也是直接给出力臂的定义,紧接着便让学生练习画力臂。
这种直接讲授的方式,学生对力臂的理解并不到位.我想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和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认识中,通过师生交流合作,引出杠杆的五要素。
这样更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杠杆平衡条件”采用探究式教学。
通过漫画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产生疑问,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然后,通过等式观念的讲解,使学生在明白“如何处理几个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中,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了猜想,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容量大,需要学习的内容多,尤其是分组实验,给学生以尽量多的时间进行讨论探究,要让学生高度注意,老师必须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环环紧扣不能拖沓。
对于杠杆的应用可以放在下一节分析讲解。
课标分析本专题属于课标三大主题之一──“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
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涉及较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比较抽象。
本条目课程内容既涉及认知性学习目标也涉及体验性学习目标,具体说明如下“知道简单机械”中的“知道”属于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该条目处于“了解”水平,本专题涉及“简单机械”中的杠杆。
对于杠杆要了解杠杆的共同特征。
其中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同一根杠杆使用方法不同,支点的位置可能不同,要能根据具体情况区分支点。
画动力或阻力时应注意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动力和阻力都是指杠杆受到的力,其作用点都在杠杆上。
初中物理_杠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杠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理解力臂,会画力臂;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会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游戏导入:用A4纸开瓶盖是真的吗?一、感受机械便利,体悟杠杆定义1、说一说:生活中还有那些工具也是简单机械?2、体验活动:起钉子、起瓶盖、撬图钉。
想一想:他们在使用中有什么共同特征?归纳杠杆定义(模型法),指明:支点0 动力F1 阻力F23、找生活中的杠杆。
二、探索杠杆平衡与什么因素有关1、让学生用秤称出物体的质量,此时秤在水平位置静止。
介绍什么是杠杆平衡?静止或匀速转动。
2、观察与思考:(1)杠杆平衡时那是支点,那是动力,那是阻力?你有什么办法破坏秤的平衡呢,小组讨论看谁的方法多。
你认为杠杆平衡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2)依次改变秤砣悬挂位置,悬线方向,支点位置,会发生什么现象?你有怎样思考?还有一个物理量跟支点、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有关?你能找到这个量吗?你该如何描述它呢?那力臂反映的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还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呢?3、演示实验、、、、、4、教师示范画出起图钉时动力臂和阻力臂。
归纳画力臂的方法(1、找点2、划线3、做垂线段4、标记)三、探究杠杆平衡条件1、你的猜想是:杠杆平衡与F1 L1 和 F2 L2 有关,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杠杆才能平衡呢?说说你的猜想?2、我们的实验器材有、、、3、设计实验:如何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为什么要调水平位置平衡呢?(2)你是如何确定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的?4、实验数据:(说明每个钩码重为0.5N)23你的实验结论5、评估交流当测力计旋转时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四、谈收获五、当堂作业1.根据工作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是劳动者的基本技能.要剪断铁丝等较硬的物体,下图中的4种剪刀应选择()2.如图所示,用开瓶器在A处用力开启瓶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点为开瓶器的支点B.开瓶器受到的阻力方向为竖直向上C.使用开瓶器能省力D.使用开瓶器能省功3.杠杆OA可绕O点转动,受力情况如图所示。
初中物理_第十章第一节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章机械和人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习目标】1、观察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常用的杠杆,知道杠杆的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3、理解杠杆的使用特点以及会对杠杆进行分类。
4、尝试用杠杆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合作探究】一、认识杠杆活动1:分别用撬棍撬大石块、用羊角锤起钉子、用“吸取式抽水机”抽水。
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讨论: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哪些共同特征?(1)它们都受到了______的作用。
(2)它们都绕着某一个____________转动。
(3)它们都是一根____________。
杠杆的定义:杠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杠杆。
活动2:观察生活中的杠杆,了解杠杆的五个要素:(1)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是:___________,用字母______表示。
(2)使杠杆转动的力是_ ________,用字母______表示。
(3)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是_ _____,用字母______表示。
(4)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是,用字母______表示。
(5)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是,用字母______表示。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活动3: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提出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2、猜想与假设:其他的:3、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步骤(1)调节螺母,将杠杆调节至水平位置平衡。
(2)在杠杆的两边分别挂上数目不同的钩码(每个钩码重0.5N),用F1、F2表示钩码的拉力,用L1、L2表示悬挂点到支点O的距离。
移动其悬挂位置,使杠杆再一次水平位置平衡。
将实验数据填写入下表。
(3)再次改变钩码的数量和悬挂位置,再做两次实验。
初中物理_初中物理9.1杠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一节《杠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特征认识杠杆。
2.通过玩转杠杆,使学生能识别杠杆模型,并能在杠杆上确认杠杆的五要素。
3.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会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力臂的概念、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
难点:把实物抽象成杠杆、力臂的画法。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模型法等进行教学【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认识杠杆1、杠杆模型课件动态展示以下几幅图片,分析它们在运动过程中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归纳杠杆的概念(播放杠杆自述动画)2、杠杆的五要素指导学生根据学案中的提示,自学课本66页,熟悉描述杠杆工作中的几个名词。
引导学生归纳它们在运动中的共同特点。
课件演示教师进行知识的点拨。
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
用自己的语言给杠杆下定义。
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消化知识突出转动、固定点、硬棒三个特征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认识杠杆课件展示杠杆的五要素课件展示如何正确画力臂列举生活中杠杆的实例四人一组体验活动一:用笔撬书本,活动二:用核桃夹夹核桃,活动三:用剪刀剪纸片,活动四:用衣服夹和镊子夹东西完成过关窗口一:练习1和23、杠杆的平衡条件重点名词点拨评价学生作图,指导学生进行规范作图。
组织学生思考,课件展示直观类和组合类杠杆。
思考回答学生作图,并总结画力臂的步骤。
学生举例,交流展示桌上准备的实物杠杆各个要素,相互评理解影响杠杆使用效果的因素,加强对力臂概念的理解通过列举实物构建认知,逐步构建杠杆模型。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阻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之间的关系。
出示实验器材:钩码、杠杆、弹簧测力计、铁架台。
如图所示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
价。
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假设。
交流展示设计方案类比研究及相应的评价活动,科学指导学生实验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步骤步骤一: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二:挑战1:以最快的速度在支点的两侧分别只挂一组相同数量的钩码使杠杆平衡?提醒小组内同学要密切配合,防止杠杆翻倒和钩码脱落。
初中物理_杠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杠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反思⼀、案例的“亮点”1.本课在“认识杠杆”中,⽤电影⼤⽚中投⽯机投⼤⽯块的视频引⼊,激起学⽣兴趣与热情,课堂上通过贴近学⽣⽣活的⽺⾓锤实验活动和分析,总结出它们在使⽤过程中的共同点,从⽽轻松引出杠杆的概念,⼜通过撬书本的活动,加深了学⽣对杠杆的理解,动⼒、阻⼒的作⽤效果相反,很⾃然的过渡到杠杆五要素的讲述,在画⼒臂⽰意图中,分析透彻,点拨到位,轻松突破难点,从⽽节约时间,为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2.实验探究这⼀环节中,放⼿给学⽣,体现了物理新教改理念,激发了主动探究的意识,在数据处理时,学⽣能很快根据数据找出规律,并能找出数据产⽣误差的原因,在积累中逐渐提⾼了科学素养,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的精神,充分体现学⽣的主体作⽤。
3.展⽰杠杆中,既有⽣活中的杠杆,⼜有⼈类从古⾄今利⽤杠杆的情景,同时拓展中介绍了些⼈体中的杠杆,使学⽣进⼀步感觉到杠杆这⼀简单机械的⼴泛性及重要性。
⼆、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1.本课教学内容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时间较紧张,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上对实验的节奏把握好。
2.实验过程中,学⽣的兴趣点容易转移,常常忘记记录数据。
教师巡视时及时发现学⽣的注意⼒分散,并引导学⽣进⾏实验。
3.⽣活中杠杆的⽰意图仍是本节的⼀⼤难点,尤其是⼒臂的画法。
4.学⽣使⽤的器材都是实验室提供的相同规格的钩码、杠杆,以⾄各⼩组的实验数据⼗分类似。
若实验中杠杆由学⽣⾃⼰制作,⽤⾝边的⼀些⼩物品作为阻⼒,实验的数据不会类同就更有说服⼒,实验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所以这⼀个探究实验还有待完善。
但是,我感觉我的课堂评价语⾔过于单调,忽视了评价的三重功能:⼀是让⽣知道“对”与“不对”;⼆是调动学⽣学习的积极性;三是给学⽣指明研究⽅向。
课标分析《杠杆》选⾃⼈教版初中物理⼋年级下册第⼗⼆章简单机械第⼀节杠杆,是⼋年级物理的最后⼀章。
教材第七、⼋章分别介绍了⼒的作⽤效果和平衡知识,第⼋章各⽤⼀节分别介绍了⼒的作⽤效果和平衡知识。
初中物理_第1节 杠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杠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
能准确地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杠杆,培养观察能力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高探究的乐趣。
2.了解我国杠杆的发展史,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杠杆平衡条件2.难点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课前准备】:铁架台、杠杆、钩码、细线、铁丝、弹簧测力计、三角板【教学步骤】:一.课前引入:(学生心中有杠杆的形象,但无此概念,所以可以将标题先写在黑板上。
由帮老师拔钉子引出本章学习内容,进而了解简单机械——杠杆。
但现实中在一个新盒子上很少钉有钉子,通常在木板和墙上有钉子出现,因此最好寻找生活中常见的情景。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比如:老师想用这个木箱子,可是发现它上面有个钉子,谁能帮我把这个钉子拔出来? 〖师〗:该怎么做呢?一生上来展示一下〖生〗:要用工具〖师〗:家注意看,他是怎么做到的?〖师〗:聪明,能想到借助工具来完成生活中的难题,真得很棒!这个羊角锤,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的机械,生活里复杂的机械都是由一种或多种简单机械构成的。
机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也影响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与机械有关的知识。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节课我们就先来了解一种最简单的机械----杠杆二.课内探究:(一).认识杠杆:那什么才是杠杆呢?实际上刚才这个同学用的羊角锤就属于杠杆,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杠杆,大家注意看,这些工具在使用时有什么特点?以及这些工具自身结构(硬度、形状等)有什么特点?〖生〗:小组讨论,并试着回答①外形多样②质地较硬③使用时用力,已剪刀为例:两个力④绕固定的点⑤转 ,这种运动形式我们以前在物理上从未研究过.(简单板书要点)〖师〗:在板书要点基础上归纳杠杆的三要素〖师〗:那杠杆还有没有其他要素呢?我们来继续研究。
初中物理_12.1杠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2.1 《杠杆》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画杠杆的力臂。
三、教学用具教师演示实验器材:自制杆秤、带有刻度的杠杆、铁架台、激光笔、弹簧测力计。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自制杆秤、带有刻度的杠杆、铁架台、重为0.5N的若干个相等的钩码、弹簧测力计、三角板。
四、教法、学法教法:采用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并利用实验仪器、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上课之前看两个小视频,蜡烛跷跷板,为什么点燃蜡烛两端,蜡烛油下落,跷跷板开始翘动,蜡烛熄灭跷跷板慢慢熄灭?在看一个视频。
一个老兄在收拾杂物间,小推车装满杂物,一个老兄拿出一块砖结果车子把人翘了起来?引出学习新内容,新课.(二)探究新知1、认识杠杆(1)一起看一组杠杆工作的flash图片,并思考:这些杠杆在使用时有哪些共同特征?生生讨论交流,归纳出这些工具在使用时的共同特征后,顺便得到杠杆定义。
(2)学生自学课本了知道杠杆有关的3个名词:支点(O)、动力(F1)、阻力(F2)。
(3)用杆秤引出:模拟杆秤称量物体时,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
介绍两平衡,水平平衡和斜着平衡,菜市场的叔叔阿姨都是让杆秤水平平衡?为什么呢?继续探究。
活动一:用弹簧测力计拉秤杆,让秤杆平衡,分别在A,B,C位置需要的拉力一样大吗?有什么规律?小结:杠杆平衡与支点O到力所在直线的有关.距离越长,需要的力F1越 .距离越短,需要的力F1越 .活动二:在同一点B 点用弹簧测力计分别竖直和斜拉秤杆,让秤杆扔保持平衡,需要的拉力一样吗?哪个大?小结:竖直拉时力 ,斜着拉时力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初中学习生活,这些学生对于周围世界的实际问题具有越来越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他们活泼好动、善于想象、善于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认知水平比起刚接触物理时有了很大提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为了了解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于杠杆的认知基础,我对我所在学校的初一、初二学生分别进行了一次调研活动。
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们在生活中已经对杠杆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利用杠杆能够产生巨大的力,知道通过调节钩码的数量和钩码在杠杆上的位置可以使杠杆朝不同方向转动。
但是,学生们对杠杆的理解并不深入,尤其是对于怎样调节钩码的数量和钩码在杠杆上的位置可以使杠杆平衡不够明确,他们喜欢动手、主动尝试,并且在尝试中能够调节杠杆使其处于水平静止状态。
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到亲切、生动、有趣;而猜想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更是从学生亲身体验和生活中的现象入手,有理有据地进行,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就在身边,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
探究实验贯穿整个课堂,更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山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简单机械》第一节的内容。
教材将《杠杆》安排在简单机械的第一节,是因为杠杆的学习是一切简单机械学习的基础,本节课是前面
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后面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另外,杠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可以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本节课具有深远的教育与现实意义。
评测练习
反馈一:
导与学:p94 反馈练习一
1、2、3(1)(3)
反馈二:
搬运砖头的独轮车,车厢和砖头的总重力G=1000N,有关尺寸如图,推车时,人手向上的力应为多大?
反馈三
1.下列工具在正常使用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2.小阳同学在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时,他把杠杆挂在支架上,发现左端向下倾斜。
(1)若使杠杆在位置平衡,需把平衡螺母向
端调节。
(2)如果在杠杆的A处挂三个相同的钩码,则在B处要挂个同样的钩码,杠杆才能重新位置平衡。
(3)若在C处挂6N的钩码,用弹簧测力计作用在B点,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最小
3.如图所示,分别沿力F1、F2、F3、的方向用力,使杠杆平衡,关于三个力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沿F1方向的力最小
B.沿F2方向的力最小
C.沿F3方向的力最小
D.三个力的大小相等
课堂检测
1、杠杆平衡是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为了省力应将支点靠近力,以减少。
2、已知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之比为3:1,要使杠杆平衡,动力应是阻力的,若动力是100N,则阻力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杠杆就是为了省力
B、使用杠杆就是为了省距离
C、使用杠杆既为了省力也为了省距离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关于简单机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镊子是省力杠杆
B、天平是一个费力杠杆
C、理发剪刀是费力杠杆
D、老虎钳是等臂杠杆
5.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重500 N,一头着地,求:抬起另一端所需最小的力有多大?
6.一根1.6m长的扁担,左端挂300N的物体,右端挂300N的物体,右端挂100N的物体。
若不计杠杆重力,要使杠杆平衡,扁担的什么位置放在肩膀上?
课后反思
试讲时我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在“确定力臂并正确画力臂”环节有难度,教学中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处理这个教学难点;二是如果在前面的教学中占用太多的时间,会导致“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探究时间不够充分,使得学生在实验结束后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同时不能对实验进行充分展示。
上完这节课,我有一个深刻的体悟: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下面我先讲述一下我的上课思路,我从让学生认识杠杆开始:1、通过阿基米德的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整个地球),通过讨论,总结杠杆的定义。
2、以撬石头为例,讲解关于杠杆的几个名词(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我在对于杠杆五要素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直接讲授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和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认识中,通过师生交流合作,引出杠杆的五要素。
特别是力臂概念的引出,我考虑了很长时间,如果直接引出,可以节省时间,但不利于学生对力臂的理解和记忆,最后我通过在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简化合并的方法研究中,引出力臂的概念,这样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然后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我采用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鲰,并同时加以引导:
1、【提出问题】:杠杆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平衡
2、【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猜想并作适当的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对跷跷板进行简化:用带刻度的薄木板和铁架台自制杠杆,数量不同的钩码代替体重不同的人。
假如将两个钩码挂在其他的位置上…
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调节钩码个数和钩码离悬挂点的格数,使尺处于水平静止状态
并制成表格收集整理比较数据:
最后得出结论:
所以我对“杠杆平衡条件”采用探究式教学。
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产生疑问,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然后,通过等式观念的讲解,使学生在明白“如何处理几个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中,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了猜想,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的要求是: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2通过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3了解人类使用杠杆的历史发展过程。
按照课标要求,安排探究性实验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观察与探究中,获得最直接的、生动的实验事实,增强学生对杠杆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在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并从获得的成功中获得愉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培养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