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分析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2010江苏单科、23题11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 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 和图②所含信息 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 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7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 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 息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 点?(4分)
政治改革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
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苏联解体
1)过程:
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1991.8):改国名为“苏维埃 主权共和国联盟”,成为一个松散的邦联。 ②八一九事件: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叶立钦掌握了国家大权,国家 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各国分离势力纷纷宣布独立。 ③《阿拉木图宣言》(1991、12)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标志 着苏联解体。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的相对落后;
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有增无减; (2)斯大林的逝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
2、内容 措施 结果
(1)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2)因为冒进思想和恶 劣的气候,农业再度出 现危机。 企业没有获得独立自主 的经济地位源自相同 背景 都是由于经济发展
缓慢,人民要求提 高生活水平,斯大 林体制弊端。
不同
指导 都没有从实际出发 思想 提出全面且行之有
效的改革措施。
赫、勃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 只是局部改革;戈提出加速发展战 略,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背离了 社会主义方向。
苏联社会主义的改革尝试及其失败

第一阶段的改革内容
• (1)在思想理论 方面 • (2)经济方面: 强调重视经济发 展。 • (3)对外关系方 面,谋求有利于 改革的国际环境 和缩减军费的缓 和政策。
(1)在思想理论方面
• 强调改革的必 要性,提出苏联是 发展中的社会主义 理论,提倡民主化、 公开性和人道主义。
民主化、公开性和人道主义
党内分裂
4、实行总统制
• 1990年3月13日苏第三次非常人大会议通过 设立总统制的立法。15日选出戈尔巴乔夫为苏第 一任总统。
5、加速推行深化经济改革
• (1)所有制形式多样化。 • A、国家集体个人不分主次, 缩小国家所有制比重,计划 从目前85%降到30%左右。 • B、扩大集体所有制。 • C、发展个人所有制。 • (2)积极发展市场经济。 • 经济全面市场化,打破国家 垄断局面,价格全面自由化, 引进竞争机制,加速价格财 政信贷的改革。
• 苏共内部分裂为三派: • 民主纲领派(激进派) • 代表人物叶利钦,主张抛弃马 克思主义,消除极权,向民主 社会主义发起挑战,政治多党 制,经济市场化。 • 马克思主义纲领派(传统派) 代表人物利加乔夫,主张回到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走真正的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 • 苏共中央纲领派(主流派) 代表人物戈尔巴乔夫。重申忠于 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社会主 义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坚 持对党的修正和改革。
• (3)干部制度改革。
2、经济体制的改革
• (1)工业体制改革。
• 主要是精简机构、权力下放,改变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 (2)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 A、取消义务交售制,放宽对个人 经营副业的政策;提高农副产品的 收购价格。 • B、改革农业的计划管理制度,扩 大农庄、农场自主权。 • C、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 D、大规模开垦荒地。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推行“休克疗法”,试图迅速向市场经济转型,但导致经济 严重衰退和社会动荡。
改革的深化
• 普京时期:重新审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历程,强调国家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可控民主”和“混合所有制”,使 俄罗斯经济逐渐恢复并实现现代化。
0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挫折
经济领域的挫折
部门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受外界干 扰和挑战。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不断深化改 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注重民生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应注重民生问题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维护社会稳定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维护社会稳 定,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
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日益显现,苏联领导人 试图通过改革探索一条 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改革涉及政治、经济、 社会和思想等多个领域 ,包括政治体制、计划 经济、农业政策、民族 关系等方面。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取得 了一定成果,包括政治 体制多元化、市场经济 化、民族关系缓和、文 化繁荣等。
改革并没有彻底解决问 题,苏联仍然面临多重 困难和挑战。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引言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挫折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的纪中叶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 重创,社会、经济、政治秩序
受到严重破坏。
斯大林逝世后
苏联社会出现对斯大林政治体制 的质疑和反思,改革呼声日益高 涨。
社会主义与民主政治可以有机结合,实现人 民当家作主和社会公正。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
) A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改革首先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苏 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从经济领域进行改革, 经济改革受挫后,才转向政治改革。
能力提升
7.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 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 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 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 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 ) B.忽视民主与法制 A.片面发展重工业 C
(2)影响:建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苏联影 响深远。关系:斯大林领导地位确立后,苏联经济政 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取消。 (3)改革:①赫鲁晓夫统治时期: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
在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同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 提倡种玉米。②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
问题思考 1.赫鲁晓夫改革的探索性和开创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1)从改革的背景来看,在斯大林执政后期, 苏联社会已经出现了停滞僵化的局面,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日益明显。赫鲁晓夫的改革是顺应历史潮流 的,它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 (2)赫鲁晓夫的改革从反对个人崇拜和农业入手,选
对了突破口,符合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
4.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 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 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 C ) ②苏联的大规
模种植玉米运动
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
的两种经济发展模式,以两种模式的典型国家为切 入点展开探究,客观地评价两种模式的优缺点,强 调两种经济模式的相互借鉴。
论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结果、意义;苏联成立;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时期):1925年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
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八大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特点: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
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评价:与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二三十年代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有严重缺点和弊端,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政体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时间、内容、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概况;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式,改革的后果;苏联解体的经过: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背景、实质、结果)→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完全解体)。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意义。
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说明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2)过程与方法:阅读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等历史文献,学习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通过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持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和演变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和演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实施的一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它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
本文将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初期建立、发展阶段、政治制度变革、经济改革和最终解体几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初期建立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在这个初期阶段,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实施社会主义改革,包括土地国有化、工业国有化、劳动者自组织等。
这些措施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阶段。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实行了五年计划经济和集体农庄化的政策。
五年计划经济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
集体农庄化则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一阶段的发展使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尤其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变革。
在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出现了一系列的政治权力斗争,最终赫鲁晓夫上台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削弱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取消大规模镇压政策、提倡和平共处等。
这一阶段的政治变革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政治制度的变革,苏联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来推动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
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开始实行农村改革和经济分权,试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了农业生产下降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随后,勃列日涅夫上台并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试图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困境。
然而,这些改革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苏联经济逐渐陷入停滞。
最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1989年至1991年间解体。
解体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经济困境、政治制度的失效、民族矛盾的激化等。
苏联解体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成为历史的一页。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异同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异同在我看来苏联和中国虽都是社会主义改革但确实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改革包括:1.改革社会主义理论。
2.改革经济体制。
3.改革政治体制,在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的思想指导下,放弃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4.调整对外政策,实行对外关系的"新思维"。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的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刚开始时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但是我国和苏联的国情不同,所以完全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对我过来说是弊大于利,所以说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打倒“四人帮”、再度复出后邓小平便从体制模式上考虑问题,提出了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改革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相同点:都存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阻碍了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都是社会主义改革,都加强了市场调节作用。
中国的改革和前苏联的改革的区别:①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②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③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④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对策。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不同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苏联改革失败。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其改革

东欧国家的改革也步入歧途。从1989 年6月波兰大选开始, 东欧出现了雪崩式的“多米诺效应”。仅1989年一年,波 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 尼亚的政局都相继发生了剧变。1990年又波及南斯拉夫和 阿尔巴尼亚。
2.原因和教训
(1)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 线是苏联演变解体、东欧剧变的直接原因。 (2)深层次原因。 苏联东欧国家历史上长期积累的问题是导致剧变的深层次 原因。 (3)外部因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东欧剧变起了催化和促 进作用。
2. 特征 2.特征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是: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过分 集权。 经济体制 执政党与国家机关的 政 治 关系 权力集中 干部政策 法制和监督 所有制结构 经济管理 微观经济活动 分配体制
经 济
3.苏联模式在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扩展 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各国基本上照抄照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 义,仿照苏联体制建立起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越南经济连续10年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老挝自1988年后全面展开经济体制革新,在农村推行家庭 承包制,在城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同时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方面的革新,完善干部制度,加强 民主法制建设。
以卡斯特罗为核心的古巴共产党坚定地走有古巴特色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行稳步的改革开放政策。
朝鲜劳动党坚持走“朝鲜式社会主义”道路,将“主体思 想”作为指导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并把“先军 政治”指朝鲜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面确立的新社会主义 基本政治方式。作为治国兴国的最高理念,尝试进行经济 改革与对外开放,积极调整对外政策,开展多边外交。 Nhomakorabea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运动的历史缘由与后果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运动的历史缘由与后果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运动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发生的一场历史性运动,对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经济原因、政治诱因和后果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历史背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随着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掌权,苏联开始试图建设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面临着许多内外挑战,经济困难、政治经济体制僵化、官僚主义等问题逐渐浮现。
二、经济原因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主要由国家计划控制。
然而,计划经济体制在实践中暴露出许多问题,生产效率低下、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苏联经济体制需要进行深刻改革,以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三、政治诱因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层出不穷。
政府官员的特权和权力滥用让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从而引发了民众对政治体制的渴望变革。
苏联需要一场政治上的改革,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增强权力制衡和民主监督的机制。
四、后果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运动虽然起初带来一定的希望,但最终演变成一场动荡和混乱。
改革过程中涌现出大量非社会主义思想,一些人试图推翻社会主义制度,要求西方民主自由制度的引入。
然而,改革运动逐渐失去了方向,冲击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根基,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崩溃的结果。
总结起来,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运动的历史缘由与后果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原因和政治诱因是改革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体制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然而,由于种种限制和挑战,改革运动最终失去了控制,带来了非预期和不可控制的后果。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运动的历史教训使我们认识到,改革必须谨慎进行,要避免盲目激进和一刀切的做法。
同时,改革过程中必须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以确保改革的可持续性和良好发展。
专题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

1921年--20年代末) 20年代末 二、新经济政策 (1921年--20年代末)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 背景 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巩固苏 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目的 维埃政权。 维埃政权。 3.实施:1921年 3.实施: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以粮 实施 俄共( 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
类型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以公有制有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 分并存 农、轻、重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西方模式(英国) 生产资料所 生产资料公有制 有制 工业化 道路 农业制度 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集体化农庄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 权)、一党制、终身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资本主义大农场 市场经济体制 君主立宪制、内阁 制、两党制
(2)弊端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重工业的方针,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了国民经济比 例严重失调。 例严重失调。 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②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低下, 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低下,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 极性的发挥。 极性的发挥。 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③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总之,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总之,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后来 走向僵化,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走向僵化,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苏联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苏联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试图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
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以来,苏联经历了若干次重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这些探索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径,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使这个前落后农业国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大国之一。
从第一次五年计划到第五次五年计划,苏联通过国家计划经济的方式,大规模发展了重工业和军工产业。
苏联的工业体系包括冶金、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众多领域,为国家的经济独立和国防力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注重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利益。
苏联通过建立合作农庄和国营农场,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随着化肥、农药和机械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苏联农业生产不断增长,实现了自给自足。
此外,苏联还致力于农村教育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中期,苏联遇到了一系列无法解决的经济问题,如资源短缺、计划经济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等。
这些问题部分是由于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合理和经济失衡。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苏联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苏联的改革试图从根本上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并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效率。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引领下的“改革时期”。
这一时期所提出的《雪崩效应》和《新思维》的概念引发了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
然而,这一改革并没有完全成功,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经济的混乱。
苏联的改革不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也影响了社会和文化方面。
1980年代末期,苏联的福利制度开始出现崩溃,导致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的不稳定。
这使得人们开始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质疑,并追求更多的个人自由和市场经济。
同时,苏联的文化也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变革,新的文化思潮和艺术形式涌现出来,展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文化的多元性。
苏联解体前的三次改革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

苏联解体前的三次改革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摘要:一、引言二、苏联解体前的三次改革概述1.斯大林模式2.赫鲁晓夫改革3.勃列日涅夫改革三、三次改革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1.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巩固2.赫鲁晓夫改革: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尝试3.勃列日涅夫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调整与完善四、总结与启示正文:一、引言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历史发展中进行了多次改革。
而解体前的三次改革,对社会主义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对这三次改革进行简要回顾,并分析它们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苏联解体前的三次改革概述1.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措施。
在这一模式下,苏联成功实现了从落后的农业国家向工业强国的转变,为后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奠定了坚实基础。
2.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上台后,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
尽管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工业、政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改革措施的不完善和执行过程中的偏差,最终未能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预期目标。
3.勃列日涅夫改革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调整。
在他的领导下,苏联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国际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然而,勃列日涅夫改革仍未能摆脱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三次改革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1.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巩固斯大林模式使苏联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在这一模式下,苏联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后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2.赫鲁晓夫改革: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尝试赫鲁晓夫改革虽然未能取得显著成果,但它为苏联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经验。
尽管赫鲁晓夫改革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但它为后来的改革者提供了借鉴。
3.勃列日涅夫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调整与完善勃列日涅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调整和完善。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1.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 4.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苏联经济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苏联进行了多次 自身改革,但不仅没有变得更加强大,而在戈 尔巴乔夫改革中走向解体,这是为什么?
赫鲁晓夫 1953 1964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异同?
①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 林模式”的弊端; ② 结果方面,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 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 ③原因方面,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 “斯大林模式”。
异:前者重于农业,后者重于工业;
安德罗波夫(1914— —1984),曾任克格 勃首脑,于1982年11 月接替勃列日涅夫成 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 任职后推行改革,两 年之后,于1984年2月 逝世,由契尔年科接 任总书记职务。 安德罗波夫
6 8 7
400 300 200 100 0 工业利润(卢布) 1965 1970
5 4 3 2 1 0 1961—1965 1966—1970
国民收入年增长率(%)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1979年则高 达1480亿美元。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 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 40%
2.内容:
(2)工业: ① 下放管理权力至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力 ② 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 (1)积极: 得了一定的成效。
(2)局限: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失败的原因:缺乏正确的…… 没有改变…..(根本原因) 赫鲁晓夫急躁冒进和喜欢浮夸的性格
对比苏联改革结果看社会主义中国改革的伟大成就

对比苏联改革结果看社会主义中国改革的伟大成就第一部分(1500字)首先,介绍80年代的国际背景(冷战末期,里根上台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拖垮了苏联,资本主义阵营开始从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武装对抗转向文化渗透瓦解)其次,介绍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分两部分。
1、苏联方面:重、轻、农工业发展不平衡经济陷入严重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苏联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后遗症无力恢复、国内民族问题丛生民族离心倾向严重、中苏关系恶化远东局势不稳。
2、中国方面:历经10年的文革终于结束,但是继任者继续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中苏关系破裂、国家百废待兴、人民生活穷困潦倒看不见希望)第二部分(2500字)中苏同样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改革造就了不同的结果。
1、苏联方面: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一心要改变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僵化的政治、思维体系。
提出了后人看来臭名昭著的“新思维”。
实行政治思维多元化,主动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举例: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各个方面戈尔巴乔夫的做法以及结果)2、中国方面: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思想,要求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但是,不同于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邓小平的解放思想是要人们开动脑筋,努力的把经济水平搞上去。
但是绝不是要放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对于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的一度的思维混乱,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四项基本原则”,紧紧的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牢牢的巩固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第三部分(1000字)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描述当今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巩固了共产党执政地位之后,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何种翻天覆地的变化。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20世纪上半叶对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一种社会制度模式。
苏联曾经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制度在20世纪上半叶通过计划经济、集体化和工业化等手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弊端。
本文将就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进行浅析,探讨其对今天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启示和警示。
一、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出现了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在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下,政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各级政府和单位都是按照中央的指示执行任务。
这种高度的集权制度导致了官僚主义的滋生,大量的行政干预和过多的管理层次,使得决策效率低下,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这一问题给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以警示,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变,建立健全的法治制度和监督机制,有效避免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二、计划经济和经济效率不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过于集中,导致了经济的效率不足。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生产和资源配置基本靠国家决定,企业和单位只能被动接受指令执行,导致了企业效率低下,市场信息不畅通,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严重。
这一问题启示着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经济建设时,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市场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保持政府对市场的有效监管,避免市场失灵和垄断。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要采取有序的步骤,逐步放开市场,改变过于集中的经济体制,促进企业的创新和竞争,提高整体经济效率。
三、对农业的过度干预和集体化问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对农业的过度干预和集体化问题也是其经验教训之一。
在苏联社会主义时期,国家对农民的活动进行过度干预,实行强制的农业集体化,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低效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这一问题提醒着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农业政策的制定中要注重农民的参与和市场的作用,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鼓励农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并且制定有利于农民生产的政策措施。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一、苏联的改革和解体: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
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来矛盾日益突出。
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未取得成果。
尔巴乔夫又把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结果:苏联政治体制剧变,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的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一些苏联领导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了政变。
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
影响:使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叶利钦控制全局。
它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成为苏联加速解体的催化剂。
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解体时间:1991年底。
(1922——1991年)苏联解体的原因: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社会危机;戈尔巴乔夫所实行的错误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等。
二、东欧剧变:1、东欧剧变: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
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了政权,社会主义制度也发生了改变。
2、东欧剧变的原因:①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导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②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③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
3、东欧剧变给我们的启示:①要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和政策;②要成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要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维护党的领导地位;④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材料一:(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
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材料二: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享年74岁。
他的逝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材料三:为了在东部地区开垦荒地,“更充分地利用西伯利亚的农业潜力”,仅1954年上半年的时间里就有40000人去了西伯利亚的垦荒区。
国家在1955—1956年间调往东部地区的拖拉机(以15匹马力计算)达20多万台。
此数约为全国提供给农业的机器总数的三分之一。
在哈萨克斯坦、乌拉尔、阿尔泰和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区、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萨拉托夫和斯大林格勒州,以及北高加索的部分地区,总计开垦出约3600万公顷的荒地。
开垦荒地的最初成效是明显的,并且在1954年就表现了出来。
1954年的春播面积一下子就增加了945万多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增加了近640万公顷(其中,小麦播种面积增加了358万多公顷)。
——赫鲁晓夫:《在苏联建设共产主义和发展农业》第1卷第337页、第306页材料四: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
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材料五: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把 重点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除障碍。
②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内容
1、改变指导思想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 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倡导“公开性”和“民主化”,纵容自由化思 想——造成思想混乱,反动势力崛起 2、实行多党制——动摇了苏共的领导地位
1942年7月-1943 年 2月
1945年2月 1945年4月30日
雅尔塔会议 苏军攻克柏林
1991年12月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加速 了二战的爆发; 苏联参战,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具 有深远影响(成为二战的转折点); 雅尔塔会议对加速战争进程以及战后问题的 处理做了重要安排; 攻克柏林,促使德国无条件投降; 对日宣战,加速日本投降。
1939年8月23日
1939年9月1日 1941年6月22日 1942年1月1日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 1945年8月8日 条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 1988年6月-7月 发 苏德战争爆发 《联合国家宣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署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89年-1990年
苏联对日宣战
苏共19次代表会议, 首次提出“人道的, 民主的社会主义”, “公开性,民主化 和社会主义意见的 多元化” 苏联15个加盟共和 国中14个发生民族 骚乱和流血冲突 苏联正式解体
实质: 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2010年福建文综)《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 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 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 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 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浅析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端及其失败的历史教训

浅析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端及其失败的历史教训2008-03-26 10:35:35| 分类:学术文章|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2006年是苏联帝国瓦解15周年,也是苏共20大50周年祭。
1990年初发生的苏东巨变对社会主义世界是一个极大的震动和冲击,它使人们不得不深刻反思现实社会主义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曾被认为是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曾被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或者效仿。
不可否认,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前苏联的建设之初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其弊端突出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理论上缺乏创新,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苏共建党伊始,列宁便强调必须重视理论创新。
他认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导的党,才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
但苏共后来未能继承列宁这一思想,反而将列宁主义教条化。
其所制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到列宁、斯大林著作中寻找理论依据,对列宁著作教务式的解读和引用逐渐成为一种习惯的思维模式,缺乏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和应变能力,无法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进而丧失了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识别和批判能力。
二、经济上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动摇执政基础列宁时期曾不断调整经济决策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实现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斯大林上台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片面强调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衡,人民生活无法得到改善,社会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赫鲁晓夫上台后急躁冒进,违背自然条件盲目开荒,人民怨声载道。
勃列日涅夫时期继续延续斯大林的经济模式,到其执政末期苏联经济已呈衰退之势。
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也曾试图改革经济增长模式,但也未能摆脱僵化的体制。
三、政治上实行专政集权,官僚腐败,执政体制问题突出苏联社会的特权阶层产生于斯大林时期,最终形成于勃列日涅夫时期。
战争年代为了稳定干部队伍采取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在战后继续得到巩固。
赫鲁晓夫曾通过加速干部队伍流动性的方式以消灭特权,结果却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