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000字]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优秀5篇】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五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界中物质的存在状态及其特征。
2. 能够区分物质的存在状态,掌握混合、溶解、沉淀等基础知识。
3. 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存在状态及其特征。
2. 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
教学难点:1. 区分物质的存在状态。
2. 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物质存在状态及其特征。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感知物质的存在状态,并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
3. 探究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物质的存在状态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第一课:物质的存在状态1. 导入:观察一杯水,用手触摸,感知水的状态,引发学生思考“物质有哪些存在状态?”2. 学习物质的存在状态及其特征:(1)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通常不易流动,分子运动缓慢。
(2)液体:没有固定形状,有一定的体积,可以流动,分子运动较快。
(3)气体: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能够自由流动,分子运动非常快。
3. 练习区分物质的存在状态,完成练习册P64页有关题目。
第二课:混合物和纯物质1. 导入: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物质的存在状态,提出混合物和纯物质的概念。
2. 学习混合物和纯物质:(1)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不具备固定的成分和比例,分离困难。
(2)纯物质:由同种物质按一定比例组成,具备固定的成分和比例,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分离出来。
3. 实验操作:混合红色砂糖和白色盐,观察混合物的变化,了解纯物质的概念。
4. 练习区分混合物和纯物质,完成练习册P68页有关题目。
第三课:溶解和沉淀1. 导入:回忆上节课所学的混合物和纯物质,提出溶解和沉淀的概念。
2. 学习溶解和沉淀:(1)溶解:将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能够形成透明的溶液。
(2)沉淀:将一种物质加入另一种物质中,能够形成杂质,使溶液变浑浊,称为沉淀。
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五年级学生掌握下册科学全册的内容,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指导。
教学章节及内容概述1. 第一章: 感知光的性质和光在生活中的作用。
2. 第二章: 了解光的传播、颜色和反射。
3. 第三章: 了解声音的传播和测量。
4. 第四章: 认识电池、电线和灯泡。
5. 第五章: 了解电的导电性和开关的使用。
6. 第六章: 了解平衡和不平衡力。
7. 第七章: 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和运动的规律。
8. 第八章: 了解水、空气和土壤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方法和策略- 利用观察、实验和讨论来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 运用生活实例和练题,帮助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或分享一个有趣的故事。
2. 提供基础知识:通过展示图表、实验或讲解等方式,介绍新的科学知识点。
3. 学生参与:让学生参与实验、观察或讨论,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4. 巩固和拓展:提供额外的练或小组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总结和评价: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进行简单的知识检测或评价。
教学评价和反馈- 利用小测验、课堂讨论或作业来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纠正错误和进一步加强研究。
-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参与,促进他们的思考和自主研究能力的提高。
教学资源和参考书目- 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材。
- 相关实验装置、示意图和教具。
- 其他参考书籍和在线资源,提供进一步的研究材料和辅助教学。
其他注意事项- 确保教学环境安全和卫生。
-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动力。
以上是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的概要和教学指导,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安排和实施。
祝教学顺利!。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优质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优质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一节生物的遗传现象、第二节生物的变异现象、第三节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
2.第二章《地球的运动与变化》:第一节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第二节昼夜更替与季节变化、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对生活的影响。
3.第四章《能量的转换与守恒》:第一节能量的来源与转换、第二节能量守恒定律、第三节能量转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及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能量转换等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地球运动与能量转换的原理。
2.教学重点: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能量的守恒定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PPT、实物模型、地球仪、能量转换实验器材。
2.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单、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生活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引发学生思考。
2.新授:(1)讲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遗传和变异的特点。
(2)介绍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和季节变化的原因。
(3)阐述能量转换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能量守恒定律。
3.实践:(1)组织学生进行遗传和变异的观察活动,填写观察记录表。
(2)开展地球运动和能量转换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现象。
4.巩固:通过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板书:遗传、变异、地球运动、能量转换等关键词,配以简洁的图示。
2.板书设计要求条理清晰,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举例说明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
(2)简述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
(3)解释能量守恒定律及其在生活中的体现。
2.答案:(1)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杂交水稻、遗传病检测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教学内容包括:1. 第四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4.1《遗传与变异现象》4.2《基因与遗传》4.3《变异的类型》2. 第五章:环境与生态5.1《环境与生物的关系》5.2《生态系统的组成》5.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5.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遗传与变异的基本概念,理解基因与遗传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基因与遗传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2. 教学重点:遗传与变异现象生态系统的组成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遗传与变异现象挂图生态系统模型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图片2. 学具:学生活动手册彩色笔、剪刀、胶水等五、教学过程1. 引入:利用遗传与变异现象挂图,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为什么我们会长得像父母?什么是变异?2. 新课导入:讲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基因与遗传的关系。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变异的类型。
3. 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记录遗传与变异现象。
小组讨论: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4. 例题讲解:分析遗传与变异的例子,解释基因与遗传的关系。
通过生态系统的组成,讲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活动手册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化学生对遗传与变异、生物对环境适应与影响的理解。
强调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做起。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遗传与变异现象基因与遗传变异的类型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2. 图表:遗传与变异现象示意图生态系统模型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身边的实例,分析遗传与变异现象。
五年级科学下册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选6篇)

五年级科学下册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选6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选6篇)由作者为您收集整理,希望可以在五年级科学下册方面对您有所帮助。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分类;知道两种滑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演示器材:两种滑轮装置、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或课件、有关电梯的资料等。
分组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滑轮、铁架台、弹簧秤、绳子、曲别针、重物、实验记录表等。
2、学生准备:每组准备牢固的绳子5米左右和两根结实的木棍。
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观察滑轮。
1、谈话:每天早晨,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你知道国旗是怎么样升到旗杆上去的吗?2、讲述:你有没有注意到旗杆顶上有一个小小的装置?——那就是滑轮(板书:滑轮)。
3、提问:滑轮是一种怎么样的装置呢?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滑轮,让学生观察,寻找结构上的特点。
4、交流讨论:滑轮形状——像轮子,轮子上有槽。
轮子可以在轴心上转动。
轮子外有框,框上有小钩子。
5、小结:滑轮是用来提升物体的一种简单装置。
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绕了根绳子的边上有槽的轮子。
它可以围绕中心的轴转动。
6、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教师利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生活中使用滑轮的图片或生活场景。
7、使用滑轮有什么好处?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了解滑轮的分类及作用。
1、出示两种滑轮装置,教师操作演示提升重物。
提问:在用滑轮提升重物时,两个滑轮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是什么滑轮呢?2、阅读教材第6页上半部分的内容,了解两类滑轮的名称和结构:定滑轮和动滑轮。
(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的内容包括:走进大自然、空气和水的奇妙、生物的适应和生存、太阳和地球、探索声音、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地球的面貌、地球的变迁、地表的变化、天气和气候、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学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1. 生物的适应和生存;2. 太阳和地球的关系;3.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4. 地球的变迁和地表的变化;5. 天气和气候的特点;6. 环境保护的方法。
重点:1. 空气和水的奇妙;2. 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 地球的面貌;4. 地表的变化原因;5. 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因素;6. 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1. 教学PPT;2. 实验器材;3. 挂图和模型;4. 视频和图片。
学具:1. 笔记本和笔;2. 实验器材;3. 调查表和观测记录本;4. 相关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实验现象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15分钟)1. 空气和水的奇妙: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和水的性质和变化。
2. 生物的适应和生存: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存策略。
3. 太阳和地球: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太阳和地球的关系。
4. 探索声音: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5.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三、知识讲解(10分钟)1. 地球的面貌:讲解地球的结构和特点。
2. 地表的变化:讲解地表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 天气和气候:讲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特点。
四、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1)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共包含六章内容。
具体章节及详细内容如下:1. 多种多样的生物了解生物的多样性,研究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2. 生物与环境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3. 人的身体学习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
4. 物质与材料的性质探索物质的性质,了解材料的分类和用途。
5. 能量与能源学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认识不同类型的能源。
6. 地球的运动与位置探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分类和特征,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2. 培养学生关心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
4.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性质,了解材料的分类和用途。
5. 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观念。
6.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和位置,拓宽宇宙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人体的结构、物质的性质、能量的转化、地球的运动等。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保护、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源的利用与节约、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标本、人体模型、物质样品、能源图片、地球仪等。
2. 学具:显微镜、放大镜、测量工具、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教材内容,进行例题解析。
3. 设计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5. 开展实验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
2. 突出教学重点,展现知识结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的性质与应用能源的转化与节约地球运动与位置的关系答案:见课后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学生反思: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习效率。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拓宽知识视野。
人民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人民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
册)
本文档主要为人民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提供全册教学指导及教学建议。
包括以下内容:
1. 教学目标
- 明确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目标
- 涵盖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物质的组成与性质、能量、光、声、电等科学知识
2. 教学内容
- 详细介绍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 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点、实验、实例、小结等
3. 教学方法与策略
- 提供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 鼓励学生实践、探究和思辨,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4. 评价与反馈
- 对每个单元的研究目标和效果进行评价
- 提供评价和反馈的具体方法和标准,以促进学生的研究动力和提升
5. 教学资源
- 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包括教材、练册等
6. 教学计划
- 设计详细的教学计划,安排每个单元的教学进度和活动安排
通过本文档,教师和学生能够清晰了解人民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的全册内容,从而有效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研究成绩。
请注意,本文档是基于人民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编写的,内容及指导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和优化。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优质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遗传与变异2. 动物运动与行为3. 植物生长与繁殖4. 地球上水5. 磁现象与电现象6. 能量转化与守恒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遗传与变异现象,解遗传物质作用。
2. 掌握动物运动与行为特点,解动物适应环境方式。
3. 解植物生长与繁殖过程,认识植物结构与功能。
4. 解地球上水资源分布,培养学生节约用水意识。
5. 掌握磁现象与电现象基本原理,解其在生活中应用。
6. 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培养学生节能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遗传与变异、能量转化与守恒。
2. 教学重点:动物运动与行为、植物生长与繁殖、地球上水、磁现象与电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手册、实验报告、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铺垫。
举例:讲解生物遗传与变异时,展示多胞胎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他们长得如此相似。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各章节内容,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例如:在讲解动物运动与行为时,介绍猎豹速度与捕猎技巧,分析其适应草原环境原因。
3.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知识点,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如:在讲解地球上水时,设计关于水循环例题,让学生解水资源分布与循环过程。
4. 随堂练习:设置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在讲解植物生长与繁殖时,让学生完成关于植物结构练习题。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如:在讲解磁现象与电现象时,组织学生进行电磁感应实验。
六、板书设计2. 设计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各章节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生物遗传与变异:描述一个生活中遗传或变异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2)动物运动与行为:分析一个动物运动特点与其生存环境关系。
(3)植物生长与繁殖:绘制一个植物生殖器官结构图。
(4)地球上水:设计一个节水方案,并说明其原理。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单元分析本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机械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
它指导学生探究力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化,从而认识简单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和用途,初步知道一些复杂机械的构造原理,将学生的探究和认识引向机械装置以及较为复杂的机器构造原理,是学生了解人类发明创造劳动工具历史的重要教学内容。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一、科学探究: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3、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4、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二、科学知识: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证据2、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本单元选取工具中涉及力变化的部分,介绍一些我们生活和劳动工具的原理。
机械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的总称,我们生活中所见的刀子、斧子、钳子、剪子、扳子、滑轮、螺丝钉、自行车、缝纫机、汽车、拖拉机、机床、起重机……小到一根缝衣针,大到像航天飞机那样的庞然大物,都是机械。
无论这些机械的大小与复杂程度如何,它们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机械,也就是简单机械构成的,这就是本单元从最基本的简单机械引导学生探究的出发点。
在本单元列举的简单机械中,杠杆是学生在无意识间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简单机械之一,滑轮和轮轴可以被看做杠杆的变体,斜面则属于与杠杆不相同的一类学生常见的简单机械;转动装置则将较复杂机械的工作部分相连,发挥力的传导作用,使得必要的简单机械能够完成力的衔接,形成机器,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5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5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1有趣的蜗牛活动目标:1、能大胆观察蜗牛,学习用多种方法来观察。
2、敢于探索,发展观察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1、每组观察工具若干:小棒、玻璃片、瓶子、木片等2、记录纸笔若干活动过程:1、谈话:春天的小动物――让孩子们讲讲自己对春天的动物的认识2、户外:找蜗牛3、观察蜗牛A:引导孩子们观察蜗牛。
――让孩子们用眼睛看,用各种工具来观察,并把自己的发现及时的记录。
B:分享个自的经验4、介绍“我知道的关于蜗牛的知识”5、讲讲“我对蜗牛一些的问题”6、小结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2帮小金鱼换水【活动目标】1、透过动手操作、探索等方式来了解虹吸原理,尝试利用虹吸原理帮鱼缸换水。
2、尝试根据猜测和实践填写记录表,学习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3、乐意参与实验,对虹吸原理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吸管,酸奶勺子,一次性盒子,金鱼缸,针筒一次性杯子,一次性杯子。
【活动过程】一、视频导入(教师拿好吸管两头,放进鱼缸里,开始往下流水)师:小朋友,我们人类生存都离不开呼吸,那小金鱼是怎样在水里是怎样呼吸的呢?师:小金鱼在水里是靠腮呼吸的。
二、视频停止(小金鱼生活在很脏的水里)师:看这画面上的小金鱼怎样了?(水很脏,需要换水)师:那你有什么办法帮小金鱼换水,能够让小金鱼不从鱼缸里出来?幼儿讲述。
教师小结: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那我们来看看视频里的老师是怎样帮小金鱼换水的?幼儿观看视频,教师捏住吸管两头,一头先放进鱼缸里,另一头再放进一次性的盒子里,水开始流动。
三、探索让吸管满水的方法。
师: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他是怎样换水的?师:谁愿意来试一试?师:为什么视频中的老师和你用同样的材料,她能够让鱼缸的水流下来,你不能够呢?小结:让我们一齐来看看老师的吸管中有什么秘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4)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课程概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主要涵盖了生物、物理和地理等三个科学学科的内容。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将对生物结构与功能、物体运动、天地万物等方面的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程,提供课堂教学思路和教学活动设计,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对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理解并掌握生物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物理原理解析物体的运动。
3.了解并探究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4.学会并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总结。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本教案按照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内容,将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六个单元,并给出了每个单元的教学安排。
单元一:动物的结构和功能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一课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动物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第二课动物的生存环境探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的变化第三课动物的运动和觅食行为了解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觅食行为,理解其适应环境的原理单元二:生物的生长发育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四课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理解生长与发育的概念,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第五课植物的光合作用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探究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第六课植物的繁殖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总结能力单元三:力和运动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七课力和运动了解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和效果第八课物体的运动探究物体的运动状态,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变化第九课利用力使物体运动运用力推动物体的运动,观察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索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性单元四:能量与物质的转化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十课能量与物质的转化理解能量的概念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和方式第十一课电能与灯的工作原理了解电能的特点和电能转化的方式,理解灯的工作原理第十二课合理使用电能和水资源了解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和节约用水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单元五:地球与宇宙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十三课地球和月球了解地球和月球的特点和关系第十四课太阳对地球的照射了解太阳对地球的照射方式和效果,探究地球的季节变化第十五课星星和星座了解星星和星座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提高对宇宙的兴趣和认识单元六:人类与地球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十六课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与保护了解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保护的影响第十七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和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第十八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四、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本教案提供了各个单元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生存环境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行为特点3.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繁殖方式4. 地球上的资源与能量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 使学生掌握动物的运动方式、行为特点及植物的生长、繁殖过程。
3.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资源与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植物的生长过程。
2.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动物的运动方式与行为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挂图、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图片,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通过观察身边的动植物,讨论它们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 例题讲解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动物的运动方式与适应环境植物的生长过程及繁殖方式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3. 随堂练习判断题: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选择题:动物运动方式的分类填空题:植物的生长过程讨论题: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4. 课堂小结概括生态系统、动植物特点、能量流动等知识点六、板书设计1.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2. 动物的运动方式与行为特点3. 植物的生长过程与繁殖方式4.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并说明其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描述一种动物的运动方式,并分析它如何适应环境。
论述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
2. 答案:食物链:草→兔→鹰。
生产者:草;消费者:兔、鹰;分解者:细菌、真菌。
动物的运动方式:爬行、游泳、飞行等。
适应环境:如鱼类的游泳适应水中生活,鸟类的飞行适应空中生活。
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株发育、开花结果。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溶解与扩散物质的热胀冷缩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太阳系及其成员4.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量来源与转化能量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物的分类、特征及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如溶解、扩散、热胀冷缩等;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认识太阳系及其成员;掌握能量来源、转化及守恒定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探索精神;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并能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模型、显微镜、放大镜等;实验器材、化学试剂等;地球仪、天文望远镜等;能量转化演示仪器。
2. 学具:笔记本、笔、尺子等;生物、地理、物理等相关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实践情景引入,如观察校园内的生物、讨论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等;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情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例题讲解,巩固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 实践活动:开展生物观察、物质实验、天文观测等实践活动;学生分享实践成果,提高实践能力。
回顾所学知识,梳理重点、难点;强调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六、板书设计1. 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2. 知识框架:生物的多样性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地球与宇宙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分类填空题;物质变化判断题;地球运动选择题;能量转化计算题。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层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2.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措施3.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分类与利用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与问题4.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源的种类与特点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培养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3. 认识自然资源的分类、利用及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增强资源节约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层次、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措施、能源的种类与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提出保护措施。
4. 例题讲解: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例,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6. 知识拓展:介绍自然资源的分类、利用,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与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概念、层次、价值、保护2. 生态系统:组成、功能、人类活动的影响3. 自然资源:分类、利用、我国资源特点4. 环境保护:意义、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及其价值。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1.1 生物的多样性1.2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2. 人与自然2.1 人类的朋友——动物2.2 植物的奉献3. 地球家园3.1 地球的构造3.2 爱护地球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多样性,认识到生命世界的丰富性。
2. 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 培养学生关爱动植物、保护自然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 教学重点:认识生命世界的多样性;了解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动植物标本、地球仪、教学PPT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动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命世界的多样性,激发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1)多彩的生命世界1.1 生物的多样性: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展示不同种类的生物。
1.2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讲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
(2)人与自然2.1 人类的朋友——动物:介绍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讨论如何保护动物。
2.2 植物的奉献:讲解植物对人类的贡献,引导学生关注植物保护。
(3)地球家园3.1 地球的构造:讲解地球的结构,让学生通过地球仪了解地球。
3.2 爱护地球:讨论如何保护地球,提高环保意识。
3. 随堂练习根据所学内容,设计相关习题,巩固知识。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多彩的生命世界1.1 生物的多样性1.2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2. 人与自然2.1 人类的朋友——动物2.2 植物的奉献3. 地球家园3.1 地球的构造3.2 爱护地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身边的生物,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2)简述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谈谈你对保护地球的认识。
2. 答案:(1)例如:蝴蝶、蜻蜓、小狗、小猫等,特点:色彩鲜艳、形态各异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种多样的生物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生态系统及其组成2.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繁殖方式3.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行为特点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构成与结构宇宙的认识及探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分类、特征以及生态系统的组成。
2. 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以及动物的运动方式、行为特点。
3. 培养学生对地球与宇宙的认知,激发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运动方式、地球与宇宙的结构。
2.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植物的繁殖方式、动物的行为特点、宇宙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尺子、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丰富的生物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思考,进而引入新课。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的分类、特征,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生长实验,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4. 例题讲解:讲解植物繁殖方式、动物运动方式及行为特点的相关例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分类、特征及生态系统的组成。
2. 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
3. 动物的运动方式、行为特点。
4. 地球与宇宙的结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2)举例说明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
(3)列举动物的运动方式并分析其行为特点。
(4)简述地球与宇宙的结构。
2. 答案:(1)生物的分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特征: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繁殖等。
(2)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株、开花结果;繁殖方式:有性繁殖、无性繁殖。
(3)动物的运动方式:爬行、行走、跳跃、游泳、飞行等;行为特点:觅食、攻击、防御、繁殖、迁徙等。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物质性质与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围绕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展开。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
学生需要通过实验等途径,感知物质的变化,并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有了物质变化的概念,但是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计丰富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三、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学生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 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能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二者的区别。
2. 教学难点:如何设计实验让学生感知和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物质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设计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3. 讲解: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让学生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 练习:设计课后练习,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以及二者的区别。
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主要包括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并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八、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主要包括对教学过程的回顾,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
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砖块沉木块浮塑料块浮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材料收集: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
教学后记: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材处理】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
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学过程】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第()小组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小球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我们的发现:预测结果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立方体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我们的发现:预测结果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第()小组小瓶子状态沙子数量大部分浮小部分浮沉到底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
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
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板书设计: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教学后记: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