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2课《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2课《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完整版ppt
11
5、既然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向往、迷恋、眷恋故 都的秋,那么他选取了哪些画面来写故都的秋? 试用简短的语句为每个画面各拟一个小标题。
( 学生阅读圈点,教师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关键句。 )
完整版ppt
12


秋秋
果闲 蝉槐院
奇话 啼树静 景
景秋 唱落观



完整版ppt
完整版ppt
16
槐树落蕊
“微细”静 “柔软”静 “细腻”清 “清闲”清 “落寞”悲凉
完整版ppt
17

“衰弱”

“残声”

“啼唱”“嘶叫


(清、静、悲凉

完整版ppt
18
闲话秋雨:
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列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清、静、悲凉)
完整版ppt
19
秋果奇景
岂有文章传海内,
欲将沉醉换悲凉。
— 郁达夫
完整版ppt
7
1、解题:“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 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 久,文化深厚,“故”突出北平历史悠久。“故”有“从前的 ”、“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 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 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 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 此从标题看,这是--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 参加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 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 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 笔优美的游记。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一、导入上周我们学习了两篇古代散文《兰亭集序》和《赤壁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散文,只是在时空上我们来一个穿越,从大宋朝的赤壁之下来到1934年的北平。

1934年8月的一天,在北平的一间租来的小破屋子里,一个叫郁达夫的作家写下了这篇不朽名篇——故都的秋。

(板书:故都的秋)二、师生谈话,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要点:交待字词处理计划作者五方面课文朗读情况经过两个早晨的预习,想跟你们了解一下预习情况。

预习三件事,你做了几件?《名师一号》“基础预练”上的字词做了吗?习题讲解课上交流。

作家郁达夫生平简介看过了?从名地时评著五方面说说看。

原名:郁文。

地:浙江富阳人(南方人)。

时:现代。

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著作:短篇《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课文甭问,是读过了的。

读了几遍?调查。

三、整体感知要点:分析文题感情基调明确体裁文章结构1、你觉得你能读懂课文了吗?至少句子不用翻译了。

文章写什么的?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生成下一步。

如果学生能答出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和热爱,就顺势而问: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首尾段并齐读之。

)2、从题目上能看出文章内容吗?文题分析:重心是“秋”,它明确了写作的内容,“故都”确定的描写的地点。

故都就是北平,郁达夫却没把题目拟作《北平的秋》,你觉得要是拟成《北平的秋》,就本文内容来看,可不可以?(举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那么“故都”相比北平而言,有什么不同吗?更有了一层深切眷念之意。

小结:读书不应忽略文题,所谓“眉目传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问:从题目以及你读文章的感觉来看,你认为这篇文章是赞秋的还是悲秋的?从文章中也能看出来吗?齐读首尾两节。

一读小结:这么一说,本文体裁也明确了:抒情散文。

(板书)4、问:是写景抒情的?还是纯抒情的?(写景抒情的)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主体内容是写景)学生读写景文段,4-11节二读小结:首尾抒情,中间写景,总分总嘛,结构也明了了。

高中语文 第2课《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

高中语文 第2课《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

5、既然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向往、迷恋、眷恋故都的秋,那 么他选取了哪些画面来写故都的秋?试用简短的语句为每个 画面各拟一个小标题。 ( 学生阅读圈点,教师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关键句 。 )
秋 果 闲 话 秋 雨
秋 蝉 槐 树 落 蕊
秋 院 静 观 秋 景 图




据以上分析可大致得出文章结构
故都的秋
10
2、听读课文,揣摩散文的总体结构,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 都的秋情感的句子。
3、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之特点呢?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 凉。
关键词:清、静、悲凉
4、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 对“清、静、悲凉”的北平之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 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 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 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 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 的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暮景使人感伤。《故 都的秋》中,郁达夫将故都的秋色和个人心中的悲凉 巧妙融合,温婉地表达了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及落寞情 怀。在选景时,作者以情驭景,情寓景中,做到客观 色彩与主观色彩的完美融合,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 神聚的特点。
郁达夫的创作风 格独特,成就 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 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 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 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 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 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 子作为描写对象, 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 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 具有强烈的主观抒 情色彩。 岂有文章传海内, 欲将沉醉换悲凉。 — 郁达夫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的零头 。
愿付出生命
向往、热爱、
迷恋、眷恋

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热爱和向往
情感呼应
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挽留与眷恋
作者写的是“故都的秋”, 为何还要描写“南国的秋” 呢?
故都的秋
南国之秋


悲→

对比
1
作用: 结构严谨
内容完整
主题鲜明
温 润 慢
2,13
三、初读秋景:
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 作者描绘了几幅秋景? 分别给每幅秋景图命名
故都的秋
秋秋秋 秋 秋 晨槐蝉 雨 日 小落残 话 胜 院蕊鸣 凉 果
四、悲凉情景深探究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
“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 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悲凉” 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文 眼句),而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 秋呢?
对秋有如此萧索的感触,作者
回 是有辩解的,请找出倒数第三段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二、整体感知:
1、郁达夫先生对北平 的秋天是什么情感?
2、“故都的秋”具有 什么特点?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 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 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不辞千里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
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 肠人在天涯。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故都” 指哪儿




? 故都的秋=北平的秋

称为“故都”,更带有一种文化底 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 之情。

14.1《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 (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 (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着……日光”、“静对着……牵牛花”
“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 “脚踏上去……极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心的宁静
悲凉


悲凉
“衰弱的残声”
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
静、 悲凉
“淡绿微黄” 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秋色
碧绿、淡淡、 蓝白、枯黄
秋声 飞声
秋形
破屋、破壁腰、 秋草
冷色调:清 以动衬静:静 景物萧瑟:悲凉
细数、静对,我以为……为佳——融入个人感受
合作探究 5.槐树落蕊图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 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 的触觉。 ……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 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 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第二部分描绘了哪些景 物,组成了什么图景,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合作探究
1.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到了哪些景物?
芦花
柳影
虫唱
月夜
钟声
碧天 牵牛花
槐树
秋蝉 秋雨
秋果
合作探究 2.第二部分哪几段描绘了景色?共有几幅图景? 请分别起个名字吧!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7-10段 第11段
合作探究 9.佳日秋果图中写了哪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
枣子树:屋期。 清冷
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 要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 界。
悲凉:鼎盛之后就是萧索
合作探究 10.总结五幅图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返回“淡”。 慢”“润”“淡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示 原因
用作对比, 以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 用作对比 , 以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 , 并表现自己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并表现自己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返回 回目录页
本 课 作 业
基础知识”部分。 1.完成《习题册》的“基础知识”部分。 完成《习题册》 预习第二部分。 2.预习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两段 第一部分 开头两段 第二部分---中间部分 第二部分 中间部分 第三部分---结尾两段 第三部分 结尾两段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课 文 结 构
记叙 、 案 、 一、总起 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 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足 清晨院中所见之景 秋槐之落蕊及其他 秋 秋 能 起一 的 不 景 流 露 忧 独 之 思 抒 发 赞 、 眷 恋 之 情 , 美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题 解
“故都 ” 两字指 故都” 故都 明描写的地点,含 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也暗含着一种文化 底蕴;“秋”字确 定描写的内容,与 “故都”结合在一 起,暗含着自然景 观与人文景观相融 合的一种境界。题 目明确而又深沉。 目明确而又深沉。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分 段 朗 读
的感
南国之秋的 对
不及北国 秋的


一 栩
段 落 研 读
研读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研读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一 、 文章开头部分讲作者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 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 故都的秋” 由 , 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 。 “ 故都的秋 ” 的 特 是什么? 这句话在全文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作用是什 点 是什么 ? 这句话在全文内容和结构上的 作用 是什 么? 作者笔下的南国之秋有何特色 特色? 二 、 作者笔下的南国之秋有何 特色 ? 作者在写 北国之秋时为什么要写南国之秋? 北国之秋时为什么要写南国之秋? 为什么要写南国之秋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使用课件)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使用课件)

1921年出版他的第一部 短篇小说集《沉沦》, 之后又发表《春风沉醉 的晚上》、 《薄奠》、 《迟桂花》,中篇小说 《迷羊》、《她是一个 弱女子》和《出奔》等。
背景介绍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国民 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 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 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 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 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1934年7月,郁达夫“不 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 写下的优美散文《故都的秋》。
• “郁达夫是中华大地母亲孕育出 来的骄子,是本世纪最有才华最 有民族气节的诗人,爱国是他一 生中最突出的倾向……” • ----刘海粟《漫论郁达夫》
阅读,理清全文的思路
• 思秋——绘秋——议秋——赞秋
首尾段的作用?
“绘秋”部分描绘了几幅图画?

秋 秋 雨

秋 景

奇 景


秋 院
槐 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 · 长沙》
岂有文章传海内, 欲将沉醉换悲凉。 — 郁达夫
故都的秋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 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 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 屈辱和歧视;在个人的性格 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 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 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 似文学。” 1945年被日本宪 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 为革命烈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探究主旨
本文是赞秋还是悲秋?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三、初读感知,把握行文思路。
1、文中写了“故都的秋”的哪些特点?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眼
2、哪些段落集中写秋景?311
3、写了哪几幅画面?
小结:写景的角度:
选材上:选取典型的景物去体现秋的特点。
角度上:从声、形、色、境等方面入手;
从视、听、味、触等感官入手。
效果上:分别从色、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清”、“静”、“悲凉”.
秋槐落蕊图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寂静无人,独自徘徊,只有与自然交融;给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寂寞、凄凉感觉。
3、找出作者的活动
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悠闲、惬意、对故都秋的一种热爱,也给人清、静的感受,还有些许凄冷、孤独、悲凉
4、文中“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写出了凄清、孤独、悲凉、
秋蝉残鸣图几声秋虫的哀鸣,以动衬静,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牵动作者心魂,加“浓”了秋味。
三、议
秋雨话凉图
1、秋雨有什么特点?2、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的作用?
四、展
1、忽来忽去
2、“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形象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表露了作者在谈到百姓生活时愉快心情。
五、练
《优化方案》配套练习
秋晨小院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

第14.1课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高一语文上学期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14.1课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高一语文上学期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显示出生命的衰败,给人以悲凉之感。
02 秋槐落蕊图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 极徽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 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膩,又 觉得清闲,潜意识下还觉得有点落寞。
让我们走进秋天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王勃《滕王
阁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风秋急。天高猿啸哀 ——王维《山居秋暝》
黄色的花淡雅、 白色的花高洁、 紫红色的花热烈 而深沉,泼泼洒 洒,秋风中正开 得烂漫。
——史铁生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 ,是初秋,那时暄气初 消,月正圆,蟹正肥, 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 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 得赏乐的。
这幅画面是如何体现“清 、静、悲凉” 的特点的?
静:“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其气 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 柔软的触觉”。
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 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 落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秋日胜果图
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
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
悠闲 惬意
7、尖细且长的秋草 悲凉
理解句子: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 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思考:作者为什么喜欢蓝朵?而且牵牛花底下还要有 “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
牵牛花,显出作者主观的喜好: 蓝色(宁静而淡远)白色(纯净而雅洁) 紫黑色(虽然清冷,却又沉重了点) 淡红色(尽管淡,但毕竟又鲜艳了些)总是好的;可是啊,

《故都的秋》优质教学课件1(第1课时)

《故都的秋》优质教学课件1(第1课时)

任务一: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介绍作者、作品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任务二:解题
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 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为 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
故,有历史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 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作者在标题中不用北平, 而用“故都”,就包含一种深切的眷念以及悲凉之意。
文中3~11段描写了故都的秋。作者通过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 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意象来表 现秋色。
破屋,日光,牵牛花都是庭院的景色,所以第3段可将其归纳为秋 院景色。
第11段
• 秋果(秋日异果)
第6-10段
秋雨(秋雨话凉)
第5段
• 秋蝉(秋蝉残 声);
第4段
• 秋槐(秋槐落 蕊);
一般给人一种“清”的感觉。(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绿、 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
(2)从听觉方面,通过声音来体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
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给人种辽远之感。作者在此用 反衬的手法,以闹取静,突显出了北国之秋早晨的宁静的特点。 (“静”)
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并没有直接表露心 迹,没有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是将自己的感情蕴含在笔下 的客观景物之中,这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情景交融”,运用 这种写作手法可以达到“不著一字而尽显风流”的效果。
任务六:布置作业
剩下的四种景物——秋槐、秋蝉、秋雨和秋果,同学们课后 互相讨论。下节课派代表发言,分析这四种景物分别是怎样体现 北国之秋的特点的。

故都的秋 第一课时

故都的秋 第一课时

2 故都的秋从容说课本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作些作者情况和背景介绍,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时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

要注意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并要带着美好的感情朗读。

朗读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就像朗读者自己在抒发感情一样。

一些优美的语句、精警的段落,最好能熟读成诵。

朗读尽量读出作品的“原味”来,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想:了解作者和背景,读懂客观现实,并在此基础上熟悉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散文情和景的关系。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神”及二者关系,进一步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把握散文情和景的关系即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

2.体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主要的写法。

3.学习课文中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

2.探究与活动,挖掘作品深层次的内涵。

3.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阅读文学作品时体会与感悟的思想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的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幽思和孤独感。

2.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由故都的秋联系到南国的秋的对比联想。

教学难点如何去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的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幽思和孤独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师: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故都的秋教案第一课时

故都的秋教案第一课时

故都的秋教案第一课时这是故都的秋教案第一课时,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故都的秋教案第一课时第1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故都的秋教案第一课时第2篇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什么地方的秋?
故都 的秋
“故都”指什么地方?
称为“故都”,更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能说出作者生平及文章创作背景。 2.师生合作读课文,找出故都秋天的特点。 3.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11段,学习作者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课堂活动一
秋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沉沉的天(灰色)
(色调 )

枣树(淡绿微黄)
鸽声(飞声)
秋 蝉声 声 风雨声
人声
(反衬)



孤独
凄冷
眷 恋
知人论世
作者: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 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自幼丧父,遍尝艰 辛,后留学日本,饱受屈辱,性格忧郁多愁,多有“临风殒泪, 对月伤情”式的才子风范。与同时代的鲁迅相比,郁达夫更多 的表现出的是诗人气质,浪漫情怀。他本身对秋有偏爱,写下 了很多关于“秋”的作品:《雁荡山的秋月》、《天凉好个 秋》、《立秋之夜》、《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背景: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混战,民不聊生,郁达夫 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 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与落寞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 个人生的感悟。
课堂活动三:迁移练习 我们六中校园里的秋在哪里?请以“校园的秋在...”为格式,写
1-3个句子,要突出秋的特色。
示例: 校园的秋,在办公楼前片片飘落的槐树叶中;在西门两
侧栅栏上变得金黄的爬山虎的叶子上;在师生共赏《故都的 秋》的教室里。
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 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设计一、教学设计内容:《故都的秋》是人民教育第一版社第一版的一般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郁达夫为我们描述了北平秋季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景,文中充满了对秋季的深切感觉,让我们领会到一种落寞、凄清、凄凉、伤感的美。

经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去感悟秋季的深意,去品尝一种来自傲自然的美感。

二、学生剖析:我所任教的是高一年级的美术班,因为学习美术专业的缘由,学生对线条、画面、色彩的感觉能力比较强,对美的感觉能力也达到必定的水平。

这就为本课的学习供给了一个优秀的条件。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已经有一段时间,关于新课程标准所倡议的“合作、自主、研究”的学习方式有所认识,可是在课堂教学设计实践中,踊跃主动学习、深入研究的能力还不够强。

特别是部分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意会能力不够强,这也给教学设计带来必定的难度。

三、设计思想:新课程改革所倡议的新的教学设计理念,要讨教师在讲堂上转变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只起到踊跃指引的作用,让学生真实成为学习的主人翁。

在本文的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的现状,尽量让学生在讲堂上多思虑、多探讨。

依据学生的特色,让他们发挥专业专长,在踊跃的指引中感觉作者在文中描绘的充满诗意的画面,感觉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切感悟和考虑。

让学生在动口着手动脑的过程中,培育审美的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四、教学设计目标 :1、知识与技术让学生经过对文中要点意象和语言的掌握,感觉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美感。

同时经过动口着手动脑,培育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着手能力和思虑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主要经过学生的朗诵、绘画,去感觉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把自己关于北平秋季的感觉变为画面。

同时借助多媒体增补一些有关的材料和信息。

3、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经过对文章中秋季景色描述的品尝,培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现实生活的优秀的生活态度,培育学生对自然美景和生活环境的感悟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 总第52课时 班级: 姓名: 制作人:夏占会 日期:11月4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
《故都的秋》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知识,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2、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知识链接】
一、作者信息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出身于一个
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

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

1921
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
持抗战。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主要作品有《沉
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二、背景简介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
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
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
寞。

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 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
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
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学习过程】
自学指导一:自读课文,独立完成下列试题, 8分钟后检查自学效果。

1.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散文钞.( ) 一椽.( ) 潭柘.( )寺 落蕊.
( ) 橄榄..( )( ) 普陀.( )山 房檩.( ) 廿.
( )四桥 着.( )衣 混沌.( ) 椭.( )圆 2.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1)混混沌沌:
(2)一椽破屋:
(3)落寞:
(4)一叶知秋:
(5)不能自已: 自学指导二:整体感知课文。

10分钟时间速读课文并完成下列问题。

1.题目是文章的线索,其中“故都”明确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明确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不用“北平的秋”代替?
2.在作者的笔下,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各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4.作者不远千里赶去北平的理由是什么?
5.作者共描绘了几幅“故都秋景图”?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画内容。

(四字短语)
【当堂训练】时间:15分钟。

(填空每空2分,选择题每题3分)
(a)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b)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c)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d)从槐树叶底,朝东丙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丁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e)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f)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①在下面所列的词语中,给文中空缺处甲、乙、丙、丁选择恰当的词。

煮、泡、冲、烫;漫、细、忙、点;听得、听见、细听、聆听;洒、射、漏、照
甲处()乙处()丙处()丁处()
②b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
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

③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来描绘清晨在院中见到的景象,读来亲切感人。

这是因为作者把个人的心情与故都的秋色自然地融化在一起,________的眷恋,_________的落寞。

④d句中说:“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那么,e句中的评议是否多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⑤作者在f句中要求在“牵牛花”下还需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是因为( )
A.只有这样,才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秋天的气氛才会显得更加和谐。

B.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韵,理解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C.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牵牛花昂扬的生命力,借以比喻作者不息的追求。

组长意见: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