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子宫内膜和子宫颈病变的病理诊断概要 周先荣
宫颈病变病理诊断标准
宫颈病变病理诊断标准
宫颈病变是指宫颈上皮发生的异常改变,病理诊断标准主要包
括细胞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两种方法。
细胞学检查主要通过宫颈抹片进行细胞学检查,根据细胞形态、大小、核浆比、核分裂象等特征进行评估,诊断宫颈病变的程度,
包括NILM(正常或非特异性病变)、ASC-US(不典型鳞状细胞)、ASC-H(高度不典型鳞状细胞)等。
组织学检查则是通过宫颈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主要根据
组织结构、细胞形态、核分裂象等特征进行评估,诊断宫颈上皮内
病变的程度,包括CIN1(宫颈上皮轻度异形增生)、CIN2(宫颈上
皮中度异形增生)、CIN3(宫颈上皮重度异形增生)等。
总的来说,宫颈病变的病理诊断标准主要依靠细胞学检查和组
织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史综合评估,以确定病变的程度和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子宫功能性出血的子宫内膜病理诊断
间质塌陷
间质细胞堆积
纤维素性血栓
腺细胞底部出现核碎裂
间质中出现核碎裂
嗜伊红合体细胞样改变
含铁血黄素沉着
泡沫细胞
间质纤维化和透明变性
2,雌激素相关性出血
伴有腺体和间质崩解的增生性改变
这一术语用于描述无排卵月经周期导致 的子宫内膜出血的情况。最常见于更年 期女性,也可见于青春期的功血病例, 在正常的生殖年龄中也可有,正常周期 中可以发生偶发性或暂时性的无排卵情 况
黄体功能不足
黄体期异常可以引发异常子宫出血。黄 体功能不足是原因之一,由此引发的形 态学改变有2于临床上的“黄体萎缩 不全”。不规则脱卸的诊断有很大的争 议。有些泛指由于各种原因(包括早孕、 炎症、外源性激素用药等)引起的子宫 出血,但一般意义上应该仅用于由于真 性的黄体功能障碍引发的出血。因此, 子宫内膜的不规则脱卸的诊断是有条件 的
子宫功能性出血的子宫内膜 病理学诊断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病理科 周先荣
子宫功能性出血的子宫内膜病 理学诊断
子宫内膜出血崩解的形态学特征 雌激素相关性出血 孕激素相关性出血
1,子宫内膜出血崩解的形态学特征
间质塌陷 间质细胞堆积 纤维素性血栓 腺细胞底部出现核碎裂 间质中出现核碎裂 嗜伊红合体细胞样改变 含铁血黄素沉着 泡沫细胞 间质纤维化和透明变性
避免
1,单纯性增生过长 Simple hyperplasia
2,子宫内膜增生反应 伴囊性腺体扩张 cystic glandular dilatation
萎缩
萎缩是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的重要原因。 在活检中的比例占到50-80%左右。在 萎缩性子宫内膜中形态学的诊断意义及 注意事项
3,孕激素相关性出血
异常分泌性子宫内膜伴崩解
子宫颈上皮内病变相关病理学问题-2011广州
≤1.0mm
0.4%
0
1.0-3.0mm
1.3% 0.5-1.2%
1A2
3.1-5.0mm
6.8% 2.3-5.0%
浸润深度
≤1.0mm 1.0-3.0mm
3.1-5.0mm
例数
353 416
406
血管淋巴管累及
3%(0-8%) 16%(9-29%)
25%(12-43%)
子宫颈鳞状上皮的微小浸润癌是一个组织学 概念,设定这个诊断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在HSIL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病理科周先荣
7
上海1973-1977
15-44
4.13
45-54
50.31
55-64
83.41
>65
72.49
上海1988-1992
0.56
4.18
12.35
22.04
上海2002-2006
5.26
7.82
3.96
8.81
中国2002 全球2002 发达国家2002 发展国家2002
38
普通的涂片阳性检出率偏低,可能存在较 高的假阴性
2003年1月:检查宫颈脱落细胞学涂片11408例, 巴氏III-V级涂片共25例,同期同时作细胞学检 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发现存在宫颈恶性肿瘤
共35例,假阴性率为28.6%。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病理科 周先荣
39
作者(年份) %
曹泽毅等
宫颈创伤,导致感染、子宫内膜异位症比例的 上升
活检方式 例数
点活检 4334
阴道镜下 1930 活检
锥切
1734
在全子宫切 除标本发现 更重病变
16.7%
最新精品医学研究汇报-宫颈腺上皮病变的细胞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合肥会议
• AGC与严重的潜在的肿瘤性病变关系密切,包括
宫颈、子宫内膜、卵巢和输卵管的腺癌等。 • 最近的研究:9%~38%的AGC妇女存在病变 (CIN2、CIN3、原位腺癌或癌),且3%~17% 有浸润性癌可能。
• 细胞学及阴道镜检测较难发现AIS • 一项研究发现,42例AIS仅有45%因宫颈细胞学检测发 现非典型腺细胞,其余在SIL的活检中偶尔发现 • 另一项研究发现,36AIS女性中,仅有一半是在细胞学 筛查中发现腺细胞异常 • 澳大利亚的一项大型研究发现,307例AIS是通过筛查
• 核浆比例增加,胞浆少,胞界不清。
• 栅栏状排列的细胞核突出细胞团的边缘,呈羽毛状改 变。
• 核大小形状不同,增大,增长,成层排列。
• 染色质增多,细或中粗颗粒状,核仁小或不清核分裂 像可见。
原位腺癌, 2003版
非典型腺体增生, 2003版
53
AIS,宫颈管型
AIS,肠型
54
• 2003年美国平均的报告率约0.4%。
50
• 非典型腺细胞,非特异
– 子宫颈管细胞(非特异) – 子宫内膜细胞(非特异) – 腺细胞(非特异)
• 非典型腺细胞,倾向瘤变
– 子宫颈管细胞,倾向瘤变 – 腺细胞,倾向瘤变
• 子宫颈管腺原位癌 • 腺癌
– – – – 子宫颈管 子宫内膜 子宫外 非特殊类型
腺原位癌(AIS)
• 1987年Ayer回顾了180万例涂片后,提出了AIS的细胞 学特点。 • 细胞排列成片状,条索状、玫瑰花状,核拥挤重叠。
30
31
32
33
34
35
36
您的意见?
NapsinA
38
• 宫颈早期浸润性腺癌,大部分呈原位腺癌
宫颈病理诊断标准
宫颈病理诊断标准
宫颈病理诊断标准主要分为细胞学诊断标准和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
细胞学诊断标准主要依据TBS报告系统进行分级诊断,TCT阳性指的是不
典型鳞状细胞及以上病变,包括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不能排除高
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H)、LSIL、HSIL、SCC、非典型腺细胞(AGC)、非典型子宫颈管腺上细胞(AEC),检测结果为炎症或正常则为阴性。
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包括正常慢性宫颈炎以及宫颈癌前病变,具体分为慢性宫颈炎、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包括CIN Ⅰ级及尖锐湿疣)、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包括CINⅡ/Ⅲ级及宫颈原位癌)和微小浸润癌。
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获取帮助。
宫颈疾病诊治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PPT专业课件
(三) HPV感染与宫颈病理学
(四) HPV感染与宫颈癌进展相关性
(五) HPV感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六) HPV感染的处理
(七) CIN治疗后HPV的清除及随访
(八) HPV疫苗的应用
编辑版pppt
37
宫颈癌已被公认为是一个感染性癌. HPV感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宫颈癌致病因子
编辑版pppt
38
烂样改变→宫颈柱状上皮外移
编辑版pppt
15
术语:“子宫颈糜烂”的准确定义?
阴道镜学与组织病理学术语“宫颈糜烂” 特指:宫颈被覆上皮剥脱、基底裸露的区域。
创伤、表层上皮受损或异常均可导致糜烂。
编辑版pppt
16
宫颈柱状上皮外移—宫颈糜烂样改变
激光、射频、微波、超声波、leep术不能拿来 治疗一个正常的转化区。
第2类 良性病变的扁平疣、尖锐湿疣等生殖器疣,是 一种性传播疾病,在世界范围内HPV(主要是6和11 型)引起的生殖器疣有3000万。
第3类 一种罕见的具有潜在致命性疾病,主要发生在 青少年时期,大量的乳头瘤引起呼吸困难导致小年龄 儿童死亡。在美国估计每年新发病例1000例。
编辑版pppt
40
HPV人群流行状况 HPV人群流行状况
编辑版pppt
22
如何鉴别出血原因
上皮愈合差
年龄40岁以上无细菌或真菌感染征象,雌激 素低落,宫颈上皮较薄,创面上皮生长缓慢,血管 生长缓慢→脱痂期出血。
编辑版pppt
23
出血机制
细菌 感染
VVC
菌群 失调
粘膜 变溥
细胞天然抵 炎
抗力降低
症
粘膜 充血
抵抗力 炎
降低
20170301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学诊断
2/7(29%) 7/7(100%)
5/7(71%) 0/7(0%)
肌层浸润方式
§ 宽基底的推挤式浸润 § 伴有浸润的间质反应
——纤维黏液样反应 ——淋巴细胞反应
*浸润的腺体是典型的子宫内膜样肿瘤腺体 *浸润的腺体是微囊的腺体,腺体被拉长(MELF式)
§ 局灶的随意侵袭缺乏间质反应 § 弥漫的随意侵袭缺乏间质反应“微偏腺癌式”
略均匀,核仁不明显
Ⅱ
核形不规则,卵圆形,染色质
粗颗粒状,核仁较明显
Ⅲ
核大,多形,染色质粗糙块状,
核仁大而明显
1级核:均匀,圆形,椭圆形,细染色质,核仁不明显
2级核:不规则的椭圆形,粗颗粒染色质,核仁中等大
3级核:大,多形性,染色质粗,大而不规则的核仁
肌层浸润的判断
§ 是否侵入子宫肌层? *子宫内膜-肌层交界面不规则 *延伸到子宫腺肌病 § 侵入子宫肌层的深度 *从表面量到最深处的肌层浸润灶 *从最近的正常子宫内膜肌层交界面测量 *累及腺肌病≠浸润肌层
小结——子宫内膜样腺癌可能的生长 方式
筛状——迷宫/蜿蜒——绒毛腺性——复杂多角——实性片状
腺癌的标准(另辟蹊径)
Longacre, et al., Am J Surg Pathol 19,1995
使用肌层浸润能力作为标准反向推导
1.结构构型高指数率≥30% 2.迷宫样结构 3.外生性粗大乳头结构 4.外生性细长乳头结构 5.3级的核多形性 6.3级核的核仁
Zaino未采纳此两项标准(1996)
细胞学标准
§ 至少不典型增生的细胞学(特例除外) 核:*复层伴极性消失
*增大,不规则圆形 *粗染色质,泡状核外观 *明显核仁 *不等量核分裂 浆:弥漫或灶性嗜酸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子宫内膜和子宫颈病变的病理诊断概要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病理科周先荣zhouxianrong@1,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诊断要点按照WHO2003年的定义,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主要是指细胞核的异型性。
其主要依据是1985年Kurman发表的一篇重要文献(Kurman RJ, Kaminski PF, Norris HJ. The behavior of endometrial hyperplasia. The long-term study of “untreated” hyperplasia in 170 patients. Cancer 1985;58:403-412):病理类型病例数消退持续进展为癌单纯性增生93 74(80%) 18(19%) 1(1%)复杂性增生29 23(80% 5(17%) 1(3%)单纯性增生伴不典型13 9(69%) 3(23%) 1(8%)复杂性增生伴不典型35 20(57%) 5(14%) 10(29%)从上表中看,无论结构是否复杂,伴有细胞不典型者,进展为癌的几率大为增加,平均为23%。
这就是近代以来,特别看重细胞异型性的重要原因。
现代分子生物学也证明了这个观点。
但并不因此就可以说,结构的异常就不重要。
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细胞异型性和结构异型性是平行的,或同步的。
单纯性增生伴不典型实际是较少的,也是需要谨慎诊断的。
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复杂性增生的基础上出现细胞学上的异型。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形态特征如下:细胞学核:复层伴极性消失增大、不规则圆形粗染色质,形成泡状核外观(vesicular appearance)明显核仁不等量核分裂胞浆:弥漫或灶性嗜伊红腺体不规则、大小不等腺体密集、有高度不规则轮廓腺腔内乳头状生长广泛上皮内微腺腔形成其它相关特征纤毛细胞增多鳞状化生间质减少在病理实践中,诊断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正常增生期变异和人工伪像炎性反应性不典型的鉴别和纤毛细胞化生的鉴别和嗜伊红化生的关系和存在复杂结构的良性增生性结构的区分和崩解子宫内膜表面上皮反应性改变的区分局灶性不典型增生的诊断底线和分化好的内膜样腺癌的鉴别不典型息肉状腺肌瘤激素治疗后的诊断和病变程度的判断年龄或是否要求保留生育功能对诊断的影响仅仅了解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形态特征对准确的诊断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上述问题实际上是造成大量漏误诊的根源,同时也是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诊断在不同医生或单位之间符合率低的原因。
在所有需要鉴别的病变中,又以不典型和分化好的内膜样癌区分最受关注,因为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临床处理。
以下为著名学者发表的鉴别条件,供选择和参考。
后来的众多的诊断条件或鉴别诊断条件多为以下的加减变异。
Kurman,1982(1)不规则腺体浸润,伴周围间质反应 (desmoplastic reaction)(2)腺体融合,出现筛孔状结构(3)广泛的乳头样结构形成(4)间质被大片的鳞状细胞取代上述标准中,(2)—(4)三项,要求至少达到半个低倍视野(X4),大约2.1mm直径。
按此标准,在诊刮内膜中诊断内膜癌,50%左右有残余癌存在,其中1/3为中—低分化,约1/4左右浸润肌层;当无间质浸润存在被诊断为不典型增生过长者,不足10%左右可能为内膜癌,但均为分化良好者,常局限于内膜或仅浅表肌层浸润。
Tavassoli, Kraus,1978(1)腺细胞具有大小不一及不规则的核,核膜不规则,有大核仁,胞质少而淡染;(2)腺细胞失去排列极性;腺体外形不规则,大小不一;(3)广泛的腺腔内细胞增生,形成筛状结构;(4)腺腔内细胞搭桥,无间质支持,在很多平面中均能见到;48例诊断为不典型的患者,12例(25%)切除的子宫中有癌,1例肌层浸润达2mm深。
Hendrickson,1983(1)细胞不正常是诊断关键,胞核大,异型明显,核分裂明显增多;(2)腺体结构异常,表现为复杂性腺状结构,腺体内套有腺体,含很多的乳头状突起,形成复杂的丝饰状结构;89例有肌层浸润但分化好的癌都具有上述形态,用此标准不够癌的,在切除的子宫中均找不到浸润肌层的癌。
2,CIN及其相关病变的诊断要点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CIN,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是一个HPV 感染的相关性病变。
常见而且容易出现诊断的不一致,甚至连诊断名称也不尽相同。
在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名称主要为:不典型增生、CIN和鳞状上皮内病变(SIL,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
WHO2003依然采用CIN的命名,但目前组织学诊断有逐步接受细胞学诊断名称SIL的倾向。
在传统意义上,CIN诊断是排除不典型增生诊断中的炎性反应性不典型和退变、萎缩等情况,尽可能地将病变限定在“肿瘤”范围内。
因此,其诊断标准是最为严格的。
需要从以下4个方面去衡量是否为CIN。
细胞密度和分化(cellularity and differentiation)排列极性(polarity)核特征(nuclear feature)有丝核分裂活性(mitotic activity)以上4个方面的条件在CIN诊断中需要综合考虑。
孤立地、片面地使用上述的单一条件是造成诊断不一致或不稳定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只有在确定了是CIN之后,才有条件进行进一步的分级。
分级条件如下:CIN1:不成熟细胞增生达下1/3层,核增大,规则,圆形或卵圆形,有丝核分裂像少见仅局限于下1/3层。
CIN2:不成熟细胞增生达2/3层,细胞密集拥挤,核大小和形状不规则,染色质粗、浓集,有丝分裂增多,可出现病理性核分裂。
CIN3:上皮2/3层以上或整层均为异常增生的肿瘤细胞取代,细胞密集、丰富,核极性消失,出现更大的异质性和多形性,更多的病理性核分裂象出现。
在长期的随访中发现,无论哪个级别的CIN都有相当高比例的病例恢复正常。
退化持续存在进展为原位癌进展为浸润癌单纯HPV感染80%15%5%0CIN1 57%32%11%1%CIN2 43%35%22%5%CIN3 32%<56%->12%这种情况使得对CIN的本质属性为肿瘤性病变产生了怀疑。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近代首先从细胞学TBS中开始使用SIL的诊断名称。
SIL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与CIN分级和其它组织学诊断名称的对应关系如下:LSILCIN1扁平湿疣 Flat Condyloma轻度不典型增生 Mild Dysplasia外生性湿疣(尖锐湿疣)移形细胞型乳头状瘤 Transitional Papilloma不成熟湿疣(鳞状上皮乳头状瘤)Immature Condyloma(Squamous Papilloma)乳头状不成熟鳞化 Papillary Immature Metaplasia扁平型不成熟LSIL Flat Immature LSIL(罕见,有争议)HSILCIN2或中度不典型 CIN2 or moderate dysplasiaCIN3或重度不典型/原位癌 CIN3 or severe dysplasia/carcinoma in situ角化性SIL Keratinizing SILSIL伴有不成熟化生 SIL with immature metaplastic phenotype乳头状原位癌 Papillary carcinoma in situ采用SIL的报告方式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避免诊断的不一致或避免一些容易出现误解的社会问题,同时也不影响临床的处理方式。
但无论采用SIL或CIN的诊断体系都应该除外以下病变:鳞状上皮化生(Squamous Metaplasia)不典型未成熟鳞化(Atypical Immature Squamous Metaplasia)鳞状上皮增生(Hyperplasia),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角化不全(Parakeratosis),和假性角化不全(Pseudoparakeratosis)反应性鳞状上皮不典型(Reactive Squamous Atypia)鳞状上皮萎缩(Squamous Atrophy)其中尤以反应性不典型和鳞状上皮萎缩最为重要,是一定要注意排除的。
这两项是造成CIN或SIL诊断扩大化的最主要原因。
而不典型未成熟鳞化(AIM)是应该要特别提出来的,因为它的最终地位没有确定。
这部分病人在随访中有相当的比例的发生了真正的CIN。
3,容易误诊的子宫颈恶性腺体病变(1)子宫颈原位腺癌子宫颈腺体的浸润前病变在分类上有不同的体系。
WHO2003分类如下:–腺体不典型(Glandular Atypia)–不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子宫颈原位腺癌的一般形态学特征:细胞核复层、失去极性细胞核异型、深染核仁增大去粘液分化核分裂活跃、不典型核分裂Apoptosis出现肠上皮形态 (Goblet , Neuroendocrine, and Paneth cells)骤然的上皮移行子宫颈原位腺癌的组织学类型普通宫颈管粘液型 Usual Endocervical内膜样型 Endometrioid肠上皮型 Intestinal纤毛细胞型 Ciliated浆液性 Serous透明细胞型 Clear Cell复层粘液上皮型 Stratified Mucin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2)恶性腺瘤或微偏腺癌1963年,Mckelvey和 Goodlin首先描述这一病变,指一种保持宫颈腺体分支状外貌,极小或缺乏核异型和间质反应的宫颈粘液性肿瘤,常具有高度侵袭性临床过程。
1975年,Silverbeg和 Hurt,将保持正常外貌腺结构,核异型低的内膜样、透亮细胞和中肾管癌也划入这一范畴,并命名为微偏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国内这两个名称常相互混用。
临床病理特征:①生殖年龄发生,常为40±岁。
②大量水样白带为特征性临床表现,5-10%左右可为不规则性出血。
③宫颈显著肥大,肥大的宫颈呈极微小的囊腔,如针尖样,含粘液;其它辅助检查可能在颈管壁发现占位性肿块。
④活检常不能发现,甚至多次也同样。
在病理学诊断上应注意:恶性腺瘤虽保持正常分支状外貌,但有复杂腺体结构,大量子腺体形成;细胞学上近乎良性的外貌,但在子腺体顶端可伴有核异型细胞;部分病例可合并一般腺癌。
上皮中可含有少量肠型上皮;可出现散在小腺体,如内膜样,但浸润极深,尤常累及血管;部分病例伴有间质反应,甚至可有明显的淋巴细胞集聚;血管、神经侵犯时,可肯定为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