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 (1)
状元实业家张謇
正能院以史为镜HISTORY张謇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创办实业的先驱,是晚清著名的“状元实业家”。
19世纪80年代,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在国家遭受外来侵略时,1894年,张謇高中状元,毅然辞官,开始寻求实业救国的新出路,创办了大量的民族企业。
1899年秋,他在自己的家乡南通建立了大生纱厂,这是他在南通建立起来的综合工业中的第一所企业;1901年建立面粉厂;1902年和1903年创办轮船公司;1903年建榨油厂和酒厂;1905年建缫丝厂和机器厂。
他的“通海垦牧公司”成为其他企业仿效的楷模。
这些实业的创办,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
然而,时运不济,到20世纪20年代,由于深受外患、内忧、天灾等多重因素打击,张謇创办的企业开始衰落直至折戟,但他取得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功绩也是彪炳史册。
张謇是上世纪20年代著名的“状元实业家”。
在当时中国深受外患、内忧、天灾等多重打击的情况下,他创办实业最终虽然失败了,但仍不愧为史上一位伟大的英雄。
外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无暇东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趁势兴起,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欧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华资本输出,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更为严重。
其实早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中就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内地设厂,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对此,张謇曾指出,允许日本人在内地开机器厂,制造土货,设立行栈,“如鸩酒止渴,毒在脏腑”。
由于“外洋之工作巧于华人,外洋之商本厚于我国”,“今通商新约一旦尽撤藩篱,喧宾夺主,西洋各国,援例尽沾”,其后患必然是“以我剥肤之痛,益彼富强之姿。
逐渐吞噬,计日可待”。
一战之后,日本势力加紧对华侵略,尤其是对东北入侵,抢占东北的市场,排挤中国的民族资本企业。
通海关布庄的销路大大综合整理/王孝经状元实业家张謇国企管理2018.6. All Rights Reserved.萎缩,最终大生纱厂逐步失去了通海关布庄这个棉纱市场。
张謇——世博实业第一人
观 ,学 习 日本的先进技 术 ,以求 发 办参加 国际博览 会 ,中国终于摆 脱 织的 积极推动 下 ,分头准 备 ,精选 展 自己的实 业 。他对博 览会产生 了 了 由海 关洋 员把持 赛会 的旧格局 ,
优 良物 品 ,送 往江宁赴会 参展 。与
浓厚的兴趣 ,对此 留下 了深刻的 印 使筹办博 览会朝 着制度化 的方 向发 此同时 ,张謇于 10 年8 9 9 月还 被委任
以张 謇为首 的江苏上 层绅商的积 极
围约有6 多万平方 尺 ,馆舍面积 也 颐生和 温州罐 洁公司 的罐食 同获金 响 应 ,并积 极参 与 筹备 。 1 0 年2 0 99 有9 多平方 尺 ,其 场面 之 大 ,参 奖 ,而 且 “ 会 参 加 商 等 多得 微 月 ,由张謇在 南京发起 成立劝业事 万 赴 观者之 众 ,甚为震撼 。这使张 謇大 利 ”,效果较佳 。
象 ,并开始 与此结缘 。大阪博览会 展 。这在 中国博 览会历史 上是一个 为劝业 会审查 长 ,负责主 持审查展
非常突 出地 展示了 日本在 工业动 力 重大的 变化 ,而张 謇又在 其 中发挥 品 。由于 对展品 的认真审 查 ,推动
革命方面所取得 的进展 ,特别是标 了 重要 的作 用 , 可谓 功 不 可 没 。 志当时科技进 步水平 的电和 电灯对 了各地 的经济发展 ,奠定 了南洋劝 清末 ,中国除参与 国际博览会 业会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咖
张謇—— 世博 实业第一人
:: :.. 作 为 近 代著 名 的 实 业家 ,
.
清 代 中国而 言 ,还 是十分稀 罕 ,但 外 ,也开 始尝试 自己举办博 览会 。 这是 在 1 1 年 6 9 0 月至 1 月于 南京 召 1
八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答案
第 1 课1. A2. D3. B4. D5.B6. (1)英国武器装备先进。
(2)当时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导致经济和军事相当落后,国力衰弱。
清政府腐败无能。
(3)落后就要挨打。
第 2 课1. D2. C3. B4.D5.A6. (1)邓世昌(2)黄海战役中邓世昌壮烈牺牲(3)北洋舰队(4)爱国主义思想第 3 课1. A2.C3. D4.B5.C6. 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反抗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
虎门销烟意义。
第一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果败,《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定及其影响。
左宗棠收复了新疆及意义。
第五课1. C2.D3.D4.A5.B6、(1)慈禧太后、荣禄、袁世凯等统治阶级。
(2)因为戊戌变法失败了。
(3)表达了谭嗣同痛恨当时的社会,但又无能为力的愤痛心情。
课文中引用了他的一句名言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我们应该学习他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4)戊戌变法(5)袁世凯光绪皇帝(6)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答题,观点没有对与错。
无论是哪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都是正确答案。
参考:第一种答案:和梁启超一起逃走。
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维新派势力十分弱小,在大敌当前的危难时刻,应该选择逃走,留下维新的种子,以后再图维新大业。
挽救民族危亡,图谋人民自由幸福的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应该在危难之时保存自己,以便将来继续奋斗。
第二种:留下,为新事业的成功而牺牲,这次变法临近失败,谭嗣同十分痛心,为了昭示后人,为以后的变法能够成功(即谭嗣同认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甘为变法流血牺牲。
表现了谭嗣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维新事业的赤胆忠心,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六课1、c;2、c;3、b ;4、d;5、b6、中国同盟会;见教材38面倒数一、二段;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1912年由孙中山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宪法性质;辛亥革命,见教材43面。
张謇廉洁小故事
张謇廉洁小故事
在1883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张謇赴朝平乱后凯旋而归,经过第一个春节后,壮志满酬,认为自己保家卫国只是为了公事,而吴赠予的3000两酬金有违公意,因此再三声明作为无息贷款,暂度家贫之急。
这体现了张謇的廉洁品质。
张謇是清朝末年的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和慈善家,他以“父实业、母教育”的理念,致力于发展中国的工业和商业。
他的成就和品质被誉为廉洁自律、勤俭节约的典范。
张謇的廉洁品质从小就有体现。
他自幼聪颖好学,熟读经史,为官清廉,曾深得清末状元、两广总督张之洞的赏识和器重。
在赴朝平乱的事件中,他严于律己,拒绝接受不合规的酬金,展现了他的廉洁品质。
这些故事表明,张謇是一个品德高尚、廉洁自律的人。
他在处理公私关系时始终秉持公心,不取不义之财,这种廉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
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如果说有一个人,最集中、最全面地体现了本世纪中国资本家阶级的精神性格和行为特征——保守折中而不忘进取,软弱摇摆而不失坚韧,忧国忧民而不尚空谈,谨慎求稳而不惧风险,崇洋开放而不丢传统,工于心计而不乏同情……则非张謇莫属。
毕竟,‚在一个思想界需要摸索前进、个人人格的影响被用以弥补纲领模糊的时代里,资产阶级表现得优柔寡断是不足为奇的‛。
立宪基础,首在地方自治。
——张謇(《预计地方经费厘定地方税界限应请开国会文》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在实业。
——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会之感言》张謇农家而寒士也,自少不喜见富贵人……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缘,而适违素守,又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持,舍身喂虎。
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庶愿可达而守不丧。
自计既决,遂无反顾。
——张謇(《大生纱厂股东会宣言书》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至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胡适(《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百年百人排行榜第十四位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1853.7.1.~1926.8.24.)【清咸丰三年(癸丑)五月廿五日生,终年73岁】清宣统三年辛亥,西历1911年10月10日晚8时,年届花甲的张謇,在汉口登上日轮‚襄阳丸‛返江宁(南京)。
隔江远眺,他看到了火光,却不知那就是武昌起义的信号。
他此次莅汉,是为出席‚大维纱厂‛开工庆典,并借机跟当地军政要员、巨商富贾搞公关,为自己的‚大生资本集团‛趟路子。
但张謇不光是生意人,也是江苏省咨议局议长和有全国声望的立宪派首领。
3个月前他去河南,密访下野后蛰居的袁世凯;接着进京,受到清廷最高执政者醇亲王款待。
其间所谈,多半不是生意。
辛亥年末,他在京、宁、汉之间斡旋,继而被孙中山、袁世凯先后聘为内阁部长。
历史趣谈张謇为何与袁世凯闹翻了脸?张謇与袁世凯恩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张謇为何与袁世凯闹翻了脸?张謇与袁世凯恩怨导语:俗话说得好,“从小看到老”。
袁世凯在北京跟随堂叔袁保恒读书的时候,他的另一位堂叔袁保龄就说他“资分不高,而浮动非常”,在科举上恐怕俗话说得好,“从小看到老”。
袁世凯在北京跟随堂叔袁保恒读书的时候,他的另一位堂叔袁保龄就说他“资分不高,而浮动非常”,在科举上恐怕没有大的前途。
而同在吴长庆幕下并曾给袁世凯做过一段时间老师的张謇,这位日后成为状元郎的大才子,他在批改袁世凯的文章时也认为其“文字芜秽,不能成篇”,以至于无从删改。
不仅如此,张謇还看出袁世凯这个人“好权术”,在道德文章、科举仕途上难成大器。
袁世凯不喜欢读书是有原因的,他学习科举制艺但又不守绳墨,不愿受此束缚。
譬如他喜欢读周犊山的文章,但仅限于摘取文中豪迈不羁的语句而从来不肯卒读,并且不求甚解。
据说,袁世凯的老师王雁臣有一次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题,命他撰写一篇八股文。
袁世凯交卷后,王雁臣发现其所作之文有模仿周文皮毛的痕迹,但文章却逻辑蛮横无理,野性难驯,而且前后词句多不通顺。
在文中,有一段最为可笑,曰:“东西两洋,欧亚两洲,只手擎之不为重。
吾将举天下之土,席卷囊括于座下,而不毛者,犹将深入。
尧舜假仁,汤武假义,此心薄之而不为;吾将强天下之人,拜手嵇首于阙下,有不从者,杀之无赦!”王老师看完这篇文章,实在是哭笑不得。
袁世凯的嗣父袁保庆还在世的时候,闲暇之时经常向袁世凯讲述自己多年的带兵心得和官场经验,因而袁世凯年轻的时候最爱读兵书。
在他的书房中,曾摆满了六韬三略之类兵书,各种版本都有,袁世凯虽不能通晓其中的含意,却喜欢在客人面前侃侃而谈,大加卖弄,因而人送绰号“袁书呆”。
生活常识分享。
张謇:近代实业第一人
国动荡 , 这个江苏一隅的县城却在张謇的主持 下建 立 了一个相 当完
善 的城 市 系 统 。
张謇在 2 O年间所参 与的企事业数量高达 1 O余家 , 8 囊括工业、
垦牧、 交通运输 、 金融商贸、 商会 民团、 文化教育和公益事业。 当时的 中国制度缺 失 , 前途 茫茫无着 , 张謇却 在南通建成 了相 当完备 的经 济、 文化、 交通水利、 医疗和 慈善体 系, 并创造 了大量就业机会。 社会 井然有序 , 气也清 明淳朴 。许 多社会学者 被吸引, 风 前往南通考察 ,
苏通州( 南通 ) 今 。张謇兄弟五人 , 他排
行 第 四 , 被 称 “ 先生 “ 张 家 世 代 务 后 四 。 农 , 张謇 父亲 时 , 到 已置 田 二十 余 亩 , 并
兼 营糖 坊 。
总督张之洞起草 的 《 条陈立国 自强疏》
中提 出 了 “ 民强 国 之 本 实 在 于 工 ” 富 的
南通 因此被誉为“ 中国近代 第一城” 。
即使到现在 , 大多数南通人 的小 学、 中学, 甚至大学生涯还都是
在张謇创 办的学校里度过 的; 、 大多数 南通人家都至少有一个亲戚在 张謇创 办的工厂里工作过 ; 大多数南通人最常去的 电影院是更俗 剧
场, 张謇 当年 就在这里接待 了欧阳予倩 、 兰芳、 梅 袁克文……大多数 南通人都在濠 河岸边 的公 园里散过步 、 晒过 太阳 , 这个公 园是张謇
金只有 1 5余 万 两 。
殿 试 时 翁 同禽 劝 说 其 他 阅 卷 大 臣 把 张 禾
謇通过新任两江总督刘坤一筹得 2 5万
两 官 股 , 大 生 的性 质 相 应 改 成 官 商 合
办 , 使 官 商 双 方 的 力 量 均 衡 , 謇还 为 张
中国实业家张謇简介
中国实业家张謇简介张謇字季直,号啬庵。
1853年出生于常乐镇,1869年考中秀才,1885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894年(光绪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
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
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的“父实业、母教育”的主张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1894年,南通人张謇考中状元,当上翰林院修撰,鉴于甲午战败,国事日非,为了实现“救贫”“ 塞漏”的抱负,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1895年,张謇集资50万两银子,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以后,又陆续在崇明外沙(今启东)久隆镇创办了大生二厂,在海门创办了大生三厂,在城南创办了大生副厂。
并在吕四,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
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
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按照他:“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
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
1902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 ─通州师范学校,接着,于1905年创建了我国第一座民办博物苑,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
海门人的骄傲张謇初中作文
海门人的骄傲张謇初中作文他——一位爱国人士,一生只为一件大事而来——兴办实业,创业救国。
他曾经是南通早期最雄厚的一股血液。
遥望苍穹,他是最亮的一颗星星。
他做了三十年开路先锋,脚踏实地,挥之不去的脚印里,汇聚了多少鲜血与汗水!几十条新路,却养活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
他,就是海门人,南通人,江苏人,乃至全国人的骄傲——张謇先生。
张謇先生,在清朝那风雨飘摇的时代,您发出"兴办实业,创业救国"的呼吁。
海门人不会忘记您那时身先士卒的背影;不会忘记您在投资大生纱厂时倾家荡产,为的是造福于一方;不会忘记您曾建立了第一所师范学校,为的是培养人才,改变家乡的命运;不会忘记您开辟了无数条公路,条条大路通罗马,方便的是运输,传达的是爱国热情……您一生创建了20余个企业,使多少妻离子散的家庭重新找到了希望,建立了370多所学校,为家乡培养出了多少位优秀才子!您,即使没有资金,即使股东告急,即使有人恶意杀价,但是您抱怨了吗?没有。
作为一名爱国人士,您深爰这片生养您的故土,你深爱这群纯朴,却在战乱中家破人亡的乡亲,你深爱这片华夏中原,你深爱这条古老文明的东方巨龙……这一切都成了你努力的源泉,你把救国救民,兴业救国,看作自己一生最高的宗旨!张謇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上,很难发现另一个与您同样有着伟大绩业的人,您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灵魂式人物,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全国。
在您心中,国为重,家为轻,创业最重,名利最轻。
三十年先锋开路,八十年百姓受福。
开创发展生产,您是先行人,兴办教育师范,您是高举的旗帜。
您虽然不富贵,但依然坚持创业,虽然没有权势,但依然坚持与黑暗势力博弈。
您的生命是如此厚重,您的精神曾经点亮过多少灵魂的灯塔?海门人不会忘记,有这么一个人曾经造福于家乡;江苏人不会忘记,有这么一位人曾经使江苏经济实力不断上攀;中国人不会忘记,现在的轻工业是由海门的张謇先生开创的!张謇先生,您的精神将永远成为燃烧的火炬,给一代又一代接力!。
张謇大事年谱
张謇生平大事年谱清咸丰三年(1853)五月二十五日卯时,出生于海门常乐镇敦裕堂前进西室。
咸丰六年(1856),4岁,海门发生蝗灾,倚槛击蝗。
是年冬天,父亲张彭年始教识《千字文》。
咸丰七年(1857),5岁,入邻居邱畏之先生私塾读书。
取名吴起元。
咸丰八年(1858),6岁,仍从邱畏之读书。
咸丰九年(1859),7岁,仍从邱畏之读书。
仲兄溺水身亡,年10岁。
咸丰十年(1860),8岁,仍从邱畏之读书。
祖母病故,与三哥(张詧)习字记小帐。
咸丰十一年(1961),9岁,仍从邱畏之读书。
同治元年(1862),10岁,仍从邱畏之读书。
同治二年(1863),11岁,仍从邱畏之读书。
读完《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酒诗》、《鉴略》、《千字诗》、《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启蒙书籍。
同治三年(1864),12岁,张彭年专门盖了“仿陶书屋”,聘请通州西亭宋蓬山先生教授他和三哥、五弟读书。
兄弟三人自任洒扫粪除。
宋先生检视前所读书,音训句读多误,授令重读。
一日,有个公差骑马从家门口经过,先生出上联“人骑白马门前去”,要三兄弟应答,张謇应对:“我踏金鳌海上来”。
先生和父母均大喜。
同治四年(1865),13岁,仍从宋蓬山先生读书。
读完《论语》、《孟子》、《诗经》、《尚书》、《周易》、《孝经》、《尔雅》。
学做五言、七言诗,始习试贴、制艺。
同治五年(1866),14岁,读《礼记》、《春秋左传》,制艺成篇。
六月,宋蓬山病逝。
从学西亭宋紫卿先生。
同治六年(1867),15岁,仍从学西亭宋紫卿,读《周礼》、《仪礼》。
同治七年(1868),16岁,仍从学西亭。
以如皋张驹之孙的身份,改名张育才,应如皋县、州、院试皆中,取二十六名附学生员。
同治八年(1869),17岁,仍从学西亭。
读《纲鉴易知录》、《通鉴纲目》。
如皋张氏以“冒籍考试”敲诈勒索,謇苦于应付。
同治十年(1870),18岁,仍从学西亭,科试一等十六名。
张謇小传
张謇小传张謇(1853——1926),字季直,以行为字,号蔷庵,祖籍江苏常熟,出生于江苏通州。
张氏生于咸丰三年,卒于民国十六年,这是一个被梁启超称为“四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
他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一生以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为己任,对我国近代历史走向产生深远影响,其影响力之大,足可与孙中山、袁世凯、梁启超诸人相比。
张氏享年七十四岁,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大体说来可分为四个阶段:从咸丰三年(1953)到同治十三年(1864)为第一阶段,这是他人生事业的起始期;同治十三年到光绪二十年(1894)为第二个阶段,历经波澜,终于达到人生第一个高峰期;光绪二十年到民国四年(1915)是第三个阶段,他在政商两方面成就均达至顶峰;民国四年到十五年(1926)是他生命中的最后的阶段,盛极转衰,开始走人生的下坡路。
第一阶段(1853——1874)这个阶段的张謇和当时中国绝大多数读书人一样,渴望读书应举,光耀门楣。
少年时代,张謇家庭尚算富裕,其父以富农兼营商业,因此张氏拥有较好的物质条件用以读书进学。
加之本人聪颖好学,五岁能诵千字文,因而十六岁即中秀才。
这在当时是相当了不起的一件事,父母、亲戚、邻里莫不兴高采烈。
然而乐极生悲,张謇“冒籍”被人揭发出来。
原来,张謇出身“寒籍”(清代指三代以内没有功名的人家为寒籍),按制是没有资格参加考试的,张家求进心切,于是和如皋张氏商量,让张謇托名如皋张氏之子应试。
对方本来答应了,大概认为张謇不可能考中。
孰料张謇一鸣惊人,于是如皋张氏不断派人来向张謇父母勒索钱物,最后更将其告上公堂,折腾来折腾去,搞得张謇本人固然狼狈不堪,好好一个家也给弄得破产了。
可能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张謇本人对科举有了一定的排斥心理。
第二阶段(1874——1894)家道中落之后,张謇仍旧不断应考。
不过,可能是因为遭逢突变心情糟糕,这时的他乡试连考五次落榜,不得已只好先找一份糊口差事,他先是投奔原通州知州孙云锦,做了一个小公务员;随后于光绪二年(1876)投到淮军吴长庆幕下任文书,后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军务,张謇随往山东。
实业救国张謇演讲稿
他是近代中国师范教育第一人,他是“东南实业领袖”,他将“棉铁主义”作为“实业救国”良方,他所开创的“南通模式”是中国工业和城市发展的有益尝试。
他就是近代教育家、实业家张謇。
1853年,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从小就生活在社会下层,对民众疾苦有深切的了解。
为改变家庭命运,他在幼时被父亲送入私塾学习,希望由此走出一条由读书进入仕途的道路。
1894年,张謇赴京赶考,高中状元,遂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步入仕途。
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与恩师翁同龢坚决主战,表现出大无畏的爱国精神。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举激起张謇极大的愤慨和忧虑。
他在日记中写道:“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在落后挨打的现实面前,张謇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责任。
于是,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张謇以极大的勇气在家乡通州办起大生纱厂,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
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
到1922年张謇70岁时,大生集团4个纺织厂,资本已达900万两白银,有纱锭15.5万枚,占全国民族资本纱锭总数的7%。
除了纺织业,大生集团还积极涉足其他轻工业,到20世纪20年代初,张謇亲手创办的大生集团包括69家各类企业,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张謇的事业也由此达到了顶峰,成为影响中国政局的工商界巨擘。
鉴于他为中国民族工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张謇被公认为“东南实业领袖”。
在努力发展实业的同时,张謇逐步形成“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体系。
1902年8月,张謇利用在大生纱厂历年积累未支的个人薪俸2万余两白银,再加上他四方筹集的资金,于1903年4月27日创办了我国近代第一所独立设置的私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
从通州师范学校创办至1925年的20余年间,张謇将他在大生纱厂中的全部工资与部分红利捐作教育、慈善及地方公益经费。
据统计,他一生在南通教育上的投资为257万两白银,到1924年,他在南通地区共创办小学370余所、中等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初步形成了以基础教育和农、工、商、科技为中心,包括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其中尤以师范教育为首创。
读张謇传有感
《读<张謇传>有感》
张謇,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读完《张謇传》,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张謇生活在一个国家危亡、民族受辱的时代。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他意识到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救国。
于是,他毅然放弃了仕途,投身于实业救国的浪潮中。
他创办了大量的企业,涉及纺织、农垦、盐业、渔业等多个领域,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了在实业上的成就,张謇还非常重视教育。
他认为,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教育的支持。
因此,他创办了许多学校,致力于培养人才。
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謇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为国家和民族奉献的一生。
他的爱国精神、实干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像张謇一样,胸怀天下,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张謇传》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传记。
它让我了解了一位伟大的人物,也让我对中国近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相信,张謇的精神将会激励更多的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张謇:“近代南通之父”慈善活动影响和意义研究
张謇:“近代南通之父”慈善活动影响和意义研究张謇是一位清末民初的伟大人物,被誉为“近代南通之父”,他为南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是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杰出代表。
通过对张謇的慈善活动影响和意义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对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推动作用,也有助于加深对南通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挖掘。
首先,张謇的慈善活动对南通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他曾出资创建了南通中学,资助了众多学生深造,对南通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他还资助修建了许多水利设施,改善了南通地区的灌溉条件和水源问题,提高了南通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可以说,张謇的慈善行为直接为南通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次,张謇的慈善活动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张謇亲自参与慈善活动,发挥了“以身作则”的榜样效应,鼓舞了更多人积极参与慈善。
他曾多次到贫困山区考察,并亲自捐赠物品,资助贫困山民。
他的公益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和支持,更多人加入进来,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慈善氛围。
对此,可以看到张謇的慈善行为对于推进社会的正面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张謇的慈善活动也是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公益之心体现了中国人的仁爱情怀和大爱精神,处处都是向上的力量,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可贵的文化遗产。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代慈善事业是伴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而不断演进的。
张謇的慈善行为是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先驱之一,为后来的公益人物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推进并带动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总之,张謇的慈善活动对南通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张謇通过其言行和行动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张謇实业救国论
张謇实业救国论摘要:张謇身处中国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转型期,基于对国家对民族的思考而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
本文即从经济与政治两方面探讨张謇实业救国的思想与成就。
关键词:张謇;实业救国中图分类号:k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张謇(1853-1926),字季直,晚号啬庵,清末民初著名的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中国民族工业的开拓者,绅商领袖及新生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在清末民初的历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1895年,他在南通、海门、启东兴办了八所纺纱厂,还兴办了面粉、丝绸、酿造、榨油、火柴等工厂,连同汽车、公路、电力、船运、通讯等基础设施及通海垦牧公司、上海大达轮船公司、南通天海生轮船公司,组成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集团化企业——大生工业集团。
一、张謇的经济思想首先,张謇的实业经济思想以“棉铁主义”为核心。
“棉铁主义”,即以棉纺织和钢铁工业为起点,逐步发展其他各个工业部门,最终形成完善的工业体系,而在这过程之中,应集中绝对力量发展棉铁工业(而又以棉纺织工业为最为重点)。
张謇在他的《大生纱厂厂约》中即明确强调了棉对于民族工业,甚至整个国家的重要性:“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
通(通州)产之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下走(我)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
”其原因在于甲午战后外国商品输入国内以棉铁最多,且棉与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钢铁关系到国家的命脉。
第二,张謇把对农业现代化的常识提升到了很高的位置。
他的通海垦牧公司,虽然仍是为大生集团内部的纺织工业提供原材料而开办的,但仍然可以称为中国农业近代化的开山之作。
同时,他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与人才。
这里的“引进”主要是指张謇在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期间的“自主的”引进外资与人才,其性质与盛宣怀的借贷是不同的。
【南通一日】张謇故居
【南通⼀⽇】张謇故居
张謇(jian,3声),
祖籍江苏常熟,⽣于海门(今为南通⼀县),
清末状元,
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创办了中国第⼀所纺织专业学校,
上海海洋⼤学创始⼈。
⼀⽣共创办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
(⼀)张謇故居
1 位于环城南路⼀条僻静⼩巷深处的“濠阳⼩筑”,
是张謇晚年的居所
2 经张謇后裔同意,改建为张謇纪念馆
3 以中国传统回廊式庭院建筑风格为主,前厅后堂,兼收并蓄西⽅建筑⼿法
4
5
6 壁炉
7 六⾓楼(⼋⾓楼?),是张謇的棋室
8 ⽥字结构的院落,院中央的⼀株罗汉松为张謇当年亲⼿栽种
9
10
11 主体建筑曼寿堂为⼀栋⼆层⼩楼
12 会客室
13 下沉式院落,应该是为了防南⽅⾬季积⽔?
14 院内⼀⼝⽔井
(⼆)南通图书馆
15 由张謇创办于1912年
(三)南通博物苑
16 与图书馆⽐邻,⾯向美丽的濠河
17 建于1905年,
中国第⼀所公共博物馆,
同为张謇所建。
18 博物馆内喷泉池沼、假⼭凉亭、草坪⽔榭应有尽有
19 楼前端铸着张謇的塑像
20 可以上⼆楼参观,门票10元
⽓派的⼤厅
21 三楼的露台
22 陈列室
23 ⼆楼通向三楼的楼梯
24 屋⼦后部的⾛廊
25 三楼⼤厅的⼀侧为会客室
26 另⼀侧为餐室
27 张謇夫妇卧室
28 张謇书房
29 壁炉:真的有可放⽊炭的铁架
张謇之墓在南通蔷园内,
蔷园现在是南通的植物园;
在海门县常乐镇状元街,
张謇出⽣的地⽅,
另建有张謇纪念馆。
(511894)。
张害中国近代第一实业家
他是清末状元,更是中国近代第一实业家。
他主张“实业救国”、“棉铁主义”,一生创办了30多个企业,一手造就“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
三十年科举之幻梦1853年7月1日(清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
张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被称“四先生”。
张家世代务农,直到张謇的父亲张彭年时,才在务农之余兼营一个制糖的作坊。
清咸丰六年(1856年)张謇4岁时,由父开始教识《千字文》。
5岁时因背诵《千字文》无讹,父令随伯、仲、叔三兄入邻塾,从海门邱大璋先生读书。
12岁时,謇父自辟家塾,延请老家西亭宋效祁先生授读其三子。
14岁时,因效祁先生病故,父命謇负笈往西亭,从效祁先生的从子宋琳先生读书。
同治八年(1869年)张謇16岁时,考中秀才。
从16岁中秀才到27岁之间,张謇每两年就去江宁参加一次乡试,先后5次都未得中。
同治十三年(1874年),张謇前往南京投奔孙云锦。
光绪二年(1876年)夏,应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邀请,前往浦口入其庆军幕任文书,后袁世凯也投奔而来,两人构成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
1882年,朝鲜发生“ 壬午兵变”,张謇随吴长庆来到汉城。
他在这里所撰写的政见和议论主张对外持强硬政策,很快传回北京,引起了高层官员的注意,并受到了光绪的帝师、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的赏识。
翁同龢在政治上与慈禧不和,拥护光绪掌权,正需有人充实阵营,从此不遗余力地提携张謇。
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都给争相礼聘,邀其入幕,但张謇一概婉拒,“南不拜张北不投李”,回到通州故里,继续攻读应试。
这大约是一个旧时读书人内心的自尊——希望靠自己考取功名,名正言顺地踏入仕途。
1885年,张謇终于在乡试中考中了第二名举人。
此后张謇开始参加礼部会试,向科举的最高阶段进发。
1894 年,也就是甲午年,因为慈禧六十寿辰特设了恩科会试。
此时已经心灰意冷的张謇因父命难违,第五次进京应试,中了一等第十一名,翁同龢将他改为第十名。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近代实业第一人素材
追寻“被遗忘的近代民族企业家”——近代实业第一人张謇那些在工商业领域积极竞争、走向国际市场的新兴企业家追根的时候,往往习惯于把自己的根追到徽商、晋商的身上,追到红顶商人胡雪岩那里。
其实,这个根是追错了地方——因为他们都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直到晚清,才出现了新型的近代工商业以及新型的企业家阶层。
因而,被誉为近代实业第一人的张謇才是新兴企业家追寻的根。
“张季直(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胡适这样评价张謇。
失败的英雄,往往比胜利的英雄有着更丰厚的人生境遇和悲壮色彩,张謇的独子张孝若对胡适“失败的英雄”一评不但并不介怀,反倒深有同感,“你说我父为失败的英雄,这话确当得很,就是我父本人也承认的。
因为他生平志事没有实现的,何止百分之八九十,只遗留了许多实地测验的具体计划。
数十年来,他想办地方普及教育和民兵制度,没有成功;他想办通海一带大电力厂、大纺织印染厂,没有成功;他想垦辟沿海几百万亩的荒田,没有成功;他想疏治淮、运、江、湖、松、辽诸水道,没有成功;他想实现棉铁政策,改革盐法,和划一度量衡,没有成功……没有成功,不是失败吗?”不过,这话只对了一半,有时候没有成功,也并不完全是失败。
孙中山接见张孝若时,他谦虚地说:“我是空忙。
你父亲在南通取得了实际的成绩。
”在20世纪初的中国,南通仿佛是一个黄金城市。
举国动荡,这个江苏一隅的县城却在张謇的主持下建立了一个相当完善的城市系统。
张謇在20年间所参与的企事业数量高达180余家,囊括工业、垦牧、交通运输、金融商贸、商会民团、文化教育和公益事业。
当时的中国制度缺失,前途茫茫无着,张謇却在南通建成了相当完备的经济、文化、交通水利、医疗和慈善体系,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社会井然有序,风气也清明淳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琅状元实业家——张謇
张謇生在一个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封建清王朝逐渐没落,列强侵略致使山河破碎。
在这动乱的时代,张謇用实业救国,办起一个又一个事业。
胡适认为他在建设南通的过程中“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影响及全国”。
一、张謇的实业贡献
●张謇除在通海、盐阜等地区围垦大片土地、开办盐垦公司外,在东台县境曾和他的哥
哥张謇办了5所公司。
这些公司投资多的超过百万元,少的数十万元,垦地数十万亩。
废灶兴垦,发展棉植,解决了办纱厂所需要的原料。
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中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与江苏连云港沈云霈、赣榆许鼎霖并称苏北三大实业家。
●发展民族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去努力兴办学堂,并首先致力于师范教
育。
张謇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这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
1917年,张謇支持下,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的前身)在吴淞复校。
还有南京大学,南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学府的成立,都少不了张謇的功劳。
●张謇在南通所做的实业众多,大多是与民生相关的各类工厂,逐渐形成工业区,还建
了码头、发电厂、公路,成为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基地之一。
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许多学校与事业单位的兴办在当时都是全国第一。
他为民族工业和教育事业的贡献,被人们称为“状元实业家”。
二、张謇的政治生涯
●科举受挫
张謇从16岁录取生员起,中经18岁、21岁、23岁、24岁、27岁前后5次赴江宁府应江南乡试(俗称南闱)均未中试。
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33岁,因孙云锦官江宁府尹,子弟依例回避,转赴顺天府乡试(俗称北闱),才取中第二名举人,于是张謇在41岁的时候,终于得中一甲第一名状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
●“清流”派主张君主立宪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机促使帝后两党矛盾有所激化。
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拥戴光绪帝,好发主战议论,其主要抨击目标为畏日如虎的李鸿章,实际上都是借以冲击主和的后党,企图为虚有“亲政”其名的皇帝争取若干实权。
名噪一时的新科状元张謇,由于历史渊源和政见相近,很快就成为“清流”的佼佼者,是“翁门”弟子中的决策人物。
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
1909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
1910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但以皇室毫无诚意的“皇族内阁”告终。
●改变理念
在辛亥革命之前,张謇一直是帝党成员,主张君主立宪。
但是辛亥革命之后,他迅速地转向共和,剪掉辫子,日记换成阳历,并且受孙中山邀请担任实业总长。
●务实的政治选择
作为前清状元和帝党成员,张謇在武昌起义刚刚打响的时候曾经找到当时的江苏总督,希望把革命镇压下去。
这时他并不主张革命,因为革命代价太大。
而他代表的是企业家,尤其是棉纺织业的立场——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市场和社会的稳定。
市场是他们的命根子,这
时候,张謇对于国家的关心已经从效忠君王转移到对市场稳定的维护上来了。
但很快社会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革命成为一种时尚。
张謇是个有着清醒头脑的人,一旦看到趋势无法逆转,他务实的一面就出来了。
他务实的态度就是:顺应共和,但并不完全接受革命,只是希望以和平方式尽早结束动荡,维护市场稳定。
他务实的政治选择就是:第一,和孙中山见面,应孙之邀担任民国内阁实业总长;第二,选择支持拥有军权的实力派人物袁世凯。
与袁世凯从合作到一刀两断
张謇认为孙中山很难收拾局面,政府虽然成立了,但是很难长久维持。
“这种情况下,他更愿意和实力派的现实人物袁世凯合作。
于是张謇离开了南京,北上加入了袁世凯的阵营。
袁世凯将宣统帝逼下帝位时所颁发的《清帝逊位诏书》就是张謇草拟的。
1913年袁世凯成为正式总统,任命张謇为农商总长。
但不久袁世凯便下令解散国会,复辟之心初露端倪。
张謇曾经劝阻袁世凯,表示解散国会、穿戴衮冕祀天等行为将会诱发新的动乱。
到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第一至四条号要求时(袁世凯并未完全同意“二十一条”),张謇愤然辞职,在袁世凯复辟称帝之前彻底与袁世凯斩断了联系。
三、社会评价
张謇常常以企业家之力,办社会化之事,严重拖累了大生。
1926年8月24日,张謇在南通病逝。
出殡之日,南通万人空巷,近乎全城民众都赶来为张謇送行。
很少有人简单地把张謇称为“商人”,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政治和社会声望极高,所以被称为“绅商”。
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他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
四、总结
张謇是故乡南通一位德高望重的实业家。
他开垦土地,建造公路,兴办企业工厂。
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于工业发展的重要性,他又兴办学堂。
比如上海著名的两所高等学府——复旦和同济大学,均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是因为他的不懈努力,开创了南通乃至中国的教育以及各项社会事业。
除此之外,他有着坚定的政治追求以及敏锐的政治嗅觉。
一开始他主张立宪、建立国会,发起三次国会请愿活动——虽然以失败告终,却给长期封闭的中国大地的政治制度带来了一种新的可能,他的努力并不是毫无结果的。
辛亥革命之后,他很快意识到局势的趋向,顺应共和。
作为一个实业家,他不仅仅考虑到国家制度,还考虑到维护市场的稳定。
百日维新中恩师的失败以及袁世凯的复辟使他一时失去对官场的信心,然而他并没有“归去来兮”、从此销声匿迹,而是更加热情地投入到社会建设之中。
以上材料也许并没有体现他事业途中遇到的困难,但他的曾经五次参加科举,曾经筹资困难到卖字三天以赚取旅费,曾经四处碰壁,甚至最后债台高筑走向衰落,在南通病逝。
这位伟大人物的人生精彩却坎坷,这也告诉我们要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今天回乡,我仍能看见街头上、报刊中出现张謇的名字——是的,他给南通人民做出的贡献太多,我们永远忘不了他。
我时常骄傲地说自己的家乡是纺织之乡——这都是状元实业家张謇先生带来的结果。
作为新时代的南通人,我们应当怀有感激之情,以张謇为榜样,努力为自己的故乡献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