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发展史
简述生产管理的发展历程
生产管理的发展历程生产管理是企业运营的核心环节之一,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传统生产管理到现代生产管理,再到未来的生产管理,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
一、传统生产管理传统生产管理是指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大批量生产模式的出现而逐渐形成的生产管理模式。
其特点是以生产计划、生产调度、库存管理、质量控制等为主要管理手段,强调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协调。
1.1 生产计划生产计划是传统生产管理的核心,其主要目标是保证企业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生产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生产什么、生产数量、交货期等。
在传统生产管理中,生产计划的制定主要依靠人工经验,缺乏数据的精确性和时效性。
1.2 生产调度生产调度是实现生产计划的关键环节,其主要任务是根据生产计划对实际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
传统的生产调度主要依靠电话、邮件等沟通方式,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
1.3 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是传统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保证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时避免库存积压和浪费。
传统的库存管理主要依靠人工盘点和记录,无法实现实时监控和自动预警。
1.4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传统生产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传统的质量控制主要依靠人工检测和抽检,无法实现全面监控和预防性检测。
二、现代生产管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现代生产管理逐渐形成。
现代生产管理的特点是强调精益化、敏捷化和数字化,注重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缩短交货期等方面。
2.1 精益生产精益生产是一种以消除浪费、提高效率为核心的生产管理模式。
其基本思想是通过不断优化生产流程和减少浪费来提高整体效率。
精益生产主要采用价值流分析、看板管理等手段,帮助企业识别出哪些环节是有价值的,哪些环节是浪费的,并对其进行优化。
2.2 敏捷制造敏捷制造是一种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为核心的生产管理模式。
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提高企业的柔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来快速适应市场变化。
生产运营管理的演变历程
生产运营管理的演变历程————————————————————————————————作者:————————————————————————————————日期:学习导航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了解全球生产运营管理主题的演变历程;●知道生产运营的六大管理指标;●学会运用降本增效的运营管理思路。
生产运营管理的演变历程一、生产运营管理主题的历史演变1.全球企业生产运营管理主题的演变历程从世界范围来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制造型企业竞争的主题是“产量”;从1978年到90年代前后,企业竞争的主题是“质量”;1990~1996年,企业竞争的主题是“成本”;1996~2003年,企业竞争的主题是“市场反应速度”;2003年后,制造企业的竞争主题则是“整合”。
综合而言,全球企业生产运营管理主题的演变经历了产量、质量、成本、速度和整合资源五个阶段。
产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运营管理所追求的是怎样把产品做得更多,怎样把生产的经济规模做得更大。
【案例】美国的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家都准备进行战后重建,需要很多物资。
美国是少有的没有受战火波及的国家,当全球开始进行战后重建时,美国的产品只要生产出来,基本上都能够卖出去。
中国企业的“好日子”中国从改革开放前到1994年,一直处于“求大于供”的状况。
企业只要有产品,就不愁卖不出去。
在这个阶段,经常看到的情形是各地的供销员求企业发货,因为产品肯定能卖出去。
中国企业在这段时间过着无需太注意产品质量和成本的“好日子”。
质量1978年,全球生产运营管理思想产生了变化,即从过去追求产量,进入既要追求产量,也要兼顾产品质量的竞争主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0年。
【案例】日本的经济“奇迹”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短30年内,竟然有五十几项产品在整个国际市场排名跃居第一。
日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原因就是懂得寻找市场的夹缝,避开与国际市场的正面交锋,利用产品的质量、性能、功能等特征创造差异化。
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历程
高级生产运营管理
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
吉尔布雷斯夫妇
弗兰克· 吉尔布雷斯(Gilbreth Frank, 1868—1924)是一位工程师和管理学家,科 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在动作研究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莉莲· 吉尔布雷斯(Lillian M. Gilbreth,1878—1972)是弗兰克的妻子,她是一位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是 美国第一位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妇女,被称为“管理学的第一夫人”。 吉尔布雷斯夫妇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摄影机记录工人的操作并进行慢放分析的。其著名的 砌砖动作研究,将原来的120块/h提高到350块/h,是原工效的3倍。他们的主要贡 献有以下几方面。 (1) 动作研究。动作研究是把作业动作分解为最小的分析单位,然后通过定性分析,找 出最合理的动作,以使作业达到高效、省力和标准化的方法。 他们将动作经济原则分为三大类:① 关于人体的运用;② 关于操作场所的布置;③ 关 于工具设备。 吉尔布雷斯夫妇为了记录各种生产程序和流程模式,还制定了生产程序图和流程图。这 两种图至今还广泛应用。 (2) 疲劳研究。建议在工作中播放音乐来减轻疲劳,并向社会呼吁把消除疲劳放在头等 重要的地位。 (3) 研究工人、工作和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即现在的人因工程。 (4) 强调进行制度管理。弗兰克· 吉尔布雷斯认为任何工作都有一种最好的管理方法, 应该把这些方法系统化为一套制度,人人都遵照执行。 (5) 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
对工人的每一项操作,要进行客观的科学的动作分析,帮助工人总结提高,得出最佳的操作方法。 用科学的方法来发现每一个人的擅长,并有计划地对工人进行培训和教育,以便使每个人都能发 挥所长,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管理管理人员要和工人科学地分工,适合管理人员做的工作,应由管理人员自己完成,而适合于 工人做的工作,应分配给工人去完成。 管理人员要真正得到工人的信任,让工人理解他们是根据科学原理在指挥生产。
生产管理发展简史
生产管理发展简史18世纪80年代工业革命,工厂制度产生以后,社会的基本生产组织形式从以家庭、手工工场为单位转向以工厂为单位,机器代替了手工操作,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企业内部的分工日益细微,协作更加广泛。
大量的管理经验及实践,为建立早期管理理论打下了基础。
对早期管理理该首先做出贡献的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他在1776年写了《国富论》一书,系统的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及劳动分工理论。
他的这本书是生产经济学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在亚当·斯密之后,一位英国人查尔斯·巴贝奇扩大了斯密的观察范围,提出了许多关于生产组织和经济学方面带有启发性的观点。
在生产管理的发展史上,弗雷德里克·W·泰罗毫无疑问地是个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作为研究考察领域的生产组织、劳动控制、设备装置与生产控制的创始者,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在泰罗以后,困扰着认真调查研究者的另一个难题是大规模问题的复杂性。
要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要借助于数学方法。
F·W·哈利斯在1915年作了数学分析的尝试,他最先发表了简单情况的经济批量的模型。
当前出现的一般生产领域活动的高涨,是以20世纪30年代的两个发展作为开端的,这两个发展成为未来的基础并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个是沃尔特·休哈特(Walter Shewhart)在1931年对统计质量控制的发展和它在工业中的应用;另一个是1934年在英国工作的L·H·C·蒂皮特对工作(劳动)抽样理论(确定各种延迟、工作时间等方面标准的取样程序)的发展。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当代生产管理的概念、理论和技术开始迅速发展。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统计质量的概念发展迅速,在产品质量控制中广泛地应用;二是引用了线性规划,高速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使大规模线性规划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三是其他的数学方法也发展起来。
安全生产管理的历史形成及理论发展简介
安全生产管理的历史形成及理论发展简介安全管理是人类在各种生产活动中,按照安全科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对生产活动中的安全问题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目标的总称。
安全生产总是伴随着人类劳动产生的。
这一点,在历史上有着记载。
而有组织的安全生产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需要。
一、安全生产管理的历史沿革1802 年,英国议会通过《学徒的健康及道德法》,开创安全检查制度和安全立法等安全法制管理的先河。
但是,直到19 世纪60 年代,安全管理才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管理体系。
20 世纪20-50 年代,美、英、法、日、荷等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纷纷开始安全立法并建立了旨在预防伤亡事故及职业病的安全管理科研机构。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开始研究洲际导弹,发展了系统安全工程和系统安全管理,研究如何把事故隐患消灭在产品的设计和研究之中,把安全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而日本在借鉴美国安全管理经验的同时,根据本国特点进行创新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方法,比如提倡“无灾运动”,“安全卫生周”,实行“确认制”、“标准化作业”,开展各种类型的安全管理小组活动等,把日本的安全管理推进到世界领先水平。
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安全管理起点较低。
解放前,国民党政府颁布过一些安全法规,但当时局势动荡,这些法规形同虚设,未能得到贯彻执行。
新中国成立之后,安全管理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国经历了四年初创阶段(1949-1952 年)、五年发展阶段(1953-1957 年)、受挫与探索阶段(1958-1965 年)、动荡与徘徊阶段(1966-1978年)、恢复和发展阶段(1979-1992 年)和高速发展与市场经济阶段(1993 年至今)这六个阶段。
1993 年之后,中国出台了较多综合的、全面的、适用范围广泛的基本法,使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体系。
生产运营管理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生产运营管理的发展历程与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
特别是在制造业方面,许多企业面临着生产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成本高、订单交付时间长等问题。
同时,我国有大量传统制造业,如纺织造业和服装行业。
这两个行业在中国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此,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正逐步由单纯的经济因素转变为经济、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因素。
从目前情况看,生产运营管理领域正经历着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的过程。
由于技术与人力资源都是一种无形资产,因此如何将这些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就成为现代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历史上的生产运营管理发展生产运营管理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最大的机械制造商通用电气公司(GE)在美国的一家工厂里开始使用自动机械,同时该公司还为其提供服务。
然而不久,该公司就遇到了更大的挑战:由于其公司规模和技术力量的限制,它不得不大量地使用手工操作。
尽管这并不能满足生产运营效率快速提升中对大量零部件和材料的需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技术的出现,以及不断创新的要求,最终导致了智能生产(Smart Management)概念进入工厂自动化工业中。
到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信息技术、机器人技术和自动技术蓬勃发展出来(例如自动机床或机器人),自动化工厂也开始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与之相适应的智能工厂技术也开始在世界各地得以应用和发展。
因此在现代生产运营管理领域中仍存在着许多影响企业生产管理效率提高的因素:例如劳动力成本上升;设备损坏;库存积压;质量问题;机器故障;采购困难;时间问题;生产延迟;产品质量;运输限制;交货时间;库存积压......等等。
2.不同时期生产运营管理发展的背景1915年,奥托·施密特(AttoSmitt)发表了《自动化与机器辅助生产》一文。
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逻辑的自动化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机器代替人工操作,从而大大减少了生产过程中产品出现瑕疵和失效等情况。
国家安全生产管理历程
国家安全生产管理历程
国家安全生产管理历程可以追溯到国家安全生产法的颁布实施。
以下是国家安全生产管理的几个重要阶段:
1. 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党和国
家高层领导开始认识到安全生产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
2. 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逐
步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如成立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制定了《中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
3.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力度阶段: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建立了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了对各行业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4. 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阶段: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标准和规范,推动企业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安全生产。
5. 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阶段:国家加强了安全生产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了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
6. 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创新阶段:国家加强了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推动应用先进的安全生产技术装备,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效能。
以上是国家安全生产管理的大致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国家对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保障人
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国家将继续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管理和监管。
一、安全生产管理发展历史
二、安全生产管理原理和原则
(二)人本原理 1、人本原理的含义 2)在管理活动中,资金、物资、时间、信息等和管理 系统的诸环节(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作为管理对象的 诸要素都是需要人去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的 搞好企业安全管理,避免工伤事故与职业病的发生,充 分保护企业职工的安全与健康,是人本原理的直接体现。
(一)系统原理 在应用封闭原则时,须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建立健全各种机构并使之各司其职,相互制约。 第二,完善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企业要完善各项安全规 章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决策指挥、执行、监督、 反馈等各环节规章制度,要构成一个封闭的法规网。
二、安全生产管理原理和原则
(一)系统原理 第三,把握封闭的相对性。从空间上看,封闭系统不是 孤立系统,它与环境之间存在着输入输出的关系,有着物质、 能量、资金、人员、信息等的交换;从时间上看,事物是不 断发展的,依靠预测作出的决策不可能完全符合未来的发展, 因此必须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需要,不断以新的封闭代替旧 的封闭,以求得动态的发展。
系统工程
20世纪50年 宇航、核能等新
本质安全化,预
Ⅳ
安全系统
代以来
技术
防超前型管理
一、安全生产管理发展历史
我国安全管理的起步是建国以后的事,不同的历史时期, 体现了不同的管理体系。
50~60年代,建立了劳动保护管理体系; 70年代,在劳动保护管理体系下,强调事故管理系统; 80年代,出现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的概念; 90年代,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发展 和完善。 进入21世纪,提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风险管理,内容 包括危险源辨识 、风险评价、危险预警与监测管理、事故预 防与风险控制管理及应急管理等。
一、安全生产管理发展历史
我国近代安全生产管理发展史
我国近代安全生产管理发展史2015-11-19我国安全生产的三个时期和1978年以来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一、安全生产方针和管理体制初创时期(1949—1965)。
1949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煤矿工作会议提出“煤矿生产,安全第一”。
1952年第二次全国劳动保护工作会议明确要坚持“安全第一”方针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1954年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把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作为国家的基本政策确定下来。
中央人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等行政法规,建立了由劳动部门综合监管、行业部门具体管理的安全生产工作体制,劳动者的安全状况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
但“大跃进”时期片面追求高经济指标,导致事故上升。
1958 -1961年期间,工矿企业年平均事故死亡比“一五”时期增长了近4倍,1960年5月8日山西大同老白洞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死亡684人,为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矿难。
196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恢复重建安全生产秩序,事故明显下降。
二、受“文革”冲击时期(1966—1977)。
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被抨击为“资产阶级活命哲学”,规章制度被视为“管卡压”,企业管理受到严重冲击,导致事故频发。
1970年劳动部并入国家计委,其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职能也相应转移。
这一阶段政府和企业安全管理一度失控,1971-1973年工矿企业年平均事故死亡16119人,较1962-1967年增长倍。
1975年9月成立国家劳动总局,内设劳动保护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等安全工作机构。
三、恢复和创新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
又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是恢复和整顿提高阶段(1978-1991)。
粉碎“四人帮”后,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为加强安全生产创造了较好的宏观环境。
相继出台实施了《矿山安全监察条例》和《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等法规。
成立了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
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历程
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历程生产运作管理(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简称POM)是管理科学和运营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和运作过程,旨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增加客户满意度。
生产运作管理的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工业革命给制造业带来了极大的变革。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管理生产过程,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最早的阶段,生产运作管理主要依赖于工人的直觉和经验。
生产计划和调度主要由工厂经理和生产主管来决策,生产过程中的问题通常由现场工人来解决。
然而,这种依赖个人经验的管理方法效果有限,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一些管理学者开始将科学方法引入到生产运作管理中。
他们提出了运作研究和线性规划等工具和方法,在生产过程中应用数学模型进行优化,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这一时期产生的一些重要理论和方法,如约束理论、排队论和库存控制等,为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70年代至80年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生产运作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
计算机的普及和生产信息系统的建立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跟踪和管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
同时,企业开始关注顾客需求的变化,强调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这些变化引出了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和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等新的概念和方法。
进入21世纪,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生产运作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跨国企业的出现使得供应链变得更加复杂,全球竞争的加剧也使得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与供应商、销售渠道和顾客进行沟通和合作,实现更加高效的生产和运作。
今天,生产运作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关注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管理和效率提升,还关注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协作和沟通。
生产管理的发展历史
1、准时化生产 0 、
在需要的时候,只生产需要的品种和数量, 在需要的时候,只生产需要的品种和数量,宁肯 中断生产,也不允许超前和超量生产。看板管理。 中断生产,也不允许超前和超量生产。看板管理。
2、生产标准化
生产线上不再大批量生产同一种产品。 生产线上不再大批量生产同一种产品。而 是同时生产市场上需求的多种多样的产品。 是同时生产市场上需求的多种多样的产品。
前瞻
1、集中化,浙江万象集团,POLO全球同步销售。 、集中化,浙江万象集团, 全球同步销售。 全球同步销售 2、动态联盟,虚拟化,敏捷制造。设想:未来用 、动态联盟,虚拟化,敏捷制造。设想: 户不是用新产品代替老产品,而是新组合。技术发 户不是用新产品代替老产品,而是新组合。 展, CIMS、单件生产和大批量生产成本一样。 、单件生产和大批量生产成本一样。
四、丰田生产方式
1950年丰田公司新一代领导人丰田英二等在考察 年丰田公司新一代领导人丰田英二等在考察 了美国的福特、 了美国的福特、通用等先进汽车公司之后得出了一 个结论, 大量生产方式不适合日本当时的国情。 个结论,即大量生产方式不适合日本当时的国情。 不适合日本当时的国情 大量库存维持销售,巨大浪费。 大量库存维持销售,巨大浪费。 丰田必须创立自己的新路。 丰田必须创立自己的新路。
所得分配法: 所得分配法:
事先定好超额部分的分配比例。 事先定好超额部分的分配比例。如超额完成一天 定额的30%就将超额部分,三七分或四六分。 就将超额部分,三七分或四六分。 定额的 就将超额部分 但基本工资仍采用日薪制。 但基本工资仍采用日薪制。
泰勒提出的多比率日薪制 泰勒提出的多比率日薪制
把工作细分,通过时间研究来确定记件单价。 把工作细分,通过时间研究来确定记件单价。再 根据质量指标,设定两种指标: 根据质量指标,设定两种指标: 质量合格和不合格分别记单价。 质量合格和不合格分别记单价。 前者对超额部分提较高的单价, 前者对超额部分提较高的单价,后者提较低的单 价。 未完成定额的则降低基本工资
生产运营管理的演变历程
学习导航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了解全球生产运营管理主题的演变历程;●知道生产运营的六大管理指标;●学会运用降本增效的运营管理思路。
生产运营管理的演变历程一、生产运营管理主题的历史演变1.全球企业生产运营管理主题的演变历程从世界范围来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制造型企业竞争的主题是“产量”;从1978年到90年代前后,企业竞争的主题是“质量”;1990~1996年,企业竞争的主题是“成本”;1996~2003年,企业竞争的主题是“市场反应速度”;2003年后,制造企业的竞争主题则是“整合”。
综合而言,全球企业生产运营管理主题的演变经历了产量、质量、成本、速度和整合资源五个阶段。
产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运营管理所追求的是怎样把产品做得更多,怎样把生产的经济规模做得更大。
【案例】美国的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家都准备进行战后重建,需要很多物资。
美国是少有的没有受战火波及的国家,当全球开始进行战后重建时,美国的产品只要生产出来,基本上都能够卖出去。
中国企业的“好日子”中国从改革开放前到1994年,一直处于“求大于供”的状况。
企业只要有产品,就不愁卖不出去。
在这个阶段,经常看到的情形是各地的供销员求企业发货,因为产品肯定能卖出去。
中国企业在这段时间过着无需太注意产品质量和成本的“好日子”。
质量1978年,全球生产运营管理思想产生了变化,即从过去追求产量,进入既要追求产量,也要兼顾产品质量的竞争主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0年。
【案例】日本的经济“奇迹”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短30年内,竟然有五十几项产品在整个国际市场排名跃居第一。
日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原因就是懂得寻找市场的夹缝,避开与国际市场的正面交锋,利用产品的质量、性能、功能等特征创造差异化。
为什么诸多企业会集中垮台1995~1997年的三年间,中国众多著名企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陆续垮台。
上海、海南等地也出现了很多“烂尾楼”。
生产管理理论的历史变迁
生产管理理论的历史变迁现代企业的生产管理理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20世纪40年代的订货点法:为解决库存控制问题,人们提出了订货点法,当时计算机系统还没有出现。
60年代的时段式MRP:随着计算机系统的发展,使得短时间内对大量数据的复杂运算成为可能。
人们为解决订货点法的缺陷,提出了MRP理论,即物料需求计划,将此作为库存的订货计划,一般也称作基本MRP。
70年代的闭环MRP: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及计算机系统的进一步普及,MRP的理论范畴也得到了发展,为解决采购,库存,生产,销售的管理,发展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及采购作业计划理论,提出了闭环MRP,作为企业的一种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
80年代的MRPII: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信息得到充分共享,MRP的各子系统也得到了统一,形成了一集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财务,工程技术等为一体的子系统,产生了MRPII制造资源计划理论,以此作为一种企业经营生产的管理信息系统。
90年代的ERP: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竞争空间与范围的进一步扩大,80年代MRPII主要面向企业内部资源全面计划管理的思想,逐步发展成为90年代怎样有效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即ERP企业资源计划理论随之产生。
一、MRP的基本原理我们都知道,按需求的来源不同,企业内部的物料可分为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两种类型。
独立需求是指塔吉克斯坦汩和需求时间由企业外部的需求来决定,例如,客户订购的产品,科研试制需要的样品,售后维护需要的备品备件等;相关需求是指根据物料之间的结构组成关系由独立需求的物料所产生的需求,例如,半成品,零部件,原材料等的需求。
MRP的基本任务是从最终产品的生产计划独立需求导出相关物料原材料,零部件等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相关需求,并根据物料的需求时间和生产订货周期来确定其开始生产订货的时间。
MRP的基本内容是编制零件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
然而,要正确编制零件计划,首先必须落实产品的出产进度计划,用MRP的术语来描述就是主生产计划MPS,这是MRP展开的依据。
简述生产管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简述生产管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生产管理技术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达到更高效、更优质生产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和工具。
它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手工生产阶段。
在手工生产时期,生产工艺主要依赖于人类的体力和经验。
由于人力资源的有限性,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稳定。
2. 机械生产阶段。
随着科技和机械技术的发展,机械被应用于生产领域,并开始自动化生产流程。
在这个阶段,机器代替了大部分人力,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但由于生产过程仍然是单一的和冗长的,工人的参与度较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也不够精细。
3. 生产线生产阶段。
生产线生产是由亨利·福特在20世纪初首先推广的,其核心思想是将生产过程分解成一个个简单、重复的步骤,并通过专门的装置和工具使之快速进行,从而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在这个阶段,生产过程逐渐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效率得到了巨大提高,但逐步出现了产品定制化难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4. 现代化生产阶段。
现代化生产是指在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将各种生产资源以及产品全流程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智能化、柔性化生产。
这个阶段引入了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利用数据分析和模拟预测等手段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精细管理。
同时,生产线也逐渐向柔性生产线转变,以满足不同型号、不
同批次产品的定制化需求。
总之,生产管理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效到高效的演变过程,随着科技和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换代,其发展也将不断地推向新的高峰。
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及主要内容
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简史(续)
20世纪40 年代
20世纪50 年代
-60年代
复杂系统多约束 方法
运筹学的应用
线性规划法、单纯形 法
仿真、排队论、决策 论、CPM和PERT
20世纪70 年代
商业中的计算机 应用 服务数量和质量
车间计划、库存管理 、预测、项目管理、
MRP 服务部门的大量生产
小结:
Hale Waihona Puke 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简史(续)
20世纪80 年代
20世纪90 年代
制造策略图 看板管理、全面 质量控制和工厂 自动化 同步制造
全面质量管理 企业过程再造 虚拟企业 供应链管理
作为竞争武器的制造 JIT、CAD/CAM、 CAPP、CIMS、机器 人等 瓶劲分析和约束的优 化理论
ISO9000、价值工程 、并行工程和持续改 进 基本变化图 因特网、万维网 SAP/R3、客房/服务 器软件
安全生产管理的历史形成及理论发展简介
安全生产管理的历史形成及理论发展简介安全管理是人类在各种生产活动中,按照安全科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对生产活动中的安全问题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目标的总称。
安全生产总是伴随着人类劳动产生的。
这一点,在历史上有着记载。
而有组织的安全生产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需要。
一、安全生产管理的历史沿革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学徒的健康及道德法》,开创安全检查制度和安全立法等安全法制管理的先河。
但是,直到19世纪60年代,安全管理才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管理体系。
20世纪20-50年代,美、英、法、日、荷等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纷纷开始安全立法并建立了旨在预防伤亡事故及职业病的安全管理科研机构。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开始研究洲际导弹,发展了系统安全工程和系统安全管理,研究如何把事故隐患消灭在产品的设计和研究之中,把安全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而日本在借鉴美国安全管理经验的同时,根据本国特点进行创新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方法,比如提倡“无灾运动”,“安全卫生周”,实行“确认制”、“标准化作业”,开展各种类型的安全管理小组活动等,把日本的安全管理推进到世界领先水平。
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安全管理起点较低。
解放前,国民党政府颁布过一些安全法规,但当时局势动荡,这些法规形同虚设,未能得到贯彻执行。
新中国成立之后,安全管理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国经历了四年初创阶段(1949-1952年)、五年发展阶段(1953-1957年)、受挫与探索阶段(1958-1965年)、动荡与徘徊阶段(1966-1978年)、恢复和发展阶段(1979-1992年)和高速发展与市场经济阶段(1993年至今)这六个阶段。
1993年之后,中国出台了较多综合的、全面的、适用范围广泛的基本法,使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体系。
二、国内外安全创新理论发展国外关于安全问题的研究著作和文献以美国和欧洲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