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柔五书 医家秘奥诠解
医家秘奥
医家秘奥本书为明代医学家周慎斋学派传学之秘本,由其后世弟子点校而成。
书中具体介绍了:五脏逆传脉症法、亢则害承乃制论、损病汤药加减法、君火以明解、脉症不合论、五脏六腑衰旺论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欲提高中医临床技能和水平者而言,本书值得一读。
本书为明代医学家周慎斋学派传学之秘本,由其后世弟子点校而成。
全书文字不多,但论理深远,如对脉象的缜密分析,对内伤的阐述发挥,对医案的精辟辨治,远超一般所知所得。
对于欲提高中医临床技能和水平者,值得一读。
目录医家秘奥脉法卷上医家秘奥脉法卷下医家秘奥三书卷之一慎斋师口授记录医家秘奥三书卷之二内伤杂语医家秘奥三书卷之三医案风一条暑三条痢三条火症一条头痛二条痰二条心痛一条嗳气一条咳逆二条呕吐七条身重二条痿症五条消症三条积块二条虚损十二条咳嗽七条吐血五条肿胀九条噎膈二条泄泻四条自汗三条喘一条大小便不通一条眼痛一条经水二条产后三条附自制丸方附:查了吾正阳篇选录一卷附:胡慎柔五书要语一卷师训医劳历例虚损虚损脉法损脉致病次序五脏逆传脉症法虚损死证寒热论虚损致病之由亢则害承乃制论虚损误药辨虚损秘诀损病汤药加减法痨瘵总论医案附:医家秘奥笔谈摘要一卷脾肾互补论辨手少阴论土多论经络论君火以明解医行难论脉症不合论五脏六腑衰旺论医家秘奥脉法卷上明周慎斋著民国方伯屏鉴订(一) 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二) 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
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火。
心火旺清而敛之,心火盛敛而下之,相火盛养而平之。
(三) 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肾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
如单左尺旺,六味地黄丸。
如单右寸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
(四) 两尺脉肾与命门俱旺,生脉散加当归,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养之。
(五) 左尺旺,六味地黄汤。
左右尺俱旺,亦六味地黄汤。
(六) 右尺微细,八味地黄丸。
刘完素
凡治上下中外一切怫热郁结者, 法当仿此。随其浅深,察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甚,适
其所宜而治之。
慎不可悉如发表,但以辛甘热药 而已。
杂病证治(例): 泄痢—— 病因:多从风湿热论 伤于风——飧泻; 伤于湿——水泄;
宣风散,苍术防风汤
白术芍药汤
黄芩芍药汤 飧泻(轻);
伤于热—— 大黄汤,芍药汤 下痢(重); 治疗:除湿热 白术、白芍、茯苓
治疗不可偏执辛凉寒凉一法; 常在大队的辛凉药中,加用微温之防风,辛温 之苍耳子,或藿香,或威灵仙通达上下,疏畅气机;
也常选用清热而兼疏透之品,如柴胡、葛根、 青蒿等。
《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 一切怫热郁结者,不必止以辛甘热药能开发也, 如石膏、滑石、甘草、葱、豉之类寒药,皆能开发 郁结。以其本热,故得寒则散也。 夫辛甘热药,皆能发散者,以力强开冲也。然 发之不开者,病热转加也。如桂枝、麻黄类辛甘热 药,攻表不中病者,其热转甚也。 其或伤寒日深,表热入里,而误以辛甘热药汗 之者,不惟汗不能出,而又热病转加,古人以为当 死者也。
表里双解剂:
大青龙汤: 麻黄 桂枝 生姜 石膏 杏仁 防风通圣散: 麻黄、防风、荆芥、生姜、薄荷、 桔梗 石膏、连翘
黄芩、栀子、滑石
大黄、芒硝
川芎、当归、芍药 大枣 甘草
白术、甘草
陈姓,男,28岁。
2002年12月因咽喉肿痛,双扁桃体红肿充
血,高热,体温39.8゚C,口干口渴,舌红苔 黄,身痛恶风,少汗。 曾服银翘散加黄芩、公英、岗梅根等治 疗四天无效。请余诊视。
刘
完
素
《素问玄机原病式》序:
仆虽不敏,以其志慕兹道,而究之以久,略得其意, 惜乎天下尚有未若仆之知者。据乎所见,而辄伸短识, 本乎三坟之圣经,兼以众贤之妙论,编集运气要妙之 说。十万余言,九篇三部,勒成一部,命曰《内经运 气要旨论》,备见圣贤之妙用。然妙则妙矣,以其妙 道,乃为对病临时处方之法,犹恐后学未精贯者,或 难施用。复宗仲景之书,率参圣贤之说。推夫运气造 化自然之理,以集伤寒杂病脉证方论之文,一部三卷, 十万余言,目曰《医方精要宣明论》。凡有世说之误 者,详以此证明之,庶令学人,真伪自分,而易为得 用。
任启松老师评按《医家秘奥慎柔五书》
任启松老师评按《医家秘奥慎柔五书》一.医家秘奥卷一脉法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按:木生于水而长于土,上行化为心火,乙木藏营,左路阳生阴长,由水化气,由阴化阳,所以左路为血分。
血中阳气生隆,现于左手之脉,故脉左手为候血中之气。
心火散于九天,六腑尽发为阳,阳者,卫外而固也。
固则收,收为阴,阴性凉,故卫气清凉收敛。
右路阳杀阴藏,胃降则肺降,卫敛金收,化为水之闭藏。
金收水藏,由气敛聚为水,现于右手之脉,故脉右手为候气中之血。
左路阴升化阳,水散而为气;右路阳降化阴,气敛而为水。
水是比喻一气敛聚流动时的象,非真的水也。
例如腹水,是由人身一气流动敛聚而成,只是因故在下部暂时形成积聚,临床治疗不可放水,放水即是放掉人之一气。
何谓阳?上升、发散、出使、卫外而固为阳;何谓阴?下降、敛聚、守定、藏精起亟为阴。
阳是一个过程,阴也是一个过程,都是一气运行的象,因而阳不是气,是一气化散而似气。
阴不是水,是一气敛聚而似水。
气血之称谓,只是俗称。
左路乙木疏升,肝主藏血,故俗称血分。
右路卫气收敛,金收水藏,肺主气,气原于胃,所以俗称气分。
血与水,有小小的不同。
血泛指左路,因肝主藏血。
水则指右路敛聚,因此右路除了左路来的“血”之外,还有三焦与卫分的参与。
气与血不可分离,气与水不可分离。
升与降不可分离,开与和不可分离,出与入不可分离,阴与阳不可分离。
任何一方在任何场合都不能独立存在,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这个意思。
而且双方基本上是平衡的,任何一方多了,轻则为病,重则为死。
第三,是处皆阴,是处皆阳;是处皆升,是处皆降;是处皆开,是处皆合。
二元对立方法,便于入门,认识简明,容易抓住。
所以又极其粗浅,容易僵化,在这二元对举的层面上,又往往会使学生浅尝辄止,而停止认识的脚步。
(1)西医的微生物学说,建立靶向医学,除恶务尽;各种检查技术的以实为基与非实不认;如烟海一般的名相与概念用于自圆其说而使患者炫目;最后多归于手术,对患者的肌体组织与器官进行加加减减。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一、医学源流【原文】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语译】中医学开始有文字记载,相传起源于岐伯和黄帝。
后人托名黄帝和岐伯写成《灵枢》和《素问》二书,特别是《素问》的内容更为详细。
【注释】岐黄:指岐伯和黄帝。
黄帝是古代的帝王,约生于公元前2700 年左右。
岐伯是黄帝的臣子,同时也是指导黄帝研究医学的老师。
灵枢:又名《灵枢经》、《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的组成部分。
原书共9 卷81 篇,又名《针经》,别称《九卷》。
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
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散失,现存《灵枢》传本系南宋史崧据其家藏9 卷本重新编校,改为24 卷。
本书与《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而略于运气学说。
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素问》内容互有补充,是我国战国时期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学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素问:又名《黄帝内经素问》。
为《内经》组成部份。
原书9 卷,共81 篇。
唐.王冰注释此书时改为24 卷,并补入七篇“大论”,但仍缺刺法论、本病论二篇。
经北宋林亿等校注后,成为今存《素问》传本的依据。
本书包括人体生理、解剖(脏象、经络)、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
较系统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
特别是用朴素辨证的指导思想,综括了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原文】难经出,更洋洋!【语译】自从《难经》这部书出现以后,中医学的内容更为丰富了。
【注释】难经:据史书记载,相传为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姓秦名越人,约生于公元前5 世纪)所作。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本书以问答释难的方式编纂而成。
论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兼析症证。
其中1~22 难论脉,23~29 难论经络,30~47 难论脏腑,48~61 难论病,62~68 难论穴道,69~81 难论针法。
全书内容简要,辨析亦颇精微。
医家秘奥慎柔五书【原创】
医家秘奥慎柔五书【原创】文/圆融一笑图/周周慎柔五书【原创】" title="医家秘奥慎柔五书【原创】" height="690" width="505">慎柔五书【原创】" title="医家秘奥慎柔五书【原创】" height="690" width="505">胸次岂无医国策,囊中幸有活人方。
几千年来,中国医生都是怀着一颗仁者之心,深入民间,济世救人。
中医生于民间,藏于民间。
在现代社会,中医粉丝们纷纷在各大网站和论坛构建一方属于草根们的天地,自由讲课,传承中医。
任启松老师(网名:医医金针)注释的《医家秘奥》和《慎柔五书》的稿子,正是一个中医讲堂的负责人向出版社推荐的。
任启松,安徽濉溪人士,出身中医世家,四代家传,幼承庭训,学验俱丰。
复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临证数十年,渐臻融通之境。
先生由易入医,遍读古今医书,不得其要。
后读黄元御医书十一种,如拾旧物,而明医易一理,别无二致。
悬象观物,诸般藏象脉理,如洪炉点雪,通彻洞明。
先生退休后,现于北京平心堂和宝天中医门诊等地悬壶济世。
先生融通医易,提出天人相应,共此阴阳的一气流行理论。
治病立足一元盈缩之象,合于四象枢土之行。
临证立方独尊仲景,同时融会黄元御、郑寿全、周慎斋、胡慎柔之学。
用药每法经方,不出仲景规矩。
黄元御的医学思想和临证经验是论坛上大家讨论学习的热点。
明朝慎斋学派,与黄元御的医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慎斋学派周慎斋、査了吾、胡慎柔师徒三人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
査了吾先生收徒不拘一格,唯贤唯能,这才使患者胡慎柔有机会转变为医生。
胡慎柔先生因病入医,而能一门深入,数十年如一日。
难能可贵的是,査了吾先生觉得自己教不了胡慎柔先生的时候,又毅然把胡慎柔推荐给自己的老师周慎斋先生。
虽然师徒成了师兄弟,但却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初学中医 背诵知识点
六陈歌: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茱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五行对应表木火土金水,青赤黄白黑。
酸苦甘辛咸,东南中西北。
目舌口鼻耳,怒喜思悲恐。
泪汗涎涕唾,春夏长秋冬。
筋脉肉皮骨,肝心脾肺肾。
爪面唇毛发,弦洪缓浮沉。
风暑湿燥寒,胆小胃大膀,角微宫商羽,生长化收藏。
注:所有蓝色的字代表木,所有红色的字代表火,所有黄色的字代表土,所有咖啡色(应该用白色的字体,但是白色看不清字体)代表金,所有黑色代表水病机十九条(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3)诸气膹(fèn)郁,皆属于肺。
(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5)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6)诸热瞀(mào)瘈(chì),皆属于火。
(7)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8)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9)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10)诸病胕(fu)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11)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12)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13)诸转反戾(lì),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14)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15)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16)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17)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18)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
(19)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针灸骨度分寸法归类一、3寸:⑴眉间(印堂)—前发际。
⑵第7颈椎(大椎)—后发际。
⑶肩胛内缘—后正中线。
二、5寸:脐—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三、8寸:⑴脐—胸剑联合中点(歧骨)。
⑵肩峰缘—后正中线。
四、9寸:⑴左前额发骨(头维)—右前额发骨(头维)⑵左乳突(完骨)—右乳突(完骨)⑶胸骨上窝(天突)—胸剑联合中点(歧骨)。
⑷腋纹头—肘横纹。
五、12寸:⑴前发际—后发际。
⑵腋窝顶—第11肋(章门)。
⑶肘横纹—腕横纹。
六、13寸:胫骨内侧髁下缘—内踝尖七、16寸:腘横纹—外踝尖八、18寸:⑴眉间(印堂)—第7颈椎(大椎)。
⑵耻骨联合上缘—胫骨内上髁上缘。
《慎柔五书》虚损学术思想浅析
《慎柔五书》虚损学术思想浅析虚劳为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慎柔之前,医家皆“侗言之”,慎柔分虚劳为虚损、痨瘵两门;认为损病发热多为气虚,治疗多从温补入手,反对过服寒凉;五行制化则生我者为母,克母者为父;指出虚损日久皆属脾胃,不但重视脾阳,亦有补脾阴之法;其用药平和,但药物炮制、煎煮、服用多有讲究。
文章浅析慎柔辨治虚劳的学术思想,以飨同道。
标签:胡慎柔;虚损;温补胡慎柔是明末著名医家,尤精于虚劳证的治疗。
其先后从学于名医周慎斋和查了吾,其学深入慎斋、了吾两先生之室,又精研丹溪、东垣、立斋[1],终成一代大家。
笔者深入学习其著作《慎柔五书》,对其治疗虚损学术思想有初步认识,现对其做一浅析。
1 虚劳分两门“虚劳”一词实为二证,“虚”即“虚损”,“劳”为“痨瘵”。
慎柔之前,“虚劳”不分,医家皆“侗言之”,至慎柔乃集先贤之法,授受之源,以虚损、痨瘵截分两门。
慎柔认为虚损、痨瘵“症有不同,治有相反”[2]。
损病自上传下,至脾肾不治。
如慎柔尝治虚损,但咳嗽、发热等症,以为可治,服药十余剂,咳嗽略可,热亦微退,至二十剂外,病反甚,且两足渐无力至不能行,慎柔认为此“下焦肾气衰惫”,终果不治。
劳病则自下传上,至脾肺不治,慎柔指出痨瘵多因水枯而火燥而成,即水不涵木是也。
用药果当,则无不愈,治之不当,则“损其气血,伤其脾胃,五脏干枯,燥而火起”,久成蒸病,热之极也。
并指出“以劳法治损,多转泄泻;以损法治劳,必致喘促”,至此虚损、痨瘵泾渭分明。
2 虚损寒热论周慎斋认为内伤寒热多系气血两虚。
气虚则发热,血虚则发寒。
虚损之证多有发热,虚损之脉多兼数象,世医见发热、数脉多以热论,遂投以滋阴降火之剂,损耗真元,反致他证丛生。
慎柔指出“凡久病服寒凉克伐过多,以致三阳气衰,致痰凝气滞”,又指出内伤发热,水火易位,服滋阴降火药可致咳喘。
慎柔临证则从虚处着手,汪石山言:“气少不能运行而滞于血分,故发热”,即“阳入于阴则热”之论,又云:“数则脾气虚”。
五苓五皮散_瘴疟指南卷下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五苓五皮散_瘴疟指南卷下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五苓五皮散_瘴疟指南卷下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7)1.1.组成:茯苓皮、白术、猪苓、泽泻、五加皮、肉桂、陈皮、生姜皮、大腹皮、地骨皮各等分。
(7)1.2.功效:瘴疟后脾气凝滞,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急促,小便不利。
(7)1.3.来源:《瘴疟指南》卷下。
(7)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7)2.相似度70%:加味五苓散 (7)2.1.组成:白术3钱,茯苓皮3钱,猪苓2钱,泽泻1钱半,肉桂1钱,生姜皮1钱,五加皮2钱,炒远志1钱半。
(7)2.2.原方对照:茯苓皮、白术、猪苓、泽泻、五加皮、肉桂、陈皮、生姜皮、大腹皮、地骨皮各等分。
(7)2.3.加:炒远志 (7)2.4.减:陈皮、大腹皮、地骨皮 (7)2.5.功效:妊娠子痫。
怀孕数月,因阳虚湿泛,致面浮肢肿,气促尿短,心累神倦,发病时骤然昏昧,不知人事,牙关紧闭,有时抽搐,舌淡苔白,或微有紫色,脉滑重按无力。
(7)2.6.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7)3.相似度67%:四苓五皮汤 (7)3.1.组成:桑白皮1两,陈皮1两,地骨皮1两,茯苓皮1两,生姜皮1两,大腹皮1两,苍术1两,白术1两,泽泻1两,猪苓1两,青皮1两,车前子(炒)1两。
(7)3.2.原方对照:茯苓皮、白术、猪苓、泽泻、五加皮、肉桂、陈皮、生姜皮、大腹皮、地骨皮各等分。
(8)3.3.加:桑白皮、苍术、青皮、车前子 (8)3.4.减:五加皮、肉桂 (8)3.5.功效:浮肿。
(8)3.6.来源:《东医宝鉴_杂病篇》卷六引《辨疑》。
(8)4.相似度64%:四苓五皮散 (8)4.1.组成:白术、泽泻、猪苓、苍术、木通、茯苓皮、五加皮、大腹皮、地骨皮、桑白皮、青皮。
(8)4.2.原方对照:茯苓皮、白术、猪苓、泽泻、五加皮、肉桂、陈皮、生姜皮、大腹皮、地骨皮各等分。
(8)4.3.加:苍术、木通、桑白皮、青皮 (8)4.4.减:肉桂、陈皮、生姜皮 (8)4.5.功效:病后虚肿,不服水土者尤宜。
完整版《医家秘奥脉法》(明-周慎斋)
《医家秘奥脉法》(明-周慎斋)周慎斋为明代一代医宗,著有《慎斋医学全书》鸣世。
《医家秘奥》乃周慎斋学派传学之秘本,虽文字不多,但确属师家之经验密谈,读后有获世珍宝之感,很值得一读和研习。
条文内容如下:《医家秘奥》脉法卷上(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人之左手三脉寸关尺,以胞络、胆、膀胱、小肠为府;心、肝、肾为藏。
心主血,肝藏血,肾为精血之原,是三部皆属血矣。
殊不知血无气则不流,故心为君火,神明之官,火即气也。
《内经》云:“少火生气。
”肝胆之位,相火寄焉;且木逢阴即不生,必得阳春之气始生,至夏方盛,是肝必藉阳气而生矣。
肾为藏精之所,其中有真气存焉;若无此气则为寒精死水,焉能生育哉。
故知血部之脉必得气而后调也。
至于右手三脉寸关尺,以胸中、胃、大肠、三焦为府;以肺、脾、命门为藏(或云两尺俱属肾,命门在两肾中央,此说亦通。
而慎斋先生俱以命门配右尺。
余尝以左尺作水,右尺作火,屡试屡合.固知慎斋之学有本也)。
肺主气,脾为生气之原,命门与丹田合为气海,是三部皆属气矣。
殊不知金能生水,水即血也,金被火克,火克则肺金燥,而不能生血矣。
脾胃腐熟水谷而亦生血,又脾能摄血。
命门虽属火,然无血以养之,此火必腾焰播燎而无制矣。
此火上升,则为痰为热,为喘为咳,为面红耳赤等症。
故虚损、劳察等症,皆由肾经水少致命门火焰上升。
故知气部之脉,必得血而后成也。
然更有说焉,人身血气原自周流,本无界限,若据左主血、右主气之说而言.岂血皆聚于左而不及于右,气皆聚于右而不及于左哉,此不通之论也。
故慎斋先生首发明此条,见部位虽呆列,而气血则未尝不相通。
左脉虽属血分.而气实统之,故左脉为血中之气。
右脉虽为气分,而血实生之,故右脉为气中之血。
此论实发前人所未发也。
医书云:“左属血,右属气。
”又云:“左主外,右主内。
”心窃疑之。
以为既属血则当主内,何以反主外?既属气则当主外,何以反主内?今读此论而知,左藏血而气实煦之,故可主外;右藏气,血从之而生,故可主内也。
慎柔五书 ,医家秘奥诠解(打印版)
慎柔五书,医家秘奥诠解一、慎柔五书卷一地黄丸为肾家之主剂,盖肾水枯,则肝木不荣;木不荣,则枯木生心火。
故用熟地以滋肾,用泽泻以去肾家之邪,则地黄成滋肾之功。
肾所恶者土也,脾家有湿热,则能克肾水,故用山药补脾,用茯苓以去脾家之湿,则山药成补脾之功。
木枯则耗水,以山茱萸敛火以润肝;火炽亦能枯水,以牡丹皮泻心火而补心。
心足则火不妄起,且下降与肾交,而补肾之功愈成矣。
此即难经东方实,西方虚,泄南方,补北方之义;又素问亢害承制之道也。
按: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是宋。
钱乙,将仲景的肾气丸,又称崔氏八味丸,去附子、桂枝而成。
肾气丸用于水寒土湿致使风木燥急,出现肾水盗泄于风木,肾水耗散于脾土,脾土为风木所乘,使右路阳不能杀,阴不能藏。
肾气丸的组成是:生地黄24,山药12,山茱萸12,茯苓9,泽泻6,丹皮6,附子3,桂枝3。
以重用生地黄,辅以丹皮,凉血滋木清风,(地黄生者尤良,熟地黄无此功效)。
以山药、山茱萸封固金水,使右路阳杀阴藏。
以茯苓、泽泻去脾肾之湿,以附子、桂枝轻起少火。
附子、桂枝量不能大了,若量大就会破坏山药、山茱萸对右路的封藏;也不能舍弃,若舍弃就不能引导乙木生发。
在虚损劳证的治疗中,因中气虚弱,木火少制,肺胃之气敛收无力,适度运用六味地黄丸收敛右路还是可行的。
六味丸以生地、丹皮凉乙木,以山药、山茱萸封藏金水,以茯苓、泽泻渗利脾肾不显之湿。
六味地黄丸的使用依据应是中气虚损,木火较盛,风木盗泄而水寒土湿不显。
若两尺近无,就直接使用肾气丸,即八味丸。
凡两手俱数,大便燥者,八物汤。
洪大有力,地黄汤。
无力,大补汤。
脾燥,加山药;脉弦,加芍药;右关浮无力,加丁香;沉无力,加干姜。
按:虚损劳证,遇两手俱数,大便燥者,需补益中气,濡润营血,清降金水。
八物汤可以作为首诊使用,以待气血复荣。
若阳衰土湿,须加干姜、肉苁蓉滋肝润肠,荡涤陈宿。
若脉洪大有力,是木火盛,金水不收。
须补中气,凉木敛金,可先用六味地黄汤。
六味地黄汤以生地、丹皮凉血滋木清风,山茱萸、山药敛收金水,茯苓、泽泻利湿。
《慎柔五书》中的痛症误案及其救治
《慎柔五书》中的痛症误案及其救治鲍健欣【摘要】明代医家胡慎柔所著《慎柔五书》中记述了不少误治医案,其中半数为痛症医案.通过分析可知,误案的成因涉及到诊法、辨证、治疗3个环节.疏于四诊、辨证失误或治疗不当均可引发误诊误治,且三者相互影响、各有侧重.胡慎柔对于误案的纠正,以切脉为要,明辨病机本质,针对普遍存在的虚实辨证不当,分别采用健脾益气、养血活血、健脾补肾、益气温阳等多种治法进行救治,体现出以脾胃为本的救治原则及特色.通过研习误案揭示中医临床辨证思维的重要性,而思维定式、经验从事等均会影响正常的诊治思路.【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24)012【总页数】4页(P1665-1667,1770)【关键词】《慎柔五书》;病症误案;误诊误治成因;救治特色【作者】鲍健欣【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上海201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29《慎柔五书》为明末胡慎柔撰著。
胡慎柔幼年寄育僧舍,及长皈依佛门,法名住想。
其学识渊博,精通经史,曾患瘵疾,治愈后归乡行医,临终前将手札及生平著述授与石震并由其订正刊刻,名《慎柔五书》,主要论述痨病的证治。
1 痛症误案概况《慎柔五书》共五卷,卷五记述了胡慎柔的治验病案,不乏对误治医案的救治。
误案散见于风症、痢疾、痛症、杂症等各类病证,而半数为痛症医案,分别为头痛例、胃脘痛例、眼痛例、齿痛例,具体如下。
1.1 头痛“一贵介,年三旬,先因齿痛,用石膏三钱煎服,顷即满头皆肿痛,牙根上腭肿势尤甚,俟天明稍退,盖得阳气故也。
诊之,右关细洪,左关涩,左尺亦涩。
余谓须纳气下达,方得脉和,定方名羌活散火汤:羌活酒炒五分,防风三分,酒连一分,酒芩二分,白茯苓一钱,人参二钱,甘草五分,半夏一钱,破故纸一钱,枸杞子一钱。
二剂,其细涩脉即粗大,是阳气下行矣。
头痛稍止,可见前头痛是下焦无阳,阴火上冲。
服之八剂,头痛全止,齿根肿犹未退,脉则益和。
学脉记(医案)
学脉记一、把脉能把出病吗?我最近看到一个话题挺有意思,是说把脉能把出病来吗?有很多人说,能,这还有疑问吗?有趣的是说不能的人也很多。
到底哪些人说的对呢?我们先来看看回答出这两个答案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吧。
先说回答不能把出来的人。
这些人,主要是些科学人士,如某某子。
这些人会不会把脉呢?不会。
有没有长期练习过把脉呢?也没有。
那么这些人对把脉这个事没有专业研究,哪怕他们头上顶着个科学家的光环,他们的答案靠谱吗?够呛。
就像孙杨的教练朱志根,他是水平非常高的教练了,说他是体育运动的专家大家不会反对吧?但大家想想如果要是朱教练坐到刘国梁的位置上对着参赛的马龙说你这个打法不对,动作也有问题,应该这么这么这么打,这事靠谱吗?那么中医人士里有没有说把脉是糊弄人的呢?记得几年前有一个中医,姓张,抱歉名字我记不住了,他大呼中医不科学,和某反伪斗士一唱一和。
他既然否定中医,那么想来他必定也不会认可把脉了。
这是我这些年唯一知道的中医里否定把脉的。
那么这个人是中医里唯一站出来说真话的呢?还是中医里的不学无术者,自己不会中医反而来给中医破脏水的呢?这个我们不讨论,存疑。
除此之外,我记得还看过一篇文章,作者是中医专业人士,这位作者的师傅呢是中医界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
在这个文章里呢,提到了他师傅,就是这位有名的中医对把脉的看法,大意说把脉能把出病人大体的身体状况,但不是传说的那么神,啥病都能把出来。
这是我看到的为数不多的行内人士对把脉的低评。
那么回答能把出病的都有哪些人呢?不用说,首先是绝大部分的中医,他们都肯定把脉的诊病功能,有的中医对把脉诊病还非常推崇。
另外呢,还有很多非中医人士,就是我们普通的老百姓相信把脉的作用。
专业中医的话可信吗?按理说应该是可信的,因为毕竟人家专业嘛,人家懂嘛。
但是又有人会站出来反对了,反对的意见听起来也有道理啊:专业中医是吃这碗饭的嘛,他们当然要维护自己的行业利益嘛,他们有可能在集体忽悠嘛。
得,哪个意见对我们也不讨论了,我们接着看看另外一个相信脉诊的群体,就是非专业的普通老百姓。
幼科推拿秘书
《幼科推拿秘书》卷一赋歌论决秘旨保婴赋人禀天地.全而最灵.原无夭札.善养则存.始生为幼.三四为小.七龆八龀.九童十稚.惊痫疳癖.伤食中寒.汤剂为难.推拿较易.以其手足.联系脏腑.内应外通.察识详备.男左女右.为主看之.先辨形色.次观虚实.认定标本.手法祛之.寒热温凉.取效指掌.四十余穴.有阴有阳.十三手法.至微至妙.审症欲明.认穴欲确.百治百灵.万不失一.保生歌要得小儿安.常带饥与寒.肉多必滞气.生冷定成疳.胎前防辛热.乳后忌风参.保养常如法.灾病自无干.变蒸论小儿有变蒸热症.变蒸者.所以变化脏腑.坚强骨脉.是阴阳正气.阳气行于旦.交人物之情性.阴气行于夜.变人物之形体.故小儿自初生至四岁八岁.三十二日一变蒸.而肾气足.八八六十四日再变蒸.则膀胱气足.以后每增四八则一蒸.使五腑气俱足.到三百二十日.凡十蒸变.则诸脏气足.小蒸既毕.然后大蒸.又积至二百零六日.大蒸三遍毕.然后出蒸.是一岁零七个月.大小蒸俱毕.或一日二日发热.此不可推.痘疹亦然.推则拂乱其气.反受其伤.故下手要观五色.辨音.细问.切脉.察病数件.庶不有误也.(上唇尖有米粒又黄泡者即是)察儿病症秘旨小儿之疾.大半胎毒.小半食伤.外感风寒之症.什一而已.儿在胎中.母饥亦饥.母饱亦饱.辛辣适口.胎热即随.情欲动中.胎息即噪.专食煎炒.恣味辛酸.喜怒不常.皆能令子受患.母若胎前不能谨节.产后不能调养.惟务姑息.不能防微杜渐.未满百日.遽与咸酸之味.未及周岁.辄与肥甘之物.则百疾由是而生焉.小儿脾胃.本自娇嫩.易于损伤.乳食伤胃.则为呕吐.乳食伤脾.则为泄泻.吐泻既久.则成慢惊.乳食停积.则生湿痰.痰则生火.痰火交作.则为急惊.或成喉痹.痰火结滞.则成吊痫.或为喘嗽.胎热胎寒.禀受有病.脐风撮口者.胎元有毒也.鹅口.口疮.胃有湿热也.重口木舌.脾经有实火也.走马牙疳.气虚湿热也.爱吃泥土.脾脏心生疳热也.胎惊夜啼.邪火入心也.变蒸发热者.毒散而五脏生也.丹毒者.火行于外也.蕴热者.火积于中而外邪乘也.睡惊者.内火动也.喉痹者.热甚也.眼痛者.火动也.脓耳者.肾气上冲也.鼻塞者.因冒风寒也.头疮者.胎毒热攻也.脐风者.中痰中湿也.尾骨痛者.阴虚痰也.诸虫痛者.胃气伤也.阴肿痛者.寒所郁也.盘肠气痛者.冷滞脾胃也.便血者.热传心肺也.淋者.热郁膀胱也.吐血生肿者.荣卫气逆也.小便不通者.无阴有阳也.大便不通者.无虚有实也.解颅鹤节者.胎元不全也.行迟发迟者.血气不完也.鸡胸者.肺热满胸也.龟背者.风邪入脊也.语迟者.邪乘心也.齿迟者.肾不足也.疟疾者.膈上痰结也.痢疾者.食积腹中也.咳嗽者.肺气伤也.喘气者.痰气盛也.心痛者.虫所啮也.腹痛食所伤也.内伤发热.口苦舌干也.外感发热.鼻塞声重也.腹胀者.脾胃虚弱也.水肿.水旺土亏也.疸黄者.脾胃虚而有湿热也.故调理脾胃.医中之王道也.节戒饮食.却病之良方.惊疳积热.小儿之常病也.恒居时.常观其脾.微有青黑.即推数百.去其青黑之气.再加补脾手法.可保小儿常安.此为要着.不可忽也.然推脾必要补.泄而不补.则脾愈弱.擦龟尾亦要补.如不补.则泄不止.脾上用功.手法之要务也.痢痞痰疳.小儿之重症也.医家慎之.(病源论得精细入手者所宜留心)观形察色审病歌观形察色辨因由.阴弱阳强发碍柔.若是伤寒双足冷.要知有热肚皮求.鼻冷便知是疹痘.耳凉知是风热投.浑身皆热伤风症.下冷上热食伤仇.病源论(望闻问切)儿有大小之不同.病有浅深之不一.形声色脉之殊.望闻问切之间.若能详究于斯.可谓神圣工巧者矣.盖望者.鉴望辨其色也.假如面部.左腮属肝.右腮属肺.额属心.鼻属脾.颊属肾脏.肝病面青.肺病面白.心病面赤.脾病面黄.肾病面黑.是乃望而知之也.闻者.听声知其症也.假如肝病声悲.肺病声促.心病声雄.脾病声慢.肾病声沉.属于脏.大肠病声长.小肠病声短.胃病声速.胆病声清.膀胱病声微.属于腑.是乃闻而知之也.问者.究其病源也.好食酸肝病.好食辛肺病.好食苦心病.好食甘脾病.好食咸肾病.好食热内寒.好食凉内热.是乃问而知之也.切者.切脉察病也.三周以下儿有病.男左女右看三关.卯是气关.寅是风关.辰是命关医难治.虎口有筋往上接.看之须要分五色.红黄安乐五脏和.青紫定是受风吓.是乃切而知之也.此其大略也.看食指定症诀(附)虎口有三关.紫热红伤寒.青惊白是疳.黑即人中恶.黄者是脾端.三关者即风气命三关也.五指定症歌五指梢头冷.惊来不可当.若逢中指热.必定是伤寒.中指独自冷.疹痘症相传.男女分左右.分明仔细看.手探冷热定症诀儿心若热跳.定然是着惊.热而不跳者.可知是风伤.虽冷又翻眼.应看是水惊.视法潜曰.医家看病.望闻问切.有此四法.然必以望为先.故推拿小儿.亦先有视法.视初生小儿初生.五官宜赤.耳目口鼻天庭.五官也.初生气血满足.其色纯赤.故曰赤子.若一门山根.二门印堂.三门发际.有白气多夭.坎上坎下有黑气.是气血不足.见于口唇上下.亦主夭.惟鼻梁上有骨筋.直上大天心.为补骨插天.寿而且贵.主一世无惊痫.视周岁正口常红无疾.白虚黑危.人中黑腹痛有虫.点点黑吐痢.山根紫伤乳食.青多病.印堂黄白吉.青红惊.额青惊红热.眉红夜啼烦躁.两眼黑睛黄伤寒.白睛黄伤食.五视法一视两目.目乃五脏精华所聚.遍身神气所种.最宜睛珠黑光满轮.精神明爽.长寿之相也.虽有疾病.亦易痊愈.若白珠多.黑珠昏.或黄或小.此父母先天之气薄弱.禀受既亏.自多灾患.二视囟门.此禀父精母血而成.充实逼仄.其儿必寿.若虚软不坚.多生疾病.至囟门不合.名曰解颅.黑陷者必死.不必治.三视形貌.凡口小鼻蜗.眉心促皱.皮肤涩滞.虽不夭而多病.若口大鼻端.眉清目秀.部位相等.福寿之基也.四视毛发.毛发受母血而实.故名血余.母血充实.儿发明色黑光润.母血虚弱.儿发黄枯.定生疳痍之患.五视耳门.小丁框双尖者主寿.单尖者必夭.若初生时.外视单尖.内按有双骨.随后长起.亦自不妨.总之双尖框者.容或不寿.至单尖必不能长大.医家视此.决定存亡.面部察色秘旨青主肝.红主心.白主肺.黑主肾.黄主脾.青兼红.是肝与心之疾.面色青者痰也.红者热也.白者寒也.黑者肾败.黄者脾气伤也.热主心有火.哭主肝有风.笑主脾有痰.啼主肺有伤.冷主胃有湿.睡主肾有亏.歌曰.面色黄疳疾.青黑是惊风.吐泻面黄白.伤寒定紫红.痢疾眉头皱.惊风两颊红.渴来唇带赤.热甚眼朦胧.探病秘旨天中气色清明.即或生病必轻.头圆骨耸方平平.荔枝阴囊寿庆.眼赤肝家有热.鼻青肺内受寒.牙齿臭烂毒难堪.热在肾经须看.两目流泪痒涩.邪风早已在肝.疮满口中热毒干.五腑俱可成疳.冷嗽肺气伤湿.风嗽心热何疑.肠脏伤而多泻痢.冷物食积脾虚.水泻冷多浮肿.水积肠脏虚鸣.疳盛淋涩少精神.大小不通热甚.小肠肿为下阴.冷气传于膀胱.食伤冷物哑声音.心热相传成病.吃作鱼羊肉咸.沫延漫而 HT .遂为多嗽与多喘.肺家虚热为患.粪门肿肠热结.因食冷物积成.粪中带血热肠存.霍乱阴阳感应.上下气苦不顺.郁逆必须运和.阴阳不和虚汗多.分理阴阳莫错.热留脏中不解.定然渴噪不安.赤泻热痛欠安身.痢久而沉闷.龟胞脉穴风热.脐烂咎在安归.客风冷水之披靡.心热睡语惊飞.手足四肢逆冷.惊风因而大剧.鹅口木舌心热知.冷汗夜啼梦呓.乃是心惊被喝.身生此症须知.气逆淋涩遇尿啼.体热肠蒸肝气.脾虚谷食不消.胃冷冻饮料食难进.眼转气虚吐弱甚.慢脾惊候一定.面上已无血色.痰又满在咽喉.慢惊风症使人愁.渴燥血热脏留.肚大面青黄瘦.热疳冲于四肢.医家审定虚与实.补泄全凭法治.推拿小儿总诀歌(附)推拿小儿如何说.只在三关用手诀.掐在心经与劳宫.热汗立至何愁雪.不然重掐二扇门.大汗如雨便休歇.若治痢疾并水泻.重推大肠经一节.侧推虎口见工夫.再推阴阳分寒热.若问男女咳嗽诀.多推肺经是法则.八卦离起到干宫.中间宜手轻些些.凡运八卦开胸膈.四横纹掐和气血.五脏六腑气候闭.运动五经开其塞.饮食不进儿着吓.推展脾土就吃得.饮食若进人事瘦.曲指补脾何须歇.直指推之便为清.曲指推之为补诀.小儿若作风火吓.多推五指指之节.大便闭塞久不通.盖因六腑有积热.小横肚角要施工.更掐肾水下一节.口出臭气心经热.只要天河水清彻.上入洪池下入掌.万病之中都去得.若是遍身不退热.外牢宫上多揉些.不问大热与小炎.更有水底捞明月.天门虎口肘诀.重揉顺气又生血.黄蜂入洞医阴病.冷气冷痰俱治得.阳池穴掐心头痛.一窝风掐肚痛绝.威灵总心救暴亡.精宁穴治打逆噎.男女眼若往上翻.重掐小天心一穴.二人上马补肾经.治得下来就醒些.男左女右三关推.上热退下冷如铁.寒者温之热者清.虚者补之实者泄.仙人留下救儿诀.后学殷勤谨慎些.观面部形色五脏秘旨心经有冷目无光.面赤须言热病当.赤见山根惊四足.疾成虚肿起阴阳.解曰.太阳黑.目无光彩.此心经冷也.两颊赤色.乃心经热也.山根赤色.心经受风.下准头主恶邪.又若三阴三阳虚肿.心有痰也.肝经有冷面微青.有热眉泡赤又临.发际白兮惊便入.食仓黄是积深沉.解曰.面青为肝经受冷.主发热惊风.眉上肿有赤纹.此是肝经有热.若发际并印堂略白.此乃肝惊也.腮上有黄色.主肝有痰也.脾冷因知面色黄.三阳有白热为殃.青居发际主惊候.唇口皆黄食疾伤.解曰.面黄印堂反白者.此脾冷也.三阳上有白色者.乃脾热也.发际及印堂色青者.此脾惊也.上下唇黄.乃脾经受病也.肺寒面白冷为由.热赤人中及嘴头.青在山根惊要起.热居发际痰为仇.解曰.白色在面皮.及人中青者.肺受冷也.若人中嘴头有赤色.此乃肺有热也.山根有青色.肺受惊也.发际有赤色.内有痰也.面黑当知肾脏寒.食仓红是热须看.风门黄色为惊入.两目微沉痰所干.解曰.面有黑色.肾受寒也.食仓红.肾受热也.风门有黄色.肾有惊也.两目微沉.痰在肾也.审音论凡小儿声音.大而响亮者.乃五脏六腑充盈.儿必易长成人.如生来不曾大声啼哭.此必有一脏阴窍未通.神气未足.或声如啾唧咿唔之状.儿必不寿.故望之后.又必闻辨之.诗云.要知儿病生与死.总观面色并审音.唇青耳黑儿难救.哭声不响赴阴君.辨小儿声音秘旨五音以应五脏.金主声响.土主声浊.木主声长.水主声清.火主声燥.闻声察病歌心主声从肺出.肺绝啼哭无声.多啼肝胆客风惊.气缓神疲搐盛.音哑邪热侮肺.声清毒火无侵.痛声直来泪不淋.鸦声黄泉有分.轻声儿气必弱.重浊惟痛与风.狂声高喊热在中.声战寒气已重.声急连连不绝.多泪必是神惊.声带闷塞痰在心.喘气噎难顺行.肝病声悲肺促.脾慢心病声雄.小肠声短大不同.大肠声长较纵.肾病声沉胃速.胆清膀胱声微.重浊沉静疳积亏.聆音病知源委.伤风必多喷嚏.呵欠倦怠神伤.撮口鸦声气急扬.蹼跌受喝惊张.切脉察病歌三周以下儿有病.男左女右看三关.寅是风关卯是气.辰是命关医难治.虎口有筋往上接.看之须要分五色.红黄安乐五脏和.青紫定其受惊吓.入掌生枝恐不详.(若筋冲三关、又分个枝、其症十死一生、惟久咳不在此论.)筋透三关命必亡.初关乍入推宜早.次节相侵亦可防.筋赤定然因膈食.筋青端的水风伤.筋连大指阴症候.(阴者、寒深入也、花生寅卯位、主虫、又主脏败、凶.)筋若生花主不祥.筋带悬针主吐泻.筋纹向外命难当.四肢瘫软腹膨胀.吐乳却因乳食伤.丫鱼刺、伤风向外者.冲过命关.向大肠倒去.辨指筋纹秘诀歌小儿三关食指.男左女右先详.初风中气命三关.风关惊起小恙.侵气病可进退.命关逆候多亡.生又珠点透三关.蒿里歌声恸唱.三关筋色纯黑.死期不日可伤.弓反里外更难当.恶候筋纹此样.食指筋纹五色.红寒紫热须详.伤食青紫气虚烦.青黑逆多惆怅.小儿指纹青色.多因胎气不全.深青夜卧不安然.腹病微青必见.黑气盘肠内吊.牵抽发搐连绵.黄兼面白泻来缠.紫色伤风不免.指筋若有红色.惊入脾窍分明.红微不痢腹中寒.吐泻脾虚食禁.三关深红筋见.身强发热常惊.纹弓余食膈中停.面黄脾经积病.三关纹生紫色.胎惊热毒熏蒸.惊时啼哭又呻吟.多因紫青筋甚.微紫筋因伤热.弓纹吐泻频频.紫青黑色常悬针.曲指风热为病.了悬针.主水泻.水川字.主痰涎轻症.脉法歌小儿六岁须凭脉.一指三关定数息.迟冷数热古今传.浮风沉积当先识.左手人迎主外邪.右手气口主内疾.外邪风寒暑湿侵.内症乳食痰兼积.洪紧无汗是伤寒.浮缓伤风有汗液.浮而洪大风热甚.沉而细滑积乳食.沉医腹中痛不休.沉弦喉内作喘急.紧促之时疹痘生.紧数之时惊风疾.虚软慢惊作螈.(音计纵小儿风病)紧盛风痫发搐掣.软而细者为疳虫.牢而实者必便结.滑主痰壅食所伤.芤脉必主于失血.虚而有气为之惊.弦急客忤君须识.大小不匀为恶候.三至为脱二至卒.五至为虚四至损.六至平和曰无疾.七至八至病尤轻.九至十至病势急.十一二死无疑.此诀万中无一失.凡小儿三岁以上.用一指按寸关尺三部.常以六七至为平脉.添则为热.减则为寒.浮洪风盛.数则多惊.沉滞为虚.沉实为积.坏症十五候眼生赤脉贯瞳人.(瞳人属肾、肾有两筋自背脊直至脑门、贯其二睛、心与肾交、水火相济、若水火两绝、赤脉贯矣.)向上直视不转睛.(向上直视不动、肾腑俱绝.)手足不收毛发竖.(胃主肌肤四肢、胃绝、则毛发竖、手足不能收管.)囟门肿起又作坑.(心主血、心绝、血不上行.)天柱骨痿头偃后.(心绝、不治之症.)切牙出舌语不明.(舌乃心之外应、心绝、血不流行、虚舌退场门、或舌短不语.)齿或咬人肾脉绝.(肾乃骨之主、齿乃骨之余、绝则齿痒、切牙、或咬人、肾绝心亦绝.)鼻孔干燥黑来侵.(鼻乃肺之外应、燥黑则肺绝.)鱼口气粗啼不得.(肺为气主、肺绝、则气出不返、或气急难啼、鱼口、一张一闭.)大肠脉绝忽鸦声.(忽作鸦声、则大肠绝矣、鸦声、变声不止.)两手抱头目无彩.(肝藏血、目乃肝之外应、血脉不荫、则指甲青黑、及目无光彩、筋缩、则两手抱头、肝绝.)指甲黑色又伤青.喉中拽锯口吐沫.(凡有涎退场门鼻.)风疾闭窍面黑形.(五孔干燥、不治之症、是风痰窍塞关窍、血脉不行、不纳汤药、面色青黑.)心寒脉绝令肺胀.饮水直下胃无存.(肺胃俱绝、饮水不歇、直下大肠中去、必死之症.)痢如死鸭鹅之血.(心绝.)臭秽血水糟汤临.(脏腑俱败.)四肢汗出如油出.(荣卫俱绝、阴阳杂、津液散于四肢、如胶粘者、不治.)手足掷摇那得生.(心绝.)面黑唇缩不盖齿.(脾绝.)蛔虫退场门死形真.(脾绝.)五脏气脱凶死诀摇头直视心气脱.青共唇腮肝气脱.雨汗大喘肺气脱.唇缩脐番脾气脱.瞑目遗溺肾气脱.卷二穴象手法穴道图象潜曰.推拿一书.其法最灵.或有不灵.认穴之不真耳.即如头为诸阳之首.面为五脏之精华.十指联系于周身之血脉.穴不真则窍不通.窍不通则法不灵.故予于斯书.首着诀法总纲.次详全身经穴.而图象昭焉.手法明焉.百病除焉.穴在头脑者百会穴(在头顶毛发中、以线牵向发前后左右重.)囟门穴(在百会前、即泥丸也.)中庭穴(在发际上边些.)天庭穴(即天门、又名三门.)天心穴(在额正中、略下于天庭.)两额(在太阳之上.)印堂(在两眉心中、名二门)额角(左为太阳、右为太阴.)风府(在脑后枕骨下、俗名脑窝.)天柱(即颈骨也.)穴在面者山根(在两眼中间、鼻梁骨、名二门.)三阳(左眼胞.)三阴(右眼胞.)准头(名年寿、即鼻也.)龙角(一名文台、在左发毛.)虎角(一名武台、在右发毛.)风门(在两耳门外.)风池(在目上胞、一名坎上.)气池(在目下胞、一名坎下.)左颊右颊(在颧之旁.)两颐(在上口唇两旁、即腮也.)水沟(在准头下、人中是也.)食仓穴(在两颐下.)承浆穴(在人中下地角.)穴在手指者少商穴(在大拇指尖.)商阳穴(在食指尖、指根下一节横纹是风关、从掌上巽宫来、二横纹是气关、三横纹是命关.)中冲穴(在中将指尖.)关冲穴(在无名指尖.)少冲穴(在小拇指尖.)大肠穴(在食指外边.)小肠穴(在小拇指外边.)四横纹(在食将无名小指中四道小横纹、除去大指、故名四.)穴在阳掌者内牢宫(在手心正中、属凉.)八卦(将指根下是离宫、属心火、运八卦必用大指掩掌、不可运、恐动心火.)坎宫(紧与离宫相对、在小天心之上、属肾水.)干宫(名天门、一名神门、在坎宫之右.)小天心(在坎宫下中门.)阳池穴阴池穴(在小天心两旁.)贩门穴(在大指下、一块平肉如板.)大横纹(在手掌下一道横纹.)浮心穴(在大横纹左边.)肾经穴(在大横纹右边.)二人上马(在小指旁三四横纹、及掌干宫旁.)水底穴(在小指旁、从指尖到干宫外边皆是.)虎口穴(大食二指丫叉处、筋通三关处.)穴在阳膊者总筋穴(在大横纹下、指之脉络皆总于此、中四指脉总于此.)内间史穴(在总筋下寸许、一名内关候.)天河穴(在内间史下、自总筋直往曲池.)曲池穴(在手湾处、一名洪池.)经渠穴(在浮心一边、内间史旁.)列缺穴(在径渠下、天河旁.)鱼脊穴(阳池旁边一小窝处、乃大指散脉处.)三关穴(在手膊上旁边.)六腑穴(在手膊下旁边.)穴在阴掌者外牢宫(在手背正中、属暖.)合骨穴(在手背大指食指两骨丫叉相合之间.)威灵穴(在外牢右边骨缝处.)向导穴(在外牢左边骨缝处.)一扇门(在食将二指下夹缝处、威灵穴之上.)二扇门(在无名指根两夹缝处.)大陵穴(外牢下、手背骨节处.)穴在阴膊者一窝风穴(大陵位下、手膊上、与阳膊总筋下对.)阳池穴(在外间史下.)外间史穴(在一窝风下、与内间史相对、一名外关候.)肩井穴(在肩膊眼窝内.)肘穴(在手肘曲处、高起圆骨处.)穴在前身者人迎穴(喉之左右.)膻中穴(在人迎下正中、与背后风门相对、皆肺家华盖之系.)天枢穴(在膻中穴下两旁、两乳之下.)乳穴(在两乳下.)鸠尾穴(掩心骨尽处.)肚脐穴(一名神阙).丹田穴(即气海也.)肚角穴(腰下两旁往丹田处也.)中脘穴(胃藏饮食处.)期门穴(在两胁下软处、吸气之所.)关元穴(脐下宽平处、与下气海相连.)肾囊(卵胞.)穴在脊背者风门穴(在脊骨二节下.)中枢穴(在脊骨七节之上.)七节骨穴(与心窝相对.)心俞穴(在七节骨左寸许.)肺俞穴(在七节骨右寸许.)腰俞穴(对前腰旁.)膀胱穴(在左股上.)命门穴(在右股上.)龟尾穴(一名闾尾、脊背尽头处.)穴在腿足者鬼眼穴(在膝头膝眼.)委中穴(在膝弯陷处.)前承山穴(一名子母穴、在下腿之前、与承山相对、一名中肿穴.)后承山穴(一名后水穴、如鱼肚一般、在腿肚上、一名鱼肚穴.)百虫穴(在大腿之上外边.)三里穴(在膝头之下.)外鬼眼穴(在膝外眼陷处.)鬼胀穴(在后腿肚旁.)蟹穴(在脚面上弯处、与下中指相对.)蹼参穴(在脚后根上、一名鞋带穴.)大敦穴(在足大指上.)涌泉穴(在脚板心中处.)正面图(图缺)面部气色十二经总现.五位色青.惊积不散.五位色红.伤寒痰壅.积成惊悸.五位色黄.食积疳痞.五位色白.气不充实.滑泄吐痢.五位色黑.脏腑欲绝.疾危症恶.面青眼青.肝病.面赤唇红.心病.面黄鼻黄.脾病.面类白色.肺病.五脏各有所属.细探其色.即知表里虚实盈亏.其寒热补泄之法.可考而知也.正面图(图缺)正面图(图缺)正面图(图缺)背面图(图缺)侧面图(图缺)大指在外男顺女逆(图缺)大指在内女顺男逆(图缺)大指内又诸病恶症(图缺)阳掌八卦图(图缺)五指经络内外秘旨随手形象开附于后中指名为将指.属心.心气通于舌.络联于将指.通背左筋心俞穴.手中冲穴.足涌泉穴.大拇指下一指.名为食指.属肝.肝气通于目.络联于食指.通于小天心穴.足大穴.阳掌脾土肝木心火肺金肾水图(图缺)中指∶属心大宜泄不宜补小儿初生不叫食乳是胎大攻心推二三十下喂以延寿丹三粒灌之即叫即食北方卧坑食大]烧之物多此症屡验.天门∶入虎口一手拿两穴大指拿天门食指拿虎口.大拇指属脾土.脾气通于口.络联于大指.通背右筋天枢穴.手列缺穴.足三里穴.阳掌图(图缺)揉运脾土∶男左手补女右手右运为补或屈大指侧推致电版门以补脾土立进饮食.阳池∶鱼际穴散脉处从此侧推三关取真火.内牢∶捞明月退热在此.阴池∶分阴阳在此小指上一指名为无名指.属肺.肺气通于鼻.络联于无名指.通胸前膻中穴.背后风门穴.小指属肾.肾气通于耳.络联于小指.通目瞳人.手合骨穴.足大敦穴.阳掌图(图缺)大肠筋在食指外边.络联于虎口.直到食指侧巅.小肠筋在小指外边.络联于神门.直至小指侧巅.阴掌图(图缺)大陵位∶热久不退反推此穴用以却不与食指相连殆抄讹欤此穴与食指相连肺经相近有火攻大之法乃尽头指也疾标此向导∶向导穴在外牢左边与上二扇门相对与无名指相联肺经相近威灵∶此穴与中指相连通心急惊变手指此叫则治不叫难一窝风∶外间史离一窝风仅三指过去属阳五指歌五指梢头冷.惊来神不安.若逢中指热.必定是伤寒.中指独自冷.疹痘症相当.男女分左右.医家仔细看.按穴却病手法论潜曰.仙女传救婴儿妙法.实谙先天机微.左旋右揉.推拿掐运.诸穴手法.至妙至精.苟缺一穴.而众穴不灵.稍少一法.而妙法不真.医家必深思其义蕴.而详究其指归.乃为有济.然法虽有定.变通在人.标本先后轻重多寡之间.用手法而不泥乎法.神乎法而不离乎法.神而明之.存乎一心.所当竞竞致意者尔.手法秘旨凡观小儿病症.男观左手右脚.女观右手左脚.必察何经络.得其症候.方知道推某筋.掐某处.久揉验.总要先观儿虚实.而手法推之数目.即一定之.一岁三百.不可拘也.(此二句所谓用法而不泥乎法也可证诸家某穴推若千数之谬)又要审定主穴.某病症.以某穴为主.则众手该用者在前.而此主穴在后.多用工夫.从其重也.盖穴有君臣.推有缓急.用数穴中有一穴为主者.而一穴君也.众穴臣也.相为表里而相济者也.故赤子之病.有一视而愈者.亦有推数穴而不愈者.是不明于察形辨症之主穴也.有一穴而治数病者.有数穴而治一病者.有一手而拿两穴者.有两手而拿一穴者.有病轻而推数穴不愈者.有重病而推一二穴即愈者.总待人神明其源而精乎其极也.故云病轻一时松.病重费日功.若平日有惯者.病推毕后.必用总收手法.其病方永久不犯.用手法者慎思之.分补泄左右细详秘旨歌补泄分明寒与热.左转补兮右转泄.男女不同上下推.子前午后要分别.寒者温之热者凉.虚者补之实者泄.手足温和顺可言.冷厥四肢凶莫测.十二经中看病源.穴真去病汤浇雪.又补泄辨补者.往指根里推也.如推脾土.须屈小儿大指.从指之外边.侧推到HT 门.此为补.伸儿指者非也.泄者.向指根往外推也.推脾不宜.惟推肝肾肺以泄火.如此.掐运推拿辨。
推拿三字经01
推拿三字经徐谦光奉萱堂药无缘推拿恙自推手辨诸恙定真穴画图章上疗亲下救郎推求速惟重良独穴治有良方大三万小三千婴三百加减良分岁数轻重当从吾学立验方宜熟读勿心慌治急病一穴良大数万立愈恙幼婴者加减良治缓症各穴量虚冷补热清当大察脉理宜详浮沉者表里恙迟数者冷热伤辨内外推无恙虚与实仔细详字廿七脉诀讲明四字治诸恙小婴儿看印堂五色纹细心详色红者心肺恙俱热症清则良清何处心肺当退六腑即去恙色青者肝风张清则补自无恙平肝木补肾水色黑者风肾寒揉二马清补良列缺穴亦相当色白者肺有痰揉二马合阴阳天河水立愈恙色黄者脾胃伤若泻肚推大肠一穴愈来往忙言五色兼脾胃屈大指补脾方内推补外泻详大便闭外泻良泻大肠立去恙兼补肾愈无恙若腹痛窝风良数在万立无恙流清涕风寒伤蜂入洞鼻孔强若洗皂鼻两旁向下推和五脏女不用八卦良若泻痢推大肠食指侧上节上来回推数万良牙痛者骨髓伤揉二马补肾水推二穴数万良治伤寒拿列缺出大汗立无恙受惊吓拿此良不醒事亦此方或感冒急慢恙非此穴不能良凡出汗忌风扬霍乱病暑秋伤若上吐清胃良大指根震艮连黄白皮真穴详凡吐者俱此方向外推立愈恙倘泻肚仍大肠吐并泻板门良揉数万进饮食亦称良瘟疫者肿脖项上午重六腑当下午重二马良兼六腑立消亡分男女左右手男六腑女三关此二穴俱属凉男女逆左右详脱肛者肺虚恙补脾土二马良补肾水推大肠来回推久去恙或疹痘肿脖项仍照上午别恙诸疮肿照此祥虚喘嗽二马良兼清肺兼脾良小便闭清膀胱补肾水清小肠食指侧推大肠尤来回轻重当倘生疮辨阴阳阴者补阳清当紫陷阴红高阳虚歉者先补强诸疮症兼清良疮初起揉患上左右揉立消之胸膈闷八卦详男女逆左右手运八卦离宫轻痰壅喘横纹上左右揉左旋右久去恙治歉证并痨伤歉弱者气血伤辨此症在衣裳人著夹伊著棉亦咳嗽名七伤补要多清少良人穿夹他穿单名五痨肾水伤分何脏清补良在学者细心详眼翻者上下僵揉二马捣天心翻上者捣下良翻下者捣上强左捣右右捣左阳池穴头痛良风头痛蜂入洞左右旋立无恙天河水口生疮遍身热多推良中气风男女逆右六腑男用良左三关女用强独穴疗数三万多穴推约三万无不良遍身潮分阴阳拿列缺汗出良五经穴肚胀良水入土不化谷土入水肝木旺小腹寒外劳宫左右旋久揉良嘴唇裂脾火伤眼胞肿脾胃恙清补脾俱去恙向内补向外清来回推清补双天门口顺气血五指节惊吓伤不计次揉必良腹痞积时摄良一百日即无恙上有火下有寒外劳宫下寒良六腑穴去火良左三关去寒恙右六腑亦去恙虚补母实泻子曰五行生克当生成母成生子穴不误治无恙古推书身手足执治婴无老方皆气血何两样数多寡轻重当吾载穴不相商老少女无不当遵古推男女分俱左手男女同余尝试亦去恙凡学者意会方加减推身歉壮病新久细思详推应症无若恙徐谦光名宗礼,字谦光,号秩堂公。
大医习业——精选推荐
⼤医习业凡欲为⼤医,必须谙《素问》、《甲⼄》、《黄帝针经》、《明堂流注》、⼗⼆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孔⽳、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
⼜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医。
若不尔者,如⽆⽬夜游,动致颠殒。
次须熟读此⽅,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医道者矣。
⼜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睹事则不能默⽽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
⾄于五⾏休旺,七曜天⽂,并须探赜。
若具⽽学之,则于医道⽆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解读:⼤医习业 ------ 作为⼀个⼤医应该学习的业务。
《素问》、《甲⼄》、《黄帝针经》、《明堂流注》、⼗⼆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孔⽳ ------ ⼈体⽣理结构。
本草药对 ------ 本草:各种草药,⼈参、桂枝、⽢草等;药对:有些药是成对使⽤的,⽐如⿇黄配杏仁,它是成对使⽤的;本草药对学了之后,需要了解药性,中药药性有“⼗⼋反”、“⼗九畏”等等,要讲中药与中药之间的⽣克关系,中药之间有种七情的关系;还有中药配伍,君⾂佐使的关系;这些就统⼀的四个字:本草药对。
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 ------ 诸部经⽅,不是⼀部经⽅,这⼏家⼈写的⽅⼦,都是经⽅。
以前经⽅很多,现在就只有张仲景先⽣的书留下了,其他的书没了,过去的经⽅是⽐较多的,不仅仅是⼀部《伤寒论》⾥⾯的⽅⼦。
学习了⽣理,学习了药性,再学习⼀下开⽅,就差不多了是不是?⼜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 ------ 阴阳、打卦、算命、风⽔这⽅⾯不懂,也做不了⼤医。
名医倪海厦也讲了,风⽔病吃药是吃不好的。
这个在实际经验中是这个样⼦的。
如此,乃得为⼤医 ------ ⼈体⽣理、药性、诸部经⽅、阴阳打卦,这四⼤类都学好了,你就有了做⼤医的基本资格了。
医方捷径指南全书卷上
医方捷径指南全书卷上医学入门怀阴王宗显辑吴郡钱允治校书林儒兴堂梓本草引序夫医者意也,药不执方,合宜而用,投机应病,则酌杯可以起沉屙,造妙通玄,虽刀圭足可以延寿考。
非惟愈疾亦可頣生斯术之傅,其来尚矣。
自神农尝百草以济苍生,逮黄帝辨四方而兴素问,历代之圣君哲辅靡不留心,自古之孝子仁人咸知注意。
玉函金匮无非济世之良方,红杏青囊莫若活人之记典。
盖以人生两间,身缘四大,感风寒暑湿之浸蒸,或喜怒忧思之郁结,苦乐荣翠悴悉损精神,饥饱逸劳俱伤气血,真元感纔触景以中雐邪气即乘虚而外感有生难免,具体皆然。
仲尼豈不能避疾保身,康子尤未免问安馈药。
且药性有寒温良毒,人禀人虚实盛衰。
未达其由,豈可遽尝,必有恒心,斯能永济。
望闻问切须详审于临诊之时,补泻泄宣通,尤谨严于技剂之际,先后缓急有其序,涩滑燥湿得其宜,则到口触疴应手辄效。
假如心胸饱满服萝卜而宽舒;肚腹胀膨饮牵牛而快利。
麻黄发散,入肠胃则汗流;瓜蒂宣通,入咽喉而涎涌。
药无不效,用当极灵。
试嚼乌梅遽齿酸而津溢;才吹皂角立鼻嚏以气通。
啖荆芥则泪垂;啮花椒而气闭。
龟尿解噤;鼠骨生牙。
磁石引铁;琥珀拾芥。
鸑胶续剑,獭胆分杯。
血投耦而不凝;漆得蟹而自散。
葱汁可以熬桂作水;蟾膏乃能软玉如泥。
物性各有不同,在智者随随宜取用。
备举数端。
证验以明一切殊功。
诚能识性知机,用若通神入圣,是以扁鹊华佗各展惊人之技,稚山思邈咸乘救世之慈。
每用单行或兼使以为一物专攻,则气纯而急速,数般相制则乃味集而效迟。
唯相须佐使者配合,则并力以收功;若相反畏忌者,交参必争雠而播毒当瘳,转剧贻患,匪眇与其不能研精灼见,熟若但从简,要易知抑且省其冗繁,况复便于仓卒,然药之真伪,休戚所关,方之否臧安危是系,必合精详有据,岂宜灭裂无宗,须衰众善之长,庶合万全之效。
取其易捷,不特便于旅途,拨其精华,,实有利于人已,援诸例以分门比诸类而列款。
举册可以对症求方疗疾,更宜随时用药,虽同一症,详基新久重轻,必按诸方慎择刚柔紧慢,如緾肤腠但用轻清,荅固膏肓必施瞑眩,况风土有炎凉之异,气禀有厚薄之殊。
审视瑶函
审视瑶函明·傅仁宇撰··审视瑶函建档:中国医药学院中医研究所张鸿所长卷首前贤医案云麓漫抄云,淮南杨吉老,儒医也,有富翁子忽病目,视正物皆以为斜,几案书席之类,排设整齐心更移令斜,自以为正,以至书写尺牍,莫不皆然父母甚忧之,久更历数医,皆不谙其疾,或以吉老告,遂以子往求治,既诊剎後,令其父先归,留其子,设乐开宴,酬劝无算,至醉乃罢,扶病者坐轿中,使人舁之,高下其手,常令倾到,展转久之,方令登榻而卧,达旦酒醒,遣之归家,前日斜视之物,皆理正之,父母跃然而喜,且询治之之方,吉老云,令嗣无他疾,醉中尝卧,闪倒肝之一叶,搭於肺上不能下,故视正物为斜,今复饮之醉,则肺胀,展转之间,肝亦垂下矣,药安能治之哉,富翁厚为之酬。
九灵山房集云,元末四明有吕复,别号沧洲翁,深於医道,临川道士萧云泉,眼中视物皆倒植,请治於复,问其因,萧曰,某尝大醉,尽吐所饮酒,熟睡至天明遂得此病,复切其剎,左关浮促,即告之曰,尝伤酒大吐时,上焦反覆,致倒其胆腑,故视物皆倒植,此不内外因,而致内伤者也,法当复吐,以正其胆,遂以藜芦瓜蒂为末,用水煎之,使平旦顿服,以吐为度,吐毕视物如常。
张子和治一年幼子,十馀岁,目赤多泪,众医无效,子和见之曰,此子目病,原为母腹中被惊得之,其父曰,孕时在临清被兵恐,令服瓜蒂散,加郁金,上涌下泻,各去涎沫数升,人皆笑之曰,儿腹中无病,何以吐泻如此,至明日,了然爽明。
道山清话云,张子颜少卿,晚年常目光闪闪然,中有白衣人如佛像者,子颜信之弭谨,乃不食肉,不饮酒,然体瘠而多病矣,一日从汪寿卿求剎,寿卿一见大惊,不复言,但投以大丸数十,小丸千馀粒,祝曰,十日中服之当尽,却以示报,既如期,视所见白衣人变黄,而光无所见矣,乃欲得肉食,又思饮酒,又明日,黄亦不见,觉气体异他日矣,乃诣寿卿以告,寿卿曰,吾固知矣,公脾初受病,为肺所乘,心、脾之母也,公既多疑,心气不固,自然有所傢艫吾以大丸实其脾,丸补其心,肺为脾之子,既不能胜其母,其病自愈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慎柔五书,医家秘奥诠解一、慎柔五书卷一地黄丸为肾家之主剂,盖肾水枯,则肝木不荣;木不荣,则枯木生心火。
故用熟地以滋肾,用泽泻以去肾家之邪,则地黄成滋肾之功。
肾所恶者土也,脾家有湿热,则能克肾水,故用山药补脾,用茯苓以去脾家之湿,则山药成补脾之功。
木枯则耗水,以山茱萸敛火以润肝;火炽亦能枯水,以牡丹皮泻心火而补心。
心足则火不妄起,且下降与肾交,而补肾之功愈成矣。
此即难经东方实,西方虚,泄南方,补北方之义;又素问亢害承制之道也。
按: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是宋。
钱乙,将仲景的肾气丸,又称崔氏八味丸,去附子、桂枝而成。
肾气丸用于水寒土湿致使风木燥急,出现肾水盗泄于风木,肾水耗散于脾土,脾土为风木所乘,使右路阳不能杀,阴不能藏。
肾气丸的组成是:生地黄24,山药12,山茱萸12,茯苓9,泽泻6,丹皮6,附子3,桂枝3。
以重用生地黄,辅以丹皮,凉血滋木清风,(地黄生者尤良,熟地黄无此功效)。
以山药、山茱萸封固金水,使右路阳杀阴藏。
以茯苓、泽泻去脾肾之湿,以附子、桂枝轻起少火。
附子、桂枝量不能大了,若量大就会破坏山药、山茱萸对右路的封藏;也不能舍弃,若舍弃就不能引导乙木生发。
在虚损劳证的治疗中,因中气虚弱,木火少制,肺胃之气敛收无力,适度运用六味地黄丸收敛右路还是可行的。
六味丸以生地、丹皮凉乙木,以山药、山茱萸封藏金水,以茯苓、泽泻渗利脾肾不显之湿。
六味地黄丸的使用依据应是中气虚损,木火较盛,风木盗泄而水寒土湿不显。
若两尺近无,就直接使用肾气丸,即八味丸。
凡两手俱数,大便燥者,八物汤。
洪大有力,地黄汤。
无力,大补汤。
脾燥,加山药;脉弦,加芍药;右关浮无力,加丁香;沉无力,加干姜。
按:虚损劳证,遇两手俱数,大便燥者,需补益中气,濡润营血,清降金水。
八物汤可以作为首诊使用,以待气血复荣。
若阳衰土湿,须加干姜、肉苁蓉滋肝润肠,荡涤陈宿。
若脉洪大有力,是木火盛,金水不收。
须补中气,凉木敛金,可先用六味地黄汤。
六味地黄汤以生地、丹皮凉血滋木清风,山茱萸、山药敛收金水,茯苓、泽泻利湿。
必要时可加麦、味、牡蛎、玄参、人参。
脉无力,是中气不足,营卫虚弱,用四物、四君益气血,黄芪入肝脾益营,入肺胃益卫,再加少量肉桂温疏乙木,以上即大补汤。
若水寒土湿,则须加入暖水燥土之味。
脾燥,加山药敛脾精。
脉弦,或弦滑、弦浮、弦大,皆是乙木在群阴包围之中挺进而阳气不衰,故可加芍药双清甲乙。
若为弦迟、弦细、沉弦则为阳气不足,不可再用芍药,君不见伤寒论有桂枝去芍吗?右关浮无力,是中气虚、肺胃之气不收,中下或有己土湿、肾水寒。
加丁香可温中降逆、驱中下寒湿。
右关沉无力,是中气虚寒,加干姜温中。
内伤,寸脉大于尺脉,此阳脉盛也,宜用保元汤加归芍引下,则大脉去,而阳气亦内收矣,此从阳引至阴分之法。
按:寸为阳而尺为阴,寸应大于尺,若寸脉明显大于尺脉,是阳脉盛。
虚损劳证,若阳脉盛,可加归芍润泻乙木以削木火之势,则左大可减。
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是中气虚也。
用保元之芪、参、草、枣,补中土、益营卫,使金令大行,天气下降。
中气得补,中土枢转,则胃降肺降,右路阳杀阴藏。
阳气内敛,则大脉可去。
用从阴引阳与从阳引阴的说法,不如用说升降或说生长、收藏来得准确,因为是处皆阴,是处皆阳,又如何从阴引阳与从阳引阴呢?或说下为阴而上为阳,那不如说升降了。
或说内为阴而外为阳,那不如说开合了。
从阴引阳与从阳引阴的说法是二元对举的方法,二元对举方法粗糙、模糊但却简单,主观上容易抓住,因而容易谬种流传。
内伤,右尺弦弱,不宜用寒凉,以命门火虚故也。
按:右尺候元阳及君相之降,右尺弦弱是君相之火不能敛收进入癸水,致使元火不足。
此时当行收降,或用附子暖水。
至于是否不宜用寒凉,要分经来看,但至少入脾肾之药不能寒凉。
若右关缓有力,缓则为湿。
又尺寸弱者,用补中汤加赤苓、苡仁。
盖补中补寸弱,赤苓、苡仁行中焦湿,又能使中焦之气下行,而尺脉自和。
按:右关缓为常脉,缓而有力,是右关不能顺降,右路由寸降于关,而关不能顺降于尺,所以脉有力。
较关而言,尺寸现弱,是关部不行,出现拥堵。
右关缓而有力多是湿气不运,还需结合四诊资料,进行细辨。
用补中汤加赤苓、苡仁补中利湿是其中一法,脾司湿,风能胜湿,一般黄芽汤加防风、苍术或胃苓汤皆可。
拥堵得开,一气下行于尺,使尺脉自和。
风性发扬,又使寸脉得充。
右关缓无力,用参苓白术散加黄芪,以补上而益下。
按:右关缓无力,是中气虚,在虚损劳证治疗之中,参苓白术散适合中虚有湿气,而风木易盛的情况。
该方以四君子加扁豆补中气,苡仁清金利水补土,桔梗泻、降肺气,助金水敛收。
以大枣补脾精,以砂仁和中调气,助中土枢转。
以山药、莲子敛固,以止风木盗泻。
加黄芪入肝脾益营,入肺胃益气,走营卫以补上。
中气得补,金水得收,从上而益下。
但参苓白术散加黄芪力量缓怠,不若薯蓣丸之右半部:四君加山药、大枣、神曲、桔梗、杏仁、麦冬以及少量的干姜,布局来得精妙。
凡在右,以四君子汤加减。
欲上,用黄芪;欲下,赤苓、苡仁。
在左,以四物汤调理。
若左寸洪有力,加木通、黄连、赤茯苓之类。
盖木通泻小肠火,小肠为心之腑,黄连泻心,赤茯苓者,赤入丙丁也。
按:几乎所有病症都是胆胃易逆而肝脾易陷,即使虚损劳证也是如此,例如主治虚劳、风气百疾的薯蓣丸,其左路是以四物加阿胶、桂枝、防风应对乙木,以柴胡、白蔹、大豆黄卷应对甲木。
右路以麦冬、桔梗、杏仁清金降肺气以凉收金水,以四君加山药、大枣、神曲以及少量干姜应对中气。
后人斩头去尾,左路只取四物,右路只取四君,何其不通也哉。
在右路,以四君子汤加减补益中土,后有加减二字,可以寄托圆满,此处强调以四君子汤为核心。
四君子以苓甘燥土、白术燥土补中、党参益中气。
欲上,加黄芪益营助卫气收降。
欲下,加茯苓、苡仁清金燥土利水,使水利、土燥、金清,以得金收水藏。
在左路,以四物汤调理,应考虑甲乙。
若左寸洪而有力,是君火不降而发露于上。
既当知其来,是木上行化为心火,可清甲乙。
又当知其去,要敛降肺胃之气,然后稍佐清心火之品即可,不可舍其来去而仅清君火。
左关浮,用羌防。
右关沉有力,用山栀、柴胡、知、柏之类。
左尺有力,加知柏以泄其有余。
盖左有泻而无补,右有补而无泻,则命门火重矣。
按:左关浮,是木郁之象。
木郁达之,用羌防发之可达,这在外感治疗中是一个方案。
但若为少阳不降,则须清疏,使之下降。
乙木郁遏,亦须疏解。
右关沉有力,是阻滞,若为甲木碍戊土不能和降,可以山栀、柴胡清疏甲木。
胃腑有滞,可加黄连、吴萸辛开苦降或用调胃承气。
黄柏用于脾经湿热,知母用于肺金燥热,但二者苦寒,皆伤中阳,不可不知。
右关沉有力,也有可能是寒,若为寒,用黄芽。
左尺有力,若为相火沉陷,一般以栀子、茵陈泻之。
须清金泻火润燥,再考虑知母;需清脾经湿热,除乙木郁蒸,再考虑黄柏。
为何会左尺有力相火沉陷?是因中虚不能枢转,此时宜温补中气,疏达乙木。
叙述之中的有力与有余,意义模糊。
例如有余,如何有余?相火沉陷是有余,肾水寒冱是有余,阻滞沉结是有余,所以需要进一步分辨。
“左有泻而无补,右有补而无泻”,这句话的意思也比较模糊。
何谓补泻?遂其性为补,逆其势为泄。
例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泄之。
因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春和则肝木发生,木荣而风恬。
水寒土湿,木气不能发陈,则木郁而风生。
木以发达为性,己土湿而抑遏乙木发荣之气,故乙木郁怒而克脾土。
郁怒风动而生疏泄,风动血耗则色脉皆枯。
故肝郁之时,肝欲散,辛可发散,食辛以遂其性,遂其性为补,故曰用辛补之。
逆其势为泄,酸为收敛,收敛是逆其欲发散之势,故曰酸泄之。
若肝脉涣漫不收,此时宜敛聚以复其条长之性,复其性为补,此时酸收为补。
若再发散,则是泄,涣漫不胜其再发散,此时用辛散则为泄。
临证要具体分经,历观四象,分析各经腑脏当下的状态并比较其应有的正常状态,决定用药或升或降、或散或敛、或温或凉,使其恢复到其应有的自然状态,则补泻只是名相耳。
左路阳生阴长,阳主开散,开散似泻;右路阳杀阴藏,阴主翕聚,翕聚似补。
故曰“左有泻而无补,右有补而无泻”。
意思如此,不必深究。
欲命门火重,只须燥土补中,敛收君相,使之进入癸水,并生达乙木即可。
凡内伤发热,口干,乃下焦虚寒,火不归原,阳气在上故尔,须温下焦,使阳气下降,则口干自愈。
按:君相之火不降,相火发露,出现发热;相火熏烁而出现口干;君相不能敛收归于癸水,则下元虚寒。
此时须温下元,暖水燥土,同时敛收君相之火归于癸水。
君相之火下降,则上不热,故口干自愈。
这里已有火神派引火归原的纲领,只是未如钦安发挥得淋漓尽致。
凡内伤,火在上,水在下,故发咳嗽而喘,此皆滋阴降火所致也,初用桂白芍,吴萸少许,及甘草、人参、五味、半夏、破故纸、杜仲,一温则火下行,水上行,如或作泻,则阳下行,而胃中所积宿食水谷行动矣。
按:本条痛斥滋阴降火之积弊,并给出挽救之法。
中土不枢,火浮水沉,相火不降,出现上热下寒。
君相不降缘于肺胃之气不降,肺气不降则咳嗽而喘。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采用了所谓的滋阴降火之法。
阴为下降、敛聚、守定与藏精起亟,阴是一个过程,燥者滋之,过程滋不了。
所谓的滋阴就是不管升降、开合以及分经状况,看见上面有火,就盲目加入甘寒或苦寒,因为热以寒之,以为可以降火,所以就名之曰滋阴降火,并谬种流传。
结果是用寒而使寒伤中阳,造成中土愈加不枢,肺胃不能敛降,致上愈热而下愈寒,所以火根本就降不下去。
所示方剂以吴萸温寒燥湿,降胃逆而升脾陷。
以人参、甘草补中气。
以半夏、五味降肺胃,敛收下行。
以桂枝、白芍疏木清甲乙。
以杜仲、破故纸暖水燥土。
君相得降则火下行,使下元得温,木气得疏则水上行。
阳气下行,则寒湿以及所积宿食水谷开解下行,如河川解冻,奔流作泻,但泻后无不舒。
由于阳复春回,会出现乏力,类似春困。
凡虚损,肺脉大,气喘,下部脉弦细弱微,此皆阳上越而不降,内寒外热,上热下寒之症,用人参3,桂制白芍3,干姜1,半夏3,五味子3,炙甘草2,使温中内收,阳气降下。
按:中气虚弱,不能枢转,致使肺气不能收降。
肺气不收则肺脉虚大,肺气上逆则喘。
君相不收则上热,下部得不到上来的温暖,于是出现下寒,使下部脉弦细弱微。
阳气不降而居于上外,内下得不到上来温煦,于是外热内寒。
以桂芍疏木清甲乙;人参、干姜、甘草温补中气,崇趺阳以抑少阴;半夏、五味子敛收君相之火归于肾元。
凡久病服寒凉克伐过多,以致三阳气衰,致痰凝气滞,以调元之剂治之。
阳气一动,则少阳先生,少阳欲先出,前有太阳,后有阳明,遏截不能伸,少阳之气至太阳,太阳与之并则寒,与阳明并则热。
遂成寒热疟状,非真疟也。
其太阳气达,遂有伤风之状,鼻塞、恶风寒之症见也。
阳明气达,遂有作泻之症,此时正当调脾补元,分头施治,则旧病尽脱矣。
按:久病服寒凉药克伐过多,寒伤中阳、元阳,于是中阳衰微、脾肾寒湿。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元阳不足,于是太阳阳气不足。
三焦者,元气之别使,元阳不足,于是少阳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