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两市产业结构比较与分析
成渝经济区重点产业剖析
油资源短缺外 , 其他多居全 匡 天 然气储量 占全 同的 6 % ,钒 0 界 9 % ,稀 土 居全 国第二 、铝 0 硫 铁 矿 储 量 分 别 占全 H 的 1 / 4
铜 矿 储 占 1 ,磷 矿 储 量 占 2 / 3
区重点产业 的优 势及 仔在 的 问题 ,并
提 出了其 长远发 展 的战略 规划 ,具 有
有较大 市场份额 。
化 工 业
重 工业 和医药 制造业 、饮 料食 品制 造 业等轻 工业 为主 的中上游 资源型行业 ,
同 时 ,在 西 部 地 区 ,其 金 融 物 流 业 也
成渝经 济 所 依托 的 四川{ 庆市足 我 同矿 产 资源最 密集 的
一
得 到大 力发展 ,但是 “ i 一 二 ”形 式 的 产业 结 构还 有 进 ・ 步优 化的 需要 。 在此 大背 景下 ,水 文研 究 了成 渝经 济
产值 居全 国第 ,又以牛源
势 ,成 渝经 济 区的合 作可 以提 升农牧
业竞 争 ,另外 ,成渝 经 济 的水 资 源 富饶 , K汀 、嘉陵 汀 、沱江 、岷江 都流 此地 , 内陆水 域 鱼 类 资 源 巾 ,
_ 经 济 鱼 类 约 10种 , 其 l长 水 上曼 4 } 】
成 渝 经 济 区 的 产 业 发 展 和 产 业 结
成 渝 经 济 区有 丰 富 的药 材 资 源 ,
四川 省 达 4 0 5 0多 种 ,重 庆 L 区 生 长 的 J J 野 生 和 人 工 培植 的 中 药 材 有 20 0 0余 种 ,这 为 下 游 医 药 制 造 业 的 发 展 奠 定 了资源基 础 。四川 的 巾成 药生 产居 全
一
四川 和重庆 政府 在 G P考 核的背 D 景 下 ,会在 各 自的 资源 优势 、行 业经 济 效益 大小 和经 济效 益 显现 时 间之 间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系列的重大问题。
本文着重从交通建设、产业协调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交通建设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交通建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当前,成渝地区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不够完善,而且道路拥堵、火车晚点、航班取消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成为制约双城经济圈发展的瓶颈。
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交通网络,扩大交通运输能力。
尤其要抓紧建设成渝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快速交通系统,缓解市内交通拥堵,提高周边城市与成都、重庆的关联度。
同时,还需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交通运输的管理效率,促进交通运输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例如,在公路建设方面,加速建设智能化高速公路,并研究数字高速公路,加强交通设施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公路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产业协调成渝地区的产业结构比较复杂,涉及到许多领域。
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和效益。
但是,目前产业协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产业间缺乏协调,重复建设等。
因此,在产业协调方面,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协调机制和制度,推动各级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协作,鼓励企业进行合作和联合,实现协同发展。
可以采取加强政策协调、减少同类产业竞争、优化产业组织和布局等多种方式,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
三、环境保护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不断推进,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目前,成渝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
在建设双城经济圈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投资,推广城市绿化、雨水利用、垃圾分类等措施,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
可以采取多种政策,鼓励企业开展环保技术改造,推广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
成渝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成渝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成渝协同发展是指成渝两大城市群之间协同发展,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中国西部发展的重要战略,成渝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成渝协同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问题和建议两个方面来探讨成渝协同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成渝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1. 发展不平衡:成都市作为成渝两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远远超过重庆市。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导致了成渝两大城市群内部发展差距较大,影响了协同发展的进程。
2. 交通瓶颈:成渝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拥堵问题严重。
成都和重庆之间的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连接不畅,影响了跨城市的人员流动和经济交流。
3. 产业结构单一:成渝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为主,缺乏高端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
这种产业结构单一导致了成渝地区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面临较大的挑战。
4. 生态环境问题:成渝地区的生态环境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空气质量、水质污染等问题严重。
生态环境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成渝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1. 加强政策协同: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应考虑成渝两地的实际情况,加强政策协同,推动成渝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特别是在产业发展、城市规划等方面要形成一致性和协调性。
3. 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成渝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高端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力度。
发挥成都和重庆在不同领域的比较优势,形成互补性的产业布局。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的理念,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5. 加强文化交流:加强成渝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两地人民的心灵交流和思想碰撞。
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交流会议,增进成渝两地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成渝协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只有通过解决存在的问题,采纳有效的建议,才能推动成渝地区实现协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经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成渝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同时成都、重庆两大城市经济实力雄厚,地理位置优越,对外开放程度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建设双城经济圈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七个方面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成都、重庆两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不足,制约了双城经济圈的发展。
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解决对策:政府应加大对双城经济圈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加大政府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和发展与基础设施相关的金融产品,加快推进双城经济圈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二、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在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成都、重庆两地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加剧了经济和社会的不平衡发展。
解决对策:政府应加强双城经济圈的区域协调发展,在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转型升级上加强合作,打破城市之间的壁垒,推动资源配置均衡。
三、城市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成都、重庆两地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双城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对策:政府应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的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环境修复和治理力度,促进双城经济圈的绿色发展。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不均衡,制约了双城经济圈的发展。
解决对策:政府应推动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两地间的产业合作与交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五、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双城经济圈的发展。
解决对策:政府应加大对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双城经济圈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金融创新,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探析
随着 时 间 的 推 移 , 一 产 业 所 占 比重 将 逐 渐 下 降 , 三 产 第 二
业 的 比重 将 逐渐 上 升 且 由于 0 0 7 > . 0 5 第三 产 业 的发 展 .06 O03 ,
速度将会快于第二产业 的发展速度。总的来说, 成渝经济区整
Y t0. 06 . 76 3= 30 —0 00 T
面时 间 相 似 系 数 (≤ 01 ≤) S
计 算 成 渝地 区区 域 工 业 结 构相 似 系 数 。 表 1 成 渝 地 区工 业 结构 的相 似 系 数
19 19 20 2 0 2 0 20 2 0 2 0 90 95 00 0 1 0 2 03 04 0 5 0 8 O 9 O6 0 6 O 7 0 7 O 6 0 6 . 1 .4 .9 . 8 .2 .3 .9 . 4
成 渝 经济 区产业 结构探 析
李 昱媛
( 川 大 学经 济 系, 川 成 都 6 06 ) 四 四 1 0 4
【 摘
要】成都、 重庆作为我国西部最 大的两个城 市, 出了在 “ 提 十二五 ” 规划 中建造成渝经济区, 打造 中国经济增 长第四极 的
目标 。 对成渝经济区的地 区产业结构进行 比较分析 , 分别用联合 国工业发展组 织推荐使用的相似 系数和 区位商分析 了两地产业结 构的趋 同性和专业化 , 最后对成渝经济 区产业结构的优化 及主导产业的选择 进行 了分析。 【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 产业结构 ; 主导产业; 区位 商
成渝经济区是一个以成都和重庆两个特 大城 市为核心, 覆 区产业结构的整体水平和相似度 以后, 来分析一下该经济区 的
盖 四川 1 沿 高速 公路 、 4个 铁路 、 金 水 道 的 市及 重庆 “ 黄 1小 时经 产 业 结 构 专 业 化 , 用 区位 商 (o a in q o i n , 称 L ) 即 1c t o u te t 简 Q=
成渝经济区产业布局的现状、特点
西部地区产业布局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一)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历史演进1、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建国后西部地区产业初步形成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大规模的能源原材料工业项目的建设起步,西部地区的现代产业开始出现。
“一五”和“二五”期间,国家根据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西部地区的资源状况,按照“交通先行、基础配套、集中布局、渐次推进”的原则对西部进行了密集的资金投入,拉开了西部工业化建设的序幕,西部地区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网络。
在西部形成了以西安、兰州、成都等城市为依托的新工业基地和若干新的工业中心,如贵州、云南组成的西南工业基地,分布在鄂西、湘西、豫西的机械工业基地,汉中机床、轴承工业区,天水机床、工具、农机工业区,银川仪表、机床制造工业区,西宁机床、内燃机、拖拉机制造工业区,攀枝花钢铁基地,黔西大型煤矿、电力基地,以及西安、成都等新兴技术和高精尖产品生产基地。
西部的工业能力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部分省份一跃成为工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的地区。
同时,“三线建设”还为西部聚集了一大批人才,建立了许多科研教育机构。
1952-1978年,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由1952年21%上升到1975年的46%,且一直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同期,第一产业下降了18个百分点,但第三产业比重变化较小。
这一阶段初步实现了向第二产业占主导转变的产业结构演变。
表 1949-1978年西部地区主要年份三大产业产值结构(%)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西部地区全国西部地区全国西部地区全国1952 50 66 21 15 29 19 1957 40 58 30 23 30 19 1962 40 55 31 24 29 21 1965 38 52 35 30 27 18 1970 35 46 40 36 25 18 1975 32 40 46 41 22 19 资料来源:陆大道、刘毅著:《2000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1953-1976年。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部署,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然而,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下面主要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是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基础,与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然而,目前成渝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瓶颈、电力短缺等问题仍然存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并注重科技创新,提升工程质量和效率。
另外,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城市规划不合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城市规划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导致城市的整体布局紊乱、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政府需要改变传统的“城市即工厂”发展模式,注重人、城市、自然的和谐发展。
应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三、产业结构单一成渝地区当前的产业结构主要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其他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单一。
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和扶持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环保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格局,以推动双城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
四、人才流失严重成渝地区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导致人才流失严重。
政府应该营造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落户,并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提高他们留下来的意愿。
五、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高成渝地区由两个城市组成,不同的城市之间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进行协调统筹。
政府应该加强区域间合作,建立起有效的协同发展机制,使两个城市能够共同发展,形成双赢的局面。
总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问题较多,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前提,推动双城经济圈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成都和重庆为核心打造起来的经济合作体,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
在建设双城经济圈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制定相关对策。
一、交通瓶颈问题成渝地区的交通运输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两个城市之间的连接较为薄弱,交通瓶颈问题成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大难题。
为了打破这一瓶颈,需要加紧推进成都至重庆之间的高速公路建设,同时深化铁路联通,加快成渝间高铁建设速度,以便更好地为相关地区提供便捷高效的交通接驳服务。
二、优质公共服务问题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各项公共服务如医疗、教育、文化等的不均衡发展问题也亟待解决。
需要建立和完善双城经济圈内服务平台,发挥双城经济圈的综合效益,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使相关地区可以享有更为优质的服务资源。
三、产业结构问题成渝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缺乏高端产业和创新驱动型企业。
为此,需要引进更多高端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加强科技创新,培育知名品牌,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双城经济圈内产业的整体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更广阔的动力。
四、金融服务问题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还存在金融服务不够完善的问题。
需要在双城经济圈内建立金融合作机制,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金融创新,打造金融服务中心,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提供多样化、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资源。
五、生态保护问题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应成为优先考虑的问题。
需要对成渝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加强环保力度,控制污染源,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注重发展滨水生态、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总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需要从交通、公共服务、产业结构、金融服务、生态保护等各方面进行夯实。
通过制定有力的对策和措施,进一步推动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壮大,并为相关地区带来更多的创新创业机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指由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为核心,以及周边地区共同参与形成的经济合作区域。
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圈之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主要问题1. 交通互联不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由于地理位置相隔较远,目前交通互联不畅是一个制约其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
尽管有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通道连接,但由于距离和线路相对不畅性,交通运输效率较低,极大限制了两地之间的人员和货物流动,也影响了双城经济圈的整体运作效率。
2. 产业合作协同不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地区在产业上存在着相互之间竞争性较强的现象,产业合作协同不够显示出来的问题。
两地在某些领域拥有重叠的产业结构,而这一方面让双城经济圈内的产业间出现一定的竞争性,另一方面造成了资源和能力的分散,导致了整体的协同发展困难。
3. 人才流动不畅由于两地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政策落地等因素,导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人才流动不畅现象比较普遍。
虽然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和专业人才,但由于双城地区的政策福利不同,让人才更倾向于各自的城市发展,难以在双城地区实现有效的人才流动,影响了整体的人才储备和利用。
4.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各地区受到城市化进程、工业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恶化,空气水质问题突出,而这些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双城经济圈内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策1. 加强交通建设互联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建设互联是解决交通互联不畅问题的关键。
应该大力发展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双城之间的通道连接,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为双城经济圈的整体运作提供稳固基础。
2. 发挥优势产业进行合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合作攻坚,以挖掘各地优势产业为契机,促进产业合作协同。
成渝两市产业结构比较与分析
成渝两市产业结构比较与分析【摘要】成都、重庆作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两个城市,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发挥着示范作用。
两市在产业结构上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又有较大的差异性。
本文主要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对成渝两市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分别从三次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及工业结构、第三产业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两市产业结构的趋同性和专业化,最后得出结论。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一、三次产业结构分析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三次产业的分类分别为:第一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和林业;第二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工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和矿业、建筑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程度。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发展的过程。
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由较低水准向较高水准发展的过程,可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及中间和最终产品产业的比重来反映;合理化是指产业之间有机联系的聚合质量,可用产业之间的关系均衡程度和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程度来反映。
产业结构优化体现为产业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化、高集约化和高加工度化,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以及各产业之间按比例协调发展程度。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是反映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最基本的指标,同时三次产业比例大小也反映了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成渝两市第一产业比重都较低,且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这与它们分别作为国家直辖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有直接的关系。
重庆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高于成都,这是因为重庆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基本市情,农业人口和农业地区比重还较大。
因此,第一产业比重相比成都明显偏大。
从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来看,成渝两市也有明显的不同。
其中,成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力量。
成渝双城经济圈调研报告
成渝双城经济圈调研报告成渝双城经济圈是指中国四川成都市和重庆市两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所形成的一大经济区域,也是中西部地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之一、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分析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发展现状1.经济实力增强:成渝双城经济圈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
两个城市分别是中国西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拥有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生态城市,吸引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和投资者。
2.交通便利:成渝双城经济圈交通发达,成都和重庆之间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相连,进一步缩短了两地之间的距离。
此外,成渝双城经济圈还规划建设了多个国内外航线的机场,使得两地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
3.产业结构优化:成渝双城经济圈在过去几年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除了传统的制造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4.人才集聚效应: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成为西部地区最具人才优势的城市之一、两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为经济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二、面临的挑战1.区域协调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内部市场的互补性强,但两地之间的协调发展不平衡。
两个城市之间在产业布局、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配合,实现共同发展。
2.资源约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面临的资源约束日益严重。
特别是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已经成为该区域发展的一大障碍。
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重要的课题。
3.城市化进程:成渝双城经济圈面临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住房问题等。
怎样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品质,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未来发展方向1.加大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良的创业环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
该区域包括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两大经济中心。
尽管成渝地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交通基础设施不足成渝地区是中国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交通基础设施的不足成为制约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问题。
虽然成渝地区的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等交通设施已经得到改善,但是人员交通、物资流通依然不畅。
成渝地区要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经济圈,就必须解决这些交通瓶颈问题。
对策: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等交通设施的投资,建设更多的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便利性,推动成渝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二、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化,传统产业占比过高,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
这一问题直接影响了双城经济圈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对策:优化产业结构。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推动成渝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三、生态环境保护不力成渝地区的生态环境一直备受关注,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十分突出。
如果不能及时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双城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
对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环保投入,提高环保意识,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建设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空间,建立健全的环保法规和政策,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管,全面整治环境污染问题。
四、城乡发展失衡成渝地区的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落后,城乡发展不平衡成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城乡发展不平衡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人口流动不畅、社会稳定受到威胁等问题。
对策: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成渝城市圈调研报告
成渝城市圈调研报告尊敬的读者:以下是关于成渝城市圈的调研报告,总字数超过了1000字,但是由于涉及到大量的信息和数据,无法压缩到1000字以内。
希望您能谅解。
报告主题:成渝城市圈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成渝城市圈是指中国四川成都市和重庆市及周边地区构成的一个城市群,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群之一。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成渝城市圈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差距,并提出相关建议,推动成渝城市圈的跨越发展。
二、调研方法1. 采访我们采取了半结构化采访的方法,分别对成都市、重庆市的相关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成渝城市圈的发展情况。
2. 数据分析我们收集了来自国家统计局和相关研究机构的数据,对成渝城市圈的经济、人口、交通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
三、成渝城市圈的发展现状1. 经济发展成渝城市圈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其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一直位居全国前列。
成都市和重庆市分别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重镇,汽车、航空、高新技术等产业发展较为成熟。
2. 产业结构成渝城市圈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尤其是金融业和服务业发展较为突出。
此外,成渝城市圈在制造业、农业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3. 人口和城市规模成渝城市圈的人口数量庞大,其中成都市和重庆市都是中国人口超过千万的超大城市。
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给城市建设、交通拥堵等问题带来了一定困扰。
四、成渝城市圈的问题和挑战1. 交通拥堵成渝城市圈的交通拥堵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城市间的交通联通不畅,给居民和企业的出行和物流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如何缓解交通拥堵是成渝城市圈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2. 城市规划成渝城市圈的城市规划存在一定的问题,城市扩张过快、城市布局不合理、市区和郊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需要加强规划引导,提高城市品质。
3. 环境保护成渝城市圈的环境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如何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是成渝城市圈面临的另一个重要挑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将对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结合现实情况,探讨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连接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的限制,该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尤其是交通运输系统不完善。
这直接制约了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成渝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地、丘陵等地形复杂,交通建设受到不小的挑战。
对策:加大投资,加快交通建设。
政府应该加大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交通建设进程,打通成渝地区交通要冲,提高地区的通达性,促进人和物流的流动。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筹资,如PPP模式等,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推动工程的快速实施。
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所在地区,原本就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由于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已遭受到了不小的破坏。
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大气和土壤污染等问题已经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对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政府应该加大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大对水资源、大气和土壤的污染治理,推动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应该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城市间协调发展不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需要两大城市成都和重庆的密切合作和协调发展。
两个城市之间在规划、产业布局、市场开放度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障碍,导致整个经济圈的协调发展不足。
对策:加强政策协同和规划指导。
政府应该加强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政策协同和规划指导,明确双城合作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共同制定促进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政策措施,推动资源要素、产业布局、市场开放度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指的是中国西南地区最为重要的两个城市——成都市和重庆市,以及它们相邻的城市群。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被列为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之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优势。
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区域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不完善、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定位模糊、发展规划不清晰、政策落地难度大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旨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更加稳步和有效的发展。
2. 正文2.1 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区域发展不均衡。
在成渝地区,成都作为省会城市和西部重要城市,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较为发达,而重庆则是直辖市,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
两城之间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差距,造成双城发展不平衡。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不均衡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
成都作为省会城市和西部重要城市,拥有发达的制造业、金融业和科技产业,经济总量居于西部前列。
而重庆作为直辖市,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尚需加大投入力度,提升经济实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不均衡还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成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设施都很发达,而重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缺陷,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需要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协调发展,统筹两城发展规划,促进双城间的互补和共赢。
加大对重庆的支持力度,加快发展步伐,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2 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不完善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目前,尽管成渝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但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方面仍存在不足。
2020-2025年成渝城市群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报告
1.1.1内容概要为更好发挥城市群对于经济区发展的支撑作用,成渝经济区城市群要着眼当前经济新常态和国家新格局,依托地理区位突出优势,充分承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明确自身发展定位,积极整合资源要素,在空间功能区划、产城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与改革等方面加快顶层设计与战略布局,明确发展重点任务,提出具体操作措施并做好时序安排。
本报告从成渝城市群规划布局、产业经济发展、驱动因素等方面阐述成渝城市群产业发展现状,并分别从成都市、重庆市各自角度分析,分析两地的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势,最后从成渝城市群产业合作与竞争演变推出成渝城市群发展机遇及发展趋势。
本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和国家信息中心等渠道发布的权威数据,以及通过对本行业的实地调研,结合了行业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市场调研分析。
1.1.2 目录第一章成渝城市群发展概述与背景1.1 成渝城市群规划布局1.1.1 成渝城市群的范围1.1.2 成渝城市群的定位1.1.3 成渝城市群发展目标1.1.4 成渝城市群总体布局1.2 成渝城市群的范围及意义1.2.1 成渝城市群的由来1.2.2 成渝城市群的范围1.2.3 成渝城市群战略意义1.3 成渝城市群晋级国家级城市群1.3.1 国内主要城市群1.3.2 国家级城市群布局1.3.3 成渝城市群规划发布第二章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2.1 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基础2.1.1 区位优势明显2.1.2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1.3 城镇体系日趋健全2.1.4 经济社会人文联系密切2.2 成渝双核由竞争走向合作2.2.1 成渝双核竞争领域及表现2.2.2 成渝双核竞争的负面影响2.2.3 主轴带建设带来合作机遇2.2.4 成渝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2.2.5 双核合作的重点领域及措施2.3 成渝城市群产业经济发展2.3.1 三次产业结构2.3.2 现代产业体系2.3.3 特色产业集群2.3.4 产业合作深化2.4 成渝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2.4.1 优先发展铁路、轨道交通2.4.2 加快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2.4.3 完善机场布局和功能2.4.4 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2.5 成渝地区成为西部增长极2.5.1 国内一流城市群的共性特点2.5.2 成渝具备成为一流城市群的基因2.5.3 有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第三章成渝城市群发展的定位与布局3.1 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3.1.1 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3.1.2 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3.1.3 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3.1.4 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3.1.5 美丽中国的先行区3.2 双城产业空间格局构建3.2.1 打造成渝发展主轴3.2.2 培育沿江城市带3.2.3 优化成德绵乐城市带3.2.4 提升重庆核心功能3.2.5 提升成都核心功能3.2.6 培育川南城镇密集区3.2.7 培育南遂广城镇密集区3.2.8 培育达万城镇密集区3.3 优化城市规模结构3.3.1 做强区域中心城市3.3.2 建设重要节点城市3.3.3 培育发展一批小城市3.3.4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3.4 促进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发展3.4.1 推进广安、合川、北碚合作3.4.2 推进江津、永川、泸州合作3.4.3 推进荣昌、内江、泸州合作第四章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成都市增长因素分析4.1 成都市区位优势分析4.1.1 区域地理位置4.1.2 自然资源禀赋4.1.3 西部交通枢纽4.1.4 西南金融中心4.1.5 一带一路重要节点4.2 成都市政策环境分析4.2.1 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发展4.2.2 有序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4.2.3 高端成长型产业发展专项政策4.2.4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项目扶持政策4.2.5 推进供给侧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4.2.6 探索设立统一的政府投资基金4.3 成都市经济环境分析4.3.1 区域经济增长4.3.2 固定资产投资4.3.3 社会消费品市场4.3.4 出口贸易分析4.3.5 地方金融市场4.3.6 经济腾飞机遇4.4 成都市社会环境分析4.4.1 人口规模及结构4.4.2 科学技术及教育4.4.3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4.4.4 人力资源分布特征4.4.5 创新创业环境优异4.5 成都市产业结构分析4.5.1 产业集群效应凸显4.5.2 工业结构转型升级4.5.3 新兴产业发展优势4.5.4 服务贸易繁荣发展4.6 成都市重点产业现状4.6.1 电子信息产业4.6.2 轨道交通产业4.6.3 汽车制造4.6.4 生物医药4.6.5 文化产业4.6.6 旅游业4.7 成都市投资导向4.7.1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4.7.2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4.7.3 着力提升都市现代农业4.7.4 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第五章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重庆市增长因素分析5.1 重庆市区位优势分析5.1.1 地理位置及区划5.1.2 自然资源禀赋5.1.3 历史文化名城5.1.4 中西部唯一直辖市5.1.5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5.1.6 内陆国际物流枢纽5.2 重庆市政策环境分析5.2.1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政策5.2.2 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5.2.3 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5.2.4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5.2.5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政策5.2.6 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5.2.7 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5.3 重庆市经济环境分析5.3.1 区域经济增长5.3.2 工业经济发展5.3.3 固定资产投资5.3.4 社会消费品市场5.3.5 对外贸易规模5.3.6 地方金融市场5.4 重庆市社会环境分析5.4.1 人口规模及结构5.4.2 科学技术及教育5.4.3 劳动就业情况5.4.4 城乡居民收入5.4.5 社会服务保障5.5 重庆市产业结构分析5.5.1 产业结构转型5.5.2 产业集群发展5.5.3 承接产业转移5.5.4 培育特色产业5.5.5 十大新兴产业5.6 重庆市重点产业现状5.6.1 电子信息产业5.6.2 智能装备产业5.6.3 汽车制造业5.6.4 新材料产业5.6.5 文化产业5.6.6 现代农业5.7 重庆市投资导向5.7.1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5.7.2 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5.7.3 建设互联网经济高地5.7.4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5.7.5 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第六章成渝城市群投资环境评估6.1区域中心城市分析6.2重要节点城市分析6.3重点产业园区分析6.4城市群重点企业分析第七章成渝城市群重点项目投资动态7.1 先进制造项目7.2 能源电力项目7.3 化工医药项目7.4 现代服务项目7.5 现代农业项目第八章成渝城市群发展机遇及发展趋势8.1 投资机遇分析8.1.1 新型城镇化战略8.1.2 “一带一路”战略8.1.3 长江经济带战略8.1.4 产业转移机遇8.2 投融资模式8.2.1 PPP模式8.2.2 BOT模式8.2.3 BOO模式8.2.4 TOT模式8.3成渝城市群发展前景预测8.3.1 成渝城市群未来发展趋势8.3.2 成渝城市群综合交通构架8.3.3 成渝城市群建设利好方向。
成渝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成渝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成渝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由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组成。
成渝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本文将从经济、人口、城市规划、产业结构等多个角度分析成渝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趋势。
首先,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成渝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成渝地区GDP增速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
成渝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尤其是在制造业、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具备竞争力。
与此同时,成渝地区也积极探索新的经济模式,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构建以高端制造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
其次,人口发展也是成渝地区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
成渝地区的人口规模庞大,人口密度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涌入。
人口的增加带来了市场的扩大和劳动力资源的丰富,也为成渝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支撑。
然而,人口增加也带来了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成渝地区需要制定科学的人口规划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确保人口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协调性。
城市规划是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成渝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建设规划缺失等因素,成渝地区的城市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成渝地区需要进行全面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提升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另外,产业结构调整也是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
成渝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着较大比重,但是也面临来自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压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成渝地区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成渝地区还可以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未来,成渝地区的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但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着滞后的问题。
双城经济圈内部的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不能满足经济圈内高效快速的交通需求。
对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和水平。
加大投入,推进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建设,提高交通网络的覆盖面和通达性,为经济圈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大部分地区的产业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创新创业型企业的比重较低。
对策:加大对创新创业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各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实,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三、人才流失严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的人才流失问题突出,大量高素质人才外流,给双城经济圈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
对策:完善人才政策,提高人才留用的吸引力。
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创新引才机制,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留在双城经济圈内发展。
四、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环保工作滞后,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对策: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严格做好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加强环保产业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生态宜居的双城经济圈。
五、城乡发展不平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城市化进程不均衡,农村地区发展滞后。
对策:加强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协调发展。
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诸多问题,但只有克服这些问题,才能实现双城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
成渝地区投资结构对比分析重庆强制造 成都重服务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沁%重虞轩吟成渝地区投资结构对比分析-重庆强制造成都重服务•励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
“十三五”以来,成渝地区发展驶入快车道,产业体系日渐完善,这与两地投资密切相关。
由于前期的投资结构决定后期的经济结构,因此深入分析成渝地区投资走势、投资结构,特别是重点领域的投资差异对于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至关重要。
一、成渝地区投资结构对比(一)产业投资结构:三地投资结构变化体现了各自重5发展方向1.重庆工业发展特征更为显著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工业化进程持续加快,第二产业和工业投资占比持续提升。
近年,重庆通过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汽车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优化完善“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京东方、SK 海力士、比亚迪、长城汽车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
2018-2020年,重庆第二产业和工业投资年均分别增长7.2%和7.3%,分别高于成都5.0和5.3个百分点。
3年来,重庆第二产业和工业投资占比均提升1.1个百分点,而成都和四川均下降。
2.成都服务业集聚发展成都作为四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聚国际交往、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等高端功能,更多侧重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第三产业投资占比显著增长。
2018-2020年,成都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3.0%,高于重庆和四川9.3和3.0个百分点。
3年来,成都第三产业投资占比上升4.0个百分点,重庆和四川分别下降1.5和0.1个百分点。
3.四川第一产业投资增长显著四川作为西南大省,三大产业投资均较快增长,产业投资比重基本稳定,近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带动下积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第一产业投资增长显著,占比有所提高。
2018-2020年,四川第一产业投资持续加快,年均增长20.0%,分别高于重庆和成都5.2和15.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投资占比提高0.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重庆和成都0.4和1.0个百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渝两市产业结构比较与分析【摘要】成都、重庆作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两个城市,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发挥着示范作用。
两市在产业结构上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又有较大的差异性。
本文主要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对成渝两市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分别从三次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及工业结构、第三产业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两市产业结构的趋同性和专业化,最后得出结论。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一、三次产业结构分析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三次产业的分类分别为:第一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和林业;第二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工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和矿业、建筑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程度。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发展的过程。
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由较低水准向较高水准发展的过程,可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及中间和最终产品产业的比重来反映;合理化是指产业之间有机联系的聚合质量,可用产业之间的关系均衡程度和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程度来反映。
产业结构优化体现为产业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化、高集约化和高加工度化,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以及各产业之间按比例协调发展程度。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是反映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最基本的指标,同时三次产业比例大小也反映了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成渝两市第一产业比重都较低,且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这与它们分别作为国家直辖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有直接的关系。
重庆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高于成都,这是因为重庆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基本市情,农业人口和农业地区比重还较大。
因此,第一产业比重相比成都明显偏大。
从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来看,成渝两市也有明显的不同。
其中,成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力量。
而重庆则仍以第二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且比重逐年上升,产业比重明显高于第三产业。
从表1的数据比较来看,成渝两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但二、三产业的比重变化有所不同。
其中,成都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递减,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比重趋于稳定的态势,产业结构高度化特征较为明显。
而重庆在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的情况下,第二产业比重增加明显,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略有下降,甚至呈现出递减的趋势。
总的来看,两市产业结构均呈现出高度化趋势。
成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明显,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很大,结构较为合理。
而重庆还正处于优化之中,其产业结构及变化与成都不同,重庆是一个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城市,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很大,并且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
其现有产业结构仍处在“二三一”状态中,距离“三二一”的高层次结构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第二产业及工业结构分析1、第二产业结构分析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第二产业是国民收入的主要源泉,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其中工业又包括三大类:采矿业、制造业和电、水、煤气生产和供应业。
从表2可以看出,成渝两市的第二产业中,工业均占绝对优势地位,2011年所占比重分别高达83%和84%,建筑业比重相对较小。
从发展趋势上看,两市工业均有加强的趋势。
以下主要对工业行业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
2、工业行业内主导产业分析产业结构优化与主导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选取行业增加值占本地区工业增加值总和的5%或以上的行业为该地区工业行业的支柱产业。
选取结果如表3所示,成都的支柱产业为5个,重庆为6个。
从行业分布上看,两市支柱产业一共涉及到7个行业。
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下简称“电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4个产业在两市都属于支柱产业。
因此,两市在支柱产业构成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支柱产业存在交叉分布的现象明显。
两市工业结构也呈现出高加工度化和高技术化。
另外,电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七大支柱性行业中,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说明两市工业的加工程度和技术集约化程度较高。
电子制造业在成渝两市七大支柱性行业的排名中,分别居于第一和第二的位置。
这说明,在如今发达的信息化社会,信息产业已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样,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两市的支柱产业中,也分别居于第二和第一的位置,这说明两市对于发展本地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都很重视。
但是,另一方面,两市在支柱产业重要性的分布上又有所不同,各地都具有核心的支柱产业。
如在成都的五大支柱工业中,尤以电子制造业为主,其增加值比重远远高于其他产业。
而专用设备制造业仅属于成都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该市支柱产业中的特色产业。
重庆的特色支柱产业主要表现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两大行业工业增加值占重庆工业行业增加值的比重均为6.2%。
重庆的核心支柱产业主要表现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到工业增加值总和的29.3%,而其他五大支柱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总和的比重只有30.2%,单个行业最高比例不足7%。
因此,总体而言,成渝两市主要支柱产业表现单一,分别是电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三、第三产业结构分析1、第三产业行业分布结构分析世界经济发展进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第一、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日趋提高。
第三产业比重随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不仅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结果,更是经济发展总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必要条件。
随着人民生活富裕程度的增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据统计,从1960—2001年,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低收入国家由25%增加到50%,中等收入国家由46%增加到52%,高收入国家由54%增加到71%。
西部大开发以来,成渝两市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其增长率与GDP和第二产业增长率相比还很滞后。
表4反映,2011年成都和重庆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不仅分别低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7.4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还低于GDP增长速度2.8个百分点和5.6个百分点,与同期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成渝两市第三产业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两市比较,重庆第三产业相比成都发展缓慢。
以下对成渝两市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第三产业包括金融业等14个行业。
先计算出这14个行业的生产总值在各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然后对其进行排名。
比重较高、排名靠前的行业就属于该地区第三产业中的主导行业,结果如表5。
从表中可以看出,两市第三产业结构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是两市第三产业中的主导产业,这两大行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均靠前。
二是文化、体育与娱乐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弱势行业。
这三个行业在两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都很小。
三是两市第三产业的分布结构差异性不大,除了金融和批发零售业外,重庆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相对发达,所占比重达到了12.6%。
2、服务业结构分析第三产业基本上属于服务业,可分为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由于现代服务业从统计分类上界定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文采用一般现代服务业界定标准,即符合现代服务业的某个特征都归为现代服务业。
初步界定现代服务业包括以下九个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
根据上面的划分,本文对成渝两市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做了统计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成渝两市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都占了较大的比重,其比重分别达到58.9%和53.3%。
这说明现代服务业已经取代了传统服务业成为本地区服务业的主体,第三产业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
另外,从两市现代服务业与第三产业发达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
现代服务业越发达,该地区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就越大,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就越大。
从表6可以看出,成都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达到50.1%,而该市的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也较大。
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其第三产业发展也相对落后。
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紧密相关,一个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决定和反映了该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影响着该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程度。
四、结论通过对成渝两市产业结构的比较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成都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度化程度较高,各产业比重较为合理。
已经实现了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的转移,第三产业已经成为该市的主导产业。
重庆尚处于优化升级的阶段,其产业结构不同于成都,第二产业仍然是重庆的主导产业,并且有加强的趋势,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第二,从二、三产业的构成看,第二产业的构成主体是工业,第三产业的主体是服务业。
因此,第二产业发达的城市主要反映在工业上,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主要反映在服务业上。
经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重庆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而成都是一个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
第三,从工业行业内部的主导产业构成看,两市的主导工业存在着交叉重叠现象,但是其在重要性程度的分布上又有不同,两市都具有自己核心的支柱工业。
如成都的电子制造业,重庆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另外,两市的工业结构呈现出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高技术化的演变趋向。
第四,从第三产业构成上看,两市的金融业和批发与零售业在服务业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两市服务业都以现代服务业为主。
两市比较,重庆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参考文献】[1] 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2] 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 宋国宇、刘文宗:产业结构优化的经济学分析及测度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5(7).[4] 成都统计年鉴(2003—2012)、重庆统计年鉴(2003—2012)[Z].[5] 李江帆: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第三产业现代化[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6] 杨玉秀、何辉:京津沪渝产业结构比较与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11).[7] 王瑾: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理论分析[J].电子科学大学学报,2002(8).[8] 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经济的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