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合集下载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却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与困难。

本文将就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应的挑战进行探讨。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取得政权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在新中国的成立初期,国家实行了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对传统农业经济进行改革和调整。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然而,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了一系列的曲折与困难。

在1958年至1961年的"大跃进"运动中,由于一些错误的政策决策以及过分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实际情况,中国经济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这一时期出现了农村大规模的人工灌溉工程,导致农田退化,严重耗费了国家资源,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大跃进”之后,中国进行了严肃的思想启蒙和内部整顿,同时也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经济发展策略的重新定位。

1963年,国家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为中国经济的曲折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然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并没有就此止步。

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中国再次陷入了苦难与挫折。

这个时期的动荡和制度的混乱导致了经济的大规模破坏,工业生产几乎停滞,农田耕作也遭受了严重的影响。

整个国家的发展都陷入了停滞与混乱之中。

直到1978年邓小平发起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才开始走出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成功地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这些改革包括农村经济的改革、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

这些举措使中国经济得以重新焕发活力,走上了持续快速增长的道路。

然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还远未结束。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挑战。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字导学)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字导学)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导学基础梳理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提上日程。

(2)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主张。

2.方针:优先发展,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问题思考1.“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1)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2)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十分不全。

(3)中国要想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4)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计划。

4.成就(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

问题思考2.如何正确认识“一五”计划的特点?(1)改造与建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兼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并强调处理好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1)农业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为特征。

②高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问题的决议》。

(2)手工业①1953年,开始从方面入手,逐步按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②后来,改变为合作化的办法。

(3)资本主义工商业①采取、限制和的策略,将其纳入轨道。

②1953年底,实行公私合营。

③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底,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问题思考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945
1949 1952 1956
二、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
1、中共八大(1956)
(1)中共“八大”关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如何论断的? 依据是什么? 主要矛盾:P84 依据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国内形势) (2)这一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全行业公私合营 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3)方式: 赎买政策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是在私营企业中增加公股, 国家派驻干部(公方代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1、目的: 2、内容: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实质:
课堂小结: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成功的探索(成就)
① 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② 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 ③1953—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④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 主要矛盾及党的主要任务。 ⑤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国民经济调 整的八字方针
D

4.(2008年高考上海卷)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 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 )
D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大炼钢铁——15年赶英超美
修建土高炉
19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
土高炉
运送铁矿石
大 跃 进 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时 期 的 漫 画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20世纪初,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但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出现了一些曲折,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一、经济基础落后,无以依托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经济基础落后。

在剥削制度的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不仅滞后于西方国家,而且还远落后于亚洲的日韩等国家。

1949年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组成了新政府,他们尝试通过推进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来摆脱这种落后状态。

但由于经济基础不够强大,这些计划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生产不能有效地提高,社会资源分配不足等问题逐渐浮现。

二、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的内部矛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着许多严峻的内部矛盾。

新政府尝试通过剥夺旧社会概念中的统治阶级来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这引起了社会上的一些不满和反对,如城乡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政治和经济的矛盾等等。

这些矛盾和问题在实践中逐渐加剧,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效果。

三、受到外部政治环境的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的第三个原因是外部政治压力。

中国在国内实行社会主义改革时,面临了苏联和美国的外部压力。

在内外压力的影响下,中国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也受到了一定限制。

四、领导人的指导方针微妙的平衡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领导人的指导方针也出现了微妙的平衡问题。

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主要通过计划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

但计划经济也有其限制性,很难创造出真正的市场竞争和自由经济。

这意味着,中国领导人必须谨慎地平衡计划经济和市场制度之间的关系,以确保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总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曲折和麻烦。

这些问题是由于经济基础落后、社会内部矛盾、外部政治压力和领导人的指导方针的微妙平衡所造成的。

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必须从这些问题中吸取教训并改进理念,创造出更合理的社会主义建设路径,推动中国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背景: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实施“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956年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什么 变化?解决的关键是什么?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无产阶级和资 产阶级的矛盾基本解决 。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 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 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解决矛盾的关键 发展生产力,把我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本课小结
过渡时期 (1949-1956) 曲折、发展时期 (1956-1966) 国民经济的恢复
工业化和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
三面红旗 八字方针
“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国民经济的劫难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的不同
(1)“大跃进” 失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 以钢为 纲,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错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人民公社化运动 失误: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严 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错在: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生产关系调整要适 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 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 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 了。 材料二 (中共)八大报告中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 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 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请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
有效训练
1.(2012· 上海单科卷· 28)档案资料显示,上世纪50 年代中后期,我国人口每年增长都在千万以上。可是 1960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减少了1000万。影响这一变 化的政治因素是( D) A.三大改造 B.中苏关系 C.文化大革命 D.“三面红旗” 2、(2011年新课标文综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 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 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 应

18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8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习目标1.概括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并会总结其经验教训。

2.培养学习宏观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

3.学会如何让处理主观热情与客观条件的关系,理解正确政策的重要性。

重点:过渡时期及总路线的特点及实质;三大改造的特点;建设中的经验教训难点: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知识链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史(1949年10月——现在)1.1949年10月----1956年底(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2.1956年-----1966年曲折发展时期3.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4.1978年------- 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学法指导:主要把握三大问题 1.经济建设的发展是什么?2.曲折是什么?3.经验教训?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生产力领域的革命A级【知识梳理】1、背景:①政治上②经济上③理论上④客观条件______________-4、成就:1957年底①初步建立了②形成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B级探究材料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1953~1957),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

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材料二: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比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

问题探究:结合以上材料和教材83页“一五计划”成果图,思考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特点?特点:1、优先及交通运输业2、重点发展区域在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由私到公)A级【知识梳理】1、三大改造的目的:为了,早日建成2、性质及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①在中国基本确立。

必修二 第33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必修二 第33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B
3、计量史学强调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历史事物的数量关系, 实现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行规律的分析。下表所示的数 据变化 1957~1963年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表
A.受农业生产持续减产的制约 B.与工业生产效益的起伏吻合 C.受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 D.与全国人口总量的涨落一致
C
敞开肚皮吃饭” 的人民公社食 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 “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人民公社的危害:
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社会生产力 , 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困难。 教训:
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不同
探索与失误(1956-1966)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启示一: 从国情出发
“大跃进” 失误: 1958 启示二: 实事求是, 尊重客观规律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三: 生产关系的变 三年经济困难 革必须与生产 59-61 力水平相适应。
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教训 值得总结? 正确认识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①内容(教材83---84页)
②成果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工业化奠定了 初步的基础;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内容: 高级农业合作社 (1)农业改造: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改造: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 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不顾客 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 生产关系的原理.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讲解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讲解
(五)三年严重经济困难(1959—1961年)
业 和 交 通 运 输 业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1.目的: ①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②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措施: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初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高级农业合作社)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互助组合并为农业社(1954)
农业社的农民在分粮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1.目的: ①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②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措施: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初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高级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山西省太原市手工业者举行庆祝合作化的游行
毛主席接见参加手工业合作社的老艺人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1953年个别行业公私合营—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
3.实质 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①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 ②政治: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③社会:社会矛盾发生变化。
【牛刀小试】
1.过渡时期的总路中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
A 间的关系是( )
A.同时进行,互相促进 B.先进行工业化,后进行改造 C.先进行改造,后进行工业化 D.完成改造后,再进行工业化
2.这一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精力来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 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方针:在综合平衡重稳步前进。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历史: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件(岳麓版必修二)

历史: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件(岳麓版必修二)

10、重点在哪个区域发展?为什么? 10、重点在哪个区域发展?为什么?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 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什么?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 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
2、3幅图片表现 了社会主义改造 的什么措施?
真实的生活——荒芜的土地 真实的生活——荒芜的土地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因 探索失误而曲折发展
10、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 10、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改变了“八大”的正确论断, 运动改变了“八大”的正确论断,是新中国经济探索 中的失误,你知道其原因吗? 中的失误,你知道其原因吗? 1.在指导思想上, 1.在指导思想上, 在指导思想上 2.经济建设上, 2.经济建设上,缺乏 经济建设上 不断发展; 不断发展; 急于求成, , 急于求成,忽视 。
1952年 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3、根据材料:1953党和政府制定了什么基本方针? 根据材料:1953党和政府制定了什么基本方针? 党和政府制定了什么基本方针
材料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 材料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 年内(1953~1957), ),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 在5年内(1953~1957),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 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 766.4亿元 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 占总额的55.8% 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 58.2% 55.8%。 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材料二: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156 材料二: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156项大中型 1156项大中型 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比如:鞍山钢铁公司, 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比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 第一汽车制造厂等。

18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8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三大改造的实质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符合人民的利益)
练习:
1、下列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表述,错误 的是( )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C、暂时不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D、 有步骤地促进三大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 A 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 把私人生产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轨道 C 在中国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改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1956年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宝成铁路筒车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工业化并举)
项目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 工商业
改造方式
特征: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级
目的
为了适 应国家 工业化 的要求, 早日建 成社会 主义。
结果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策略是?形式有?和平赎买 政策和国家资本主义(创举)
热闹的公社食堂
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左倾错误的特点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结果: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 民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3、调整恢复
方针: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八字方针。
核心
结果: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 民生活有所改善。 实质:纠左。 隐患:思想领域的左倾错误并未消除。
指导方针: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 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 商业进行改造
在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同时,做了 一个什么重要的决定? 优先发展重工业?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重新恢复“八大”所坚持的正确方 4、 “八字方针”: 针。
5、成就:
第二阶段:(1966-1976) 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 星”,……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喜事。我们热烈地 向发射早稻、花生高产量“卫星”的同志们祝贺。”
问题: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影响较 大的模式,这两种模式有何不同?中国应该借鉴 哪一种?为什么?
1956年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宝成铁路筒车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原因: 2、内容 (1)农业合作化 (2)手工业合作化
(3)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的曲折发展
导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可国 民党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满目疮痍、千疮百 孔的烂摊子。如何收拾这个残局?如何把 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如何进 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 党开始领导了人民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取 得了哪些重大的成就,产生哪些严重的失 误?给我们的建设留下怎样的经验教训?
5、成就:
为什么会 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 严重失误:
一、我们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二、对社会主义建设艰巨性认识不够,急于 求成,忽视了客观规律。 三、文革期间,政治动荡。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对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 设有何启示?
经验教训:
1、必须坚持事实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发展经济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2、不能机械照搬外国经验,必须制定符合国情 的经济建设方针。 3、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
默 地 注 视 着 我,我 想抚摸 你那没 有下巴 的脸
论从史出
第一,对于资产阶级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 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 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第二,要在改造他们的同时, 给予他们必要的工作安排。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 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 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恰 当的政治安排。
B.导致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思考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在哪里?
①“大跃进”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
的规律。
㈢严重失误的原因:
⑴我们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⑵对社会主义建设艰巨性认识不够,急于求成,忽视 了客观规律。
㈣经验教训: 1、必须坚持事实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发展经
原因: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的基本 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 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 力的作用。
影响: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 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4、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强调农轻重比例关系
返回
3、“一五计划”------工业化的开端:
⑴制定: 1953—1957年,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 集中力量建设重工业。
⑵成就: 提前完成;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中国工业化建设有何特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 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 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2.11.23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2.11.23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增长,减少了 1000 万。影响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
A.三大改造 C.“文化大革命” B.中苏关系 D.“三面红旗”
)
解析:选 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 社化运动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 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以致 1959—1961 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
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人口出现负增长。
6.(2012 年全国新课标卷)1958 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 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 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 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 ) 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解析:选 D。1958 年,我国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 动,犯下严重的“左”倾错误,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D 项 正确;A、B、C 三项都与史实不符。
1976
解析:选 B。从表格中材料可以得出:全民、集体所有制
和公私合营所有制企业总产值上升,而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的产
值急剧下降,这正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 渡时期。故选 B 项。
9.(2010 年山东文综)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 1953—1958、 1959—1964、1970—1975、1979—1984 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 (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 1959-1964 年相对应的是( )
教训 (1) 现代化建设必须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2) 要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把发展生产力 放在首位 (3) 经济建设要遵循 客观规律,不能盲目 求快 (4) 要坚持民主集中 制原则,发扬党内民 主,坚持群众路线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2、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 • 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 • A.工业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 • B.一边倒 人民公社 另起炉灶 • C.大跃进 两弹一星 和平共处 • D.合作化 求同存异 三个面向
3、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 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 城镇人口。其主要 目的是 D • 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 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 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 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人民生活水平 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与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1956——1976年间中共制定了哪些 正确的方针,又有哪些失误?
中共“八大”
正确的指导思想
1956-1966年
八字方针 社会主义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两 个 阶 段
1966-1976年
探索中的失误 “文革”十年浩劫
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1953——1957)
克拉玛依 油田
长春一汽
鞍钢 兰州黄河大桥 西安第二 发电厂 武汉长 江大桥
武汉国棉 一厂
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以东北为中心。 【合作探究 2】 对比新中国成立之前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从工业建设成就的区域布局来看,有何特点? 从工业建设成就来看,优先发展什么 ? 重工业 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启示: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3.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1)背景: 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历了持续三年的经济困难时期。 (2)内容: 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调整失衡的国民经济。 核心是调整 (3)结果: 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 善。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成 就
成果展示 课堂小结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经受了风雨的考 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你从 1956年到1976年20年的历史中学到了什么?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主要 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坚持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 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 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 照搬别国模式。 (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 经济规律。
合作探究
1.这些规定反映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什么 策略、方式、步骤?
答(1)策略:利用、限制、改造 (2) 形式: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 (3)步骤: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2.你如何理解国家的这些规定?有何意义?
答:这些规定适应了当时的国情,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从而保证了资本 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3)结合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 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失误,你能得出什么 教训?
答: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
②搞经济建设,调整生产关系,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③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五)成果展示 课堂小结
探索历程 背景 核心
重工业 公有制 发展生产力 生产高速度
动动脑:
(四)课堂互动
合作探究
答:1.核心:“一化三改” 2.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 关系同时并举的路线,“ 一化” 是 主体,“三改”是两翼,二者互 相 关联而不可分离。 3.实质: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 有制成为我国的惟一经济基础。
观察下列图片请思考:
(1953-1957)
一五计 划重点 发展区 域在哪 里?重 点发展 部门是 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知识一、伟大的复兴之路——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5.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1.新民主主义社会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年底,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2.“过渡”的含义(1)从社会性质看:过渡时期不完全是社会主义的,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说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的某些特点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而言;说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

这是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加以强调的结果,我们不能把新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截然割裂开来。

(2)从经济结构看:三大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并存,其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占较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完全占据主导地位。

(3)从阶级结构看:三大改造前,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并存;经过改造,他们都成了社会主义劳动者。

(4)从社会主要矛盾看: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经过三大改造,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复存在,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从政治制度看: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政治制度由初期的政治协商转变为人民代表大会。

3.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1)背景: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政权巩固,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经济命脉。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援。

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目的: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核心);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条件)。

(4)成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5)特点①从中国国情出发,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东北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为主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③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④渐进性和长期性。

⑤性质: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造结合起来的总路线。

(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6)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5.三大改造(1953~1956年)(1)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目的:适应工业化需要,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3)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基本途径和方式①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小农个体经济改变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通过“赎买”政策,最后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

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赎买”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

)历史意义:标志着我国已基本上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提出但没有做到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

(5)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的建立(1)特点: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

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2)建立过程:1953~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其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3年启动,1957年提前完成的“一五”计划,在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的同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影响:这一体制受苏联影响较大,可以说是“走苏联的路”,带有鲜明的“斯大林模式”特点。

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留下了需要反思的经验与教训,如经济结构中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在管理体制方面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及分配方案,全国各地区经济平衡等。

7.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统购统销就是借助政权的强制力量,让农民把生产的粮食卖给国家,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部由国家供应,农民的口粮和种子也得由国家批准后才能留下,城镇家庭凭粮本供应粮食,国家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是国家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

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

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

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来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

统购统销期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严重牺牲了农民利益,为工业建设提供原始积累。

二、艰难的探索之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1956~1976年)(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1.1956年中共八大(1)主要内容: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2)历史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经济建设的失误(1)原因:党和国家领导人犯了“左”倾错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际环境的影响,(1)背景:三面红旗的错误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困难;三年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

(2)“八字”方针(1960年冬):①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②主要做法: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发还自留地,停办集体食堂,开放自由市场(大集体小自由);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重工业战线,充实轻工业等。

(3)七千人大会(1962年1月):①内容: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等带头做了自我批评。

但未能从根本上纠正党的“左”倾指导思想。

②意义和结果:对于清理实际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促进国民经济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4.十年建设取得的成就(1)特点:失误与成就并存,成就是主要的。

从时间上看,两头较好,中间较差。

(2)成就:先后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工业基地;初步建立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实现石油自给,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二)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年)1.原因:“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工农业遭受巨大损失。

(1)对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的破坏。

(2)失去了宝贵的发展机会,进一步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思考] 据上图统计,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1956~1976年探索中的经验教训①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