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工艺

合集下载

铸造的基本工艺

铸造的基本工艺

铸造的基本工艺一、铸造的定义与分类铸造是一种将液态金属或合金倒入铸型中,经过冷却凝固后得到所需形状的工艺。

根据铸造材料的不同,可以将铸造分为铸铁、铸钢、有色金属铸造等几类。

铸造的基本工艺包括模具制备、熔炼、浇注、凝固和清理等步骤。

2.1 模具制备模具是铸造过程中用于制造铸件形状的工具。

根据铸件的形状和尺寸,模具可以分为砂型、金属型、陶瓷型等多种类型。

制备模具的过程包括模具设计、模具材料选择、模具制造和模具调试等环节。

2.2 熔炼熔炼是将金属或合金加热至液态状态的过程。

通常采用电炉、火炉等设备将金属原料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其融化成液态金属。

在熔炼过程中,还需要根据需要添加合金元素,以调整金属的性能。

2.3 浇注浇注是将熔融金属倒入模具中的过程。

在浇注前,需要对模具进行预热,以避免温度差引起的热应力。

倒入模具的熔融金属称为铸液,通过浇口、浇注系统进入模腔,填充整个模腔。

2.4 凝固凝固是指铸液在模腔中冷却凝固成固态金属的过程。

铸液在凝固过程中会释放热量,导致温度逐渐下降,直至达到凝固温度。

凝固的过程中,还会发生多种凝固方式,如均匀凝固、壳层凝固等。

2.5 清理清理是指在凝固后将铸件从模具中取出,并对其进行修整,以获得最终的铸件。

清理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切割、研磨、抛光等工艺,以去除铸件表面的砂质、气孔等缺陷,使其达到要求的尺寸和表面质量。

三、铸造的应用领域铸造作为一种传统的制造工艺,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建筑等行业。

在航空航天领域,铸造被用于制造发动机叶片、航空航天设备等关键部件。

在汽车领域,铸造用于生产汽车发动机缸体、曲轴、悬挂部件等。

在机械领域,铸造被用于制造各种机床、机械零部件等。

在建筑领域,铸造用于制造建筑构件、雕塑等。

总结起来,铸造是一种重要的制造工艺,通过模具制备、熔炼、浇注、凝固和清理等基本工艺步骤,可以将熔融的金属或合金倒入模具中,最终得到所需形状的铸件。

铸造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建筑等领域,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铸造工艺基础知识及理论

铸造工艺基础知识及理论

铸造工艺基础知识及理论目录一、基础概念 (2)1.1 铸造的定义与意义 (3)1.2 铸造工艺的种类与应用 (4)二、铸造材料 (6)三、铸造设备 (7)3.1 熔炼设备 (9)3.2 锻造设备 (10)3.3 后处理设备 (11)四、铸造工艺过程 (12)五、铸造工艺设计 (13)5.1 工艺方案的确定 (15)5.2 工艺参数的选择 (16)5.3 工艺文件的编制 (18)六、铸造质量与控制 (20)6.1 铸造缺陷的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 (22)6.2 铸造质量检测方法与标准 (23)七、铸造生产与环境 (24)7.1 铸造生产的环保要求 (26)7.2 环保设备的应用与管理 (27)八、现代铸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28)8.1 快速凝固与近净形铸造技术 (30)8.2 数字化与智能化铸造技术 (31)8.3 生物铸造与绿色铸造技术 (33)一、基础概念铸造工艺是指将熔炼好的液态金属浇入铸型,待其凝固后获得所需形状和性能的金属制品的过程。

它是制造业中非常重要的工艺之一,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建筑、电子等领域。

铸造工艺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液态金属的性质、铸型(即模具)的设计与制造、浇注系统、凝固过程以及后处理等。

这些知识是理解和掌握铸造工艺的基本前提。

液态金属的性质:液态金属在铸造过程中的流动性、填充能力、冷却速度等对其最终的产品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了解液态金属的成分、温度、粘度等基本性质对于铸造工艺的设计和实践都是非常重要的。

铸型的设计与制造:铸型是形成金属制品形状和内部结构的重要工具。

铸型的设计需要考虑到金属液的流动性和凝固特性,以及制品的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

铸型的制造也需要选用合适的材料,并经过精密加工才能达到设计要求。

浇注系统:浇注系统是连接铸型和液态金属的通道,包括浇口杯、直浇道、横浇道和内浇道等部分。

合理的浇注系统设计可以确保金属液均匀地注入铸型,并有利于热量和气体的排出,从而提高制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铸造工艺的名词解释

铸造工艺的名词解释

铸造工艺的名词解释铸造工艺是一种利用熔融金属或其他可熔融材料,在特定的模具中进行凝固形成固体制品的制造技术。

在工业生产中,铸造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各种铸件,从大型机器零部件到小型日常用品。

以下将对铸造工艺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以加深对这一领域的了解。

1. 熔炼熔炼是将金属或合金材料加热至其熔点并保持在液态状态的过程。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控制温度和合金成分,以确保熔融金属的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2. 模具设计模具设计是铸造工艺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模具是用于装入熔融金属并形成所需形状的工具。

模具设计必须考虑到铸件的复杂度、结构、冷却系统和产量等方面的要求。

3. 塑性变形在铸造工艺中,金属经过塑性变形来适应模具的形状,并且形成铸件的外形。

塑性变形可以采用手工或机械手段进行,其中包括挤压、压制和切割等技术。

4. 凝固凝固阶段是将熔融金属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当熔融金属冷却至其熔点以下时,原子和分子开始重新排列,形成晶体结构。

这个过程中凝固速率对于铸件质量和性能至关重要。

5. 清除毛刺和缺陷修复铸造完成后,常常会出现一些缺陷和毛刺。

这些缺陷和毛刺需要通过机械手段或其他特定过程进行修复和去除,以确保铸件的最终质量和外观。

6. 热处理热处理是一种通过加热和冷却熔融金属来改变其组织和性能的工艺。

通过控制热处理的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率,可以使铸件具有所需的物理和机械性能。

7. 机械加工铸造工艺产生的铸件通常需要进行机械加工,以达到最终的尺寸和形状要求。

机械加工包括铣削、车削、钻孔和切削等工艺。

8. 铸造质量控制铸造质量控制是铸造工艺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采取合适的措施,如严格控制熔炼、模具设计和工艺参数等,可以减少铸造缺陷,并提高铸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9. 环境保护铸造工艺涉及到一些环境问题,如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为了保护环境,铸造企业需要合理处理废弃物,采取适当的环境保护措施。

以上是铸造工艺中一些重要名词的简要解释。

常见铸造工艺

常见铸造工艺

常见铸造工艺一、铸造工艺概述铸造是通过将熔化的金属或合金倒入模具中,经过冷却凝固后得到所需形状的工艺。

铸造工艺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汽车、航空、船舶、机械、建筑等。

二、常见铸造工艺分类1. 砂型铸造:以石英砂为主要原料制作模具,常用于生产大型和中小型零件。

2. 金属型铸造:采用金属模具进行浇注,可生产高精度和高质量的零件。

3. 压力铸造:利用高压力将液态金属注入模具中,适用于生产复杂形状的零件。

4. 熔蜡模铸造:先制作出蜡模具,然后在蜡模上涂覆陶瓷浆料,并进行干燥和硬化。

最后将蜡模加热蒸发掉,留下空心的陶瓷壳体,再进行浇注。

5. 精密铸造:采用特殊工艺和设备进行生产,可生产高精度和高质量的零件。

三、详细介绍常见铸造工艺1. 砂型铸造(1)模具制作:先根据零件的形状和尺寸制作出模板,然后将模板放入砂箱中,用湿砂将其覆盖。

待湿砂干燥后,将模板取出,留下模具。

(2)浇注:将铝合金或其他金属加热至液态状态,然后倒入模具中。

待金属冷却凝固后,取出零件。

(3)处理:对零件进行去毛刺、打磨等处理。

2. 金属型铸造(1)模具制作:根据零件的形状和尺寸制作出金属模具。

(2)浇注:将液态金属倒入金属模具中。

待金属冷却凝固后,取出零件。

(3)处理:对零件进行去毛刺、打磨等处理。

3. 压力铸造(1)模具制作:根据零件的形状和尺寸制作出压力铸造机所需的模具。

(2)浇注:将液态金属通过高压力喷射到模具中。

待金属冷却凝固后,取出零件。

(3)处理:对零件进行去毛刺、打磨等处理。

4. 熔蜡模铸造(1)蜡模制作:根据零件的形状和尺寸制作出蜡模具。

(2)陶瓷壳体制作:将蜡模浸入陶瓷浆料中,待干燥后再重复涂覆几层。

最后将其加热硬化。

(3)浇注:将液态金属倒入陶瓷壳体中。

待金属冷却凝固后,取出零件。

(4)处理:对零件进行去毛刺、打磨等处理,并将陶瓷壳体清理干净。

5. 精密铸造(1)模具制作:根据零件的形状和尺寸制作出精密模具。

(2)浇注:采用真空或低压浇注技术,将液态金属倒入模具中。

铸造工艺的一般步骤

铸造工艺的一般步骤

铸造工艺的一般步骤铸造是一种常见的制造工艺,用于生产各种大小和形状的金属零件。

铸造工艺的一般步骤是一个复杂但关键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环节和技术。

下面将详细介绍铸造工艺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模具设计与制造铸造的第一步是进行模具设计与制造。

模具是决定最终产品形状的关键因素。

模具设计师根据产品要求和原型设计制定模具结构,并确定最佳材料。

然后利用铸造模型制造模具,确保模具的精度和质量。

第二步:熔炼金属熔炼金属是铸造工艺中的核心环节。

金属原料按照比例投入熔炼炉中,加热至液态状态。

在熔融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搅拌金属以确保均匀性,并进行化学成分的调整。

第三步:浇注一旦金属达到理想状态,就需要进行浇注。

这是将熔融金属倒入模具中的过程。

浇注需要注意速度和稳定性,以避免产生气泡和瑕疵。

同时,还要注意避免金属溅出和模具形变。

第四步:冷却与固化浇注完成后,金属开始冷却与固化。

在这个阶段,模具内的金属会逐渐凝固并固化成所需形状。

冷却时间和速度取决于金属种类和产品尺寸,需要谨慎控制,以确保产品质量。

第五步:脱模与后处理当金属完全固化后,需要进行脱模和后处理。

脱模是指将成品从模具中取出,需要谨慎操作以避免损坏产品。

随后可以进行表面处理、修磨、清洗等步骤,最终使产品表面光滑并符合要求。

总结铸造工艺的一般步骤包括模具设计与制造、熔炼金属、浇注、冷却与固化、脱模与后处理等关键环节。

每个步骤都至关重要,需要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精心操作,以保证最终产品质量和准确性。

通过不断优化工艺和技术,铸造工艺能够生产出各种形状复杂、精密度高的零部件,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

铸造工艺(附图)

铸造工艺(附图)

铸造工艺流程图铸造(founding)铸造是将金属熔炼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液体并浇进铸型里,经冷却凝固、清整处理后得到有预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铸件的工艺过程。

铸造毛胚因近乎成形,而达到免机械加工或少量加工的目的降低了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时间.铸造是现代机械制造工业的基础工艺之一。

铸造种类很多,按造型方法习惯上分为:①普通砂型铸造,包括湿砂型、干砂型和化学硬化砂型3类。

②特种铸造,按造型材料又可分为以天然矿产砂石为主要造型材料的特种铸造(如熔模铸造、泥型铸造、铸造车间壳型铸造、负压铸造、实型铸造、陶瓷型铸造等)和以金属为主要铸型材料的特种铸造(如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连续铸造、低压铸造、离心铸造等)两类。

铸造工艺通常包括:①铸型(使液态金属成为固态铸件的容器)准备,铸型按所用材料可分为砂型、金属型、陶瓷型、泥型、石墨型等,按使用次数可分为一次性型、半永久型和永久型,铸型准备的优劣是影响铸件质量的主要因素;②铸造金属的熔化与浇注,铸造金属(铸造合金)主要有铸铁、铸钢和铸造有色合金;③铸件处理和检验,铸件处理包括清除型芯和铸件表面异物、切除浇冒口、铲磨毛刺和披缝等凸出物以及热处理、整形、防锈处理和粗加工等。

铸造工艺可分为三个基本部分,即铸造金属准备、铸型准备和铸件处理。

铸造金属是指铸造生产中用于浇注铸件的金属材料,它是以一种金属元素为主要成分,并加入其他金属或非金属元素而组成的合金,习惯上称为铸造合金,主要有铸铁、铸钢和铸造有色合金。

金属熔炼不仅仅是单纯的熔化,还包括冶炼过程,使浇进铸型的金属,在温度、化学成分和纯净度方面都符合预期要求。

为此,在熔炼过程中要进行以控制质量为目的的各种检查测试,液态金属在达到各项规定指标后方能允许浇注。

有时,为了达到更高要求,金属液在出炉后还要经炉外处理,如脱硫、真空脱气、炉外精炼、孕育或变质处理等。

熔炼金属常用的设备有冲天炉、电弧炉、感应炉、电阻炉、反射炉等。

不同的铸造方法有不同的铸型准备内容。

热加工工艺基础-铸造

热加工工艺基础-铸造

热加工工艺基础第一章铸造工艺基础1.名词解释充型能力:液态金属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的铸件的能力。

缩孔:在铸件上部或最后凝固部位出现的容积较大的孔洞。

缩松:铸件断面上出现的分散、细小的孔洞。

逐层凝固:纯金属或共晶成分合金在凝固过程中不存在固、液相并存的凝固区,故断面上外层的固体和内层的液体由一条界限清楚地分开,随着温度的下降,固体层不断加厚,液体层不断减少直到中心层全部凝固。

糊状凝固:合金的凝固温度范围很宽或铸件断面温度分布曲线较为平坦,其凝固区在某段时间内,液固并存的凝固区贯穿整个铸件断面。

中间凝固:介于逐层凝固和糊状凝固之间的凝固方式。

定向凝固:使铸件按规定方向从一部分到另一部分逐渐凝固的过程。

同时凝固:尽量减少铸件各部位间的温度差使铸件各部位同时冷却凝固。

热裂:凝固后期合金收缩且受到铸型等阻碍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某一温度下合金的强度所产生的裂纹。

冷裂:铸件固态下产生的裂纹。

热应力:由于铸件壁厚不均匀,各部分冷却速度不同,以致在同一时期铸件各部分收缩不一致而产生的应力。

侵入气孔:砂型或砂芯受热产生气体侵入金属液内部在凝固前未析出而产生的气孔反应气孔:合金液与型砂中的水分、冷铁、芯撑之间或合金内部某些元素、化合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而形成的气孔。

·析出气孔:合金在熔炼和浇注过程中接触气体使气体溶解其中,当合金液冷却凝固时,气体来不及析出而形成的气孔。

2.合金的流动性不足易产生哪些缺陷?浇不足,冷隔,气孔,夹渣,缩孔,缩松。

影响合金流动性的主要因素有哪几个方面?合金的种类,合金的成分,温度。

在实际生产中常用什么措施防止浇不足和冷隔缺陷?a.选用黏度小,比热容大,密度大,导热系数小的合金,使合金较长时间保持液态。

b.选用共晶成分或结晶温度范围窄的合金作为铸造合金。

c.选择合理的浇注温度。

3.充型能力与合金的流动性有什么关系?合金的流动性越好,则其充型能力越好。

不同化学成分的合金为何流动性不同?合金的化学成分不同,它们的熔点及结晶温度范围不同,其流动性不同。

铸造工艺的概念

铸造工艺的概念

铸造工艺的概念一、引言铸造工艺是一种将金属或非金属熔化后浇铸成型的制造工艺。

它是制造业中最古老、最基础、最普遍的一种工艺,也是现代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艺之一。

本文将从铸造工艺的概念、分类、特点、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概念铸造工艺是指将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经过熔化后,通过浇注到模具中制成所需形状和尺寸的零件的加工过程。

在铸造过程中,通过模具对液态金属或非金属进行成型,经过冷却后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零件。

铸造工艺可以生产各种不同形状和尺寸的零件,包括复杂结构零件和大型零件。

三、分类根据材料分类:1. 金属铸造:包括钢铁、合金等。

2. 非金属铸造:包括陶瓷、塑料等。

根据模具分类:1. 砂型铸造:采用砂型作为模具。

2. 金属型铸造:采用金属型作为模具。

3. 石膏型铸造:采用石膏型作为模具。

4. 混凝土型铸造:采用混凝土型作为模具。

5. 精密铸造:采用特殊的精密模具进行铸造。

根据生产方式分类:1. 手工铸造:手工操作制作零件。

2. 自动化铸造:利用机器设备进行生产。

四、特点1. 生产成本低。

相对于其他制造工艺,铸造工艺的生产成本较低,因为它可以使用废旧金属或非金属材料进行生产,同时也可以利用回收再利用的原材料。

2. 生产效率高。

相对于其他制造工艺,铸造工艺的生产效率较高,因为它可以一次性生产多个零件,并且可以同时进行多个生产线。

3. 产品质量好。

相对于其他制造工艺,铸造工艺的产品质量较好,因为它可以通过调整材料比例和温度等参数来控制产品质量。

4. 应用范围广。

由于其可适应性强,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汽车制造、机械制造、建筑业等。

五、应用1. 汽车制造。

铸造工艺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领域,生产汽车发动机缸体、缸盖、曲轴箱等零部件。

2. 机械制造。

铸造工艺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领域,生产各种机械零部件。

3. 建筑业。

铸造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业领域,生产各种建筑材料和装饰品。

4. 航空航天。

铸造工艺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生产各种飞行器零件和发动机零部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铸造种类很多,按造型方法习惯上分为:①普通砂型铸造,包括湿砂型、干砂型和化学硬化砂型3类。

②特种铸造,按造型材料又可分为以天然矿产砂石为主要造型材料的特种铸造(如熔模铸造、泥型铸造、铸造车间壳型铸造、负压铸造、实型铸造、陶瓷型铸造等)和以金属为主要铸型材料的特种铸造(如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连续铸造、低压铸造、离心铸造等)两类。

铸造工艺通常包括:①铸型(使液态金属成为固态铸件的容器)准备,铸型按所用材料可分为砂型、金属型、陶瓷型、泥型、石墨型等,按使用次数可分为一次性型、半永久型和永久型,铸型准备的优劣是影响铸件质量的主要因素;②铸造金属的熔化与浇注,铸造金属(铸造合金)主要有铸铁、铸钢和铸造有色合金;③铸件处理和检验,铸件处理包括清除型芯和铸件表面异物、切除浇冒口、铲磨毛刺和披缝等凸出物以及热处理、整形、防锈处理和粗加工等。

铸造工艺可分为三个基本部分,即铸造金属准备、铸型准备和铸件处理。

铸造金属是指铸造生产中用于浇注铸件的金属材料,它是以一种金属元素为主要成分,并加入其他金属或非金属元素而组成的合金,习惯上称为铸造合金,主要有铸铁、铸钢和铸造有色合金。

铝合金铸造工艺性能,通常理解为在充满铸型、结晶和冷却过程中表现最为突出的那些性能的综合。

流动性、收缩性、气密性、铸造应力、吸气性(任何铝铸件均存在这些问题)。

铝合金这些特性取决于合金的成分,但也与铸造因素、合金加热温度、铸型的复杂程度、浇冒口系统、浇口形状等有关。

(1)流动性流动性是指合金液体充填铸型的能力。

流动性的大小决定合金能否铸造复杂的铸件。

在铝合金中共晶合金《共晶铝硅合金 (ZL102 、 YL102 、 ZL108 、 YL108 和 ZL109)》的流动性最好。

影响流动性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成分、温度以及合金液体中存在金属氧化物、金属化合物及其他污染物的固相颗粒,但外在的根本因素为浇注温度及浇注压力(俗称浇注压头)的高低。

实际生产中,在合金已确定的情况下,除了强化熔炼工艺(精炼与除渣)外,还必须改善铸型工艺性(砂模透气性、金属型模具排气及温度),并在不影响铸件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浇注温度,保证合金的流动性。

(这个度要靠经验来掌控,也是一个铸造技师,一辈子要研究的事)(2)收缩性收缩性是铸造铝合金的主要特征之一。

一般讲,合金从液体浇注到凝固,直至冷到室温,共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液态收缩、凝固收缩和固态收缩。

合金的收缩性对铸件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它影响着铸件的缩孔大小、应力的产生、裂纹的形成及尺寸的变化。

通常铸件收缩又分为体收缩和线收缩,在实际生产中一般应用线收缩来衡量合金的收缩性。

铝合金收缩大小,通常以百分数来表示,称为收缩率。

①体收缩体收缩包括液体收缩与凝固收缩。

铸造合金液从浇注到凝固,在最后凝固的地方会出现宏观或显微收缩,这种因收缩引起的宏观缩孔肉眼可见,并分为集中缩孔和分散性缩孔。

集中缩孔的孔径大而集中,并分布在铸件顶部或截面厚大的热节处。

分散性缩孔形貌分散而细小,大部分分布在铸件轴心和热节部位。

显微缩孔肉眼难以看到,显微缩孔大部分分布在晶界下或树枝晶的枝晶间。

缩孔和疏松是铸件的主要缺陷之一,产生的原因是液态收缩大于固态收缩。

生产中发现,(我喜欢这句话,一看就是实际生产中中总结的)铸造铝合金凝固范围越小,越易形成集中缩孔,凝固范围越宽,越易形成分散性缩孔,因此,在设计中必须使铸造铝合金符合顺序凝固原则,即铸件在液态到凝固期间的体收缩应得到合金液的补充,是(使)缩孔和疏松集中在铸件外部冒口中。

对易产生分散疏松的铝合金铸件,冒口设置数量比集中缩孔要多,并在易产生疏松处设置冷铁,加大局部冷却速度,使其同时或快速凝固。

②线收缩线收缩大小将直接影响铸件的质量。

线收缩越大,铝铸件产生裂纹与应力的趋向也越大;冷却后铸件尺寸及形状变化也越大。

对于不同的铸造铝合金有不同的铸造收缩率,即使同一合金,铸件不同,收缩率也不同,在同一铸件上,其长、宽、高的收缩率也不同。

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3)热裂性铝铸件热裂纹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铸件收缩应力超过了金属晶粒间的结合力,大多沿晶界产生从裂纹断口观察可见裂纹处金属往往被氧化,失去金属光泽。

裂纹沿晶界延伸,形状呈锯齿形,(最自然的美景,我有幸见过)表面较宽,内部较窄,有的则穿透整个铸件的端面。

不同铝合金铸件产生裂纹的倾向也不同,这是因为铸铝合金凝固过程中开始形成完整的结晶框架的温度与凝固温度之差越大,合金收缩率就越大,产生热裂纹倾向也越大,即使同一种合金也因铸型的阻力、铸件的结构、浇注工艺等因素产生热裂纹倾向也不同。

生产中常采用退让性铸型,或改进铸铝合金的浇注系统等措施,使铝铸件避免产生裂纹。

通常采用热裂环法检测铝铸件热裂纹。

(4)气密性铸铝合金气密性是指腔体型铝铸件在高压气体或液体的作用下不渗漏程度,气密性实际上表征了铸件内部组织致密与纯净的程度。

铸铝合金的气密性与合金的性质有关,合金凝固范围越小,产生疏松倾向也越小,同时产生析出性气孔越小,则合金的气密性就越高。

同一种铸铝合金的气密性好坏,还与铸造工艺有关,如降低铸铝合金浇注温度、放置冷铁以加快冷却速度以及在压力下凝固结晶等,均可使铝铸件的气密性提高。

也可用浸渗法堵塞泄露空隙来提高铸件的气密性。

(5)铸造应力铸造应力包括热应力、相变应力及收缩应力三种。

各种应力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

①热应力热应力是由于铸件不同的几何形状相交处断面厚薄不均,冷却不一致引起的。

在薄壁处形成压应力,导致在铸件中残留应力。

②相变应力相变应力是由于某些铸铝合金在凝固后冷却过程中产生相变,随之带来体积尺寸变化。

主要是铝铸件壁厚不均,不同部位在不同时间内发生相变所致。

③收缩应力铝铸件收缩时受到铸型、型芯的阻碍而产生拉应力所致。

这种应力是暂时的,铝铸件开箱是会自动消失。

但开箱时间不当,则常常会造成热裂纹,特别是金属型浇注(钢模浇铸)的铝合金往往在这种应力作用下容易产生热裂纹。

铸铝合金件中的残留应力降低了合金的力学性能,影响铸件的加工精度。

铝铸件中的残留应力可通过退火处理消除。

合金因导热性好,冷却过程中无相变,只要铸件结构设计合理,铝铸件的残留应力一般较小。

(6)吸气性铝合金易吸收气体,是铸造铝合金的主要特性。

液态铝及铝合金的组分与炉料、有机物燃烧产物及铸型等所含水分发生反应而产生的氢气被铝液体吸收所致。

铝合金熔液温度越高,吸收的氢也越多;在700℃时,每100g铝中氢的溶解度为0.5~0.9,温度升高到850℃时,氢的溶解度增加2~3倍。

当含碱金属杂质时,氢在铝液中的溶解度显著增加。

铸铝合金除熔炼时吸气外,在浇入铸型时也会产生吸气,进入铸型内的液态金属随温度下降,气体的溶解度下降,析出多余的气体,有一部分逸不出的气体留在铸件内形成气孔,这就是通常称的“针孔”。

气体有时会与缩孔结合在一起,铝液中析出的气体留在缩孔内。

若气泡受热产生的压力很大,则气孔表面光滑,孔的周围有一圈光亮层;若气泡产生的压力小,则孔内表面多皱纹,看上去如“苍蝇脚”,仔细观察又具有缩孔的特征。

铸铝合金液中含氢量越高,铸件中产生的针孔也越多。

铝铸件中针孔不仅降低了铸件的气密性、耐蚀性,还降低了合金的力学性能。

要获得无气孔或少气孔的铝铸件,关键在于熔炼条件。

若熔炼时添加覆盖剂保护,合金的吸气量大为减少。

对铝熔液作精炼处理,可有效控制铝液中的含氢量。

失蜡法铸造现称熔模精密铸造,是一种少切削或无切削的铸造工艺,是铸造行业中的一项优异的工艺技术,其应用非常广泛。

它不仅适用于各种类型、各种合金的铸造,而且生产出的铸件尺寸精度、表面质量比其它铸造方法要高,甚至其它铸造方法难于铸得的复杂、耐高温、不易于加工的铸件,均可采用熔模精密铸造铸得。

熔模精密铸造是在古代蜡模铸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作为文明古国,中国是使用这一技术较早的国家之一,远在公元前数百年,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了这种失蜡铸造技术,用来铸造带有各种精细花纹和文字的钟鼎及器皿等制品,如春秋时的曾侯乙墓尊盘等。

曾侯乙墓尊盘底座为多条相互缠绕的龙,它们首尾相连,上下交错,形成中间镂空的多层云纹状图案,这些图案用普通铸造工艺很难制造出来,而用失蜡法铸造工艺,可以利用石蜡没有强度、易于雕刻的特点,用普通工具就可以雕刻出与所要得到的曾侯乙墓尊盘一样的石蜡材质的工艺品,然后再附加浇注系统,涂料、脱蜡、浇注,就可以得到精美的曾侯乙墓尊盘。

现代熔模铸造方法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实际应用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当时航空喷气发动机的发展,要求制造象叶片、叶轮、喷嘴等形状复杂,尺寸精确以及表面光洁的耐热合金零件。

由于耐热合金材料难于机械加工,零件形状复杂,以致不能或难于用其它方法制造,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新的精密的成型工艺,于是借鉴古代流传下来的失蜡铸造,经过对材料和工艺的改进,现代熔模铸造方法在古代工艺的基础上获得重要的发展。

所以,航空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熔模铸造的应用,而熔模铸造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也为航空工业进一步提高性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我国是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将熔模铸造应用于工业生产。

其后这种先进的铸造工艺得到巨大的发展,相继在航空、汽车、机床、船舶、内燃机、气轮机、电讯仪器、武器、医疗器械以及刀具等制造工业中被广泛采用,同时也用于工艺美术品的制造。

所谓熔模铸造工艺,简单说就是用易熔材料(例如蜡料或塑料)制成可熔性模型(简称熔模或模型),在其上涂覆若干层特制的耐火涂料,经过干燥和硬化形成一个整体型壳后,再用蒸汽或热水从型壳中熔掉模型,然后把型壳置于砂箱中,在其四周填充干砂造型,最后将铸型放入焙烧炉中经过高温焙烧(如采用高强度型壳时,可不必造型而将脱模后的型壳直接焙烧),铸型或型壳经焙烧后,于其中浇注熔融金属而得到铸件。

熔模铸件尺寸精度较高,一般可达CT4-6(砂型铸造为CT10~13,压铸为CT5~7),当然由于熔模铸造的工艺过程复杂,影响铸件尺寸精度的因素较多,例如模料的收缩、熔模的变形、型壳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线量变化、合金的收缩率以及在凝固过程中铸件的变形等,所以普通熔模铸件的尺寸精度虽然较高,但其一致性仍需提高(采用中、高温蜡料的铸件尺寸一致性要提高很多)。

压制熔模时,采用型腔表面光洁度高的压型,因此,熔模的表面光洁度也比较高。

此外,型壳由耐高温的特殊粘结剂和耐火材料配制成的耐火涂料涂挂在熔模上而制成,与熔融金属直接接触的型腔内表面光洁度高。

所以,熔模铸件的表面光洁度比一般铸造件的高,一般可达Ra.1.6~3.2μm。

熔模铸造最大的优点就是由于熔模铸件有着很高的尺寸精度和表面光洁度,所以可减少机械加工工作,只是在零件上要求较高的部位留少许加工余量即可,甚至某些铸件只留打磨、抛光余量,不必机械加工即可使用。

由此可见,采用熔模铸造方法可大量节省机床设备和加工工时,大幅度节约金属原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