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与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与对话
‘ 现代汉语词典》如是解释:两个或更多
的人之间的谈话;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
触或谈判。 从实质看对话是为了 求得理
解。 是一种沟通与交流,而阅读是阅读 者为了求得对文本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 活动,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一种沟通与 交流。因此 “ 对话”引入语文阅读教学 领域之后通常理解为:教师学生与文本
三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加深对
什么称大熊猫为国宝?问题一出 , 学生
这才纷纷翻开课本 ,匆匆浏览,抓住一
也就背离了 <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阅 读教学的本质和课改的初衷。本文开头
提到的课例正是由于学生与文本没有展 开充分的对话交流 , 才让人觉得不像语 文课, 表面热闹而实际空虚 , 师生之间 脱离文本的对话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 显得肤浅苍白。 在 阅读教学 中必须夯实基础性 对 话——“ 师生读 者各 自与文本的阅读 对 话” 。即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自 学文本, 走 进 文本 ,与文本广泛对话交流。正如 《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的 “ 让学生更多地
彩。至此.老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为
痕迹。 于漪 《 ”( 语文课要教出语文的个
性》 《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 4 04年 期)
伸。 韩雪屏 < ”( 从创作空白处与文本对
话> 《 。 语文教学通讯 > 03 U 这 20 年 期)
些观点正体现了 < 语文课程标准>的精 神: “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 , “ 体” 学
些研讨课。如一位教师执教 《 国宝大
熊猫 > :多媒体课件以优美的音乐配以大
熊猫可爱的图片导人新课 , 接着请学生
说说 “ 我知道 的大熊猫” ,学生争相发 言,拿着课前准备好 的材料侃侃而谈 , 从大熊猫的种类 、生活习性到它的研究 价值 、 社会作用 ,足足谈了十五分钟。 然后老师播放 了一段熊猫爬树的录像 , 片中熊猫滑稽可爱的动作令人捧腹 , 老 师让学生为这段录像配上解说词 , 先小 组讨论, 然后各小组推荐同 学全班交流。 学生讨论十分热烈 , 解说词配得也很精
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
2o。 :.
7 —8
你 会 画出一 幅怎样 的梅 花 图? 通 过 阅 读 想 象 , 生 将 文 章 抽 象概 括 的 文 字 变 得 具体 学
形象:
分散, 文本 本身 的感染 力被 淡 。 中 比如 《 卡罗纳》 一课 , 的老 师找来大量描 写爱心 的文章 , 有
大段 朗读 , 以期掀 起课 堂情 感高 潮。其 实课 文 中就有许 多表达
声。 因如此 ,“ 山流水 ” 被引为知音 的象征 , 正 高 才 千古传 颂 , 并 非 “ 烟 ” 类可以 同 日 语。 着去 仿 写, 炊 之 而 忙 看似 丰富 了孩 子 的 感受, 而实际上 是让他们 的理 解狭 隘化 了 。
与空间, 还要让学生有机会表达 自己的独特感受。
例如 《 梅花魂 》 一课对外公的一段语言描写, 表达出他心
福州市群 众路 小学 . . 林文锋
早 在 上 个 世 纪 初 , 圣 陶 就 提 出 阅读 教 学 要 “ 心会 本 叶 潜 文” 。用现 代 阅读 教学 理念 来看 ,“ 潜心 会本 文 ” 是学 生直 面 就 文本 , 和文本对 话。“ 潜心会本 文” 的目的不仅 是理 解课文 , 还在 于提 高学生与文本 对话的 能力。因此 , 师不光在课前要深入钻 教
生 1 我 会 画在 一 个 滴水 成 冰 的 冬 夜 , 峭 的悬 崖绝 壁 : 陡 之 上 , 一片 雪 白的梅 花 盛 开 着 , 越 大 , 有 风 它开 得越 灿 烂 , 越
迷人。
情感 的精 彩 语 句 , 其另起 炉灶 , 与 不如 创造机 会 让学生再 次走
进文本 , 欣赏与品味语言, 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感受并习得表
因 此在教 学 中 , 们 应 该 引导 孩 子 们 聚 焦 关键 词 句 “ 我 泰 山” “ ” 除了要读懂字面的意思 , 江河 , 还要引导他们反复诵读 ,
浅谈教师如何与文本对话
浅谈教师如何与文本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
作为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指导“对话”。
在进入阅读教学的课堂之前,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
一、批读思考“对话”路教师与课文之间的对话可以称为“备课阅读”,它不同于一般阅读:首先,它有特定的目的和对象——教师阅读是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所以他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为教学对象——无处不在的学生思考;第二,它是可重构的——需要从阅读指导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再加工,即将自己的阅读观念转化为指导学生阅读的观念;把你的阅读行为变成课堂上的阅读指导。
这种对话应该成为教师与文本“对话”活动的主要内容。
通过批量阅读,明确重点,把握特点,思考学习方式,理解学习意义,整合学习环境,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1、明重点。
即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通过勾、画、圈、点、注等各种批注方式,找出文本重点句子、段落、词语、人物、细节......做到对文本了然于胸,烂熟于心,教学“对话”时才能有的放矢,突出重点。
2、抓特点。
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特点,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抓住文本的特点,认真批阅,细心体会,教学对话中才能出新意,有主意。
3.思考和学习。
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
与文本对话的目的是为教学过程中的对话服务。
因此,在与课文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意思,整合他们的环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学习”的问题,找出学习的方法,或直奔要点,或先总结,然后分清,或者掌握关键句子的分解,等等。
如何促进学习,如何制定教学对话的路线图。
2、理性阅读决定“对话”的方式所谓理读,就是在品读、批注的基础上掩卷而思,确定教学过程中的对话思路。
理读要梳理文本的思路或特点,确立教学对话的支撑点,找准教学对话的切入点,突破对话重难点,理出对话连接点。
与“文本”对话,感悟语言的魅力
与“文本”对话,感悟语言的魅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的确,在今天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各种形式的对话已成为教学常态,彰显出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关系,使学习变得轻松、活泼,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样的课堂,往往是“你一言,我一语”,气氛活跃,可是,深入思考其“对话”的形式与内容,却常常让人心生疑惑: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你读懂课文了吗?你真正感悟到语言的魅力了吗?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决不可以停留在为“对话”而“对话”的肤浅理解上。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小学语文课文编排严谨,无论从语言内容、还是情感价值观方面,确实能对小学生起到引领学习,夯实基础,启发思想的重要作用,所以,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与形式,立足文本是根本。
就文本与形式的关系而言,文本是主干,形式是枝叶,任何教学形式都应是为解读文本服务的。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必须紧紧围绕“文本”,方能回归语文教学本色,引领学生读懂课文,感悟语言的魅力。
一、课前教师与“文本”深入对话,为“文本”教学定位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起始于教师与“文本”的深入对话。
语文是以语言的学习掌握为主要任务的。
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以语言为主要学习对象,让学生感悟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否则,就会使语文课缺失了语文味。
接触到一篇新课文,教师首先是一位读者,解读文本是第一要务。
在这个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了解写作背景,揣摩作者情感,分析表达方法是必要的,但这一切,都是为更好地教学“语言”服务的。
比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因为小说主要表现的是旧社会旧农村的衰败现实,所以原文整体语言基调是沉重忧郁的。
小说中的一抹亮色集中体现在教材中节选的这部分以回忆插叙形式出现的文段中。
300篇英语情景对话文本
100篇英语情景对话文本1、Hi! / Hello! 你好!2、I have done my hands. 我洗过手了。
3、Be careful. 小心。
4、Listen to me. / Listen to the music. 听我说 / 听音乐。
5、Very nice! 非常好!6、Listen carefully. 仔细听。
7、I want more rice / vegetable. 我还要米饭 / 菜。
8、I like orange-juice. 我喜欢桔子汁9、Help yourself. 别客气。
10、Wonderful! 太棒了!11、Go ahead. 继续。
12、Who has finished? 谁做完了?13、He takes my toy / book. 他抢我的玩具 / 书。
14、Let’s play a game. 让我们来做游戏。
15、Let’s listen to a story. 让我们听个故事。
16、You are slow. 你太慢了。
17、I don’t know. 我不知道。
18、Bye-bye mum / daddy. 再见妈妈/ 爸爸。
19、Are you tired? Yes, I am tired. / No, I am not. 你累了吗?是的,我累了。
/ 不,我不累。
20、How far is the bank / hospital? 银行 / 医院里这里有多远?21、Wait for me. 等等我。
22、Stop running! 别跑。
23、Good afternoon? Good afternoon! 下午好?下午好!24、I am happy / angry / sad. 我高兴 / 生气 / 沮丧。
25、Don’t push me. 别推我。
26、Are you OK? Yes, I am OK. 你还好吗?我挺好的。
27、I can sing / dance / fly / jump. 我会唱歌 / 跳舞 / 飞 / 蹦。
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教学心得
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教学心得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前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生生师生对话的基础。
美国数学家哈默顿说:“阅读的艺术是怎样适当地略过不必要阅读的部分。
”是的,文本有长有短,并非处处是佳景,其中也有平淡之处。
如果学生在平常之景上逗留时间太长,肯定会影响对话教学的效果。
在整个对话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就像一名称职的导游,在文本中帮学生选择一个恰当的观察点,引导孩子们去欣赏最美的风景。
怎样才能找到这道风景的观察点并进行欣赏呢?第一教师深入文本,在师本对话中发掘佳景。
当接触每一篇新的课文时,教师应首先以一名读者的身分,深入阅读文本,解读文本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表达方法等,还要细细地研读课后思考题和语文教学参考书,体会编者的意图,以准确地把握教材,找到文本风景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
可以是重点词句,可以是重点段落,可以是一个标点符号,可以是容易产生疑惑的地方,或产生联想的地方等,以此为观察点,引导学生去关注、欣赏、品味和思考,去与作者对话。
然后,教师再以一名学者和导师的身份去设想学生学习的情态,如学生对文本的哪些内容感兴趣?哪些内容的理解有困难?哪些地方会产生疑惑等。
再根据文本的内容和学生的情态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而又充满活力、张力和想象力的教学思路。
第二学生深入文本,在对话中发现并欣赏佳景。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当课文读得玲珑剔透时,眼前会豁然一亮。
此时,什么都通了,什么都有了。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反复诵读,揣摩,体味,去聆听文本的声音。
其次,在老师的引导下与文本进行倾心的对话。
在对话中思考,在对话中发现,在对话中质疑,在对话中欣赏文本中亮丽的风景,并将文本提供的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相整合,再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探究的对话中获得对文意的心领神会,产生独特的体验和多元的感悟,从而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全新视界。
如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她紧紧围绕“圆明园”这一主题,以“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的教学思路引领全文。
如何与文本有效对话?——与文本对话的有效路径
有 效 与 文 本 对 话 ,不 可 避 免 地 要 与 文 本 亲 密 接 触 , 声 情 并 茂 的 朗 读 无 疑 是 亲 近 文 本 不 可 绕 开 的首 而
要路径。 更不容低估 的是 , 师有了声情并茂的朗读 , 教
就能表率于学生 , 时传染语感于学生 。 以 , 即 所 朗读 没 有 理 由被 漠视 甚 至 被遗 弃 。 备 课 首 先 要 备 朗 读 ,其 理 想 境 界 意 味 着教 师 下 笔 写教 案 之 前 , 无 外 力监 控 与 约 束 的 前 提 下 , 够 在 能 自 觉 地 练 习 朗 读 课 文 。 春 江 水 暖 鸭 先 知 ” 亲 历 了 “ 。
与 文 本 对 话 的 有 效 路 径
口 孙 建 锋
与 文 本 对 话 的有 效路 径 很 多 ,所 谓 条 条 大 路 通 罗 马。 实践 表 明 , 以下 路 径 , 畅通 有 效 :
一
读 有 效 地 落 到 实处 。 二 、 “ 性思维” 向“ 线性思维” 从 线 走 非
、
备 课 首 先 要 备 朗读
词 须 关 西 大 汉 , 铁 板 唱 ‘ 江 东 去 ’ 执 大 。
备课 备 朗读 , 一 种 隐 性 活 动 。 强 教 师 的 自觉 是 增 自律 意 识 , 立 健 全 的 考 评 机 制 等 , 能 使 备 课 备 朗 建 才
如 小 猫 转 着 圈儿 咬 自己 的尾 巴 ,以 线 性 思 维
是夏天 !
表性事物 的描述 , 表现四季的特征 。 诗歌采 用拟人 的
手 法 , 比 的形 式 , 言 亲 切 、 动 , 来 朗朗 上 口。 排 语 生 读 下
笔 写教 案 前 , 我反 复 朗读 课 文 , 学 中 , 导 学 生 读 文 教 指
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
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后现代教育家、教育阐释学认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对话”、是“交流”、是“沟通”,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特殊交往活动。
在这种对话教学理念下,教学过程在本质上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一言谈”的天下,而是多种主体间相互对话的过程,本文试从与文本对话这一角度作些探究,希望能给阅读教学找个突破口。
一、与文本对话的内涵及意义对话,是人们彼此之间借助语言,以达到交流思想、促进理解,取得双方更大视界融合的一种交往活动。
现代教育家认为阅读是一种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对话而产生新意义的过程。
在阅读活动中,与文本对话就是说读者不再把文本看作无生命的存在,而看作是有生命的、活生生的个体,“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
简单地说,读者阅读文本就是与文本对话,通过对话交流从而产生新的意义。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阅读一篇篇课文也是一种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而在相互对话过程中,与文本对话又是全部对话的基础,师生对话要以与文本对话为载体展开,没有与文本的对话就不可能有师生的真正交流与沟通。
所以,有效地与文本对话是打开当前阅读教学困境的一把钥匙,对于当前的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阅读过程被看作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师只是国家与社会的代言人,拥有对文本唯一的解释权,学生只要掌握教师所授的内容即可,缺少足够的创造空间。
而与文本对话,强调新意义是从与文本对话中产生,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相互理解,从而产生视界的融合。
理解不是一种复制行为,而是在不断生成新意义的活动,是一种创造性行为。
第二、有利于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阅读教学,学生在课堂上所扮演的是教案剧中的一个角色,他们只是起印证、接受教师对课文分析的作用,几乎没有自由阐释、自主评价的权利和机会,他们的主体性并未得到真正体现。
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如何实现
赤 裸 裸 的 拜 金 主 义 思 想 。如 果 我 们
如 果 教 师 能 坚 持 对 文 本 实 行 稍 用 比 较 归 纳 法 , 会 很 轻 易 地 发 就
还 努 拜 点 , 尽 快 地 找 到 文 章 的 思 路 。 叶 思 路 融 人 、 原 , 力 体 会 作 者 写 现 , 这 种 说 法 是 片 面 而 狭 隘 的 : 要 圣 陶 先 生 也 说 : 作 者 思 有 路 , 路 作 时 的 心 路 历 程 , 文 本 的 对 话 才 金 主 义 患 想 是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独 有 “ 遵 和
与文本 的深度对话如何 实现
⑩谢 秀南
在 初 中语 文 教 学 中 , 家 常 常 构 思 情 境 等 一 一 对 照 , 可 以 在 线 的 创 新 要 用 比较 归 纳 法 , 语 文 现 大 但 从
议 论 : 底 拿 什 么 教 ? 其 实 答 案 很 索 脉 络 、 旨 方 法 等 方 面 作 出 自 己 象 归 纳 出 语 文 规 律 , 立 发 现 语 文 到 题 独
简 单 : 教 材 教 , 一 篇 篇 的 课 文 的领 悟 。 如 刘 勰 在 《 心 雕 龙 》 用 用 正 文 中 知 识 。 例 如 , 记 叙 、 明 、 论 三 对 说 议
教 。 但 很 多 时 候 , 师 往 往 是 连 教 所 说 : 意 授 于 思 , 授 于 意 , 则 大 文 体 的 对 话 , 就 要 接 触 每 篇 课 教 “ 言 密 材 都 没 看 懂 , 看 透 , 想 教 得 精 无 际 , 则 千 里 。” 果 教 师 能 与 作 文 , 各 类 文 体 的 要 素 构 成 、 章 没 要 疏 如 对 篇 彩 , 就 难 了 。 为 一 线 教 师 , 须 者 的 写 作 思 路 达 成 一 种 无 言 的 默 结 构 、 达 方 式 、 言 特 色 有 普 遍 那 作 必 表 语
访谈对话文本范文模板
访谈对话文本范文模板以下是一篇访谈对话的文本范例:主持人: 你好,欢迎收看我们的节目。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知名作家张先生,请你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
张先生: 你好,我是张先生,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交流。
主持人: 非常感谢你能接受我们的邀请。
作为一位成功的作家,你是如何看待当代文学的发展?张先生: 当代文学正处于一个多元化、开放化的发展阶段,我认为现在的文学作品更加注重呈现多元化的生活和情感,这是一个积极的发展趋势。
主持人: 你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有着怎样的追求和理念?张先生: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触及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共鸣和启发,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创作理念。
主持人: 非常感谢张先生今天的分享,让我们更加了解了您对文学创作的看法和追求。
祝愿您的文学创作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张先生: 谢谢。
愿我们的文学事业都能有所收获。
主持人: 谢谢张先生,也感谢各位观众的收看。
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以上是对话范例,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主持人: 今天有幸邀请到了著名企业家李先生,现在公司创立已有十年时间,获得了很多奖项。
请问,您是如何定义成功呢?李先生: 对我而言,成功不仅仅是企业的成长和盈利,更重要的是对员工的贡献,以及对社会的回馈。
成功应该是综合而言,不仅包括经济层面,还要包括人文和社会责任。
主持人: 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态度。
那么在创业的过程中,您遇到了哪些挑战,是如何克服的呢?李先生: 创业的过程肯定充满挑战,例如资金、市场、人才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但是我一直相信,充分调动团队的积极性,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断学习的态度是克服挑战的关键。
主持人: 非常值得学习。
那么在企业发展中,您是如何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员工的培养呢?李先生: 我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我们以“诚信、创新、责任、团队”为企业核心价值观,希望能够在员工中灌输这些价值观念。
同时,我们也注重员工的培训与成长,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提高,以不断创新的精神推动企业发展。
与文本对话
《 清平 乐 ・ 居 》 南 宋 词 人 辛 弃 疾 的 作 品 , 写 了 乡村 清 村 是 描 新 秀 丽 的环 境 和农 庄 翁 媪 及 其 三个 儿 子 的生 动 形 象 ,抒 发 了 词 人 对 乡村 田 园生 活 的 向 往 。 懂 了 这 个 内容 , 读 我着 重 从 图 文 结 合 、和乐 歌 唱 等 方 面进 行 教 学 ,让 学 生 充 分 享 受 多 彩 的 生 活 , 而 对 经典 诗文 产 生 浓 厚 的 兴 趣 。 从 《 如 茉莉 》 苏 教 版 语 文 五 年 级 下 册 第 五 单 元 的 一 篇课 爱 是 文 , 述 了 妈妈 生 病 住 院 , 爸 去 医 院 照 顾 的 小 事 , 诉 读 者 讲 爸 告 父母 之 间相 濡 以 沫 的爱 如茉 莉 一 般 平 淡 无 奇 。 洁 白纯 净 。 却 我 尽力 让 课 堂 体 现 浓 浓 的 语 文 味 ,让 语 文 课 如 茉 莉 般 呈 现 屡屡 幽香 。 《 谷 中 的谜 底 》 是 苏 教 版 语 文 六 年 级 下 册 中有 第 l 课 , 山 7 这 篇 课 文记 叙 了 加 拿 大 魁 北 克 山 谷 的一 个 奇 异 的 自然 景 象 。
让“对话”深入文本
0教学研究O
S IN E&T C N L GYI F R T O CE C E H O O O MA I N N
20 0 9年
第1 7期
让“ 对话 " 深入文本
许培德 ( 潮安县龙 湖镇初 级 中学 广 东
潮安
55 3 ) 1 6 6
《 文 课 程 标 准 》 阅 读 教 学 作 了如 下 的表 述 : 语 对 阅读 教 学 是 学 生 、 有 了 教 师 的 有 效 引 导 , 活 调 控 , 灵 阅读 教 学 中 的 对话 才 能 引 向 深入 文 教师、 文本 之 间 对话 的过 程 。 施对 话 教学 实 践 的 过程 中 . 为 教 师应 本 . 而提 高 课 堂 阅读 教 学 的 质 量 。这 样 的课 堂 才 能 成 为 张 扬 学生 个 实 作 从 该 引 导 学 生 与 作 品 进 行 情 感 的 交 流 ,穿 越 时 空 与 作 品进 行 精 神 的对 性 的天 空 . 示 学 生才 华 的平 台 , 进 学 生 发 展 的 空 间 , 展 促 阅读 教 学才 会 话, 感悟 人 世 间 的 悲欢 离 合 , 听 生命 的真 谛 。 话 教学 应 深 入 全 面地 焕 发 出鲜 活 的 生命 力 。 聆 对 解读 文 本 。 可让 学 生 停 留倾 听作 者 的“ 自” 层 面 。 在 对话 教 学 中 不 独 的 3重 视 文 本 语言 的 品 味 . 如何 才 能 不偏 离作 品 的 轨 道 , 让学 生 能 够 深 入 文 本 内 核 呢 ?笔 者 认 为 语 言 品 味 是文 学 作 品 阅 读深 入 的前 提 和 基 础 , 建 立在 对 文 本 内 它 可 用通 以下 几个 角度 来 实 现 。
让“与文本对话”看得见
1定 角 色 .
学生写作水平 与能力 的有 效方 法。
一
、
“ ‘ 让 与文本对话 ’ 得见 的 看
习作” 的含义 本 文 中所 谓 的“ 文本 ” 是小学 就 语 文课本 以及其 中的课文 。文本 中 的内容 即课 本 以及 课文所包 含 的内
学生 以珍珠 鸟的身份介 绍作者冯 骥 师生平等对 话的过程 中实现 。语文 学生 与文本对话 。要 引领 学生通 过 才 的启 发 , 受 昆 山玉峰 小 学特 级 教学的本质 就是对话 。 钱理 群先生 品词 析句 , 也 ” 反复 朗读 , 系学生 生活 联 教 师 观 点 的启 发 : 语文 教 学 中利 在《 在 中小学 写作 教育 的 断想 》 中说 , 体验 , 深入感 悟文本 内涵 , 主人公 如 用 好 文本 资 源 , 开辟 “ 与文本 对话 ” “ 文 就是 对话 ” 因此 , 作 。 这种 对话 的思想 品质 、 作者 的内在情感 、 文本
直不 容乐 观 。有 关专 家认 为 : 这 扮演 文本 中的某 一角 色 , 与文 本 中 读者 意识 , 也就有 了角色感 , 就会 觉 的各种 人物 、 景物 , 或者 和身边的老 得更容易 。 师、 同学 、 家长 以及 学生 自我等进行 有人说 学生作 文 的秘 诀 以及 学
解 释 是 “ 个 或更 多 的人 用语 言交 两
文 中的人 物等 。 对话 ” 词典 上 的 达 内容 , “ 按 只需 把 注 意力集 中在话 语 这恰恰也 是我们学 生写作 时首先要
1 2 1 06 0 2
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如何实现
学实 际更有指导价值。
一
、
读 进去 。思 路融合
中每篇课文都是 内容和形式 的统一 体 .内容 决定 形 式 ,形式 服 务 内 容 。刘 勰 在 《 心 雕 龙 》 中说 : 文
“ 夫缀 文者情动 而辞发 。观 文者披 文以入情 。 同文 本对话 ,必须从 ” 内容和形式上进行钻研 ,但 最关键
归 纳 法 ,主要 是 让 教 师 独 立 领 悟 文
作者 的写作思路达成一种无言 的默
契 ,那 么 双方 都可 以说 找 到 了知 音 ,教师和文本的对话 ,也就会水
法 、说明方 法、论证方法等既有联
系 、又有区别 的语文知识往往混为
一
本 .即在读书方法上 ,在文本内容
的对话上有独到感悟。但如果 要求 超越 文本 ,读 出思想 。发人 之 未
臣翻
生提供展示 自我 的舞 台。
:
作水平 。 2 诗 歌接龙 活动 。据统 计 ,初 . 中阶段有约上百首古诗词 ,对学生 而言 。这是件苦事兼闷事。为了调 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 性 ,我让学 生们组织了一个诗 歌比赛 :以四个 热情 ,将一件 闷事 变成一 件乐事 .
最 后 的角 逐 。不 同 的小 组 按 各 自不
自然组为单位 ,由其他组 的同学指
定对方某个人去背诵某个篇 目,对 的加分 ,错 的扣分 ,然后 的小
品,有朗诵关 于黄河 的诗句 .有关
于 黄河 的污 染 ,有 关 于 黄 河 的 淤 塞
绩 。看哪个组成绩 最好 ,哪个组成 绩最差 。班级的 “ 内战”便开始展
责任编辑 黄 日暖
精彩纷呈 ,成绩好的学 生反而不被
点 中,通常都会找那些 基础较差 的
杰罗姆与格林罗姆的对话文本
杰罗姆与格林罗姆的对话文本
What's the secret to good comedy? Timing.
And what's courage?
Grace under pressure.
And who's the boss?
I'm the boss.
什么才是优秀戏剧的诀窍?
掌握时机。
那什么是勇气呢?
压力面前保持优雅。
谁是老大?
我是老大。
你们都是囚徒。
You are all Prisoner.
你们所谓的正常。
what you call sanity.
只是你脑海中的牢笼让你看不清。
It is just a prison in your minds that stops you from seeing.你只不过是巨大荒谬的机器中。
that you are just little tiny cogs.
一块小齿轮。
in a giant absurd machine.
We all could go insane with just one bad day
只要有一天不顺,谁都可能被逼疯。
There's nothing more contagious than laughter.
笑声是最具有感染性的了。
文本与对话——解读巴赫金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文本与对话——解读巴赫金姓名:刘满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孙春旻20040501摘要语占在近代艺术中出现了问题。
文学形式发展了一种独立}二其机制和和凿性的第:性能,人们不再把文学看作是一种具有特殊社会性的流通形式,而看作足种自身6。
致、深刻和充满隐秘的语言。
浯言。
不再是一种不成问题的简单的表达工具的媒介,不再是透明的,通过它我们不可能看到物质或精神世界,也不可能顺利地交流,这就造成了古典写作的破裂,使文学变成了语言的问题。
针对这种语言危机,现代主义作家发展出种种不同的语言应对策略,按照巴赫:会的观点,这些语言意识和策略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主要是发生在诗歌领域中的语毒乌托邦意识和策略,另种则主要是发生在小说领域中的现实主义杂语意淡和策略。
语吉。
的乌托邦策略实际上是希望能克服现代语言的分化,重建。
种理想而又惟~的语言,一种上帝式的语言,具体表现就是建立一种专门的、理想的诗歌语氰其极端就是破坏现有的语言符号,创建一种新的语言符号。
而现实主义的杂语策略既不破坏现有的语言,也不有意违反、偏离现有的语言,而是把现有的各种语言看着是观察、理解和表现、评价现实的独特角度和方式。
现代主义艺术从语言的乌托邦角度去看,往往是内省的、封闭自足的,类似于小及物的诗歌语言,而杂语意识却是开放的、及物的。
但是,这两种语言观或理想最终都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文本的意义是来自作者还是文本、语言自身,文学研究的巾,心是作者还是文本。
巴赫金是以探讨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来分析这一问题的。
在巴赫盒的作者和{:人公理论中,作者一极被认为是形式的、审美的,而主人公这一极则被认为是认识的和伦理的、非审美的。
当巴赫金偏向于美学时,他就特别强调作者的全方位的外位性。
因为只有作者的这一相对于主人公的他者的外位立场,才能获得从形式、审美到认识和伦理的全方位的优越地位,并因此把主人公塑造成个无论是外形还是内在精神都已最后定形的完艇的艺术整体,成为一个作者在其外位距离中观照的审美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与对话:教学规范的转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在沟通的过程中,教学文本得以产生。
本文以“对话”与“文本”的概念,分析了教学活动的本质,并且讨论了教学规范转型这一课题。
一、教学:“沟通”与“合作”的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投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由此,人们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与研究也开始活跃起来。
这原本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但是,迄今为止,我们仍然可以见到不少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现象。
试举三例说明。
其一,“借班上课”。
A校一名特级教师在B小学一间他完全陌生的教室,面对完全陌生的一个个脸庞,居然从容不迫地、有板有眼地展开他的“作文教学”。
整个授业以师生之间短平快的问答为主,一切顺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线路推进。
在场的听课教师全神贯注地欣赏着教师那娴熟的教学技巧的表演。
课毕,赢得了一片掌声。
其二,“观摩焦点”。
几年前,日本大阪教育考察团来访,笔者陪同他们去中小学听课。
其中一节是一所重点中学的生物教学观摩课。
上课铃声响起,学生鱼贯而入。
落座后,教师随即翻开教科书逐段讲授,或展示挂图,或让学生作答。
课后,一位日本教授跟我谈起了他的意外发现———中国教师观察课堂教学的视线集中在主讲教师身上,而日本教师视线的焦点瞄准在学生的活动上。
其三,“课堂法庭”。
观摩过中、美、日三国现场教学的人们大都会有这么一种体验,那就是三国课堂教学的风格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课堂教学是“插秧式”——整齐划一的,美国的课堂教学是“牧羊式”———自由自在的,而日本的课堂教学介于两者之间,但似乎更偏于中国一侧。
我们姑且不论那种“牧羊式”的课堂教学究竟对我们有多少裨益或反思,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审视这种司空见惯的“插秧式”教学。
所谓“插秧式”教学,其实就是试图维护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即极端的课堂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所谓的教师权威。
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前不久某报在一则报道中居然宣扬实现“课堂纪律法制化”,为某校设立“课堂法庭”审判不专心听课者,并有权将其驱逐出课堂,以免干扰别人的学习叫好。
面对以上几种许多人已经习以为常的现象,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教学,难道就是所谓的优秀教师展示其授业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吗?衡量教学优劣的尺度,难道可以离开学生主体活动的种种指标吗?理想的课堂教学环境难道就是营造一种将学生视作“另类”甚至“刑事犯”,动辄以“法制化”的手段对其进行整治的氛围吗?……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在应试教育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与“素质教育”主旨越来越远。
这种教学活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从了倡导“教师权威”、坚持“知识本位”和宣扬“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
将上述三种教育价值观融为一体的我国课堂教学,否定了教学在于沟通与合作的本质,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从而也最终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所具有的真正的指导作用。
站在应试教育的此岸遥望素质教育的彼岸,每一个试图呼唤教育和教学进步的人们都清醒地意识到到达彼岸的航程绝非一帆风顺。
对于课堂教学的转变来说,艰难的起步是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
为此,本文试图从沟通(communication)和语言的视角对教学规范进行理论阐释。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
”①这是当然的基本公理。
失去了沟通(社会交往)的教学是不可想像的。
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
如同所有社会的交往过程一样,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集结在客观条件与主观要素的网络关系之中。
一般来说,教学理论中探讨的教学的基本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即所有的教学理论都可以还原为这种教与学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换言之,不管以何种形态出现的所有的教学活动,皆包容在教与学的基本关系之中。
从这一视角来看,教与学是一对关系概念。
教以学为内在的要素,同样,学以教为内在的要素。
教与学的关系表现为特定客观条件下教育者与受教者的行为关系,表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者所形成的各种关系中的社会互动关系,即两者各自的主体关系。
因此,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是教育者与受教者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现象。
这种现象应当成为我们探讨教学理论的起点。
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多重的网状关系,而教学活动就是在这种网状关系中进行的。
因此,教学沟通中各种主体性角色的关系创造着各种主体的复杂的角色关系,教师和学生分别是该网状关系与角色关系中拥有主体地位的教学的“集体性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理论中,教学一般是被作为认识过程来把握的,它强调教学认识过程的特殊性。
为此,在许多场合中课堂教学的实践囿于这种传统的媒介功能理论而难以自拔。
在“终身学习”理论中,知识的传递功能已从其原有的中心地位上被排挤出来,能以各种信息为媒体的沟通功能,以及通过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换为指标的价值评价与判断功能取而代之。
基于此,在新的教学功能理论中,教学首先是被作为社会过程来理解的。
教育者与受教者以大量的信息为背景,在教学中注重对信息的分析、加工与综合,以及课堂教学与校外学习的整合,这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新的也是最根本的功能。
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介的。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教学是在起支配作用的媒体——语言——的影响下产生的现象。
或者说,我们也应从语言过程的角度来把握教学活动,即教学是语词的教学。
这是因为:第一,教学是个体发生的过程,它贯串并渗透了儿童语言发展的全过程。
教学一方面使得儿童获得通用语言与书面语言,从而为儿童的语言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它也为儿童自觉地使用作为认识工具与沟通工具的语词做出了贡献。
第二,教学,不管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大都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语言并以此为媒介进行的。
教学的任务就是使儿童习得有关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具有科学根据的社会见解和理念,以及知识、概念、价值和规范。
这些教学材料大都是经过教育学加工的专业文本。
第三,教学尤其训练着一定的认知方式与沟通方式。
教学与语词之间的结合使两者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性沟通现象,都是语言教学。
没有沟通与语言的学科教学是不存在的。
”②应当指出的是,在这里强调语词的媒体功能绝不是排斥非语言的媒体作用。
从语言的本质出发,可以考察教学的社会维度。
作为人类本质能力之物化的语言,亦即人类本质能力的客体化的语言,是人类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媒体。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正如教育史的经验所表明的,在教学中也存在过分突出语词的“语词主义”。
例如,在概念教学中学生往往死记硬背作为概念的单词,却不理解词汇的内涵,忘却了语词与思维的关系、语词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认识与价值的关系是辩证的。
有的学生即使不理解概念的内涵,也往往能够鹦鹉学舌、巧于应对。
在信息泛滥的现时代,语词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了反教育的作用。
在教学中毫无价值的套话、废话、假话,毒化了青少年的心灵。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一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的过程。
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
这种文化是现实的交互主体性关系的一种表现。
在教学中,教育者与受教者作为拥有各自不同语言文化和沟通文化的前代与后代,作为成人与成长中的新一代,作为各自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个人,在沟通与沟通关系中进行心灵的碰撞,从而提供了“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的契机。
克林伯格(Klinsgberg,L.)强调,现代社会要求于人的“交互主体性(Intersubiektivitaet)学习能力”及其他一切素质,唯有在实践沟通与合作的关系中,借助于活动才能得以发展”。
美国学者波依尔(Boyer,E.L.)③认为,学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中心使命是使所有儿童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教育目标应为儿童的全人格形成而设定,即为儿童的教育需求、社会需求、情感需求、身体需求、道德需求而设定。
因此,“学习共同体”首先是合作文化的环境,每一个成员之间应有更多的合作与关怀。
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来发展合作精神,激发道德勇气,共享经验知识,实现自我超越。
其次,由于“儿童时代是语言学习的时代”,“学习共同体”的最基本目标应当是发展每一个儿童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基本的语言能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不过,共同体的语言是广义的,它包括语词语言、数学语言和艺术语言。
这三种表象体系拥有各自的特征,同时彼此紧密相关。
教学,就是在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定人格成长与学力发展的基础。
二、文本与对话:“教材”与“教学”概念的重建将教学主要理解为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是研究教学现象的本质的一个前提。
这意味着进一步提高了对于教学之媒体——教学语言——的关注。
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
……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
”④ 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
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
教学“对话”(dialogue)的过程有可能用到“文本”(text)的概念。
而对文本的理解需要从“文本生产、文本、文本接受”的整个过程来把握。
教学活动中的文本,有其特殊的情境性和独特性,因此,这里所说的文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本,而是教学的文本。
教学文本是在教学沟通的过程中生产和接受的,可以视为会话文本与读写文本,以及对话文本与独白文本的总体。
⑤ 这种教学文本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创造的极其复杂的产物。
目前来看,尽管人们对教学文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已经表明,文本有助于推动教学的功能机制与教学设计原理的研究,并对教学的语言产生较大的影响。
就后者来说,对教学语言具有影响作用的文本主要有:1、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或是咨询报告之类的文本。
2、“学科课程标准”所代表的赋予学校教学以方向的教育政策文本。
3、“教学指导书”所代表的赋予教师的教学活动以方向的文本。
4、提供教学内容的科学领域与文化领域的文本。
5、以“教科书”与“教材”为代表的经过教学论加工的专业文本。
6、以电视、录像、广播为代表的一定媒体结合的视听文本。
7、以“教案”为代表的沟通策略与沟通计划——教师的教学设计文本8、教学设计中教师所准备的提问与问题设定之类的教师的语言行为。
9、学生作业、考察报告之类的学生预先准备好的语言行为。
10、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