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8篇)汇总版
《赛德克·巴莱》影评
《赛德克·巴莱》影评这是一部令人心生敬畏的电影。
毫不夸张地说,随着影片的推进,我愈发对其肃然起敬。
在剧情高潮来临之前,导演以一种近乎无视市场反应和票房的态度,对土著文化进行了大篇幅的叙事,使得这部电影有别于传统的、纯粹基于二元对立的抗日题材文艺作品。
我该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对《赛德克·巴莱》这部迥异于大部分战争电影的独特感受呢?不妨以《勇敢的心》为例,在《赛德克·巴莱》面前,《勇敢的心》更接近于伪史诗。
因为它们给予你的是一面倒的崇高感,让你在电影院里为了那一声“freedom”绷紧全身,呼天抢地。
其叙事策略非常明确,就是直击你最愿意看到和听到的地方,而所有勾勒主人公缺陷的地方,都只是作为调味的罗勒草,有点清新,有点涩,但绝不会败坏你的胃口。
然而,历史远非简单的二元叙事,它并非在观众应该欢呼的地方,就戏剧化地出现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相比之下,国内的抗日电影在整个叙述过程中,毫不掩饰地展现了这群勇士的缺陷,也毫不美化他们为何要杀日本人的动机,没有过度地政治化。
这种真实的呈现,让观众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他们对导演在如此宏大的语境下处理复杂命题的分寸和尺度心悦诚服。
正如我开篇所强调的“越来越”那样,在电影的开头,大清朝的官员屈辱地在《马关条约》上盖上了自己的印章,然后带着愤恨的眼神逃离了日军雄伟的舰队,台湾自此进入了长达 50 年的殖民统治时期。
镜头一转,深入到台湾树木繁茂的山区,电影具象地展现了一个处于台湾岛上的土著生活景观——在热带雨林中繁衍生息,不同的部落有着强烈的领土意识和排他心理。
赛德克族的族律就是他们生活习惯的总和:仍处于自然经济的他们对资源有着相当的执着,而杀掉异己部落的人对他们来说是至高的荣耀——刺上部落战士刺青。
只有纹面了的战士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成年,才能娶妻生子,才能死后走上彩虹桥找到祖先们。
这一部分对文化习俗的刻画、信仰和神话传说的表现,为电影下文做了一个铺垫,并展现了原住民同时代脱节的滞后性以及他们朴素的部落价值观。
《赛德克巴莱》影评
电影《赛德克巴莱》影评刚看到电影名字的时候,没反应过来这是一部什么样子的电影,没觉得什么特别的,直到上课老师播放的时候才了解,这是一部抗日题材的电影,而且电影时长很长,分上下两部。
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故事情节也逐步展开,血肉模糊的场景,让人震撼的画面,郁郁葱葱的深林扑面而来,不同于以往的我看过的电影。
上课老师播放了不到一半,回去后我又认真的看完了剩下的部分,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看完电影后,我查阅了一下电影的背景资料,对电影和电影背后的故事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结论是,这的确是一部不同寻常的电影。
这是根据赛德克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雾社事件真是故事改编的,是一部史诗大剧,是《海角七号》导演魏德圣所执导的史诗英雄巨作,该片筹划长达十二年、跨国动员两万人拍摄,同样是台湾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里程碑之作。
故事讲述的是,一群真正的赛德克人,为了自己的信仰和所要守护的事情,奋不顾身,献出生命。
无论是上集《太阳旗》还是下集《彩虹桥》,都无疑是对赛德克人纯净的内心和对信仰坚守的一种赞扬。
这部影片甚至让人不禁抛开人们一直注重的民族精神去高歌内心力量给人的震撼。
影片中每个人物的设置,都是充满了血肉之情和立体感的。
人物设置中的各种不同追求和信仰都是让人为之感慨,赞颂的。
无论是莫那鲁道对侵略一直未变的反击决心还是铁幕瓦利斯对于赢得莫那鲁道成为英雄的尊严,都是人性光辉的闪光。
所以说,这才是赛德克巴莱,这才是真正的人。
当年轻时的莫那鲁道取下异族人头大喊:“战死吧,赛德克”时的坚决和杀气,就让人不禁感叹他到底有多少的能量。
随后莫那鲁道带领族人猎杀,战争,奔跑,放声高歌,导演并没有隐藏他骨子里的野蛮,但正是这种野蛮也让他后来的反抗更加决绝。
莫那鲁道被人拉到日本,他看到了满街的人,蛮横的武器,但最终还是奋起反抗,明知之后无非死路一条,还会连累族人。
300多个土著士兵自尽或战死,而女人早早将未成年的孩子扔下悬崖或亲自勒死然后集体投缳,为的是不给战士累赘。
赛德克巴莱影评
赛德克巴莱影评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赛德克巴莱影评(一)今天一口气看了两遍《海角七号》导演魏德圣所执导的史诗英雄巨作《赛德克·巴莱》。
该片筹划长达十二年、跨国动员两万人拍摄。
分为《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和《赛德克·巴莱(下):彩虹桥》两部分。
赛德克·巴莱,意思是“真正的勇士”。
影片讲述的是1930年,台湾在日本统治之下,原住民赛德克族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率众反抗日本政府而发动雾社事件的故事。
看第一遍《德赛克·巴莱》的是感动,是惭愧,是对“男人”含义的新悟,觉得自己不应该这么晚才知道去看这部电影。
看第二遍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活了这么多年算是白活了,我明白了生活的意义,领悟了什么才叫生活的强者!欧洲人看《勇敢的心》。
中国人看这个。
中国男人更要看这个。
现在这部电影已经储藏在我的电脑了,要当我感到自己受伤、脆弱、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常拿出翻看,勉励自己继续奋斗!这部电影以日本占领台湾时期的雾社事件为背景,讲述的是在日据时代,赛德克族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与信仰,男人必须服役不得狩猎,女人派遣帮佣不能编织,骁勇善战的赛德克组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见证这三十年来的压迫,看着族人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
因为一场误会,赛德克族种下与日本军警的紧张关系,自此族人开始生活在恐遭日警报复的阴霾中。
忍辱负重的莫那鲁道在深思之后,虽知这场战役将面临灭族危机,但他更知唯有挺身为民族尊严反击,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于是决心带领族人循着祖灵之训示,夺回属于他们的猎场。
诚如电影中所说:一个好的猎人要学会安静等待!当看到那些血性男儿把倭寇像牲畜一样猎杀。
赛德克巴莱影评(二)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赛德克巴莱》,讲述了台湾经马关条约被割舍后,台湾雾社与日本人对抗的事迹,这一事件在历史上也有讲述。
这部电影从两个视角入手,土着人和日本人,主要是以雾社土着的视角演绎了全片,土着人各个部落之间的对弈,是为了追求荣誉与食物;土着与日本人之间的对抗,为了自尊与救赎,为了在死后可以抵达“彩虹桥”(一个可以让土着人死后心灵得以净化的圣地)。
《赛德克·巴莱》电影影评
《赛德克·巴莱》电影影评《赛德克·巴莱》是一部有灵魂的大片,它让我在电影院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这部电影以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赛德克族人民的英勇和坚韧,以及他们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
从电影本身来看,它的故事、制作态度和主题都非常出色。
在故事方面,《赛德克·巴莱》比《阿凡达》和《与狼共舞》更加宽广和史诗,人物更加群像更加复杂,支线故事丰富多样,展现了人类的各种情感。
在制作态度上,制作者精益求精,对原住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反映,从演员的衣着打扮到动作造型,从舞蹈仪式到歌唱曲目,从面部纹身到不同含义的图腾,都体现出了他们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历史的尊重。
在主题方面,《赛德克·巴莱》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面对不可避免的“文明”改造“野蛮”时,究竟是接受被改造的过程活下去,还是“可以输掉身体,但要赢得灵魂”宁可战死也不被同化?这个问题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和反思,这种多义而开放的主题使得电影更加深刻和有内涵。
关于如何看待影片浓墨重彩的战斗与杀戮,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韩寒说看这个片不用废那么多话,就是看如何像男人一样战斗。
的确,“打猎者与采集者”这种生活状态占据了我们人的历史的大部分时间,这种战斗基因肯定根植于我们。
但当我们看到“文明”社会的日本人为了利益奴役他人、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他人时,赛德克们为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士可杀不可辱”跟压迫者战斗到死,这却显得更加纯粹而接近生命本身。
影片对战斗场面大量描绘的背后支持及其用意应当也在于此。
这种保卫家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显然在“文明”的侵略者之上,那么在实验中牺牲自我的科学家、在政治运动中坚持真理的就义者之下么?我想他们行为的根源是相通的。
换句话说,影片中日本表面的文明后面是野蛮,而赛德克野蛮背后的生命力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却是文明的本质。
所以观看影片的战斗场面,不仅仅满足了我们野蛮的基因,同时更包含生命的意义、纯粹的精神这些崇高感的体验。
《赛德克·巴莱》影评
《赛德克·巴莱》影评昨晚,我偶然决定观看夜场的《赛德克·巴莱》,庆幸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得以见证这部优秀的华语电影。
据悉,城中的一些热门影城已经不再排档该片,若想观看,还需趁早。
片名拗口,人名亦如此。
尽管刚看完,许多重要角色的名字已难以准确说出,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给我带来的震撼。
在影片中,赛德克族的男人皮肤黝黑、体格健美、棱角分明,女人则温柔贤淑、质朴无华。
日本人的出现,将我与赛德克人之间的距离迅速拉近,尽管语言、形象存在巨大差异。
莫那鲁道年轻时张扬霸道,他讥讽、追杀道泽部人,手起刀落,毫不留情,尽显少年英雄的狂妄不羁。
而中年的莫那鲁道由非专业演员饰演,却将角色演绎得十分到位,他沉稳内敛,智勇双全,能屈能伸,即便在隐忍之时,威严仍自然流露。
当他向吉村道歉后一声断喝,竟能让狂犬止吠,这一小细节令人印象深刻,也凸显出无知的日本人甚至不如一条狗,不知进退,不知死活。
片中人物众多,却各有性格和内心,并非流于表面。
大郎和二郎渴望依靠自己的努力融入文明社会,尽管他们对战斗并不认同,但在头人决定战斗时,他们毅然归队。
大郎杀妻弑子后切肤自杀,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而头人一心想留住族人血脉,处处为族人着想,在得知家人自尽后,他因有必死之心而现身杀敌,最终中弹身亡,同样是一位伟大的英雄。
那位沉默、英勇而深情的丈夫,选择跳崖而亡,妻子没有哭喊,而是默默地将两个孩子抛进悬崖,随后自己也追随而去,如此坚定决绝,爱,无需多言。
巴万是影片中着重刻画的人物之一,他机智果敢,最终抱着敌人纵身一跃,这才是真正的赛德克男人的死法,他也因此不再有遗憾。
反面人物并未被完全脸谱化。
小岛懂得理解蛮人,他斯文讲理,但妻儿被杀后,他恢复了倭寇的本性,逼迫铁木追杀赛德克人。
铁木也并非绝对的坏人,他自幼的心愿便是杀死莫道,即便心知被利用,但在看到马赫坡的女人为避免丈夫分心而自挂枝头时,他也有所动摇。
然而,与莫道的宿怨使他占了上风,最终导致不死不休的结局。
《赛德克·巴莱》电影影评
《赛德克·巴莱》电影影评在电影的开篇,我们便被带入了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
这里的人们操着奇异的语言,行为方式也让人难以捉摸。
观影过程中,我们不断地产生疑问:他们为何如此行事?这有何意义?是否有更好的方法?随着剧情的推进,这些问题愈发深刻地困扰着我们。
我们习惯了每天的起床、洗漱、用餐、上班、乘车、打招呼、午餐、加班等一系列行为,这些看似文明的仪式背后,隐藏着多少的肮脏、自私、懦弱和嗜欲,只有我们自己心知肚明。
就像我们在名片递送、餐桌觥筹交错、会议商谈、着装穿衣等各种礼仪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表面上的礼貌和优雅,或许只是一种掩饰,真正的内心世界可能充满了虚伪和厌恶。
而在莫纳鲁道的世界里,丑恶被直白地展现出来,伴随着愤怒与残忍,如同茅屋一般简单而粗糙。
相比之下,我们被束缚在文明的枷锁中,带着丑恶,将其编织成各种形式,如邮局、教育所、发电站、公路、警察局等,以显得丰富多彩。
这让我不禁思考: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野蛮?电影中那句“拿生命来换图腾印记,那拿什么来换回这些年轻的生命?”“骄傲!”的回答,听起来是如此空洞。
我们上一次感到骄傲是什么时候?是在对客户阿谀奉承时?是在面对恶行选择冷漠忍耐时(大多数人对恶行其实已习以为常,能忍耐已属不易)?是在准备远行冒险却被现实生活阻拦时?还是在我们因消费他人无法消费的车、房,进入他人无法进入的富丽堂皇之所,接触他人无法接触的权贵而感到骄傲时?这样的骄傲,是多么的悲惨和乏味。
我们声称自己信仰佛教、基督教或其他宗教,可我们是否真正坚守过自己的信仰?是否为了信仰而勇敢地捍卫过自己的猎场,坚决地阻止过平淡与庸俗的入侵?是否相信彩虹桥的存在,愿意为此放弃世人的赞许与认可?是否相信祖灵的庇佑,在软弱危机之时能够镇定自若?除了世俗的金钱、享乐,我们是否真正相信过什么?每天起床,我像机器一样精准地度过一天,看似充实,实则虚空。
我知道周围的一切,包括文明、高楼大厦、机械、规则和财富,都只是捕风捉影。
《赛德克·巴莱》电影影评
《赛德克·巴莱》电影影评
电影的叙事策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演试图通过多条线索来讲述这个故事,包括莫那鲁道的个人成长、部落内部的权力斗争、日本殖民统治者的压迫等等。
然而,这种叙事策略在实际操作中却显得有些混乱,导致观众难以理清头绪。
一些重要的情节和人物关系没有得到充分的交代,使得整个故事显得有些支离破碎。
此外,电影中的动作场面和民俗场面的节奏也存在问题,动作场面过于频繁和冗长,而民俗场面则显得过于繁琐和缺乏重点。
电影的人物刻画也存在一些问题。
虽然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都比较鲜明,比如莫那鲁道、花冈一郎等,但是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却显得有些过于简单和理想化。
例如,莫那鲁道被描绘成一个英勇无畏、正义凛然的英雄,但他的决策和行为却缺乏足够的动机和合理性。
同样,花冈一郎也被描绘成一个对日本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人,但他的转变过程却显得过于突兀和不合理。
此外,电影中的一些次要人物形象也比较单薄,缺乏足够的个性和魅力。
电影的特效和画面质量也存在一些问题。
虽然电影中的一些特效场面,如战争场面和祭祀场面等,制作得比较精细,但是整体的特效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例如,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和场景设计显得过于粗糙和简陋,与电影的整体氛围不太协调。
此外,电影的画面质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色彩过于鲜艳、对比度过高等等,影响了观众的视觉体验。
《赛德克·巴莱》影评
《赛德克·巴莱》影评在写这篇影评之前,我要先声明,我已经很久没有写过像样的东西了,这篇文章很可能也非常不像样。
我毫不否认,从艺术手法等方面来说,这部电影不值得五星,最多四星,其中一星还是给画面和音乐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然而,正如我认为球场上永不放弃的精神比华丽的盘带或精准的传球更重要一样,我这个人特别喜欢精神力量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
我说这部电影值五颗星,是因为它具有现在许多电影所缺少的真情实感。
这种情感就像当年令狐冲体内的六道真气一样,在我的五脏六腑中横冲直撞,让我在观看电影的两个半小时(再加上后来又跳着看了 4 小时版的时间)里,受到了一次又一次情感上的冲击。
至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和真实感。
有些故事非常有趣、巧妙,或者更加真实,但你始终知道自己是坐在舒适的电影院沙发椅上,看着别人的表演;而有些故事看似与你相隔甚远,却能让你感同身受,真正与故事中的人同喜同悲。
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新时代好青年,我一向非常反对任何形式的杀戮,无论是“有意义的”还是“无意义的”。
生命就是生命,原住民的命是命,日本人的命也是命。
因此,即使我给这部电影打了五星,也不代表我支持赛德克人出草的行为。
但是,这部电影本身只是在试图还原一段历史,然后告诉观众,在你身边的这个世界,一百年前,还有过这样一种不同的价值观。
说它血性也好,野蛮也罢,无论如何,这种价值观真实地存在于许多民族的历史中,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过去。
所以,我个人看完这个故事,想到的是关于灵魂的洗涤。
用敌人的鲜血来升华灵魂(当然,这种方式会剥夺他人的生命,现在是严禁实施的),或者像某些汉人一样与世无争地在山里修佛,都只是一种形式。
对于赛德克人来说,他们长久以来的信仰就是这样的,他们的选择是,宁可不要身体,宁可种族灭亡,也要灵魂的升华。
在当时的时代局限下,这仍然是一个值得尊敬的选择。
因为在物质和精神之间,他们选择了精神。
这种说法似乎有点形而上,一点也不唯物主义。
《赛德克·巴莱》电影影评
《赛德克·巴莱》电影影评在电影院中,我观看了 153 分钟的电影版本,随后又在宿舍里补看了4 个小时的完整版。
在这数小时的观影过程中,我的心情沉重了七八个小时。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其中的一句台词:“如果你的文明是让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带你们见识一下野蛮的骄傲!”这句话出自那个信仰彩虹和祖灵鸟的民族,以及那个桀骜不驯的莫那鲁道之口。
他象征着真正的男人和女人的图腾,还有那些宁愿死在战场上的勇士们。
当我向朋友推荐这部电影时,我说它关乎人性和信仰。
在电影院里,只有我一个人;而当我在宿舍看完整版时,也只有我自己。
我被这部电影深深触动,沉浸在沉重的情绪中许久。
我了解到,为了准备这部电影,导演魏德圣耗费了 12 年的时间,跨国动用了 2 万人进行拍摄。
最初,这个剧本获得了极高的认可,但由于环境恶劣,人们怀疑它是否能够拍成电影,因此该项目一直被搁置,没有投资方愿意支持。
当所有人都认可了这部电影,称它如史诗般伟大时,魏德圣期待着它在大陆的票房能够达到 7000 万,以偿还债务,但最终的票房结果却令人失望。
真正优秀的电影,往往会遭遇冷落。
我对中国的电影并不太满意,因为我觉得它们缺乏文化和信仰。
中国或许不缺文化,但确实缺少信仰。
一个泱泱大国,人们最初信仰天朝,后来信仰毛爷爷,再后来信仰共产党,而现在似乎失去了信仰。
我不知道自己应该信仰什么,因此特别羡慕那些有信仰的民族,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个民族,无论是正面角色还是反派角色。
如果你觉得 4 到 5 个小时的电影时长太长,挑战人类极限,那么导演剪辑的 153 分钟版本也不会影响故事的主线,我同样在这个版本中落泪了。
电影中的赛德克族妇女们深知食物不足可能会成为男人们的负担,于是选择自杀,她们宁愿输掉自己的身体,也不愿输掉自己的灵魂。
她们的男人是赛德克人,她们深知这一点。
她们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失去尊严。
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令人感动,也令人深思。
我不喜欢中国的电影,因为我觉得它们缺少文化和信仰。
赛德克巴莱影评
赛德克巴莱影评简介《赛德克巴莱》是一部2011年上映的台湾历史战争片,由魏德圣执导,梁朝伟、林柏宏、马景涛等主演。
影片改编自台湾作家、人权活动家吴念真的小说《十三太保真实故事》。
本片描述了台湾原住民族赛德克巴莱族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为保卫家园而奋起反抗的真实故事。
剧情概述影片设定在1930年代的台湾,当时台湾已经被日本殖民统治二十多年。
赛德克巴莱族长努里·白奴率领族人被迫参与日本人的糖业产业工作,同时也受到日本人的歧视和压迫。
努里·白奴深受族人的尊敬和信任,他决定领导赛德克巴莱族人起义反抗日本人。
影片通过努里·白奴和他的族人们的斗争过程,展现了他们的团结和勇敢。
影片中的斗争场面激烈而壮观,武器装备精良,但赛德克巴莱族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智慧,不断击退日本人的进攻。
然而,面对强大的日本军队,赛德克巴莱族的抵抗最终以失败告终,努里·白奴也被迫投降。
影片以努里·白奴的视角,展现了他的内心斗争和对族人的责任感。
他希望通过这次起义能够保护族人,让他们摆脱日本人的压迫,然而最终他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影片通过这一故事,探讨了权力、民族、信仰等重要主题。
影片风格《赛德克巴莱》以其壮丽的画面和震撼的场面著称。
导演魏德圣运用广阔的山水、辽阔的草原等自然景观,营造出浩瀚宏大的氛围。
同时,影片中的战斗场面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导演通过运用快速剪辑和特写镜头等手法,将观众置身于紧张刺激的战斗中,增强了影片的紧迫感。
影片的音乐也是其一大亮点。
配乐选取了传统民歌和华语流行歌曲,并以原住民族音乐元素为基调。
音乐与画面相得益彰,使整个影片更具有感染力。
对影片的评价《赛德克巴莱》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个对历史真相的反思和警示。
影片以生动的方式展现了原住民族的抵抗历程,揭示了当时台湾的殖民现实,同时也让观众反思当今社会中的权力和民族问题。
影片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
赛德克巴莱影评
赛德克巴莱影评由魏德圣执导的经典史诗英雄巨作《赛德克巴莱》可谓是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通过描述一群为了守护自己梦想,英勇奋战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赛德克人,向世人展现了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让人们为这种强大的力量而震撼。
不仅还原了那段被人忽略的历史,更是在这个人们精神信仰缺乏的时代的一剂良药。
影片前段写赛德克的人的信仰图腾,已经他们的自由生活,年轻的莫那以及他的族人狂傲不羁,自由自在,镜头中多次出现他们在猎场尽情奔跑的画面更加展现了他们自由的身躯和桀骜不驯的灵魂。
这些都是导演为影片要描述的历史惨剧的铺垫。
向我们营造了一个以狩猎为生,还原原始社会以泰雅族歌舞升平的世界。
到了影片中段,日本开始对赛德克族人民进行毁灭性的侵略,男人必须服劳役不得狩猎,女人派遣帮佣不能编织彩衣,小孩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他们受着长期的压迫,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
《马关条约》看似是文明,实际上却是日本人对赛德克族人民惨绝人寰的殖民侵略的诉状。
对于这种惨状,导演用了大量的镜头进行描述,更加凸显了面对殖民者高高在上的挑衅又要依附忍受的大环境,民族矛盾也在苦不堪言的压迫生活中淡化,为之后莫那带领的民族抗战的壮烈举动做了铺垫。
导演用许多细微的镜头描写如被献血染红的未到季节开放的樱花,日本人对女人的无休止的羞辱将这一个民族在当时所受到的残忍的侵略展现的淋漓尽致。
随着日本人的野蛮殖民,赛德克人再也无法忍受他们的行为,莫那决心为民族尊严而反击,他带领着族人进行了誓死的反抗。
导演用了最直白最赤裸的视觉语言来展示赛德克人对抗日本侵略者的行为,他们采用了狩猎的方式猎杀日本侵略者,夺回属于他们的猎场。
对砍杀,斩首鲜血淋漓的场面的展现也是最能彰显影片的主题,真正的对莫那·鲁迪的那句“如果你们的文明让我们卑躬屈膝,那我们就让你们见识到野蛮的骄傲!”做了诠释。
战士们的冲锋陷阵,妇女们的集体自杀这些场面都给予观众心灵上的巨大震撼,导演通过这些用鲜血浸染战场的镜头赞扬了赛德克人的大义,英勇,崇高的民族正义感。
《赛德克·巴莱》电影影评
《赛德克·巴莱》电影影评电影的开篇就以其独特的方式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不同版本的考证和对电影本身的评价,让人们对这部电影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然而,观看版本的不同可能会直接影响对电影的评价,这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电影的制作和传播过程。
《赛德克·巴莱》的第一个版本是威尼斯电影节放映的国际版,虽然映后反馈以恶评为主,但这也为电影的后续发展留下了悬念。
魏德圣解释说这个版本不是他自己剪的,这也让人们对电影的制作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正因如此,才有了后来的第二个国际版,这个版本比第一个版本更强,也肯定比台湾的上、下两集连映要强。
香港上映时,下集被删减到 109 分钟,而内地引进时,更是在第二个国际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删改。
这也让人们感受到了电影在不同地区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限制。
然而,无论版本如何变化,《赛德克·巴莱》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电影以原住民的历史题材入手,这在内地是不可想象的,在香港也是没有历史条件和天然环境的。
魏德圣对雾社事件的关注和对身份认同的反思,促成了这部电影的拍摄。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赛德克族人民的生活和信仰,以及他们与日本殖民者之间的冲突和对抗。
影片的最大优点是独树一帜,它以原住民的历史题材入手,这在内地是不可想象的,在香港是没有历史条件和天然环境。
在选题和执行上,魏德圣完成得很出色。
他对雾社事件的关注,对身份认同的反思,这些都促成了《赛德克·巴莱》的拍摄。
影片的拍摄成功,又给华语导演的励志故事添上一笔。
对很多台湾人来说,《赛德克·巴莱》的意义就是把历史课本上的一行字,变成了一部有血有肉还有“人头”的历史大片,算得上精彩好看。
对华语观众来说,他们终于看到了气质不大一样的大片,技术出色、演员朴实,内容激荡,更能引起一定的反思。
然而,《赛德克·巴莱》也有它的莫大缺陷,那就是主要人物太过平板,缺乏内心戏。
[观后感]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8篇)
[观后感]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8篇)赛德克巴莱影评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一):《赛德克·巴莱》:生命的尊严与电影的尊严旧年底的那当口,许多网站、期刊或其他媒体都在做着关于2012年电影的回顾与总结。
无非是分析艺术与商业上的得失(当然聚焦于后者的无疑居多),有些个干脆排出一个榜单来。
此间,也有一些朋友因本人平时看电影多,写评论亦多,就催着看我的2012年电影的梳理品评文字。
结果延误于其他太多的琐碎事情,加之自己的旅行计划,也就只能一再作罢了。
过春节的那阵子,见到了一些老同学老朋友,聚会间聊起电影的话题,免不了又让我推荐些电影给他们看看。
这才静下心来,细细闪回了去年看过的部部电影。
就中国(华语)电影这一块儿,还真是数量多多,质量参差的。
我在影院里,看了我所有想看的中国电影(即使很多“普通”国产电影的档期实在是短的可怜),算是对国产电影的一种支持态度。
若论起2012年最不应被错过、也不应被遗忘的,ToP1的华语电影,我会毫不犹豫的投给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英雄史诗(民族史诗)大片《赛德克·巴莱》。
实话说,在影片还没有公映之前,看到相关的介绍就已经十分充满期盼了。
只是期盼了许久许久,影片才得以修改压缩在国内“低调”上映(内地对本片的宣传由于找不到适宜的卖点加以广而告之,致使很多普通观众根本不明白本片为何物!)。
在影院里,我还看到了一些年龄较长的观众,证明了该片题材(并非内地观众认为的一般好处上的“抗日”或“主旋律”题材)对各年龄层的影响力拓展。
相较于网络上能够看到的四个多小时的版本,影院里公映的两个多小时的版本,去除了一些过于刺激观众视觉感受的血腥镜头。
当然,这些镜头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对原住民是如此),其实这也是真实的,不可避免的。
影片中很多场景拍摄起来是极其艰难的(山区与雨林),那恶劣自然环境中衣不蔽体的演员还要自由的狂奔与激烈的战斗。
而单单是影片所营造出来的真实的影像质感就实属不易中的不易了。
《赛德克·巴莱》电影影评
《赛德克·巴莱》电影影评颁奖礼结束后,我给魏德圣的助手打电话,她第一句话就问:“你看过完整版吗?”我说没有。
她便说:“那你一定要看下在台湾上映的版本,跟之前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放映的完全不一样。
”《赛德克•巴莱》是否真如她所说的那么好?带着这样的疑问,在离开台北前的最后一晚,我特意跑去 101 旁边的影城买了 2 张票,从21 点 40 分一直看到凌晨 3 点多。
这绝对是一次不同凡响的观影体验,算不上美妙,但极度震撼。
从电影院走出来,游荡在台北之夜空荡荡的大街上,我脑海里被三个字填充得满满:不简单。
魏德圣太不简单了!虽然电影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正如导演的获奖感言所说的,他做的还不够好,比如特效太假,情节拖沓,但题材和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早已超越了电影本身。
我相信每一个看过《赛德克•巴莱》的观众都或多或少会想去了解一下“雾社事件”这段历史,而这恰恰也是这部电影存在的最大意义。
发现“南部”:台湾本土化意识的觉醒很多人把《赛德克•巴莱》的成绩归功于台湾观众的本土情怀,但据我所知,在这部电影公映前,台湾同胞对“雾社事件”这段历史的了解也并不比我们了解的更多,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上一笔带过的简单介绍。
却不想在魏德圣的推波助澜之下竟引发了台湾人“全民自修”这段历史的热潮,诚品书店里的畅销书专柜上,有关“雾社事件”的各种书籍被摆放在最醒目的位置,等待着接踵而至的买家。
重新发现和解读这段历史,无疑是为缺乏历史感的台湾社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虽然有关“雾社事件”的书写、论述和研究从战后到现在出现过很多文学作品,但电影作为最受大众关注的媒介,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此前所有作品的总和。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台湾人会集全岛的力量支持这部多灾多难的影片?在电影放映结束后的字幕上,“天使•巴莱”的名单里会有包括周杰伦、言承旭在内的那么多台湾人(“天使•巴莱”名单里的人都赞助过这部电影的拍摄)。
事实上,经历过灭族危机的赛德克作为台湾少数民族的一支,直到 2008 年 4 月 23 日才从泰雅族中独立出来,人数也仅有数千而已。
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8篇)
《赛龙舟的作文》赛龙舟的作文(一):赛龙舟伴随着端午的脚步,一年一次的赛龙舟最后要开始了。
端午节这天,阳光明媚,鸟语花香。
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看龙舟赛。
公园里,观者如堵,热闹非凡,精神抖擞的选手们已各就各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比赛的鼓声最后敲响了,龙舟像离舷的箭一样,劈开水波,向前冲去,队长挥舞着红旗,喊着口号,指挥队员们整齐划一、奋力向前。
队员们挥汗如雨、争先恐后,拼命划桨。
岸上的观众们热情高涨,手舞足蹈,挥舞着红旗或衣服,拼命呐喊一时间,呐喊声、锣鼓声、鞭炮声,响彻云霄,震耳欲聋,整个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赛龙舟选手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取胜,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需要齐心协力、团结一致。
看着奋力拼搏的选手们,我不知不觉中地也越来越喜欢赛龙舟了。
赛龙舟的作文(二):赛龙舟加油!一二这是哪传来的声音?喔原先是我们小记者在赛龙舟呀。
这天是我们小记者在当阳夏令营活动的第二天,老师为了培养我们的团队精神,把我们带到了青龙湖,进行赛龙舟的比赛。
前两场,我们都力胜对方。
可对方队员却大叫不公,,说他们男生少,鼓手差,晕船多。
老师只好调整。
调整后,两队的实力就差不多了。
我们队也都明白,接下来的比赛要想取胜可不容易了,要靠团结,而不只是力量了。
好,开始!随着鼓手的一声吆喝,比赛开始了。
加油!一二!加油!一二!我们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鼓声大声的呐喊着,心中燃起了斗志。
大家随着口号声,一齐用力,一齐使劲。
已经超过他们了。
我下意识的回头看了一,只件他们手忙脚乱,正互相埋怨,前面的在划,后面的在说,动作极不一致,更没有领头羊喊口号。
我心想,我们还是团结力量大呀!可渐渐地,我有点体力不支了,但终点还没到。
休息会儿吗?不行,我要坚持,为了胜利,我要坚持,为了团队,我要坚持,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我也要坚持。
最终,我们队取得了胜利。
这次活动让我懂得了:在赛龙舟中,不仅仅要团结,还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学习、生活中更是这样!赛龙舟的作文(三):端午看龙舟赛这天是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吃完午饭后,我们一家到闽侯竹岐的金水湖看龙舟赛.来竹岐的路上,天上突然乌云密布,不一会,下起了蒙蒙细雨.来到比赛场地时,湖边已经人山人海了.等我找到位子时,已经有四条船准备开始比赛了.湖中央有四个赛道,赛道中有四个浮标,谁先拿到浮标上的旗子,谁就是冠军.比赛开始了.四条船一齐冲出了起点.只听一阵锣鼓声,第二道和第三道的船占据了第一和第二的领先位子.开始冲刺了.第三道的龙舟和第二道的龙舟并驾齐驱,最后,两艘龙舟几乎是同时到达终点的,只见第三道的龙舟上的船员把船浆举过头顶,才明白第三道的龙舟获胜了.预赛结束了.从前四场预赛中选出的最后四支队伍要进行决赛.我看得目不转睛.只见一枚彩色的信号弹从湖边放出来,比赛开始了,胜负在此一举.四条龙舟不约而同地冲出了起点.前300米,四条龙舟不分上下,并排地在湖面上行驶.只剩下300米时,四条船开始冲刺了.第一道和第四道的龙舟慢慢的和其他两艘龙舟拉开了距离.在只剩100米左右的第方,第四道的龙舟突然加速,最后以3~4秒的优势夺得了这场比赛的冠军.我想:得到冠军的代表队,必须是一个团结的队伍.赛龙舟的作文(四):赛龙舟上了三天学,最后回家了!回家的感觉真好!清晨,我一大早起来,叫醒妈妈,让她带我去看龙舟。
《赛德克·巴莱》影评
《赛德克·巴莱》影评影片落幕,片尾字幕滚动许久,观众们仍沉浸其中,无人起身离去。
我想说,这部电影值得一看,强烈推荐。
但我却不忍用“好看”来形容它,因为这个词似乎不足以表达其真正的价值与内涵。
此刻,风很大,却恰好能平静我激动的心情。
我不禁挺直脊梁,告诉自己,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不能忘记自己的骄傲。
很长一段时间里,“骄傲”在我眼中是一个贬义词。
我崇尚谦逊待人,虚怀若谷,仿佛骄傲就等同于浅薄。
影片伊始,两个部落的对峙让我颇感困惑,明明可以和睦共处,或干脆互不干扰,为何非要刀剑相向?这样的生活方式太过野蛮。
因此,当我看到井然有序的社区、求学的孩童和辛勤劳作的人们时,我暗自庆幸,文明的生活或许更好。
于是,我和花冈一郎一样,产生了疑问:被日本人统治不好吗?这个至死都在纠结自己身份的男人,我们还是称他为花冈吧。
毕竟,生活井井有条,还能接触现代化文明,接受教育。
然而,我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在那个所谓的“共荣圈”中,依旧存在着等级之分。
所以,当莫那说:“被日本人统治好吗?男人被迫弯腰搬木头,女人被迫跪着帮佣陪酒……邮局、商店、学校,何时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反而让我们越发感到自己的贫穷!”我才如梦初醒,原来我们并未真正摆脱被支配的命运。
尽管生活看似安稳,但仍需看人脸色,任人宰割。
别人心情好时,或许会施舍你几块肉,而一旦心情不好,便可能要了你的命,一切都由他人掌控。
为了族人的生存,莫那隐忍了许久。
若非打伤辖区内的日本人,他恐怕难逃灭族之灾,当年的英雄或许也只能继续忍辱负重,积攒力量。
影片中,有两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如果你们的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见识一下野蛮的骄傲!”“以生命换取图腾……那又能用什么来换回这些年轻的生命?”为了捍卫尊严和灵魂,他们明知前方只有死亡,也毫无退缩之意。
他们的表情坚毅而决然,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视死如归。
对他们而言,有些事情比生命更重要。
观影后,我的心情沉重而复杂。
《赛德克·巴莱》电影影评
《赛德克·巴莱》电影影评《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一个部落的故事,让我对人性、文明与野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影片中的两个场景令我难以忘怀。
其一,是赛德克族在雾社起义中对日本平民的残忍杀戮,包括妇女和儿童。
这种不分士兵平民的屠杀行为,让人深感震惊。
其二,是当番人决定打一场持久战时,女人们集体上吊自杀,为了给战士多留一些粮食。
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令人敬佩。
有人将《赛德克·巴莱》比作台湾版的《勇敢的心》或《阿凡达》,但我认为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好莱坞电影中以野蛮部落为主角的作品,往往对这些野蛮人进行理想化的描绘,使他们看起来比文明人更文明、更有道德。
正因如此,我从不认为《与狼共舞》比其他西部片更尊重印第安人,反而觉得它不如那些将印第安人描绘为反派的电影。
因为在这些电影中,印第安人成了披着棕色皮肤的白人,成为了白人道德的理想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者,让白人为这些虚构的野蛮人洒下同情之泪。
然而,在现实中,赛德克人可能被视为一群恐怖分子,而雾社事件则是一起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
当我们隔着银幕观赏他们时,由于都是抗日题材,我们可以在情感上接受他们的真实野蛮。
但如果类似的少数民族(×)独势力出现在我们身边,进行无差别的杀戮,我们还能带着敬佩之情吗?因此,这部电影恐怕很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尽管我认为它完全有资格获得该奖项。
美国电影,无论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主流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造梦。
它们必须对自己的历史和民族进行神话般的描述。
因此,将侵略印第安人的土地描绘成西部波澜壮阔的开拓史,将已经被同化吸收的印第安人描绘成具有白人道德的楷模,便成为了美国电影的常见做法。
而《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让我感到不适,这种不适并非源于血腥程度,而是电影中展现的人性的野性和对现代文明道德的无视,让我在移情过程中产生了间离感。
然而,我喜欢这部电影的一个原因是,它正面刻画了一支野蛮部落英勇反抗暴政和压迫的同时,毫不掩饰这支部落的野性力量和血腥可怕。
《赛德克·巴莱》电影影评
《赛德克·巴莱》电影影评好的编导,就应该与所拍的电影在灵魂上合二为一。
在上海首映式上,导演魏德胜面对观众的反应,不得不解释他拍摄这部电影的内心冲动,即他认为活着比什么都好,虽然悲壮地死去也很令人感动。
相比之下,《与狼共舞》和《勇敢的心》更接近于伪史诗,它们给人一面倒的崇高感,让观众在电影院里为了那一声“freedom”而绷紧神经。
而《阿凡达》则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为了票房,好莱坞的剧本总是牵着观众的鼻子走,让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中尽情意淫。
《赛德克·巴莱》以磅礴的气势主推抗日主线,但同时又不断以各种浓重的笔墨消解这个行动的正义性。
这无疑会影响电影的票房,因为善良的观众不愿意看到英雄有凶残杀戮未成年人的动机,也不愿看到太太们为了男人的尊严而不得不选择自尽,更不愿意看到还在啼哭的孩子被扔进山崖。
导演魏德胜已经收敛了,在国际版中没有看到赛德克人如何砍下日本儿童和妇女的头颅,但尸横遍野的场景依然暗示了这一点。
只有真正的原始史诗才敢于描写英雄或神灵身上种种不可思议的残暴与邪恶,而现代人能接受的,却只是被改装过的玩意儿。
魏德胜挑战了公众的神经,他在影片中不断抛出一个话题:为了祖灵崇拜心理格式,付出几乎灭族的代价是否符合正义?这是对票房的一次冒险挑战,因为没有什么观众喜欢这种来自政治伦理学的挑战,它让人感到不舒服,没有固定的答案,到处都是伦理陷阱和计算困境。
所以那些看客立即将这个话题消解为单纯的抗日口号,似乎在赶走殖民者这样俗不可耐的革命口号下,一切反思都可以终结。
我甚至怀疑,那些愚蠢的提问者都是官方早就安排好的“五毛”,因为只有他们才会提出如此降低观众智商的问题。
由于这一对不断纠缠的主题和副主题,电影在节奏上无法做到和好莱坞史诗电影一样流畅。
流畅的前提是让观众不假思索地觉得自己特别爽,但这是一部需要观众不断停下来思考的电影。
虽然魏德胜头脑中商业的那部分不允许他这么做,但这 12 年,他在艺术上的个人意志显然战胜了票房上的商业逻辑。
《赛德克·巴莱》电影影评
《赛德克·巴莱》电影影评这部电影的高清版在我的电脑中已经存放了很久,好电影需要在适当的心情下观看,才能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
就像在白天难以体会到《瓦尔登湖》的韵味一样,心情不佳时也难以欣赏到一部好电影的真正魅力。
影片的故事情节无疑是引人入胜的。
然而,有人在豆瓣上评价说故事情节不完整,我认为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他自己的大脑CPU 处理速度不够,难以跟上剧情的发展;其二,他看的可能是删减版。
对于演员们的演技,我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莫那·鲁道的扮演者是首次登上银幕,但其逼真的表演让人仿佛看到了古人附体。
尽管如此,我认为他们的演技只能说是不错,而不是很好,原因在于他们在讲土著语时,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名字也没有太大的特点,这可能导致观众在看到后面时忘记前面某一角色的自身故事。
不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们要在讲不熟悉的话的同时进行表演。
此外,这部电影的音效和配音非常出色,给我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至于舞蹈部分,同样具有感染力,即使是莫那鲁道一个人独舞且没有任何配音的情况下,也能让人感受到他们的精神力量。
相比之下,我认为《赛德克·巴莱》中的土著人更配得上“赛德克·巴莱”这个称号。
威廉·华莱士的英雄称号是在心上人被杀害后,为了反抗而获得的。
华莱士的英雄主义更多地是出于对红颜的愤怒,但后来升华到了为民族自由而战。
相比之下,《赛德克·巴莱》中的人们纯粹地为了自己的山川和猎场而战,这种纯粹的精神更加令人钦佩。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勇敢的心》的经典地位。
然而,如果将《赛德克·巴莱》视为台湾土著版的《勇敢的心》,那么不免会将《赛德克·巴莱》置于《勇敢的心》之下。
如果没有崇洋媚外的情节,我相信这部电影在你心中的地位将远远超过《勇敢的心》。
《赛德克·巴莱》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以其深刻的主题、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表演,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赛德克巴莱影评》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一):《赛德克巴莱》:生命的尊严与电影的尊严旧年底的那当口,许多网站、期刊或其他媒体都在做着关于2012年电影的回顾与总结。
无非是分析艺术与商业上的得失(当然聚焦于后者的无疑居多),有些个干脆排出一个榜单来。
此间,也有一些朋友因本人平时看电影多,写评论亦多,就催着看我的2012年电影的梳理品评文字。
结果延误于其他太多的琐碎事情,加之自己的旅行计划,也就只能一再作罢了。
过春节的那阵子,见到了一些老同学老朋友,聚会间聊起电影的话题,免不了又让我推荐些电影给他们看看。
这才静下心来,细细闪回了去年看过的部部电影。
就中国(华语)电影这一块儿,还真是数量多多,质量参差的。
我在影院里,看了我所有想看的中国电影(即使很多普通国产电影的档期实在是短的可怜),算是对国产电影的一种支持态度。
若论起2012年最不应被错过、也不应被遗忘的,TOP1的华语电影,我会毫不犹豫的投给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英雄史诗(民族史诗)大片《赛德克巴莱》。
实话说,在影片还没有公映之前,看到相关的介绍就已经十分充满期盼了。
只是期盼了许久许久,影片才得以修改压缩在国内低调上映(内地对本片的宣传由于找不到适宜的卖点加以广而告之,致使很多普通观众根本不明白本片为何物!)。
在影院里,我还看到了一些年龄较长的观众,证明了该片题材(并非内地观众认为的一般好处上的抗日或主旋律题材)对各年龄层的影响力拓展。
相较于网络上能够看到的四个多小时的版本,影院里公映的两个多小时的版本,去除了一些过于刺激观众视觉感受的血腥镜头。
当然,这些镜头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对原住民是如此),其实这也是真实的,不可避免的。
影片中很多场景拍摄起来是极其艰难的(山区与雨林),那恶劣自然环境中衣不蔽体的演员还要自由的狂奔与激烈的战斗。
而单单是影片所营造出来的真实的影像质感就实属不易中的不易了。
既然导演是如此执着苦心的知难而上,那么我们也就很能够去想象和理解导演从四个多小时版本剪辑压缩时的不忍。
所幸的是,剪辑过的内地公映版本在叙事上面会更加流畅与紧凑一些,并不影响观众对影片资料的理解。
当你认真安静的观赏完整部影片,你简直无法相信,如此充满阳刚气质与生命血性的英雄史诗力作,竟然出自一个看上去那么文质彬彬谈吐淡定的儒生他的名字叫做魏德圣。
不管是礼貌与蒙昧,作为人本身,其爱恨的自由、活着的尊严问题是一样的。
本人极不认同某些观众,用当代人的眼光直白批判片中主人公的愚昧与野蛮,并由此彻底推翻全片的价值取向。
没有相对客观的认知,这种摆脱语境(历史的或政治的)的批评甚至否定,既是对自己的不够尊重,也是对他们(影片中的人物)的不公。
他们确实也一样,如果不能尊严的活着,宁可选取死去。
在森林深处,当那些妇人与孩子们为了保全男人们的补给,让他们无后顾的战斗,坦然悬于树杈求死时,每个观众心里都会弥漫开令人震撼的对生命的拷问这部电影,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部好莱坞史诗大片,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BraveHeart,片中结尾时分,主人公在被施刑的最后瞬间,仍然高喊着Freedom成为经典中的经典瞬间)。
同样的为生命尊严与民族自由而战,同样的让人唏嘘的悲情苦难,同样的雄浑浓烈、张扬粗厉,雄性荷尔蒙喷薄的电影。
当电影最初以杂耍的性质被发明,并逐步走出早期的放映场所马戏大篷,开始探索自身叙事与表现潜力的潜能与空间,电影成为独立艺术门类的应有尊严被电影人们努力树立。
发展到这天,电影到底是什么呢?是电影是梦,电视是窗的虚拟梦境,是大众消费的快餐商品,还是抚慰心灵的精神家园。
务必正视的事实是,这天很多影像是否还具有电影应有的品格,这都是一个问题!《赛德克巴莱》的导演魏德圣,一个坚持理想主义的电影疯子,用试拍的小样片去找投资,筹备多年才得以辗转开拍,并多次因没有预算而停机,竟抵押自己家产,向前辈导演求救,就是要完成一段英雄史诗(民族史诗)的还原与记录。
跟那些高悬追求艺术大旗,头顶国际大导名牌,动辄投资几个亿,钱是砸也砸不完烧也烧不尽,把个国耻(国难)放大异化,还起个香艳的名字拿来廉价(高价)贩卖的电影导演们相比,导演魏德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作品品格还了电影应有的尊严,即使影片还有一些缺陷,但都绝不影响作品能够带给我们的力量,民族的力量!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二):对于《赛德克巴莱》这样一部耗费心血又较好地捕捉了历史花火的影片来说,不论评论性的文字还是宣传性的捧扬,都显得苍白无力。
通常人们想的太多,就失去做得兴趣,而该片导演魏德圣显然出挑于一般人类,他思虑了很久很多,却始终抱有付诸实践的热情与精神,他历时12年的执着追寻,令这部历史题材大格局影片在成片时凝结出一种饱满的精气神,有一种荡气回肠的东西充溢其间,时不时地跃出来和观众们交流对视,虽然偶尔有用过劲的嫌疑,有那么点横冲直撞,但瑕不掩瑜。
有人认为本片只是台湾土著版的《阿凡达》,这种评价似乎趋于武断,即便两者有相似之处,也因这世上所谓礼貌对野蛮的碾压摧毁收编改造方式的雷同所致。
虽然本片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人物塑造表象化,部分情节少欠梳理,但《赛德克巴莱》这样一部影片对华人的光影制造而言,是有十足分量和深远好处的。
放眼这些年来华语世界的电影制作,在一部影片中涵盖如此繁冗的信息量、庞大的人物谱并以中立的态度直视历史沉疴和身份碰撞的,确不多。
而该片在还原悲怆历史事件和再现民族文化习俗方面相对客观的做法,也值得赞许,同时,片中包含着超多的山林风光和运动镜头的调度,战争场面更是频繁稠密而火光四射,所有这些摄制掌控难度,都让观众对拍摄过小清新制作的魏导,刮目相看。
影片花费了一些时长来诠释台湾土著民族赛德克的精神与信仰,片中的马赫坡首领莫那鲁道是这种精神与信仰的传承者,而此种传承是以血脉亲授的方式体现的,在骨子里,生于斯长于斯的莫那鲁道们是不可能被彻底征服,成为被奴役者的。
当日本人的长枪大炮杀到家门口时,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已然拉开了帷幕,最初抵抗的失败,所谓的礼貌占据了原本美丽自由的家园,当猎鹰被关在笼中,当骏马被拘于栏内时,最后的反抗只是时机问题。
只有爱与杀戮,依然真挚(语出自迪伦马特)。
在礼貌的强势与伪善面前,赛德克族的爱与杀戮来得真挚而炽热,被约束的灵魂是枯竭的,片中那些渴望自由的话语,很能打动人,如如果礼貌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无论抗争还是自缢,赛德克族都秉持着灵魂的骄傲。
能够输掉身体,但要赢得灵魂的他们是抱着必死之心去战斗的,关于彩虹桥的终极信仰,对自由猎场、自由精神的追求,让他们甘于从容战死。
于是,久战不胜的日本人采用腐蚀性炸弹这一灭绝人性的招数,令这场力量悬殊的角力显得尤为惨烈。
片中女人的戏份不多,却同样撼动人心,为了节约有限的粮食,保留战斗力,女人们在丛林中群众自缢的悲壮,让人肃然,也包括敌对方在内。
从某种好处上说,有坚定信仰的人是无敌的。
赛德克族对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山林的守护是一种本能,触及本能者即触及人性最深处,并能得到最及时的回应(语出自爱默斯布朗森爱尔考特)。
影片在台湾本土票房的不俗,便说明了这一点,而本土票房的不俗还说明了一点,即当下台湾本岛意识的普遍认同感,这仿佛一种新的身份构建过程,仿佛精神上的一次时空压缩与回溯。
不可否认,魏德圣有此种情结,并在光影中完成了一次反刍,事实上,早在《海角七号》中,已经有了相当层面的反刍,只是这一次,魏德圣走得更远。
影片透过一个叫花冈一郎的赛德克人来表现对混乱身份的认知方式,这个在特殊历史环境中被嫁接培植后具有双重身份的人,似乎能够说是对许多台湾人身份形象的比拟。
花冈一郎原名达奇斯,他的新身份新名字是日本人以夷治夷政策下的产物,这也是他对自身身份矛盾纠结的源头,经过20年的教化,这样的身份却始终让他在族人和日本人之间处于两头堵的境地。
当他卷入起义后,他选取了自杀,自杀的方式很值得玩味,穿着和服,用一把赛德克刀剖腹,死前用赛德克语和弟弟对话,但当弟弟说切开吧,一刀切开你矛盾的肝肠,哪也别去了这话之后,他说了句阿里嘎多。
片中的配乐很棒,土著民族特有的风情淋漓尽致地流淌在那些音符中,每当人物面临重要抉择和危难时,配唱便如一唱三叹般的绵延流连,其中,莫那鲁道在水边和已在彩虹桥的父亲的和声对唱,和声美妙,朗朗上口,体现了一种完美精神信仰的传承。
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三):赛德克巴莱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史诗电影。
这部电影真实再现了一个历史故事,那就是发生于1930的[雾社事件。
1930年的台湾正处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之下。
在当时台中州能高郡的山区中,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因其晨昏多为雾气所笼罩,故被称为[雾社。
在雾社的深山密林中,生活着彪悍的当地土著--赛德克人。
因为不堪忍受日本殖民者的压迫,赛德克人在马赫坡社(部落名)酋长莫那鲁道的带领下,于10月27日以[血祭祖灵的名义起兵抗日。
他们袭击了警察所,杀死警察,夺取枪械弹药。
在整个起义过程中,杀死日本人134名,日军动用大炮、催泪弹和毒气弹,致使起义民众大部死亡,完全失去了抵抗潜力,起义失败。
这部电影的名字源自赛德克语,[赛德克是[人的意思,[巴莱是个形容词,意为[真正的,[赛德克巴莱就是[真正的人的意思。
如果说那条短片带给我的是视觉和听觉的盛宴的话,那么全集则带给我一顿心灵和思想的饕餮大餐。
当电影最后落下帷幕的时候,我才发现不知何时泪水已经悄悄濡湿了我的衣襟。
这部影片不仅仅带给我们以久违的美景,也给我们的灵魂带来了一次久违的洗礼。
魏德圣和赛德克人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大课,课题就叫做:什么才是真正的人什么人,还有真假之分乍听之下,这个问题似乎显得太幼齿了。
但细细忖度,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一个十分深刻的问题。
每个人都会死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地活过。
人之所以为人,最根本的不在于有人的形体,而在于拥有人的精神和气质。
为肉体而活,便是假人,便是下品;为精神而活,便是真人,便是上品。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说,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却有流品之别。
在这个世界上,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只是在为形体而活,结果却遗失了自己的精神。
19世纪狄更斯的名言用在这天依然十分适宜: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期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落地狱--怪乎哉不怪!不怪!因为,人性恒久远,历史永流传。
现代人的欲望太大太多太深,银子、儿子、妻子、车子、房子五子登科尚嫌不足,整日里一门心思琢磨着如何使官位越大越好,权力越多越好,名声越大越好,金钱越多越好,甚至具体到房子要在哪个城市,面积要有多大,有几个小三,处于哪个年龄段,毕业自哪所高等院校,三围是多少一颗心被装得满满的,恨不得还要有三头六臂,千变万化,分身有术,一任你吞天食地,为所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