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合集下载

赛德克巴莱彩虹桥 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彩虹桥 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彩虹桥观后感《赛德克巴莱彩虹桥》观后感赛德克巴莱彩虹桥,这是一部令人震撼的电影。

影片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台湾原住民族赛德克·巴莱族人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

观看这部电影,我被它所传递的深沉情感击中,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于人性的思考从未如此清晰。

电影以1945年台湾日据时期为背景,描述了日本殖民者试图统治赛德克·巴莱族人的残酷实践和赛德克·巴莱族人团结一心的反抗。

影片表现了赛德克·巴莱族人作为台湾原住民的尊严和民族荣誉感,以及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通过真实而残酷的场景,观众被迫面对历史的血泪和不公,而心灵也在电影中被拷问和触动。

赛德克巴莱彩虹桥通过真实而生动的表演和精美的演出,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年代。

无论是浓郁的台语对白,还是生动的民族服饰和家居环境,都让观众更深入地感受到那段历史时期的艰辛和真实。

导演以细腻入微的镜头表达了人性的复杂和纷繁,引发了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关于民族认同的思考。

影片中,赛德克·巴莱族人之间的团结是令人赞叹的。

他们没有因为殖民统治而丧失了对于自身民族的认同,相反,他们用火热的血液和坚毅的意志展现出民族自豪感和对自由的渴望。

在困境中,他们并没有相互指责和崩溃,而是通过团结一心和互相扶持来对抗敌人。

这种团结不仅体现了台湾原住民族的精神,也给人们启示,只有团结起来,我们才能更好地战胜难题。

电影中的文化元素也是观影过程中的一大亮点。

影片不仅呈现了台湾原住民族的民俗文化,还通过深入挖掘文化符号的内涵,传递了民族身份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彩虹桥的存在。

赛德克·巴莱彩虹桥既是一个物理存在,也是一种象征,代表着族人坚守传统、保卫故土的信念和力量。

这种文化元素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电影的内涵,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自己文化传承的深思。

赛德克巴莱彩虹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部反映历史的电影,它在细致描绘个人命运的同时,更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民族间关系的演变。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赛德克巴莱》是由台湾导演魏德圣执导的一部历史题材电影。

影片以1930年代中山陵一带的布农族为背景,讲述了布农族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故事。

我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深受震撼和感动。

下面将从剧情、表演以及审美角度对《赛德克巴莱》进行观后感的分享。

剧情《赛德克巴莱》通过细腻而真实的剧情展现了殖民时期布农族人民的艰难处境和抗争精神。

剧中的主人公在日本人的压迫下,通过联合部落各族群,组织起一支勇敢、团结的抵抗军队,为保护自己的家园和土地而奋勇战斗。

剧情的发展精彩紧凑,情节跌宕起伏,让观众时刻保持着紧张的情绪。

表演《赛德克巴莱》的演员们表演出色,他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真实地展现了布农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导演魏德圣授意演员使用台语进行对白,这不仅增加了电影的真实感,也更好地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观众能够听到清晰的布农族方言,与剧中角色产生共鸣。

电影中的角色形象塑造细腻入微,情感真挚。

主人公贝希逐渐成长为布农族抵抗军首领的过程中,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感情,深入人心。

观众会随着角色们的遭遇和成长,感受到他们心中的愤怒、痛苦和坚强。

审美《赛德克巴莱》的影像美学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导演通过精心安排的摄影和布景,将华丽的山水和广袤的土地展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的色调运用非常突出,黑白和色彩的对比深化了故事的视觉冲击力,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在影片中,导演魏德圣还巧妙运用镜头语言,通过细节的描摹,来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电影中的慢动作、特写镜头和剧情跳跃等手法,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更好地融入并理解角色的心境。

总结《赛德克巴莱》是一部充满力量和情感的电影,通过剧情、表演和审美手法,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触动。

影片中展现出了布农族人民在殖民时期的艰苦生活和坚决抵抗的精神,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的坚强与勇敢。

同时,电影的影像美学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赛德克巴莱》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对历史的追忆和对人性的思考。

观后感赛德克巴莱观后感历史与民族的崛起

观后感赛德克巴莱观后感历史与民族的崛起

观后感赛德克巴莱观后感历史与民族的崛起《观后感:赛德克·巴莱-历史与民族的崛起》在电影《赛德克·巴莱》中,导演魏德圣以纪实的手法再现了台湾原住民族赛德克族的壮烈抗争史。

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被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与民族的崛起所感动。

以下是对电影的观后感。

在电影中,我第一次了解到赛德克族的存在。

这个曾经居住在台湾中部山区的原住民族在影片中展现出了坚毅的战斗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

从开始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到最终集结起数百人勇敢反抗,赛德克族人民用生命诠释了对自家土地的热爱和维护。

他们舍弃了自己的生命,为了子孙后代和族人们的尊严而战斗。

电影通过细腻的画面和情节展现了殖民统治下的原住民生活,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赛德克族人民承受了残酷的奴役,遭受了无尽的屈辱和压迫,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尊严。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他们的信仰和力量在困境中燃烧。

这部电影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对原住民族的历史经历有了新的认识。

影片中展现的不仅仅是赛德克族人的英勇抗争,也展示了日本殖民统治者对于原住民的残酷镇压。

电影中的血腥战斗描绘得非常真实,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尽管移情到电影情节中,我仍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的悲愤。

每一个赛德克族战士的牺牲都让人痛心,同时也让我对战争的可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另外,电影中的摄影和美术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演通过精心的布景和巧妙的镜头运用,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原住民的生活方式。

影片中的每一帧都如画般美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同时,电影中运用的原住民语言、服饰和音乐也增加了电影的真实感,让观众更好地融入到赛德克族的世界中。

电影以其真实的历史背景、感人的剧情和精良的制作成为了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

它告诉我们历史并不是消失的过去,而是我们应该铭记的记忆。

赛德克·巴莱这个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民族的崛起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却也显示出人类精神的无尽力量。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在观看了电影《赛德克·巴莱》后,我心中百感交集,不得不冒死发表一些个人的真实感受。

这部电影所呈现的内容让我感到痛苦和困惑,实在难以苟同。

电影中要求丈夫杀死妻子、少年之间互相残杀的情节,无疑是对最基本伦常底线的严重违背,这是绝不能容忍的行为。

无论出于何种理由,都不能成为合理化这种行为的借口。

此外,电影中宣传的保家卫国的圣战理念,与拉登的理念如出一辙,同样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恐怖主义行为,倡导和平、友爱和宽容。

更让我难以接受的是,影片从下半场开始就充斥着无穷无尽的杀戮场面,各种残忍的杀害方式,如刀砍、枪杀等,不断地在银幕上闪现,血腥程度甚至让我这个成年观众都觉得难以承受。

难道杀戮一定要如此密集地表达吗?这种过度的血腥和暴力是否真的有必要?导演是否考虑过观众的感受?还有所谓的“爱国”情节,在我看来也是该片的一大败笔。

这种“爱国”并不是对中国的热爱,而是对片中“我族”概念的盲目推崇。

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不仅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反而可能引发冲突和战争,对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导演在电影中通过“文化”和“抗日”的包装,试图将这种极端的思想传递给观众,这种行为简直是混蛋至极。

有人建议我观看完整版,认为完整版能够更好地展现导演的核心价值观。

然而,我认为电影的删节版恰恰能够反映出导演最真实的意图。

在该片中,最悲催的警察兄弟的遗书段落被删节,这无疑表明了导演的立场。

他并不是中立的,而是充满了热血和激情,其目的竟然是为了警示懦弱的中国人。

这是多么荒谬和可笑的逻辑!尽管这部电影在抗日题材方面表现尚可,也并非一无是处,但仅从电影本身来看,魏德圣的表现的确有些疯狂,情绪宣泄过于强烈,让我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的中国抗战片。

片中军警两兄弟的角色写得还算不错,但仍有提升的空间。

总体而言,这部电影更适合那些缩骨的人观看以受教育,尤其是伪娘和伪娘化的中国男人,他们可能会从中得到一些震撼和启发。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3篇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3篇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3篇以下是关于《赛德克·巴莱》观后感3篇,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作者:曾佩玲12月11日下午电影沙龙《赛德克·巴莱》如期而至,在看完影片,听了同学们的分享体会以及和老师一起讨论之后,我收获了很多。

影片主要讲述了1895年中国割让台湾,日军占领台湾35年后,当地土着部落雾社的头目莫那鲁道集聚其他部落的人们共同反抗日军,最终被镇压战死的故事。

影片开头的一幕便是莫那鲁道,在一次猎杀后成为英雄,纹上了象征他身份的图腾,这意味着他将承担遵守祖约,守护祖灵之家的责任。

这是赛德克人自己的信仰文化,图腾是他们成为真正男人的象征,而祖灵之家是他们的猎场,在他们的信仰体系逐渐瓦解之时,年轻一代脸上逐渐不再纹有图腾时,想要为骄傲而战,而图腾是他们的骄傲。

猎场,是一个部落狩猎的独立场所,一个部落是绝不会允许其它族人踏足他的猎场的,因为这里是他们族群生活的空间,就像莫那鲁道和铁木瓦力斯的仇恨就是在争夺猎场之后结下的那样,可知猎场对他们的重·要性,所以当日本人不断伐木然后导致他们猎场缩小时,冲突就产生了。

另一方面,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在影片里也是表现得也很明显。

花岗一郎和花岗二郎便是夹在这组矛盾中生活着,日本人阻断了他们的历史和文化,可也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学校、邮局、铁路让他们不想退回野蛮的状态,因而他们在自己是日本人还是赛德克人中痛苦挣扎,虽然战争的爆发让他们被迫站在了祖灵一家,然而二郎却以穿着和服切腹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不可否置的是,入日本神社还是进祖灵之家,这种身份认同的危机,依旧发生在他们身上,如何选择依旧困扰着他们。

影片的有那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如果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就要让他们看看野蛮的骄傲!我们不能区分出相对而言的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骄傲,但我们可以学会的是可以如何去发现和理解这个世界,我们的视角应该放在如何去关注和发现赛德克的文化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去理解是什么让赛德克人有了共同维系生活与身份的纽带,而不是使用我们自己的视角并把我们自己的想法赋予这部影片中,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这段历史和这种文化,也许能让我们学会更多的东西。

2023年最新的赛德克巴莱6篇

2023年最新的赛德克巴莱6篇

2023年最新的赛德克巴莱6篇《赛德克.巴莱》观后感在看了长达近五个小时的无删节版电影过后,又在youtube上看完了关于整部电影拍摄过程的一个纪录片,感触颇深。

毫无疑问,《赛德克.巴莱》是值得使劲鼓掌的,抗战电影的主角终于不是打不死的英雄,而日本鬼子也摆脱了小丑的模样。

在知道这电影之前,我确实对“雾社事件”几乎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赛德克”这个民族了。

即使之前或许浏览过相关的信息,也大抵当做历史长河中的一颗小沙子,早早遗落在角落中,如同无数个被湮没的民族一样。

然而就在这4个多小时里,这个被湮没的民族从角落缓缓走出,在我面前高唱他们的骄傲,任凭我目瞪口呆地看着,直到退场,耳边仍缭绕着悠远的歌声。

其实瑰丽的画面、唯美的配乐、神秘的异族风情、华丽的动作、火爆的战争,凡是能吸引眼球的一切大片元素这里都不缺。

可是能让我心怀敬意的,却不是这些。

一部好的电影最打动人的部分,我想大概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那种诚意吧。

电影开篇即是年轻时第一次出草的莫那•鲁道,他飞速奔跑,穿过树林,踏过河流,他凶狠迅捷,挥刀而下。

他被印上了图腾,成为了“真正的人”。

宣告赛德克人成年的仪式,血腥、猛烈、野蛮、直接……夹带着一股倔强的酣畅淋漓。

没有给观众以轻歌慢语的时间,《赛德克*巴莱》的开头一幕,浓烈的就像马赫坡部落的烈酒,猎手们举起手中的砍刀,一刀砍掉了观众对台湾电影清新、含蓄和文艺表达的思维惯性。

震撼性的重口味场面,通过镜头毫无保留地呈现,一种消失的传统生活气场,得以重现荧幕。

导演魏德圣,这次要将一种蛮荒之美,一股纵横之气,灌注在近5个小时的讲述当中。

发生在日据时代的雾社事件,是台湾原住民一次惨烈的反殖民抗争。

《赛德克*巴莱》电影即是根据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

故事,属于高山莽林中的原住部落;精神,属于血祭祖灵时的诚实无忌。

世外桃源般的山林生活,在充满诗意的镜头中展开,对于赛德克族而言,时间仿佛停滞在不断求生与捍卫的轮回中:不同的部落集体捍卫着各自祖先的猎场,男人们猎取食物以及敌人的头颅以显示勇猛,博得夸耀,女人们繁衍子嗣,以期壮大部落成员。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昨晚与好友到电影院观看了这部被众多大 V 深情推荐的台湾大戏,观影结束后,我与好友感慨颇多,后座女孩的一些言论也让我们啼笑皆非。

在此,我将一些零碎的观点记录下来,这些观点尚未形成体系,也没有得出该不该反抗的最终结论。

1. 赛德克,迟早要被文明。

影片前半部分讲述的日本入侵故事,实际上就是一个原始部落被文明征服的故事。

赛德克人被认为是野蛮的,他们的成人礼就是斩首、杀人,他们的信仰就是不杀人不得善终。

就像后来的铁木·瓦利斯,帮着日本人打内战,杀人后得到救赎,进入祖坟。

在他们的文化中,杀谁并不重要。

而日本的司令官也说过:“我想让你们文明,你却逼着我野蛮。

”这里的野蛮,指的就是杀人不眨眼。

文明对他们的表现形式就是兴建学校、医院、邮局,减少打猎。

然而,这些野蛮人并没有被完全同化,他们没有被穿上鞋子,没有取下耳上的环,没有被分居,甚至可以在打猎时发枪。

相比之下,当年的大清帝国对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要求更为严格。

就当时的大清来说,台湾岛对他们没有任何价值,他们自己也难以征服这片土地,因此需要一次类似的被文明运动,而这最残忍的一步,最终交给了日本人。

2. 1899 年的香港人在抗争,1997 年的香港人在做什么?电影中提到,再过二十年,新出生的孩子们在学堂长大,可以读大学,虽然工资比日本人低,但比其他同族人高很多。

再慢慢地,大家穿相同的衣服,吃一样的东西,再相互通婚,一个被文明的社会就在两代人的委屈下形成了。

从理性上来说,新生代的孩子们的生活一定是这样最棒。

就好像如今的澳大利亚,英国不再让他们作为殖民国,他们自己都不愿意。

1899 年,数以千计的香港人拿着土枪和长矛冲进英军营,然而 1997 年,他们却对香港回归表现出恋恋不舍之情,甚至出现了 97 年的大移民潮。

今天的香港人又是怎样的一副样子呢?雾社事件后,赛德克人如果活到现在,可能会像曾经的香港一样,自命高等地活着。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一看完了4小时36分钟的上下两部,由于区域历史背景性太强,对于台湾原住民的语言、文化、音乐、信仰等很难理解到位,但任何不愿被奴役的被压迫的用生命换取尊严的民族和族民都是值得敬仰的。

魏德胜导演基本客观的还原了历史事件,应该说12年的准备工作没有白下,也不难理解中华民国20元硬币为何用莫那鲁道的头像了。

影片中印象最深的还有巴万那威,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抗日少年。

影片向我们展示了雾社事件的整段历史,如果说上集的高潮是莫那鲁道带领族人们血洗日本警署,那么整部片子的高潮则在《赛德克·巴莱(下)彩虹桥》得以体现。

激烈的战争场面的确令人叹为观止、不战死则自缢,舍身保卫自己的乐土,赛德克巴莱的民族气概足够征服我。

“赛德克巴莱可以输掉身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他的信仰,他的执着,他本身,让人很难理解,但有信仰的民族才是值得尊敬的。

一个民族就必须有信仰,真的很重要的一个精神支柱,当我们能为了这个不顾一切的时候,我们就真正强大了。

下部有些许残忍,特别是在彩虹桥下面的河流追赶那些打散的“民族背叛者”那些画面,让人感到心痛,与无奈。

是非对错怎能说清,这世间本就非黑白分明。

这是选择,他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遵循他们民族的文化和信仰的选择。

切莫说其过于暴力血腥就一棍打死,也不要被感动就认同一切,我们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世间本就如此,人性也是如此,纷繁复杂,没有绝对的正确,亦不存完美。

我们自己又该如何立于世,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也是关乎一切的选择。

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叫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所有的赛德克巴莱们都是天生的战士的话,那么,彩虹桥则完全诠释了这一精神。

每场战斗都极具经典性,尤其是巴万口中的那场决战,鼓声配乐和战斗搭配到极致,你想知道打仗打得如何奋不顾身如何勇猛,那么,赛德克巴莱们比所能形容出来的要强一万倍。

他们最后的目的除了如巴万冲锋时所喊:“可恶的日本人,滚出我们的部落。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1000字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1000字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1000字篇一:赛德克巴莱观后感赛德克巴莱观后感世上男人有两样东西不可或缺:一是土地;二是女人。

土地可以让男人生存下去,女人可以让男人延续后代。

在后殖民的文化环境下,却要不可避免的向文明倾斜。

毕竟台湾目前的现代文明从一定程度上说都要归功于日本——这个小岛上长达50年的统治者,就像电影里的雾社在日本人的建设下才有了学校、邮局、铁路等现代文明的标志。

台湾人自己也不想退回到原始状态,所以在文明的屈辱和野蛮的骄傲之间,他们就像电影里的花岗兄弟一样纠结万分。

花冈一郎和弟弟二郎本来也是赛德克人,他们从小学习日本文化,长大后成为日本驻守当地的警察,也有了日本名字。

两个名字,两种身份,他们在对立的两族人中间扮演者尴尬的角色。

一方面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然全盘日化,另一方面他们依然无法融入日本社会,被日本同事嘲笑“两个番人生不出日本孩子”,学历最高收入却比日本同行低一个档次。

最终,赛德克人的起义,他们被迫卷入其中。

面对莫那?鲁道的问题:你死后是要进日本人的神社,还是要去祖灵的牧场?他无法选择,只能随波逐流,并最终先后自杀。

花冈一郎选择了用日本武士的方式——切腹,来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但他使用的工具却是原住民的弯刀。

他死前和弟弟的对话是赛德克语,但刀刺入腹部的那一刻却用日语说了句“谢谢”。

弟弟的话更叫人难忘:一刀切开你矛盾的肝肠,哪也别去了。

我猜,这也正是台湾人最真实的想法!最让我震惊的一幕是影片中着力塑造的“小英雄”巴万,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雾社起义的血腥氛围中用削尖的竹竿杀死了自己的老师以及所有的日本同学。

他说,“谁叫你平时上课老打我的。

”就是这么“正当”的理由,血洗了无辜的生命。

杀戮总是能将人变成魔鬼,哪怕他还只是个孩子。

另一个值得观察的现象是电影里对日本人的态度。

电影里的日军不是中国战争片里那种凶神恶煞的魔鬼,反而更多的是像小岛一样文明礼貌、态度温和、力图了解族人并加快他们文明化进程的知识分子形象。

电影《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作文5篇

电影《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作文5篇

电影《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作文5篇电影《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作文(1)《赛德克巴莱》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史诗电影。

这部电影真实再现了一个历史故事,那就是发生于1930的[雾社事件"。

1930年的台湾正处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之下。

在当时台中州能高郡的山区中,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因其晨昏多为雾气所笼罩,故被称为[雾社"。

在雾社的深山密林中,生活着彪悍的当地土著--赛德克人。

因为不堪忍受日本殖民者的压迫,赛德克人在马赫坡社(部落名)酋长莫那鲁道的带领下,于10月27日以[血祭祖灵"的名义起兵抗日。

他们袭击了警察所,杀死警察,夺取枪械弹药。

在整个起义过程中,杀死日本人134名,日军动用大炮、催泪弹和毒气弹,致使起义民众大部死亡,完全失去了抵抗潜力,起义失败。

这部电影的名字源自赛德克语,[赛德克"是[人"的意思,[巴莱"是个形容词,意为[真正的",[赛德克巴莱"就是[真正的人"的意思。

如果说那条短片带给我的是视觉和听觉的盛宴的话,那么全集则带给我一顿心灵和思想的饕餮大餐。

当电影最后落下帷幕的时候,我才发现不知何时泪水已经悄悄濡湿了我的衣襟。

这部影片不仅仅带给我们以久违的美景,也给我们的灵魂带来了一次久违的洗礼。

魏德圣和赛德克人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大课,课题就叫做:什么才是真正的人什么人,还有真假之分乍听之下,这个问题似乎显得太幼齿了。

但细细忖度,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一个十分深刻的问题。

每个人都会死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地活过。

人之所以为人,最根本的不在于有人的形体,而在于拥有人的精神和气质。

为肉体而活,便是假人,便是下品;为精神而活,便是真人,便是上品。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说,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却有流品之别。

在这个世界上,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只是在为形体而活,结果却遗失了自己的精神。

19世纪狄更斯的名言用在这天依然十分适宜: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期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落地狱--怪乎哉不怪!不怪!因为,人性恒久远,历史永流传。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影片开头,莫那鲁道果断地跃入激流,抢夺猎物并砍杀敌手,展现出了赛德克族的勇猛和无畏。

这种血腥、野蛮的仪式,让我感受到了赛德克族传统文化的强悍与直接,也让我对这个神秘的部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逐渐了解到赛德克族的生活方式和他们与外界的冲突。

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山林中,赛德克族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以猎取食物和敌人的头颅来证明自己的勇猛,以繁衍子嗣来壮大部落。

然而,“文明的入侵”打破了他们的宁静,日本殖民者的压迫和对传统文化的摧毁,让赛德克族陷入了困境。

他们不得不面对选择,是继续忍受压迫,还是奋起反抗,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文化。

在影片中,我看到了赛德克族人民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他们虽然面临着强大的敌人,但依然勇敢地拿起武器,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

尤其是莫那鲁道,他作为部落的领袖,带领着族人进行了一场悲壮的抗争。

他的形象让我想起了那些为了自由和尊严而奋斗的英雄,他们的勇气和决心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同时,我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

在这场抗争中,有人选择了战斗,有人选择了妥协,有人选择了自杀。

这些选择反映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

影片并没有简单地评判这些选择的对错,而是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和感受。

此外,影片的画面和音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精湛的制作技术,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赛德克族的生活环境和他们所面临的挑战。

而原生态的音乐则为影片增添了一份神秘和庄严,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赛德克族的文化和精神。

然而,当影片结束后,我陷入了沉思。

赛德克族的抗争是对还是错?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抗争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文化和尊严,是一种对压迫的反抗。

然而,他们的反抗也带来了巨大的牺牲和痛苦。

这场抗争让我思考了“文明冲突”的本质以及如何在不同文明之间实现和谐共处。

《赛德克·巴莱》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台湾原住民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对人性、文明、冲突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精选篇1)赛德克·巴莱,台湾赛德克族语,意为真正的人。

大陆154分钟版,结构紧凑,节奏流畅,就像片中的赛德克族人一样,浑身都是健美的肌肉,无一丝赘肉。

这么长的片子,却无一处尿点,害得我这个因经常久坐电脑前而肾虚的家伙,从中途起就开始痛苦地憋尿,直到片子结束,被深深震憾的我仍然强忍着汹涌的尿意,坚持看完片尾的演职人员表,以这种微不足道的方式表达我对成就本片的所有人员的敬意!全片没有一处尿点,却有太多的泪点和沸点,在雾社事件过后,我已记不清有多少个泪点与沸点并发的时候了,我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既不想错过那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面,又害怕漏过字幕,眼睛和脑子都忙不过来,血管里的血几番沸腾奔涌,而泪水肆虐横溢~片子制作精良,画面美,音乐美,场面宏大,台词精炼,而最令我震憾的是影片中充溢的那种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的血性!以致观影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血液在血管中奔涌的声音~走出影院,脑中回荡的是《赛德克.巴莱》中那震憾心灵的音乐与歌唱,以及那些点燃血管中的鲜血的台词:真正的人可以牺牲身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如果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们就让你们看看,什么是野蛮的骄傲!这一战之后,我们要选择的不是怎样活着,而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不自由,勿宁死!人类社会的”文明”,总是以最不文明的方式在推进。

原住民们被迫改变自己的生活习俗,放弃自己的信仰,沦为”文明”或所谓”文明人”的奴隶。

当对资源的掠夺披上了”文明”的外衣,而”文明”的倾销又是以一种奴役的方式在推进,那么”野蛮”的反抗就势在必行。

原住民们以猎_、柴刀、木棍等原始武器,对抗飞机、机枪、大炮甚至毒气弹,这是怎样惨烈的战争?而赛德克妇女为了使自己孩子、丈夫无后顾之忧,也为了给他们省下不多的食物,纷纷先行上吊自缢;残存的男人们则在脸孔纹上赛德克图腾,誓死抵抗、宁死不屈,这又是怎样悲壮而极致的倔犟与骄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有些人的价值观中或许是愚蠢的,而在我看来,这种骁勇与血性正是人性中最可贵的一点价值。

电影赛德克巴莱写观后感5篇

电影赛德克巴莱写观后感5篇

电影赛德克巴莱写观后感5篇电影赛德克巴莱写观后感(1)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赛德克·巴莱》,讲述了台湾经马关条约被割舍后,台湾雾社与日本人对抗的事迹,这一事件在历史上也有讲述。

这部电影从两个视角入手,土著人和日本人,主要是以雾社土著的视角演绎了全片,土著人各个部落之间的对弈,是为了追求荣誉与食物;土著与日本人之间的对抗,为了自尊与救赎,为了在死后可以抵达“彩虹桥”(一个可以让土著人死后心灵得以净化的圣地)。

在土著人自己的博弈中,每个部落的人都会高喊“血祭祖灵”这深深的体现了土著人自己的文化,他们部落之间的对抗并非是仇恨,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竞争,输了的就是死亡,灵魂的超脱。

当然,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就像电影中道泽部落的铁木瓦利斯头目,在年幼时被莫纳头目一次的威胁,成为其心理阴影,直到与日本人作战时,为一己之私协部落战士与日本人联手击杀土著联军。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现在工作的事来,好多电影里都有演绎出这种为一己之私不顾团体利益的人,他们结局都是很凄惨的。

果然,铁木最终在对抗中死在了莫纳儿子的刀下,也是在死的瞬间,或许吧,在我的理解中,我觉得他明悟了。

土著人自己的对抗只是被电影导演化作了一个精细的片面,而主要演绎的还是与日本人之间的对抗。

电影中,日本人后用的是同化的办法,力求用最小的代价彻底征服台湾,让台湾人成为日本人,着相对是成功的,在电影中也表现出了土著人与日本人的和谐,少数人与日本人通婚、学习日语等。

但是,就像土著有铁木这样的头领一样,日本人也不乏类似的人。

一个日本小军官,从其本性中瞧不起土著,欺负土著。

在莫纳儿子结婚的时候,跑出来挑衅被土著殴打,最终成了两方对抗的导火索,接着战斗就开始了。

战争很惨烈,土著女人为了男人可以无后顾之忧,除孕妇外(电影中日本人不杀孕妇)全部自缢。

莫纳首领说“谢谢你们女人和孩子,是你们成就了男人的灵魂”。

土著三百战士全部死亡,战死或者自缢,没有俘虏。

一位日本军部的军官说了这样的话“为什么我会在台湾看到消失了几百年的武士道精神?是这里的樱花更加灿烂吗?”电影即将结束的时候,在那彩虹桥上出现了莫纳和他的300战士,灵魂的超脱用一种意会的感觉在这一刻完美的演绎出来。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作文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作文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作文“赛德克·巴莱”译为“真正的人”,在被所谓的文明“同化”时,他们没有妥协,而是去战斗,去捍卫自己的猎场。

很难想象面对死亡时,可以像赛德克人一样的从容、坚定和无畏。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赛德克巴莱观后感!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一、这样一部史诗巨片在内的的火爆程度竟然还不及《失恋33天》,很大一个因素是片名不适合内地的认知环境。

《赛德克·巴莱》这名字给我的直观感受类似“堂吉诃德”,我还以为这是个背景设定于欧洲中世纪或者日本幕府时期的复古科幻动作片。

这片子的宣传上要是用个副标题比如“中国版《勇敢的心》”或者台湾版“疆藩暴动总动员”,恐怕票房会更上层楼。

二、面对这个样一个表现民族主义的“重大历史题材”,导演对日本人的描述并没有全面邪恶符号化,已经着实不易,并引发人的思索。

比如,番人孩子巴万在经历了短暂的道德犹豫后,选择屠杀了躲在屋里的十数个日本女人和小孩。

而日本人则保全了所有番人孕妇,并给与很好的照顾。

三、小隶作恶坏事,看上去竟与水浒传中宋江“陈桥驿滴泪斩小卒”的故事如此相似,可见历史的悲剧真的是一遍遍在重演。

四、在现在国际舆论环境下,“赛德克·巴莱”们会被轻易地定性为“恐怖主义”、“邪恶轴心”。

但看完这部片子我更愿意相信,没有人是生而好战的,没有人不向往稳定、富足的生活,打仗、搞动乱在一定有被逼无奈的因素。

如果仔细研究新疆的背景,相信也不难找到他们被欺压的心酸泪。

五、原来原始部落的首领是部落中最勇猛的战士,他的权威来自于族人跟他混能得到和平和富足(守卫猎场、猎食食物)。

在这样人口稀少、知识匮乏、战争频繁、经常需要迅速动员的社会中,“人治”和“集权”的效率远远大于“法制”和“民主”。

反之,既然原始部落的时代已经远去,那么“人治”和“集权”退出历史舞台的日子也定不再遥远。

观赛德克巴莱的感想这次的话题似乎不能很好的把握,引来引把文章的主体显得颇为凌乱。

以后写的时候还是要确定一个主题再落笔。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赛德克·巴莱》是一部以台湾赛德克族抗日为主题的电影,分为上下两部,《太阳旗》和《彩虹桥》。

我在电影院观看后,深感意犹未尽,随后在网上找到了完整版,又仔细地看了一遍。

虽然电影在网络平台上的版本并非我所担心的那种大段大段地剪辑,但被剪掉的一处又一处细节,仍然让我感到有些遗憾。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正好在读何伟的《江城》,他在书中关于文明、文化的议论,与影片中所深潜的价值观有着惊人的一致。

尤其是莫那·鲁道与困惑的花岗一郎(达奇斯)的那段对话,简直是句句撞在何伟言说的那个点上。

花岗一郎问莫那·鲁道:“被日本人统治不好吗?我们现在文明地过生活,有教育所,有邮局,不必再像从前一样,得靠野蛮的猎杀才能过活。

”莫那·鲁道反问:“被日本人统治好吗?男人被迫弯腰搬木头,女人被迫跪着帮佣陪酒……邮局?商店?学校?什么时候让族人生活变得更好?反倒让他们看到自己有多贫穷了。

”莫那·鲁道决心带领族人反抗,花岗一郎飞奔进村,惊得一村的狗狂吠,他向莫那·鲁道强调日本的军队如何强大,反抗如何等于自取灭亡,莫那·鲁道一字一句道:“如果你们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带你们看野蛮的骄傲:真正的赛德克·巴莱!”这场绝对不可能取胜,甚至不能全身而退的反抗,不为求活,只为求死。

莫那·鲁道只想率领族人通过这场必败的原始猎杀,获得灵魂的自由。

当信仰被剥夺,习俗被禁止,传统的生活方式被迫改变——猎人不再能持枪,族人不再有猎场,男子不再能出草,不再能纹面,不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往生之后,灵魂不能通过彩虹桥,不能回到祖灵身边……那么,生命还有何价值?什么是借“文明”、“文化”之名,行破坏文明与文化之实?什么是对文明、文化的捍卫?这些问题,在影片中通过莫那·鲁道的话和他的行动,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何伟在《江城》中提到的美国西进运动,以及他与中国学生关于印第安人问题的讨论,让我联想到了影片中的赛德克族。

[观后感]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8篇)

[观后感]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8篇)

[观后感]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8篇)赛德克巴莱影评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一):《赛德克·巴莱》:生命的尊严与电影的尊严旧年底的那当口,许多网站、期刊或其他媒体都在做着关于2012年电影的回顾与总结。

无非是分析艺术与商业上的得失(当然聚焦于后者的无疑居多),有些个干脆排出一个榜单来。

此间,也有一些朋友因本人平时看电影多,写评论亦多,就催着看我的2012年电影的梳理品评文字。

结果延误于其他太多的琐碎事情,加之自己的旅行计划,也就只能一再作罢了。

过春节的那阵子,见到了一些老同学老朋友,聚会间聊起电影的话题,免不了又让我推荐些电影给他们看看。

这才静下心来,细细闪回了去年看过的部部电影。

就中国(华语)电影这一块儿,还真是数量多多,质量参差的。

我在影院里,看了我所有想看的中国电影(即使很多“普通”国产电影的档期实在是短的可怜),算是对国产电影的一种支持态度。

若论起2012年最不应被错过、也不应被遗忘的,ToP1的华语电影,我会毫不犹豫的投给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英雄史诗(民族史诗)大片《赛德克·巴莱》。

实话说,在影片还没有公映之前,看到相关的介绍就已经十分充满期盼了。

只是期盼了许久许久,影片才得以修改压缩在国内“低调”上映(内地对本片的宣传由于找不到适宜的卖点加以广而告之,致使很多普通观众根本不明白本片为何物!)。

在影院里,我还看到了一些年龄较长的观众,证明了该片题材(并非内地观众认为的一般好处上的“抗日”或“主旋律”题材)对各年龄层的影响力拓展。

相较于网络上能够看到的四个多小时的版本,影院里公映的两个多小时的版本,去除了一些过于刺激观众视觉感受的血腥镜头。

当然,这些镜头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对原住民是如此),其实这也是真实的,不可避免的。

影片中很多场景拍摄起来是极其艰难的(山区与雨林),那恶劣自然环境中衣不蔽体的演员还要自由的狂奔与激烈的战斗。

而单单是影片所营造出来的真实的影像质感就实属不易中的不易了。

电影《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电影《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电影《赛德克巴莱》观后感《电影〈赛德克巴莱〉观后感》说实话,看完《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我的心情就像坐了一趟疯狂的过山车,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里那一幕幕充满血性和尊严的画面,不断在我脑海中回放。

故事围绕着赛德克族展开,他们生活在山林之中,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可日本人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宁静。

影片中的莫那鲁道,那可真是个让人打心眼里佩服的角色。

他有着强壮的身躯,犀利的眼神,仿佛能看穿一切。

他是赛德克族的灵魂人物,肩负着整个族群的命运。

莫那鲁道年轻时就是个勇猛的战士,在山林中奔跑、狩猎,那身姿矫健得如同山中的豹子。

记得有个场景,莫那鲁道独自一人站在山顶,望着被日本人砍伐得不成样子的山林,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

那风呼呼地吹着,吹乱了他的头发,可他就那么坚定地站着,像一座山。

他的心里在想什么呢?是回忆起曾经族人在这片山林中自由驰骋的日子,还是在谋划着如何对抗日本人的侵略?还有那些赛德克族的女人们,她们也让我感动不已。

当男人们决定奋起反抗,为了不拖累他们,女人们选择了集体上吊自杀。

那个画面真的太震撼了!她们的眼神中没有恐惧,只有坚定和决绝。

她们知道,自己的牺牲是为了让男人们能够毫无顾忌地去战斗,去捍卫族人的尊严和土地。

电影里的战斗场面,那叫一个激烈。

赛德克族的勇士们拿着简陋的武器,冲向装备精良的日本人。

他们的呐喊声仿佛能穿透银幕,直达我的心底。

他们身上的伤口,鲜血直流,可他们依然勇往直前,毫不退缩。

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让我这个在屏幕外的人都忍不住为他们捏一把汗。

特别是有一个镜头,一个年轻的赛德克族战士,中了枪,倒在地上。

他的眼神却依然死死地盯着前方的敌人,嘴里还念叨着:“我们是赛德克巴莱,我们不会屈服!”然后,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又爬起来继续战斗。

这一幕让我热泪盈眶,我在想,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信念才能做到啊!赛德克族的孩子们也让我印象深刻。

他们本该是无忧无虑玩耍的年纪,却也卷入了这场残酷的战争。

有个小男孩,跟着大人们一起冲锋,他的脸上满是尘土和血迹,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10篇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10篇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10篇赛德克巴莱观后感(一):电影一开始,赛德克族住在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过着生态平衡的生活。

可是随着日治时代的来临,他们被强迫改变原本的生活,让头目莫那鲁道十分痛心。

赛德克年轻人要求莫那鲁道带领他们反击日本人,于是他们的战争必就此展开。

“如果礼貌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他们不愿意让他们的猎场就这样被礼貌给吞没,他们宁愿光荣地死去,也不要羞耻的活着。

他们靠着这种意念,前往公学校的运动会血祭祖灵,他们的勇气和精神令人敬佩,他们的民族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莫那鲁道明明白这是场必定会输的战役,但还是拼命的反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相信,仅有这么做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死后才能走上让祖灵认同的彩虹桥。

我觉得不只原住民,就连汉人在以前的作为也跟此刻差很多,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如果说打打杀杀是不对的,这种用现代角度来批评,是不公平的。

我们应当要反过来思考他们有什么地方是值得敬佩的。

他们即使遇上连自我都心知肚明敌可是的敌人,他们还是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往直前。

换作是你,你办得到吗?他们把他们的不甘心用实体行动表现了出来,而你又如何呢?赛德克巴莱观后感(二):这部电影是我每次常青花园的初二班下课之后,放映给晚上还有课可是午时没有地方去的学生们看的。

剧情很简单,就是日本侵占了赛德克人的地盘,然后赛德克人跟日本人打起来的故事。

这个电影的旗帜很明显:反战。

既然要反战,就需要让人觉得双方都是受害者,于是难以避免地涉及到了美化日军。

因为电影本身的完善,学生们无法吐槽演技、服装、特效,只好全盘理解,从此心里明白了一点点日本人并不是野蛮怪兽。

恰恰赛德克人的顽固和骄傲是孩子们难以理解的,尽管心里依然想着,那可是日本人啊,可是电影里着力刻画的几个赛德克人杀人的片段还是让人觉得震撼。

赛德克人有着与所有的原始人一样的骄傲:仅有最勇敢的猎手才有资格守护最好的猎场。

这个观念听起来和那些世界闻名的骄傲精神没什么分别,可是证明自我的过程却是愚蠢的。

电影《赛德克·巴莱》观后感面对异族文明的入侵我们将何去何从

电影《赛德克·巴莱》观后感面对异族文明的入侵我们将何去何从

电影《赛德克·巴莱》观后感面对异族文明的入侵我们将何去何从 ​不愧是一部大型史诗性的作品,电影《赛德克·巴莱Warriors of the Rainbow》演绎的悲壮无不震撼了亿万观众的心。

据介绍,电影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变的。

它还原了上世纪30年代台湾蕃人奋力抵抗日本入侵的一段真实的历史。

一个仅仅拥有300左右男人的类似于原始部落的族群人员,与一个拥有现代物质文明的由飞机大炮装备的1000多人的日本正规部队展开的一次血拼。

虽然蕃人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其精神可谓气贯长虹、万古流芳。

不可否认的说,影片中最让国人热血沸腾的是蕃人首领的一句台词:“如果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么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就这一句话,无不把一个民族(或部落)的尊严提升到了一个最最高的境界,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值得肯定。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句话又好像是大清帝国没落时期的慈禧太后所说,因为面对“八国联军”的入侵,她同样是不惜百姓的生命去负隅顽抗。

然而可惜的是虽然她推进了“洋务运动”的实施,但是落后的文化体系并没有让大清帝国逃脱消亡的结局。

于是,人类史不止一次的告诉世人:无论你是否甘愿接受入侵者所谓的文明,“文明”对“野蛮”的淘汰是一种迟早的事情。

不可否认地说,“外来民族”对“本民族”的入侵,其本质都是一种耻辱,更是一种尊严的丧失。

于是我们不禁会问:面对“文明”对“野蛮”的挑战,为了尊严和种族的命运,我们是勇于接受还是坚决反击呢?虽然说与世界文明同步才是最佳的选择,可是面对目前自己的落伍、面对自己遭遇入侵,我们又当何去可从?!。

六年级观后感:《赛德克·巴莱》_1200字

六年级观后感:《赛德克·巴莱》_1200字

六年级观后感:《赛德克·巴莱》_1200字六年级观后感:《赛德克·巴莱》_1200字今天是《赛德克·巴莱》在内地上映的日子,从去年底知道这部电影的时候就在热烈的期盼着。

只是,在他即将上映前的一个月我终究还是通过网络将其观看了。

不是不想支持票房,只是怕删减的太多影响了它的完整性,减低了感官性。

对于电影的好坏,我向来无法评定。

我总觉得那是专业的人才能去做的鉴定。

例如电影的结构、叙述、画质、剪接……这怎么可能是一个普通影迷所能清楚了解的了的。

所以,大多数人对于一部电影的喜爱或是感觉平平,更多的是来自这部电影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和体悟。

从侧面的角度看,我们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对侵略者的反抗;从民族信仰的角度来看,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因为信仰而抛洒的坚贞热血;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在这里看到了野蛮与所谓文明的矛盾;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人性不可预知的力量……不管你站在怎样的角度,看到了怎样的东西。

那群赛德克人都那样真实的存在着,在你眼里他们或许野蛮暴力,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和快乐。

“若明知前方是绝路你还是会义无反顾的往前吗?”赛德克人的'答案是肯定的,而我们却是犹疑的。

在现实社会中生存的我们太懂得趋利避害,太懂得活着得要学会忍受,太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而他们比起活着更在乎的是信仰,更在乎的是传承而不仅仅是繁衍。

当赛德克的女人为了不拖累男人战斗而选择集体上吊自杀的时候。

那样的勇敢,那样笃定的信念,汇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直击我心。

记得莫那的儿子对自己的妹妹说“死很容易而活着才是艰难,你们活着要多忍耐要延续赛德克的血脉”。

他明知会死,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战斗到底。

生不如死的凉薄或许很少有人能体会到,那时的他们一定深感这凉薄。

关于民族关于信仰有太多的感受无法诉说清楚。

“比起无力反抗,更可怕的是愚昧”。

这是影片后半部分带给我的强烈感受。

赛德克人分为很多的部落,当绝大部分的部族都联合起来抵抗日军的时候,却有一小撮人为了自己的仇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矛头指向自己的族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篇一:赛德克巴莱读后感在看了长达近五个小时的无删节版电影过后,又在youtube上看完了关于整部电影拍摄过程的一个纪录片,感触颇深。

毫无疑问,是值得使劲鼓掌的,抗战电影的主角终于不是打不死的英雄,而日本鬼子也摆脱了小丑的模样。

在知道这电影之前,我确实对“雾社事件”几乎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赛德克”这个民族了。

即使之前或许浏览过相关的信息,也大抵当做历史长河中的一颗小沙子,早早遗落在角落中,如同无数个被湮没的民族一样。

然而就在这4个多小时里,这个被湮没的民族从角落缓缓走出,在我面前高唱他们的骄傲,任凭我目瞪口呆地看着,直到退场,耳边仍缭绕着悠远的歌声。

其实瑰丽的画面、唯美的配乐、神秘的异族风情、华丽的动作、火爆的战争,凡是能吸引眼球的一切大片元素这里都不缺。

可是能让我心怀敬意的,却不是这些。

一部好的电影最打动人的部分,我想大概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那种诚意吧。

电影开篇即是年轻时第一次出草的莫那?鲁道,他飞速奔跑,穿过树林,踏过河流,他凶狠迅捷,挥刀而下。

他被印上了图腾,成为了“真正的人”。

宣告赛德克人成年的仪式,血腥、猛烈、野蛮、直接……夹带着一股倔强的酣畅淋漓。

没有给观众以轻歌慢语的时间,的开头一幕,浓烈的就像马赫坡部落的烈酒,猎手们举起手中的砍刀,一刀砍掉了观众对台湾电影清新、含蓄和文艺表达的思维惯性。

震撼性的重口味场面,通过镜头毫无保留地呈现,一种消失的传统生活气场,得以重现荧幕。

导演魏德圣,这次要将一种蛮荒之美,一股纵横之气,灌注在近5个小时的讲述当中。

发生在日据时代的雾社事件,是台湾原住民一次惨烈的反殖民抗争。

电影即是根据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

故事,属于高山莽林中的原住部落;精神,属于血祭祖灵时的诚实无忌。

世外桃源般的山林生活,在充满诗意的镜头中展开,对于赛德克族而言,时间仿佛停滞在不断求生与捍卫的轮回中:不同的部落集体捍卫着各自祖先的猎场,男人们猎取食物以及敌人的头颅以显示勇猛,博得夸耀,女人们繁衍子嗣,以期壮大部落成员。

尽管崇奉着同样的神灵,部落之间却时常因为生存发生激烈的冲突甚至不可调和的世仇。

然而“文明的入侵”,却让他们异常空前地团结起来。

猎猎的太阳旗下,是残酷压迫的升级和传统文明的消失,血性的赛德克人不甘沉沦,他们发誓要做一个骄傲的赛德克*巴莱(真正的赛德克),去获得通行彩虹桥的尊严!于是男人们杀敌,女人们自缢,孩子们过早地参与杀戮,受过“教育”的族人选择自杀以结束内心挣扎……那场以少对多,以弱抗强的绝望抗争,结局毫无悬念,却是赛德克人最后的自我救赎。

弱势文明怎么样和强势文明相处,从来不是问题,只是个选择。

一种是认命,然后逐渐被同化消失在历史里;种族的血脉或许能留下,但失去文化和灵魂民族部落实际上只是个血统上的概念而已。

另一种就是像这种面临不可避免的消亡来一次回光返照的爆发在历史上留下最后的闪光,其实片子里莫那鲁道基就是看穿了这点,要么死绝,要么失去一切只剩下血脉名存实亡。

我不明白为什么两个部落,或者说那些部落总是处于彼此厮杀和防御中。

这种不息的生存竞争和优胜劣汰,究竟只是像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所说——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还是,其实,会有男人的猎场,先祖的血祭,彩虹桥这样更浮于云端却深藏内心的意念和意志的说法呢?如果我问,为什么那些部落不坐下来,好好商量一下,怎么样划分领地,怎么样达到资源的合理优化公平配置,我估计自己都会抽自己两耳巴子——为什么?难道你觉得会有完全的公平吗?云雾缭绕的台湾黑暗心脏地带不会有两座完全相同是山头,即使完全相同,得到它们的不同的两个部落,由于自身的不同,也不会认为这个结果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公平的。

一句话,没有绝对的公平。

况且,在共有地的悲剧中,我们也看到,每个人其实都是利己的,都希望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不会考虑他人的收益,这样的结果,其实是大家的收益都有受损,或者干脆集体收益为零甚至为负。

但是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们的所谓落后的祖先,他们比我们更懂得知足,更懂得节制,更懂得敬畏自然,与自然和平相处。

而我们现在环顾四周,我们的周围没有自然,有“人”然。

树不是树,花也早已非花。

我觉得这个片子也不是在说所有文明之间都平等,当然更不是在说赛德克文明比日本文明更高贵更美好。

当然,一个人要讲另一些人的故事,总得对他们放上一点“同情”。

这个“同情”并不是说无条件认同他们的所有想法,而是尽可能从他们的角度来理解看待这个世界。

然后告诉大家,哦,原来他们那里是那样的一套规则。

你了解了这些规则之后,认同也好,不认同也好,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这都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我们因此获得了一些能够理解那种痛苦的能力。

当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全部条件瞬间被抽篇二:我的观后感观有感在台港文学鉴赏的课上,我有幸观赏了这部电影。

观之如品茗,这是我写这篇感想的原因。

在最开始,它是热气腾腾的,叫人特别想去接触;在慢慢的品味中,我了解到了更多关于这个电影的创作背景、台湾的文化、赛德克人信念的力量等等。

总之,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觉得回味无穷。

这部电影,叫,意思是“真正的人”。

导演魏德圣他用超过十年的时间,抵住如潮水般的讽刺嘲笑,顶住超乎想象的各方压力,挺过无法捉摸的艰难险阻,忍受无从知晓的辛酸血泪,完成了一部具备史诗意义的史诗巨作。

然而电影之所以那么吸引人不在于导演的创作时间长及宏大场景、造价等表面上的东西,而是这部电影所直面的事实本身、所表现的人性解读以及这部电影背后的真诚而心酸的付出,直击人的心灵,给人以震撼。

无论是上集还是下集,都无疑是对赛德克人纯净的内心和对信仰坚守的一种赞扬。

这部影片甚至让人不禁抛开人们一直注重的民族精神去高歌内心力量给人的震撼。

在最初看的时候,我觉得那种血腥、野蛮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似乎是很不现实的,我竟特现实的认为那是不真实的。

但是随着电影的发展,以及后来参看别人对电影的评价,我得知那种暴力是维持原著民族传统生活状态的动力,是一种法则。

有人在看完整个影片之后,依然对这种充满暴力和血腥以及夹杂着近乎鸟语的电影嗤之以鼻,觉得这根本就算不上一部与梦想相关联的电影。

甚至有些人出于自身那可怜的政治趣味和春眠不觉耻的态度,讥讽和诋毁电影最后所呈现的结局,认为这部电影充斥着魏德圣的汉奸嘴脸。

这些人的存在让这部电影变得更加宝贵,好比一块宝玉被发觉时身边总是会有一坨又一坨的杂土。

撇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说,单就电影本身而言,从某个真实角度出发去展现某种价值观的时候,任何不怀好意的批评都只是照出自己丑陋的一块镜子。

也有人觉得直逼心灵感受的是,电影中的暴力和血腥场景不仅没有催人恶心,因为那凄美的山歌总是如期响起,让人心醉,让人心碎。

在那种如泣如诉的调子中,整部电影,透露着一股不可名状的忧伤和魅惑。

那种热血与歌声的调和,反而更直接的增强了对于历史的震撼。

我一直对图腾有着一种敬仰之情。

作为一个部落,一个宗族能有自己的图腾文化,我觉得他们是虔诚的、有信仰的。

他们信奉自己的神,遵守自己的生存法则,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去守护她!在这部影片中,同样地赛德克人有图腾,他们将英勇、成年的象征永远的、深深的烙在身体上、心灵上。

在烙上图腾的那一刻,孩子们是那么的兴奋,那么的骄傲。

他们更多了一份责任,一份信心,一种信仰,一种依靠。

再起事前,两个部落的头的对话:“你为何让年轻人送死?”“为了快要遗忘的图腾。

”“图腾?你拿年轻人的性命换这图腾,可你拿什么来换他们的生命?”“骄傲。

”“可以输掉身体,一定要赢得灵魂”,首领莫那鲁道与一众族人以蛮荒之勇辟开一条血路,来对峙所谓现代文明的践踏。

这是图腾的力量,是信仰、信念的力量。

如果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漆,那我就带你们骄傲的野蛮到底——莫那鲁道。

在影片中演绎了文明与野蛮,起初,赛德克人原始的生活方式,以人头数量权衡英勇与否、生食鹿的心脏等行径都让人觉得他们特别的野蛮,好似正宗的野人。

然而,日本人为了资源入侵了这里,他们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改造这里的人民。

他们用暴力压迫着他们,奴役他们,强行改造。

但对于改造后的结果却从未认可,从日本警察对一郎、二郎的言语,我们看出,日本人依然骄横的以为自己才是上等民族,土著人都是永远的奴隶。

在中,赛德克人忍受了20多年的压迫,最终爆发。

他们为了自己的灵魂能重返祖灵,为了自己的信仰,自己内心的声音终于引导他们走向了反抗,他们依旧英勇无比,尽管只有300多人,他们无惧生死,在血泊中,他们走向了光明。

然而较之赛德克人的淳朴,日本人那压迫人、奴役人的欲望,就显得无比的卑劣,无比的让人恶心。

因此,文明与野蛮不是表面的现象,不是暴力能改造出来的,也没有定性的对与错。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种族各自的生活方式,尊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日本的文明看似文明其实野蛮,赛德克的野蛮确实淳朴的自由。

影片中莫那鲁道展现了一个领导者该有的责任、坚毅、血性的形象,他是忍辱负重的勇士,是运筹帷幄的智士。

二十年来,族人的期待和日本的压迫像两把尖刀刺在他的心口,他始终没有忘记祖灵的训示:保护族人,守护猎场。

这二十年里,他悄然积蓄力量,静待时机。

忍辱负重的莫那鲁道明白唯有挺身为民族尊严反击,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

同时,我觉得这部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向我们这一代青年灌输了一种思想:“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它教育了我们作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应当有理想、有抱负,并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直面困难,相信定会有长风破浪之时的。

这部影片拥有壮丽山川孕育的阳刚之美,自由之魂铸就的血性之勇,视家园为生命的赛德克人,这一切的一切,都将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篇三:赛德克巴莱上、下观后感赛德克巴莱上、下 @心得感想记得历史老师总是说:“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这部电影就是一部赤裸裸鲜血谱成的壮烈血肉史诗电影。

它沒有妖魔化日本人,也沒有美化赛德克族,把莫那魯道塑造为大英雄。

我只能说每个历史都是那么血腥。

或许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生活方式,用现代的角度来作批评,其实是不公平的。

无论是过去或今日,这部电影想传达呈现在观众眼前是人性。

看见与自己肤色不同,生活水准落后的人,难免产生的轻视与欺负之心;处事不公,处处偏袒「自己人」的族群意识;利益产生冲突时,逐渐升温的摩擦与误会……这样的故事,不只发生在马赫坡社,不只发生在那個古早年代,它就在我们身边,不断上演。

魏导12年的精心筹备绝对没有白费,他勇于挑战禁忌、客观呈现历史的勇气值得敬佩。

让每个人都上了一堂绝对有教育意义的历史课。

由于区域历史背景太强大及浓厚,对于台湾原住民的语言、文化、音乐、很难理解到位,但那种任何不愿被奴役和压迫的用生命去换取尊严的民族都是值得敬仰的。

电影重现了雾社事件的整段历史。

赛德克的民族的气慨让人敬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