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其他状态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彩3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彩3篇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篇一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吸热)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放热)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
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变软、变稀变为液体。
如: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1、汽化:①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吸热)②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第三章 第4节 物质的其他聚集状态[选修3]鲁科版
第4节物质的其他聚集状态精彩图文导入利用纳米技术,将普通的物质材料重新构筑成纳米级的材料后,它的物理,化学性能便会发生极大的改变。
如金属铜,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硬度,但如果将其制成纳米级的材料后,铜就会发生超塑性变形(如上图)金属铜加工成纳米材料为什么会具有了超塑性?纳米材料和我们前面学习晶体有和不同?带着问题我们来学习物质的其他聚集状态。
一细品教材从内部结构来看,物质的状态可分为固态、液态、气态三种聚集态。
对于固态物质,原子或分子相距相近,分子难以平动和转动,但能够在一定的位置上做程度不同的振动;对液态物质而言,分子相距比较近,分子间作用力也较强,分子的转动明显活跃,平动也有所增加,使之表现出明显的流动性;至于气态物质,分子间距离大,分子运动速度快,体系处于高度无序状态。
研究表明,物质除了有固、液、气三种基本聚集状态外,还存在着其他聚集状态。
一、非晶体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在固体时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它们的最大区别在于物质内部的微粒能否有序地规则排列。
晶体之所以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因为其内部的微粒在空间按一定的规律周期性重复排列而表现出长程有序,就是说如果把晶体中任意一个微粒沿某个方向平移一定距离,必能找到一个同样的微粒。
而玻璃、石蜡、沥青等非晶体物质内部微粒的排列则是长程无序和短程有序,所以它们没有晶体结构所具有的对称性、各项异性和自范性。
非晶体材料常常表现出一些优异的性能。
总结:非晶体与晶体的本质区别在于内部微粒在空间是否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但是要了解固体除了晶体和非晶体之外还存在准晶体。
【例1】关于非晶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是物质的一种聚集状态B、内部微粒的排列是长程无序和短程有序的C、非晶体材料的所有性能都优于晶体材料D、金属形成的合金也有非晶体二、液晶1.液晶定义: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存在的液体即具有液体的可流动性,又具有像晶体那样的各项异性,这种液体为液态晶体,简称为液晶。
化学反应中的物质状态和变化
化学反应中的物质状态和变化化学反应是指由化学反应方程式所描述的一个或多个物质转变成另一个或多个物质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原来的物质被称为反应物,而生成的物质被称为产物。
化学反应的过程中,物质的状态和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物质状态物质的状态通常可以分为三种:固体、液体和气体。
在化学反应中,这三种状态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变化。
以下是对每种状态的详细解释。
固体:固体是一种密实、具有一定形状和容积的物质。
在固体中,分子已经紧密结合,具有一定的相对位置。
这种状态下的物质通常比较稳定,反应速度较慢。
由于分子之间的距离较近,因此在固体状态下难以发生任何形式的扩散。
在化学反应中,固体的反应速度和反应度通常与其他物态状态的反应速度和反应度相比更慢。
液体:液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但没有固定容积的物质。
液体中的分子相对较松散,但仍然能够互相吸引。
由于分子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因此在液体中形成了比较规则的排列方式。
化学反应在液体状态下通常速度较快,因为分子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各种反应物更容易相互接触。
气体:气体是指无固定形状和容积的物质。
在气体状态下,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相互之间几乎不存在吸引力。
这种状态下的物质非常不稳定,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少,因此气体通常很容易扩散。
在化学反应中,气体状态下的反应通常很快,反应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热量和能量。
物质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以后,最终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
物质变化的主要类型包括:1. 分解反应在分解反应中,一种物质被分解成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的物质。
例如,二氧化氢可以通过电解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分解反应通常需要较高的能量和条件。
2. 合成反应在合成反应中,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的物质被合成成某种物质。
例如,氮气和氢气可以合成成氨气。
合成反应通常需要较高的温度、压力或其他条件。
3. 置换反应在置换反应中,一种或多种原子或离子被另一种原子或离子所取代。
例如,金属铝可以通过反应生成氢气,而铝离子则形成了铝氟化物。
十四个物态变化的概念
十四个物态变化的概念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主要包括固态、液态、气态和等离子态四种基本状态。
在不同的温度、压力和外界环境条件下,物质的状态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物质的属性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十四个物态变化的概念。
1. 固态:固态是物质最常见的状态之一。
在常温下,一般的物质呈现出固态,如冰、木材等。
固态物质的分子间距较短,分子的运动呈现振动状况。
2. 液态:液态是物质的另一种常见状态。
在常温下,一些物质会呈现出液态,如水、酒等。
液态物质的分子间距较固态要大,分子的运动呈现流动状态。
3. 溶解:溶解是指固态或液态物质在溶剂中分散形成溶液的过程。
溶解过程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的分子或离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溶解体或离子溶解体。
4. 汽化:汽化是指液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液态分子在受热后能量增加,部分分子克服液体表面张力从而脱离液体,形成气体。
5. 凝固:凝固是指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当液态物质的温度降至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减缓并逐渐定位,形成具有规则排列结构的固态。
6. 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直接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在一定条件下,例如温度和压力,某些物质的固态会直接转变为气态,而无需通过液态。
7. 熔化:熔化是指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当固态物质受热后,分子的热振动增强,相互作用力减弱,使固态物质逐渐转变为液态。
8. 凝结:凝结是指气态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或固态的过程。
当气态物质受冷却或压力增大时,分子的运动速度减慢,相互作用力增强,使气态物质逐渐转变为液态或固态。
9. 冰冻:冰冻是指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特指水转变为固态的现象。
当水温下降到冰点以下时,水分子的热运动减弱,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从而形成冰。
10. 融化:融化是指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融化发生在冰点以上的温度,当固态物质受热后,分子的能量增加,分子的热振动逐渐增强,使固态物质逐渐转变为液态。
物质的四种基本状态及其特征
物质的四种基本状态及其特征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单位,而其状态则是描述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形式。
根据物质状态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物质分为四种基本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和等离子态。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四种基本状态,并探讨它们各自的特征。
一、固态固态是物质最常见的状态之一,它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
固态物质的分子或原子间距离相对稳定,而且它们通过强力相互作用被紧密地固定在一起。
因此,在固态的状态下,物质具有以下特征:1.1 颗粒排列有序:固态物质的分子或原子通常以规则的、紧密的排列方式组成晶体结构。
这种排列使得固态物质呈现出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它们的分子几乎没有自由运动的能力。
1.2 固体保持形状: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独立于容器的形状和体积。
无论受到多大的外力压力,固态物质都能够保持其特定的形态。
1.3 具有弹性: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固态物质会产生弹性变形,当外力消失时,它们会恢复到原来的形态。
二、液态液态是物质的第二种基本状态。
与固态相比,液态物质的分子或原子间距离相对较远,但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相互吸引力。
液态具有以下特征:2.1 颗粒间距不固定:液态物质中的粒子并不像固态物质那样排列有序。
相反,它们以无规律的方式移动,分子间的距离也是不确定的。
2.2 填充容器:液态物质会完全填充其所处的容器,并且会随着容器的形状和体积的发生改变而改变。
2.3 流动性:液态物质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分子能够在物质内部自由移动。
当施加外力时,液态物质会流动,而且会均匀分布在容器中。
三、气态气态是物质的第三种基本状态,也是我们最常见的状态之一。
气态物质的分子或原子间距离较远,可以自由地运动,并具有以下特征:3.1 分子间距很大:与固态和液态相比,气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非常远。
这使得气体在常压下膨胀,并具有较低的密度。
3.2 容器填充性:气态物质能够完全填充其容器,并且会保持容器内的均匀分布。
如果容器的大小可变,气体也会相应地扩散到新的体积中。
物质的状态
物质状态是指一种物质出现不同的相。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通常所见的物质有三态:气态、液态、固态。
另外,物质还有“等离子态”、“超临界态”“超固态”以及“中子态”。
众所周知,物质有固态(如冰、金、银等)液态(如水、水银)气态(如空气、水蒸气等)三种状态,其实,除了这三种状态外,还有等离子态(美丽的极光、弧光)除了这些外,还有不常见的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费米子凝聚态,超固态,中子态,超导态,超流态“等离子态”等离子态常被称为“超气态”,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通常情况下电子都围绕着原子核旋转。
然而在几千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中,气态的原子开始抛掉身上的电子,于是带负电的电子开始自由自在地游逛,而原子也成为带正电的离子。
温度愈高,气体原子脱落的电子就愈多,这种现象叫做气体的电离化。
科学家把电离化的气体,叫做“等离子态”。
除了高温以外,用强大的紫外线、X射线和丙种射线来照射气体,也可以使气体转变成等离子态。
也许你感到这种等离子态很稀罕吧!其实,在广漠无边的宇宙中,它是最普遍存在的一种形态。
因为宇宙中大部分的发光的星球,它们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都高极了,这些星球内部的物质几乎都处在等离子态。
这是物质的第四种状态。
处于等离子态的物质,电子与原子核“身首异处”,彼此离开。
“超固态”在白矮星里面,压力和温度更高了。
在几百吉帕气压的压力下,不但原子之间的空隙被压得消失了,就是原子外围的电子层也都被压碎了,所有的原子核和电子都紧紧地挤在一起,这时候物质里面就不再有什么空隙,这样的物质,科学家把它叫做“超固态”。
白矮星的内部就是充满这样的超固态物质。
在我们居住着的地球的中心,那里的压力达到350吉帕左右,因此也存在着一定的超固态物质。
白矮星(White Dwarf,也称为简并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
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
当物质处于在140万大气压下,物质的原子就可能被“压碎”。
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固体是最常见的物质形态,它具有一定的形状、体积和固定的温度,称为固态物质。
它们有规则的晶体结构,并且有着自然韧性和平均分布的分子结构。
常见的固体物质包括石头、金属、油漆、玻璃等等。
液体是固体的一种状态,它也具有自然的形状、体积和温度。
液体的分子结构不具有规则性,但是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疏连性,具有相对应的流动性。
水是常见的液体物质,其他液体物质还包括矿物油、白酒、柯尼卡、醋液等。
气体是最少见的物质形态,它们是无形状、无定形的物质,只有在有容器中才可观察到它们的形状。
气体的分子结构随机分布,且以较高的速度活动,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能够非常容易地受到外界影响,和其他物质有着明显的混合现象。
常见的气体物质有氧气、氮气、碳气体等。
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强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物性,从而出现不同的状态。
由于这三种物质有不同的物性,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利用它们的不同特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建筑工程中,石头作为固体物质,能够构建坚固的建筑框架;水作为液体物质,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而空气作为气体物质,能够起到维持环境温度、湿度和气味的作用。
因此,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固体、液体、气体,不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而且在工业生产和科研实验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当加强对这三种物质的认识,并在自然界中多多探索,以更好地掌握它们的特性,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
认识六种物态变化
认识六种物态变化一、考点突破1. 知道物质存在三种状态;2. 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3. 知道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及相应的“吸热或放热”过程。
二、重难点提示六种物态变化的辨别三、考点精讲(一)物质的三种状态:1. 物质的三种状态:物质的一般情况下,物质都有三态,如水的三态为冰、水、水蒸气,物质三态分别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2. 物质三种状态的基本特征:(1)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2)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有一定的体积;(3)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具有流动性。
(二)六种物态变化: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情况例题1 仔细观察“水循环状态变化图”,请在图中的空白方框内填上适当的物态变化名称。
思路分析:根据所给物质前后的状态即可填出。
在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时,要明确物质开始和最后分别是什么状态,再根据定义判定。
答案:液化、熔化例题2 (德州)祖国的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下列各图中的描述属于液化现象的是()A. 春天,冰雪消融B. 夏天,草叶上形成C. 秋天,枝头挂D. 严冬,冰雕逐渐露珠满白霜变小思路分析:“冰雪消融”:固态到液态——熔化;露珠:水蒸气遇冷液化附着在草叶上;白霜: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冰雕:未熔化却变小,从固态直接到气态——升华。
答案:B五、提分宝典【高频疑点】物态变化的判断怎样判断某一物理过程属于哪种物态变化?首先要弄清物质最终变成了什么状态,一般气态物质是看不见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白气”不是气体,一般属于小液滴;再根据条件和实际情况推断物质究竟由哪种状态变化而成,推断时还要看能否满足这种变化的条件,确定了变化前后的状态就能确定其属于什么物态变化。
如:将烧红的炽热铁棒放入冷水中,水面会冒“白气”,“白气”是怎样产生的?【技巧突破】1. 固→液→气:吸热;气→液→固:放热;2. 任意两种状态之间,都是可逆的,且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来实现;3. 具有“致冷”作用的是:蒸发、升华(相对条件下熔化、沸腾也可以)。
物态变化: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
它是由大质量恒星晚年发生收缩而造成的。所以。中子星是小得可怜的。没有生机的星球。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是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80年前预言的一种新物态。这里的“凝聚”与日常生活中的凝聚不同。它表示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即处于不同状态的原子“凝聚”到了同一种状态。199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物理学家德热纳在诺贝尔奖授奖会上以“软物质”为演讲题目。
每个分度值表示1℃】⑴固体的分类:①晶体:a.定义:有规则结构的固体;b.实例:雪花。钻石。食盐。糖。海波。许多矿石和所有金属;②非晶体:a.定义:无规则结构的固体;b.实例:玻璃。松香。蜂蜡。沥青。塑料。橡胶等。【注意:晶体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非晶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晶体。可见。晶体和非晶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⑵固体的熔化特点: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从外界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
以及至今人们了解非常有限的黑洞都处于这种超固态。它的平均密度是水的几万到一亿倍。在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原子核也能被“压碎”。我们知道。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在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下从原子核里放出的质子。在极大的压力下。质子吸收电子。和电子结合成为中子。这样一来。物质的构造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是原子核和电子。此时此刻却都变成了中子。这样的物质呈现出中子紧密排列的状态。叫做“中子态”。这种形态大部分存于一种叫“中子星”的星体中。
常见化学物质的颜色及状态
常见化学物质的颜色及状态
1、白色固体:Mg O、P2O5、Ca O、Na OH、Ca(OH)
2、KClO
3、K Cl、Na2CO3、Na 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 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Hg O、红磷;硫为淡黄色;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
(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Ag 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等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白色↓。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 Cl(皆为无色)(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 CuSO4。
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
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身边的物质几乎都可以归类为这三种状态。
我将在本文中探讨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点、转变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固态是物质最常见的状态之一。
固态物质的特点是形状坚固、体积不可改变以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
在固态下,分子或原子不断振动,但它们的位置基本保持不变。
例如,金属、石头和木头都是固态物质的示例。
此外,固态物质因为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较强,往往具有较高的密度和较低的可压缩性。
其次,液态是一种介于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状态。
液态物质的特点是具有固定的体积但可改变的形状。
在液态下,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比在固态下较弱,使得分子能够随机运动和流动。
例如,水、酒精和石油都是液态物质的示例。
液态物质通常具有较高的密度和较低的可压缩性。
最后,气态是物质最自由的状态之一。
气态物质的特点是无固定的体积和形状。
在气态下,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弱,使得分子能够以高速运动,并且可以完全占据容器的全部体积。
例如,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气态物质的示例。
气态物质通常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较高的可压缩性。
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可以通过升温或降温等方式相互转变。
当固态物质被加热时,分子的振动会增强,使得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从而使物质转变为液态或气态。
同样地,当液态物质被加热时,分子的运动速度增加,相互作用力减弱,使物质转变为气态。
相反地,当物质被冷却时,分子的振动或运动减弱,使得相互作用力增强,将物质从气态转变为液态或固态。
这些基本状态的相变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冰的熔化过程是固态向液态的转变,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制作冰淇淋或制冷设备。
蒸发和沸腾是液态向气态的转变,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过程来烹饪食物或利用蒸汽发电。
此外,在工业上,我们也利用这些相变过程来提取纯净的物质或进行化学反应。
总结来说,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
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转变过程。
物质的状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质的状态变化知识点总结知识点总结物体状态有三类,固体液体和气体;固有晶体非晶体,晶体固定熔沸点;物态变化有六种,熔凝汽液升凝华;晶体熔化和凝固,吸放热但温不变。
液体沸腾需吸热,升到沸点温不变;汽化当中有不同,既有蒸发又沸腾;蒸发快慢不相同,温度面积气流通;液化方法有区分,压缩体积和降温;液化现象遍天地,雨雾露水和白气。
升华现象不一般,灯丝变细冻衣干;凝华现象造图画,窗花霜雪和树挂;人工降雨本领大,干冰升华又液化。
吸收热量能致冷,熔化升华和汽化。
常见考法近几年中考试题对这部分的考查,基本以两种方式出现,一是综合性不高的选择题,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一是对实验探究能力要求较高的实验题。
考试说明明确要求: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尤其增加了对图像的考查。
要认真分析本章的晶体的熔化图像、液体的沸腾图像,从而掌握图像的学习方法,学会迁移和变通。
误区提醒1、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2、沸腾需要吸热;3、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与沸腾的区别,剧烈程度不同;4、熔化和凝固的图像分析:点线面(看面中的坐标、曲线的走势、拐点的形状)【典型例题】例析:保温瓶中盛有多半瓶0℃的水,将一小块的冰投入保温瓶中后盖上瓶塞,这时瓶内将发生的现象是:()A.水的温度降低,冰的温度升高;B.水的温度不变,冰的温度升高;C.水的质量减少,冰的质量增加;D.冰和水的质量都不变。
解析:本题考查对晶体熔化、凝固条件及熔化和凝固过程的理解。
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如果两个物体温度相等,它们之间就不发生热传递。
晶体熔化条件是达到熔点,继续吸热,在熔化过程中虽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晶体凝固条件是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在凝固过程中虽放热,但温度保持在凝固点不变。
本题中0℃的水已达到凝固点且要向温度比它低的冰中放热,因此可有一部分水结成冰,但温度仍为0℃。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物态和温度的测量1.物态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2.温度的测量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
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变软、变稀变为液体。
如:沥青、松香、玻璃。
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物质的三态变化
气态
物质粒子间距离很大,无 固定形状和体积,极易被 压缩。
粒子间相互作用与能量
固态
粒子间相互作用力强,能量较低 。
液态
粒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弱,能量适中 。
气态
粒子间相互作用力非常弱,能量较 高。
温度对物质状态影响
升温过程
随着温度升高,物质从固态逐渐变为液态,再变 为气态。
降温过程
随着温度降低,物质从气态逐渐变为液态,再变 为固态。
05
物质三态间其他变化
升华和凝固现象
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升华 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打破固态分子 间的束缚,使其转变为气态分子。
VS
凝固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固过 程中,物质放出热量,气态分子逐渐减慢 运动速度,相互聚集形成固态分子。
物质状态间可逆性探讨
可逆性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三态变化是可逆的。 即物质可以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并且在适当条件下可以恢复到原始状态。
水在100°C时达到沸点,开始沸 腾并逐渐转化为蒸汽。
在沸腾过程中,水吸收热量并转 化为蒸汽,同时释放出大量气泡
。
当水完全沸腾时,液体表面充满 气泡,水迅速转化为蒸汽并扩散
到空气中。
04
气态到固态转变过程
凝华现象及条件
凝华现象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凝华过程中,物质会放出热量。
凝华条件
熔化条件
熔化曲线与熔点
冰的熔化曲线呈现出一个平台,表示 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冰的熔 点是0°C,这个温度值可以通过实验 测定得到。
冰的熔点是0°C。当冰的温度达到0°C ,并且继续吸收热量时,它就会开始 融化。
物质的六种状态
超级大原子——物质第五态
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BEC)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是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80年前预言的一种新物态。这里的“凝聚” 与日常生活中的凝聚不同,它表示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一般是基态)。即处于不同状态的原子“凝聚”到了同一种状态。形象地说,这就像让无数原子“齐声歌唱”,其行为就好像一个玻色子的放大,可以想象着给我们理解微观世界带来了什么。这一物质形态具有的奇特性质,在芯片技术、精密测量和纳米技术等领域都有美好的应用前景。现在全世界已经有数十个室验室实现了8种元素的BEC。主要是碱金属,还有氦原子和钙等。
费米冷凝体与超导体的区别
费米冷凝体难以得到的矛盾的解决首先来自超导现象的启发,但是,它跟超导体是有区别的。首先,费米冷凝体所使用的原子比电子重得多,其次是原子对之间吸引力比超导体中库伯电子对的吸引力强得多,在同等密度下,如果使超导体电子对的吸引力达到费米体中原子对的程度,制造出常温下的超导体立即可以实现。超冷气体中形成费米体为研究超导的机理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物质工具。当然,现在的技术并不能使所有费米子都可以发生费米冷凝,而且所获得的冷凝体还相当脆弱——比玻璃还要脆!
我们知道原子气体在低温时容易形成液体,利用碱性原子铷87Rb 和钠23Na可以避免液体的形成。两种原子都具有整数的自旋量子数和弱的排斥力,实验中原子的速度只有几个毫米/秒,这对应的温度为100 nK(1 nK =10的-9次方K)。这极低的温度是用激光冷却的办法(199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果)来达到的。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原子与光子的动量交换来达到冷却原子的目的,冷却后的原子由磁场与激光组成的磁-光囚禁阱囚禁,然后在囚禁阱中继续用蒸发冷却的办法达到所需要的温度,即把热的原子蒸发掉。在囚禁阱的边缘部分,磁场很强,控制原子磁极的射频场的频率很高,通过逐渐的降低频率可以把温度高的原子排出阱外,从而达到冷却的目的。道理就象茶在茶杯中变凉一样。
物质的状态变化
物质的状态变化简介物质的状态变化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基本状态。
这种变化是物质微观结构和粒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固态的特点和应用固态是物质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其分子、原子或离子能固定在一定位置,只能做微小振动的状态。
固体的形状和体积几乎不变,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强度。
固态物质可以通过溶解、熔化和升华等方式发生状态变化。
固态物质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建筑材料、电子元件、金属制品等。
建筑材料如石材、水泥等,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强度,可以用于建筑物的结构和外墙装饰。
电子元件如集成电路芯片、电阻等,通过固态物质在电流下的特性变化来实现电子信息的处理和传输。
金属制品如钢材、铝制品等,因其良好的导电、导热和机械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器等制造业。
液态的特点和应用液态是物质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其分子、原子或离子能自由运动,但相互间保持着较强的相互作用力的状态。
液体具有固体的体积和流动的特性,不具有固体的形状稳定性。
液态物质在加热或加压的作用下,可以发生沸腾和汽化的状态变化。
液态物质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水、饮料、化妆品等。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液态物质,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如高比热、热膨胀系数小等。
水的这些性质使其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如饮用水、浴液、洗衣液等。
饮料也是液态物质,通过加工和调制,制成各种口味和品质的饮品,满足人们的口感需求。
化妆品如洗面奶、乳液等,通过液态物质的流动性和渗透性,有效地滋润和保护皮肤。
气态的特点和应用气态是物质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分子、原子或离子具有较高的平均动能,能快速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弱,可自由环绕的状态。
气体具有很大的体积和可压缩性,没有固体和液体的形状和体积限制。
气态物质可以通过升温或减压的方式发生状态变化。
气态物质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空气、燃气、氧气等。
空气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气态物质,它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是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
物质的状态变化
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状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所呈现的不同形态的现象。
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物质的状态会发生变化,从而展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和特征。
本文将从分子运动的角度详细介绍物质的状态变化。
一、固态固态是物质最常见的状态之一,固体物质的分子相对静止,通过振动而保持一定的结构和形状。
固体具有定形、定体积和定容性的特点。
固体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强,分子之间距离近且排列有序,分子只能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振动。
在低温下,大多数物质呈现固态。
二、液态液态是指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失去固定形状,具有流动性和一定的体积。
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相对较弱,分子间的距离比固态要大,因而液体能够流动。
液态的分子通过不断的移动、碰撞和互换位置来改变整个液体的形状和体积。
液态与固态之间的转化称为熔化,当固体受热到达一定温度时,物质的分子热运动增强,不再能保持固态结构,开始逐渐融化为液体。
当温度下降到物质的凝固点时,液体又会逐渐变为固体。
三、气态气态是最自由的状态,气体分子具有较大的平均间距和较高的平均动能,能够自由运动和相互碰撞。
气态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而是填满了容器的整个空间。
气体的分子运动速度较快,分子的热运动可以克服彼此之间的引力,因此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气态与液态之间的转化称为汽化,当液体受热到达一定温度时,物质的分子热运动增强到一定程度,能够克服分子间的引力,从而逐渐转变为气体。
当气体受冷到达一定温度时,气体的分子热运动减弱到不能克服分子引力时,气体逐渐凝结成液体。
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状态变化是由分子运动引起的。
温度增加,分子的热运动增强,分子间的吸引力逐渐削弱,从而使物质由固态转为液态,再转为气态。
相反地,温度降低,分子的热运动减弱,分子间的吸引力加强,使物质由气态转为液态,再转为固态。
总结:物质的状态变化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
固态是分子相对静止,液态是分子具有一定流动性,而气态是分子自由运动和相互碰撞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其他状态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其实物质还有第四种状态,那就是等离子态。
我们知道,把冰加热到一定程度,它就会变成液态的水,如果继续升高温度,液态的水就会变成气态,如果继续升高温度到几千度,气体的原子会抛掉身上的电子,发生气体的电离化现象,物理学家把电离化的气体叫做等离子态。
在茫茫无际的宇宙空间里,等离子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状态。
宇宙中大部分发光的星球内部温度和压力都很高,这些星球内部的物质差不多都处于等离子态。
只有那些昏暗的行星和分散的星际物质里才可以找到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物质。
就在我们周围,也经常看到等离子态的物质。
在日光灯和霓虹灯的灯管里,在眩目的白炽电弧里,都能找到它的踪迹。
另外,在地球周围的电离层里,在美丽的极光、大气中的闪光放电和流星的尾巴里,也能找到奇妙的等离子态。
除了等离子态外,科学家还发现了“超固态”和“中子态”。
宇宙中存在白矮星,它的密度很大,大约是水的3600万到几亿倍。
1 cm3白矮星上的物质就有100 kg~200 kg。
为什么呢?原来,普通物质内部的原子与原子之间有很大的空隙,但是在白矮星里面,压力和温度都很大,在几百万个大气压的压力下,不但原子之间的空隙被压缩了,就是原子外围的电子层也被压缩了。
所有的原子都紧紧地挤在一起,物质里面不再有什么空隙,因此物质密度特别大,这样的物质就是超固态。
科学家推测,不但白矮星内部充满了超固态物质,在地球中心一定也存在着超固态物质。
假如在超固态物质上再加上巨大的压力,原子核只好被迫解散,从里面放出质子和中子。
放出的质子在极大的压力下会跟电子结合成中子。
这样一来,物质的结构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来是原子核和电子,现在都变成了中子。
这样的状态就叫做“中子态”。
中子态物质的密度大得更是吓人,它比超固态物质还要大10多万倍。
一个火柴盒那么大的中子态物质,就有30亿吨,要用96000台重型火车头才能拉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