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中医治疗疑难病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治病的方法和思维
中医治病的方法和思维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思维方式深受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认可。
中医注重以人为本,综合分析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人的整体状况,以个体化的方式进行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治病的方法和思维,并分析中医方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一、辨证论治的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依赖于辨证论治,即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以确定疾病的病机类型。
中医将疾病分为寒热虚实等不同类型,针对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注重疾病的根本原因,而不仅仅是治疗症状的表面。
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中医医师会根据病人的体质、环境因素和精神状态等综合因素判断疾病的性质,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同样的感冒病人,中医可能会根据症状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中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平衡阴阳的思维中医强调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阴阳是指一切事物的相对对立面,包括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在中医看来,人体健康与否取决于阴阳的平衡状态。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中医治疗疾病的思维方式是通过调节和平衡阴阳来恢复健康。
中医医师会借助中药药物的作用,改善体内的阴阳平衡状况。
同时,中医也强调饮食调理、运动、针灸等综合手段来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三、综合治疗的观念中医治疗疾病强调“宜中宜和”,即适当综合多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疗效。
中医认为,不同的治疗方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手段。
中医常常将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不同疗法进行配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对于肌肉酸痛的患者,中医可能会采用针灸和推拿相结合的方法,既能缓解病痛,又能促进气血流通。
四、注重预防和调理中医注重早期预防和调理,强调保持人体的整体健康。
中医认为,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与生活习惯、环境因素、情绪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中医行业中的中医药疑难病症诊治
中医行业中的中医药疑难病症诊治中医药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疑难病症诊治经验。
这些疑难病症往往是传统医学无法有效治疗的疾病,需要中医药的独特疗法和治疗技巧。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医行业中应用中医药进行疑难病症的诊治。
一、中医药在疑难病症中的地位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
对于某些疑难病症,传统医学束手无策,而中医药却能取得显著的疗效。
中医药在治疗疑难病症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如针灸、中药调理等。
因此,中医药在疑难病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中医药辨证施治疑难病症中医药辨证施治是中医药治疗疑难病症的核心方法。
辨证施治强调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对症下药,并注重疾病的根源。
在中医药中,辨证施治分为辨证论治和辨症论治两个方面。
辨证论治侧重于从病因病机的角度进行辨证施治,而辨症论治则注重于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施治。
在中医辨证方面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即“证”,它包括察证、问证、切证和闻证。
察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像、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问证是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疾病的起因、发展和症状变化等。
切证则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切割,判断病情的变化。
闻证可以辨别患者的声音、气味等特点,进一步判断病情。
三、针灸疗法在中医疑难病症中的应用针灸是中医药疑难病症中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针灸通过调节人体经络的运行,改变体内的气血运行状况,达到疏通经络、调整阴阳平衡的目的。
在中医方面,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疑难病症的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等。
四、中药调理在中医疑难病症中的应用中药调理是中医药治疗疑难病症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中草药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可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疑难病症的目的。
在中医中,中药调理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疑难病症的治疗,例如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等。
五、中医药在疑难病症中的案例以下为几个中医药在疑难病症中的应用案例:1. 脑卒中:中医药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促进患者的康复。
中医疑难病症学中医对疑难病症的辨证施治方法
中医疑难病症学中医对疑难病症的辨证施治方法中医疑难病症学旨在研究那些难以确诊和疗效较差的疾病,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
对于疑难病症,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方法的运用,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通过辨证施治来实现康复治疗的目标。
辨证是指中医医师通过仔细观察和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来判断疾病的特点,确定病症的发生病机和归属于中医的辨证类型。
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结果,选用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要进行准确的辨证施治,中医医师需要掌握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
其次,中医医师需要通过仔细观察和详细询问,了解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等,从而得到更全面和准确的诊断信息。
在中医疑难病症学中,辨证施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因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特点,选择符合因病症状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湿热黄疸患者,可以选择清热利湿的中药治疗。
2.求因施治: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医师要不断寻找病因,找出导致病情复杂化的原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如果发现其病情加重与环境因素有关,可以进行湿气调理和环境改善的治疗。
3.辨证分型施治:根据中医的辩证方法,将疾病分为不同的类型,并对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失眠患者,根据其辩证类型的不同,可以选择安神补脑的中药治疗或针灸疗法。
4.辨证施治结合西医治疗: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中医医师可以结合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药物治疗,提高治疗的效果。
例如,在治疗肿瘤等疑难病症时,可以采用中药辅助化疗,减轻治疗的副作用。
中医疑难病症学的目标是解决那些临床上困扰医师和患者的疑难问题。
通过运用辨证施治方法,可以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针对疑难病症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提高疗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中医疑难病症学是中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对于提高中医的治疗水平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中医在内科疑难病中的诊治措施及思路
中医中药204浅谈中医在内科疑难病中的诊治措施及思路叶艳琼贵州省毕节市金海湖新区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中药教研室 贵州省毕节市 551600【摘 要】所谓的疑难病,指的就是其症状少见,且对其进行诊断和辨证时较为困难的疾病。
这类疾病其成病病因复杂,由于寻找其病机较难,因此治疗起来也比较困难,有时候甚至无从下手,或者即使有些疾病已经诊断其病理,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反复且治疗效果欠佳等。
在内科疑难病症中,如何利用中医对其进行诊治,正是本文所要论述的问题。
【关键词】中医诊治;内科疑难病症;措施及思路通常来说,疑难病的特征往往有以下表现:第一是症状少见,第二是形成疾病的病因极为复杂,不只是单一的,第三是症状分析较为困难,第四是临床治疗上效果欠佳,一些疾病甚至无效果。
在临床上,其实“疑难病”形成的直接原因一般来说,除了疾病自身所具备的特殊因素之外,还存在以下一些因素:第一是临床医师的经验不足,第二是检查实验室器械的特殊性,第三是医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功的操作娴熟性。
但是总体而言,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临床医师缺乏较强的责任心,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病症不善于总结和缺乏临床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对辅助设备检查过分依赖。
要提高疑难病症的诊疗水平,必须要先提高自己在辨证辨病方面的水平,只有辨证辨病准确了,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开拓性治疗,思路才能明朗。
1 提高对疑难病的辨证水平1.1 辨证辨病的重要性辨别病因在疑难疾病的诊断中,主要是对其进行病因病理个性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其地位性可以说是非常重要。
某一个病因可能会导致多种疾病,也有可能只导致一种疾病,即所谓的多病共因和百病百因,要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在临床上进行相应的辨证和探究,从而拓宽思路。
1.2 开展中医,学习新的知识,拓展思路一般来说,辨证往往都是从宏观方面来进行思考,这对于疑难病的整体来说,是一个综合体,但是对于局部病理而言,却往往会有所疏漏,考虑不到位,且其针对性不强。
中医行业中的中医药疑难病症诊治
中医行业中的中医药疑难病症诊治中医药疑难病症在中医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病症一般指那些难以确诊或难以治疗的疾病,例如慢性疼痛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中医药在诊治这些病症时的独特优势得到了广泛认可,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从中医行业的角度,探讨中医药在疑难病症中的诊断与治疗。
一、中医药疑难病症的特点疑难病症常常具有以下特点:病情复杂、病因多样、病程缓慢、症状不明显等。
这些特点使得传统医学的常规方法难以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加细致的分析和治疗手段。
对于中医药来说,疑难病症正好展现了它的特殊价值。
中医注重辨证施治,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脉象、舌苔等信息,以及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够较为准确地诊断和判断病症。
同时,中医药强调个体差异和整体观念,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愈患者的目的。
二、中医药在疑难病症中的诊断方法1. 望诊法中医药诊治疑难病症时,望诊法是首要的诊断手段之一。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眼神、舌苔等,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疾病发展趋势等,辅助判断病因与病情。
2. 闻诊法闻诊法是中医药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医生通过闻患者的气味、口臭等,可以判断出患者体内的病理变化,进而作出准确的诊断。
3. 问诊法问诊法是中医药诊断的基本方法之一。
医生通过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病史、症状、饮食习惯等相关情况,可以综合分析患者的疾病原因,确定诊断方案。
4. 切诊法切诊法是中医药诊断的关键方法之一。
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掌握患者脉搏的位置、节律、强弱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患者体内的气血运行状况,帮助诊断和治疗。
三、中医药在疑难病症中的治疗方法中医药在疑难病症治疗中,强调调理身体整体平衡,综合运用针灸、草药、推拿等手段,从而达到治疗患者的目的。
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理气血运行,改善病症状况。
对于疑难病症的治疗,针灸疗法具有疗效显著、无创伤等优点,受到广泛应用。
中医内科疑难杂症的解决方案
中医内科疑难杂症的解决方案在中医内科领域,疑难杂症往往给医生和患者带来许多困扰。
这些症状多样且复杂,常常无法明确诊断,也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案。
然而,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和策略来解决这些难题,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首先,对于中医内科的疑难杂症,我们需要进行充分的病史采集和辨证施治。
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病情的发病过程、症状变化和伴随表现,对于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尤其是对于复杂病史和多系统受累的病例,更需要注意全面、细致的病史采集,以便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其次,中医内科解决疑难杂症的方法之一是运用经验丰富的医师和专家的医学经验。
中医药治疗疑难杂症,往往需要医师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经验,积累大量的临床实践。
因此,在解决疑难杂症时,医师的经验和智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师可以根据病症的特点和个体差异,结合自己的经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疗效。
此外,中医内科的疑难杂症治疗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和辅助检查手段。
尽管中医内科强调辨证施治,但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为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许多有力的工具。
在面对复杂的病例时,中医医师可以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如生化检验、影像学检查等,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
最后,中医内科解决疑难杂症还需要医疗团队的协作。
疑难杂症的治疗需要医疗团队中各个专业的医师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团队合作可以促进不同专业医师的交流和合作,相互借鉴经验和观点,从而更好地制定和实施治疗方案。
同时,中医与西医的结合也是解决疑难杂症的一种重要策略,可以充分发挥中西医的优势,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疑难杂症的解决方案需要充分的病史采集和辨证施治,运用经验丰富的医师和专家的医学经验,结合现代医学和辅助检查手段,以及医疗团队的协作。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和策略,才能更好地解决中医内科疑难杂症,帮助患者重获健康。
老中医倾囊分享:怪病、疑难病的临床辨治思路与秘诀
老中医倾囊分享:怪病、疑难病的临床辨治思路与秘诀怪病疑难病辨治水平是衡量中医临床医师学术造诣和一个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尺度。
畅达老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对怪病、疑难病不断进行观察、思考和研究。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已有关于“怪病”“不治之症”论述。
畅达老师认为所谓“怪病”“疑难病”是指在诊疗中病因复杂未明、诊断难以统一、医治难度较大的一类疾病。
它并不是一个规范的学术名词,而仅仅是医学界和民间广泛流行的口头术语。
可以说疑难病涉及人体的各个系统,包括了人体的许多疾病,概括了临床上众多的奇病、怪病、宿疾、顽症,以及病情复杂的疾病,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也包括某些功能性疾病、慢性疾病、某些精神疾病和诸多诊断不明的疾病、恶性肿瘤及众多的综合征等疾病。
畅达老师认为“怪病”在临床应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自己所了解疾病知识以外的病证。
由于医生专科所限、或由于医生本人资历、阅历所限,对所面临病症没有任何知识积累,无法做出判断。
二是业内公认的非同寻常的病证。
怪病即罕见病。
在一般医学常识范围内,没有相关记载,无法做出合理解释和判断。
他指出怪病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病状怪异、奇特、繁杂多端;(2)病程缠绵、迁延不愈;(3)多因复合,病机交错,多脏相关;(4)治疗方向迷茫。
一、怪病、疑难病临床辨治思路中医治疗疑难病,辨证是十分必要的。
这些难治病就只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用中药整体调理,才可减轻患者病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即中医所谓的“带病延年”。
畅老曾经治一女性,32岁,患直肠癌,手术后一面用中药调理,一面化疗,经半年的治疗,一切正常,临床痊愈出院。
随访4年,健康状况良好。
畅达老师在遇到怪病、疑难病时,临床辨治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症状是疑难病临床辨证的切入点虽然怪病、疑难病临床表现奇特、少见,但在繁杂的临床表现中抓主症仍然是临床辨证的切入点,而能否在众多的临床表现中寻找主症则需要深厚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和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支持。
中医诊疗思路
中医诊疗思路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持着独特的诊疗思路和方法。
与西方医学不同,中医诊疗强调整体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中医诊疗的思路和特点。
一、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在中医诊疗中,强调整体观念,将人的身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多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调节系统。
因此,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中医依托于整体观念,注重对患者的全面观察和细致分析。
尤其是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四诊(望、闻、问、切)的方法,通过观察面色、舌苔、脉搏等现象,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等信息,从而作出准确的辨证。
辨证施治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
中医将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候类型,针对不同的病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这种诊疗思路充分考虑了患者体质的差异,以及患者病情的变化,能够实现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二、平衡阴阳、调节气血中医强调平衡阴阳,调节气血。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方面,包括阴阳两极及它们相互转化的过程。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相对均衡有关,阴阳失衡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调节气血也是中医诊疗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通过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手段,调节患者体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激发自愈能力中医强调激发患者自身的自愈能力。
中医认为,人体拥有自愈能力,通过调节内环境、平衡阴阳、调节气血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因此,在中医治疗中,通常不仅仅关注症状的缓解,更注重患者的整体调理和提高自身免疫力。
中医推崇“一病三见”,即一个病症可以对应不同的疾病。
这表明中医治疗时不仅仅针对表面症状进行治疗,更要找到疾病的根源,通过调整患者的体质改善整体健康状况,激发自愈能力。
四、辨病辨证并重中医诊疗强调辨病辨证并重。
辨病是指通过对患者病情的观察、问诊等手段,确定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等。
中医疑难病证治疗思路
中医疑难病证治疗思路久病必有瘀怪病多属痰作者: 易圣中国时间: 2006-11-24 20:38 标题: 久病必有瘀怪病多属痰1瘀证望诊血瘀上焦则证见发脱不生、喜忘、胸背肩膊刺痛、目视不明、烦躁;血瘀中焦则证见脘腹刺痛、腹中胀满、胸胁疼痛;血瘀下焦则证见少腹硬满刺痛、谵语如狂,或大便色黑;血瘀四肢肌腠则证见肿胀、刺痛、颜色青紫,或有红斑结节,或时有寒热;瘀阻心脉则出现反复发作的心前区刺痛甚至剧烈绞痛;瘀闭肺脉则出现咳嗽、咯痰、喘促、唇舌青紫;瘀阻经络则证见肢体麻木、疼痛、活动不利,甚至瘫痪等。
病家见上述形色表现,提示其病属于瘀证。
其病因多与寒邪凝滞、肝气郁滞、气虚阳虚、外伤等有关。
治法可用活血化淤,结合病因病位,选用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等方药。
2痰证望证痰证患者,表现多样,望证或见咳喘咯痰,痰壅气盛,呼吸不利;或见恶心呕吐,眩晕欲仆;或见神昏癫狂,精神异常;或见半身不遂,肢体活动障碍;痰证病人,形体或胖或瘦,舌苔多腻。
痰随气降,遍身皆到,在肺为咳,在胃为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病家见有上述表现,提示其病属于痰证。
其病因多与六淫邪气侵袭、忧思气郁过度、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治法可用化痰行气,酌情选用二陈汤、滚痰丸等方药。
作者: 刘志杰时间: 2006-11-24 22:13把瘀和痰的表现详细归纳总结,要广谱才好!二络病的病机及临床特征络病学说,即“久病入络”的学术思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源于先秦,成于清初,是前辈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结晶,几千年来历经沿用而不衰,说明了它极具生命力和学术价值。
但久病为何入络?其西医学的内涵是什么?目前尚未深入开拓。
一、络病的概念及临床特征络者,络脉也。
络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络,包涵“经络”之络与“脉络”之络,经络之络是对经脉支横旁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脉络之络系指血脉的分支部分,脉络在《灵枢》亦称为血络。
疑难病的中医治疗思路(一)
疑难病的中医治疗思路(一)【关键词】疑难病;中医疗法;十八反;十九畏所谓疑难病,是指现代医学诊断明确,但治疗比较困难,以疗程长、易复发、久治不愈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这类疾病临床上颇常见,遍及人体呼吸、心血管、造血、泌尿、内分泌等系统,不仅给患者在精神上、心理上造成很大痛苦,而且在经济上也带来沉重负担。
当前对某些疑难病的治疗,不仅中医感到力不从心,西医也常常是束手乏策,成为医学界的一大困惑。
多年来很多医学界的有识之士潜心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结果仍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多与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有关。
但创新需要付出艰辛,敢于打破常规,冲破禁区。
笔者现根据个人经验结合文献探讨如下。
1从相反药论治相反药是指中药的配伍禁忌“十八反”,古今不少医家都将其视为“禁区”。
考之文献,古代运用反药论治者有之,现代运用反药论治亦有之,近年来更有《中药十八反研究》、《重审十八反》等专着出版。
原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陈馥馨统计《普济方》所载的61739张处方,其中含“十八反”、“十九畏”内服成药方有604张;而《全国中成药处方集》5685张处方中含“十八反”、“十九畏”内服成药方有178张。
据此说明“十八反”并非禁区。
关于“十八反”,当代不少医家进行了临床和实验研究,以相反药配伍治疗多种顽固性疾病取得令人鼓舞的疗效。
如林氏1]以“十八反”中的川乌、瓜蒌、白及、藜芦、大戟、海藻、甘草等组成拮抗丸,用于治疗哮喘、气管炎、心动过缓、冠状动脉硬化、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瘿瘤痞块等280例,结果治愈91例,显效61例,进步103例,无效25例,有效率为91.07%;另外,以甘遂、大戟、巴豆、牵牛子、大黄、芒硝、甘草组成的追风下毒丸,治疗症瘕积聚、痰癖、痰饮、痞满蛊胀等沉疴顽疾220例,结果治愈83例,显效71例,进步6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63%。
广东佛山市中医院用抗毒合剂、敌鼓片等配合消癌散(生土半夏、川乌、草乌)无选择性地治疗鼻、咽、肝、舌、食道、甲状腺、胃、乳腺、直肠癌及白血病总计200例,结果显效47例,稳定88例2]。
疑难病辨治思路与方法
疑难病辨治思路与方法
程丑夫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6(000)002
【摘要】认为疑难病是诊断疑惑、治疗困难的病证。
疑难病的治疗贵在辨证,其
辨证方法主要是从症辨证,通过辨主症、辨兼症、辨客症确定证名,然后随证论治。
提出疑难病的病因以痰、瘀、郁、虚四者为主,治疗应着重治痰、治瘀、治郁、治虚,或兼而治之,并要求做到有胆有识,有方有守,如此方可取得较好疗效。
【总页数】4页(P1-4)
【作者】程丑夫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8
【相关文献】
1.论疑难病症的辨治思路与方法 [J], 瞿岳云
2.辨治中医疑难病症的思路与方法 [J], 封银曼;尚炽昌
3.张学文教授辨治疑难病的思路与方法 [J], 邵文彬;朱丽红
4.中医辨治疑难病的思路与方法 [J], 康亚国
5.中医辨治疑难病的思路方法与特点 [J], 唐英;周立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探中医疑难杂症诊治思路
浅探中医疑难杂症诊治思路【摘要】疑难杂症通常是指病例罕见,症状奇特,病情相对复杂,辩证疑惑不清,处理颇为棘手的一类病症。
无论是刚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还是从事临床工作多年的中医医生,在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疑难杂症。
疑难杂症不仅困扰着病患的身心,还阻碍了中医事业的顺利发展。
因此,在临床上辨治疑难杂症,并取得一定的疗效,成为临床医生关注和钻研的重点。
本文将结合自身在临床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将治疗疑难杂症临床经验总结整体,旨在能够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中医;疑难杂症;诊治;思路一、深入学习中医典籍,温故知新生活中的一些病症,在中医典籍中就有治疗期的方法,例如常见的手足冰凉者的治愈方法《伤寒论》中就记载“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现今的临床医生大多辩证为血虚,兼感寒邪,气血运行不畅,四肢失于血脉温养。
治宜养血通脉,温经散寒,可最终使得治不合拍,收获的效果不佳。
但是由于当时医学条件的不成熟,使得它当初在临床上没有得到恰当的处理。
由于年代的久远,行医者涉猎医学古籍的数量有限,又或者是由于当时了解过后又缺乏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终导致其方法难以致用。
深入学习中医典籍,对拓展临床思路,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诊治疑难病症的能力均有独特作用。
二、仔细辨证分析,谨守病机,立法施治疑难杂症的外在表现多种多样,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泛,难以预料,但是疑难杂症作为疾病的一种,它有着和其他疾病一样存在的病机反应。
因此,要解决疑难杂症问题,不能够单纯从表面上的病症来辨治,而是应该结合自身的临床工作经历和理论知识,对疑难杂症进行全面的分析,抓住其本质,并谨守病机,立法施治。
例如,8岁男性,多食易饥3年余,初期无明显诱因出现饮食难饱,每日夜间需加餐,主食量突增至原来的2倍,但体重却减轻。
其男性曾至多家医院治疗,后转中医治疗调理1年,多从中消论治,治疗效果不显著。
《素问·气厥论篇》云“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人,谓之食亦。
疑难病辨治思路与方法
2 疑难病的辨证方法
1.从症辨证 疑难病既然是病,其辨证依据和其他普通病一样,主要依据是证 候,即证状和脉舌等体征,一句话就是从症辨证。症状(含脉舌等体 征)有主症、兼症和客症之分,重点是抓住主症。 ⑴ 辨主症 主症是疾病的主要症状,反映疾病的本质或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要 矛盾。一般情况下,主症就是病人的主诉,如头痛病人主诉头痛,则 头痛可视为主症。在疑难病辨证中,有时主症并非病人的主诉,或者 说病人的主诉并不一定是疾病的主症,当此之时,则应抓住辨证的三 大关键,即辨轻重缓急、辨先后因果和辨真假同异。 ⑵ 辨兼症 兼症是伴随主症而来的症状,可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或者补充依 据。 ⑶ 辨客症 主症如居家之主人,客症则如家之客人,处于从属地位,可有可 无,时有时无,非本病所必须具备的症状。
疑难病辨治思路与方法
Hale Waihona Puke 1 疑难病的含义应该把“疑”和“难”分开来理解 所谓“疑”是指疾病的诊断、辨证疑惑不清,或莫衷 一是,或类此而彼,致使对寒热虚实难 辨,脏腑经络不 明,使辨证难见真谛。所谓“难”,是指疾病治疗难度大, 不易把握,难获疗效,甚或病入膏肓,药物无力逆转。当 然有许多病证,并不一定疑难并见,有的是疑而不难,有 的则是难而不疑。 在疑难病的辨证中,必须先辨证而后议治,即“先议 病,后议药”,倘病证未明,则无从议方议药。此外应当 明确,很大一部分疑难病并非先天铸就,多由普通病失治 或误治,致变证丛生、病情复杂,而成了疑难病证。
⑷ 治虚
疑难杂症病程多长,久病致虚,或历经治疗,药物杂 投,邪未去而正已损,故疑难病治疗,又常以治虚为本。 如冠心病、肺心病、肝硬化、糖尿病等,虽或有痰、或有 瘀,或为郁,而事实上正气自亏,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故 不可治病不见人,一味祛痰、化瘀或解郁,忽视人体本身 之亏虚,则终至功亏一篑,或功败垂成。治虚之法,其要 点在于分别阴阳气血,气虚可以四君子汤为主方,血虚可 用四物汤为主方,阴虚可用六味地黄丸为主方,阳虚可用 金匮肾气丸为主方,如此虽非方药尽与证合,虽证治未能 丝丝入扣,但治疗大法不致有误。
中医治病的方法和思维
中医治病的方法和思维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其治疗方法和思维方式与西方医学有很大的不同。
中医治病的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辨证施治、以整治局部、药食同源、调理阴阳五行。
以下将分别进行介绍。
首先,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核心方法,也是与西方医学最大的不同。
中医认为人体的疾病是由于人体的阴阳气血失衡所致,针对不同的疾病表现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寒热虚实、表里虚实等。
中医师在治疗疾病时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综合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其次,中医强调以整治局部。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同部位的病变都会对整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治疗疾病时应该以整体为基础,同时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局部治疗,如通过穴位按摩、贴敷等手段调理患者的局部病变。
第三,中医药食同源。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饮食息息相关,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也注重饮食调理。
中医中药与食物具有相同的基本属性,如五味、性质、功能等,在治疗疾病时可以选用药食同源的方法,如常用的糯米粥、蜂蜜等。
最后,中医调理阴阳五行。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是由阴阳五行相互调和平衡而达到的,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也注重调理人体的阴阳五行,如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调理气血、经络等,以达到阴阳平衡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治病的方法和思维与西方医学有很大的不同,其辨证施治、以整治局部、药食同源、调理阴阳五行等方法具有独特的
特点和优势。
中医治疑难杂症的8大法!
中医治疑难杂症的8大法!我一直从事内科杂病的治疗,也深感其杂其难,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点滴经验,总结出治疗八法,兹介绍给大家,供参考。
一、轻清法本法主要用于因风热之邪伤于头部的疾患,如头痛、头懵、头晕、耳鸣、眼胀、鼻塞、鼻流浊涕等病。
采用轻清上浮而又凉散的药物,以从其阳也,以祛除病邪。
常用药物有:谷精草、青葙子、决明子、薄荷(后下)、菊花(后下)、蝉蜕、蔓荆子,其中目珠胀者,可加夏枯草;头昏重者,加荷叶;头痛重者,加川芎;头晕重者,加钩藤;鼻塞者,加苍耳子、辛夷;便秘者,重用决明子;阴伤者,加玄参;阳亢者,加生石决明等。
二、涤浊法在内科杂病中浊阻之证较为多见,根据《素问·汤液醪醴论》“去菀陈莝……疏涤五脏”之旨,立涤浊之法。
1、浊邪阻肺,肺失清肃方用于痰、湿、热阻肺,咳嗽或咳喘、胸闷,痰多色黄或黏稠胶结难出,舌苔厚腻等。
肺癌具有此症状者,亦可加减用之。
常用药物有:苇根、冬瓜仁、生薏苡仁、桃仁、桔梗、黄芩、海浮石(包煎)、炒葶苈子(包煎)、炒紫苏子、麻黄。
2、浊邪中阻,脾失其运方用于肥甘厚味过度,体胖困倦,舌苔黄腻或白腻,血脂高,有糖尿病、高血压倾向者。
常用药物有:苇根、冬瓜仁、生薏苡仁、桃仁、制半夏、陈皮、茯苓、泽泻、炒苍术、炒神曲、栀子。
3、肝热脾湿,浊邪积着方用于慢性肝病患者。
右胁不适或疼痛,腹胀,小便黄,大便或溏或干,肝功能异常、脾大等。
常用药物有:苇根、冬瓜仁、生薏苡仁、桃仁、鳖甲、郁金、醋延胡索、败酱草、生麦芽、炮穿山甲(包煎)、浙贝母、夏枯草、茵陈蒿、大黄(后下),其中鳖甲、穿山甲实价较昂贵,实际使用时可以用皂角刺、川芎、三棱代之。
4、浊在下焦,膀胱失利方用于浊在下焦,久而不去,小便黄浊不利,小腹不适或会阴胀痛等。
常用药物有:白茅根、冬瓜仁、生薏苡仁、桃仁、连翘、赤小豆、滑石(包煎)、怀牛膝、干地龙、琥珀(冲服)、冬葵子、茯苓、桂枝。
三、疏利法此法常用于水湿失于输化,出现全身郁(瘀)胀,似肿非肿的经络湮瘀证候。
关于疑难病的中医治疗思路
关于疑难病的中医治疗思路【关键词】疑难病;中医疗法;十八反;十九畏所谓疑难病,是指现代医学诊断明确,但治疗比较困难,以疗程长、易复发、久治不愈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这类疾病临床上颇常见,遍及人体呼吸、心血管、造血、泌尿、内分泌等系统,不仅给患者在精神上、心理上造成很大痛苦,而且在经济上也带来沉重负担。
当前对某些疑难病的治疗,不仅中医感到力不从心,西医也常常是束手乏策,成为医学界的一大困惑。
多年来很多医学界的有识之士潜心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结果仍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多与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有关。
但创新需要付出艰辛,敢于打破常规,冲破禁区。
笔者现根据个人经验结合文献探讨如下。
1 从相反药论治相反药是指中药的配伍禁忌“十八反”,古今不少医家都将其视为“禁区”。
考之文献,古代运用反药论治者有之,现代运用反药论治亦有之,近年来更有《中药十八反研究》、《重审十八反》等专著出版。
原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陈馥馨统计《普济方》所载的61739张处方,其中含“十八反”、“十九畏”内服成药方有604张;而《全国中成药处方集》5685张处方中含“十八反”、“十九畏”内服成药方有178张。
据此说明“十八反”并非禁区。
关于“十八反”,当代不少医家进行了临床和实验研究,以相反药配伍治疗多种顽固性疾病取得令人鼓舞的疗效。
如林氏[1]以“十八反”中的川乌、瓜蒌、白及、藜芦、大戟、海藻、甘草等组成拮抗丸,用于治疗哮喘、气管炎、心动过缓、冠状动脉硬化、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瘿瘤痞块等280例,结果治愈91例,显效61例,进步103例,无效25例,有效率为91.07%;另外,以甘遂、大戟、巴豆、牵牛子、大黄、芒硝、甘草组成的追风下毒丸,治疗�Y瘕积聚、痰癖、痰饮、痞满蛊胀等沉疴顽疾220例,结果治愈83例,显效71例,进步6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63%。
广东佛山市中医院用抗毒合剂、敌鼓片等配合消癌散(生土半夏、川乌、草乌)无选择性地治疗鼻、咽、肝、舌、食道、甲状腺、胃、乳腺、直肠癌及白血病总计200例,结果显效47例,稳定88例[2]。
疑难杂症思路与方法
疑难杂症思路与方法疑难杂病有五个特点:久治不效;身患多种疾病;兼症或并发症多,且同时有几种主症;脉诊与舌诊、主观症状与客观检查互相矛盾;对药物反应不正常。
疑难病之难,不是难在无证可辨,而是难在证多杂乱,难分难辨,难以定论,无从下手。
除了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外,还有几条治疗疑难病的思路和方法,以供同道参考。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中医学是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辨证法指导下,从宏观上来认识人及人体疾病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仅凭医生的直观感受和病人自觉症状诊断疑难疾病,显然是不够的,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影像学、病理学、基因诊断学)的运用,对于揭示疾病的本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前人不可想象的。
在此背景下,不少医家注意到,结合现代医学检测手段不仅拓宽和加深了传统“四诊”视野,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能提高中医临床诊治水平。
如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四大难证之一,按传统的中医理论认识本病,病位在肝、脾、肾,病机为气滞、血瘀、水停,但疗效并不理想。
现代医学认为肝硬化腹水的产生,主要是门静脉循环障碍,致使血管中水分渗出腹腔所致,同时肝功能损伤引起的血浆蛋白降低,亦是形成水肿、腹水的重要原因。
所以结合现代医学的微观辨证方法,运用活血化瘀法能减轻或降低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血管瘀滞状态,回缩肝脾,以消除腹水。
对于难治性腹水患者,输入适量的人体白蛋白,可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循环血容量,从而加强利尿作用,减少腹水量。
基于以上中西医认识,融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为一体,辨证用药,并将活血化瘀法贯穿于始终,大大提高了疗效。
中医临床疗效的判断决不能仅满足于症状的改善,还必须结合微观指征的变化,方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客观显示度。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辨证是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横向认识,或同一疾病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分别认识。
辨病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纵向认识,有助于抓住贯穿疾病整个过程的基本矛盾。
中医治疑难病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治疑难病的思路与方法中医药治疗疑难病,历史久远,方法甚多,有一定的疗效,值得发展和提高,使之更好地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1 关于疑难病的定义中医文献早有疑难怪症的记载,张仲景则以“怪病”、“难治”、“不治”等,以说明疑难病的治疗难度。
其实,对疑难病(证)应当有个确切认识,要把“疑”和“难”分开来理解,所谓“疑”是指疾病的诊断疑惑不清,如西医说不能定位,即不能明确诊断疾病发生在什么部位?比如一个慢性低热病人,是肺部感染、是胆道疾病、是结核、是血液病等的问题,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确实只能“对症治疗”。
同样,中医认识疾病也一样,如果疾病不能定位,即不明脏腑、不明经络气血、不明病在何处,或不明疾病的属性,即阴阳不辨、表里不分、寒热不清、虚实疑似,这样是很难诊断是什么病,治疗也就很难中肯。
因此,“疑”是指疑惑难以诊断,搞不清什么病,就无从着手求治;所谓“难”是指疾病的治疗难度。
有的病因为器质性损伤、脏腑功能缺损,或者防御功能全线崩溃;中医说的“脱营”、“失精”,这样的疾病在治疗难度上是相当大的,甚至没有逆转的可能。
在临床上,诊断不清的“疑”病(证)不胜枚举,治疗上难以取效的“难”治病(证)也比比皆是,要取得疗效,首先必须把定义搞清,然后才能有正确的治疗方案。
正如喻嘉言所说的“先议病,后议药”,只有先把病的因果关系搞清,尔后才能设想出恰当的治疗方案。
这就是要明确疑难病的定义之所在。
2 疑难病(证)贵在辨证中医治疗疾病,历来就讲究辨证论治,其可贵之处也是在于辨证。
辨证清楚,而后才是论治。
疑难病的治疗更应当先着眼于辨证。
2.1 辨病机中医对病机的认识,内涵很具体;一是指病因,病因有外感、内伤,外感即六淫病邪,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多是急性热病,具有传染性;内伤是指内伤杂病,七情所因、脏腑、气血等病理改变。
疑难病的病因多是内伤为多,诸如心血管、肺系病、内分泌、老年病等,这些病的因果关系,必须从中医的病因去认识,以便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中医治疗的难点及解决思路和措施情况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1. 难点问题是:
腰椎间盘脱出及严重椎管狭窄的患者
2. 解决难点问题的思路与措施是什么?
对于此类患者,选择多种中医治疗方法的有机结合进行治疗,如推拿后再配以针、灸、中药熏蒸或有条件地用大推拿治疗。
二、颈椎病
1. 难点问题是:
其中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是难点
4. 解决难点问题的思路与措施是:
除谨慎地使用推拿手法治疗外,还可以配合以颈部牵引加中药热奄包等多项目治疗。
三、骨性关节炎
1. 难点问题是:
关节已变形的骨性关节炎
2. 解决难点问题的思路与措施是:
首先应改变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的观念,还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病痛的信心;其次在用中药内服和中药热奄包治疗外,还可以配以针灸中药熏蒸治疗。
中医药治疗疑难杂症的实践经验
中医药治疗疑难杂症的实践经验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在处理疑难杂症方面有着许多独特的治疗经验。
这些经验往往是在数百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虽然缺乏大规模的科学试验支撑,但确实能够为许多难治症找到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1.调理体内环境是关键中医药治疗疑难杂症的核心理念就是调理体内环境。
在中医的视角下,人体内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经络神经等各个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当一个系统出现问题时,会影响其他系统的正常运作。
因此,治疗疑难杂症不应该只是针对症状,而是要调整整个体质,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对于肝癌、胃癌等疾病,中医常用的顺气汤和清热解毒汤就是起到调节体质的作用。
顺气汤可以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排便和营养吸收,增强身体免疫力;清热解毒汤则有助于清除体内有害物质,改善整个身体的内部环境。
2.中药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与西药相比,中药有着更为丰富和灵活的种类和组合方式。
不同的草药可以产生协同作用,起到相互弥补、相互增效的效果。
许多中成药甚至是由数十种中药组成的复方,可以同时调节多个系统,增强治疗效果。
另外,中国的地域和气候条件也导致了中药品种的多样性。
同一种草药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营养成分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不同地区和季节,为患者配制不同的中药方剂也是中医医生的重要工作。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3.中医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药治疗疑难杂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辨证施治即通过仔细观察、仔细询问和仔细检查,综合分析患者身体状况、病程、体质、疾病发展规律等多个方面的信息,确定病症所在的中医证候,并针对性地开具中药方剂。
例如,对于牛皮癣、乳腺增生、高血压等疑难杂症,中医常运用辨证施治方法。
乳腺增生是由肝郁气滞、脾虚湿困、肾虚气衰等多个证候综合所致,不同的证候需要采用不同的草药配方和治疗方法。
4.中医养生健身中医药治疗疑难杂症的另一个特点是养老预防。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不仅与外界环境、个人生活习惯、基因等因素有关,更与体内的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2.中医治疗疑难病的思路与方法远志医道关于疑难病的定义中医文献早有疑难怪症的记载,张仲景则以“怪病”“难治”“不治”等,以说明疑难病的治疗难度。
其实,对疑难病(证)应当有个确切认识,要把“疑”和“难”分开来理解,所谓“疑”是指疾病的诊断疑惑不清,如西医说不能定位,即不能明确诊断疾病发生在什么部位。
比如一个慢性低热病人,是肺部感染、胆道疾病、结核,还是血液病等的问题,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确实只能“对症治疗”。
同样,中医认识疾病也一样,如果疾病不能定位,即不明脏腑、不明经络气血、不明病在何处,或不明疾病的属性,即阴阳不辨、表里不分、寒热不清、虚实疑似,这样是很难诊断是什么病,治疗也就很难中肯。
因此,“疑”是指疑惑难以诊断,搞不清什么病,就无从着手求治;“难”是指疾病的治疗难度。
有的病因为器质性损伤、脏腑功能缺损,或者防御功能全线崩溃;中医说的“脱营”“失精”,这样的疾病在治疗难度上是相当大的,甚至没有逆转的可能。
在临床上,诊断不清的“疑”病(证)不胜枚举,治疗上难以取效的“难”治病(证)也比比皆是,要取得疗效,首先必须把定义搞清,然后才能有正确的治疗方案。
正如喻嘉言所说的“先议病,后议药”,只有先把病的因果关系搞清,尔后才能设想出恰当的治疗方案。
这就是要明确疑难病的定义之所在。
疑难病(证)贵在辨证中医治疗疾病,历来就讲究辨证论治,其可贵之处也是在于辨证。
辨证清楚,而后才是论治。
疑难病的治疗更应当先着眼于辨证。
辨病机中医对病机的认识,内涵很具体:一是指病因,病因有外感、内伤,外感即六淫病邪,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多是急性热病,具有传染性;内伤是指内伤杂病,七情所因、脏腑、气血等病理改变。
疑难病的病因多是内伤为多,诸如心血管、肺系病、内分泌、老年病等,这些病的因果关系,必须从中医的病因去认识,以便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是指主症,主症是主要症候、脉象、舌苔(应当同时收集各项检查资料),要落实到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诸方面,如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外观是无症可辨,很难“定位”,其实并不然,如糖尿病,在“三多症”消失之后,往往是一派脾虚肾损的病候,有时口渴特甚,舌苔越白,一派脾不输津之候;又如,肾病综合征,在很多的病例中,其脾虚之候非常突出。
所以无论何病,都能找到它的病位,应当根据其主要体征,按辨证要求,落到脏腑、经络等实处。
辨病性病性就是疾病的性质。
任何疑难病都必须明确它的性质,如属阴属阳,属寒属热,属虚属实。
疑难病的病性,临床多见阴阳错杂、虚实并存、寒热兼夹,所以临床治疗难度很大。
比如肾病尿毒症,一般肾炎进入尿毒症阶段,多呈虚实夹杂、寒热并存,论疾病的本质,脾肾俱虚,气血不足,所以说本虚,论其临床表现,即高度水肿,小便短赤或短少,或鼻衄、呕恶等上焦实热、标实之证又特别显著,因而病性复杂,不是单一的寒证,亦非是纯热证,而是本应标实。
这种疑难病不辨清病性,怎能信手拈几味“特效药”而取效。
辨病位从辨证的观点看,任何病都归属五脏六腑,这是无疑的。
然而,疑难病的病位,又应结合临床思辨来定位。
比如肝硬化腹水,病位在肝,但当出现腹水,那就应看到肝硬化波及脾肾的因果关系,此时则当重在调理脾肾。
换言之,肝硬化在通常的条件下,则以疏肝软坚散结为治,而在腹水突出的情况治疗又应侧重脾之运化,肾之疏泄功能有所改善,再议治肝。
这种病位的认识,在临床上是常有的事。
再以慢性胃炎为例,该病是临床常见病,很多情况下从肝论治,只是兼顾胃或不治胃,这是随其病症而确定它的病位,并不是胃炎变成了肝病、改变了病位。
这是以中医的脏腑相关理论指导辨证的特色。
因为辨证论治是建立在“证”的基础上来定位定性的。
所以,在疑难病的治疗中,没有一个诊断、一套治疗方案,始终不变,而是随着疾病发展而定位,这才符合辨证法则。
如前所述,中医治疗疑难病,辨证是十分必要的。
无论何种疑难病,都应按中医的辨证思维来认识疾病,再以肿瘤为例,进一步说明之。
时下,对肿瘤的治疗,中西医的手段尚不完善。
就肿瘤的治疗来说,中药的针对性,不及化疗与放疗。
但如果病情进展很快,或经手术治疗,机体的素质急剧下降,而用化疗、放疗,结果是“病好了,人死了”,又不可取。
这种难治病,就只有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机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用中药整体调理,这样合情合理的结合,非常有益于肿瘤的治疗。
曾经治一女性,32岁,患直肠癌,手术后一面用中药调理,一面用化疗,经半年的治疗,一切正常,临床痊愈出院。
随访4年,健康状况良好。
这里特别指出,不少“肿瘤专家”,凡遇上肿瘤,不分清红皂白,一概以大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去“以毒攻毒”。
一张药方中用三四十味药,药量之大,使人望药兴叹!病人脾胃功能遭受荡涤,米水难下,病情急转直下,肿瘤非但没有治好,身体无法承受,全身衰竭的症状无法挽救,这实在是不可取。
在此,大声疾呼,同仁诸君,应尊重疾病的客观规律,扬中医之长,辨证用药,真正使中药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治疗疑难病要有方有守中医的两句铭言:“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这是经验之谈。
临床上疑难病多是慢性病,治疗过程中必须遵循“有方有守’的原则。
所谓“有方”即是说在辨证的基础上,应有一个符合病情的方药,这个方药是有理有法组成的。
具有治疗作用,或辅助调理的功能,而不是无章可循的“大杂烩”。
所谓“有守”,是指有效的方药要坚持服用,不要随意更改。
即使是变通,也应根据病情随症加减,不能把主方三天两头改得不成体统。
如肝硬化的辨证用药,一般地说,在通常的情况下,如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可以四逆散加疏肝药如郁金、川楝、香附,加健脾药如淮山、茯苓、白术,加健胃药炒谷麦芽、炒内金等。
至于用软坚散结、活血化瘀药,应取以柔克刚之品,如赤芍、旱莲、泽兰、姜黄等。
不用或少用桃仁、红花、三棱、莪术;更不宜多用土鳖、水蛭攻坚破积。
整个指导思想,是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的前提下,使之渐消渐散,不能用“大刀阔斧”的攻破药,这类药一则攻伐太过,一则对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多服久服必然不利。
至于肝硬化出现肝阴不足之舌苔少、脉弦有力,且腹水溺短,此时治疗难度更大,应以大剂养阴填津而不滋腻之品,配以柔肝、缓肝之剂,扭转肝旺脾虚胃弱之机,方药可以“一贯煎”加味,以当归易丹参,加滋阴的龟板、鳖甲,加健脾养胃阴的淮山、石斛、芍药之类,加清虚热养阴清肝的知母、旱莲草、沙参之类,切忌用刚燥药。
至于腹水的治疗,中药利水往往多易伤阴,如用四苓汤、猪苓汤,不出三五天,舌燥阴伤非常明显。
因此,可以采用安体舒通、速尿,间断的用以利水,不作长期用药,更有利于病情转化。
中药则应以行气活血利水为是,如泽兰、香附、益母草、旱莲草、大腹皮之类,适当选择应用。
此时,关键是平肝旺,养肝阴,健脾胃,保胃气,能食能化,病情可望逆转。
不然,则难以挽回败局。
肝硬化的治疗,要抓住脾胃尚健,肝阴未伤的时机,能坚持半年至1年的治疗,临床治愈好转率是比较高的。
这就是贵在守方的例证。
再如,慢性肾炎,消除蛋白尿,非经历一段时间的治疗,是不可能巩固的。
近贤岳美中老中医,曾治一女性患者,尿蛋白长期不消,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服至60剂后,尿蛋白依然不减。
岳老说慢性病要守方,再继续服原方,果然用至80剂后,尿蛋白日见消退,取得满意的疗效。
实践证明,消除尿蛋白是一大难题。
笔者认为,一是要把住急性肾炎关,在急性期,尿蛋白消失后,继续服药3个月或半年,蛋白不反复出现,方可停药观察。
一是要守方,特别是慢性肾炎尿蛋白消失相当不易,无论用什么药,只要能取效者,就应乘胜追踪治疗,不能任意更方。
正如岳老治慢性肾病,能主持用药达数10剂,这种守方的信念,不失为有真本事,值得效仿。
笔者治风湿性心脏病,用苓桂术甘汤加参芪、加芪附、加抗风湿药,先后治疗5年取得满意疗效;用真武汤加芪参治“风心心衰”“心衰纤颤”,前后用该方长达7年之久,病者尚健在,能生活自理。
大量病例证明,对疑难病的治疗,有方有守是十分必要的。
疑难病贵在综合治疗一般地说,疑难病多涉及脏腑、气血、经络等器质性病变,其治疗方法应当采取综合措施,内治外治结合运用,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内治法疑难病的内治法,从临床实践来看,应以治痰、治瘀、治虚3法为先。
治痰痰证在慢性疑难病中极为广泛,如中风后遗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痰象特别明显,中风病人在神智恢复之后,所出现语言謇涩、口眼歪斜、舌体不正、口角流涎等症,治疗以清热化痰为主,用黄连温胆汤加菖蒲、郁金、远志、胆南星、天竺黄、僵蚕、地龙、全蝎等,连续使用,直到语言基本清晰,再配合活血化瘀药,以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
如在痰涎壅盛情况下,不宜过早用大量的黄芪,因其可补气,亦可产生壅气滞气的弊端。
再如癫痫,治痰是第一选择,一般是以清热化痰,佐以镇静熄风,亦可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清热药,加镇静熄风药。
有时也可配合柴胡龙牡汤(将铅丹改为生铁落)同时使用,使清热化痰与镇肝宁神相得益彰。
再如脂肪瘤、淋巴结肿等,因其瘀积的肿块,有肿胀感,无瘀血症,巨有痰象,均可采取化痰的方法治疗。
同时,应适当佐以疏肝理气药,如柴胡、郁金、积壳、赤芍之类。
这是因为痰郁气滞,气滞可以血瘀,故在化痰药中加以相应的疏肝理气药,增强其理气化痰的功效。
治瘀活血化瘀法基于张仲景,倡明于王清任。
其内容之丰富,所涉及病种之多,在治疑难病中应居前列。
比如冠心病,曾以活血化瘀为法组成的冠心1号、2号,确实取得一定疗效;又如子宫肌瘤,用桂枝茯苓丸,亦不失为活血化瘀之功效。
其他诸多内伤杂病治疗中采用活血化瘀法者甚多。
但为使它对疑难病的治疗取得更好的作用,笔者认为:如前所述冠心病,属中医胸痹证范畴,西医用扩张血管药(相当于活血化瘀法)治疗。
然而,从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来看,胸痹一证有痰、有瘀、有痰瘀交阻,而且有气虚胸阳不足之证,如病人胸痹特甚、气不足息、疲软无力等。
因此,治疗本病,补气是主要的,辅以通阳活血化瘀,疗效更好。
常用方为桂枝甘草汤加黄芪、党参(实即参桂保元汤以肉桂易桂枝)加郁金、川芎、丹参、橘络、玄胡、香附等。
全方是在益气通阳、活血化瘀法指导下所组成的。
其中黄芪是主药,用30~80g,其他药为10~15g的常用量。
方中突出补气为先,辅以活血化瘀,临床疗效是满意的。
这里有两点体会:一是补气即是活血,气血同源,气行则血行,故重用黄芪补气;二是本病以气虚为本(多数病者均为老年),血瘀为标,故不用桃仁、红花破血行血之品,而代之郁金、川芎、丹参之类,即有活血化瘀之功,而无伤血耗气之弊。
临床多年的探索,这样的治法有百利而无一弊,既符合中医的治则,又符合临床实际。
笔者的第一位研究生,以益气通阳法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有效率达70%,其临床疗效是肯定的。
前所述及的子宫肌瘤,临床用桂枝茯苓丸,已是常规用药,有一定的疗效。
其大法是活血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