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LC分析植物油脂甘油三酯结构组成的研究现状_朱桃花 (1)

合集下载

GC-MS分析食用油中甘油三酯的研究进展

GC-MS分析食用油中甘油三酯的研究进展

GC-MS分析食用油中甘油三酯的研究进展管方方,何卓琼,方燕,许旭【摘要】摘要:介绍了GC-MS分析食用油中甘油三酯的几种情况,包括高温气相色谱(>300℃)直接进样,将甘油三酯进行甲酯化处理的非高温气相色谱(<300℃)非直接进样。

并介绍了GC-氢离子火焰检测器直接进样和非直接进样技术。

指出了这些技术在食用油甘油三酯的分析上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期刊名称】中国油脂【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5【关键词】关键词:GC-MS;甘油三酯;食用油甘油三酯,又称三酰甘油,是由一个甘油分子和三个脂肪酸分子缩合而成,是食用油中最主要的成分。

甘油三酯对人体的重要性使得科学家们逐渐重视对其的研究。

传统的油脂中甘油三酯的分析主要是先用胰脂水解酶将油脂水解[1],再使用薄层色谱(TLC)将其分离,最后经甲酯化后用气相色谱测定脂肪酸组成。

还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甲酯化后的油脂脂肪酸进行测定[2],这一技术省去了水解后再使用TLC技术分离的过程。

Komoda等以聚合甘油三酯为原料,使用体积排阻色谱对其进行分析测定,然而这一技术无法将每种化合物很好地区分开来,从而导致了定性分析的困难。

现代分析技术中,主要使用联用技术测定甘油三酯,如气质联用、液质联用、高分辨质谱技术等。

近年来,随着气质联用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逐渐成为甘油三酯分析与鉴定的新方法。

本文介绍了GC-MS分析食用油中甘油三酯的几种情况,包括高温气相色谱(>300℃)直接进样,非高温气相色谱(<300℃)非直接进样,以及其他技术手段。

1 GC-MS联用技术1.1 高温气相色谱直接进样高温气相色谱直接进样是指色谱柱柱温高于300℃样品不经过前处理直接进入GC-MS联用仪分析。

它省去了传统的甲酯化处理步骤,但是由于样品进入色谱柱需要汽化,因此它对柱温要求较高。

Ruiz-Samblás等[4]将56 种橄榄油样品溶于三氯甲烷后配成0.2%的样品溶液,选用VARIAN GC 3800 GC-VARIAN 4000离子阱MS进行分析测定。

柱前衍生-HPLC法测定芹菜籽中油脂的组成及含量

柱前衍生-HPLC法测定芹菜籽中油脂的组成及含量

柱前衍生-HPLC法测定芹菜籽中油脂的组成及含量孙莲;周芳;孟磊;胡尔西丹·依麻木【摘要】目的建立柱前衍生-HPLC法测定芹菜籽中油脂组成及含量的方法.方法索氏提取法提取芹菜籽中的油脂,皂化后,用2,4,-二溴苯乙酮将其衍生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在254 nm处紫外检测,以乙腈-水(80∶20)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结果各脂肪酸在20 min内分离完全,测得芹菜籽油脂是由油酸、亚油酸、软脂酸3种脂肪酸组成,其含量分别为32.2%、59.4%、4.9%.结论本法操作简便,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均良好,可用于测定芹菜籽油脂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36)007【总页数】3页(P942-944)【关键词】芹菜籽;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作者】孙莲;周芳;孟磊;胡尔西丹·依麻木【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化学教研室,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校医院,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化学教研室,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化学教研室,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1芹菜籽(Fructus Appii)为伞型花科(Umbelliferae)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芹菜的种子(干燥成熟果实)。

芹菜籽不只用于种植栽培芹菜,由于具有独特的香气,可用来制取精油,该精油是调香香料、食品、保健品的重要原料成分。

在芳香疗法中,芹菜籽精油因具有清新芳香气息和镇静功效,被用于改善中枢神经的辅助治疗。

除此之外,芹菜籽具有散气、消肿、利尿、开通阻滞、降低血压、抗氧化等功效[1-3]。

维吾尔医药中常用芹菜籽治疗高血压、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气滞性子宫炎、腹水,肾脏等疾病。

芹菜籽中油脂的含量也较丰富[4-8],芹菜籽油在调味料、保健食品、药品等领域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可见芹菜籽集食用和药用价值于一身,测定芹菜籽中油脂的组成和含量在食品、药品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HPLC分析植物油脂甘油三酯结构组成的研究现状_朱桃花 (1)

HPLC分析植物油脂甘油三酯结构组成的研究现状_朱桃花 (1)

中国油脂
59
检测分析
HPLC 分析植物油脂甘油三酯结构组成的研究现状
朱桃花,范 璐,钱向明,王 艳,井银成
( 河南工业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郑州 450001)
摘要:甘油三酯是植物油脂的主要成分,分析其结构组成可了解植物油脂性质及用途,也可作为鉴
别各种植物油脂特征的指纹信息。目前对于植物油脂甘油三酯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在新技术、新
天然植物油脂具有独特的甘油三酯类型,构成 植物油脂主要成分的甘油三酯的脂肪酸种类及结构 是食品成分和营养供应的根据,分析植物油脂甘油 三酯的组 成,对 于 引 导 国 民 消 费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意义。
甘油 三 酯 ( TG) 是 植 物 油 脂 的 主 要 成 分 ( 占 95% 以上) ,每种类型的甘油三酯的分子结构可通 过碳原子总数( 即 3 个脂肪酸酰基链长度的总和) 、 各脂肪酸的不饱和度、各脂肪酸双键的位置和构型 以及 3 个脂肪酸在甘油骨架上的位置等基本属性来 描述。另外甘油骨架本身具有平面对称性,当 2 个
收稿日期:2010 - 06 - 29 基金项目:“十 一 五”国 家 科 技 支 撑 计 划 重 点 项 目 课 题 资 助 ( 2008BADA8B04) 作者简介:朱桃花( 1983) ,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粮油食 品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 zhutaohua0812@ 163. com。 通信作者:范 璐,教授( E-mail) fanlufanlu@ 126. com。
Fogtia 等[6]使用 NP - HPLC 分离和定量 SLCT ( 指通过化学或酶作用,乙酸甘油酯、三丙酸或三丁 酸甘油酯与长链( C16 ~ C18) 氢化植物油酯交换得 到的一族脂类) 。该方法能够分离 SLCT 混合物, 游离脂肪酸和天然脂类的饱和长链甘油三酯、甘油 二酯、甘油一酯。联机使用质谱检测器( LC / MS) 能 够鉴别难 分 离 的 甘 油 三 酯 结 构。 孟 祥 河 等[7] 采 用 NP - HPLC 对中性脂质进行分离,采用蒸发光散射 检测器和折光检测器对分离的样品进行了定性和定 量分析。2 种 HPLC 方法都可实现甘油三酯、甘油 二酯、甘油一酯、游离脂肪酸的分离。但他们只是对 这些混合物的标准品进行了分离,并没有对各种植 物油脂样品的甘油三酯进行分离。

植物油甘油三酯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植物油甘油三酯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等 对甘 油三 酯分 离效 果 的影 响 , 确 立 了最 佳 分 离条件 , 为植 物 油甘 油三 酯 的定 性 分析 研 究奠 定 了

关键字: 植 物油 ; 甘 油 三酯 ; 高效液 相 色谱 法
An a l y s i s 0 f t r i a c y l g l y c e r 0 l s i n v e g e t a b l e 0 i l b y h i g h - p e r f o r ma n c e
Ke y wor ds:v e g e t a bl e o i l ; t r i a c y l gl yc e r ol ; hi gh - pe r f o r ma n c e l i q ui d c h r o ma t o g r a p hy
中图分 类号 : T S 2 2 7
植 物油是人体所 必需 的能 源和 生理活性物 质 …。 随着 人们 生 活 水平 的提 高, 消 费 者 对 于植 物油 的安
全、 营 养等 问题 也 日益重视 。天然植物 油 中的主要成
分是 甘油三酯 ( T AG s ) , 其含量 占 9 5 % 以上 。甘油 三酯 中脂 肪酸 的种 类和 结构是 评估 植物 油 的性质及 营养供应的根据 。甘油三酯 由 1 个甘油 分子和 3 个脂
l i q ui d c hr o ma t o g r a phy
GE NG Ma n - l u, Z HAO B e i - b e i , L U Qi - y u ( Co l l e g e o f F o o d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He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Z h e n g z h o u 4 5 0 0 0 1 ,

高温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葵花籽油中的甘油三酯组成

高温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葵花籽油中的甘油三酯组成

高温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葵花籽油中的甘油三酯组成管方方;雷小瑞;何园缘;何卓琼;许旭【摘要】对食用油中甘油三酯类主要成分的分离分析可为区分掺假食用油提供重要依据.用高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葵花籽油中甘油三酯的组成.考察了实验条件对分离检测的影响,选择ZB-5HT(15 m×0.25 mm×0.25 μm)毛细管柱,分流进样,100~360℃程序升温分离,质谱全扫描模式检测.以甘油三酯裂解的4种离子碎片(RCO+,[RCO+74]+,[RCO+ 128]+,[N-RCOO]+)识别葵花籽中的甘油三酯成分.结果发现,葵花籽油谱图中最后的4个峰为甘油三酯,根据各峰的质谱数据,结合气相色谱分离规律和葵花籽油脂肪酸组成,推测了其中可能存在的甘油三酯成分.【期刊名称】《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16)003【总页数】4页(P228-231)【关键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甘油三酯;葵花籽油【作者】管方方;雷小瑞;何园缘;何卓琼;许旭【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201418;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201418;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201418;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201418;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2014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63食用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动物油、植物油中所含甘油三酯的具体成分不同.通过对甘油三酯的分析,了解不同食用油中甘油三酯的分布,可以识别不同的食用油,进而鉴别掺假食用油[1].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是分析甘油三酯的重要方法,为分析与鉴定甘油三酯提供了重要数据[2-4].由于甘油三酯的沸点很高,通常的GC-MS分析方法是将甘油三酯样品酯化,然后通过分析脂肪酸酯来识别甘油三酯成分[5-6],但这样会失去甘油三酯中脂肪酸位置的信息.虽然可以结合酶法来区分脂肪酸的位置,但该方法操作复杂且容易引入误差.使用高温GC-MS技术,可以用直接进样的方法对食用油中的甘油三酯进行直接和更准确的分析[7-8].固定相为5%苯基-95%二甲基聚硅氧烷的色谱柱是目前常用的一类商品化高温气相色谱柱,其固定相最高使用温度可达400 °C.本文以高温GC-MS方法,使用高温气相色谱柱分析了葵花籽油的组成.通过考察实验条件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气相色谱条件,利用质谱裂解规律结合脂肪酸组成数据,判断葵花籽油中甘油三酯的组成,并对葵花籽油中的其他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1.1 实验材料GC MS-QP2010 Ultra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日本岛津);Zebron ZB-5HT弹性石英毛细管柱(15 m×0.25 mm×0.25 μm)(美国Phenomenex),该柱固定相为5%苯基-95%二甲基聚硅氧烷,最高使用温度为400 °C;SY7200-D超声波清洗仪(上海声源超声波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正己烷为国产分析纯,葵花籽油购自本地超市.1.2 实验方法1.2.1 样品配制以正己烷为溶剂,将葵花籽油溶入配制成体积分数约为1.5%的样品溶液.1.2.2 葵花籽油的GC-MS分析载气为高纯氦气,柱流量为0.55 mL/min;分流进样(分流比40∶1);进样口温度为300 °C;进样量为0.4 μL;程序升温,选择起始温度100 °C,保持2 min后以8 °C/min升至300 °C,保持2 min后再以4 °C/min升至360 °C并保持1 min;采样检测时间为2~45 min.质谱采用EI全扫描模式,离子源温度250 °C,接口温度320 °C.1.2.3 谱峰识别与定性在上述实验条件下对葵花籽油进行高温GC-MS分析,获得总离子流色谱(TIC)图与各谱峰的质谱图.结合下面4种方法,不考虑脂肪酸在甘油三酯中的位置,识别各色谱峰对应的甘油三酯成分:①对比质谱图与仪器工作站自带的NIST08标准谱图或标准样品谱图;②葵花籽油的脂肪酸组成[9];③根据GC分离甘油三酯的碳数规律(按碳数从小到大顺序分离)[10],在准确识别出1个甘油三酯峰后,按顺序确定各峰对应甘油三酯中脂肪酸的总碳数;④具有同种脂肪酸的甘油三酯经电子轰击后主要裂解为RCO+、[RCO+74]+、[RCO+128]+和[M-RCOO]+4类特征碎片离子而形成互相印证的特征离子碎片组,分析谱峰对应甘油三酯中存在的脂肪酸,并进而推测其结构,弥补标准谱图库不全的缺陷.2.1 GC-MS分析条件的考察固定其他实验条件,分别考察了程序升温条件、进样口温度、柱流量、分流比、接口温度、进样量等GC-MS分析条件对分离与检测的影响.2.1.1 程序升温条件选择了多种不同的程序升温条件进行比较.由于甘油三酯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沸点较高,程序升温中如果起始温度低,则甘油三酯出峰时间较晚,分析时间过长.本文为了识别出样品中低沸点的非甘油三酯成分,最后选择起始温度为100 °C.如果仅分析甘油三酯可以选择起始温度为315 °C,能缩短一半的分析时间.2.1.2 进样口温度当进样口温度过低如250 °C时,样品难以气化,检测信号很弱或不出峰.根据文献[10-11]中,以10 °C为间隔,比较了进样口温度从270~350 °C的分析效果.结果发现,进样口温度低时峰形较宽,提高进样口温度可以得到较好的谱峰分离和响应.考虑到色谱柱进口端的柱寿命且本实验为定性识别甘油三酯组分,本实验中仅使用300 °C的进样温度.如需要更好的峰型和响应值,也可以使用350 °C甚至更高的进样口温度.2.1.3 接口温度以10 °C为间隔,考察了接口温度从260~320 °C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接口温度对色谱图峰型影响不大,但升高温度有利于甘油三酯组分进入检测器产生信号,从而比较峰面积和峰高的响应,选择接口温度为320 °C.因为质谱检测器的原因没有选择更高的温度.2.1.4 柱流量比较了载气流速在0.40、0.45、0.50、0.55、0.60、0.65和0.70 mL/min时的分离谱图.各流量下色谱峰分离情况相似.综合考虑各流量条件下的峰面积、峰高和峰宽,选择柱载气流量为0.55 mL/min.2.1.5 进样量的影响在选定的分流比条件下,进样量大时,色谱峰变宽并有轻微的峰前伸;进样量太小则信噪比差.结果发现,当进样量为0.4 μL时,峰型比较好,因此选择进样量为0.4 μL.2.2 葵花籽油的定性分析2.2.1 GC-MS分析葵花籽油根据2.1的结果,按照1.2.2的分析条件,采用GC-MS直接进样测定葵花籽油样品的分析谱图,如图1所示.由图可见,该条件下葵花籽油样品的GC-MS谱图中有15个峰.2.2.2 谱峰识别与定性根据各峰的质谱图,并借助色谱工作站中NIST标准质谱图库,可以判断前面的峰1~11是葵花籽油中的非甘油三酯成分,包括甘油二酯、植物甾醇和维生素E等.根据1.2.3的方法可以识别出峰12~15为甘油三酯,定性分析过程如下.峰14用NIST08谱库可以识别出含有LLL,并可用标样对比出含有OOO,可用以确认该峰对应甘油三酯的脂肪酸碳数为54,据此可识别峰12、13和15对应的碳数分别为50、52和56.峰12的质谱图中可检测到脂肪酸特征离子碎片组RCO/(RCO+74)/(RCO+128)=239/313/367(P,棕榈酸)、267/341/395(S,硬脂酸)、265/339/393(O)、263/337/391(L),以及相关的[M-RCOO]+ 碎片离子m/z 551(PP)、575(PL)、577(PO)、579(PS)质谱峰.将这些[M-RCOO]+碎片离子与上述各脂肪酸组合,并结合该峰对应的脂肪酸碳原子数为50(通过峰14确认),得到可能含有的甘油三酯为PPL、PPO和PPS.峰13可检测到脂肪酸特征离子碎片组RCO/(RCO+74)/(RCO+128)=239/313/367(P)、267/341/395(S)、265/339/393(O)、263/337/391(L),以及相关的[M-RCOO]+碎片离子m/z575(PL)、577(PO)、579(PS)、599(LL)、601(OL)、603(SL或OO)质谱峰.将这些[M-RCOO]+碎片离子与上述各脂肪酸组合,结合该峰对应的脂肪酸碳原子数为52,得到可能含有的甘油三酯为PLL、POL、PSL、POO、POS、PSS.峰14可检测到脂肪酸特征离子碎片组RCO/(RCO+74)/(RCO+128)=267/341/395(S)、265/339/393(O)、263/337/391(L),以及相关的[M-RCOO]+碎片离子m/z 599(LL)、601(OL)、603(SL或OO)、605(SO)质谱峰.将这些[M-RCOO]+离子碎片与上述脂肪酸组合,同时考虑该峰对应碳原子数为54,得到可能含有的甘油三酯有LLL、LLO、LLS、OOL、SOL、SSL、OOO、SOO、SSO.峰15可检测到脂肪酸特征离子碎片组RCO/(RCO+74)/(RCO+128)=267/341/395(S)、265/339/393(O)、263/337/391(L)、323/397/451(B,二十二烷酸),以及相关的[M-RCOO]+碎片离子599(LL)、601(OL)、659(LB)、661(OB)、663(SB)质谱峰.将这些[M-RCOO]+碎片离子碎片与上述各脂肪酸组合,同时考虑该峰对应脂肪酸碳原子总数为56,得到可能含有的甘油三酯有LLB、LOB、SLB、OOB、SOB、SSB.总结葵花籽油中化学成分的定性结果,共推测出24种可能的甘油三酯类成分,如表1所示.2.3 讨论增加柱长难以改善这类高沸点物质的分离.本文使用了柱长为30 m的同类固定相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分析样品,但没有得到更好的分离,且谱峰变宽,信噪比变差. 本法使用高温气相色谱在分离甘油三酯时,碳原子数相同的甘油三酯成分难以分离,谱峰中存在较多没有分开的组分,同时检测响应值也不高,这都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虑到甘油三酯组分的特点,使用极性较高的高温色谱柱可能会有助于改善分离. 本结果与文献[12]中LC-MS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但也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部分经GC-MS分析识别出的甘油三酯类组分在LC-MS分析中未被识别(PPO、PPS、PSL、PSS、SOO、SLB、OOB、SOB、SSB),同时也有部分经LC-MS分析识别出的组分在GC-MS分析中未被检出(如LOO).由于分离机理不同,两种方法都可能受到未分离组分的干扰,同时识别能力还受到检测灵敏度的影响.两种方法可互相补充,共同用于分析食用油中的复杂甘油三酯.本文借助GC-MS技术,使用15 m高温ZB-5HT毛细管柱,选择合适的分析条件,直接对葵花籽油进行分析,并以甘油三酯裂解所得四类特征离子碎片(RCO+、[RCO+74]+、[RCO+128]+、[M-RCOO]+)对葵花籽油中甘油三酯成分进行识别,弥补了标准谱图库的不足.结果显示,葵花籽油GC-MS分析所得TIC色谱图有15个峰,其中4个峰为甘油三酯类组分,包括PPL/PPO/PPS、PLL/POL/PSL/POO/POS/PSS、LLL/LLO/LLS/OOL/SOL/SSL/OOO/SOO/SSO、LLB/LOB/SLB/OOB/SOB/SSB.还检测到含有抗氧化剂TBHQ、维生素E、菜油甾醇、豆甾醇和β-谷甾醇.高温GC-MS直接进样分析甘油三酯省去了传统方法的复杂衍生化过程,且可以提供准确的甘油三酯结构信息.根据质谱峰数据和甘油三酯的离子裂解规律,加上碳数规律和食用油的脂肪酸组成数据,可以对食用油中的甘油三酯组分进行定性分析.但气相色谱峰存在较多共流出的具有相同脂肪酸碳原子数的甘油三酯成分,需要进一步研究.【相关文献】[1] 尹平河,王桂华,赵玲,等. GC-MS法鉴别食用油和餐饮业中废弃油脂的研究[J]. 分析试验室,2004,23(4):8-11.[2] 王涛,梅旭荣,钟秀丽,等. 脂质组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J]. 植物学报,2010,45(2):249-257.[3] 管方方,何卓琼,方燕,等. GC-MS分析食用油中甘油三酯的研究进展[J].中国油脂,2014(5):76-80.[4] 胡珺,魏芳,董绪燕,等.食用油甘油三酯质谱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J].分析测试学报,2012,31(6):749-756.[5] 黄兰岚, 李娆娆, 钟利群.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羊脂油的脂肪酸成分[J].时珍国医国药. 2009, 20(10): 2488-2489.[6] 李高阳,丁霄霖. 亚麻籽油中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J]. 食品与机械, 2005,21(5):37-39.[7] 邹建凯.辛癸酸甘油酯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香料香精化妆品, 2002(6):16-17.[8] 邹建凯.椰子油甘油三酯的高温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分析化学, 2002,30(4):428-431.[9] BEARE-ROGERS J, DIEFFENBACHER A, HOLM J V. Lexicon of lipid nutrition (IUPAC technical report)[J]. Pure Appl Chem, 2001, 73(4):685-744.[10] RUIZ-SAMBLAS C, GONZALEZ-CASADO A, CUADROS-RODRIGUEZ L, et al. Application of selected ion monitoring to the analysis of triacylgly-cerols in olive oil by high temperatur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J]. Talanta, 2010, 82(1): 255-260.[11] RUIZ-SAMBLS C, CUADROS-RODRGUEZ L, GONZLEZ-CASADO A, et al.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HT/GC-(IT)MS chromatographic profiles of triacylglycerol for classification of olive oil varieties[J]. Anal Bioanal Chem, 2011, 399(6): 2093-2103.[12] 张东,龙伶俐,薛雅琳,等.液质联用分析常见植物油甘油三酯[J].粮油食品科技, 2012,20(6):33-37.。

气相色谱法检测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成分

气相色谱法检测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成分


Analysis and Testing 分析检测
至 175 ℃,保持 40 min,再以 15 ℃·min-1 的速率升至 225 ℃,保持 50 min。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离与定性 按照相应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可以很好地分离
出 37 种脂肪酸,见图 1 ~图 5。 2.2 样品中脂肪酸含量
我国是全球 3 大食用植物油消费国之一,虽是消 费大国但植物油料的对外依存度较高,60% 以上的油 料需要进口。我国食用植物油加工区域优势明显,但 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产业集中度、质量追溯方面存在 一定的差距。食用植物油作为高风险产品一直是食品 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 [1]。同时油脂是人体的三大营 养成分之一,是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 物质,是人体必需脂肪酸的主要来源,这些脂肪酸包 括亚油酸、亚麻酸等。因此对不同的植物油中脂肪酸 含量及组成比例进行调查和分析,显得更为重要。
分析检测 Analysis and Testing
图 4 葵花籽油样品谱图
脂肪酸
C4:0 C6:0 C8:0 C10:0 C11:0 C12:0 C13:0 C14:0 C14:1 C15:0 C15:1 C16:0 C16:1 C17:0 C17:1 C18:0 C18:1 C18:2 C18:3 C20:0 C20:1 C21:0 C20:2 C20:3 C22:1 C20:4 C23:0 C22:2 C24:0 C20:5 C24:1 C22:6 C22:0
关键词:气相色谱;植物油;脂肪酸;组成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omposition and content of fatty acids in vegetable oil were determin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process of saponification and methylation, and then analyzed by CP-Sil 88 capillary column, 37 kinds of fatty acids can be separated well.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data processing that this method has a good separation degree and is suitabl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omposition and content of fatty acids in vegetable oil. Key words:Gas chromatography; Vegetable oil; Fatty acids; Composition 中图分类号:O657.7

HPLC_MS分析薏苡仁油中的甘油三酯成分

HPLC_MS分析薏苡仁油中的甘油三酯成分

HP LC 2MS 分析薏苡仁油中的甘油三酯成分向智敏3,祝 明,陈碧莲,陈 勇(浙江省药品检验所,浙江杭州310004)[摘要] 目的:对薏苡仁油中的甘油三酯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研究。

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2大气压化学电离2质谱法(HP LC 2APCI 2MS )。

实验条件:正离子检测模式,喷雾电压3000V ,毛细管温度250℃,APCI 源温度400℃,corona 电流4μA 。

鞘气(高纯液氮)压力35K Pa 。

质谱扫描范围为300~900amu ,扫描时间1s ,Q1宽度为017。

液相色谱的固定相为Z orbax Extend C 18柱(416mm ×250mm ,5μm )。

流动相为二氯甲烷2乙腈(35∶65),流速1m L ・min -1。

柱温25℃。

结果:共鉴定出12种甘油三酯。

结论:此测定结果可作为薏苡仁注射液指纹图谱中组分的定性依据。

[关键词] 薏苡仁油;甘油三酯;液相色谱-质谱法[中图分类号]R 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5302(2005)1821436203[收稿日期] 2004204205[通讯作者] 3向智敏,T el :(0571)86459425,E 2mail :xiangzm @sina 1com 薏苡仁是禾本科薏苡仁属植物薏苡Coix lacry 2ma 2jobi L 1var 1ma 2yuen (R oman 1)Stapf 的种仁,民间药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由薏苡仁提取的薏苡仁油经药效学实验证实具有抑杀癌细胞和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其静脉制剂康莱特注射液已用于临床,对肝癌等均有较好疗效。

康莱特注射液的活性成分薏苡仁油的主要成分为甘油三酯。

为了制订薏苡仁油及其制剂的指纹图谱,必须研究其甘油三酯的组成。

目前对薏苡仁油脂化学成分研究较少,文献[1,2]采用T LC 研究其中的甘油三酯和用G C 2MS 研究甘油三酯的脂肪酸成分。

一种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食用油中甘油三酯成分的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食用油中甘油三酯成分的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食用油中甘油三酯成分的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许旭,陆湘婷,张世鼎,龚灿,鲁彦
申请号:CN201910750059.5
申请日:20190814
公开号:CN110554107B
公开日:
20220610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食用油中甘油三酯成分的方法,将食用油样品溶解于有机溶剂中,以正辛烷‑异丙醇或者正庚烷‑异丙醇作为流动相,以多孔石墨碳柱作为固定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进行分离分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流动相毒性小,紫外本底低,操作简便,有分离异构体的能力,分离检测结果准确性高。

采用本方法可以分析植物油和动物油中的各种甘油三酯成分,并可应用于含有动物油成分的掺假植物油的识别,是一种直接有效的食用油分析方法。

申请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地址:201418 上海市奉贤区海泉路100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顾艳哲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牡丹籽油的甘三酯组成结构及理化特性分析

牡丹籽油的甘三酯组成结构及理化特性分析
现代食品科技
Moder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Vol.30, No.4
牡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理化特性分析
毛程鑫1,李桂华1,李普选2,祝品1,康雪梅1 (1.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2.郑州远洋油脂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00)
牡丹籽是牡丹开花后的种籽,产量高,出油率可 达 25~30%[1],但其一直作为副产品而没有得到合理的 利用,在民间常用于治疗腰腿疼痛,具有消炎止痛作 用。牡丹籽成分很多,其提取物也相当丰富,富含人
收稿日期:2013-11-29 作者简介:毛程鑫(1987-),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粮食、油脂与 植物蛋白工程 通讯作者:李桂华(1952-),男,教授,研究方向油脂蛋白综合研究
(2.Zhengzhou ocean oi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Zhengzhou 450000, China)
Abstract: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peony seed oil,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was more than 92.00%, mainly consisted of oleic acid (23.92%), linoleic acid (27.58%) and linolenic acid (40.50%). Except free fatty acids, the content of the triglycerides were about 95.89% and the diacylglycerols were about 4.11% in the peony seed oil. By the method of pancreas lipase hydrolysis, the Sn-2 position fatty acids were analyzed and the triglycerides composition of peony seed oil we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1,3-random-2-random distribution doctrine. The majority compound in peony seed oil was triacylglycerol which was made up of oleic acid, linoleic acid and linolenic acid. Among them, the content of three unsaturated fatty acid esters was 71.00%, and a saturated and two unsaturated fatty acid ester contents were more than 15.00%. HPLC analysis showed that vitamin E content of the peony oil was 0.56 mg/g). Rancimat determination showed that oxidation stability of the oil was somewhat low (2.85 h at 110 ℃).

植物生物学中油脂合成代谢的分子机制研究

植物生物学中油脂合成代谢的分子机制研究

植物生物学中油脂合成代谢的分子机制研究植物生物学是关于植物的学科,涉及到植物生长发育、植物形态构造、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等多个领域。

其中,植物生理学是植物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植物的生命过程、生理代谢和生长发育等方面。

植物生理学中涉及到油脂合成代谢的研究,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

油脂是植物体内存储能量的主要形式,也是植物体内代谢调节的关键之一。

了解油脂合成代谢的分子机制,能够为植物基因工程、生物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植物油脂合成代谢的特点植物体内的油脂合成代谢主要发生在赖氨酸途径和三羧酸循环中,包括乙酰辅酶A代谢、醇酸合成、甘油磷酸途径等多个环节。

植物体内油脂合成代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植物的油脂主要以三酸甘油酯为主,与动物不同。

2. 植物体内油脂的合成需要使用ATP和NADPH等能量。

3. 植物油脂合成与光合作用紧密相关。

4. 植物体内的油脂合成代谢受到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如营养状况、环境温度、光照强度等。

二、油脂合成代谢的分子机制研究植物油脂合成代谢的分子机制研究,主要是研究各个环节的生物合成反应和调节机制。

植物体内油脂的生物合成途径相对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个环节:1. 乙酰辅酶A代谢乙酰辅酶A是植物体内油脂生物合成的重要前体物质,主要来自于葡萄糖和光合作用产生的产物。

在乙酰辅酶A代谢的过程中,乙酰辅酶A会进一步通过不同的途径合成不同的油脂物质。

2. 醇酸合成醇酸合成是植物体内油脂生物合成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在此环节中,通过碳循环和氮循环,将二氧化碳、水和氨基酸等物质转化为一系列醇酸物质。

3. 甘油磷酸途径甘油磷酸途径是植物体内油脂生物合成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在此环节中,酰基酶A和磷酸二酯酶等催化酶,将合成的脂肪酸和甘油进行反应,生成三酸甘油酯等油脂物质。

在研究植物油脂合成代谢的分子机制中,主要采取了多种手段和方法。

比如基因克隆、转基因技术、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这些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揭示油脂合成代谢的分子机制和调节机制。

超高效合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快速分析植物油的甘油三酯组成

超高效合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快速分析植物油的甘油三酯组成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 y ,
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 14 1 22,Jiangsu,China)
Abstract:The compositions of triglycerides in eleven kinds of vegetable oils were analyzed by ultra per—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量 最 高的甘 油三 酯 ;O—O —O在 花 生 油 (18.25% ±0.69% )和 橄 榄 油 (39.37% ±0.10% )中的含
量 最 高 ;大豆 油 中含 量 最 高的甘 油 三 酯是 L—L—L(22.16% ±1.71% ),亚麻籽 油 中是 O—Ln—Ln
(21.85% ±0.18% ),稻 米 油 中是 O —L—P(18.58% ±1.02% ),以 及 棕 榈 油 中是 0 一P —P
ly.Triglycerides with the salne ECN va lue,such as O —O —L and S—L—L,were isolated.The contents of trace triglycer ide were also identif ied. Key words:ultra performance convergence chromatography;nlass sp e ctrometry;triglyceride;rapid a n a lysis
(25.05% ±0.73% )。0—0一L与 S—L—L等 ECN值 相 同的甘 油三 酯 实现 了分 离 ,且含 量 微 少的

植物油甘油三酯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植物油甘油三酯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植物油甘油三酯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耿曼璐;赵贝贝;陆启玉
【期刊名称】《粮食与油脂》
【年(卷),期】2017(030)003
【摘要】建立甘油三酯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色谱柱、洗脱梯度、柱温、进样量、流速等对甘油三酯分离效果的影响,确立了最佳分离条件,为植物油甘油三酯的定性分析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可用于植物油品质的鉴定和营养价值的评定.
【总页数】4页(P97-100)
【作者】耿曼璐;赵贝贝;陆启玉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 河南郑州450001;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 河南郑州450001;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 河南郑州4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27
【相关文献】
1.食用植物油中甘油三酯色谱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J], 籍淑贤;魏芳;胡娜;吕欣;董绪燕;陈洪;冯钰锜
2.Triple-TOF-MS/MS法检测植物油中甘油三酯 [J], 邢常瑞;袁翔宇;章铖;鞠兴荣;袁建;何荣
3.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准确定量植物油中主要甘油三酯 [J], 赵新楠;王秀嫔;李培武;印南日;万立昊;王晓;张良晓
4.超高效合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定量检测食用植物油中12种长链甘油三酯 [J], 杨光勇;郭苍亭;薛光;郭金喜
5.甘油三酯指纹图谱在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中的应用 [J], 翁嘉;黄秀丽;朱文娟;王晓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气相色谱法测定常见植物油中脂肪酸

气相色谱法测定常见植物油中脂肪酸

气相色谱法测定常见植物油中脂肪酸
李丹华;朱圣陶
【期刊名称】《粮食与油脂》
【年(卷),期】2006(000)008
【摘要】随着营养学研究发展,人们对脂肪酸认识不断增加.中国营养学会也推荐膳食中必需脂肪酸摄入理想比值,市场上也出现大量调和油,为了评估食用植物油营养价值,该研究分析常用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和各种油营养特色.方法:用氢氧化钾-甲醇溶液将植物油皂化后,在三氟化硼作为催化剂作用下,用甲醇将样品甲酯化,正己烷提取甲酯化产物.以毛细管柱DB-23作为分离柱,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油脂肪酸组成.结果:大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中含有50%~60%亚油酸和20%~30%油酸,营养均衡合理;花生油,芝麻油中油酸、亚油酸含量约35%~45%,易于人体吸收;菜籽油中含有45%油酸和15%芥酸,芥酸对人体健康有不利作用;橄榄油,茶籽油中含有75%~80%油酸,红花籽油中含有约80%亚油酸,有降低胆固醇功效.
【总页数】3页(P46-48)
【作者】李丹华;朱圣陶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江苏,苏州,215123;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646.2
【相关文献】
1.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常见植物油中脂肪酸 [J], 李丹华;朱圣陶
2.植物油中脂肪酸的气相色谱法测定 [J], 刘颖沙;崔利辉;赵璐;李国秀
3.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方法研究 [J], 聂荣荣
4.气相色谱法测定和比较5种植物油中的脂肪酸组成 [J], 王小花;黄韡;郭锌;苏阿龙
5.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方法研究 [J], 聂荣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液质联用分析常见植物油甘油三酯

液质联用分析常见植物油甘油三酯

液质联用分析常见植物油甘油三酯张东;龙伶俐;薛雅琳;朱琳;皇甫志鹏;沈媛【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法分析了常见植物油如大豆油、芝麻油、花生油、特级初榨橄榄油、葵花籽油、玉米油、油茶籽油、棉籽油和菜籽油的甘油三酯。

结果显示每种植物油甘油三酯的种类和含量均不相同。

该方法测定甘油三酯有效可行,可为甘油三酯结构信息研究及油脂掺伪鉴别提供基础支持。

%Triglycerides in vegetable oil such as soybean oil, sesame oil, peanut oil, virgin olive oil, sun- flower oil, maize oil, camellia seed oil, cottonseed oil and rapeseed oil were investigated by HPLC/Q - TOF.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osition and content of triglycerides in each vegetable oil were dif- ferent. The method was effective and feasible, which will support to study triglycerides structure charac- terization and detect adulteration oil.【期刊名称】《粮油食品科技》【年(卷),期】2012(020)006【总页数】5页(P33-37)【关键词】植物油;甘油三酯;液质联用【作者】张东;龙伶俐;薛雅琳;朱琳;皇甫志鹏;沈媛【作者单位】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北京100037;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222;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2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7天然植物油脂主要成分为甘油三酯,其含量在95%以上,组成甘油三酯的脂肪酸种类以及其在甘油骨架上的位置决定了植物油脂的营养价值;并且,各种植物油脂有着其各自独特的甘油三酯特性[1]。

油茶籽油甘三酯组成的NARP-HPLC-EISD分析及其在高温处理过程中

油茶籽油甘三酯组成的NARP-HPLC-EISD分析及其在高温处理过程中

油茶籽油甘三酯组成的NARP-HPLC-EISD分析及其在高温处理过程中的降解研究王进英1,2,3钟海雁1,2,3 冯纳1,2,3周波1,2,3(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042. 稻谷及副产物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长沙4100043.经济林育种与栽培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04)摘要油茶籽油甘三酯在优化条件下得到良好分离,在14种甘三酯中含量水平前三的分别为OOO+SLO(74.21%)、OOP(10.64%)和OOL+SLL(5.19%)。

方差分析表明来自不同产地的油茶籽油甘三酯分布情况存在差异。

油茶籽油在深层煎炸过程(180℃)中甘三酯的总体损失率为47.85%,ECN40、ECN42、ECN44、ECN46、ECN48和ECN50区的甘三酯损失率分别为86.73%、91.52%、75.97%、45.01%和55.30%。

LLL和PPL历经40 h煎炸后完全降解。

与深层煎炸油样相比,加热(180℃)样品中甘三酯的降解程度相对降低。

偏相关分析表明油茶籽油甘三酯在深层煎炸过程中的降解速率与极性组分的生成速率成负相关。

关键词油茶籽油甘三酯无水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高温处理中图分类号:TS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40672Analysis of Triacylglyceol profiles in Camellia seed oil and Degradation Research during Deep Frying by NARP-HPLC-EISDWANG Jin ying1,2,3ZHONG Hai yan1,2,3 Feng Na1,2,3ZHOU Bo1,2,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070612);湖南省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CX2015B283)收稿日期:2015-08-12作者简介:王进英,女,1989年出生,博士,木本粮油品质保持及高效利用通讯作者:钟海雁,男,1963年出生,教授,木本粮油品质保持及高效利用(1.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Changsha, 4100042.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Rice and by-products Deep Processing, Changsha, 4100043. Key laboratory of economic forest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of the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Changsha, 410004)Abstract The triacylglycerides of camellia seed oil were separated completely under optimistic chromatographic condition, in which OOO+SLO (74.21%), OOP (10.64%) and OOL+SLL (5.19%) were top three compounds.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showed that the difference among location reached at 5% significant level. The overall loss ratio of camellia seed oil triacylglycerides during deep frying (180°C) were 47.85%, and the loss ratio of each partition (ECN40, ECN42, ECN44, ECN46, ECN48 and ECN50) were 86.73%, 91.52%, 75.97%, 45.01% and 55.30% respectively. LLL and PPL were totally decomposed after frying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frying samples, the degradation level of heating(180°C) oil were relatively lower. 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gradation ratio of camellia seed oil triacylrides and generation ration of polar compounds were existed.Key words: Camellia seed oil, triacylglycerol, NARP-HPLC-EISD,high temperature processing1.前言甘三酯是通过酯键将脂肪酸连接到甘油骨架上组成的,它是油脂的主要成分(95~98%)。

文冠果油脂肪酸、甘油三酯组成及其相关性分析研究

文冠果油脂肪酸、甘油三酯组成及其相关性分析研究

文冠果油脂肪酸、甘油三酯组成及其相关性分析研究张东;薛雅琳;段章群;李秀娟;朱琳;何少卿【摘要】分析了3个产地44个文冠果油的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组成.从文冠果油中共分析出12种脂肪酸,含量较高的分别是亚油酸(40.89%~43.20%)、油酸(29.63%~31.66%)和芥酸(8.29%~8.45%).文冠果油不饱和脂肪酸占90%以上,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在1.08~1.20之间.采用HPLC-TOF/MS 共鉴定出33种可能的甘油三酯,构成这些甘油三酯的脂肪酸包括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花生一烯酸、山嵛酸、芥酸、木焦油酸以及二十四碳一烯酸等.文冠果油含量较高的甘油三酯为OLL(18.02%~ 20.15%),其次是OOL(8.08%~8.42%)和LLAo(7.75%~8.20%).同时,对不同产地文冠果油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文冠果油品质研究及掺伪鉴别提供数据支撑.%The compositions of fatty acid and triglycerides of 44 samples of 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oil from three producing areas were analyzed.Twelve kinds of fatty acids in 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oil were identified,and the contents of linoleic acid(40.89%-43.20%),oleic acid (29.63%-31.66%) and erucic acid(8.29%-8.45%) were higher.The content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oil was above 90%,and the ratio of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to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was 1.08-1.20.33 kinds of triglycerides in 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oil were identified.The triglycerides were formed from palmitic acid,stearic acid,oleic acid,linoleic acid,arachidic acid,arachidonicacid,docosanoic acid,erucic acid,lignoceric acid and nervonic acid.The content of triglyceride OLL (18.02%-20.15%) in Xanthoceras sorbifoliaBunge.oil was the highest,followed by OOL (8.08 %-8.42%) and LLAo (7.75 %-8.20%).Meanwhile,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contents of fatty acid and triglyceride in 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oil was carried on.The results could provide data support for the quality study and adulteration identification of 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oil.【期刊名称】《中国油脂》【年(卷),期】2017(042)002【总页数】4页(P26-29)【关键词】文冠果油;脂肪酸;甘油三酯;相关性分析【作者】张东;薛雅琳;段章群;李秀娟;朱琳;何少卿【作者单位】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5.1;TQ641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又称文官果、崖木瓜、僧灯木道等,属于无患子科文冠果属落叶乔木或大灌木。

2021食用油中甘油三酯的分离分析化学方法范文2

2021食用油中甘油三酯的分离分析化学方法范文2

2021食用油中甘油三酯的分离分析化学方法范文 1引言 三脂肪酸甘油酯(甘油三酯)由 1 个甘油分子与 3 个脂肪酸分子结合成酯而成,是食用油的主要成分。

根据碳链的长度以及不饱和度,脂肪酸的种类可高达 800 余种。

动物及植物油脂主要集中在含有0 ~ 3 个双键的 C8~ C26的直链脂肪酸,同时由于结合位置的不固定,导致了甘油三酯的种类相较脂肪酸更趋向于复杂多样[1].但常见动物油和植物油中主要存在的仅是含有 C16和 C18的甘油三酯,如脂肪酸为棕榈酸(C16∶ 0,P)、硬脂酸(C18∶ 0,S)、油酸(C18∶ 1,O)、亚油酸(C18∶ 2,L)、亚麻酸(C18∶ 3,Ln)的甘油三酯。

其它脂肪酸的甘油三酯含量普遍较低。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着食用油掺杂的问题,在中国尤以地沟油掺杂问题备受关注[2~4],甘油三酯作为食用油的主要成分,对其进行分离分析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LC-MS)在分离分析甘油三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不同的液相色谱柱可以对甘油三酯形成不同程度的分离,高灵敏质谱检测器为分离后的定性识别与定量分析提供了重要条件。

目前,用于分析甘油三酯的质谱离子源有 ESI 与 APCI 两种离子源。

ESI 源适用于检测中等极性以及强极性的化合物,在使用 ESI 源时可利用多级质谱通过将甘油三酯分子打碎后得到的子离子峰,获得对甘油三酯更好的定性分析结果[5,6].通常使用 ESI 源时需要在流动相中加入盐类才会有好的离子化效果[7 ~9].APCI 源适用于弱极性化合物的检测,甘油三酯在 APCI 源中主要形成 3 种类型的碎片离子:酰基离子( RCO)+、单酰基甘油离子( M + H - RCOOH - RCO)+和二酰基甘油离子( M + H - RCOOH)+,根据这些碎片离子峰的特征,可以确定甘油三酯的结构[10 ~13]. 本实验使用串联长柱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分析食用油中甘油三酯组成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 年 第 36 卷 第 5 期
中国油脂
61
后的流出顺序。等价碳数法检测植物油掺伪已经取 三酯的分离分析提供了一个简便准确的方法。首先
得了很大成就。欧盟曾把实验和理论计算得到的甘 油三酯 ECN42、48 的差别作为官方标准[10]检测橄
对苏子油的脂肪酸进行 GC 分析,含量按面积归一 化法计 算。 根 据 出 峰 时 间,采 用 多 次 进 样 的 方 法,
NP - HPLC 使用极性固定相、非极性洗脱液如 短链烃( 正己烷) 等。甘油三酯洗脱是按碳原子数 目减少的顺序,饱和的比不饱和的先流出。人们曾
经尝试使用 NP - HPLC 分离甘油三酯,但使用这种 技术,油脂的甘油三酯色谱峰会有相当大的重叠,因 此这项技术很少用于分析诸如橄榄油、红花籽油、葵 花籽油、亚麻籽油、人造黄油以及其他植物油。但对 于从不同的脂质,如从脂肪酸、甘油一酯、甘油二酯 中分离甘油三酯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对于天然油 脂 的 甘 油 三 酯 的 分 离,绝 大 多 数 采 用 非 水 反 相 HPLC。
由于存在大量的具有相似物理化学性质的甘油 三酯类型,要完全分离植物油的甘油三酯还有一定 困难,但目前对于植物油甘油三酯的定性与定量分 析已取得显著进展。许多色谱技术被成功应用于甘 油三酯的 分 析,如 气 相 色 谱 ( GC) 、高 效 液 相 色 谱 ( HPLC) 、薄层色谱( TLC) 、超临界流体色谱( SFC) 等,其中 HPLC 方法尤其是非水反相 HPLC,应用最 为广泛。
与 NP - HPLC 相反,RP - HPLC 使用非极性固 定相、极性洗脱液。这种技术中,极性和中等极性的 洗脱液被引入,如氯化试剂、丙酮、乙腈、甲醇等。混 合非水洗脱溶剂对于食用油中甘油三酯的分离是十 分有效的。
不少研究者深入地研究了 RP - HPLC 的甘油 三酯的保留机理,Nikolovan - Damyanova[9]详尽地 综述了 RP - HPLC 的甘油三酯的保留机理,许多参 数如 PN、等价碳数( ECN) 和理论碳数( TCN) 等被用 来描述甘油三酯分子的色谱属性和预测他们的洗脱 顺序。等价碳数的计算是在脂肪酰基链长度和分子 中双键总数的基础上,甘油三酯按总碳原子数递增 的顺序流出,每个双键大约相当于减去 2 个碳原子
方法的基础上获得了很多成就,重点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分析植物油脂甘油三酯结构组成方
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关键词:植物油脂; 高效液相色谱法; 甘油三酯;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Q646;O657. 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 - 7969(2011)05 - 0059 - 05
A review of analyzing triacylglycerols profiling in plant oils based on HPLC analysis
ZHU Taohua,FAN Lu,QIAN Xiangming,WANG Yan,JING Yincheng
(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1,China)
一酯、甘油二酯与甘油三酯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 Pak C18( 300 mm × 3. 9 mm 和 150 mm × 3. 9 mm,4
结果表明,不同的脂肪酸甘油酯和脂肪酸可以得到 μm,Waters) ,乙腈和异丙醇为流动相的梯度洗脱方
很好的分离,但除了对棕榈油有部分研究外,对其他 植物油脂的 甘 油 三 酯 分 析 没 有 涉 及。 崔 凯 等[12] 首
榄油中是否掺入植物油。 刘涛等[11]使用高效液相色谱 - 蒸发光散射检
分别收集 HPLC 的相同级分以制备足够量的样品, 对各级分的脂肪酸组成进行 GC 分析,含量按面积
测器测定脂肪酸和甘油酯的含量,使用乙腈、二氯甲 烷二元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对不同脂肪酸的甘油
归一化法计算,推断各级分的甘油三酯的组成 根 Nova -
收稿日期:2010 - 06 - 29 基金项目:“十 一 五”国 家 科 技 支 撑 计 划 重 点 项 目 课 题 资 助 ( 2008BADA8B04) 作者简介:朱桃花( 1983) ,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粮油食 品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 zhutaohua0812@ 163. com。 通信作者:范 璐,教授( E-mail) fanlufanlu@ 126. com。
羟基与不同的脂肪酸酯化时,甘油三酯分子具有光 学活性。IUPAC - IUB 推荐使用 Sn 体系来命名甘 油三酯,在甘油衍生物的费歇尔投影式中,2 位羟基 列于左侧,上面是 1 位,下面是 3 位,每种甘油三酯 可根据其 Sn - 1,Sn - 2,Sn - 3 编号区别开来。
对于植物油整体甘油三酯的 HPLC 分离以及在 此基础上的研究自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起[1 - 4]人们 就做了不少尝试,一直以来国内外研究者做了大量 的工作。对甘油三酯的分析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 工作,因为甘油骨架上可以结合的脂肪酸的种类很 多,导致甘油三酯种类十分庞大。若有 n 种脂肪酸, 则理论上可构成 n3 种甘油三酯,除去光学异构体外 有( n3 + n2 ) /2 种,非异构体也有( n3 + 3n2 + 2n) /6 种。植物油脂所含的脂肪酸种类要比动物油脂少得 多,大多数植物油脂含 5 ~ 10 种脂肪酸,很少含有奇 数、支链或低于 16 个碳原子的不饱和脂肪酸,而动 物脂可能含有 10 ~ 40 种脂肪酸。植物油脂的甘油 三酯结构是非常特殊的,饱和脂肪酸基本上全部链
2011 年 第 36 卷 第 5 期
中国油脂
59
检测分析
HPLC 分析植物油脂甘油三酯结构组成的研究现状
朱桃花,范 璐,钱向明,王 艳,井银成
( 河南工业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郑州 450001)
摘要:甘油三酯是植物油脂的主要成分,分析其结构组成可了解植物油脂性质及用途,也可作为鉴
别各种植物油脂特征的指纹信息。目前对于植物油脂甘油三酯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在新技术、新
天然植物油脂具有独特的甘油三酯类型,构成 植物油脂主要成分的甘油三酯的脂肪酸种类及结构 是食品成分和营养供应的根据,分析植物油脂甘油 三酯的组 成,对 于 引 导 国 民 消 费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意义。
甘油 三 酯 ( TG) 是 植 物 油 脂 的 主 要 成 分 ( 占 95% 以上) ,每种类型的甘油三酯的分子结构可通 过碳原子总数( 即 3 个脂肪酸酰基链长度的总和) 、 各脂肪酸的不饱和度、各脂肪酸双键的位置和构型 以及 3 个脂肪酸在甘油骨架上的位置等基本属性来 描述。另外甘油骨架本身具有平面对称性,当 2 个
Fogtia 等[6]使用 NP - HPLC 分离和定量 SLCT ( 指通过化学或酶作用,乙酸甘油酯、三丙酸或三丁 酸甘油酯与长链( C16 ~ C18) 氢化植物油酯交换得 到的一族脂类) 。该方法能够分离 SLCT 混合物, 游离脂肪酸和天然脂类的饱和长链甘油三酯、甘油 二酯、甘油一酯。联机使用质谱检测器( LC / MS) 能 够鉴别难 分 离 的 甘 油 三 酯 结 构。 孟 祥 河 等[7] 采 用 NP - HPLC 对中性脂质进行分离,采用蒸发光散射 检测器和折光检测器对分离的样品进行了定性和定 量分析。2 种 HPLC 方法都可实现甘油三酯、甘油 二酯、甘油一酯、游离脂肪酸的分离。但他们只是对 这些混合物的标准品进行了分离,并没有对各种植 物油脂样品的甘油三酯进行分离。
HPLC 的分离过程建立在溶质与固定相和流动 相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从概念上说,有 2 种 分离模式,正相和反相色谱。正相色谱分离是溶质 被可逆地吸附到固体吸附剂的极性基团上( 硅胶, 氧化铝,硅酸镁) ,而反相色谱分离是基于溶质在流 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比,十八烷基 ( C18) 修饰 的硅胶是制备反相柱最常用的材料。在甘油三酯的 分离中常用的还有银离子色谱。本文介绍了 HPLC 在分析植物油甘油三酯结构组成方面的研究现状。 1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模式 1. 1 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Normal Phase - HPLC, NP - HPLC)
Abstract: Triglycerols are the main component of plant oils ,and analyzing its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not only can understand the nature and purpose of plant oils,but also can provide the fingerprint information to identify different plant oils. At present,many achievements on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triglycerols in plant oils were obtained. The status and progress of triglycerols in plant oils were described based on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 HPLC) analysis. Key words: plant oils; HPLC; triglycerides; statistical evaluation
60
CHINA OILS AND FATS
2011 Vol. 36 No. 5
接在端位( Sn - 1 和 Sn - 3) ,而 Sn - 2 位富含大量 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不常见的脂肪酸集中在 Sn - 3 位。
甘油三酯组成是了解一种油脂特性的关键。例 如,羊脂与 可 可 脂[5],两 者 的 脂 肪 酸 种 类 和 含 量 基 本相同,但可可脂是巧克力中唯一的连续相,可可脂 的特点是在室温下是脆的,而在体温下会迅速完全 地融化,研究可可脂的甘油三酯组成,我们可以很好 地理解巧克力的性质。可可脂中的三饱和酸甘油三 酯仅为羊脂的 1 /10( 约 2. 5% ) ,其甘油三酯的主要 成分为一不饱和二饱和酸甘油三酯( 约 75% ) ,组成 简单,所以熔点低,塑性范围窄。另外,甘油三酯是 十分适合于鉴别植物油的,不同的脂肪酸以特定的 位置和方式存在于每个甘油分子中,均匀分布、限制 分布和随机分布理论表明,单一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并不影响甘油三酯的定性检测,因此甘油三酯是用 于鉴定植物油很好的指纹信息。甘油三酯分析是识 别和定量可可油中代可可脂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 国际橄榄油理事会( IOOC) 鉴别橄榄油的官方方法 所用的主要参数之一。一些重要的油如鱼油、橄榄 油,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健康价值,研究这些重要 的油的结构对人类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