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临床路径
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抑郁发作)临床路径一心境障碍(抑郁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心境障碍(抑郁发作)(ICD-10:F32)自知力缺失,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或伴有冲动,自伤和自杀行为需要住院治疗。
(二)诊断依据: 1、国际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方案(ICD-10)2、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Ш)3、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诊断标准(CCMD-3)1)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9)性欲减退。
2)严重程度: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3)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
(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
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
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
【说明】本抑郁发作标准仅适用于单次发作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空腹血糖,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辅助检查(包括神经心理测定):CT、MRI、脑电图,SDS,HRSD,DSS,CGI 等鉴别诊断:1、其他精神障碍伴有抑郁2、痴呆3、神经系统疾病4、药物所致的抑郁状态5、器质性疾病或躯体伴发的抑郁状态6、其他神经症和精神病伴发的抑郁状态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关于抑郁症的治疗指南1 一线抗抑郁药物治疗:NRIs、SSRIs、SNRIs、NaSSA、其他2 心理治疗:人际交往、认知-行为、婚姻和家庭等3 物理治疗(小脑电刺激, 生物反馈)4 工文娱治疗(四) 标准住院日<90天(五) 进入路径1、第一诊断符合ICD10. 心境障碍(抑郁发作)疾病编码F322、有住院适应症3、如患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亦可进入路径。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实施健康教育
1 36 出院时 , .. 对患者进 行总体评估 , 采用 自行设计 的问卷 ( 内容为抑郁症相关知 识 ) 由总 务护士 对 出院前 的患 者 ( , 家 属可共 同参 与) 进行书面测试 , 发放健康 教育手册 , 进行 疾病
知识及 注意事项 宣教 , 发挥 家属 的 主观能 动性 , 导患 者及 指
惠(9 3 女 , 16 一) 大专 , 主管护师 , 护士长。
20 0 8年 1 月 1
中国民康 医学
Me a o r a fC ieeP o l at Sc Ju n lo hn s e peSHelh l
NO 20 V. o8
第2 O卷
下半月
第2 2期
V0 _ O S l 2 HM No 2 .2
应 用 临 床 护 理 路 径 对 老 年 抑 郁 症 患 者 实 施 健 康 教 育
杨 惠, 郦苹 萍
吉安 330 ) 4 0 0 ( 江西省吉安市第三人民医院 , 江西
[ 中图分类号 ] R 9 13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 0 6 (0 8 2 —2 1 2 3 9 2 0 ) 2 7 4—0 究组男 2 例 , 9例 , 1 女 平均年龄 ( 1 5 7 .5±8 5 ) ; .6 岁 对照组男 1 , 1 例, 9例 女 1 平均 年龄 (2 9 7 .7±7 6 ) 。两组 的基本资 .7 岁 料 比较 , 异无 显著意义( 差 P>0 0 )所有病例均符合 中国精 .5 , 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版 ( C C MD一3 _ 抑郁 症 的诊 断 )2 J教 育使 患者或 其他人 群
获得预防疾 病 、 促进健康知识 的护理活动 … 。为 了使 老年抑
郁病(抑郁症轻度抑郁发作)门诊中医临床路径
郁病(抑郁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抑郁症的轻度抑郁发作患者。
一、郁病(抑郁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郁病(TCD编码:BNG11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抑郁症(轻度抑郁发作)(ICD-10编码:F32.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2011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世界卫生组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见附件)。
郁病(抑郁症)临床常见证候:(1)肝郁脾虚证(2)肝郁气滞证(3)心脾两虚证(4)肾虚肝郁证(5)肝胆湿热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见附件)。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郁病“抑郁症(轻度抑郁发作)”;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门诊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郁病(TCD编码:BNG110)和抑郁症(轻度抑郁发作)(ICD-10编码:F32.0)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1)伴有严重脑、心、肝、肾功能不全等躯体疾病的患者。
(2)伴有严重消极观念、有自杀自伤倾向者。
(3)儿童和妊娠期妇女。
(4)不愿接受中医治疗的患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郁病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和舌、脉象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就诊当天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心理测量: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评定。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甲状腺功能、B超、经颅多普勒、胸部X线片、心电图、脑电图、头颅CT或MRI,五态人格、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CL-90等。
探讨临床路径方法对提高抑郁症患者健康教育质量的临床效果
・
3 4 3
健康教者健康教育质量的
临床效 果
崔德 瑞
( 河南省南 阳市第 四人 民医院,河南 南 阳 4 7 3 0 0 0 )
摘 要 :目的 探 讨临床 路径方法对提 高抑郁症 患者健康教育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9 6 例抑郁 症患者随机分 为观察组 和对照组各 4 8例 ,对 照组按护理 常规进行 护理和健康教育指导 ,观察组采用 临床路径 实施 治疗和护理 ,观察住 院全程 效 果。于入院 时、出院时采用健康知识 知晓测评表 、依从性 调查 问卷 、护理 工作 满意度调查 问卷进行 测评分析。结果 出院时观察健 康知识的 掌握 、治疗依从性 、对护理服务 工作的 满意度 等方 面均显 著优 于对照组 ( P<0 . 0 5),住 院时 间显著低 于对照组 ( P<0 . 0 1 ) 。结论 应 用临床路径对 患者 实施健康教 育, 能显著提 高健 康教 育效果和护理 工作 满意度 , 和谐 了医患关 系,提 高 了病 人对 治疗 的依从 性 ,缩短 了住 院时间 ,降低 了住 院费用,对预 防疾病的复发 和巩 固疗效有
察 组 在 常规 基 础上 增 加 临床 路 径 的健 康 教 育路 径 图 。护 士 长随 时 抽查 临床路 径 执 行情 况 ,对 存 在 问题 进 行 反馈 ,出 院后 由临床路径 小组作 出效果 评价 。
1 . 3 评价方法及指标
两组 病人 分别 测评 , 要求对 所有 问卷逐 项进行 评估 。①
1 . 4 统计 学方法
所有 数据应 用 S P S S 1 0 . 0统 计软件 处理并 进行 x 检 验 ,, 检验 。
精神科临床路径
精神科临床路径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精神科临床路径一、精神分裂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精神分裂症(ICD10:F20/),且为急性发作期,排除慢性退缩病人。
(二)诊断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2001年)相关指南1.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2.严重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3.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2)若同时符合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情感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分裂症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尚未缓解的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本项中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5.临床类型(1)偏执型分裂症()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妄想为主,常伴有幻觉,以听幻觉较多见(2)青春型(瓦解型)分裂症()符合分裂症诊断,常在青年期起病,以思维、情感、行为障碍或紊乱为主。
例如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情感倒错、行为怪异(3)紧张型分裂症()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紧张综合征为主,其中以紧张性木僵较常见(4)未定型分裂症()又名混合型或未分型①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有明显阳性症状②不符合上述亚型的诊断标准,或为偏执型、青春型,或紧张型的混合形式(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编着,舒良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等相关指南1.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症治疗药物2.合并其他合适的非药物治疗如:MECT;rTMS治疗;心理治疗;胰岛素低血糖和休克治疗;脑电治疗;生物反馈治疗;作业治疗;音乐治疗及其他康复治疗。
首发抑郁症标准化临床路径2
抑郁症标准化临床路径一、抑郁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心境障碍重度抑郁发作(ICD-10:F32.2/F32.3):重度抑郁发作,不伴精神病性症状(ICD-10:F32.2),重度抑郁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ICD-10:F32.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上首次/单次发病的重度抑郁发作。
2.存在患病易感性:包括遗传、生化、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神经可塑性遭到破坏、不利的心理社会环境、人格等因素。
3.常伴随焦虑/激越症状、躯体症状(如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性欲减退、阳痿、闭经、身体各部位的疼痛、乏力等),可伴随精神病性症状、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及强迫症状。
4.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促甲状腺素激发试验和睡眠脑电图检查等,有时也有助于诊断。
5.需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教材-精神病学新进展》(中华医学会组织编写,赵靖平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药物治疗。
2.电抽搐或改良电抽搐治疗。
3.心理治疗。
4、其它辅助治疗如生物反馈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等(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F32.2/F32.3心境障碍重度抑郁发作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所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甲状腺功能、甲状旁腺功能、催乳素、电解质、血糖、心肌酶、血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等);3.脑电图/脑地形图,心电图,必要时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B超,胸部X光片,必要时作脑CT;4.人格、智力等心理测验;5.抑郁焦虑情绪、躯体症状等相关临床量表;6.有条件者可行睡眠脑电图测定。
5个重性精神病临床路径表单
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一、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ICD-10:F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
心境和活动水平紊乱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躁狂或轻躁狂),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降低和活动减少(抑郁)。
2.发作间期通常以完全缓解为特征。
3.躁狂发作通常起病突然,持续时间2周至4、5个月不等(中数约4个月);抑郁持续时间较长(中数约6个月);除在老年期外,均很少超过1年。
4.无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双相障碍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
1.进行系统的病史、治疗史采集及精神检查,制定治疗方案。
2.药物治疗:一般遵循联合用药的原则,以心境稳定剂作为基础性治疗,再根据不同的临床相可分别联合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或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
3.必要时联合使用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F31双相情感障碍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片、心电图、脑电图;(4)心理测查: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攻击风险因素评估量表、自杀风险因素评估量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脂、心肌酶、超声心动图、腹部B超、头颅CT、内分泌检查、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等。
抑郁症临床路径
抑郁障碍临床路径一、抑郁障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抑郁障碍(10:F32.033.9)(二)诊断依据根据《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07)10诊断诊断抑郁障碍是三种不同形式的抑郁发作(轻度、中毒、重度0。
各种形式的典型发作中,通常有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导致劳累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
常见症状有稍做事情即觉明显的倦怠;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自罪感念和无价值感;认为前途暗淡悲观;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下降。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07)1.药物治疗原则(1)急性期治疗:控制症状、缩短病程,疗程6-8周。
(2)巩固期治疗;防治症状复燃、促使社会功能的恢复,主要治疗药物剂量应维持在急性期水平,配合心理治疗,疗程4-6个月。
(3)维持期治疗:防治复发,维持良好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把握预防复发所需剂量,维持时间一般在2-3年。
2.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治疗原则。
(四)标准住院日为3个月。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1032.033.9抑郁障碍疾病编码。
2.如存在躁狂症状,符合双相障碍的诊断,则不诊断抑郁障碍。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可以进入路径。
(六)抗抑郁药物使用前后所需的检查(六)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前后所需的检查1.血,尿,便常规2.心电图3.脑电地形图4.脑功能分析5.肝功能6.心肌酶7.肾功能8.血清离子9.凝血四项10.血糖11.脑12.感染性疾病筛查:甲肝、乙肝、丙肝、艾滋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查:1.血脂2.胸部X光3.血流变4.肝胆胰脾肾超(女性加子宫附件)5.脑彩超(七)有关量表的应用:1.诊断量表:有与配套的定式临床诊断检查提纲();与10和均能配套的复合性国际诊断检查问卷()和神经精神临床评定量表();与3、10和均能配套的健康问题和疾病定量测试法()。
常见精神疾病临床路径
常见精神疾病临床路径精神疾病是指一系列与心理和行为异常相关的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这些疾病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也给医生们提出了挑战。
了解精神疾病的常见临床路径,对于确诊和治疗这些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常见的精神疾病以及其临床路径。
1. 抑郁症的临床路径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长期的、持续的低落情绪、缺乏兴趣、睡眠障碍等症状。
在临床上,抑郁症的诊断通常基于以下路径:1.1 主诉与病史:患者通常主诉情绪低落、失去兴趣以及其他典型抑郁症状。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抑郁症状开始的时间、持续时间以及生活事件等。
1.2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主要是排除其他可能引起抑郁症状的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实验室检查可以检测生化指标,例如是否存在贫血等。
1.3 诊断工具:医生通常使用抑郁症状量表,例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来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
1.4 辅助诊断工具:为了进一步确认抑郁症的诊断,一些影像学检查,例如核磁共振成像(MRI)或脑电图(EEG),可能会被使用。
2. 焦虑症的临床路径焦虑症是另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过度的紧张、担心和恐惧。
在临床上,焦虑症的诊断通常基于以下路径:2.1 主诉与病史:患者通常主诉不安、紧张以及其他典型焦虑症状。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焦虑症状开始的时间、持续时间以及导致焦虑的触发因素等。
2.2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与抑郁症类似,体格检查主要是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焦虑症状的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实验室检查可以检测生化指标,例如是否存在低血糖等。
2.3 诊断工具:医生通常使用焦虑症状量表,例如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来评估患者的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
2.4 辅助诊断工具:与抑郁症类似,一些影像学检查或心理测量工具可能会被使用。
3.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路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
抑郁症临床路径
抑郁障碍临床路径一、抑郁障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抑郁障碍(ICD10:F32.0-F33.9)(二)诊断依据根据《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07)ICD-10诊断诊断抑郁障碍是三种不同形式的抑郁发作(轻度、中毒、重度0。
各种形式的典型发作中,通常有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导致劳累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
常见症状有稍做事情即觉明显的倦怠;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自罪感念和无价值感;认为前途暗淡悲观;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下降。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07)1.药物治疗原则(1)急性期治疗:控制症状、缩短病程,疗程6-8周。
(2)巩固期治疗;防治症状复燃、促使社会功能的恢复,主要治疗药物剂量应维持在急性期水平,配合心理治疗,疗程4-6个月。
(3)维持期治疗:防治复发,维持良好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把握预防复发所需剂量,维持时间一般在2-3年。
2.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治疗原则。
(四)标准住院日为3个月。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F32.0-F33.9抑郁障碍疾病编码。
2.如存在躁狂症状,符合双相障碍的诊断,则不诊断抑郁障碍。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可以进入路径。
(六)抗抑郁药物使用前后所需的检查(六)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前后所需的检查1.血,尿,便常规2.心电图3.脑电地形图4.脑功能分析5.肝功能6.心肌酶7.肾功能8.血清离子9.凝血四项10.血糖11.脑CT12.感染性疾病筛查:甲肝、乙肝、丙肝、艾滋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查:1.血脂2.胸部X光3.血流变4.肝胆胰脾肾超(女性加子宫附件)5.脑彩超(七)有关量表的应用:1.诊断量表:有与DSM-IV配套的定式临床诊断检查提纲(SCID);与ICD-10和DSM-IV均能配套的复合性国际诊断检查问卷(CIDI)和神经精神临床评定量表(SCAN);与CCMD-3、ICD-10和DSM-IV均能配套的健康问题和疾病定量测试法(RTHD)。
精神科临床路径
精神科临床路径一、精神分裂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精神分裂症(ICD10:F20/20.0/20.1/20.2/20.3),且为急性发作期,排除慢性退缩病人。
(二)诊断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2001年)相关指南1.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2.严重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3.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2)若同时符合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情感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分裂症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尚未缓解的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本项中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5.临床类型(1)偏执型分裂症(F20.0)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妄想为主,常伴有幻觉,以听幻觉较多见(2)青春型(瓦解型)分裂症(F20.1)符合分裂症诊断,常在青年期起病,以思维、情感、行为障碍或紊乱为主。
例如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情感倒错、行为怪异(3)紧张型分裂症(F20.2)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紧张综合征为主,其中以紧张性木僵较常见(4)未定型分裂症(F20.3)又名混合型或未分型①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有明显阳性症状②不符合上述亚型的诊断标准,或为偏执型、青春型,或紧张型的混合形式(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编着,舒良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等相关指南1.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症治疗药物2.合并其他合适的非药物治疗如:MECT;rTMS治疗;心理治疗;胰岛素低血糖和休克治疗;脑电治疗;生物反馈治疗;作业治疗;音乐治疗及其他康复治疗。
临床护理路径在抑郁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 年 1 1日 2 卷第 1 07 月 第 3 期上旬版
C iJ rc us aur I 07V . ,o A h Pa r, na t 0 ,d2 N . n N J ys2 3 I
・
科 研 之 窗 -
临床护理路径在抑郁症患者治疗 中的应用
Re u t Al t e id x s w ih h v ba n d f m h x e i n a r u tt e tme p it o e v n sl s l h n e e h c a e o t ie r o t e e p rme t go p a i o n fl a i g l h h s i l e e b t rt a o e o h o t lg o p. < . . h r sn inf a t i e e c e w e o p t r e t n t s fi t e c n r r u P 001 T e e wa o sg i c n f r n e b t e n a w e h h n o i d
【 bt c】 O j t e o t y h f ec i icl u i a wyf aetwt A s at be i T u ei uneou n cn a nrn pt a o ptn i r cv sd t n l f sg li sg h r i s h
d pe s e p y h ss M eh d Diie 1 2 p t nsw t e rsie p y h ss it h x ei na e rsi sc o i. v to s vd d 0 ai t i d p esv sc o i no te e p rme tl e h
g o p a d t e c n r lg o p r n o y h r e p t n s i a h g o p h o t e n ri g c r s ru n o t r u a d ml ,t e e w r 51 ai t n e c r u .T e r u i u sn a e h o e e n
心境障碍抑郁症护理工作中临床路径的应用分析
生命科学仪器㊀2023年第21卷/第3期书㊀㊀评心境障碍抑郁症护理工作中临床路径的应用分析国树梅1㊀翟宏华2㊀付棣玮3(1.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河北衡水0530002.衡水市中医院,河北衡水0530003.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河北衡水053000)㊀㊀心境障碍是以情感活动过度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精神类疾病.在临床表现为情绪狂躁或抑郁反复发作㊁交替发作,且发病的间歇期精神活动正常.心境障碍可多次发病,少数患者长期不愈可转变为慢性,患病率可高至5%.心境障碍的主要特征是患者会交替产生躁狂或抑郁状态,处于不正常的躁狂激动状态,或昏睡或颓废抑郁,并交替发作.我们在这里主要研究的是心境障碍 抑郁症.心境障碍抑郁症护理工作是减少精神疾病发作㊁减轻病人精神障碍㊁缓解病人抑郁表现的一种临床护理工作.患有精神障碍抑郁症的患者普遍不愿与人交流,配合护理工作的意向较低,时常出现发怒㊁沉默寡言的态度,大大增加了护理难度.在常规的临床护理中,对该种类疾病的护理效果不佳,因此,需要针对其疾病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研究.临床上针对心境障碍抑郁症的护理措施主要为提前判断药物的不良反应,并针对性地制定用量大小,所有抗抑郁药均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直到抑郁症状得到控制;针对慢性患者用药减轻症状时,要采用社会心理康复措施,以提高患者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S R I类药物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较少且轻,可用于社区精神障碍防治工作;对恢复期抑郁症患者应进行心理干预㊁家庭心理教育和支持,使抑郁症患者能按计划服药和减少来自家庭环境中的心理应激,提高其适应能力;确保患者每次均按计划服药,防止患者积存药物用于自杀;对药物疗效再评估:不断评价药物安全性和疗效,每次给药时,须核实患者是否服下,注意严防5-羟色胺综合症的发生.«精神障碍护理»是由张玉洁和美清所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紧跟当前临床护理发展的脚步,立足于教育改革的现实,以培养高素质的临床护理人才为核心,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临床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本书作为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 双证书 人才培养纸数融合系列教材,内容详实,教材在内容的序化方面进一步优化,力求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带领学生由浅入深,逐步了解和熟悉精神科护理知识和技能.在该书的全部十二章内容中,重点介绍了精神障碍的基本知识㊁精神科护理技能㊁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㊁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㊁神经症及应激相关障碍患者的护理等相关的精神障碍护理知识,并在每章内容的组织方面,以学习目标为核心,强调目标描述的可测量性;以案例为载体,使抽象概括的精神障碍知识具体化;还根据教学需要穿插相关知识链接,增加教材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帮助学习者梳理归纳,对心境障碍抑郁症的护理效果提升㊁人才培养具有一定帮助.本文结合«精神障碍护理»一书相关知识点,简要地介绍了心境障碍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并基于当前临床实践,提出了临床护理工作的应用.参考书中的护理方法,设计了心境障碍抑郁症临床护理应用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60例患有心境障碍抑郁症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人.对其中一组进行常规护理,另一组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并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时间均设定为2个月,对干预前后的实际效果采用汉密尔顿焦虑㊁抑郁量表评分进行评估,并结合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得出最后结论.即心境障碍抑郁症临床护理对患者的恢复具有显著效果,可以在今后的治疗㊁护理中代替一般的常规护理.对照方法:对照组的心境障碍抑郁症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满足病人日常护理的基本需求,并及时对病情发展情况进行如实记录,汇总相关数据后报给主治医师.实验组的患者则采用临床路径护理的方式,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逐一分析和评估,并根据医师出具的治疗方案,对护理工作进行优化,并随着患者病情变化而调整.例如,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对患者的情绪进行疏导,适当帮助患者疏导负面情绪,提高与患者沟通的耐心,让患者体会到被重视的感觉,从而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程度,尽快融入治疗当中.主要观察指标:本次对照实验采用汉密尔顿焦虑㊁抑郁量表对心境障碍抑郁症患者的焦虑状态㊁抑郁状态进行评估.患者的焦虑评估表分值设定为0-56之间,0-7为无焦虑状态,8-13为可能有焦虑,14-20为焦虑,21及以上为明显焦虑状态.与已预估量表的评分相同.护理满意分为0-100,分值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对照结果:(1)焦虑㊁抑郁评分比较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分值对照,采取护理干预后的患者在焦虑状态㊁抑郁状态评估中分值都有所下降,两组比较后,采取临床路径护理的实验组患者分值降低幅度明显,证明实验组的患者状态恢复较好.(2)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在全部60名患者状态稳定的情况下对护理工作进行评分,最终实验组的评分为94分,对照组为88分,证明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说明心境障碍抑郁症临床护理对患者的病情改善具有明显帮助.心境障碍抑郁症患者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进入到极端的情绪当中,发病后与他人无法沟通或难以沟通.因此,针对心境障碍抑郁症患者采取临床路径护理的方式十分必要.护理人员要在工作中充分考虑患者病情的特殊性,以个性化的方式建立护患沟通,制定出的特殊护理模式,和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走入患者的精神世界,并根据医师指导严格按照临床路径表的标准化治疗护理流程开展工作,从而提升护理效果.也说明此次临床路径护理方式对心境障碍抑郁症患者的恢复具有明显帮助,应当加以推广.。
临床路径在抑郁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高中 6 例 ,初 巾 1 8 例,小学 5例,文盲 4 例。两 理状 况 、学 习能 力 ,按 照计划安 排健康 教育知识 , 组 患 者 在性 别 、年 龄 、受 教 育程 度 、抑郁 自评 量 使 患者更 容易掌握 。
表 ( S D S 1 评分 和焦 虑 评量 表 ( S A S ) 评分 方 面差 异 1 . 3 评价 T 具
教 育 知识 的掌 握 程 度 。 内容 包括 医 院 的住 院制 度 和环境 、 主管 医生 与护 士 的姓 名 、 抑 郁症 相关 知识 、 抗 抑 郁 症 相 关 药物 知 识 、 自我 情 绪 控 制 与管 理 、 放 松技 巧 、疾病 复发 诱 因 、出 院后 注 意 事项 、规
罔 际 医药 卫 生 导报 2 0 1 3 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第 l 9卷 第 2 0 期
I MHG N,O c t o b e r 2 0 1 3 ,V o 1 . 1 9 N o . 2 0
临床路径在抑郁症患者健康教育 中的应用
刘 惠蓉 刘青梅 方景如
探 讨临床路径模 式在抑郁 症患者健康 教育 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 7 2 例 【 摘要 】 目的
1 资料 与方 法
住 院制度 和环境 、主管 医生与护 士的姓 名 、患 者用
药宣教 ,情 绪管 理 、运用 积极 的语 言肯定 和鼓励 患 选择 2 0 1 1 年 1月至 2 0 1 3年 1 月 者 。第 2单元 :讲解抑郁 症相 关知识 ,抑 郁症 的诱
因 、核 心症状 、治疗原 则 、抗抑 郁药物 与抗焦 虑药
物知识 ,进行 放松训 练 。第 3单元 :本 单元根 据情
况 ,不 同疴 隋程度可适 当延长 时 间 ,讲 解抑郁 症好
抑郁症的病程与预后因素的分析与评估
抑郁症的病程与预后因素的分析与评估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了解抑郁症的病程和预后因素,对于有效治疗和帮助患者恢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抑郁症的病程特点以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估。
一、抑郁症的病程特点抑郁症的病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发作期、持续期、恢复期和康复期。
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
在发作期,患者常表现出情绪低落、厌倦、失去乐趣等典型症状,常伴有焦虑、自卑、自责等负面情绪。
患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敏感,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常出现睡眠障碍和食欲减退。
持续期是指抑郁症症状持续时间较长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患者的情绪低落和负面情绪持续存在,且疾病对其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明显影响。
患者常感到疲劳、身心乏力,注意力和记忆力进一步下降,丧失自信心,常出现意欲消失和自杀念头。
恢复期是指患者的症状开始缓解,情绪逐渐稳定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患者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开始恢复,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变得积极乐观。
患者逐渐恢复对生活的兴趣,参与社交活动和工作的能力逐渐增强。
康复期是指患者基本没有抑郁症状,能够正常参与社交和工作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逐渐恢复至与健康人群相仿的水平,不再受抑郁症的困扰。
二、抑郁症的预后因素1. 临床特征: 抑郁症发作前有典型的临床特点,如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家族史等。
女性、中年和老年人患抑郁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患有焦虑和其他心理疾病的人更容易发生抑郁症。
2. 发病原因: 抑郁症的发病原因是多样的,包括生物学、心理和社会因素。
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神经递质失调等;心理因素包括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包括经济压力、失业、学业压力等。
了解和解决这些发病原因,对抑郁症的预后至关重要。
3. 治疗追踪: 患者接受的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也会影响抑郁症的预后。
对于中度和重度抑郁症,通常需要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患者坚持治疗和定期复诊对于提高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精神科临床路径
精神科临床路径之迟辟智美创作一、精神分裂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精神分裂症(ICD10:F20/20.0/20.1/20.2/20.3),且为急性发作期,排除慢性退缩病人.(二)诊断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书社,2009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2001年)相关指南1.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其实不是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高涨(1)反复呈现的言语性幻听(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3)思想被拔出、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4)主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薄(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继续1个月,纯真型另有规定(2)若同时符合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情感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分裂症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尚未缓解的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本项中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1)偏执型分裂症(F20.0)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妄想为主,常陪伴幻觉,以听幻觉较多见(2)青春型(瓦解型)分裂症(F20.1)符合分裂症诊断,常在青年期起病,以思维、情感、行为障碍或紊乱为主.例如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情感倒错、行为怪异(3)紧张型分裂症(F20.2)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紧张综合征为主,其中以紧张性木僵较罕见(4)未定型分裂症(F20.3)又名混合型或未分型①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有明显阳性症状②不符合上述亚型的诊断标准,或为偏执型、青春型,或紧张型的混合形式(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书社,2009年)、《临床技术把持规范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书社,2006年)、《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舒良主编,北京年夜学医学出书社,2007年)等相关指南根据病情选择典范抗精神病药物、非典范抗精神病药物、对症治疗药物如:MECT;rTMS治疗;心理治疗;胰岛素低血糖和休克治疗;脑电治疗;生物反馈治疗;作业治疗;音乐治疗及其他康复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6—12周(五)进入路径标准2. 处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且既往治疗为非难治性.3.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置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惯例(含血型检测)、尿惯例、年夜便惯例2.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血电解质、血脂、血糖、病毒性肝炎检查、甲状腺功能惯例检查、生殖激素惯例检查3.脑电生理检测、心电图、头颅CT或/和头颅MRI、胸片、黑色B超(腹部、泌尿系)4.心理检验(BPRS,PANSS)(七)其他有利于诊治的相关检查项目:血药浓度测定、植物神经功能检测、TCD、自身抗体测定、凝血功能、糖化血红卵白、肌红卵白、肌钙卵白、肿瘤标识表记标帜物、相关感染性疾病检查、相关心理检验等(八)出院疗效评定如下1.痊愈:症状全部消失,自知力完全恢复2.好转:主要症状消失,自知力年夜部份恢复3.未愈:症状未消失,自知力未恢复(九)变异及原因分析1.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需调整药物治疗,招致住院时间延长2.难治性精神分裂症,需要进一步诊治,招致住院时间延长4.合并其他精神疾病,需要联用其他药物,招致住院时间延长二、抑郁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抑郁症,且为首次发作者.(ICD10:F32/32.0/32.1)(二)诊断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书社,2009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2001年)相关指南[症状标准]以心境高涨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6)反复呈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9)性欲减退[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给自己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继续2周;(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临床类型(1)轻性抑郁症(F32.0)除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轻度损害外,发作符合32抑郁发作的全部标准(2)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F32.1)除在32抑郁发作的症状标准中,增加“无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之外,其余均符合该标准(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书社,2009年)、《临床技术把持规范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书社,2006年)、《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主编,北京年夜学医学出书社,2007年)等相关指南根据病情选择: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5-HT和NE再摄取抑制剂、NE/DA再摄取抑制剂、5-HT2A受体拮抗剂和5-HT再摄取抑制剂、NE和特异性5-HT抗抑郁药、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其他抗抑郁药物、对症治疗药物,需要时可联合使用增效剂如:抗精神病药物、心境稳定剂、阿扎哌隆类、甲状腺素制剂等.如:MECT;rTMS治疗;心理治疗;胰岛素低血糖和休克治疗;脑电治疗;生物反馈治疗;作业治疗;音乐治疗及其他康复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4-8周(五)进入路径标准2. 处于发作期的患者,年龄≥18岁3.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置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惯例(含血型检测)、尿惯例、年夜便惯例2.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血电解质、血脂、血糖、病毒性肝炎检查、甲状腺功能惯例检查、生殖激素惯例检查3.脑电生理检测、心电图、头颅CT或/和头颅MRI、胸片、黑色B超(腹部、泌尿系)4.心理检验(HAMD)(七)其他有利于诊治的相关检查项目:血药浓度测定、植物神经功能检测、TCD、自身抗体测定、凝血功能、糖化血红卵白、肌红卵白、肌钙卵白、肿瘤标识表记标帜物、相关感染性疾病检查、相关心理检验等(八)出院疗效评定如下1.痊愈:症状全部消失,自知力完全恢复2.好转:主要症状消失,自知力年夜部份恢复3.未愈:症状未消失,自知力未恢复(九)变异及原因分析1.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需调整药物治疗,招致住院时间延长3.合并其他精神疾病,需要联用其他药物,招致住院时间延长而转入其他临床路径6.诊断更改7.其他变异原因三、躁狂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躁狂症,且为首次发作者.(ICD10:F30/30.0/30.1/30.2)(二)诊断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书社,2009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2001年)相关指南.1、症状标准: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并至少有下列3项(若仅为易激惹,至少需4项):(1)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2)语量增多;(3)思维奔逸(语速增快、言语迫促等)、联想加快或意念飘忽的体验;(4)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年夜;(5)精力充分、不感疲乏、活动增多、难以宁静,或不竭改变计划和活动;(6)鲁莽行为(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的行为等);(7)睡眠需要减少;(8)性欲亢进.2、严重标准:严重损害社会功能,或给他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3、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继续1周;(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标准.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躁狂发作标准至少1周.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躁狂.5、临床类型:(1)轻性躁狂症(轻躁狂)[F30.0]除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轻度损害外,发作符合30躁狂发作标准.(2)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症[F30.1]除在30躁狂发作的症状标准中,增加“无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之外,其余均符合该标准.(3)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症[F30.2]除在30躁狂发作的症状标准中,增加“有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之外,其余均符合该标准.(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书社,2009年)、《临床技术把持规范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书社,2006年)、《双相障碍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沈其杰主编,北京年夜学医学出书社,2007年)等相关指南根据病情选择锂盐,心境稳定剂包括丙戊酸盐、卡马西平等,抗精神病药.兴奋躁动严重者,可短时间合并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或典范/非典范抗精神病药针剂,对症治疗药物.如:MECT;心理治疗;脑电治疗;胰岛素低血糖和休克治疗;生物反馈治疗;作业治疗;音乐治疗及其他康复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6-8周(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需符合ICD10:F30/30.0/30.1/30.2躁狂症疾病编码.2. 处于发作期的患者,年龄≥18岁.3.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置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惯例(含血型检测)、尿惯例、年夜便惯例2.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血电解质、血脂、血糖、病毒性肝炎检查、甲状腺功能惯例检查、生殖激素惯例检查3.脑电生理检测、心电图、头颅CT或/和头颅MRI、胸片、黑色B超(腹部、泌尿系)4.心理检验(BRMS)(七)其他有利于诊治的相关检查项目:血药浓度测定、植物神经功能检测、TCD、自身抗体测定、凝血功能、糖化血红卵白、肌红卵白、肌钙卵白、肿瘤标识表记标帜物、相关感染性疾病检查、相关心理检验等(八)出院疗效评定如下1.痊愈:症状全部消失,自知力完全恢复2.好转:主要症状消失,自知力年夜部份恢复3.未愈:症状未消失,自知力未恢复(九)变异及原因分析1.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需调整药物治疗,招致住院时间延长3.合并其他精神疾病,需要联用其他药物,招致住院时间延长四、惊恐障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惊恐障碍(ICD-10编码F41.0)(二)诊断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书社,2009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2001年)相关指南[症状标准]①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不成预测;②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③发作时暗示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④发作突然,迅速到达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排除标准]①排除其他精神障碍,如恐惧症,抑郁症,或躯体形式障碍等继发的惊恐发作;②排除躯体疾病如癫痫,心脏病发作,嗜铬细胞瘤,甲亢或自发性低血糖等继发的惊恐发作.[严重标准]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病程标准]在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在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作的焦虑继续1个月.(三)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精神病学》第五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书社,2009年)、《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焦虑障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书社,2010年)、《临床技术把持规范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书社,2006年)、Anxiety: management of anxiety(panic disorder, with or withoutagoraphobia, and generalisedanxietydisorder) in adults inprimary, secondaryandcommunity care(NICE,2004)、GUIDELINE WATCH: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OF PATIENTS WITH PANIC DISORDER (APA, 2006)等.1、药物选择(1)各类抗抑郁药,包括SSRIs、SNRIs、NaSSAs、TCAs、NDRIs、SARIs、MAOIs等(2)急性期可合并苯二氮卓类药物(3)需要时可合其实不是典范抗精神病药、抗惊厥药及其他对症处置药物2.心理治疗可选择一般性、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性心理治疗、家庭治疗、人际关系疗法、眼动治疗、情绪疗法等3.其它非药物治疗如rTMS、脑电治疗、胰岛素低血糖和休克治疗、生物反馈治疗、作业治疗、音乐治疗及其它康复治疗(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4-6周.(五)进入路径标准.1、年龄≥18岁2、第一诊断必需符合惊恐障碍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置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惯例(含血型检测)、尿惯例、年夜便惯例2.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血电解质、血脂、血糖、病毒性肝炎检查、甲状腺功能惯例检查、生殖激素惯例检查3.脑电生理检测、心电图、头颅CT或/和头颅MRI、胸片、黑色B超(腹部、泌尿系)4.心理检验(HAMA)(七)其他有利于诊治的相关检查项目:血药浓度测定、植物神经功能检测、TCD、自身抗体测定、凝血功能、糖化血红卵白、肌红卵白、肌钙卵白、肿瘤标识表记标帜物、相关感染性疾病检查、相关心理检验等(八)出院疗效评定如下1.痊愈:症状全部消失2.好转:主要症状消失3.未愈:症状未消失(九)变异及原因分析1.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需调整药物治疗,招致住院时间延长3.合并其他精神疾病,需要联用其他药物,招致住院时间延长附:临床路径表单精神分裂症临床路径表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抑郁症临床路径表单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躁狂症临床路径表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惊恐障碍临床路径表单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抑郁障碍-临床路径
抑郁障碍一、入径标准:1、适合对象(1)第一诊断为ICD-10 F32/F33抑郁障碍;⑵不伴躯体疾病,或伴有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外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实施的其他躯体疾病。
2、诊断依据符合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ICD-10:世界卫生组织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有关精神分裂症(F32/F33)的诊断标准。
二、医嘱方案:1、一般医嘱:1)精神科护理常规;2) I/II级护理(精神病);3)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监测;4)精神科监护;5)行为观察和治疗;6)防伤人毁物/防自杀自伤/防逃匿、走失/防噎食;7)普食/低盐低脂饮食/糖尿病饮食/低温流质饮食;8)出院医嘱;9)精神科量表:精神科A类量表/精神科B类量表/精神科C类量表。
2、检查医嘱:①血细胞分析、尿液检查、粪常规检查;②血生化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电解质、血糖);③内分泌检查(甲状腺功能);④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毒);⑤功能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常规心电图、腹部超声、胸部DR、头颅CT检查。
附:复查内容及时间:每月复查一次,项目:血常规、肝功、肾功、电解质、血糖检查。
3、药物治疗医嘱:1)盐酸舍曲林片;2)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3)盐酸帕罗西汀片;4)艾司西酞普兰片;5)米氮平片;6)多塞平片;7)喹硫平片;8)奥氮平片;9)利培酮片;10)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11)氯氮平片;12)盐酸氟哌啶醇注射液;13)盐酸地西泮注射液;14)盐酸本海索片;15)盐酸普萘洛尔片;16)氢澳酸东莨菪碱注射液;17)右佐匹克隆片;18)阿普唑仑片;19)氯硝西泮片。
4、专科特殊治疗医嘱:1)心理治疗;2)暗示治疗;3)松弛治疗;4)工娱治疗;5)工娱治疗;6)行为矫正治疗;7)物理治疗:慢性小脑电刺激术;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植物神经功能检查治疗;改良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三、非医嘱方案:第1天:1)署知情同意书及各项协议书2)病史采集,体格,神经系统检查,精神状况检查3)临床评估社会功能评估社会心理因素评估:认知功能检查,人格特征及行为模式的评估,风险评估4)了解患者及家属关注问题、进行住院指导5)初步诊断,提出初步治疗计划6)完成首次心理治疗7)完成首次病程记录(人院8小时内)第2天:1)上级医师查房,向患者及家属进一形了解病史及病情,确定诊断,制定综合治疗方案2)风险评估3)完成人院记录(人院24小时内)4)完成人院记录(人院24小时内)第3天:1)上级医师查房,向患者及家属进一步了解病史及病情,核实诊断,完善修订治疗方明确诊断2)风险评估3)完成病程记录第4-6天:1)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2)风险评估3)完成病程记录4)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第7-13天:1)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2)药物副反应评估3)风险评估4)评估辅助检查结果,结合临床复查异常指标,必要时请会诊,并记录5)完成病程记录6)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第14-20天、第21-27天:1)临床评估2)药物副反应评估3)风险评估4)心理治疗5)完成病程记录第28-34:1)临床评估2)药物副反应评估3)风险评估4)完成病程记录5)复查化验检查第35-41天、第42-48天、第49-55天:1)临床评估2)药物副反应评估3)风险评估4)完成病程记录第56天:1)出院病情风险评估、生活功能评估2)出院后治疗方案3)心理评估4)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出院后注意事项四、出院标准:1、患者病情稳定,明显好转;2、没有需要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临床护理路径在抑郁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评价
介绍 , 的方式有个别 介绍 、 教育 集体介绍 , 语言要 通俗易懂 , 在
每次宣教时先 提问上次宣教 的内容 ,根据 患者 的掌握情况 , 进
临床护理路径在抑郁症患者健康教 育中的效果评价
夏 忠虎
( 山西省荣军精神康 宁医院, 山西 太谷 0 0 0 ) 3 80
【 摘要 】 目的 探 讨临床护理路径对住院抑郁症患者健康
教 育的作 用。方法 7 O例首发抑郁症 患者 随机 分为对照组和
试 验 组 , 验 组 应 用 临床 护 理 路 径 实 施 健 康 教 育 ; 照 组 只 采 试 对
1院初期 。进行人院介绍 , 包
括 医院环境 、 治医生与 责任护 士、 主 探视制度与陪护制度 、 作息
评分 ≥l 。排 除器质性疾病及继发 于其他疾病的难治性抑 4分
郁症 患者。其 中对照 组 3 4例 ,男 8例 ,女 2 6例 ;平均年龄
(54 3. 0±l. ) ; 程 ( . 10 岁 病 2 65 7±23 ) 月 ; 院 天 数 (0± . 个 2 住 9 5 3d H MD评 分平 均 ( 91 . ); A 8 2 .9±3 2 . )分 , A 0 H MA评分 平均 (43 2 .8±4 5 分 。试 验组 3 .) 4 6例 , 7例 , 2 男 女 9例 ; 均年龄 平 ( 61 3 .0±l.0 岁 ; 程 ( .3±23 ) 月 ; 院 天 数 (8± 1 ) 病 6 62 . 个 4 住 8 88 ; M . )d HA D评 分平均 ( 8 3 . )分 , A A评分平均 2 2 . ±29 5 9 HM ( 43 2 .2±52 ) 。2组 以上各项 差异均无 统计学 意义 ( . 分 8 P均 >
抑郁症临床路径释义
诊疗规范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TANDARDD抑郁症临床路径释义Clinical path interpretation of depression陆 林① LU Lin【主编述评】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以心境低落或兴趣、愉快感缺乏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行为改变。
此类疾病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间歇期可完全缓解,部分患者有残留症状。
本释义就抑郁症的定义、诊断标准、治疗方案选择、标准住院时间、住院相关的检查项目、治疗药物的选择、出院标准、费用、变异原因的临床路径进行了必要的、详细的补充说明。
希望本释义对临床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更好地理解、把握和正确运用抑郁症临床路径具有很好的帮助。
——施慎逊1抑郁症编码疾病名称及编码:抑郁症(ICD-10:F32)2临床路径检索方法F323抑郁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3.1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抑郁发作(ICD-10:F32)。
释义■ 本路径适用于第一诊断为抑郁发作,包括轻度、中度、重度不伴精神病性症状、重度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发作。
3.2诊断依据根据《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主要症状为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导致劳累感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
常见的症状还包括稍做事情即觉明显的倦怠。
(2)病程2周以上。
(3)常反复发作。
(4)无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释义■ 根据ICD-10的抑郁发作诊断标准应至少存在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导致劳累感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3条抑郁核心症状中的2条,并且至少具备其他常见症状中的2条;2周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没有间歇的显著或完全缓解;反复发作是抑郁发作的特点之一,只有在第一次诊断为抑郁发作,2次及2次以上的抑郁发作则诊断为复发性抑郁障碍(F33);进行全面的躯体检DOI:10.19450/ki.jcrh.2019.01.009①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100083)ResearchJOURNAL OF CHINESE RESEARCH HOSITALS2019 年2月 第6卷 第1期 总第26期查、神经系统检查、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若存在器质性疾病,则考虑诊断为器质性抑郁障碍(F06.3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抑郁障碍临床路径
一、抑郁障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抑郁障碍(ICD10:F32.0-F3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07)ICD-10诊断诊断抑郁障碍是三种不同形式的抑郁发作(轻度、中毒、重度0。
各种形式的典型发作中,通常有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导致劳累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
常见症状有稍做事情即觉明显的倦怠;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自罪感念和无价值感;认为前途暗淡悲观;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下降。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07)
1.药物治疗原则
(1)急性期治疗:控制症状、缩短病程,疗程6-8周。
(2)巩固期治疗;防治症状复燃、促使社会功能的恢复,主要治疗药物剂量应维持在急性期水平,配合心理治疗,疗程4-6个月。
(3)维持期治疗:防治复发,维持良好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把握预防复发所需剂量,维持时间一般在2-3年。
2.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治疗原则。
(四)标准住院日为3个月。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F3
2.0-F3
3.9抑郁障碍疾病编码。
2.如存在躁狂症状,符合双相障碍的诊断,则不诊断抑郁障碍。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可以进入路径。
(六)抗抑郁药物使用前后所需的检查
(六)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前后所需的检查
1.血,尿,便常规
2.心电图
3.脑电地形图
4.脑功能分析
5.肝功能
6.心肌酶
7.肾功能
8.血清离子
9.凝血四项
10.血糖
11.脑CT
12.感染性疾病筛查:甲肝、乙肝、丙肝、艾滋病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查:
1.血脂
2.胸部X光
3.血流变
4.肝胆胰脾肾超(女性加子宫附件)
5.脑彩超
(七)有关量表的应用:
1.诊断量表:有与DSM-IV配套的定式临床诊断检查提纲(SCID);与ICD-10和DSM-IV均能配套的复合性国际诊断检查问卷(CIDI)和神经精神临床评定量表(SCAN);与CCMD-3、ICD-10和DSM-IV 均能配套的健康问题和疾病定量测试法(RTHD)。
2.症状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Montgomery-Asberg抑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Beck抑郁问卷。
(八)选择用药:
1.SSRIs类药物:舍曲林、氟西汀
2.SNRIs类药物:文拉法辛、度洛西汀
3.NaSSAs类药物:米氮平
4.TCAs类药物:奥秘替林、多赛平
5.NRI类药物:瑞波西汀
6.SMA类药物:曲唑酮、奈法唑酮
7.NDRIs类药物:安菲他酮
8.a2拮抗和5-HT1、5-HT2拮抗剂类药物:米安舍林
9.SSRA类药物:噻奈普汀
10.MAOIs类药物:苯乙肼
11.其他药物: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复方制剂
(九)出院标准
症状缓解
(十)有无变异及原有分析
1.抗精神病药物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2.并严重躯体问题。
3.患者出现自杀、自伤行为。
4.患者拒绝出院。
抑郁障碍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抑郁障碍(ICD-10:F32.0-F33.9)
患者: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抑郁症临床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