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课件 (60张PPT)
贰 常见官职
常见官名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
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 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 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 “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 任吴地的巡抚。
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
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
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
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
,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
《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
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贰 常见官职
常见官名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
如《鸿门宴》:“沛
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
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名称
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名称古代中国官职繁多,各具特色。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古代官职名称及其职责。
1. 皇帝皇帝是古代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无上的权力和威严。
其职责包括统治国家、颁布法令、处理政务、任命官员等。
皇帝是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代表着国家的权威和尊严。
2. 太子太子是皇帝的嫡长子,是未来的继任者。
太子的教育和培养十分重要,他需要学习礼仪、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知识。
太子也会参与一些国家事务,并替皇帝处理一些次要的政务。
3. 太监太监是古代宫廷中的特殊人员,负责管理后宫和皇宫的日常事务。
他们被阉割后失去生育能力,以确保后宫的纯洁和安全。
太监的职责包括照料后宫妃嫔、管理皇宫财物、执行皇帝的命令等。
4. 宰相宰相是皇帝的首席辅助官员,担任国家的总理。
宰相负责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处理重要的政务问题、监督各地方行政等。
宰相是皇帝最重要的助手,对国家政策有深刻的影响力。
5. 大将军大将军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他负责指挥军队作战、保卫国家的安全、镇压叛乱等。
大将军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卓越的领导能力。
6. 尚书尚书是古代中国官员的一种职称,负责处理文书、记录政务、管理文件等。
尚书分为左、右两部,分别负责国家的内政和外交事务。
尚书是皇帝的重要助手,直接参与国家决策和政府管理。
7. 中书令中书令是古代中国官职中的高级官员,负责管理中书省的工作。
中书省是皇帝的机要机构,承担着处理皇帝的文书、文件、奏折等事务。
中书令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政治智慧。
8. 太傅太傅是古代中国的官职之一,是皇帝的师傅和教育者。
太傅负责教导皇帝修身养性、学习礼仪、政治理论和军事战略等。
太傅在皇帝的教育和思想影响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9. 太保太保是古代中国的官职之一,是皇帝的保护者和监察官。
太保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监督朝廷的行为,防止有人对皇帝进行暗杀或谋反。
太保需要有高度的警觉性和决断力。
10. 侍中侍中是古代中国官职中的高级官员,负责侍奉皇帝、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精华)
古代文化常识四:科举、官职1、科举汉代:征辟(bì)和荐举制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叫“孝廉。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魏晋: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
东汉220年,曹丕用吏部尚书陈群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
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曹芳时,司马懿当国,于各州加置大中正,遂有大、小中正之别。
但是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隋朝时这种制度被废止。
隋唐以后:科举制。
考试内容:八股文(时文、制艺)。
同年;考试后,同榜录取的叫“同年”。
明清时代科举情况:院试(童试)乡试(秋闱)会试(春殿试(廷试)闱)时间每年一次三年一次,常在秋季八月三年一次,乡试后第二年春三月三年一次,会试后。
初为五月,后定在四月二十一日地点府、州或县省城礼部初:天安门后:保和殿应考者儒生、童生秀才、监生举人贡士主考者省提督、学政、知县皇帝派主考礼部主持皇帝主持考试内容除经、史、时务外,主考八股文和试帖诗同左同左策问录取后获称号、等级、授官生员(或称庠生,俗称秀才),考中秀才后才叫“进学”,进学前统称童生。
举人(前五名称经魁,第一名称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举人可任知县、教职、学官。
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统称进士。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前三名叫状元、榜眼、探花。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状元:又称殿元、鼎元。
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一:地方官职、武官官职(一)地方官职【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
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总督】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
又称总制。
正统六年(1441)正月,明廷用兵麓川(今云南陇川西南),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
分专务和地方两种。
专务总督有总督粮储、总督河道、总督漕运等名,各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
地方总督多因戍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布政使】官名。
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1376)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宣德以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较布政使为高。
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
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设有两布政使。
两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一)官职设置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以及武官选拔,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十几个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二)古代官职任免升降1.任职授官(1)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官职
官职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词因革损益,情况复杂。
我们不可能叙述历代官制的发展,只能大致谈及几个重要问题:中央官制、地方官制、文职官制。
(一)中央官制(1)政府机构部门的划分大致是从西周开始的,西周分管政务的官主要有六个,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
(2)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情况不同。
秦设丞相(管政事)、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合称为“三公”。
丞相官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
“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
《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宰相是辅佐封建君主管理国政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其职责是辅助帝王、总揽国政、统率群僚,被视为“百官之长”。
(3)汉朝沿袭秦制,东汉时设太尉、司徒、司空,称“三公”。
(4)隋代开始设“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叫宰相。
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六部的职掌大致如下:①吏部:掌官吏的任免、考核、调动、升降等。
②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钱粮、财政等。
③礼部:掌典礼、祭祀、科举、学校等。
④兵部:掌武官选用及全国军政。
⑤刑部:掌刑法、狱讼等。
⑥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交通等。
各部的长官称为尚书,副长官称为侍郎,如韩愈官至吏部侍郎。
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如柳宗元被贬官永州之前即为礼部员外郎。
(二)地方官制地方官制的设置与建构,是随着地方行政区划的变更而变化的。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也叫“家”。
秦朝郡的长官称郡守;汉朝郡的长官称太守;隋唐州的长官称刺史;宋代州官为知州;清代省级行政长官叫巡抚,又叫抚军。
郡、州、府、省以下的行政单位就是县。
秦汉万户以上的县,长官称令;不及万户的县,长官称长。
汉代县令有两个助理——县丞和县尉,县丞助理县政,县尉掌管治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 古代官职官制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古代官职官制大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古代官职官制篇一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四古代职官整理
•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
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 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 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 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 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 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 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 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 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 撰,史官,故称太史。
宋:二府三司
明
清
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于清内阁和议政王 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雍正帝设立 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 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2、地方官职
秦汉 隋唐 宋 明清
主要行政区
郡 州 州 府
郡守 刺史(长史、司马)
主要行政区 汉—州(监察区)——刺史 隋唐—道(监察区)——黜陟使
“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 预新政。”
•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 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
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 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 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 长官。
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
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六部制从隋唐
开始实行,一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直延续到清末。 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
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1.常见的官职爵位名【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
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追尊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
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驸马最早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
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附"。
【爵位】即爵、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代封“王”,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宋代多封“公”,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明代封“公、伯”李善长封韩国公,刘基封诚意伯;清代封“侯、伯”,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
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学士】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
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通称学士。
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
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治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
【博士】博士同样是官名。
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司职。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一:地方官职、武官官职(一)地方官职【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
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总督】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
又称总制。
正统六年(1441)正月,明廷用兵麓川(今云南陇川西南),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
分专务和地方两种。
专务总督有总督粮储、总督河道、总督漕运等名,各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
地方总督多因戍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布政使】官名。
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1376)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宣德以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较布政使为高。
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
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设有两布政使。
两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
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一、官职的变动1、授予、提升官职类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辟:①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皇帝推荐,任以官职。
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
举、荐: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爵或爵位。
如“上召见袁世凯,特赏郎中。
”进:⑴推荐。
如“臣进西门豹。
”⑵出来做官。
如“是进亦忧。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更选将官。
”封: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封功臣皆为列侯。
”当:任,充当。
如“当侍东宫。
”点:指派。
如“可汗大点兵。
”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起用,出任,做官。
拜:任命、授予官职,多指帝王授臣下以官职。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除:任命、授职。
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擢:在原官的基础上提拔。
如“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简、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察:考察和推举。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授:授予官职。
如“故授洹水尉。
”(但“责授”指降级授予官职。
)陟:升迁,指官吏的升迁和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升:升官。
服加: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
2、调动官职类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如“再迁为太史令。
”转、徙、调:调动官职。
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改:改任官职。
如“改盐铁判官。
”补:补充空缺官职。
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移:特指调任。
如“贬潮洲刺史,移袁洲刺史。
”3、降职、免职类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戍:有罪人被押送到边远地方去驻防。
如“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出:①京官外调。
如“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 黜:废掉官职 免:罢免 夺:削除 废:废弃不用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 如:旋升宁夏道。《谭嗣同》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加: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
名。 D.古代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 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
有“士大夫之族”。 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 “社稷”代称国家。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 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 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 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女言、妇容、妇功。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 于今天的“小子”。
有关古代官职的文化常识,史上最全
学习文言文,不难发现,每当涉及到记叙人物生平事迹时,常涉及到官职的变动。
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个史上最全文言官职常识及例句,掌握了这些常识,对于了解文言文中人物生平、语境和文段翻译都有非常大的帮助!还不赶紧端着板凳,排队来领~40个官职名称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现在的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
相当于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文化常识-古代职官
内外之事” 地方长官: • 知县(朝廷派朝官主持某县事) • 知州(州的行政长官称权主持某州军事)。
宋
明
明代
明洪武十三年:
• 废中书省和丞相 • 设大学士(皇帝顾问,办文墨) 明成祖时:
• 内阁:内阁大学士官位并不高,权势也还少。 • 仁宗以后: • 内阁:专任批答文章,草拟诏令,品位提高,权
直辖县主管 地方治安负责人 外交事务副主管 各省官员监察主管
普通县主管 各国家级部门副协理
漕粮军队负责人 国家设立最高学府副校长
太子侍从副主管 各院部主管助理 各州府行政主管协理 首都市政务主管协理
首都县政务主管 京师城门军队负责人
京师军营负责人 太子侍从协理
主理起草国家文书、史书 负责大型膳事宴饮协理 直辖县副主管
收藏御制文字)内秘书院(掌撰拟对外文书及敕 谕、祭文等)内弘文院(掌注释古今政事得失, 为皇帝进讲,为皇子侍讲) • 理藩院:负责少数民族事物,类似元代的宣政院 府、州、县制,与明代略同。
清
明清皆有:
• 三公(太保 太傅 太师 )和三孤(少师 少傅 少保) 合成宫保(荣誉称号,用以封赠大臣)
•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之上不再设尚书省 和尚书令,左右仆射。
每部设尚书(部长)一人,侍郎(副部长)二人 每部之下设四司,每司设郎中(司长)一人,员外郎(副司
长)一人,主事(处长)若干
唐
“五监”: 国子监(学校教育) 少府监(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 将作监(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 军器监(军器制造、保管、发放) 都水监(河渠、津梁、堤堰)
势随之增大,甚至超过宰相,号为“辅臣”。首 席大学士称“元辅”、“首辅”。
高考文言常识之文化:古代官职
古代官职一、三省六部制①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②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隋代改为“内史省”。
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
负责起草诏令。
③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电田水利等),各部长官歌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直延续到清末。
a.吏部中国古代官署。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
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
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
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b.户部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
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
南北朝北周始设。
隋唐为六部之一。
历代相沿。
长官为礼部尚书。
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文言文:文化常识之官职官署
文职 官员)
户部 (户籍、 土地、赋
税、 财政)
(掌管户籍 、疆土 、田地 、财政 事宜)
门下省
(审核政 令)
尚书省
(执行政令)
礼部
(典礼、 学校、科 举)
(主管典 礼、教 育、科 举之事 )
兵部 (军事 武官任命
等)
刑部
(司法、
刑狱)
(主管刑 罚、审 核案件 )
工部 (工程、 营造、屯 田、水利)
答案: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5)隋唐以后选拔人才的分科考试制度称为
制 ,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
创始于 ,确立于 ,完备于 ,明清时达到兴盛,直至1905年才被废除。
答案:科举 隋朝 唐朝 宋朝
知识 讲解
二、官职官署
“三公九卿制”(秦汉) 皇帝
太尉 (军事)
丞相 (行政)
御使大夫 (监察)
学而 时习
(1)中书省的职责是
,门下省的职责是
,
。
的职责是 宰相
(2)“六部”指的是吏部、 、
,下有
、 、 等。
、兵部、刑部、
。各部长官的正职是
,副职是
答案: 户部 礼部 工部 尚书 左右侍郎 郎中 员外郎 主事
(3)掌管官吏任免、考绩、升降和调动的是
古代官职六部文化常识
六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任免术语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高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变动用词一、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毅,蒙毅,人名)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拜(授给官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古时写着“徵”,现简化成“征”)《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古时写着“荐”,现简化成“荐”)《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拜:授予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
• 除:任命,授职。
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A。《陈情表》
50
• 授:授给、给予官职。 如: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元史•贾鲁传》
•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临洞庭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盛唐诗人,山
水诗之先行者。多年苦
学,进京赶考,名落孙
山。遂干谒丞相张九龄,
作五言律,希望张丞相
能引荐自己。
A
22
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唐朱庆馀,字可久,诗 学张籍,近体尤工,清 丽浅切,而巧思动人。 临考前干谒水部员外郎
A
10
【尚书】 国家部委的部长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唐后确定六部为吏、户、 礼、兵、刑、工,各部以尚 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A
11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户部尚书: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礼部尚书:主管礼仪、祭祀、学校、科 举和外事活动。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 工程、交通等。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张继,作七绝。朱庆馀 自比新媳,把张籍比作 舅姑(公婆),新媳即
将拜见舅姑。巧借新婚
后张籍引荐,敬宗宝言历事,二画年眉为,题可,引久发 进 士及酬第朱,庆官馀秘书省校“委书深婉浅表郎入达。时 自无己?渴”望之被问引,
越女新妆出镜心,
荐的心愿。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A
17
其余官职见学案。
A
18
官位因何而来?
A
19
一、科举取士
A
20
二、干谒
为谋求禄位而请见当权的人, 干谒之风源于汉盛于唐。
A
21
干谒诗
古代文人向当权者展示才干所赋诗歌,曲折含蓄地表 露入仕为官的愿望。被谒者非贤即贵。作为干谒诗, 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 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 文坛上有两首著名的干谒诗。
• 守:代理官职。
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
A
33
六、罢免官职专用语
• 罢:免去,解除官职。 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 绌、黜:废掉官职。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 免:罢免。 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 夺:削除。 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A
A
31
四、调动官职专用语
• 调:变换官职。 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 转、徙:调动官职。 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 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 改:改任官职。 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 出:京官外调。 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
A
32
五、兼代官职专用语
• 兼:兼任。 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 仕:做官。
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 仕宦:做官,任官职。
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 仕进:进身为官。
来源于官职名称的姓
司马、司徒、司空、司寇
史、理、钱、宗、帅、宫
宰、庾、师、上官、宗政
吕、路、左、羊、曲、巫、
弓、山、全
A
1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
A
2
➢考点阐释
文化常识的考查,是2015年新增题 型,从题目考查的内容来看,考查 重点侧重于古代常见的文化常识, 比如,官职的名称、职责及升迁, 字、号、谥号等名词称谓,吉凶等 礼仪制度。
A
29
二、提升官职专用语
• 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赵充国传》
•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山涛作冀州,拔三十余人。
• 迁:一般指提升。
如:文帝说之,超迁,一岁至太中大夫。
• 陟: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如:成语“加官进A爵”
30
A
7
地方父母官
郡守:郡的行政长官。 太守:郡的行政长官。 知府:郡的行政长官。 刺史:郡的行政长官。 知州:州的行政长官。 知县:县的行政长官。
A
8
课本官职大荟萃:
1、《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2、《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3、《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4、《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 受了一场官司。”
A
12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人事部长
财政部长
宣传部长、外交部长 教育部长、文化部长
A
13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军委主席 国防部长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
农业部长 水利部长 建设部长 交通部长
A
14
先秦、西汉时是将军 的最高称号。
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 将军,汉武帝以卫青 为大将军。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 官,地位略次于总督。
【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相 当于现在的市长。(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A
47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 等事务。
【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34
七、辞官专用语
• 告老:官员年老。 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 解官:辞去官职。 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 归养.
•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 归葬故乡。
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A
3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 统文化的热爱。 2、积累古代文化常识,提高学生对文 言阅读理解的能力。
A
4
古代官员的穿戴 乌纱帽
官服(圆领袍)
绅:衣带
鱼袋或玉饰
A
笏板 5
古代官职知多少?
A
6
中央三公:
• 太师、太傅、太保——周 •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秦 • 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汉 • 太尉、司徒、司空——后汉 • 太尉、司徒、司空——魏晋南北朝 • 太师、太傅、太保——后周 • 太尉、司徒、司空——隋唐
太史 长史 侍郎 侍中 郎中 丞相
太师 太傅 少保 尚书 学士 上卿
参知政事 枢密使 军机大臣 军机章京
•地方官职
节度使 经略使 太守 都督 巡抚
从事 知府 通判 县令 里正 里胥
A
43
A
44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 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 宰相。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唐后侍郎为各部尚书的副职。
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A
51
二、提升官职专用语
• 升: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 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赵充国传》
•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山涛作冀州,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 迁:一般指提升。 如:文帝说之,超迁,一岁至太中大夫。《贾谊 传》
A
52
• 陟: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如:成语“加官进爵”
•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 可享受一世特权。
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辛弃 疾传》
•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
6、《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7、《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
节之 臣。”
8、《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9、《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A
9
【丞相】 国务院总理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 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简称 “相”。
(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押司】宋官署名吏(低级公职人员)员职称。经办案牍等事。
A
48
嘉祐二年(1057年), 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 时曾在凤翔、杭州、密 州、徐州、湖州等地任 职。元丰三年(1080 年),因“乌台诗案”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 林学士、侍读学士、礼 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 州、颍州、扬州、定州 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 被贬惠州、儋州。宋徽 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 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 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4] 。
•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 署:代理、暂任。
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 权:暂代官职。 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 假:临时的,代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