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语文上册17杨修之死教案

合集下载

2023最新-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

2023最新-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壶知道为朋友们整理了8篇《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篇一《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杨修之死》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介绍《水浒》理清情节结构一、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我们初步品味了“四大名著”的魅力,但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各有其独特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仔细品尝《水浒》的滋味。

二、介绍作者作品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

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

三、口述故事经过。

四、分析故事情节五、从情节来看,小说构思有何巧妙之处?1.善用伏笔:杨志误失生辰纲实际在前文有多处暗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伏笔。

(略)2.善用景物描写: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本文的又一艺术特色。

它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

3.巧用双线索: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处处小心都管掣肘押送失败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预设机关团结合作智取成功六、布置作业:《名师伴你行》第二课时分析人物性格一、处理作业:二、分析杨志的思想性格:(讨论如下问题)1.杨志何以那么重视生辰纲的安全,这表现了他思想上的什么特点?2.杨志为什么对军健那么凶?这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3.杨志和虞侯、都管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你对这些矛盾是怎样理解的?4.由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作者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都用了哪些方法?间接描写:反面衬托、侧面衬托直接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三、综述本文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的艺术特色。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优质课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优质课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优质课教案设计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优质课教案设计「篇一」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教学重点: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处理字词四、布置预习题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第二课时一、复述故事(10分钟)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①鸡肋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③数犯曹操三忌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食qí②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

③延弃弓cao刀。

三、完成抢答题(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1、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

属哪一种方式?明确: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则是插叙。

3、请找出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

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杨修之死教案设计语文教案-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教案设计语文教案-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教案设计语文教案-杨修之死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之死的背景、原因及意义。

2.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之死的背景、原因及意义。

2.教学难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课文《杨修之死》2.相关历史背景资料3.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杨修其人,以及他与曹操的矛盾。

2.提问:你们认为杨修为什么会死?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二)课文阅读与分析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才子”、“骄纵”、“曹操之忌”等。

(三)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杨修之死的背景、原因及意义。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杨修为什么会死?(二)课文深入分析1.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如聪明、机智、骄纵等。

2.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如多疑、狠辣、权谋等。

3.探讨杨修与曹操之间的矛盾,以及杨修之死的原因。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杨修之死的看法,展开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提问:杨修之死给我们什么启示?(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

2.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评价杨修,提高评价能力。

2.布置作业:结合所学,写一篇关于杨修之死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杨修之死的理解是否深入?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何?是否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3.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对杨修之死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言: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

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

”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

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

”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

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

请大家再次速读文章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杨修之死》是一篇讲述三国时期曹操与杨修故事的文章。

文章通过杨修的一系列行为,揭示了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导致被曹操杀害的悲剧命运。

本篇文章语言生动,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初中学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杨修的性格特点和悲剧命运。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行为,理解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观点,进行写作练习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杨修性格特点的分析。

(3)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1)课文深层含义的分析。

(2)从课文中提炼观点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杨修与曹操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杨修的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内容,分析杨修的悲剧命运的原因。

5. 写作练习:让学生从课文中提炼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3. 选取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进行翻译和理解。

4.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聪明才智的正确看待。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学生反馈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杨修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写作练习的完成情况等。

九年级语文优质课杨修之死教案

九年级语文优质课杨修之死教案

九年级语文优质课杨修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导致其死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

2.理解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杨修的性格与命运的关系。

2.如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演义》中的经典人物,如曹操、刘备、诸葛亮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杨修这个人物了解多少?他在《三国演义》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二、课文朗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教师辅导,纠正发音,指导朗读。

三、故事梗概梳理1.教师简要介绍杨修之死的故事梗概。

2.学生复述故事,加深理解。

四、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1.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杨修的性格特点。

五、课堂小结2.强调杨修性格特点与命运的关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二、分析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1.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

三、品词析句1.教师选取文中经典句子,引导学生品味其内涵。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文学鉴赏。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正确看待杨修之死?2.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2.强调正确看待杨修之死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杨修之死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1.教师引导学生从杨修之死中汲取人生智慧。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避免类似杨修的悲剧?2.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课后作业布置1.写一篇关于杨修之死的读后感。

2.深入阅读《三国演义》,了解其他经典人物的故事。

五、课堂小结2.强调从杨修之死中汲取人生智慧的重要性。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导致其死亡的原因。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杨修是谁吗?他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边读边标注出生字词,查找词典了解词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如:修、智、谗、死等。

2.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聪明才智、机智过人,但过于自信,忽视曹操的感受。

(四)课堂讨论1.提问:杨修为什么会被曹操杀害?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五)案例分析1.让学生分析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如曹操的性格、政治环境等。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教师点评,强调杨修聪明才智,但过于自信,忽视曹操感受,导致悲剧的发生。

(七)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名句。

2.写一篇关于杨修之死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1.对学生的引导要更加细致,避免学生走弯路。

2.提高课堂互动性,让学生更多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3.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杨修的性格特点及死亡原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文言文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课堂讨论氛围浓厚,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哪些关于曹操的故事呢?”学生回答:“曹操与刘备的赤壁之战,曹操的《观沧海》……”教师引导:“很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杨修之死》也是与曹操有关的故事,让我们一起看看杨修是如何因聪明反被聪明误的。

”(二)自主学习教师提示:“在阅读课文时,注意找出杨修与曹操之间的冲突点,以及杨修的性格特点。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模仿、创编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演讲等形式,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勇于担当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杨修之死》的基本内容。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杨修之死》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杨修之死》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课文,引起兴趣。

2. 自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分享感受。

3. 讲解课文:(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4. 讨论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

6.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7. 布置作业:(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导言杨修(公元5年~公元18年),东汉末年名士,曾官拜幽陵令、始安太守。

他的文学成就是东汉文化的一大亮点。

作为荀子的门生,他对荀子学派有着深入的研究,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所突破。

然而,他在公元18年被汉成帝所杀,成为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一位人物。

本文将探讨杨修之死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并从历史学和人文学两个方面分析杨修的价值和意义。

一、历史背景公元18年,汉成帝死后,其外戚王氏掌权,铲除反对势力,尤其是东海王刘衡一派。

杨修的岳父是刘衡旧部,他提出刘衡的儿子刘玄为皇帝,招揽左右,成为一个有力的反对势力。

此时,杨修已身处朝廷,担任尚书令,有着一定的权力地位。

王氏为了削弱反对势力,将其打入“营党自乱”的大营高地,欲借此机会弄死杨修。

杨修中计,来到一座被设置了机关的台阶,被推下而死。

二、杨修之死的原因1.政治原因杨修在朝中有着相当高的政治地位,且与反对势力有所牵连,王氏便借机除掉了他。

2.文化原因杨修是一个文学家,他主张“群经易传,道术分明”,反对经学教条主义。

然而,当时经学主导,文化界不容异己,对杨修的思想产生排斥。

3.人性原因虽然王氏是杨修的表姐,但她看重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而不顾表亲情分。

三、杨修之死的影响1.历史人物的遭遇杨修的遭遇反映了当时官场黑暗的一面,也象征了文化界对异己的排斥。

他的悲剧成为历史人物的经典代表。

2.思想的传承杨修倡导“以文为官”,主张人文主义和理性思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悲壮气氛的鼓舞杨修被害的悲壮外在鼓舞了后世人物的振奋,对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杨修的价值与意义1.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杨修的遭遇令人唏嘘,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是东汉文化的一大亮点。

然而,他的政治立场和表达方式也备受批评,对他的人格和价值产生了备受争议的争议。

2.文学成就的突破杨修的文学成就得到了许多后世文学家和散文家的赞赏和推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教案优秀14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教案优秀14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教案优秀14篇《杨修之死》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欣赏《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竞赛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1.加强预习,布置同学在课前看《三国演义》七十二回。

课上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进行自学,然后展开课文知识、口头表述及辩论比赛,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加强复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定好竞赛程序、形式和评分标准,以便检查学生回答问题的优劣,并分出胜负方,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4.评分标准:复述故事占20分,必答题和抢答题每个10分,辩论占40分。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在音乐中介绍《三国演义》。

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教师完成)。

罗贯中(约一三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广泛搜集材料,以史实为根据,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巨著中,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主张——仁政。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

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

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杨修之死》语文教案范文

《杨修之死》语文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杨修的生平背景和作品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作者对杨修之死的感慨,认识友情、忠诚、背叛等复杂人际关系。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用法。

2. 分析杨修的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思想。

3.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深入剖析杨修之死的意义和价值。

3. 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杨修之死的原因和意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杨修的生平背景和作品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和意义。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剖析课文内容。

5. 案例分析:选取相关案例,分析杨修之死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和教训。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面对人生挫折。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8. 教学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

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

《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壶知道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小组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分析语言,分析概括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性格。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要点】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资料助读,了解背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简要复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杨修的死因,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开拓延伸,借助网络了解《三国》;联系实际,反观自我,知得失、明方向,谱写人生新篇章。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欣赏下面这首诗:杨修之死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首诗评价了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杨修到底因何而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杨修之死》。

二、出示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三、资料助读展示相关背景资料:(说一说)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罗贯中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最新7篇】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最新7篇】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最新7篇】篇一:教学重点:篇一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篇二: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杨修之死》篇二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见目标1、2、3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

(师板书课题)师:首先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整体感知:1、检查字、词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给加点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2、熟读课文,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3、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三、深入阅读1、找生读第一部分:师提问:①杨修为什么会命赴黄泉?②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明确:①因为从曹操所发布的口令“鸡肋“中洞悉了曹操的心事。

2023最新-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杨修之死》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部分提到:“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教学难点确立为: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赏读法品析法交流法二、教学过程(一)、导入(以《三国演义》主题曲作为课题出现后的音乐)1、随着一曲《临江仙》,把我们带进了悠远、厚重的三国历史中。

三国的真实史实经过罗贯中的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名著不仅给我们展现了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咀嚼品咂的小故事。

今天我们这篇课文《杨修之死》就是其中一个意味悠长的故事。

2、让我们在学习之前先了解我们这位伟大的作者——罗贯中,以及《三国演义》。

(多媒体课件显示):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九年级《杨修之死》说课稿5篇

九年级《杨修之死》说课稿5篇

九年级《杨修之死》说课稿5篇九年级《杨修之死》说课稿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杨修之死》,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杨修之死》所在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而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突出,有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髓的能力,是极好的落实单元教学重点,完成单元教学任务的载体。

二、说学情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小说阅读能力。

有许多的三国小故事也为学生所熟知,这个时期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有初步的思辩能力。

但他们这个年龄,普遍辨证思维能力不足,同时他们在古典文学名著积累及三国时代的背景知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只在屏幕上展示,不读)在内容的取舍上,对学生在预习中能独立解决的就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掌握,如字词的拼写,浅显文言语句的理解;对学生模糊的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透过平淡文字分析人物”就确定为重点,对有争议的需要借助外力解决的如“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就确定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一)教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引导点拨法、想象体验法、涵泳品读法、研讨辩论法(二)学法初三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

采用以下学法:圈点勾画法、自主质疑法、品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五、说教学过程《杨修之死》以学生感兴趣的杨修死因为主线,串起“梳理情节”“咬文嚼字”“质疑探讨”和“反思感悟”四个教学环节,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渐进分化的教学原则。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杨修之死2. 课程类型:语文3. 课时安排:2课时4. 教学对象:高中5.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b.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c.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的性格命运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杨修的历史背景和其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

2. 课文阅读:让学生阅读《杨修之死》一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人物分析: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如聪明过人、恃才放旷等,并讨论其性格对命运的影响。

4. 社会背景分析:讨论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如群雄割据、士人地位等,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杨修的命运。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杨修的死因,是从个人性格还是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杨修的历史背景和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提出的观点。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杨修之死的短文,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理解《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对其命运的影响。

学生应能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展现出对历史人物性格命运的思考。

教师应及时总结学生的反馈和表现,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与延伸1. 比较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杨修的文献或小说,如《三国志》中的杨修传记,比较不同文献中对杨修的描述和评价。

2. 电影欣赏:播放电影《三国演义》中关于杨修之死的片段,让学生通过影像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并进行讨论分析。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反思总结心得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反思总结心得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并评价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3)能够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通过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等方面,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学会从文化背景角度,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独立思考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2)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3)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

(2)如何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杨修的历史背景及作品概况。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帮助他们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讽刺等。

(2)引导学生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5. 创意写作:(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充分展示个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评价他们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能力。

五、教学反思总结心得:1. 教学方法改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杨修之死》语文教案范文

《杨修之死》语文教案范文

《杨修之死》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课文所传达的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和历史背景。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3)课文所涉及的道德伦理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杨修之死》。

(2)介绍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

(2)讲解课文所传达的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5. 练习与拓展:(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杨修之死》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杨修之死》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杨修之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杨修之死》的故事梗概,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与曹操之间的矛盾冲突。

2.能力目标:学会通过分析人物言行来把握人物性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命运,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与曹操之间的矛盾冲突。

2.故事情节的分析与概括。

三、教学难点1.人物性格的分析。

2.故事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杨修其人,引导学生对杨修的性格特点进行初步了解。

2.提问:同学们对曹操有什么了解?曹操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三、课堂讨论1.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a.从杨修与曹操的对话中,分析杨修的聪明才智。

b.从杨修的言行中,分析他的狂傲不羁。

c.分析杨修的悲剧命运,探讨其成因。

2.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a.从曹操的言行中,分析他的多疑和狠辣。

b.分析曹操对杨修的态度,探讨曹操的心机。

1.归纳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2.提问:同学们认为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二、课堂讨论1.分析杨修之死的内外因素:a.内因:杨修的性格缺陷。

b.外因:曹操的猜忌和狠辣。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历史意义:a.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b.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三、案例分析1.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分析杨修与曹操之间的矛盾冲突。

2.学生分享分析成果,教师点评。

2.探讨如何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五、课后作业2.收集有关杨修和曹操的其他故事,进行对比分析。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探讨了杨修之死的原因和影响。

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发言,对人物性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通过探讨杨修之死的历史意义,同学们对封建社会的黑暗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同学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杨修之死》语文教案范文

《杨修之死》语文教案范文

《杨修之死》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提升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杨修之死》的内容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分析。

(3)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杨修之死》的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如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等。

5. 批判性思维训练:(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2)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

6. 写作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学生参与度、回答问题积极性等。

(2)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2. 作业评价:(1)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2)写作练习的质量。

3. 综合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杨修之死》。

2.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课后注释。

4. 写作练习模板和参考范文。

5. 教学多媒体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
二、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
2、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一大题第二小题,女同学持第一个观点,男同学持第二个观点,进行辩论。
三、处理生字词
四、请同学复述8个小故事(10分钟)
“鸡肋”事件;园门阔事件; “一盒酥”事件;“梦中杀人”;藏吴质事件;计出邺城事件;为植答教事件;兵出斜谷口事件。
教学
重点
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
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法学法赏读法、探 Nhomakorabea法。德育及法制渗透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修订、增减
导入:曹操,在正史的记载中颇受赞誉;在戏台上,他被固定为奸臣;在《三国演义》中,他的面貌要复杂得多,常常让人捉摸不透。杨修,这个素负才名的文士,当他自以为能读解曹操的心思时,等待他的会是什么呢?
杨修的形象:才思敏捷、恃才放旷、不拘礼俗
曹操的形象:心胸狭隘、城府很深
表里不一、虚伪狡诈
残忍歹毒、深谋远虑
教学反思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七、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课堂小结
总结(教师完成)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作业设计
完成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第周第课时
学科组
语文组
主备人
张廷光
执教人
课题
17.杨修之死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
2、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辨是非善恶,识别政治权力之争的真面目,培养正确的智慧观。
五、完成抢答题
1、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插叙。
2、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六、展开辩论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分别任主辩、 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