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大全
小学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共4篇)

篇一: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一) 说明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题前指导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它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构造、关系、功用以及事理的成因、物因等写清楚,使人获得知识。
知识梳理1、说明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一般有: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列图表、列数据、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等。
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一般回答三个字: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2、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小学说明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12篇)

(1)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①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好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
”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
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
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
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
学习是急不来的。
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
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
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
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
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习惯。
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
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写完,而且全是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
知道是知道,就是没养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
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
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了一万字。
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
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
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
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
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
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六年级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六年级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当然,挖洞不是针鼹的主要职责。
它的食物来源是澳大利亚草原、丘陵、沙漠、山地中的蚁类、蚯蚓等,包括澳大利亚人恨之入骨的白蚁。
澳大利亚每年许多民房被白蚁毁掉,农民们喜欢可爱的小针鼹自然亦有这一因素在内。
针鼹长着一支管状的长嘴。
鼻孔就开在长嘴巴的喙尖,舌头也是针鼹的重要武器,可以伸出嘴外一尺多,舌尖上分泌一种很稠密的黏液,用来粘食蚁虫果腹,据估计它一天可吃上万只蚂蚁、白蚁。
针鼹一般在白天活动,一天有18小时外出找食,用鼻子探测寻找蚁类和蚯蚓及其他无脊椎动物。
它的口鼻可以发现、感受到十分细微的生物电子信号,敏捷地捕捉食物。
晚上它睡在灌木丛中的土地里,空凹的原木中,石头缝里,甚至野兔和袋鼠的洞穴中,因为这些动物均奈何它不得。
当然,它也不去争夺别人的食物。
冬季蛰伏,它十分迟钝。
在高山地区蛰伏时间长达28周。
其实,澳大利亚的冬季并不冷,更无冰天雪地,北部和中部一些地区的气温还有零上15摄氏度呢。
在春天的开头几天出洞找食的针鼹动作较迟缓,出来次数较多。
针鼹走动速度较慢,如滚动状,但奇怪的是,它能游泳,像刺毛球一般漂在水上.样子十分逗人。
8月至l0月,是针鼹袭击大型蚁穴的季节。
蚁穴中有许多带翼的肥壮蚁后,这些蚁后准备了充足的脂肪养料,准备飞出窝,建立新的家。
此时,针鼹用长鼻嘴猛袭蚁巢,伸出它充满黏液的舌头,粘住食物,卷腔。
在粘住蚁后的同时,也会带入许多脏土屑,但这没有关系。
针鼹每天吃许多脏土,脏土既帮助消化,又含有稀有元素。
针鼹的胃表皮粗糙.和别的哺乳动物很不同。
吃了这样丰盛的晚餐.小针鼹长得很快,春夏时一下子大了许多。
1.这段文中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鼹的食物来源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澳大利亚人为什么用针鼹做奥运会吉祥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语段中主要使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体会下列标有红色字体词语的准确性。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说明文阅读(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专项训练——说明文阅读(一)有趣的种子旅行①一株植物少则有几十颗种子,多则有几十万颗种子。
如果它们都只停留在原地,挤成一堆,很难想像能怎么生活下去;如果发生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火灾等等,集中在一块儿就更有灭绝的危险。
因此,种子必须以各种方式进行迁移。
这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自然界中植物多种多样,种子旅行的方式也各有千秋。
③像大豆、绿豆、油菜、芝麻等植物的种子,有一种“弹射”的本领,果实成熟后包藏种子的果荚会突然扭曲、炸裂,将种子弹射到几十厘米甚至几米之外。
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植物界中的弹射“冠军”,可能是一种生长在美洲的木犀草,射程可达14米之远。
④在非洲北部和欧洲南部,有一种有趣的植物叫喷瓜。
它的果实成熟时,那些包藏种子的浆汁,就像气球中的空气那样,对果皮产生强大的压力,只要轻轻一碰,果实的粘液和种子就一起喷发出来,可射6米之远,所以当地人称它为“铁炮瓜”。
⑤但是这些种子的旅行路程,在整个自然界中只是低水平的。
很多植物的种子,能以各种特有的办法,旅行到几千米、几十千米之远,有的甚至还能进行“环球漫游”呢!⑥19世纪中叶,航行在大西洋上的一艘双桅帆船,遇到一场大风暴,船在风浪中颠簸飘流,好不容易才来到一个平静的海湾。
水手们上岸,挖掘沙石来压舱,意外地发现一个黑色的沥青圆球,但拿在手上却感到很轻。
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个椰子壳,里面藏着一张羊皮纸,上面写着古文。
原来,这是当年哥伦布写的一封信。
当时的航海者没有无线电通讯设备,常常利用椰子壳等飘浮物来传递信息。
⑦椰子的果实外壳坚硬,不透水,中间是蓬松的纤维层,充满了空气,很轻,很适宜在海水中随波飘流,作长途旅行。
一旦被海浪冲到沙滩上,就可以发芽、生长。
由于椰子以这种方式传播后代,所以我们见到的椰子树,除了人工栽培的之外,几乎都长在海滩边上。
⑧在水中旅行的种子还有很多。
比如荷花,它的果实莲蓬像一艘小船,轻浮在水面上,四处飘流,把种子带到远方。
六年级阅读题说明文

六年级阅读题说明文六年级说明文阅读训练 20 题。
一、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 1 - 5 题。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
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这座桥修建于公元 605 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1. 石拱桥总的特征是________。
- 答案: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 解析:文章开头就指出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接着说“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后文又通过列举赵州桥等例子进行了具体说明。
2. 上面几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A. 由本质到现象。
- B. 由具体到概括。
- C. 由一般到个别。
- D. 由原因到结果。
- 答案:C。
- 解析:文章先介绍石拱桥的总体特点,然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进行具体说明,这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说明顺序。
3. 第 2 段中写“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案:不能调换。
因为“形式优美”是承上段而言的,应先说;“结构坚固”是下文要说的,所以放在后面。
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 解析:从逻辑关系和人们的认知规律来看,先看到桥的外形,然后了解其结构,所以顺序不能调换。
4. 第 3 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 举例子。
- B. 打比方。
- C. 列数字。
- D. 作比较。
- 答案:A。
- 解析:文段中列举了“旅人桥”“赵州桥”“卢沟桥”等例子来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泛。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说明性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试题(含答案)

六年级期末说明性文本专项训练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我们现在根本去不了火星(32分)①2004年1月,美国的“勇气”号和“机遇”号两个火星探测器先后登陆火星,进行了一次探测旅行。
但是,这种旅行不是光有机器人就足够了,我们对这颗遥远的星球早已望眼欲穿,对亲临火星的探险从来就没有死心过。
②然而,那些希望不久就玩一把火星旅游的人最好还是回到地面上来。
因为不论是旅行期间还是着陆以后,都有不可克服的技术问题、难以承受的艰苦生活以及人身健康的诸多风险,这种超长途旅行的实现尚遥遥无期。
③首先,目前的推进方法不适合一个如此遥远的旅程,能达到这种技术要求的发动机还没有准备好。
科学家考虑要使用原子发动机,但这一设想目前还处于样机阶段。
由于排除了带足用于返程的碳氢燃料的可能性,从安全角度考虑,在太空旅行者到达火星的两年前,必须先发送一个装备有小型原子喷气发动机和液化氢油箱的返程飞行器到火星上去,以便利用火星大气层的二氧化碳来合成碳氢燃料。
但这一设想还只是在实验室里行得通。
若要把人的生命悬系于这样一个系统,则无论如何是靠不住的,因为这当中完全可能发生技术事故,无法确保万无一失。
1960年以来,地球向火星发射自动探测器共有32次,其中2/3因技术问题遭到失败。
事实上,在关键技术领域,一切都还在试验当中。
④另外,要知道,根据火星和地球在各自轨道上的位置,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最近时为5600万千米,最远时可达4亿千米。
这意味着在最好的情况下,仅单程旅行就要耗时一年,加上返回还要翻倍。
想想看,往返路途两年,还要在那里逗留数月,几个人就混挤在总共25立方米空间的太空舱里是什么境况:只吃航天冻干食品;饮用从尿液中回收的再循环水;加之火星灰尘非常细小,四处飞扬,无孔不入,尤其是在刮起时速300千米的狂风时,我们不知道该怎样防它。
⑤无线电通信也成了难题。
“火星上气温是多少啊?”“-120℃。
”以光速传播,太空旅行者与地球上的朋友之间这种最平常的通话也要花上大约两个半小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说明性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试题(含答案)

六年级期末说明性文本专项训练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我们现在根本去不了火星(32分)①2004年1月,美国的“勇气”号和“机遇”号两个火星探测器先后登陆火星,进行了一次探测旅行。
但是,这种旅行不是光有机器人就足够了,我们对这颗遥远的星球早已望眼欲穿,对亲临火星的探险从来就没有死心过。
②然而,那些希望不久就玩一把火星旅游的人最好还是回到地面上来。
因为不论是旅行期间还是着陆以后,都有不可克服的技术问题、难以承受的艰苦生活以及人身健康的诸多风险,这种超长途旅行的实现尚遥遥无期。
③首先,目前的推进方法不适合一个如此遥远的旅程,能达到这种技术要求的发动机还没有准备好。
科学家考虑要使用原子发动机,但这一设想目前还处于样机阶段。
由于排除了带足用于返程的碳氢燃料的可能性,从安全角度考虑,在太空旅行者到达火星的两年前,必须先发送一个装备有小型原子喷气发动机和液化氢油箱的返程飞行器到火星上去,以便利用火星大气层的二氧化碳来合成碳氢燃料。
但这一设想还只是在实验室里行得通。
若要把人的生命悬系于这样一个系统,则无论如何是靠不住的,因为这当中完全可能发生技术事故,无法确保万无一失。
1960年以来,地球向火星发射自动探测器共有32次,其中2/3因技术问题遭到失败。
事实上,在关键技术领域,一切都还在试验当中。
④另外,要知道,根据火星和地球在各自轨道上的位置,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最近时为5600万千米,最远时可达4亿千米。
这意味着在最好的情况下,仅单程旅行就要耗时一年,加上返回还要翻倍。
想想看,往返路途两年,还要在那里逗留数月,几个人就混挤在总共25立方米空间的太空舱里是什么境况:只吃航天冻干食品;饮用从尿液中回收的再循环水;加之火星灰尘非常细小,四处飞扬,无孔不入,尤其是在刮起时速300千米的狂风时,我们不知道该怎样防它。
⑤无线电通信也成了难题。
“火星上气温是多少啊?”“-120℃。
”以光速传播,太空旅行者与地球上的朋友之间这种最平常的通话也要花上大约两个半小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 说明性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 说明性文本阅读时间:40分钟(一)我们现在根本去不了火星①2004年1月,美国的“勇气”号和“机遇”号两个火星探测器先后登陆火星,进行了一次探测旅行。
但是,这种旅行不是光有机器人就足够了,我们对这颗遥远的星球早已望眼欲穿,对亲临火星的探险从来就没有死心过。
②然而,那些希望不久就玩一把火星旅游的人最好还是回到地面上来。
因为不论是旅行期间还是着陆以后,都有不可克服的技术问题、难以承受的艰苦生活以及人身健康的诸多风险,这种超长途旅行的实现尚遥遥无期。
③首先,目前的推进方法不适合一个如此遥远的旅程,能达到这种技术要求的发动机还没有准备好。
科学家考虑要使用原子发动机,但这一设想目前还处于样机阶段。
由于排除了带足用于返程的碳氢燃料的可能性,从安全角度考虑,在太空旅行者到达火星的两年前,必须先发送一个装备有小型原子喷气发动机和液化氢油箱的返程飞行器到火星上去,以便利用火星大气层的二氧化碳来合成碳氢燃料。
但这一设想还只是在实验室里行得通。
若要把人的生命悬系于这样一个系统,则无论如何是靠不住的,因为这当中完全可能发生技术事故,无法确保万无一失。
1960年以来,地球向火星发射自动探测器共有32次,其中2/3因技术问题遭到失败。
事实上,在关键技术领域,一切都还在试验当中。
④另外,要知道,根据火星和地球在各自轨道上的位置,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最近时为5600万千米,最远时可达4亿千米。
这意味着在最好的情况下,仅单程旅行就要耗时一年,加上返回还要翻倍。
想想看,往返路途两年,还要在那里逗留数月,几个人就混挤在总共25立方米空间的太空舱里是什么境况:只吃航天冻干食品;饮用从尿液中回收的再循环水;加之火星灰尘非常细小,四处飞扬,无孔不入,尤其是在刮起时速300千米的狂风时,我们不知道该怎样防它。
⑤无线电通信也成了难题。
“火星上气温是多少啊?”“-120℃。
”以光速传播,太空旅行者与地球上的朋友之间这种最平常的通话也要花上大约两个半小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大全篇一:小学高年级说明文阅读训练题集(有答案) 说明文阅读训练题集(一)阅读文章,完成文后练习1-5题。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
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
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
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
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
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
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
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作者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
他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④段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
“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
”“这一过程”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说说“控制人类自身”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本文后,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列出两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答案1、①地球上的资源能按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多少年正常生活。
②人类能否合理利用资源。
2、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
3、对资源过度的消耗(意思相近即可)。
4、①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
(答出第一句即可)②a.控制人类对资源的损耗。
b.控制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
(答出一种即可)。
5、答出文章所涉及的两点知识即可。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敌人之一。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沙尘暴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其肆虐的势头有增无减。
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呢?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
沙源来自于沙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
冷暖空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
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
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的“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人为破坏的植被和风化的地表松散、干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
早在1860年至1890年,美国由于不合理的过度开发西部处女地9000万公顷,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导致发生了1934年5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
这场沙尘暴从土地破坏严重的西部刮起来,很快就发展成一条长2400公里、宽1500公里、高3公里的一个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了美国三分之二土地。
当时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40吨,3亿多吨土壤被卷入大西洋。
这一年美国毁掉耕地4500亩,16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了西部大平原。
近几十年来,我国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地方便以超垦、过牧和滥伐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
大片的树林草原被开垦成了农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反而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荒废了更多的土地,草原牧场不断地被过度放牧,又不进行补偿性保护种植,大大加重了草场退化。
于是导致去年一场场席卷而来的沙尘暴频频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短短3个月间我国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波及大半个中国,不仅袭击了西北、京津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就连长江以南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事实表明,人们无节制地垦荒开地,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而不给其“休养生息”的机会,不断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最终一次又一次地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惩罚。
痛定思痛,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人类应真正行动起来,认真研究如何防治沙尘暴,努力改善地球生态环境,让绿色和生命永存。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黑词语的含义。
罪魁祸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休养生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3.从沙尘暴的形成来看,它与大风降雨的主要区别在于;产生沙尘暴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尽量用原文语句)4.第三自然段中的“过度开发”是指什么?这段文字采用了大量的数字说明方法,请举一例简要说明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人类不注意与自然和谐相处,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
请你举出一个这方面的例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沙尘暴。
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和严重危害。
2、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灾害的首要因素。
大自然经过休息调养,恢复元气,达到生态平衡。
3、有沙源。
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
4、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
①??长2400公里,宽1500公里,高3公里??连续三天??横扫三分之二土地(任举一个数字即得1分)。
②这里运用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沙尘暴来势凶猛、规模巨大、危害严重的特点。
5、示例:对森林乱砍滥伐。
封山育林(举例恰当,措施合理即可)。
(三)1、“册”是由竹片或木片制成;用绳子串编;笨重、体积大,使用不方便。
“缩微图书”由胶片制成;采用缩拍技术;轻便、体积小。
2、作比较、列数字。
3、缩微图书体积小、重量轻;缩微技术的运用时间早。
4、科学技术的发展。
5、“一般”指通常情况,不包括特殊情况,这样说更符合实际。
6、设想有创意,特点表述清楚即可给满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题。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
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
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
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
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
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
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
“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
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